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辩识 第1章

合集下载

陈树新现代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第01章

陈树新现代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第01章

第1章 绪论 在仿真实验方面,现代仿真技术将实验框架与仿真运行
控制区分开来。一个实验框架定义一组条件,它们包括模型 参数、输入变量、观测变量、初始条件、终止条件和输出说 明等。前面已对模型参数进行了说明,除此之外,现代仿真 技术与传统仿真技术的区别还在于现代仿真技术将输出函数 的定义也与仿真模型分离开来。这样,当需要不同形式的输 出时,不必重新修改仿真模型,甚至不必重新仿真运行。
第1章 绪论 1.1.2 模型
为了研究、分析、设计和实现一个系统,需要进行实验。 实验的方法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在真实系统上进 行;另一类是先构造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实验来代替或部分 代替对真实系统的实验。传统上大多采用第一类方法。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第一类方法在某些情况下仍然是必不 可少的,但第二类方法日益成为人们更为常用的方法,其主 要原因在于: (1) 系统还处于设计阶段,真实的系统尚未建立,人们 需要更准确地了解未来系统的性能,这时就只能通过对模型 的实验来了解;
第1章 绪论 对于数学模型而言,当系统的激励是连续信号时,若其
响应也是连续信号,则称其为连续系统;当系统的激励是离 散信号时,若其响应也是离散信号,则称其为离散系统。连 续系统与离散系统常组合使用,可称为混合系统。描述连续 系统的数学模型是微分方程,而描述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是 差分方程。 如果系统的数学模型只有单个输入和单个输出信号,则 称为单输入—单输出系统,如图1.1-1(a)所示;如果系统含 有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信号,则称为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如图1.1-1(b)所示。这里仅考虑单输入—单输出系统。
第1章 绪论 (2) 在真实系统上进行实验可能会引起系统破坏或发生
故障,例如,对一个处于运行状态的化工系统或电力系统进 行没有把握的实验,将会冒巨大的风险; (3) 需要进行多次实验时,难以保证每次实验的条件相 同,因而无法准确判断实验结果的优劣; (4) 实验时间太长或费用昂贵。 因此,在模型上进行实验日益为人们所青睐,建模技术 也就随之发展起来了。根据建模方法不同可以把模型分为两 大类:一类是物理模型,就是采用一定比例尺按照真实系统 的“样子”制作,沙盘模型就是物理模型的典型例子;另一 类是数学模型,就是用数学表达式来描述系统的内在规律。

《系统辨识》课件

《系统辨识》课件
曲线逐渐上升到稳态值: y() const
可采用结构:
y(t)
G(s) K
y( )
Ts1
待估参数为:K,T
稳态增益: K y()
U0
将试验曲线标么化,即
y(t), y(t)
y()
t
y()1
26
第二章 过渡响应法和频率响应法
则标么化后响应:
y(t)
t
1e T
要确定 T ,只要一对观测数据:y*(t1),t1
G(s)T2s2K 2T s1es
先观察试验所得响应曲线的形状特征,据此判断,从模型类中确 定一种结构。然后进行参数估计,最后验证数据拟合程度,反复 多次,直至误差e(t)最小(验证数据拟合可只取若干点)。
25
第二章 过渡响应法和频率响应法
1)若阶跃响应曲线特征为: y (0 )my a (t)x ]0 [
理论建模的难点在于对有关学科知识及实际经验的掌 握,故不属于课程的讨论范围。
➢ 由于许多系统的机理和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因 此,理论建模法的运用亦越来越困难,其局限性越 来越大, 需要建立新的建模方法。
➢ 在理论建模方法难以进行或难以达到要求的情况下,
系统辨识建模方法就幸运而生。
8
2、辨识建模法:
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报。
4
第一章 概 述
2. 用于分析实际系统 工程上在分析一个新系统时,通常先进行数学仿真, 仿真的前提必须有数学模型。
3. 为了设计控制系统 目前,对被控系统的控制器的设计方法的选取,以及如 何进行具体的控制结构和参数的设计都广泛依赖于对 被控系统的理解及所建立的被控系统数学模型。
对于线性系统,脉冲响应,阶跃响应和方波响应之间
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控制工程基础第一章绪论资料

控制工程基础第一章绪论资料

(5)滤波与预测:当系统已定, 输出已知时,识别 输入或输入中的有关信息。
page10
机电工程学院
第一章 绪论
三、控制理论的内容
经典控制理论(19世纪中叶--20世纪50年代)
控制理论 现代控自动”功能的装置自古有之,瓦
制 工
特发明的蒸汽机上的离心调速器是比较自觉
程 基
地运用反馈原理进行设计并取得成功的首例
础 。 麦克斯韦对它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于
1868年发表的论文当属最早的理论工作。
page11
机电工程学院
第一章 绪论
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形成了以时
域法,频率法和根轨迹法为支柱的“古典
”控制理论。

6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制 工
和航天等高科技的推动,又产生了基于状
自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为人们提供
了设计最佳系统的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同时
促进了技术的进步。
page 2
机电工程学院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控制论的基本含义
一、 控制的含义
控制(Control):是指由人或用控制装置使受控对
象按照一定目的来动作所进行的操作。
控 制
例:用微型计算机控制热处理炉的炉温使之保持
第一章 绪论
控制的分类
人工控制: 指控制的任务由人来完成。
煤气灶上油煎鸡蛋时的油温控制
控 自行车速度控制 收音机音量调节 汽车驾驶

工 程
自动控制:
指控制的任务用控制装置来完成,


而人不经常直接参与。
电饭煲 空调 抽水马桶 声控光控路灯
电动机转速控制 导弹飞行控制 自动控制系统:一般由控制装置和被控对象组成。

《现代控制理论》复习提纲()

《现代控制理论》复习提纲()

现代控制理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现代控制理论的根本内容包括:系统辨识、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最优滤波(2)现代控制理论与经典控制理论的区别第二章: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1.状态空间的根本概念;系统、系统变量的组成、外部描述和内部描述、状态变量、状态向量、状态空间、状态方程、状态空间表达式、输出方程2.状态变量图概念、绘制步骤;3.由系统微分方程建立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第三章:线性控制系统的动态分析1.状态转移矩阵的性质及其计算方法〔1〕状态转移矩阵的根本定义;〔2〕几个特殊的矩阵指数;〔3〕状态转移矩阵的根本性质〔以课本上的5个为主〕;〔4〕状态转移矩阵的计算方法掌握:方法一:定义法方法二:拉普拉斯变换法例题2-2第四章:线性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1)状态能控性的概念状态能控、系统能控、系统不完全能控、状态能达(2)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的状态能控性判别包括;格拉姆矩阵判据、秩判据、约当标准型判据、PBH判据掌握秩判据、PBH判据的计算(3)状态能观测性的概念状态能观测、系统能观测、系统不能观测(4)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的状态能观测性判别包括;格拉姆矩阵判据、秩判据、约当标准型判据、PBH判据掌握秩判据、PBH判据的计算(5)能控标准型和能观测标准型只有状态完全能控的系统才能变换成能控标准型,掌握能控标准I型和II型的只有状态完全能观测的系统才能变换成能控标准型,掌握能观测标准I型和II 型的计算方法第五章: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1〕平衡状态〔2〕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义:李雅普诺夫意义下的稳定概念、渐进稳定概念、大范围稳定概念、不稳定性概念(3)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例4-6第六章线性系统的综合(1)状态反应与输出反应(2)反应控制对能控性与观测性的影响复习题1. 、和统称为系统变量。

2. 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由和组成,又称为系统的动态方程。

3. 状态变量图是由、和构成的图形。

4. 计算1001A-⎡⎤=⎢⎥⎣⎦的矩阵指数Ate__________。

第1章最优化方法的基本知识

第1章最优化方法的基本知识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ntelligent System Institute, BIT
最优化方法的地位
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新兴的数学理论之一; 是现代工程分析最佳设计的四种主要方法之一:
有限元分析 将问题从几何上看作有限个小单元(结点) 将问题从几何上看作有限个小单元(结点)相互连接而成的集 合体,使连续体离散化,然后用结构矩阵分析的方法处理, 合体,使连续体离散化,然后用结构矩阵分析的方法处理,得 到一组以结点场量为未知量的代数方程组, 到一组以结点场量为未知量的代数方程组,再用计算机及相应 最优化方法 无穷维系统,一般由偏微分方程、积分方程、 无穷维系统,一般由偏微分方程、积分方程、泛函微分方程 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到需求结点处未知量的近似值。 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到需求结点处未知量的近似值。 或抽象空间中的微分方程所描述。 或抽象空间中的微分方程所描述。我国学者在细长体弹性振 动系统的建模和振动控制、振动系统的谱分析、 动系统的建模和振动控制、振动系统的谱分析、能控性和反 动态设计 一般地, 一般地,系统的数学模型与实际系统存在着参数或结构等方 由于实际系统的复杂性,人们往往很难(或不可能 由于实际系统的复杂性,人们往往很难 人口系统控制、人 馈镇定、一般无穷维系统的极大值原理、或不可能)从基本的 人口系统控制、 馈镇定、一般无穷维系统的极大值原理、或不可能 从基本的 面的差异, 面的差异,而我们设计的控制律大多都是基于系统的数学模 物理定律出发直接推导出系统的数学模型, 物理定律出发直接推导出系统的数学模型,这就需要利用可 口预测和控制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口预测和控制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保证实际系统对外界干扰、 型,为了保证实际系统对外界干扰 以量测的系统输入和输出数据, 、系统的不确定性等有尽 以量测的系统输入和输出数据,来构造系统内部结构及参数 数值仿真 可能小的敏感性,导致了研究系统鲁棒控制问题。 可能小的敏感性,导致了研究系统鲁棒控制问题 的估计,并研究估计的可靠性和精度等问题, 。 的估计,并研究估计的可靠性和精度等问题,这就是系统辨 近几年,非线性系统、时滞饱和系统、 近几年,非线性系统、时滞饱和系统、时滞故障系统的鲁棒 识的任务。系统辨识领域有3个热点研究方向 个热点研究方向: 识的任务。系统辨识领域有 个热点研究方向 综合控制问题已经成为新的热点研究方向, 综合控制问题已经成为新的热点研究方向,而且已经有不少 1.基于鲁棒控制数学模型要求的鲁棒辨识; 基于鲁棒控制数学模型要求的鲁棒辨识; 基于鲁棒控制数学模型要求的鲁棒辨识 应用事例。例如,核反应堆的温度跟踪鲁棒控制、 应用事例。例如,核反应堆的温度跟踪鲁棒控制、导弹系统 2.基于特殊信号驱动下的系统辨识; 基于特殊信号驱动下的系统辨识; 基于特殊信号驱动下的系统辨识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ntelligent System Institute, 。 的鲁棒自适应最优跟踪设计、机器人操作的鲁棒神经控制。 的鲁棒自适应最优跟踪设计、机器人操作的鲁棒神经控制。 3.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非线性系统辨识 BIT 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非线性系统辨识。 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非线性系统辨识

系统辨识理论及应用(课后题答案第三章3.2、3.3)国防工业出版社

系统辨识理论及应用(课后题答案第三章3.2、3.3)国防工业出版社

1、系统辨识——连续系统传递函数——脉冲传递函数function h=Continuous_system_transferFcn(N,G,dt)% N——系统阶数% G——采样数据(个数大于等于2N+1)% G为一维行向量% dt——采样间隔if nargin<3errordlg('not enough input varibles','error hint');elseg_NN=zeros(N,N);for i=1:Ng_NN(i,:)=G(i+1:i+1+N-1);endg_N=-G(1:N)';a=inv(g_NN)*g_N;%% x的求解syms xfor i=1:NX(i)=x^i;endf=X*a+1;x=double(solve(f));%%极点的求解p=log(x)/dt;c_NN=zeros(N,N);for i=1:Nc_NN(i,:)=x.^(i-1);endc_N=G(1:N)';%%增益求解k=inv(c_NN)*c_N;pkz=zeros(1,N);p=p';k=k';Continuous_TransferFcn=0;for i=1:NContinuous_TransferFcn=Continuous_TransferFcn+zpk(z(i),p(i),k(i)); endContinuous_TransferFcnendend例题 3.1(P32)>>G=[0 0.1924 0.2122 0.1762];>> N=2;>> dt=1;>> Continuous_system_transferFcn(N,G,dt) p =-0.4934-0.7085k =1.6280-1.6280Continuous_TransferFcn =0.35024 s---------------------(s+0.4934) (s+0.7085)Continuous-time zero/pole/gain model.习题3.2(P34)>> G=[0 0.196 0.443 0.624 0.748 0.831]; >> N=3;>> dt=0.2;>> Continuous_system_transferFcn(N,G,dt) p =-0.0633-1.7846-11.1860k =1.1249-1.33990.2150Continuous_TransferFcn =-0.08507 s (s-253.1)-------------------------------(s+0.06329) (s+1.785) (s+11.19) Continuous-time zero/pole/gain model.2 系统辨识——离散系统传递函数——脉冲传递函数function h=Discrete_system_transferFcn(N,G,dt)% N——系统阶数% G——采样数据(个数大于等于2N+1)% G为一维行向量% dt——采样间隔if nargin<3errordlg('not enough input varibles','error hint');elseg_NN=zeros(N,N);for i=1:Ng_NN(i,:)=G(i+1:i+1+N-1);endg_N=-G(N+2:2*N+1)';a1=inv(g_NN)*g_N;a=zeros(N,1);for j=1:Na(j,1)=a1(N+1-j,1);endB=zeros(N+1,N+1);B=diag(linspace(1,1,N+1));for i=1:N+1for j=1:N+1if (i==j)&(i<N+1)&(j<N+1)B(i+1:N+1,j)=a(1:N+1-i,1);endendendg__N=G(1:N+1)';b=B*g__N;abnum=b';den=[1 a'];Discrete_TransferFcn=tf(num,den,dt);Discrete_TransferFcnendend例题 3.2(P33)>> G=[0 7.157039 9.491077 8.563839 5.930506 2.845972 0.144611]; >> N=3;>> dt=0.05;>> Discrete_system_transferFcn(N,G,dt)a =-2.23001.7606-0.4950b =7.1570-6.4691-0.0009Discrete_TransferFcn =7.157 z^2 - 6.469 z - 0.0008933--------------------------------z^3 - 2.23 z^2 + 1.761 z - 0.495Sample time: 0.05 secondsDiscrete-time transfer function.习题3.3(P34)>> G=[10 6.989 4.711 3.136 2.137 1.559 1.252 1.096 0.938 0.860]; >> N=3;>> dt=0.1;>> Discrete_system_transferFcn(N,G,dt)a =-2.19191.7166-0.4794b =10.0000-14.92956.55810.0139Discrete_TransferFcn =10 z^3 - 14.93 z^2 + 6.558 z + 0.01389--------------------------------------z^3 - 2.192 z^2 + 1.717 z - 0.4794Sample time: 0.1 secondsDiscrete-time transfer function.。

知识点2第一章第6节系统的特性和分析方法

知识点2第一章第6节系统的特性和分析方法

知识点2第一章第6节系统的特性和分析方法在系统科学的研究中,对系统的特性和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系统的特性和分析方法包括了系统的开放性、闭合性、动态性、稳定性、层级性、多样性、整体性等。

系统的特性主要包括:1.开放性:系统与其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系统能够从环境中获取输入信息,通过处理和转换这些信息,输出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结果。

3.动态性:系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具有发展的潜力、能力和趋势。

系统内部的要素和相互作用随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化,系统的状态也会随之变化。

4.稳定性:系统有一定的稳定状态,可以通过反馈机制自我调节和维持其稳定状态。

当系统内部的要素和相互作用保持稳定时,系统就具有稳定性。

5.层级性:系统具有层次结构,由多个子系统组成。

每个子系统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更大系统的一部分,并可以进一步分解成更小的子系统。

层级结构使得系统的复杂性可以得到更好的管理和理解。

6.多样性:系统内的要素和相互作用是多样化的。

系统中的要素和相互作用可以包含不同的类型、状态、关系和特征,使得系统具有多样性。

7.整体性:系统是一个集合整体,整体的性质和行为不能简单通过各个要素的性质和行为之和来解释。

系统具有的整体性质和行为是由各个要素和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

研究系统的特性时,需要运用一些分析方法来深入理解系统的结构和行为。

常用的系统分析方法包括:系统动力学、系统辨识、系统仿真、系统优化、系统灵敏度等。

系统动力学是研究系统结构、行为和动态变化规律的方法。

通过建立系统的动态方程,可以模拟和预测系统的行为和变化趋势。

系统辨识是通过观察和分析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识别系统的结构和参数的方法。

通过辨识系统的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系统的特性和行为。

系统仿真是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仿真实验,模拟和观察系统的行为和变化。

仿真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全面地了解和分析系统,优化系统设计和运行。

系统优化是为了达到其中一种最优目标,通过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参数,使系统的性能和效益最大化。

离散模型的参数估计及阶次辨识

离散模型的参数估计及阶次辨识

北京工商大学《系统建模与辨识》课程上机实验报告()专业名称:上机题目:离散模型的参数估计及阶次辨识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年月目录目录 (2)第一章实验目的 (3)第二章实验内容 (4)第三章基本最小二乘法 (6)3.1基本最小二乘法原理 (6)3.2基本最小二乘法实验结果 (7)3.3源程序代码 (12)第四章递推广义最小二乘法 (15)4.1递推广义最小二乘法原理 (15)4.2递推广义最小二乘法实验结果 (16)4.3源程序代码 (19)第五章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算法 (21)5.1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算法原理 (21)5.2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算法实验结果 (21)5.3源程序代码 (25)第六章递推随机逼近算法 (29)6.1递推随机逼近算法原理 (29)6.2递推随机逼近算法实验结果 (30)6.3源程序代码 (34)第七章AIC模型定阶 (37)7.1 AIC模型定阶原理 (37)7.2 AIC模型定阶实验结果 (37)7.3源程序代码 (37)第八章实验总结 (41)参考文献 (41)通过实验掌握几种常用的模型参数估计算法和阶次辨识理论,具体的模型参数估计方法包括基本最小二乘法、递推广义最小二乘法(RELS)、衰减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和递推随机逼近算法,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体会不同辨识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过程辨识》书P538实验2 离散模型的参数估计及阶次辨识,选择模拟的是第一个过程,采用基本最小二乘法、递推广义最小二乘法(RELS )、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法和递推随机逼近算法对被辨识系统进行参数估计,采用AIC 进行模型定阶。

1. 系统模拟图如图1所示图 1 系统模拟图 其中()()()()⎪⎪⎩⎪⎪⎨⎧=+-=+=+-=----------1.705.115.0.705.111211211211z D z z z C zz z B z z z A (1-1)输入信号()u k 采用幅值为1的M 序列,其特征多项式由实验者根据具体需要确定;()v k 是均值为零,方差为2v σ服从正态分布的不相关噪声,方差2v σ的大小由信噪比η确定。

控制工程基础_董景新_第一章概论

控制工程基础_董景新_第一章概论

控制工程基础董景新 2008 008年春季学期董景新联系方式:电话:62792119 电话 Email:dongjx@ 办公室:精仪系馆2206室课程内容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概论 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时域瞬态响应分析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控制系统的误差分析和计算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 根轨迹法 控制系统的非线性问题 计算机控制系统 MATLAB软件工具在控制系统分析 和综合中的应用第一章 概论第一章 概论 1.1 1 1 1.2 1.3 1 4 1.4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控制工程的发展 控制理论在机械制造工业中的应用 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 概论 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z 自动控制 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 备或装 备或装置(称为控制装置或控制器),使机 称为控制装 或控制 使机 器、设备或生产过程(通称被控对象)的某 个工作状态或参数(即被控量)自动地按照 预定的规律运行。

如:数控机床、室内温度控制、机车、船舶 及飞机自动驾驶、导弹制导等 及飞机自动驾驶、导弹制导等。

第一章 概论 z 工作原理温度计加热电阻丝调压器~220V 人工控制的恒温箱第一章 概论 人工控制恒温箱调节过程: ¾ 观测恒温箱内的温度(被控制量) ¾ 与要求的温度(给定值)进行比较,得到温度 偏差的大小和方向 ¾ 根据偏差大小和方向调节调压器,控制加热电 阻丝的电流以调节温度回复到要求值。

人 控制过程的实质 检测偏差再纠正偏差 人工控制过程的实质:检测偏差再纠正偏差。

第一章 概论期望 温度大脑手调压器恒温箱实际 温度眼睛温度计人工控制恒温箱系统功能框图第一章 概论给定信号 电压 比较 u1 放大器 + Δu + u2 功率 执行 放大器 电动机 热电偶 加热电阻丝减速器调压器~220V 恒温箱自动控制系统第一章 概论 恒温箱自动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¾恒温箱实际温度由热电偶转换为对应的电压u2 ¾恒温箱期望温度由电压u1给定,并与实际温度 u2比较得到温度偏差信号Δu=u1− u2 ¾温度偏差信号经电压、功率放大后,用以驱 动执行电动机 并通过传动机构拖动调压器 动执行电动机,并通过传动机构拖动调压器 动触头。

第1章 现代控制理论概述-控制理论发展

第1章 现代控制理论概述-控制理论发展

经典控制理论—标志阶段(7/9)
➢ 传递函数只描述了系统的输入输出间关系,没有内部变量 的表示。
➢ 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是以传递函数为数学工具,本质上是 频域方法,主要研究“单输入单输出”(Single-Input Single-output, SISO)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对线 性定常系统已经形成相当成熟的理论。
瓦特
经典控制理论—起步阶段(3/5)
瓦特离心调速器
Watt’s fly ball governor
This photograph shows a flyball governor used on a steam engine in a cotton factory near anchester in the United Kingdom.
➢ 这些系统的复杂性和对快速跟踪、精确控制的高性能追 求,迫切要求拓展已有的控制技术,促使了许多新的见解和 方法的产生。
➢ 同时,还促进了对非线性系统、采样系统以及随机控制系 统的研究。
➢ 可以说工业革命和战争促使了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
经典控制理论—标志阶段(4/9)
以传递函数作为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以时域分析法、根轨迹 法和频域分析法为主要分析设计工具,构成了经典控制理论的 基本框架。 ➢ 到20世纪50年代,经典控制理论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地步,形 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指导当时的控制工程实践发 挥了极大的作用。
经典控制理论—起步阶段(5/5)
经典控制理论—发展阶段(1/4)
3. 发展阶段
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促使科学家们从 理论上进行探索研究。
➢ 1868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 (J.C. Maxwell)通过对调速系统 线性常微分方程的建立和分析,

系统辨识讲义

系统辨识讲义

一个极简单的参数方法例子
我们测得0—N采样时刻的输入输出数据,即
u (0), u (1)," , u ( N − 1), u ( N ) y (0), y (1)," , y ( N − 1), y ( N )
假定系统的模型属于如下的模型类:
y ( k ) + ay ( k − 1) = bu (k − 1) + v(k )
k =1
N
∂V (θ ) N = ∑ 2ay 2 (k − 1) + 2 y (k ) y (k − 1) − 2by (k − 1)u (k − 1) ∂a k =1 ∂V (θ ) N = ∑ 2bu 2 (k − 1) − 2 y (k )u (k − 1) − 2ay (k − 1)u (k − 1) ∂b k 等:子空间辨识
1990年代,为了克服PEM针对多变量系统辨识
时需要进行非线性优化,以及IV不能同时辨识 出噪声模型的缺点。Bart De Moor, Verhaegen 等提出了针对多变量系统的subspace identification methods。该类方法不是基于优化 某个criterion,主要用到矩阵的奇异值分解, 无需非线性优化,因而计算量较小。
1.2 模型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系统行为的数学语
言。 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是非线性状态方 程和输出方程。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可 以有多种相互等价的形式:状态空间方 程、传递函数、阶跃响应、差分方程等。
扰 动 输入
系统
输出
1.3 建模的两大类方法
机理分析法(first principles modeling)或称为白
何求取参数估计值。least-squares, prediction error, instrumental variable 参数估计算法的统计性质:无偏性、一致性。 如何验证所得模型的有效性?如何选择模型阶数?

系统辨识方法

系统辨识方法

第四章 系统辨识中的实际问题§4 —1 辨识的实验设计一、系统辨识的实验信号实验数据是辨识的基础,只有高质量的数据才能得出良好的数学模型,而且实验数据如果不能满足起码的要求,辨识根本得不出解。

系统辨识学科是在数理统计的时间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的区别在于系统辨识的对象存在着人为的激励(控制)作用,而时序分析则没有。

因此,前者能通过施加激励信号u(k)达到获得较好辩识结果的目的(即实验信号的设计),而后者不能。

(一)系统辨识对实验信号的最起码的要求 为了辨识动态系统,激励信号u 必须在观测的周期内对系统的动态持续地激励。

满足辨识对激励信号最起码的要求的持续激励信号应具备的条件称“持续激励条件”,分以下四种情况讨论: 1. 连续的非参数模型辨识(辩识频率特性)如果系统通频带的上下限为 ωmin ≤ ω ≤ ωmax ,要求输入信号的功率密度谱在此范围内不等于零。

)()()}({)}({)(ωωωj U j Y t u F t y F j G ==2. 连续的参数模型辨识 被辩识的连续传函为,共包含(m+n+1)个参数对于u(t)的每一个频率成分ωi 的谐波,对应的频率响应有一个实部R(ωi )和一个虚部Im(ωi ),由此对应两个关系式(方程),能解出两个未知参数。

因此,为辩识(m+n+1)个参数,持续激励信号至少应包含:j ≥( m+n+1 )/2 个不同的频率成分。

3. 离散的脉冲响应 g(τ)的辨识g(τ) ;τ = 0,1,..m ,假设过程稳定,当 τ > m 时 g(τ)= 0 。

由维纳—何甫方程有:R uy (τ )=∑ g(σ)R uu (τ - σ) 式(4-1-1)由上式得出(m+1)个方程的方程组:上式表达成矩阵形式φuy = φuu G 式(4-1-2) 可解出 G = φuu -1 φuy 式(4-1-3)G s b b s b s a s a s m mn n ()=++++++0111R R R m R R R m R R R m R m R m R g g g m uy uy uy uu uu uu uu uu uu uuuu uu ()()()()()()()()()()()()()()()010******** ⎡⎣⎢⎢⎢⎢⎤⎦⎥⎥⎥⎥=----⎡⎣⎢⎢⎢⎢⎤⎦⎥⎥⎥⎥⋅⎡⎣⎢⎢⎢⎢⎤⎦⎥⎥⎥⎥G = [ g(0),…,g(m) ]T 有解的条件是:如果所有的输出自相关函数式(4-1-4)都存在,且方阵φuu 非奇异, 即det φuu ≠ 0 。

《数字信号处理题解及电子课件》第1章_离散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系统_2

《数字信号处理题解及电子课件》第1章_离散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系统_2

(控制系统)
Communication (通信)
System Identification (系统辨识)
Statistics
(统计)
Neural Network
(神经网络)
例:
z=peaks; surf(z);
与本章内容有关的MATLAM文件
1. rand.m 用来产生均值为0.5、幅度在 0~1之间均匀分布的伪白噪声: u=rand(N)
sin c(t) 0
t k
sin c(t) t为其它
对离散信号,相应的sinc函数定义为:
sin c() sin(N) sin()
4. conv.m 用来实现两个离散序列的线 性卷积。其调用格式是:y=conv(x,h)
5. xcorr: 其互相关和自相关。格式是: (1)rxy=xcorr(x,y) : 求 x,y 的 互 相 关 ; (2)rx=xcorr(x,M,’flag’):求x的自相关,M: rx的单边长度,总长度为2M+1;‘flag’是定 标标志,若 flag=biased, 则表示是“有偏” 估计,需将rx(m)都除以N,若flag=unbiased, 则表示是“无偏”估计,需将rx(m)都除以 (N-abs(m));若’flag’缺省,则rx不定标。 M和‘flag’同样适用于求互相关。
而: y(n k) (n k)x(n k)
所以: y(n k) T[x(n k)]
本系统不具备移不变性!
另外,系统 是因果的,但不是稳定的
例2: y(n) ay(n 1) x(n)
本系统是线性系统、移不变系
统、因果系统,如果 a 1
则该系统是稳定的。
例3: y(n) Ax(n) B

现代控制工程-第8章系统辨识

现代控制工程-第8章系统辨识

航空航天领域
总结词
系统辨识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主要用于飞行器控制、导航和监测系统 的设计和改进。
详细描述
通过对飞行器动力学特性进行系统辨识,可以精确建模飞行器的动态行为,为飞行控制 系统提供准确的数学模型。同时,系统辨识技术还可以用于导航和监测系统的误差分析
和修正,提高航空航天器的安全性和精度。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环境监测系统
总结词
系统辨识在环境监测系统中应用广泛,主要用于建立环 境参数的数学模型,实现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详细描述
通过系统辨识技术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 以精确获取环境参数的变化趋势和规律,为环境治理和 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系统辨识技术还可以用于建 立环境质量预警系统,及时发现环境异常情况并采取应 对措施,保障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
模糊逻辑系统辨识
模糊逻辑系统辨识是基于模糊逻辑理论的系统 辨识方法。它通过建立模糊逻辑模型来描述系 统的动态行为,能够处理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模糊逻辑系统辨识的优势在于能够处理语言变 量和不确定信息,同时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和 鲁棒性。
然而,模糊逻辑系统辨识也存在一些挑战,例 如隶属度函数的选择和模糊规则的制定等。
提高控制性能
准确的数学模型有助于设计出性能更优的控制策略。
预测与优化
通过系统辨识,可以对未来系统行为进行预测,并优 化系统性能。
故障诊断
系统辨识可用于诊断系统故障,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 安全性。
系统辨识的基本步骤
01
数据采集
采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确保 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模型建立
根据处理后的数据,选择合适的数 学模型进行建模。

第一章-状态空间表达式

第一章-状态空间表达式

现代控制理论Model Control Theory前言1.胚胎萌芽期(1945年以前)•十八世纪以后,蒸汽机的使用提出了调速稳定等问题1765年俄国人波尔祖诺夫发明了锅炉水位调节器1784年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调速器,蒸汽机离心式调速器1877年产生了劳斯稳定判据•十九世纪前半叶,动力使用了发电机、电动机促进了水利、水电站的遥控和程控的发展以及电压、电流的自动调节技术的发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使用内燃机促进了飞机、汽车、船舶、机器制造业和石油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伺服控制和过程控制•二十世纪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军事工业发展很快飞机、雷达、火炮上的伺服机构,总结了自动调节技术及反馈放大器技术,搭起了经典控制理论的架子,但还没有形成学科。

2.经典控制理论时期(1940-1960)1945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Bode和Nyqusit提出频率响应法,奠定了控制理论的基础。

美国MIT的N. Wiener在研究随机过程的预测问题中,提出Wiener滤波理论.50年代趋于成熟.主要内容对单输入单输出系统进行分析,采用时域、频率法(频域)、根轨迹法(复数域)、相平面法、描述函数法;讨论系统稳定性的代数和几何判据以及校正网络等。

面临的挑战:被控对象日益复杂化、控制性能要求不断提高。

wiener3.现代控制理论时期(50年代末-60年代初)空间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复杂控制问题,用于导弹、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上。

取得的成就1:1957年发射人造地球卫星;2:工业机器人产品;3:1961年载人航天;4:1969年登月;4.大系统和智能控制时期(70年代)各学科相互渗透,要分析的系统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

例如:人工智能、模拟人的人脑功能、机器人等。

应用举例本课程内容•状态空间模型;•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系统分析(Analysis):运动分析、能控性、能观性、稳定性•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系统综合(Synthesis):极点配置、控制器设计、观测器设计、最优控制器设计。

系统辨识与建模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湘潭大学

系统辨识与建模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湘潭大学

系统辨识与建模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湘潭大学湘潭大学第一章测试1. A system is a unity composed of various parts that are interconnectedconstrained and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and have certain overallfunctions and comprehensive behaviors.()A:对 B:错答案:对2.Which one is not belong to modern control theory system?().A:System identification B:Modern control theory C:State estimationD:Automatic control答案:Automatic control3.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可大体分为:().A:观测法 B:理论分析法 C:测试法 D:实验法答案:理论分析法;测试法4.下列哪些属于非参数模型?()A:权序列模型 B:输入输出模型 C:状态空间模型 D:脉冲响应模型答案:权序列模型;脉冲响应模型5.针对水箱进行机理建模时,我们应该凭借哪种关系建立公式?().A:水箱流入量和流出量之差为流入水流量的增量 B:水箱流入量和流出量之差为液位的增量 C:水箱流入量和流出量之差为液体存储量的变化率 D:水箱流入量和流出量之差为流出水流量的增量答案:水箱流入量和流出量之差为液体存储量的变化率第二章测试1.下面哪些内容不属于系统辨识的基本内容?()A:观测数据 B:模型结构辨识 C:模型验证 D:模型参数辨识答案:观测数据2.白噪声过程没有“记忆性”,也就是说t时刻的数值与t时刻以前的值无关,也不影响t时刻以后的将来值。

()A:对 B:错答案:对3.关于白噪声的均匀分布计算问题,将产生的(0,1)均匀分布的随机数通通减去0.5,然后乘以存储器f中预置的系数,这里取f=2,从而得到新的分布()。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刘文定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刘文定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刘文定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刘文定》是一本经典的自动控制原理教材。

本书由刘文定教授编著,是自动控制领域的权威人物。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适合作为自动化、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的教材。

内容概述本书共分为十个章节,下面简要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引言本章介绍了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以及自动控制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同时还介绍了本书的组织结构和学习方法。

第二章:数学建模与系统辨识本章介绍了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包括微分方程建模、传递函数建模和状态空间建模。

同时还介绍了系统辨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第三章:传递函数与频域分析本章介绍了传递函数的概念以及传递函数的常见性质。

同时还介绍了频域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频率响应和极坐标图。

第四章: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本章介绍了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判据。

主要包括Routh-Hurwitz稳定性判据、Nyquist稳定性判据和Bode稳定性判据。

第五章:时域分析与设计方法本章介绍了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包括单位脉冲响应、单位斜坡响应和阶跃响应。

同时还介绍了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和根轨迹设计方法。

第六章:根轨迹与频率响应方法本章继续介绍了根轨迹方法和频率响应方法。

主要包括极点配置法、根轨迹分析法和频率响应设计法。

第七章:PID控制器本章介绍了最常用和实用的控制器——PID控制器。

内容包括PID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参数调节方法和在实际应用中的设计。

第八章:校正器和灵敏度本章介绍了校正器和灵敏度的概念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内容包括校正器的设计方法和对灵敏度的调节。

第九章:状态空间分析与设计本章介绍了状态空间分析和设计方法。

内容包括状态空间模型、状态转移矩阵和状态观测器设计。

第十章:现代控制理论本章介绍了现代控制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包括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

总结《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刘文定》是一本很好的自动控制原理教材,涵盖了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介绍了一些现代控制理论的概念。

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章绪论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

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章绪论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

模糊控制 神经网络
智能控制理论
遗传算法
温度计
炉子 电热丝
调压器 220
自动控制
炉子 热电偶 _ 电热丝 +
给定信号 _+
u
ub
ur
电压 放大器
电动机
功率 +
放大器 _E
减速器 调压器
220
二.自动控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自动控制是使一个或一些被控制 的物理量按照另一个物理量即控制量 的变化而变化或保持恒定,一般地说 如何使控制量按照给定量的变化规律 变化,就是一个控制系统要解决的基 本问题。
缺点:被控量可能出现振荡,甚至发散。
适用场合:系统元件参数变化和扰动无法预计的场合。
§3 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
校正元件:基于偏差信号按一定函数规律产生供执行元件执行的 控制命令对系统进行校正以改善系统的动态和静态性能
如:由放大器、电阻、电容组成的具有预定传递函数的电路。 执行元件:也称执行器。用来执行校正元件产生的控制命令,以便
• 闭环控制(closed-loop control)
闭环控制工作原理: 外部作用:
给定量:使 c跟踪r 干扰量:使 c偏离r
控制目的:排除干扰因素、影响、使被控量随给定量变化。
1)、有反馈,能够成闭回路 是按偏差控制的、
2)、偏差信号起控制作用
具有负反馈的闭环系统
优点:具有自动修正被控制量出现偏离的能力,可以修 正元件参数变化以及外界扰动引起的误差,控制精 度高。
• 被控变量:简称被控量,指被控对象输出需按控制要 求变化的物理量,在单输出系统中,也就是系统得输 出量。
• 控制通道:控制变量通过被控对象(被控过程)到控 制系统输出的通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控对象 单入
离线进行 不考虑误差噪音因素
7
单出
自50年代后期,开始将相关分析技术逐步引入系
统辩识工作中,这反映了生产实际对进行在线测
试(也就是对象处于正常运行条件下测试)和克
服随机测量误差的迫切需要,同时也使系统辩识
逐步成为整个控制科学中一项独特的、引人注目 的热门技术。
8
特别是60年代以来,现代控制理论,计算 机控制技术和统计估计理论都取得了长足的进 展,这对系统建模工作来说,既提出了新的更 高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有力手段。
控制器 对象
系统本身的含义是比较广泛的,可以指某个工程系统、 某个生产过程、某个生物系统,也可指某个经济的或社 会的系统。
12
本课程所感兴趣的辩识与建模的对象(或称系统) 主要指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系统。比如:化工装备,锅 炉设备,核反应、造纸设备、换热器、飞机、船舶驾 驶等)我们将研究如何对这些系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 型,以便更好地分析机理、进行预报、理解系统的性 能、 设计合理的控制系统等。
14
1.2.2 模型
1. 模型的含义
所谓模型(model)就是对实际的事物、对象、 过程或系统的简单描述,是把关于实际系统的本 质部分信息简编成有用的描述形式,用来描述系 统的运动规律。 模型是系统的一种客观的写照或缩影,是分析、 预报、控制的有力工具。
15
但是,实际系统到底哪些部分是本质的? 哪些部分是非 本质的? 那就要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当然一般不可能考虑到所 有因素。 例如: 若为了制定大型企业的生产管理计划模型,必须反 映产品产量销售和库存原料量等变化情况,而不必反映 各生产装备的动态特性。 若为了实现各生产装置的最佳运行,模型就必须反 映描述各装备内部状态变化的情况,及详细的生产过程 动态特性。而不必反映产品产量销售和库存原料量等变 化情况。
(2)物理模型
它是根据相似原理,把实际过程加以缩小的复制品, 或是实际过程的一种物理模拟。 例如:风洞、水力学原理、传热学模型和电力系统动 态模型等均是物理模型。
18
(3)图表模型
它是以图型或表格的形式来表现过程的特性。如:各 种表格、饼图、柱形图、阶跃响应、脉冲响应和频率响应 等。也称为非参数模型。
28
方程式
1.2.3 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
机理分析法 和 测试法
A、机理分析法: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通过分析系统的运动规律, 运用一些已知的定律、定理和原理(如:化学动 力学原理、生物学定律、牛顿定理、物料平衡方 程,能量平衡方程和传热原理等),建立系统的 数学模型。 这种方法又称为理论建模。
于是,系统辩识技术便以崭新的面貌突飞 猛进地发展起来,并构成现代控制理论的重要 部分。
9
如今,系统辩识技术水平已达到了对多种控制 对象(如:单入/单出的或多输入/多输出的、 连续型的或离散型的、参数定常型的或慢时变 型的等)以在线或离线方式进行测试。并且, 能够从受到较严重噪声干扰的测量结果中,足 够准确地提取出被测对象的信息。 此外,在算法选用恰当及计算机内存和运算速 度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还能做到实时处理,从 而为随时调整控制策略、实现自适应控制创造 了前提条件 。
21
d. 状态方程
x (t )


x (t ) B ( z 1) u (t ) F (t ) A

z (t ) C x (t ) h w(t )
其中: u(t) 和 z(t) 为输入、输出量,
x(t)为状态变量, w(t)为噪音。
22
数学模型分类:根据系统特性的不同,数学模型可分为:
30
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原则为:
目的性 — 明确建模目的。因为所采用的建模方法不同,
变量的个数也不同,复杂程度也有所不同。
实用性 — 模型的物理概念要明确。 可辩识性—模型的结构要合理,输入信号必须是持续激励
众所周知, 许多实际工业系统的机理是非常复杂的, 建立它的数学模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此,我们只关心系统的外特性,也就是把系统看 成是“黑箱”。
下图示
13
W(t)
n(t)
U(t) 单入
系统
Y(t)
单出
Z(t)测量值

U(t)
单入
黑箱
单出
Z(t)
根据“黑箱”所表现出来的输入、输出信息,建立与黑箱 特性等价的系统外特性模型。 这种处理问题的观点正是系统辨识的基本出发点。
z ( k ) a1 z ( K 1) ana z ( k na ) b u ( k 1) bnb z ( k nb ) e( k )
其中:u(k)为输入量, z(k)为输出量, e(k)为噪声项, z 1 表示延迟量
29
B、测试法:
过程的输入、输出信号一般总是可以测量的,由于系 统的动态特性必定在这些输入、输出数据中表现出来。那 么就可以利用输入、输出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来建立系统 的数学模型,这种建模方法又叫作辨识。 测试法的关键之一是:必须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来 获得所含系统的最大信息量(往往很困难)。 当然,上述两种方法在不同的应用场合各有千秋,常 作为互相补充,而不是相互代替。
25
输入输出模型 — 只刻画系统外部特性的数学模型,即只展 现给定输入和系统输出之间的关系,而不 提供系统内部有关信息的模型。 状态空间模型 — 描述系统内部状态的数学模型,如:状态 空间模型。 定常 — 系统的输出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即方程中不含 有时间变量。 时变 — 系统的输出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即方程中含有时 间变量。
23
k e E / RT
线性模型 — 必须满足迭加原理和均匀性 非线性模型 — 一般不满足叠加原理,是时间函数 连续性模型— 自然存在的过程通常都是连续的。 离散模型 — 所研究的过程中通常都是连续的,经过 离散过程,便于数字计算机的使用。
24
确定性模型— 当系统的状态确定之后,系统的输出 响应是唯一确定。 随机性模型— 即使系统状态确定了,系统的输出响 应仍然是不确定的。或者说是考虑随即 扰动的模型。 宏观模型 — 研究事物的宏观现象,一般用联立方程 式或积分方程描述。 微观模型 — 研究事物内部微小单元般运动规律,一 般用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描述。
4
第一章 辩识的一些基本问题
•1 发展概况 •2 系统和模型 •3 辩识问题的提出 •4 辩识的内容及步骤 •5 辩识的精度 •6 辩识的应用
5
第一章 辩识的一基本问题
代的经典控制理论阶段,系统辩识 工作只不过是附属于整体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中的先行步 骤,当时所研究的被控对象也比较简单,一般可看成是 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通过较简单的实验,施 加阶跃信号或频率不同的正弦信号作为输入,即可测定 出它的飞行曲线(即阶跃响应)或频率响应等动态特性 曲线,与控制系统设计的经典方法——频域法相呼应。 在早期的系统辩识工作中,大量采用频域分析方法。 如:付立叶变换、拉氏变换等,而那些动态特性曲线不 是用参数表征的数学模型,被称作为非参数模型。
系统辩识与建模
(System indentification and Modeling)
1


现代控制理论 系统辨识 状态估计 控制理论
辩识、状态估计和控制理论是现代 控制理论之间互相渗透的领域,辩 识和状态估计离不开控制理论的支 持,控制理论的应用几乎不能没有 辩识和估计技术。
2
随着控制过程复杂性的提高,控制理论 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是它的实际应用常常不 能脱离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
C. 差分方程
A( z 1) z (k ) B( z 1) u(k ) e(k )
式中: 即:
A( z 1 ) 1 a1 z 1 a2 z 2 ana z na B( z 1 ) b1 z 1 b2 z 2 bnb z nb
6
此外,这种建模方法往往适合于在被测试对象脱 离正常运行的条件下进行,即所谓的离线方式下 进行,从而给正常生产带来不便。 又由于在输入、输出测量数据的处理中,一般不 考虑采用统计方法克服测量中仪表或传感器的随 机误差,也就是不考虑观测噪声的影响,因而所 得到模型的精度势必受到限制。
线性定常
10
常用的辨识方法有
用于辩识系统动态特性 时域响应法 频域响应法 相关分析法 用于参数辩识 最小二乘法 极大似能法 极大验后估计法 最小方差估计法
现代辩识方法 神经网络 模糊辨识 遗传算法 。。。。
11
1.2 系统和模型
1.2.1 系统
为达到某一目的,由相互制约的各个部分按一定规律组 织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称为系统,它一般由控制 装置(即控制器)和被控对象所组成。
(4)数学模型:
它用数学结构的形式来反映实际系统的行为特性。 常用的有:代数方程、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状态方程等。
19
例如: A. 经济学上的 Cobb-DougLas 生产关系模型(代数方程)
Y=A L K
a1
a2
,
a1>0;a2<1
L 为劳动力, K 为资本。
其中: Y 为产值,
B. 微分方程
时域的 频域的
27
数学模型与方程式
数学模型
线性 非线性 动态 静态 确定性 随机性 微观 宏观 连续 离散 各种线性方程式 各种非线性方程式 含有时间度量的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状态方程 联立方程,以及含有空间微分变量的偏微分方程等 各类方程式 随机方程式 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状态方程 联立方程式、积分方程式 微分方程、传递函数、频率响应特性、单位冲激响应 差分方程、脉冲传递函数,脉冲频率响应特性、单位 冲激响应序列、单位阶段响应序列
26
参数模型 —即用属性表达式描述的模型,如:各种方程; 非参数模型—用图、曲线、表格等表示的模型,如:阶跃响 应曲线、频率特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