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3《离骚节选》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人教版离骚说课稿

人教版离骚说课稿

人教版离骚说课稿《离骚》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 学生能够掌握《离骚》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离骚》,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分析古典文学的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离骚》的主题思想和屈原的爱国情怀。

- 《离骚》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 《离骚》的语言风格和修辞特点。

2. 教学难点:- 对《离骚》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理解。

- 对《离骚》中复杂意象和隐喻的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准备《离骚》的文本材料和相关的文学评论资料。

-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视频等,以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互动性。

2. 学生准备:- 提前阅读《离骚》,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

- 收集有关屈原和《离骚》的背景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屈原的生平故事,激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

- 展示与《离骚》相关的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离骚》选段,感受文本的节奏和韵律。

-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离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节。

3. 深入解读:- 分析《离骚》的主题思想,探讨屈原的爱国情感和个人遭遇。

- 讨论《离骚》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

4. 语言鉴赏:- 重点分析《离骚》的语言特点,如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 通过对比现代汉语,让学生体会古汉语的美感和表达力。

5.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离骚》中的思想情感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离骚》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离骚节选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离骚节选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离骚节选优秀说课稿一、说课背景与目标《离骚》是屈原在战国时期创作的长篇抒情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本次说课的内容为人教版《离骚》节选部分,旨在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洁人格,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本次说课的内容节选自《离骚》中的经典段落,通过对这些段落的分析,我们将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屈原的生平与创作背景:介绍屈原的生平经历,以及《离骚》创作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屈原的创作动机和情感来源。

2. 文本内容解读:对节选文本进行逐句解读,分析屈原如何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个人情感,以及如何运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3. 语言艺术特色:探讨《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表现,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屈原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美感。

4. 思想情感与价值观:分析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个人理想与道德追求,以及这些情感和价值观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次说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1. 导入法:通过讲述屈原的故事或者播放相关的历史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做好铺垫。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就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通过交流和讨论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3.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文本的深层含义。

4. 创作法: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散文,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艺术表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简短的屈原生平介绍和历史背景讲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 课文朗读:播放《离骚》节选的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的魅力。

3. 文本解读: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文本,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和象征等元素。

离骚 说课稿

离骚 说课稿

《离骚》说课王源正洁准考证号:040521各位评委: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离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第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选取了《诗经》至唐以前我国古代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读这些古诗,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感知古代社会生活,鉴赏古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全诗共有327句,分为93节,本文节选的是《离骚》原诗的20节至32节,共13节的内容。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理解屈原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感,还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基于对教材的认识,本课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屈原及楚辞,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②思维目标:从整体上领会、把握文章的大意,试着体会屈原写作此文时愤懑不平却又坚持美政理想的心情;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③情感目标:通过“移情”,使学生对屈原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这种伟大情感理解、内化,并学习屈原身上这种刚正不阿、洁身自好、坚持真理、嫉恶如仇的人格闪光点。

教学重点:①难字读音、难词词义,重点句义,修辞手法②“移情”、鉴赏教学难点:①重点句义的理解以及此基础之上的对屈原当时情感的把握。

②通过移情与屈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③背诵第二、教学方法、手段本课是诗歌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讲解法等方法,讲讲、读读、背背,并从中鉴赏。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要注意文学教学的“移情”特点,使学生体验屈原的思想感情同鉴赏诗的艺术魅力结合起来。

第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让学生讲讲他们所了解的关于屈原的故事,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介绍作者及其作品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离骚》(节选)[新教材]教案

《离骚》(节选)[新教材]教案
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和弘 扬中华文化。
02
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方式
通过提问学生关于屈原和《离骚》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新 课。
导入内容
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和《离骚》的主题思想,强调本节课的学习 重点和目标。
课文解析
解析方式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朗读、小组 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课文解析。
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预测学生是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并能够 主动学习和探索相关知识。
学生应用能力提升
预测学生能否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 技能解决问题。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预测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思维能力、 沟通协作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情况。
THANK YOU
感谢聆听

优化教学方法
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 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
,以提高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参与度
设计更多互动环节,鼓 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
论和活动。
加强作业和测试
根据教学效果,调整作 业和测试的难度和频率 ,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
果。
教学效果预测
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
预测学生对本节课所教授的知识点和技能的 掌握程度。
学习态度与习惯
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如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积极参 与课堂讨论等。
价值观与情感态度
评估学生对《离骚》所表达的 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理解,以
及个人品格的发展情况。
05
教学反思与改进
反思内容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新教材要求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检查是否按照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教学大 纲和教学目标,教授了相应的知识点和技 能。
解析内容

离骚说课稿

离骚说课稿

离骚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离骚》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个专题的第五篇文章。

本专题的话题是“号角,为你长鸣“,本专题围绕人与社会的命题开展,让学生在研习文本的过程中,了解社会,感悟人生。

本专题意在引发学生关注个人操守,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了解伟大人物为信仰和理想无私奋斗的精神,了解社会底层人物恪守道德准则,维护社会公正的品格,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

就本篇文章而言,是屈原的代表作。

诗人用香草美人比兴,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手法,表达了自己高尚的品格。

本篇文章是本专题的第一首诗歌,对于之后的诗歌学习具有导向性作用。

本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感悟屈原丰富的想象力及高尚的品格。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诗歌体的文章并不陌生,也能够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对诗歌作简要赏析。

但由于学生认识问题还不够深刻,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于提高,所以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走进诗歌中的意境,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并结合本文的文章特点,教学目标确立如下: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常识能力目标: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情操。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为: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情操。

四、教法学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了突破本节重难点,我确定了本节的教法为:直观演示法,启示点拨法、诵读法、合作探讨法、问题引导法。

为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我采用的学法为:诵读体验法、小组合作讨论与自主探究相结合法、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文本,在合作中分享成功,在探究中实现升华。

五、教学过程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过程也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唯一途径。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采用问答式导入。

我会问学生“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指什么呢?学生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能够回答出这里的骚就是指的离骚。

《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价值,并形成自己的美学观点和哲学见解。

2.学会阅读和欣赏《离骚》,掌握古诗文的基本技能和阅读策略,加深对汉语言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个性化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价值,并掌握古诗文的基本技能和阅读策略。

三、教学难点:1.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哲学观念,发现其中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

2.掌握《离骚》的阅读技巧和文学特征,欣赏其语言和形式之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引入课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2.独立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

3.讲授法:讲解文学知识和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4.小组讨论法:促进交流和互动,锻炼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1.《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特征。

2.《离骚》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

3.《离骚》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4.《离骚》的语言和形式之美。

六、教学设计:1.导入T: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做中国文化吗?它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和传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和世界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伟大的古文学作品——《离骚》。

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和认识吗?2.独立阅读让学生在课前阅读《离骚》的相关材料,了解其概况和背景,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后,完成有关练习和作业,如阅读理解、词语填空、翻译等。

3.讲授教师讲解《离骚》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介绍其作者屈原和作品的诞生历史和文学特征,重点讲解其诗歌形式、艺术手法和意象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离骚》的文学意义和文化价值。

《离骚(节选)》教案简编

《离骚(节选)》教案简编

《离骚(节选)》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离骚》的背景和创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情感和理想。

2. 使学生掌握《离骚》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领悟《离骚》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内容1. 简介《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

2.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

3. 解读《离骚》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4. 探讨《离骚》所表达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离骚》的背景、作者和艺术特色。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

3. 解析法:分析《离骚》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4.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离骚》所蕴含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屈原和《离骚》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离骚》节选,理解文章内容。

3. 讲解:讲解《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

4. 解析:分析《离骚》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5. 讨论:组织学生探讨《离骚》所蕴含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五、作业布置1. 熟读《离骚》节选,理解文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3. 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

4. 团队协作:在讨论环节中,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离骚》全文的阅读,进一步深入理解《离骚》的内涵。

2. 对比学习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等,探讨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3.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离骚》及其时代背景。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资源1. 《离骚》原文及其注释版本。

2. 关于屈原和《离骚》的背景资料。

3. 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的资料。

人教版离骚节选说课稿

人教版离骚节选说课稿

人教版离骚节选说课稿一、说课背景与目标《离骚》是屈原在战国时期创作的长篇抒情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本次说课稿以人教版《离骚》节选为教学文本,旨在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洁人格,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1. 文本内容概述《离骚》节选主要讲述了屈原被贬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神话传说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

2. 文本特点分析《离骚》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著称。

首先,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兴手法,通过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感;其次,神话传说的引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最后,屈原的爱国情感和个人遭遇贯穿全文,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离骚》节选的文本内容,掌握比兴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并能够对文本进行初步的文学鉴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同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体验和学习,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离骚》的朗诵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2. 整体感知教师朗读节选文本,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3. 文本解读分小组讨论文本中的比兴手法和神话传说的运用,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扮演屈原和其他历史人物,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屈原的情感世界。

高中语文说课稿离骚

高中语文说课稿离骚

高中语文说课稿离骚《离骚》是屈原在战国时期创作的长篇抒情诗,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今天,我将以《离骚》为例,来展示如何进行一次高中语文的说课。

一、说教材《离骚》选自《楚辞》中的一篇,是屈原在遭受政治挫折后,通过自己的文学才华表达忧国忧民之情和个人悲愤之作。

全文共有373行,采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作者高洁的人格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在教学中,我们将重点分析《离骚》的文学特色、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的主要修辞手法和象征意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他们学习屈原不屈不挠、坚持真理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离骚》的主题思想,分析文中的象征和比喻手法。

2. 教学难点:《离骚》语言古朴,意象繁复,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文中深层的含义和情感。

四、说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文本。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中的象征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屈原的时代背景中,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屈原的生平,激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

- 引用《离骚》中的名句,引起学生的思考。

2. 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全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 教师简要介绍《离骚》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3. 深入解读- 分析《离骚》的主题思想,探讨屈原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

- 讨论文中的象征意象,如“兰”、“桂”、“蕙”等,理解其深层含义。

4. 艺术鉴赏- 重点分析《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 通过对比现代诗歌,让学生感受《离骚》独特的艺术魅力。

《离骚》高中语文必修课说课稿(通用5篇)

《离骚》高中语文必修课说课稿(通用5篇)

《离骚》高中语文必修课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高中语文必修课说课稿(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离骚》高中语文必修课说课稿1一、关于教材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篇。

该单元所选中国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 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

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

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

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

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评价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离骚》说课稿5篇

《离骚》说课稿5篇

《离骚》说课稿《离骚》说课稿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离骚》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离骚》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离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教材分析】《离骚》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它具有很浓的楚地风情,学习这篇课文,要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情趣。

【学情分析】v 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广,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力。

v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

【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相关字词知识,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难点】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离骚》说课稿

《离骚》说课稿

《离骚》说课稿离骚》说课稿引言概述:《离骚》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所作的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长诗。

它描绘了屈原离别故土、流放异乡的心情,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和对人生的沉思。

本文将从《离骚》的背景、主题、结构、艺术特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背景1.1 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和政治家,屈原出生于楚国长沙(今湖南长沙),是楚国宰相屈瑕的后裔,他曾任楚怀王的左徒,后因被诬陷而被贬谪至汨罗江流放。

1.2 《离骚》的创作背景《离骚》是屈原在流放期间创作的长诗,写于公元前278年左右。

在流放期间,屈原遭受了严重的政治打压和人生挫折,他的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写下了这篇充满离愁别绪的诗篇。

1.3 《离骚》的流传《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离别诗的代表之作,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主题2.1 离愁别绪《离骚》主题明确,抒发了屈原在流放异乡时的离愁别绪,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和对人生的沉思。

诗中充满了离别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2.2 抒发情感《离骚》通过对离别之痛的深刻表达,展现了屈原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2.3 反映社会现实《离骚》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篇,更是对当时政治乱象和社会现实的批判。

屈原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政治腐败的谴责。

三、结构3.1 体裁特点《离骚》采用楚辞的体裁形式,结构严谨,语言优美。

整篇诗篇分为九章,每章之间情节连贯,起伏跌宕,节奏感强烈。

3.2 语言特点《离骚》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诗篇更具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3.3 表现手法《离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屈原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表现手法,使诗篇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四、艺术特点4.1 情感真挚《离骚》情感真挚,表达了屈原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让读者感受到了离愁别绪的真实感受。

离骚(节选)说课稿

离骚(节选)说课稿

离骚(节选)说课稿一、说教材《离骚》是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重要篇目。

本文所选为《离骚》的节选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楚辞的文学特色,感悟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1)作用与地位《离骚》作为楚辞的代表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屈赋”,是学习古文的经典篇目。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辞赋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主要内容本文节选部分主要描绘了屈原在遭受排挤和迫害后,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以及对自己理想的执着追求。

文中运用丰富的想象、比兴手法,展现了屈原崇高的道德品质和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了解《离骚》的文学背景,掌握屈原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2. 学习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通假字、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

3. 分析本文的辞赋特点,如比兴手法、对仗句式等。

(2)能力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本文节选部分,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提升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1. 掌握《离骚》的文学背景、屈原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2. 分析本文的辞赋特点,如比兴手法、对仗句式等。

(2)难点1. 文中生僻字、通假字、一词多义的理解与掌握。

2. 感悟屈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四、说教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离骚》节选部分的内容,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1. 启发法:在课堂上,我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例如,通过提问“屈原为何会有‘长太息以掩涕兮’的感慨?”来启发学生探讨屈原的内心世界和爱国情怀。

这种教法鼓励学生从文本中寻找依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亮点)与其他教师不同的是,我在启发学生时,不仅仅停留在文本内容的解读,还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与屈原的情感产生共鸣。

《离骚》说课稿

《离骚》说课稿

《离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离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这首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部分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部分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国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离骚》所在的教材单元以古代诗歌为主,旨在引导学生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学习《离骚》,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同时也能感受楚辞独特的语言形式和艺术特色。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和诗歌鉴赏能力,但对于《离骚》这样篇幅较长、语言晦涩、思想内涵深刻的作品,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逐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离骚》的创作背景。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诗歌的大意。

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体会诗歌中追求理想、坚守正义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诗歌的内容。

分析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理解屈原的思想情感和诗歌的深层内涵。

2024《离骚》说课稿范文

2024《离骚》说课稿范文

2024《离骚》说课稿范文教学内容:《离骚》一、说教材1)《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名篇,为屈原所作,是乐府赋的代表作之一。

它融合了哲理、抒情、赋体等多种文学元素,通过咏史抒怀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2)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离骚》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③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和敬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思想品质。

3)教学重难点重点是:理解《离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难点是:解读《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次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本课采用诵读与欣赏相结合的教法。

通过诵读《离骚》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其文学之美,并通过欣赏相关的图片、音乐与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感悟。

学法是:注重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离骚》的诗词文本、相关的图片、音乐与视频资源,以及学生练习用的习题材料。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与预习1)播放一段背景音乐,以营造古代文学氛围。

2)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联想并讨论关于屈原和《离骚》的相关知识。

3)让学生在课前自学时预习《离骚》的内容,学习相关的词语和句式,并讨论其中的问题与疑惑。

二、诵读与欣赏1)逐段诵读《离骚》,让学生感受其音韵之美和语言之华丽。

2)播放与《离骚》相关的音乐与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3)分段讲解《离骚》的内容与诗意,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三、拓展与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离骚》中的某一段进行深入解读与分析。

2)展示学生的讨论成果,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并吸收其他组的见解。

3)引导学生拓展思考,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对比与联想,探讨《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课堂小结1)对《离骚》的认识和理解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离骚说课稿

离骚说课稿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疏通语句,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

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二、朗读 1、教师领读,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

参照注释,疏通文义,划分朗读节奏。

三、从“帝高阳”到“曰灵均”八句为第一段。

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

1、自述家世、出生时辰。

高阳,苗裔,胗(秦始皇后成皇帝专称),皇考(如丧考妣),摄提,贞,孟陬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

览揆,初度,正则:公正而有法则(平),灵均:善良而又平均(原) 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

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节选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高一年级必修3第二单元的《离骚》节选第一课时。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它具有很浓的楚地风情,学习这篇课文,要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情趣。

主要介绍楚辞和《离骚》的基本知识,了解屈原的大致经历,要求学生记住相关知识点。

同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熟悉大意,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屈原的形象,因此,朗读和
理解大意是重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广,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

三、说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相关字词知识,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
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
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五、说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时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启发,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综合运用任务型教学、讲授教学和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

六、说学法指导
新课改和新课程标准都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针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方法拟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资料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并综合应用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等学习方法。

七、说关于作者、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国爱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共23篇。

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的作品,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后人将《楚辞》《诗经》并称“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

说关于《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表现出诗人的“美政”理想,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
一片新天地。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
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楚辞”与《楚辞》“楚辞”:“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

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兮”字。

对后来汉赋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楚辞》: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

共有诗歌17篇,其中绝大多数是屈原的作品。

“离骚”释义离忧也。

离,犹罹也。

骚,忧愁也。

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离忧也。

离,犹罹也。

骚,忧愁也。

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离,犹畔也,别也。

骚,忧愁也。

离骚者,乃言离
别之愁也。

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

离骚者,牢骚之词也。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音读à意读à情读
骚体诗与《诗经》相比有所不同。

《诗经》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句中节奏为“二二”;骚体诗的典型句式则有六字与五字两种(语气词“兮”除外),一般是每句诗三至四个节拍,“兮”为语助词,它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时应拉长语气。

知识点:1. 重要词语修姱:修洁而美好鞿羁:束缚、约束谇:谏诤怨:恨(在文言文中多为“遗憾”)浩荡:荒唐民心:人心溘:突然忍尤:忍受着责骂和侮辱反:文言文中多作“返”讲忳:忧闷
2.通假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圜”通“圆”。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离”通“罹”,遭受。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明显。

3.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吾”,翻译为:不了解我也就罢了。


课堂小结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四层意思:①受屈遭贬的原因;②不同流合污的思想;③追求“美政”九死不悔的高尚情操;④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布置作业:一、背诵全文,二、理解课文大意,
三、思考诗歌的那些句子体现屈原与众不同的形象、高洁的品质。

综合评价
整个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伙伴,学生也不再是一味地听取与接受,而是主动地学习、体验与感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上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而又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上,真正做到愉快地“享受”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