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

合集下载

离骚苏教版教案

离骚苏教版教案

离骚苏教版教案离骚苏教版教案【篇一:《离骚》教案】《离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过程与方法: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教学难点: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对后世影响很大。

3、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

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

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全诗372句,93节,2464字,课文是节选。

三、诵读课文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苏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离骚》教案设计

苏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离骚》教案设计

苏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离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经历。

2.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领悟《离骚》所表达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价值观。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离骚》所表达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理解文本(1)学生自读《离骚》,感知文本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3)讨论《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排比等。

3.分析艺术特色(1)从诗歌的形象、语言、情感等方面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2)讨论《离骚》中所表现的屈原的人格魅力。

(3)引导学生关注《离骚》在诗歌史上的创新之处。

4.领悟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价值观(1)分析《离骚》中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关切。

(2)讨论作者在《离骚》中表达的人生价值观,如忠诚、正直、廉洁等。

5.拓展延伸(1)介绍《离骚》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如楚辞、唐诗、宋词等。

(2)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其他作品,如《天问》、《九歌》等。

(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离骚》的鉴赏文章。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离骚》的鉴赏文章。

2.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如《天问》、《九歌》等,了解屈原的诗歌创作特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价值观。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必修二5《离骚》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必修二5《离骚》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离骚》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离骚》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对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3、了解《离骚》语言特点,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2、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了解屈原“香草”“美人”传统。

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教师背写出《离骚》开头的部分内容,引出屈原。

帝高言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予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此内容既涉及屈原的出身,也涉及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二、介绍屈原及他的《离骚》:1、关于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主张选贤授能,修明法度,以实现“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2、《楚辞》与《离骚》《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

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离骚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离骚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离骚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首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情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离骚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了解“楚辞体”的特点和《离骚》的历史地位。

2、反复诵读,鉴赏重点句子,知道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3、了解本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背诵名句,感受屈原明哲保身、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

2、学习诗歌比兴手法(移情手法)的运用,知道诗中的“美人”“香草”的意象内涵。

【教学难点】1、诗中疑难字词以及表达含蓄句子的知道。

2、诗中屈原的情感变化以及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首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首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XXX。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离骚》原文浏览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昔三后之纯洁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苏教版离骚教案

苏教版离骚教案

苏教版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离骚》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自主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分析屈原的爱国行为在《离骚》中的体现。

2、掌握《离骚》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梳理文中的生字词,如“朕”“皇考”“摄提”等,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分析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并进行翻译练习。

探讨文中使用的比喻、象征、对偶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品味《离骚》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和语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精彩语句,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会其意境和情感。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疑难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或写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和理想追求。

2、难点体会《离骚》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象征手法。

领悟诗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

4、比较法将《离骚》与其他古代诗歌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屈原的画像或相关图片,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离骚》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播放一段关于屈原的视频,让学生对屈原的形象和精神有更直观的认识。

2、初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教师范读课文,强调朗读的节奏、韵律和语调。

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

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

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离骚》全文;(2)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坚守信念,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1. 《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2. 《离骚》中的艺术手法,如韵律、比兴、象征等;3. 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

三、教学难点1. 《离骚》中的生僻字词、古文释义;2. 对《离骚》艺术手法的深入理解和运用;3. 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离骚》的背景、作者、主题及艺术手法;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理解《离骚》;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深入解读《离骚》;4.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斗争;5. 情感教育法: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歌内容;3. 讲解分析:讲解《离骚》的主题、艺术手法,分析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离骚》;5. 情感教育: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六、教学拓展1. 对比《离骚》与其他楚辞的作品,分析其独特之处;2.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思想,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3. 搜集有关《离骚》的研究资料,拓宽视野。

七、课堂练习1. 请简要概括《离骚》的主题思想;2. 分析《离骚》中的一句诗句,解释其象征意义;3.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谈谈你对真善美与假丑恶斗争的理解。

苏教版语文高一《离骚》名师教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离骚》名师教案
《离骚》教案
【课前导学】
1、熟读诗歌理解大意
2、了解“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辟芷:辟通“僻”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这篇文章做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在来探究文本。
②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情感及追求。
【难点、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离骚》教案 (苏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离骚》教案 (苏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离骚》教案 (苏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楚辞”、屈原的相关文学常识2、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并体会诗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3、引导理解诗歌的“移情法”和浪漫主义风格教学重点:赏读课文,体会屈原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朗读中“兮”语气的把握教学设计:诗歌教学读是重点,所以由读导入,通过读来理解诗人形象。

但由于课文篇幅所限,很多知识不能通过课文本身的解读来得到,所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机增加一些相关资料,以增强学生的认知范围,拓展知识面,深化对诗人形象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有感情地诵读,带动学生齐读。

2、屈原留给学生的印象及相关诗句。

3、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相关材料汇集)二、学生朗读全诗,并初步体会诗歌:1、一读诗歌。

这首诗歌与我们之前学过的诗歌相比在形式上什么特点?(引出“楚辞”的定义和特点。

《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对《离骚》创作缘起的解说,并借用《史记》和《四库提要》中的相关资料。

2、再读诗歌。

注意“兮”的语气。

三、赏读诗歌,体会人物形象3、三读诗歌。

诗歌当中的哪些描述与你意想当中屈原的形象是相似的?4、诗歌当中有两个“恐”字,他们怎么解释?从诗的前面两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自信的屈原的形象,他还在“担心”什么?(时光的流逝,汲汲以修:君王老去,积极预政)5、屈原是内修外美,有着崇高理想的诗人,也是忠君爱国,力图致君尧舜的政治家。

为了丰富这一人物形象,请同学欣赏本文之后的一个语段。

(“昔三后……夫惟灵修之故也”)四、读完这首诗之后,感觉它的最大艺术特点是什么?(香草、美人的比喻;浪漫主义风格)五、齐读结束六、作业1、背诵全文2、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而这些谋臣策士中如苏秦、张仪等人都是在本国不得志的情况下离开故土,而在异国有所作为。

据此有人认为屈原的行为是一种愚忠,他大可不必为楚国而死。

你怎么看,试着写一篇六百字以上的小论文。

《离骚》说课稿(5篇)

《离骚》说课稿(5篇)

《离骚》说课稿《离骚》说课稿(5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离骚》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离骚》说课稿1一.关于教材: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篇。

该单元所选中国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

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

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

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

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评价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评价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评价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教学重点: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苏教版离骚教案

苏教版离骚教案

苏教版离骚教案一、教学背景《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誉为“千古第一离骚”。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诗歌,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的抒情诗歌。

《离骚》的作者是屈原,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教版《离骚》是一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版本,它通过对《离骚》的精心编排和注释,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作品。

苏教版《离骚》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二、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的作者屈原及其作品的背景和意义;2.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掌握《离骚》的基本词汇和语言表达;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5.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屈原及其作品的背景和意义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楚国的政治家、文学家和爱国者。

他的作品《离骚》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诗歌,它表达了屈原对楚国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忧虑和不满,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2. 《离骚》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离骚》的主题是爱国、自由和人生哲学。

它通过对楚国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描写,表达了屈原对祖国的深深怀念和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由和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离骚》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既有悲愤和忧虑,也有豁达和坚定。

3. 《离骚》的基本词汇和语言表达《离骚》的语言表达非常精练和深刻,它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和修辞手法。

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词汇和语言表达,如“离骚”、“蓬莱”、“瑶台”、“鸿雁”、“骊山”等。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离骚》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离骚》,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和文化修养。

5.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离骚》是一部哲学诗歌,它的语言表达和意义深奥,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离骚 教案 苏教版

离骚 教案 苏教版

离骚教案苏教版教案标题:《离骚》教案(适用于苏教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离骚》,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主题;2.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3. 学习《离骚》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4. 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练习。

教学准备:1. 课本:苏教版《离骚》;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 班级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屈原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2. 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屈原有什么了解?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二、学习《离骚》(2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的课文,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2. 教师解读《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 分析《离骚》中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如对仗、排比等;4. 解释《离骚》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文学鉴赏(15分钟)1. 教师选取《离骚》中的几个重要段落,进行朗读;2. 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意境和美感,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3.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离骚》的理解和感受。

四、写作练习(20分钟)1. 学生根据对《离骚》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2. 鼓励学生运用《离骚》中的词句和修辞手法,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3.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作文,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2. 向学生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和目标。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拓宽文学视野;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分享对于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感悟;3. 设计相关的练习和作业,巩固学生对于《离骚》的理解和记忆。

离骚优秀教案 苏教版

离骚优秀教案 苏教版

离骚优秀教案苏教版教案标题:离骚优秀教案苏教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离骚》这首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离骚》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

2. 提问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了解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文本解读(15分钟)1. 分段解读《离骚》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体验(1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于《离骚》中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2.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离骚》的情感体验。

四、阅读理解(15分钟)1. 布置阅读理解题目,要求学生根据《离骚》的内容回答问题。

2. 批改学生的答案,让学生互相交流并讨论答案的正确性。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针对《离骚》中的某一段落或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互相评价作文,提供改进意见。

六、总结和评价(5分钟)1. 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顾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案特点:1.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和写作练习,深入理解《离骚》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3. 结合多媒体资源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案评价:该教案以《离骚》为文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案内容丰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写作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案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互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教案教学目标:一、解屈原生平,领悟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涛歌中表达的情感。

三、了解俩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移情和比喻。

教学重点一、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二、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三、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一、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

二、品味、鉴赏诗歌中移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建议:一、这首诗古奥难懂,教学时应当先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然后再指导学生欣赏诗句。

二、这首诗有丰富深厚的内涵,学生仅疏通文字是不可能获得深刻的感受和思想的。

可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生平、政治环境、地域文化等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对诗歌内在含义进行深入探讨。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诵读。

鼓励学牛放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本课所在板块为《殉道者之歌》,教学时要注意抓住板块主题,体现出屈原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殉道精神,引导学生体验屈原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

五、建议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人。

大家还记得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吗?(带领学生背诵)谁能说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是什么意思?[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化水平或文学水平。

其中的“风”是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离骚》。

二、初读体验。

(一)教师范读或播放诵读录音。

(二)学生自由诵读。

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

(三)师生齐读。

’(四)提问:你反复诵读之后,觉得这首诗外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明确]1。

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

2.句末多用“兮”字增强语势,使句式整齐,琅琅上口。

三、相关知识介绍。

(一)学生交流课前查到的有关知识。

(二)教师补充。

1.介绍楚辞。

刚才大家诵读后总结出的这首诗外在形式上的特点,就是“楚辞”这种诗体的形式特点。

“楚辞”之所以姓“楚”,就是因为所有的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汉代人将这种别具风格的文体称之为“楚辞”,以后又称为“骚体”(因为《离骚》是楚辞中最著名的作品)。

《楚辞》一书是西汉刘向辑录的战国时期楚国诗歌总集。

《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散发着浪漫主义气息。

风、骚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流派。

2.介绍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生活在时代动荡、社会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他所属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和缠绵悱恻的情绪。

(教师可参考教参上“屈原的政治活动”部分给学生简单介绍屈原经历的政治斗争。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全诗共373句,2 400多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代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再读感悟。

(一)学生齐读全文。

(二)[提示]诗中的“兮”是一个语气助词,它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的时候应该拉长语气。

五、理解诗句。

(一)学生参阅注释,分小组讨论翻译诗句,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句的字面意思即可。

(二)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各组互相补充,教师点评。

(三)再次诵读全诗。

六、整体感知。

按习惯,《离骚》以节论,每四句为一节,课文24句为《离骚》的前六节。

这六节根据内在的逻辑关系又可以分成几部分呢?(提示:课文右侧的“对话栏”里的内容能够给我们一些帮助。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点评。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8句):自l己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

第二部分(第9—12句):自己一直在追求着美好的品格和才能(以香花美草为喻)。

第三部分(第13—24句):自己对时光流逝不能为国效力和君王昏聩、国家动乱的担忧。

表达自己愿为国效力,为楚王引路的决心。

七、诵读全诗。

要求:读出节奏和情感,尝试背诵。

八、研读文本。

(一)研读第一部分。

1.课本上对话栏中说这部分“叙说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请说说看,这三点分别是哪几句写出来的?[明确]课文中第1—2句写自己高贵的出身,第3—4句写自己降生的祥瑞,第5—8句写自己美好的名字。

2.写这几点分别有什么作用?[明确](1)写自己高贵的出身:从远祖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王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写自己出生的祥瑞:诗人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诗人对自己在这个时候降生充满自豪。

(3)写自己美好的名字:诗人自述父亲给他起的美好的名字,这个名字中包含着父亲对他品德的美好期望,诗人也把这作为自己美好人格的准则。

这三点共同表现出了作者高度的庄重自爱。

(二)研读第二部分。

课本上对话栏中说“‘内美’句承上,‘修能’句启下。

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明确]“内美”承上是指第1—8句中所说的自己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这都是上天与先人赐予的。

诗人并未满足,依然“重之以修能”。

“修能”句启下,第11—12句就用采集香花美草来比喻自己对“修能”的追求,把江离与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结成饰物挂在身边,只要是美好的品格,诗人都学习。

因此“内美”和“修能”正是作者对自己高尚品格和美好才能的评价,正是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三)研读第三部分。

1.课本上对话栏中说第13—20句“焦虑之情,忧患之意,溢于言表”,请同学们具体说说,作者为什么会表现出“焦虑之情,忧患之意”呢?[明确]“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对一心报国的诗人而言,最令人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而另一方面,诗人更是充满忧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美人”在这里指君王,君王昏聩误国,保守落后,政治混乱。

诗人虽怀有一腔热忱,无奈“美人”不识。

所以作者会表现出“焦虑之情,忧患之意”。

2.课本上对话栏中说第2l一22句“上句词直,下句意婉”,你是怎么理解的?[明确]这两句的抒情对象都是楚王。

“不抚壮而弃秽兮”是劝告楚王把握年岁盛壮的时机,丢掉秽恶的行径。

直接说君王行径秽恶,这就是“词直”。

诗人下旬中却改用商量的语气说“何不改此度”,婉转地说“为什么不改变这种不善的法度呢?”体现了诗人虽然对楚王的秽恶行径非常愤恨,但他依然忠于楚王,对楚王还是很恭敬的。

这就是“意婉”。

3.课本上对话栏中说第23—24句“崇仰真理,当仁不让。

强烈的道德觉醒”,你是怎么理解的?[明确]诗人想像驾着骏马奔向远方,他热情地回首,望着徘徊无路的楚王,高喊着:“来吧,我为你在前面引路!”诗人崇仰真理,有着高尚的人格,所以他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在他的思想中,自己是顶天立地的人。

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意味着人的觉醒。

九、简析艺术手法。

(一)教师讲解:《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二)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美好追求和政治理想。

十、课堂小结。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

司马迁称:“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我们的课文充分体现了这样的特点,短短的24句,我们看到了屈原对高尚品格和美好才能的追求,看到了他对楚国的无比忠诚和责任感。

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屈原,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十一、布置作业。

(一)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二)请尝试把课堂上的翻译改写成诗歌的形式。

(课件出示郭沫若的翻译)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

太岁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的那一天便是我的生辰。

先父看见了我有这样的生日,他便替我取下了相应的关名。

替我取下的大名是叫做正则,替我取下的别号是叫做灵均。

我的内部既有了这样的美质,我的外部又加以美好的装扮。

我把蘼芜和白芷都折取了来,和秋兰纽结着做成了个花环。

我匆忙得就像是在赶路一般,怕的是如箭的光阴弃我飞掉。

我在春天去攀折山上的木兰,我在冬天去收揽水边的青藻。

金乌和玉兔匆匆地不肯停留,夏天和秋天轮流着在相替代。

想到草和木都时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佳人也要早衰。

你应该趁着年少以自图修洁,为甚总不改变你那样的路数?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你来吧,我要为你在前面引路。

(三)对历史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网络或到图书馆查阅《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和泽文对照阅读)。

(四)对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网络或到图书馆查阅《离骚》全诗(原文和译文对照阅读)。

(五)作文:请以《屈原的足迹》为题,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风”——《诗经》,现实主义“骚”——楚辞,浪漫主义第1 8句:出身、降生和名字。

——庄重自爱第9 12句:追求美好的品格和才能。

一一自我价值的发现第13 24句:担忧和决心。

——道德觉醒香草、美人移情法:移情于物“香草”——美好品德“美人”——理想中的君王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修身养性“乘骐骥”——美好追求和政治理想《离骚》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离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