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生平思想与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董仲舒新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董仲舒新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董仲舒新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亲爱的读者,你好!我们很荣幸地与你分享这篇文章。

作为一篇专业的文章,我们以历史伟人董仲舒的新儒学为主题,讨论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与价值。

这篇文章旨在启发你深入思考,领悟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董仲舒新儒学概述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新儒学,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理论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新儒学强调仁爱、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

董仲舒认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和仁爱之心,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现代社会的挑战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道德滑坡等。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在这个背景下,董仲舒新儒学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三、董仲舒新儒学的现代价值1. 道德建设:董仲舒新儒学强调道德修养和仁爱之心,这与现代社会倡导的诚信、友善、和谐等价值观相吻合。

通过弘扬新儒学,我们可以加强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2. 家庭伦理:新儒学强调孝道和家庭伦理,这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家庭的重要性。

通过弘扬新儒学,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家庭的价值,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家庭和谐。

3. 社会秩序:董仲舒新儒学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提倡仁爱之心和道德自律。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应该秉持公正、平等、宽容的态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这将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4. 文化传承:董仲舒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

这将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文化自信,推动社会的文化繁荣。

四、应用实例与案例分析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际应用的例子。

许多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中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导致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是我国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他是汉朝刘氏政权的重要理论家之一,也是儒家学派在汉朝的代表人物之一。

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纪效新书》等是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在我阅读董仲舒的著作后,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对他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董仲舒的思想注重人性的修养和道德修养。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有通过道德的修养才能使人性得到完善和升华。

在他的著作中,他提出了“以德立身,以仁安国”的道德观念,强调仁爱和忍让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修养好自己的品德,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就能够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董仲舒的思想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他让我认识到一个人的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人的修养好坏直接影响到他的行为和待人接物的方式。

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我可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充分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

其次,他让我认识到仁爱和忍让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而仁爱和忍让能够使我们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董仲舒的著作还使我对儒家学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儒家学说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主张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来规范个人和社会的行为。

它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建设,倡导以仁爱之心行善。

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当今社会,道德和情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需要重视个人修养和关怀他人,以建设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综上所述,董仲舒的著作对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道德观念和儒家学说使我对人性、修养和道德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通过阅读董仲舒的著作,我认识到要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从自身做起,修养自己的品德,关心他人,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共融。

董仲舒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注重人性的修养,弘扬仁爱精神,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为什么董仲舒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

为什么董仲舒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

为什么董仲舒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关键词:董仲舒儒家思想天人感应大一统内容摘要:董仲舒是儒家思想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他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建成新的思想体系。

他的思想以“屈民伸君,屈君伸天”为核心,逐步发展和丰富了儒家的思想,使其更加适应封建统治者利益的要求。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

儒学在发展中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在汉代乃至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中起到了主导地位,他使儒学由诸子成为独尊,由一家汇聚百家,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董仲舒在这一时期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发展中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在汉代乃至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中起到了主导地位,他使儒学由诸子成为独尊,由一家汇聚百家,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从而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

一、董仲舒思想提出背景: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①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二、董仲舒思想在儒家思想中里程碑式的意义(一)董仲舒政治思想在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地位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董仲舒吸收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并吸收了秦汉之际政治变化的经验。

总结董仲舒的文教思想

总结董仲舒的文教思想

总结董仲舒的文教思想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是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一位重要文教思想家,被尊称为“明师”。

他不仅在史学、教育思想方面有卓越贡献,而且对于中国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董仲舒的文教思想立足于实践,强调以道德规范为基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

董仲舒提倡“教化”思想强调,为了建立稳固的社会秩序,应当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并倡导“以教人使人,而非以兴人使人”。

他认为,人之初就具有本性善良和道德感,但这需要通过教育来启发和引导。

通过教育的力量,可以使人们追求道德和人格的完善,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在对古代经典的传授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创造力的发展。

他主张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才能和道德为目标,并通过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他曾说:“始择博通经书之士,渐乃师材任识以与他焉。

”可以看出他对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视。

在政治方面,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即统一人与天的价值观念,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他认为天地间存在着一种至理,即“天道”,是人类行为准则的根基。

他强调人类行为应当符合天道的要求,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他曾说:“人无道则不生,人有道则天佑之,动则天应之。

”他的思想强调道德规范对于人类个体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在文化方面,董仲舒对古代经典的研究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对《尚书》、《易经》等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以贯之”的思想。

他认为这些经典的核心思想都是相通的,体现了道德和政治的原则。

他主张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和传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

他曾说:“古之学者,以教学为道。

故读书而智者,听诸先王,往而通其义,则亲亲仁义,江阳之东。

”可以看出他对于经典研究的重视,以及通过学习经典来实现道德和智慧的追求。

总之,董仲舒的文教思想集中体现了教化、实践、创新、和谐、思辨等多个方面的价值观。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曾出现了许多耀眼的思想家,他们适应时代的需要,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或者具有预见性的主张,而这些主张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主要活动于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他是汉初杰出的大儒,他治学严谨,学识丰富,为适应汉初政治上加强封建大一统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他提出了许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张,而且其中一些思想主张对中国后来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的社会形势董仲舒生活在西汉前中期,战国后期以风靡之势统一中国的秦王朝经过二世而亡,西汉在农民浪潮以后得以建立,汉代建立以后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作为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在汉代封建剥削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汉代的封建剥削主要有:其一是领户制即所谓的封建领主制;其二是豪强地主实行的租佃制。

汉承秦制,继续实行奖励军功的食邑制度,这一方面是刘邦为自己夺取天下招揽人才,另一方面是解放奴隶,实行封建制,更好的适应历史的发展要求。

此外汉初尤其注重对暴秦短命而亡的总结,对农民起义尤为重视,因此汉初轻徭薄赋,于民生产。

除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外,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封建富商和封建政府之间的矛盾,豪强宗族地主和封建官僚地主之间的矛盾,而这三个矛盾整体上还是中央集权政府一方与富商、宗族地主以及地方割据势力一方的矛盾。

他们之间的矛盾在汉初社会中超过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敌对阶级的矛盾,成为了汉初的主要矛盾。

汉初时,由于刚刚结束秦末战争,汉初几位统治者都实行休养生息,轻租薄赋的政策,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然而到汉武帝使土地兼并迅速膨胀,对封建政权和封建经济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同时关系国家生活的盐铁,铸钱很多都未集中在中央,商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封建中央政权的根基。

在汉武帝之前,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中始终存在着儒道法的争论,中国从秦代到汉代在政治经济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术的发展也从百家争鸣到一尊法术,再到崇尚黄老无为,再到独尊儒术,这其中董仲舒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董仲舒生平及其思想(大百科)

董仲舒生平及其思想(大百科)

董仲舒生平及其思想(公元前179~前104)中国汉代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家。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著作很多,据《汉书·董仲舒传》称:“凡百二十三篇”,外加说《春秋》的《玉杯》等数十篇十余万言。

现在尚存的有《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天”的学说在董仲舒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主要指神灵之天,即西周以来传统宗教神学所说的“百神之大君”,是有意志、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

董仲舒把道德属性赋予苍苍的天,使其神秘化、伦理化。

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思想,建立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宇宙图式。

他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认为阴阳四时、五行都是由气分化产生的,天的雷、电、风、霹、雨、露、霜、雪的变化,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说:“天地之气,阴阳相半,和气周旋,朝夕不息”。

“运动抑扬,更相动薄,则薰蒿□蒸,而风、雨、云、雾、雷、电、雪、雹生焉”(《董子文集·雨雹对》)。

董仲舒又把天体运行说成是一种道德意识和目的的体现。

在《对策》中,他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认为天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字休山,汉朝初年儒学学者。

他的著作《春秋繁露》是一部以传统经典《春秋》为基础,探讨天人关系、人伦道德、政治治理等问题的重要著作。

我在阅读《春秋繁露》后,深受其启发和感悟。

第一章:天人合一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认为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人应当顺应天地的规律和原则,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一思想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处世态度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忽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联系,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董仲舒的理念提醒我们应当关注整体利益,追求共同发展,以实现内外的和谐。

第二章:人伦道德董仲舒非常关注人伦道德的问题。

他认为,人们应当发扬仁爱之心,以和平、友爱、公正的方式对待他人。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实现稳定和谐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自私自利,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和理解。

董仲舒的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道德观,让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关爱他人,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幸福。

第三章:政治治理《春秋繁露》中一部分内容涉及政治治理的问题。

董仲舒强调君主应当遵循仁爱之道,以民为本,依法治国。

这一思想启发了我对于政治的理解和评价。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各种腐败、权力滥用的现象。

董仲舒的观点让我意识到,一个国家的治理只有以公正、平等和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才能真正实现长远的稳定和繁荣。

第四章:自我修养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提到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当不断地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智慧。

只有如此,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在现代社会,很容易陷入功利主义的追求,而忽视了个人的修养和内在的发展。

董仲舒的思想让我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和内心的平静。

结语:通过阅读《春秋繁露》,我对董仲舒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他强调了天人合一、人伦道德、政治治理和自我修养等方面的重要性。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是中国汉朝时期的儒家学者,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日,我有幸阅读了关于董仲舒的相关著作,并深受启发。

在我看来,董仲舒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董仲舒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和道德伦理方面。

他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们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提出的“天命”观念引发了我对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的思考。

首先,董仲舒认为“天命”是人类活动的根本规律。

他认为每个人在出生之前就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性格和能力,这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董仲舒认为,有些人天生高尚,能够成为君主;而有些人则适合从事农业或手工业。

他强调,人们应该“顺天而行”,接受自己的天命,不要违背自己的本性。

然而,董仲舒并没有将“天命”理解为宿命论。

他认为,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努力和修炼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董仲舒提出的“至道无道,至德无德”观念启迪了我对无为而治的深入思考。

他认为无为并不意味着不做事或者任由一切自然发展,而是通过自觉地与自然规律相合作,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完善的境界。

我认为,董仲舒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功利和物质利益,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董仲舒的思想提醒我们要重视自然规律,并与之相融合。

只有当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在政治方面,董仲舒的思想强调了君主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

他认为君主应当注重修身养性,以身作则,引导臣民追求德行。

这对于现代政治也有启示意义,领导者应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并以身作则,为他人树立榜样。

董仲舒的思想也提出了道德伦理的重要观点。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来提高道德水平,追求道德的完善。

在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缺失常常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

董仲舒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关注个人道德修养,并通过道德教育来培养新一代的德行人才。

总之,董仲舒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五、 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 教学方法
2. 专心致志 无论是学习时的心境,还是平时的志向,都不能心猿意马,应该专一。 董仲舒认为,这是受天赋能力的限制所决定的,“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 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只有心志专一,才能保持高度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形静而志虚者,精气之所趋也”,精力集中为认识深入创造条件。
第四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和著述
董仲舒(约前179—约前104年),广川(今河北省景县)人,是 研究《公羊春秋》的大家,汉景帝时曾为博士。他以在学术上的高深 造诣和“三年不窥园”的治学精神,赢得了当时读书人的尊敬,纷纷 拜他为师。他则以次第相传的方式教授弟子。董仲舒在贤良对策时提 出的建议,受到汉武帝的赏识。他先后担任过江都王刘非和胶西王刘 端的国相,但在政治上终不得志,于公元前121年托病弃官归家,潜心 著书讲学,不问私家产业。朝廷每遇大事,则派人征询董仲舒的意见。
实行有为政治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人才。得不到贤才,原因之一是汉初不养士, 不办教育;原因之二是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不当。
三、 论人性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什么是人性?董仲舒说,“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 人性就是指人天生的素质(“生之质”)。董仲舒认为,人性之“质”中,有“仁 气”和“贪气”。 仁气是指人性中那些有利于促进发展封建社会道德的先天因素,贪气是指人性中那 些将导致与封建社会道德相抵触的先天因素,它们是人性中的两个对立物。 教育对于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具备“圣人之性”者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 感情欲望,注定要向善的方向发展。具备“斗筲之性”者很难进行自我节制,只有用刑 罚制止他们作恶。
四、 论道德教育
(三) 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汉代政治家董仲舒的思想

汉代政治家董仲舒的思想

汉代政治家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是我们国家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在汉代时期,尤其是在汉武帝时期,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的思想虽然与现代的政治理论有所不同,但是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董仲舒的思想可以说是比较综合的,它包括了许多内容,不仅仅限于政治思想。

但是,他的政治思想是他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董仲舒认为,政治应该是基于道德的,即理性的。

他认为,“天道运行,日月有踪。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故仁民爱人,天必降之甘露;慈爱佑物,天必庇之清风。

此天道之常也。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来控制自然和社会的力量。

政治就应该是这种道德力量的体现。

董仲舒认为,官僚制度是政治稳定的基础。

他主张官僚机构必须根据君主的要求来运作,但是必须要保持独立性。

为此,他建议要加强官员的培训和选拔,以确保他们的忠诚和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他还主张要限制地方官员的权力,并实行财政和人力资源的中央集权制度,以避免地方官员滥用权力。

董仲舒还非常注重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他认为,国家必须推广儒家文化,并将其纳入国家教育的系统中。

他主张重视古典文献的研究和学习,以培养国家的精英。

他认为,青少年应该受到儒家教育,将他们的品德和道德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董仲舒的思想在汉代的政治和文化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对官僚制度的完善和政治稳定的维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文化和教育上,他推广了儒家文化,并创造了一种新的教育体制,为后世的学术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董仲舒在汉代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他倡导的政治伦理观念和文化发展思路,对我们现代的社会和政治,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和政治事业,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

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

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一、生平董仲舒 (前179一前104年),汉广川(今河北枣强)人。

我国汉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和儒学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

董仲舒生在富贵之家,7岁就上学堂念书了,少年时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和睡觉。

他的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让孩子能歇歇,决定在屋后修筑一个花园,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但他以“三年不窥园”的闭门钻研精神钻研儒家典籍,兼习先秦其他名家学说。

终于在几年刻苦学习后,学问愈加精深,在中、青年时,就成为当时学问渊博、兼通五经、擅长《公羊春秋》的专家,成了远近闻名的经学大师。

像这样有学问的人当时很受尊敬,许多人拜他为师。

由此,他收授门徒很多,在其教学工作中,让一些学习时间较久而学业程度较高的学生,对那些初来受业或学习时间不长而学业程度尚浅的学生进行教学。

使学业有成的学生给教师作助教工作,同时也体现教学实习的意义。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汉武帝选拔贤良的时候,董仲舒以儒学博士的身份接受了他的亲自策问。

他逐一地回答了汉武帝的关于治理国家的思想理论和方略的三个策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天人三策”或“贤良对策”。

在这次选拔贤良中,董仲舒一举成名,被汉武帝封为中大夫。

公元前135年,汉王朝在辽东和长陵两地的庙殿遭到雷击后发生了大火。

董仲舒在家中草拟了一份奏章,名叫《灾异之记》,他以《春秋》之义和“天人感应”推论这是上天用此火灾来谴告汉王朝有“不义”之处,以及某些“于礼不当”和“在内不正”等情形。

其中特别指责汉武帝治国“受亡秦之弊,亡以化之”,宽容许多“骄扬奢侈”和“僭礼”的皇族侯王。

草稿刚写完,就被主父偃(汉武帝时大臣)偷走并拿给汉武帝看。

汉武帝对于用“天人关系”来说明君权神授的神圣性是赞同的,但用“天人感应”解说这次火灾是天意要烧毁其宗庙,特别是直接谴责到他本人,触犯汉武帝的威严,对此他十分愤怒,于是命人把董仲舒打入大牢,并判处了死刑。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神学家。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强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相通,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代表天来统治人间,人民应该绝对服从皇帝的统治。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大一统”学说为汉武帝所采纳,成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他的“天人感应”学说也成为了中国古代神学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董仲舒的著作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哲学、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生平思想与现实意义

董仲舒生平思想与现实意义

董仲舒生平思想与现实意义魏文华董仲舒,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经学大师。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宗教天道观、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从历史上看,孔子、董仲舒、朱熹是中国古代三大思想家。

孔子是儒学创始人,董仲舒是经学大师,朱熹是理学大师。

经学是汉代的儒学,理学是宋明时代的儒学。

这三位大师的思想体系,是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是儒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儒学在发展中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在汉代乃至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起到主导地位。

董仲舒使儒学由诸子而成独尊,由一家融汇百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他的学说思想影响极为深刻而久远。

一、董仲舒生平董仲舒于公元前191年,生于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广川镇)。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那是西汉王朝极盛时期,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宽舒自如。

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

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世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也渐渐走出了山林。

民安于太平,士乐于学业,于是讲学通经之士,再聚徒众,复兴儒业,儒学阵营,陡然大具。

经师们为了经世致用,取悦当道,解经说义,绘声绘色。

家有家风,师有师法,形形色色,粲然明备。

董仲舒,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安定,学术自由的背景下,走上仕学之路的。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代,西界三晋。

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与其将来形成多内涵的思想体系不无关系。

史载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年不窥园",是当时颇有影响的教育家。

董仲舒的思想政治方面总结

董仲舒的思想政治方面总结

董仲舒的思想政治方面总结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是中国汉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董仲舒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他的政治思想以道家思想为基础,注重统治者的德治和人民的利益,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政治治理和社会教化的理论观点。

以下是对董仲舒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总结: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董仲舒强调个人修身养性,认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理好国家,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他主张以道德为基础,通过个人修养和家庭教化来影响社会,从而达到政治治理的目的。

他认为,首先要对自己进行约束和改进,才能将修养的成果应用到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治理上。

二、德治天下董仲舒强调以德治国,认为统治者应具备高德之人。

他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统治者才能有效地治理社会,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他主张统治者要以身作则,做到诚信、廉洁、谦虚、宽容,以培养出贤能之士,选拔人才,进行政治人事决策,并通过示范行为来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

三、兴鸿治乱董仲舒提出了“兴鸿”和“治乱”两个概念,其中“兴鸿”指教化人民,推动社会进步;“治乱”指惩戒和整顿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他认为,统治者应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需要,制定合理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实现统治的合法性和社会的安宁稳定。

四、教化人民董仲舒强调对人民的教化,认为教育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手段。

他提出了教化人民的方法,主张通过批评教育和示范榜样的方式,引导人民正确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规范。

他还主张通过社会审查和奖励惩罚的方式来对人民进行社会教化,以达到教育人民的目的。

五、人心向背董仲舒关注人心向背的问题,认为统治者的合法性和稳定统治的关键在于人心的支持。

他主张统治者要尽量争取人民的支持和拥护,通过对人民的承诺和利益的回报来赢得人心,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六、治国与天命董仲舒认为,统治者的治理和国家的发展是符合天命的,是命运的安排。

他主张统治者要以天命为依据,依法治国,贯彻道家的天命观念。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产⽣了什么影响
董仲舒系统地提出了“天⼈感应”、“⼤⼀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杂以阴阳五⾏说,把神权、君权、⽗权、夫权贯穿在⼀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

在汉代以前,所有的君王都从祖先那⾥继承君位,⽽汉⾼祖刘邦出⾝布⾐,君临天下后就版需要新的理论⽀撑,不受命于祖,董仲舒提出君王受命于天。

据此,他⼜提出了“天⼈合⼀”和“天⼈感应”的学说。

3、针对⼟地兼并问题,他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薄敛、省役。

4、针对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三纲即“君为⾂纲”、“⽗为⼦纲”、“夫为妻权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

这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董仲舒思想的影响
1、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为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统⼀思想奠定了基础。

2、避免了暴政,有利于巩固统治。

3、确⽴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4、促进了民族历史⽂化的进步。

5、消极影响,⼀定程度是遏制了思想的⾃由。

浅析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最新教育文档

浅析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最新教育文档

浅析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最新教育文档浅析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董仲舒不仅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

他生活在汉武帝统治下的封建社会时期,自汉代建立以来,统治者?H重视恢复和发展经济,而忽视了对百姓的教育。

这严重影响到当时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面对严峻的形势,董仲舒一针见血地提出文教政策。

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依据第一,天人感应思想。

董仲舒把天看作世间万物的创造者,包括人类的产生也来自于天,这就要求人们要受命于天,并受命于神权的代表,即皇帝的意志。

这是为了使百姓因敬畏上天而接受君王的统治。

通过不断灌输民众君权神授的思想,来达到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自身政权的目的。

第二,董仲舒在政治上主张王权论。

他认为,帝王以拥有的绝对权力,足以征服天下,而四海臣民都要受帝王支配,进而使得天下统一,思想保持一致,实现社会太平。

因此,他认为教育权应该由最高统治地位的君王来掌握,以完成对百姓的思想控制,维护社会秩序。

(二)教育目的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时期的董仲舒把教育看做是一种政治统治工具。

不难看出其教育目的是通过对民众实行“德教”,来稳定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董仲舒所提出的教育,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适应了汉王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意图,因而得到汉武帝的重用,并采纳了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育观点。

(三)教育政策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这本书中,曾提出关于文教的三大政策:第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作为汉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自他提出这一政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在中华历史中长达两千年之久,对我国的文化教育和各民族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

施行教化,离不开一定的教育机构,即学校。

民众不犯法作乱,那么社会风气习俗自然就会良好,这是董仲舒设立学校的根本住张。

而改革选举制度,其目的是在为国家招揽人才。

第三,兴教化,正万民。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其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近日,我有幸阅读了董仲舒的著作,并深感其思想之卓越和意义之深远。

下面我将就董仲舒的思想和作品进行探讨,并分享我的读后感。

董仲舒强调人的心性有高贱之分,主张士人要追求「至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世界和谐的最终目标。

董仲舒的这一思想对于我而言,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让我重新思考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问题。

在董仲舒的理论体系中,他深入探讨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他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与其和谐相处。

我对这一理念深感共鸣,我们生活在当代社会中,环境问题日益突显,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矛盾尖锐。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告诉我们,只有觉察到自然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并尊重和保护自然,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和进步。

董仲舒关于「大体」和「小节」的论述令人深思。

他认为,「大体」是指宇宙万物的总体情况,而「小节」则是指个体和具体事物。

他主张要从整体上审视问题,以大局为重,而非过多纠结于细枝末节。

这一观点让我反思了自己以往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大体,过于纠结于琐碎事务,这种做法不仅容易让我们迷失方向,也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董仲舒的「大体」观念提醒我们,要从整体出发,理清大局,制定明确的目标,才能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董仲舒强调「衡情量理」,他认为情感和理性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在他看来,过于倾向于情感会导致被动和偏执,而过于倾向于理性则会使人失去人性。

他主张通过理性思考和情感理解的相互补充,才能达到真正的全面发展。

我深深认同董仲舒的这一主张。

在现代社会中,情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理性思考同样不可或缺。

只有在情感和理性的平衡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我、他人和社会,更好地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董仲舒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迪。

他的理论观点带给我很多思考,使我对于人的真正价值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董仲舒政治哲学的思想意蕴及当代价值

董仲舒政治哲学的思想意蕴及当代价值

董仲舒政治哲学的思想意蕴及当代价值董仲舒是我国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他立足大一统的时代要求,以《公羊春秋》为依据,继承孔孟儒学传统,汲取道家理论精华,融会阴阳五行观念,收纳墨法合理因素,对当时社会提出的一系列政治、社会、哲学及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建构起一个集“天地”、“阴阳”、“道统”、“规则”等百家学说与儒家“三纲五常”于一体高度融合的大一统理论,将政治儒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思想发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以董仲舒基本著联盟作《春秋繁露》《天人三策》为基本文献,运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分析方法,从哲学高度对其思想作一系统研究,并对其理论意蕴与当代价值进行阐发。

一、董仲舒政治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是关于社会兴衰更替、长治久安、天下太平终极原因的追问与理想设计,是如何以道统和政统治理社会、国家的学问。

从汉武帝即位始,汉朝进入政治、经济全面繁荣的全盛时期,统治者急于寻找一种新的思想学说作为治国的理论指导。

面对西汉社会大一统的政治需求,董仲舒竭力推崇易学、尚书学、春秋公羊学,以“春秋大一统”的核心,并融合了先秦的各家学说,建构起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与神学的理论体系,成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并从此成为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与意识形态。

董仲舒政治哲学适合西汉中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求董仲舒的政治哲学产生于西汉中期,当时中央皇权与诸侯国势力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

西汉初期吸取秦亡的教训,采用分封制建立了许多王国。

后来各国诸侯逐渐形成了气候,显得尾大不掉,在汉景帝时爆发了七国之乱。

武帝时期,西汉前期的王国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各方势力都想要脱离中央的统治,想要割据自治,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巩固统一的专制主义统治,是这一时期统治者及社会政治哲学家所面临的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董仲舒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董仲舒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董仲舒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董仲舒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经学家和思想家,也是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董仲舒所处的西汉时期,特殊的社会条件对其教化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西汉初期伴随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快速恢复与发展,社会中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加之地方分裂势力日夜骚动,促使董仲舒积极探索能安定社会、稳固政权的方法;另一方面,西汉初期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为董仲舒吸收融合先秦诸子学说,并丰富发展儒家学说创造了客观条件。

董仲舒在借鉴、吸收先秦诸子学说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改造了传统儒家的教化学说,并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道德教化实践,在当时的西汉社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儒家思想学说随着董仲舒的继承、发展和教化推广过程,正式实现了从理论向实践的跃迁。

而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确立,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教化体系的确立[1]。

新儒学在教化社会民众、稳固统治政权、维持社会秩序方面实际成效的突显,使儒学在汉代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逐步确立了其“独尊”地位,并最终成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建国君民”的指导思想。

1 董仲舒德育思想的内容1.1 有教无类、广施教化董仲舒认为道德教化的对象应当是社会中的一切人,主张在社会中广施教化,并将教化对象分为三类人群,即君王统治者、各级官吏和社会民众。

首先,董仲舒认为“故君之御下民,奢侈者则应之以俭,骄淫者则统之以理。

未有上仁而下贼,上义而下争者也”[2],君王在国家中处于首要地位,只有君王自身具备良好的德行品质才有可能施行王道教化。

董仲舒通过构建天道哲学的方式引导、规劝统治者将儒家的伦理学说作为统治思想,因为只有君王通过内化儒家经典以成圣成善,才能教化臣子万民修身成善,否则将会“臣投他国、子奔他乡”。

其次,对于承担“施教者”角色的各级官吏,董仲舒主张要通过儒家政治伦理提升官员的道德水平,即在严格管理选官制度的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中的君臣之道教化文武百官,使之自觉用伦理道德约束言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水日报/2009年/8月/25日/第A03版理论专版董仲舒生平思想与现实意义魏文华衡水董仲舒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者按: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史载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年不窥园”,是当时颇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向汉武帝建议“兴太学”;提出了限制土地兼并,解放奴蜱,“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等在当时条件下值得肯定的政治主张;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仁、义、礼、智、信等公德。

汉武帝采纳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汉武帝后的统治思想,成为此后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主导思想,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

在中华民族灿若群星的思想家中间,董仲舒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研究他,了解他,吸收他思想学说的精华,这对于我们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今天我们刊出此稿,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董子家乡人能够更多地了解他,研究他,吸收他思想中的精华,勇于去发现儒家的文化对我市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并利用好这张名片打造好衡水的软实力,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董仲舒,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经学大师。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宗教天道观、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从历史上看,孔子、董仲舒、朱熹是中国古代三大思想家。

孔子是儒学创始人,董仲舒是经学大师,朱熹是理学大师。

经学是汉代的儒学,理学是宋明时代的儒学。

这三位大师的思想体系,是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是儒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儒学在发展中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在汉代乃至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起到主导地位。

董仲舒使儒学由诸子而成独尊,由一家融汇百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他的学说思想影响极为深刻而久远。

一、董仲舒生平董仲舒于公元前191年,生于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广川镇)。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那是西汉王朝极盛时期,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宽舒自如。

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

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世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也渐渐走出了山林。

民安于太平,上乐于学业,于是讲学通经之士,再聚徒众,复兴儒业,懦学阵营,陡然大具。

经师们为了经世致用,取悦当道,解经说义,绘声绘色。

家有家风,师有师法,形形色色,粲然明备。

董仲舒,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安定,学术自由的背景下,走上仕学之路的。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代,西界三晋。

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与其将来形成多内涵的思想体系不无关系。

史载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年不窥园”,是当时颇有影响的教育家。

据《史记》记载,西汉初年,传习五经的硕儒共有八人:传《春秋》,于齐鲁有胡毋生,于赵(大河南北)是董仲舒;传《诗》,于鲁(今山东西部)有申培公,于齐(山东东部)为辕固生,于燕(今北京)则韩太傅(婴);传《书》,为济南伏生;传《礼》,则鲁之高堂生;传《易》,则淄川(在齐)田生。

董仲舒和韩婴来自燕赵,其余出自齐鲁大地。

与那些专家之才相比,董仲舒可谓鹤立鸡群,形若天渊,无愧于“通才”“鸿儒”之喻。

董仲舒思想和学说著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发展,有着极其广泛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董仲舒在汉景帝时为博士,被推为“儒者宗”。

汉武帝刘彻于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即位。

他下诏书“招贤良文学之士”。

在三次殴试中,董仲舒获贤良对策第一。

汉武帝本想重用,但皇太后崇尚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对董仲舒倡导的儒学不感兴趣。

武帝刚继位不久,不敢得罪太后,只好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去辅佐他的哥哥易王。

易王刘非,本性勇猛,骄横跋扈,但对廉洁正直的董仲舒很尊重。

任江都相后,董仲舒又以“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谏王。

易王说:“善。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高祖的陵园两次火灾,引起满朝文武官员忧心忡忡。

但董仲舒挥笔写就《灾异之记》一文,以这两次灾变为依据,抨击朝政,其主旨说,火灾的起因是与朝廷没把儒学定为“独尊地位”,与不用“礼义教化”有关。

因此上天不满,降灾予以警戒。

文章被嫉妒他的主父偃偷去,上奏皇帝。

汉武帝阅后,便召集群臣讨论,群臣中纷纷指责他诽谤朝廷。

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是他老师写的文章,也认为是太愚蠢了。

汉武帝下命,董仲舒被判死罪。

后汉武帝念他名望高,惟恐杀了他与己不利,便赦免他的死罪,降为中大夫。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抨击公孙弘阿谀奉承,引起公的不满。

又因其研究《春秋》不如董仲舒,可他办事迎合世俗,位至公卿。

公孙弘乘皇帝的哥哥胶西王放纵恣睢,多次迫害朝廷命官,向皇上举荐说,“唯有董仲舒可派去做胶西王的相”。

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董仲舒便从江都相徙胶西相。

胶西王刘端听说董仲舒是当代大儒,故以礼相待。

胶西王刘端,尤为骄横、放纵。

董仲舒惟恐日久获罪,不久便称病辞官,免职家居。

董仲舒两国为相,侍奉是骄横的诸侯王,但自洁其身,所在之处,均得整治。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董仲舒辞官归家时,已是70岁高龄。

从此居家不再复出,朝中如有大事,均派使臣和廷尉张汤到他家中请教,均得到指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董仲舒归居后,终不问家产业,以著书为事。

董仲舒在家居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

今流传于世的只有《春秋繁露》一书,成为历代推崇的懦学大百科全书。

他对国策、民生有所建议,便“上疏条教”。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董仲舒寿终正寝,享年八十五岁,葬于长安下马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董仲舒死后,其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二、董仲舒思想董仲舒思想是极其丰富的。

他的思想体系包括了整个宇宙,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社会的人际关系到个人的道德修养,都涉及到。

下面简要论述董仲舒主要的三个哲学思想。

(一)大一统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文景盛世。

但在景帝时代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统一的国家将面临着分裂的危险。

景帝时任博士的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

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

董仲舒就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

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大一统”既然是宇宙间最一般的法则,那么封建王朝当然要遵循。

这就是董仲舒所要设立的政治哲学的核心。

他根据“大一统”的普遍法则,提出了思想也要“大一统”的论点。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只有思想统一才能有统一的法度,百姓才有行为的准则,这样才能维护与巩固政治的统一。

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思想应该统一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上,百姓也知道该遵循什么,怎么做了。

只有政治统一才能长治久安,当时汉代的政治是统一了,但不稳固。

统一思想成了大一统的关键。

于是,董仲舒多次强调要用孔子儒学统一天下的思想。

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统的建议之后,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在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

汉代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形成经学思潮,董仲舒被视为“儒者宗”。

(二)天人感应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

他在《天人三策》中说:“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

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

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董仲舒认识到农民阶级的政治力量可决定一个封建王朝的兴亡。

董仲舒在这里所说的“天”,是指秦末农民起义的武装力量。

他要借用这一象征农民阶级政治力量的“天”,来戒惧皇帝,使之自敛。

用“天”来限制他。

当时董仲舒为什么要采用“天人感应”的形式来戒惧皇帝呢?原因是:西汉时期社会科学水平低,天命论在人们思想中的影响极深。

董仲舒就采用了“天”来限制皇帝个人的私欲,制约他至高无上的权力。

并把秦始皇权力不受制约,引发农民起义,速亡国的惨痛教训,变成皇帝的精神枷锁,来限制皇帝的权力。

、从这方面看,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限制了皇帝的私欲和权力,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意义是深远的。

(三)以德治国西汉王朝统治人民虽然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质上仍因袭秦制,以严刑峻法统治人民。

武帝好法术、刑名,重用酷吏,以严刑峻法来加强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

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了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董仲舒认为要缩小贫富差别,协调各种社会矛盾,.提出“调均”的主张。

上疏汉武帝“限民名(占)田”,限制豪强兼并土地,不许官吏与民争利,“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这些主张,首先,打击豪强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力量;其次,暂时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加强了封建统治阶级专政,防止社会进一步动乱,防止农民起义。

董仲舒吸取秦灭亡教训,为了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提倡德治,革除秦时的弊政,进行“更化”。

他的“更化”思想,就是以儒家的礼义仁德来限制对人民剥削,维持和巩固汉王朝统治阶级专政。

他认为,严刑峻法,给统治阶级带不来稳定的统治秩序,不能维持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

他提出:行礼义,施仁政,以德治为主,重视“教化”,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

他视“德治”主张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基本治国原则。

并上疏汉武帝:“……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

”董仲舒认为,“天”是具有阴阳两种属性。

在政治生活中,阳表现为德,阴表现为刑。

但“天”是欲生不欲杀的,“天道”是尚德不尚刑的。

故君主治理天下应上法于天,为政也应以“德化”为主。

对百姓应施“仁政”。

董仲舒将道德教化喻之为“堤防”。

只要“堤防”完备,就可将百姓反抗社会、不利于封建社会统治的思想念头消灭于“萌然之际”,起到“防患未来”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