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家庭补偿教育政策的构建_以学校变革中家庭参与的不平等为视角

合集下载

浅析教育补偿原则

浅析教育补偿原则

浅析教育补偿原则作者:马晓华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81期摘要:教育公平理解为教育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公平的配置,教育补偿原则作为其保障机制,要求在立足于教育的整体利益分配时,对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利群体的教育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偿,从而达到对教育资源公平配置。

关键字:教育公平补偿原则自主招生一、教育补偿原则的内涵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不断深入,人们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和基本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

教育公平的理念在制度上的体现,就是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求我们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遵循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性原则。

考虑到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性,虽然目前教育资源配置是不平等的,但通过补偿原则却是公平的,使教育在追求社会公正、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相一致。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

这句话所体现的就是补偿原则。

该原则与罗尔斯的差别补偿原则是一致的,即只允许那种能给最少受惠者带来补偿利益的不平等分配,任何不平等的利益分配都要符合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

教育中的"不利群体",通常是指处于家庭经济不利地位的贫困家庭学生、身体或智力不利的肢体障碍学生和智力障碍学生,处于与主流文化相对不利地位的少数民族学生。

补偿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挑选出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群体,从这一不利群体的特殊地位、视角来看问题、分析问题,以"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一不利阶层的利益为标准来确定教育的分配。

"二、补偿原则在发达国家的运用发展补偿原则之所以作为教育配置公平的保障原则,原因在于在教育资源配置的起点和过程中,由于资源的公正性和差异性的欠缺,补偿原则显得尤为重要,不论是教育过程中追求机会平等还是缩小结果差距,都需要补偿。

教育公平的补偿原则

教育公平的补偿原则

教育公平的补偿原则教育公平的补偿原则是教育公平理念的延伸和实践,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很多社会中,由于种族、贫困、性别、残疾、地理位置等因素,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一部分人群在获得教育机会上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不公平待遇。

因此,补偿原则的制定和实施,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弥补这些教育不公平现象,促进社会中每个个体都能够平等获得教育资源和机会。

教育公平的补偿原则的核心是:平等性、机会均等和资源公平。

平等性要求对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进行公正的认知和关注,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平等获得教育资源和机会。

机会均等要求不同个体在教育机会上拥有相等的权利,通过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使每个人都有平等发展的机会。

资源公平要求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确保公正和平等,尤其是针对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体和群体,通过提供充足的资源来弥补他们的不平等。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的补偿原则,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要提高对教育不平等现象的认知和关注,加强社会对教育公平的意识和认同。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教育体制和政策,确保在教育资源和机会的分配上能够实现公平和平等。

这包括建立统一的教育标准、制定公平的招生政策、加强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分配,等等。

另外,还应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和支持,为他们提供特殊的教育服务和资源,以帮助他们克服教育不平等现象。

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教育公平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教育不平等的问题,确保补偿措施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教育公平的补偿原则是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少教育不平等现象,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

通过实施补偿措施,可以提高社会中每个个体的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教育公平的补偿原则应该得到广泛的重视和支持,在教育和发展中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践。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简介 刊发稿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简介 刊发稿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简介财政部教育部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脱贫攻坚,事关社会公平。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并向社会庄严承诺:“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各个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

在高等教育阶段,更是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三不愁”,即入学前不用愁、入学时不用愁、入学后不用愁。

2017年,全国累计资助各级各类学生万人次(不含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营养膳食补助);累计资助金额亿元(不含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营养膳食补助)。

其中,资助学前教育幼儿万人次,资助金额亿元;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资助万人,资助金额亿元;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万人次,资助金额亿元;资助普通高中学生万人次,资助金额亿元;资助普通高校学生万人次,资助金额亿元。

各级财政安排义务教育国家免费教科书资金亿元,营养膳食补助资金285亿元。

一、学前教育: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各地因地制宜确定学前教育资助政策1.政府资助。

地方政府对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

2.幼儿园资助。

幼儿园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减免收费、提供特殊困难补助等。

3.社会资助。

各地建立和完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等捐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二、义务教育:实施“两免一补”和营养改善计划1.免除学杂费。

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含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

2.免费教科书。

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规定课程教科书和免费为小学一年级新生提供正版学生字典。

3.寄宿生生活补助。

补助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1250元。

应如何理解教育公平理念

应如何理解教育公平理念

应如何理解教育公平理念现今社会如何理解教育公平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将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学生。

那应如何理解教育公平呢?本文从教育公平的概念、属性、基本要求、补偿差距四个角度进行认识,以期更好地理解教育公平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学生的发展。

标签:教育教育公平学生个性现今社会如何理解教育公平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将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学生。

那应如何理解教育公平呢?本文从教育公平的概念、属性、基本要求、补偿差距四个角度进行认识,以期更好地理解教育公平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学生的发展。

一、教育公平概念教育公平理念源远流长1,不同年代的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理解。

本文认为教育公平是指政府根据当前社会对地区教育发展的需求合理组织学校,学校应在社会和政府的协调下合理分配利用教育资源从而保障每个孩子在学校都能获得有质量的教育。

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保障每个孩子在学校都能获得有质量的教育,即所有的孩子都共同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可认为这是教育公平的共同性;其次每个孩子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其个体的特殊性应该得到尊重和发展可理解为教育公平的个体性。

所以教育公平也是每个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性和个体性得以实现的一种保障。

这就要求政府应保障所有孩子入校接受教育,学校应为各个孩子提供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育2。

通过概念可以看出政府社会是教育公平的基础,他们为教育公平发展提供政策法规资金及其所需条件的保障。

二、教育公平的属性(一)阶级性和阶层性。

阶级性是指不同阶级的人对教育公平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也许认为满足孩子入学接受教育获得基本知识就是教育公平,而资产阶级对教育公平不仅仅满足于此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阶层性是指教育公平是分层次的,如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教育公平层次是不同的。

(二)历史性和相对性。

历史性即时间性[1],如當我国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认为教育公平就是教育机会公平,当教育机会公平实现后更加追求教育的结果公平从而强调教育内涵的发展。

全面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答记者问

全面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答记者问

全面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答记者问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教育部,教育部,教育部•【公布日期】2023.01.19•【分类】问答正文全面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答记者问近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意见》有关内容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一、请问《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答: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都确定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工作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

会同相关部门研制《意见》已列入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

二是着力破解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职责定位不够清晰、协同机制不够健全、条件保障不够到位等突出问题。

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研究制定《意见》,明确各方育人职责和相互协同机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

二、请简要介绍一下《意见》的研制过程?答:《意见》的研制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开展课题研究。

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相关专家成立课题组,对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有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汇总整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国际经验等,召开多场座谈会听取相关方面代表意见,研究提出协同育人工作问题清单和文件起草建议,为文稿起草奠定基础。

二是总结地方经验。

全面梳理各地在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方面已经开展的有关工作、出台的政策措施,提炼总结省市县和学校层面的成熟经验和有效做法,在文稿起草过程中予以充分吸收,纳入相关条目,确保文稿提出的政策举措具有可操作性。

中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对策研究

中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对策研究

中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对策研究作者:毕诚牛楠森李浩英来源:《中华家教》2021年第05期关键词:家庭教育发展模式家校共育协同育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精神论述的指导下取得了重大进展。

2019 年全国教育大会以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发展主题日益凸显,如何解决家庭教育变革的新问题、新需求、新矛盾,如何从家庭教育变革中找到提升整个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已经成为“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本文基于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根据家庭教育变革与发展形势的基本判断,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是由千千万万个小家庭组成的大家庭。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这句话既蕴含着以家为本的政治理念,也体现出户籍管理制度的文化基础。

时至今日,我国不仅14 亿人口的居民身份明确,而且家庭的生活依托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不可替代,家庭的育人功能不可替代,家庭的养老作用不可替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速,催生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历史性变革,推动家庭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呈现出新特征,暴露出新问题。

(一)社会发展变化要求家庭教育事业做出适应性调整1. 城乡社会结构变革亟须家庭教育转型我国社会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农村人口是社会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随之发生了深刻变革。

这种变革所引起的家庭内部结构与家庭外部环境的改变,给家庭、家教、家风带来巨大冲击,家庭教育模式进入重要的转型期。

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城市人口和家庭数量的不断增加,根据国家年度统计,城市社区居委会数量在稳步上升:2013 年为94 620 个,2015 年为99 679 个,2018 年为107 869 个。

[1]我国城市社区居委会管理的是居民家庭,现在的居民家庭以核心家庭为主,传统大家庭不复存在,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教育负全责。

教育公正补偿原则

教育公正补偿原则

教育公正补偿原则1. 介绍教育公正补偿原则是指为了保障所有学生能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教育体制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弥补一些学生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平等。

这个原则旨在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并有机会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潜力。

2. 教育资源的不平等现状2.1 地域差异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差异。

一些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充足,但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条件较差,教师素质相对较低,教学设备和资源匮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教育质量和发展机会。

2.2 家庭背景差异家庭背景对学生的教育机会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一些富裕家庭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如优质学校、家庭教育资源和辅导等,而一些贫困家庭往往无法提供这些条件,这导致了学生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

2.3 种族、性别和身份差异在一些社会中,种族、性别和身份差异也会影响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学生的受教育机会。

一些少数族裔群体和女性往往面临更多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他们可能面临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困难,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教育机会。

3. 教育公正补偿原则的重要性3.1 促进社会公平教育公正补偿原则的实施可以促进社会公平。

通过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给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可以弥补他们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不平等,并帮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追求教育和事业上的成功。

3.2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公正补偿原则可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通过向贫困地区和资金有限学校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可以改善这些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提高教育质量,使更多学生受益。

3.3 推动社会发展教育公正补偿原则的实施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

通过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优质的教育,社会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使整个社会受益。

4. 实施教育公正补偿原则的措施3.1 资源的重新分配通过重新分配教育资源,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贫困地区和资金有限学校,确保这些学校的设施和师资条件得到改善,提高教育质量。

3.2 提供经济支持为那些处于贫困家庭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经济支持,保证他们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

从平等性公平、补偿性公平到差异性公平

从平等性公平、补偿性公平到差异性公平

从平等性公平、补偿性公平到差异性公平作者:刘宁宁来源:《高教探索》2022年第03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主导理念发生明显变迁,即由“平等性公平”转向“补偿性公平”,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差异性公平”。

平等性公平理念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强调权利和竞争机会的平等,遵循市场理性选择的价值逻辑,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是其核心评估域;补偿性公平理念强调保障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权益,在制度上对已有不平等进行矫正和弥补,保障社会民生利益是其核心评估域;差异性公平理念将学生自由选择权作为审视高等教育公平的价值尺度,强调从供给端为学生提供适切性的教育,满足学生全面自由发展需求是其核心评估域。

主导理念的变迁体现了国家治理中高等教育政策范式的转型,以及高等教育政策系统由关注社会利益向关注学生利益诉求的转变。

同时,义务教育的平等性公平是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性公平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教育公平;理念变迁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為516%,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

[1]在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优质高等教育方面,即相对于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需求而言供给还不充分,从而形成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不平衡。

换言之,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由精英化时期有大学上、到大众化时期追求普质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向普及化阶段追求高质量高等教育公平转变。

从纵向历史角度审视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政策的演变历程,政府出于教育公平目的,始终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作为一项系统政策和民生工程推进。

在不同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主导理念存在明显差异,整体上形成了平等性公平、补偿性公平和差异性公平的政策演变逻辑。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之所以使用主导理念,主要原因在于这三种理念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理念。

教育公平政策

教育公平政策

教育公平政策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而教育公平则是确保每个人都能有机会获得优质教育的关键。

教育公平政策的推行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育公平政策的重要性、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教育公平政策的意义教育公平政策的重要性在于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无论其社会背景、性别、种族或地域。

教育公平能够打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流动性,并促进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二、教育公平政策的挑战然而,教育公平政策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贫困地区缺乏教育资源,使得贫困家庭的孩子无法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其次,性别不平等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女性在一些地区和文化中依然受到教育的限制。

最后,种族和地域之间的差异也会影响到教育的公平。

少数族裔和农村地区的孩子常常面临着教育资源的短缺情况。

三、提高教育公平的途径之一为了提高教育公平,政府可以制定政策来提供经济支持和资源,以避免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不足问题。

例如,可以设立教育基金来资助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提供免费的教材和学费。

此外,政府还可以提供补贴和奖励,鼓励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从事教育工作,确保质量的教育资源得到提供。

四、提高教育公平的途径之二为了解决性别不平等的问题,政府可以加强性别教育,并制定法律来禁止歧视。

同时,在农村和边远地区,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家庭支持和鼓励女性接受教育。

此外,性别平等教育课程的开发也是至关重要的。

五、提高教育公平的途径之三为了解决种族和地域差异的问题,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给少数族裔和农村地区的孩子。

这可以通过建设更多的学校和教育中心,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资助来实现。

此外,跨地区交流和资源共享也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六、教育公平政策的挑战实施教育公平政策并不容易。

首先,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了教育公平的问题,政府在投入上需要更多的经费。

其次,社会的观念和传统也可能成为阻碍。

一些家庭可能倾向于将男性家庭成员视为教育的优先对象,而不是女性。

发展型资助育人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

发展型资助育人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

发展型资助育人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家庭经济困难是高校学生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尤其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家庭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用。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来自家庭经济困难背景,他们面临着诸如无法支付学费、生活费、购买教材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生活质量,发展型资助育人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通过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目前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探索出更适合现代高校发展的资助模式。

本文旨在借鉴发展型资助育人视角,探讨如何实施更加有效的资助育人工作,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深入分析并探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关键措施和有效途径,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重要意义,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在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增多的背景下,探索发展型资助育人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提升。

通过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现状进行分析,寻找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探索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关键措施,进一步推动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未来制定更科学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最终旨在揭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重要意义,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和建议。

2. 正文2.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现状分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是指来自贫困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数量逐年增加,且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家庭经济困难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基本的支持和保障。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这些学生通常无法享受到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学习资源和生活条件,对于学习和成长造成了困扰。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举措和经验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举措和经验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举措和经验●黄文姬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发展更加公平公正、高质高效的教育更加期待。

2021年10 月23 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进而真正形成长效育人合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新时代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价值意蕴协同,是指通过各自之间的协调形成合力,最终使多方获益、效果增强,推动共同高效发展的过程。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则是指家庭、学校、社会三大重要育人主体在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方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要素互通、功能互补、影响互促等,通过有机的协同整合,共同最大化增进育人效果,并形成持久稳定作用源的过程。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新机制,这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实现是长期综合性影响的结果。

有效落实这一任务,就需要从教育的各主体、各环节、各领域出发,实现协同配合。

2017 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均明确提出“坚持协同配合”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协同育人”是创新德育工作的六大途径之一。

学生的成长环境除了学校,还包括家庭和社会。

学校教育的成效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配合,离不开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

具体而言,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启蒙之源,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为个体优良品德和习惯的养成奠定重要基础;学校教育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持续性,是推动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主阵地;社会教育的影响无处不在,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个人道德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只有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方进行深度融合、协同共进,才能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式的立德树人教育。

《教育科学》2008年总目录

《教育科学》2008年总目录
杨 启 光 ( . 5 5 1)
小学 低 年 级 学 生 诚 信 知行 冲 突特 征 及 教 育 建 议
… … … … … … … … … … … … … …
傅维利 , 王 丹( . ) 2 1
教 育价 值 的秩 序
…………・
刘 庆 昌( . 1 52 )
姜 丽 华 ( . 7 52 )
… … … … … … … … … …
对 教 育 决 策 者 利 益选 择 问题 的经 济 学 思 考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 金 环 ( . 5 41)
伊继东 , 六 生, 刘 冯用 军 ( . ) 1 6
学校 内涵 式 发 展 评价 准则 的构 建
学校 改 进 的路 径 分 析 : 校 领 导 的视 角 … … … … …… … … 学
… … … … … … … … … … … … … …
教育 学 视 域 中 的“ 新 能 力 ” 创
王海 英 , 伍
州( . ) 2 8 … … … …
义务 教 育 政 策 实 施 2 O年 ( 9 6 0 6 效 益 的评 估 … … … 1 8 —2 0 )
… … … … … … …
我 国农 村 义 务 教 育经 费保 障机 制 改 革 的 成 效 、 问题 与 对 策
… … … … … … … … … … … … … …

吴春霞 , 宋伟 琦 ( . ) 1 1
薛 海平 , 延庆 ( . ) 丁 4 6
面 向东 南 亚 国 际人 才 一 体 化 培 养 模 式 研 究 … …… … … …
中 国 育 管 理 学 科 发 展 与 学术 繁荣 教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现代学校变革要求提高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参与度,我国虽然也认识到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性,但在这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浅显性、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不平等性以及家长委员会的形式化等。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家长、教师等的错误认识以及教师等的职业倦怠不无关系。

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之上,尝试性地提出: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提高家长与教师对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认识并转变错误观念、给予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等解决措施。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职业倦怠学校管理体制摘要关键词2019年2月20日E-mail :jxyglllb@ 家长不仅是联系学生与学校的重要纽带,还是联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重要纽带。

对教育公共产品而言,家长是直接消费者,其作为社会子系统可以对教育组织产生直接影响。

此外,家长还是政府教育权委托给学校合法性成立的直接负责人。

由此可见,将家长纳入到学校管理是具有合理性的[1]。

关于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文件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我国教育部于1952年颁布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该草案的亮点之一,是希望通过组建小学家长委员会,加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草案中对家长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会议举办周期等具体问题给出了意见。

1996年国家教委发布了《小学管理规程》,在该文件中再次提出了小学家长委员会的组建问题,并进一步肯定了家长委员会对学校开展工作的积极作用。

20世纪90年代,很多学校已经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各地区的中小学鼓励家长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之中。

但是时至今日,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成效依旧甚微,存在着很多问题。

因此,了解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该问题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已迫在眉睫。

一、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主要以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两种形式为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构建一个有效制度,加强教育部门、家长与社会等主体对学校课程建设与学习管理的有效参与,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2]。

教育公平的政策分析:探讨教育公平的政策分析

教育公平的政策分析:探讨教育公平的政策分析

教育公平的政策分析:探讨教育公平的政策分析引言教育公平是一个广泛讨论和关注的话题,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人潜能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教育的机会和资源分配存在着不公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促进教育公平。

本文将探讨教育公平的政策分析,并讨论其中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一章:教育公平的概念和意义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不受种族、社会经济地位、性别或其他社会因素的限制。

教育公平的实现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公平的教育系统可以帮助消除贫困和社会不平等,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第二章:教育公平的政策措施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普遍且免费的初等教育来确保所有儿童都能接受教育。

此外,政府还可以提供经济援助和奖励计划,以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

另外,政府还可以制定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受歧视的群体,确保他们能够平等地参与教育。

第三章:教育公平面临的挑战尽管许多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促进教育公平,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是一个主要的问题。

在一些地区,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导致教育质量低下。

其次,社会经济的差异也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如缺乏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此外,性别不平等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女性在一些地区仍然面临着接受教育的障碍。

第四章:解决教育公平的挑战为了解决教育公平面临的挑战,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奖学金和补助金等经济支持措施,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

此外,政府还可以制定法律和政策来禁止性别歧视,保护女性的教育权益。

最后,政府可以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结论教育公平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考作业1-3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考作业1-3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作业 1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 3 分,共 6 分)1.校本管理校本管理(Seha1-BasedManasement,简称SBI),是始于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流行于80年代的一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它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是一种以权力下放、学校自主、共同决策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与制度安排。

2.校长职级制校长职级是指专为从事普通中小学校长职务的人所设置的岗位等级系列。

所请校长职级制是针对校长专业技术职称的管理制度,校长职级是从事校长职务人员的能力标志,也是校长资历、学识、水平和实绩的综合体现。

实行校长职级制,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校长管理体制,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有利于突破校长任职制度,调动校长办学积极性,还有利于突破校长评价机制,加快专家型校长的成长。

二、辨析题(每题 5 分,共 10 分。

其中,判断正误占 1 分;无论正误,均需说明理由,占 4 分)1.只有行政和市场才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

答:错误。

管理应该是行政、市场、道德三种手段的有机整合。

行政管理虽然强化了政府对教育的职能管理,但容易忽视教育管理工作的差异;市场手段是有效率的,但却不能自动导致公正;道德手段是行政和市场失效情况下的第三种调节力量。

行政手段靠的是强制,市场手段靠的是利益,道德手段靠的是白律。

2.在公共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意味着政府可以放弃对教育的责任。

答:错误。

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教育领域,是为了改变政府单一配置教育资源的状况。

但出于政治、法律和道义的需要,以及市场组织的外部性缺陷,政府还必须对保持社会正义与持续发展的具有纯公共和准公共性质的教育产品予以提供。

三、问答题(每题 6 分,共 24 分)1.比较东方的“以德治教”与西方的“依法治教”的不同。

答:现代教育管理思想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源头:一是东方的“以德治教”思想,以中国古代的孔子为代表,二是西方的“依法治教”思想,以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为代表。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机制的实践与探索作者:胡宇飞蒋薇薇谢莉来源:《高教学刊》2021年第35期摘要:随着各地区人才攻坚战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高校逐渐成为加强人才资源储备的中坚力量,如何更好地落实人才培养战略计划,为国家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展发展型资助育人,是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文章分析了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内涵,通过实证研究描述并分析了当前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实际状况与存在问题,从育人体系、育人平台等四个方面对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创新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发展;资助;机制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5-0141-05Abstract: As the fight for tal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gradually entered a white pha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come the backbone to strengthen the stock of human resources. How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ic plan of talent, training better and deliver more high-quality talents to the country is a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velopment-oriented funding for education is a significant mean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alent trai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development-oriented funding for education,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development-oriented funding f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The paper explores the innovative path of development-based fund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four aspects: education system and education platform.Keywords: development; subsidize; mechanism高校資助工作是实现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自2017年教育部提出将“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以来,资助育人工作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以及“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从传统经济型资助向现代发展型资助转变,更加强调通过内生性的资助形式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并提升综合素质。

《2024年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研究》范文

《2024年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研究》范文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研究》篇一一、引言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是指针对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所实施的旨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措施。

这些儿童可能因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而面临学习和发展上的困难。

本文旨在探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必要性、实施策略及其实施效果,以期为特殊儿童的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必要性1.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学前特殊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交、身体等方面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教育补偿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促进全面发展。

2. 预防和减少教育不平等特殊儿童在教育资源获取、教育机会等方面往往面临不平等现象,教育补偿有助于缩小这一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3. 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家庭和社会有责任关注和帮助特殊儿童,教育补偿是履行这一责任的重要手段。

三、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实施策略1. 个性化教育方案根据特殊儿童的具体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包括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

2. 专业教师团队组建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团队,为特殊儿童提供专业的教育服务。

3. 家校合作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4. 社区支持利用社区资源,为特殊儿童提供丰富的活动和实践机会,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实施效果1. 提升特殊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通过教育补偿,特殊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2. 促进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补偿有助于特殊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交、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提高其生活质量。

3. 缩小教育不平等现象通过教育补偿,特殊儿童在教育资源获取、教育机会等方面得到更多支持,有助于缩小与普通儿童的教育差距。

五、结论与建议本文通过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对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预防和减少教育不平等以及履行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整体构建“一老一小”家庭支持政策体系

整体构建“一老一小”家庭支持政策体系

整体构建“一老一小”家庭支持政策体系作者:黄石松孙书彦伍小兰来源:《前线》2022年第03期[摘要] 作为社会政策和福利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支持政策已由补充性政策逐渐发展为基础性政策,家庭视角的经济社会政策在整个公共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十四五”时期,对“一老一小”的支持政策逐步成为家庭支持政策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构建积极、能动、包容的全方位政策体系,纾解家庭养老之忧、育儿之难,增强家庭发展能力,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关键词] 家庭功能; 家庭支持; 家庭生命周期; 政策体系[中图分类号] D616; D6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3-0074-03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起基础性保障作用。

家庭的4个功能包括家庭创造(结婚或离婚、生育或收养孩子)、经济支持、育儿和看护、养老。

“十四五”时期,对“一老一小”的支持政策逐步成为家庭支持政策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需要立足家庭视角,纾解家庭养老之忧、育儿之难,完善家庭支持政策,增强家庭发展能力。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逐渐回归家庭视角作为社会政策的重要分支,家庭政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演变。

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为应对人口生育率下降,欧美等国在支持婴幼儿家庭良性运行,确保家庭育儿功能系统实现,面向妇女、儿童、老人等家庭照顾者支持等方面,展开了有益探索。

20世纪80年代后,家庭政策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以往只被作为私域的家庭问题,被许多国家视为公共领域的问题而加以关注与干预。

进入21世纪后,家庭政策不但被视作社会政策和福利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补充性的政策逐渐发展为基础性政策,家庭视角的经济社会政策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伴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儿童和老人照料需求显著增长,缓解家庭育儿和养老压力,增强代际支持,建立健全家庭友好支持政策,已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农村社区家长教育课程开发的价值、困境及破解路径

农村社区家长教育课程开发的价值、困境及破解路径

一、引言《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家长应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积极提升家庭教育科学水平。

[1]国家开始重视家长的主体责任教育工作,家长可以通过专门的课程学习提高主体责任意识。

在国外,“父母教育课程”的开发趋于完善。

随着家庭建设需求增加,开发适切的家长教育课程成为迫切需要。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乡村人口数量占35.28%,农村社区的家长教育亟需关注。

[2]本研究旨在探究农村社区家长教育课程开发的价值、困境及破解路径,以促进农村家庭教育发展。

二、价值(一)解开农村家长的教育困惑在当前终身学习时代,教育的责任和权力正在从国家回到家长和个人手中。

[3]家长是家庭教育发展的主力,对农村家长而言,开发农村社区家长教育课程有助于家长了解最新的教育政策、理论和家庭教育方法,形成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教育意识。

此外,交流和互动是提升教育素养的关键,农村社区家长教育课程开发可以让家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课程交流、共享教育知识,解开家长的教育难题与困惑。

(二)丰富农村家长教育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形式家长教育质量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发展,开发高质量的农村社区家长教育课程,有助于农村家长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一方面,家长教育课程的形式兼具多样化与互动性。

农村社区家长教育课程的开发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实地考察等,便于满足不同家长的学习需求。

同时,引入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家长参与讨论、分享经验,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并提高参与度。

另一方面,家长教育课程的理念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农村家长教育课程的开发立足于当地农村家庭的实际需求,结合农村家庭教育的特点和问题,设计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内容,这意味着开发者需要深入了解农村家庭的文化背景、教育观念和教育需求,将新课程理念与生命教育理念相结合,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丰富家长教育课程开发的理念。

(三)改善农村教育生态环境一方面,农村社区家长教育课程开发紧扣时代发展主旋律,有助于改善农村教育生态环境,让农村家长了解教育知识和方法,提升教育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10月第25卷 第5期教 育 科 学Education Science Oct ,2009Vol.25 No.5发展型家庭补偿教育政策的构建3———以学校变革中家庭参与的不平等为视角杨启光(江南大学教育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3〔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基于家庭参与的学校变革的策略案例研究”阶段成果。

〔收稿日期〕2009207220〔作者简介〕杨启光(1972-),男,四川剑阁人,江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原理与比较教育。

〔摘 要〕 家庭参与学校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学校制度变革与学生学业取得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针。

由于城乡社会背景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因素,使家庭在参与子女学校教育上呈现明显差异。

让那些处境不利家庭有效地参与学校教育中,保障弱势群体家庭的教育权益,最大程度地促进子女教育机会、过程与结果的平等。

将家庭教育公平问题纳入中国教育公平政策视阈,使其成为需要关注的课题,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紧迫性。

〔关键词〕 家庭参与学校教育;教育公平;发展型家庭补偿教育政策〔中图分类号〕G402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064(2009)0520015206 当前中国教育的差别与公平逐步转移到缩小城乡家庭子女教育的差距等更深层的与更为复杂的问题。

而城乡教育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弱势与文化不利的家庭。

由于不同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与城乡的差异,影响着家庭父母参与学校教育的程度、内容形式及其效果。

实现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尤其是那些处境不利家庭,有效地参与学校教育中,保障他们的教育权益,最大程度地促进子女教育机会、过程与结果的平等,需要将家庭教育公平问题纳入中国教育公平政策视阈,使其成为需要关注的课题,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紧迫性。

一、学校变革中的家庭参与变革是当今全球化时代的主旋律,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事实”。

作为文化代际传承的重要的稳定性组织的学校,不断与其生存环境交互作用而进行发展变革或改进。

学校制度的研究都强调学校制度的发展需要调整学校职能主体与其内外环境关系,需要遵循学校教育生态规律,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关注,更需要建立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发表意见的机制。

来自市场领域的猛烈冲击,作为当今学校发展的重要环境的学生家庭被以前所未有的程度纳入到学校制度建设之中。

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制度建设与变革学校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

由于研究者不同的研究角度与价值取向的差异,“家庭参与”一词呈现多元的定义。

一般地,作为一个概念,“家庭参与”,在西方教育管理研究与实践中主要是指“父母参与学校教育”(parent involve 2ment in education )。

一般地,“家长参与”是指父母通过家庭或学校内各种参与途径,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双向互动,来促使孩子拥有其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孩子的教育发展与学校改进的一个过程。

根据家长对学校事务的不同参与程度,家长参与教育主要包括监督和辅导子女的家庭作业;向教师提供子女的背景资料,或是向教师询问、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形;到学校和课堂上担任义工;参与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协商和制定等方面。

通过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可以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学生成为其最大程度上的受惠者。

许多理论与实证研究指出,家庭参与可以提升学业成就、激发正向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51・校的态度、提高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以及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家长参与于他们小孩的教学活动中,将有助于学生对学校的正面态度及良好行为的建立。

[1]从法理层面来看,父母对其子女的教育权是一种“原生的天赋权利”,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在《联合国人权宣言》、《欧洲人权宣言》以及《儿童权利公约》中都得明确的宣告。

可是,这种权利却由于社会阶层与家庭环境的差异,促使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在参与子女学校教育所享有的程度上出现明显差异。

不同家庭背景的家庭具有不一样的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态度、情感与能力,使家庭参与问题与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均等相联系起来。

汉德逊(A.T.Henderson,1987)在综合许多研究的结果后认为,在提升学生学业成就方面,能够为家庭父母设计更多的参与学校教育的计划方案,与根本不邀请家长参与的方案,或家长参与较少的方案比较,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更好的表现;在家中获得较多家长协助、其父母较常与学校联系的学生,比起同样社会经济背景、同样能力的学生,会有较好的成绩。

[2]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处于中西部与边远地区家庭、城市低保家庭、农民工家庭以及一些由于社会变革引发的一些变异的破碎家庭,由于其社会经济状况处于弱势与不利状况,这些家庭在参与学校教育上处于十分不利的局面,直接影响他们的子女获得接受教育所需的物质、文化与社会资本,并进而影响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过程与结果的公平与自由。

二、家庭参与中的差异与不平等问题学业或教育成就与子女的家庭背景因素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西方教育社会学长期研究与关注的主题。

自从詹姆斯・科尔曼(J.S Coleman)等人于1966年发表有名的教育机会均等调查报告以来,许多教育学者都相信家庭社经地位(SES)与学业成就有很强的关系存在。

其中,布劳和邓肯(Peter Blau &O.D.Duncan,1967)关注代际流动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的教育获得问题,是这一研究传统的第一个里程碑,它确立了以微观视角的家庭资源秉赋理论为主流的解释逻辑,即以家庭所拥有资源的多寡来解释其子女的教育成就。

[3]杰克斯(Christop her J encks)的《不平等》(Inequality,1972)的研究指出,学校间的差异不能解释同一所学校出来的人职业的巨大差别。

他认为子女在家里所受的影响大于在学校所受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学校生活因素的控制力很小。

[4]不同的研究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视角,对于家庭参与学校教育中的差异与不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深刻影响了政府机构的教育政策。

(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家庭参与。

科尔曼在1966年开始研究美国公立学校不同族裔在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完成著名的《教育机会均等报告》(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 unity) (一般通称《科尔曼报告》)。

在研究探讨学校教育资源投入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过程中,科尔曼发现无论是老师的教育程度、设备、图书、学生平均教育成本等投入项目,对儿童学业成绩影响都未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在原始投入项目中,同伴与学校的影响都不显著,只有家庭的影响显著。

在该报告书中,科尔曼提出家庭社会经济条件是影响学生学习成就最重要的因素,家庭对学业成就的影响远超过学校因素所产生的影响。

在众多的家庭因素中,“家庭资源”被认为是个人获取教育机会与教育成就的重要前置因素之一。

他认为家庭背景提供的家庭资本额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这些都将成为影响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程度的主要因素。

其中,物质资本可由家庭的财富或收入测得;人力资本可由父母的教育程度测得,较高教育程度家庭后代在获得教育成功的机会上具有先天优势。

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有能力对其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答疑、并改进其学习方法和技巧,这些都有助于子女的学习表现。

在1988年的研究中,科尔曼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题为《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一文,初步阐述了社会资本理论及其与人力资本的关系。

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

科尔曼重点提出了作为家庭的社会资本的概念。

家庭的社会资本是指家庭结构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双亲俱在的完整家庭的子女,享有较多的资本,通过父母亲的激励作用而提高学业成就,所以在学业成就上表现比单亲子女更佳。

[5]在后面的研究中,科尔曼按照社会资本的功能,将之界定为“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它们全部由社会结构的某个方面组成,它们促进了处在该结构内的个体的某些行动”。

[6]与其他形式的资本不同,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中。

科尔曼认为身处社会经济阶层较低的父母,也可以有很高程・61・度的家长参与。

科尔曼和贺法(Hoffer)在对美国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效能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天主教学校比公立学校的辍学率低,学术水平也较高,他们认为天主教父母并非全部来自中上阶层,但他们均积极参与学校活动,这有助于增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这些父母与其他家长在宗教活动上的联系,也影响了子女的行为规范。

[7]最后他们得出的结论认为这可以归功于社群归属感,将其视为存在于宗教学校内的一种社会资本。

就科尔曼的理论而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由学校和家庭结构形成的社会制度的整合,可以视为有利孩子成长的社会资本。

在这些研究的影响下,加之社会其他因素的作用,美国在1964年实行了“早期开端计划”(Pro2 ject Head Start),在1965年颁布了初等中等教育法,都提出了有关振兴贫困家庭聚居区的特别教育活动的政策。

(二)家庭认知能力与家庭参与。

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正处于教育的大变革时期,教育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显著的变化。

这个时期英国国民在受教育方面,由于社会阶层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别所造成的学业成就的差异,尤其是贫困家庭子女普遍的教育成就现象普遍存在,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与此同时,从1960年代以来,英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承受着人们逐渐升高的优质教育的要求,学校必须回应家长和社会大众对教育绩效与责任的呼吁。

“单纯告诉家长发生了什么事情,已经是不够的了,家长的要求是‘加入’(join in)。

”[8]学校在安排使孩子发展的课程和教学措施等,必须让家长有更多的参与。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1967年英国布莱顿委员会(Plowden Committee)发表了的著名的《布莱顿报告》(The Plowden Report),正式名称为《儿童及其初等学校》(Children and Their Primary Schoo1s)。

该报告书证明当家长参与儿童的学校教育并对其感到兴趣时,对儿童的教育最有帮助。

报告认为影响儿童学业成就的最主要因素在于父母亲的态度与参与子女教育的能力,而不是学校资源的投入。

因此,报告强调父母是孩子潜在的教育效益的主要来源,学校有义务鼓励父母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中来。

学校需要持续告知家长有关孩童的教育情况,使其参与校务。

该报告认为对于那些处于最低劣的贫穷与不利状态的家庭而言,处境不利家庭的家长的态度是影响孩子在学校表现的主要因素,这些家庭往往缺乏积极的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态度与情感。

因此,该研究报告鼓励家庭关心及参与子女的教育,要求父母在孩子学业水平方面应该肩负与学校一样重要的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