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复习纲要(1)
马克思复习提纲[五篇模版]
马克思复习提纲[五篇模版]第一篇:马克思复习提纲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
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唯物辩证法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难点: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2、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学时安排:6学时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参考书目: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论提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第一卷(节选)2、恩格斯:《反杜林论》(节选)、《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节选)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谈谈辩证法问题》4、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具体内容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恩格斯第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总纲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总纲要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皆有,普通人们的世界观通常是自发的,而哲学则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关于世界的最一般的问题。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和具体科学存在着区别。
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又存在着联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我们既要反对用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又要反对取消哲学指导作用的“取消论”。
3.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二)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含义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构成的对立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主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主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3.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第一方面是主要的。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由①物质和意识作为哲学范畴,是对世界上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最高概括。
研究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乃是世界观最重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
②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纲要一、基本概念(名词解释)4分*5=20分1、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指由马克思主义经典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科学体系。
2、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经典创始人的基本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等科学体系,还包括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创造性推进和发展所形成的科学体系,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3、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4、形而上学——凡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对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原因的哲学派别。
5、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而复写、摄影、反映(列宁)6、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第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第二,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7、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吸引、互相贯通、互相联系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使矛盾双方在一个统一体内相互依存;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8、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实质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
9、生产关系系统——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0、社会的政治结构——所谓社会的政治结构主要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
【它既包括政党、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实体性组织和设施,又包括宪法、立法、司法等各种政治法律制度和规程等。
马克思复习纲要
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简述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30)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⑴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⑵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⑶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什么是运动?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6.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7.什么是实践,特点?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特点: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8.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纲要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1)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是第一性、何是第二性的问题;(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4、(论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从实践的含义和特点进行分析2013版P35)(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6、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7、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划分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9、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10、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2)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精选5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精选5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考试重点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即教材第一、二、三章考试题型:单选题 15%;多选题20 % 判断题 10% 简答题20%材料分析20% 论述题15%主要内容:绪论: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第一章哲学及其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物质定义及其现代意义;意识的形成及其本质;运动与静止;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实践的含义、类型、特点;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交往实践;联系与发展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分析法;质量互变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规律及其特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及其应用;第二章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层面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不同回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真理的含义、特点、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人的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真理与谬误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统一、价值评价。
第三章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点;社会发展对动力因素: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技革命等;群众史观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第四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五章垄断形成的原因、垄断的实质及其危害;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主要形式;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与实质;第六章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分别是什么?3.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普遍规律的科学,它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辩证的物质观、意识观、发展观、认识论和历史观等基本原理。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它在揭示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一般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等基本原理。
3.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包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从传统社会主义到当代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3.理论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将之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实践结合起来,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并与革命性统一起来了,从而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旗帜。
(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前三章复习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各章纲要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2.马克思主义的内容?P23.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34.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产生的?P4、5、8 (理论来源、经济基础、阶级基础)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4—19 ★6.怎样学好马克思主义?P 19-24第一章1. 世界观、方法论、哲学的含义.P282. 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P 29 ★3. 什么是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P314。
什么是意识?意识是如何产生的?P315。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P32 ★6。
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P32—337.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P338. 社会物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359。
社么是实践?实践的特征有哪些?P35 ★10。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哪些?P3611。
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3712。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 P 37—38 ★13. 规律及其特点。
P4014。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P41 ★15. 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 4216. 如何看待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P4317。
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
P 44-4518。
什么是发展?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P 4619。
如何看待发展是个过程? P 46-4720。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P 47 ★21。
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P 47—48 ★2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P 48 ★2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
P 482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P 49-50 ★25。
量变与质变及其关系. P5126。
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关系. P 5127. 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P 52—5328。
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哪些?P 57—60第二章1。
《马克思主义》复习大纲(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狭义概念,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上说,马克思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及其三个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的两大发现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的问题内容:第一指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第二指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质的问题。
5、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哲学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6、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离性 P32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7、客观事物联系的普遍性p40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通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时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8、意识及其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教学基本要求: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教学要点: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产生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提高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能力。
本章重点:〃物质世界的客观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目的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提高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规律,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能力。
本章重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真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要求: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论,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本章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要求:通过学习该章,要求运用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认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和变化的影响,掌握商品经济、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复习提纲(详细)
马克思主义复习提纲(详细).txt 马克思主义复提纲(详细)
一、马克思主义概述
-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起源
-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和应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思维和社会的分析
-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思想的比较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
-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设想和批判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意义
四、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 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发展规律
-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与其他历史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五、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 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和特征
-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意义
六、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接
-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矛盾与融合
- 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启示
-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挑战
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 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继承与发展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应用
-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贡献
以上为马克思主义复习提纲的详细内容,请根据提纲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哲学基础
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实践是哲学的基础,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唯一有效形式。
3.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两个阶级,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
5.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基础
1. 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2.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进程和趋势,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3. 商品经济及其发展规律,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成规律。
4.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构成,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转变和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第三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主要发展阶段。
2.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分化趋势。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的与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
4. 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对、的贯彻执行。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第四部分:其他
本部分包括其他内容,例如中国近代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
结尾
以上是本文的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它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进程和历史趋势。
这里提到的一些理论和概念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对于深入理解这一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2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纲要- 第一学期绪论马克思主义是有关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旳科学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旳理论品质。
(教材P3 P14)(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旳科学体系。
(P2 P3)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旳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旳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旳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涉及继承者对它旳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旳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旳理论品质:(P14)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查真理和发展真理。
(与时俱进)2.马克思主义产生旳理论来源(教材P8-9)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现代资本主义旳产物,并且也是继承和发展人类精神文明成果旳产物。
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德国古典文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旳产物。
第一章世界旳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什么是哲学旳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旳内容及其理论意义(教材P25)(1)思维和存在旳关系问题是哲学旳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旳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世界旳本原问题;第二方面,人们旳思维能不能对旳结识存在(客观世界)旳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她一切哲学问题旳前提和基本,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旳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旳唯一原则。
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旳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及其唯一特性(教材P26-27)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旳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旳,它不依赖于我们旳感觉而存在,为我们旳感觉所复写、照相、反映。
物质旳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意识旳来源、本质和作用。
(笔记或教材P27、49-50)(1)意识旳来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旳产物;意识是社会劳动旳产物。
(2)意识旳本质:意识是人脑旳机能;意识是物质世界旳主观映像(对物质旳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纲要
友情提示:在第十四页开始有各章复习资料复习纲要(胡引风的)一、绪论部分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5、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什么是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纲要
1. 马克思一生的两个重大发现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主要的理论功绩,就是发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一、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二、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运动规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支柱.恩格斯指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2.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2)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P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即本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有三部分组成: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的代表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直接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其中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
三是科学社会主义:其来源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其代表人是西门,傅立叶,欧文。
4.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其科学性是指它既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2、其革命性是指它是批判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3、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第一章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P26)物质运动和时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2、什么是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的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3、联系及其特征:发展的实质。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性和斗争性原理及其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辩证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
5、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形式。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本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6、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实践是6、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
7、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8、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的历史作用:正确把握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与党的群众路线。
10、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意义。
1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成为资本;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2、什么是剩余价值;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矛盾的属性
⑴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作用的原理。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存于事物之中,同一是斗争中的同一,斗争是统一中的斗争;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的绝对性决定了运动的绝对性,同一的相对性决定了静止的相对性,绝对的斗争性与相对的同一性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③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它使矛盾双方互为条件、共生共存、相互促进,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改变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竞长争高,此消彼长,主次易位,是事物发生质变、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决定力量。
⑵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的原理。
①矛盾的普遍性即事物的共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即事物的个性,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同一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同一阶段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
②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既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一.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
⑴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就是认识对实践的指导。
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
但是,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1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世界是意识活动,属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改造世界即社会实践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属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就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结合。
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改造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人在实践和认识中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核心是改造世界观
三.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13.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⑴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是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大类活动关系的本质抽象,主要体现是:
①成功的实践既要遵循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的价值原则,又要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真理原则,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是实践获得成功的前提。
②真理具有价值,真理的价值就是指导实践创造价值,所以实现价值必须坚持真理。
③真理和价值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价值实现的状况制约着真理的验证、应用和发展;价值的创造引导人们追求真理,真理的发现、发展引导着人们产生新的价值追求;真理的发展促进人们价值境界不断提高,价值实现程度的提高推动真理的发展。
⑵坚持真理和价值相统一的基本要求是:既要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精神,又要弘扬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
四、社会生产矛盾问题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⑴社会存在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存在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⑵社会意识是人类精神生活诸要素的总和,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核心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反映经济基础的观念上层建筑,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本质内容。
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同步、不平衡,社会意识各形式相互影响并具有相对独立的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⑴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为满足自身需要从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由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要素构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⑵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既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也指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中更为广泛的经济关系,包括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基本类型。
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就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一方面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既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也能阻碍生产力发展。
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矛盾运动的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是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变革生产关系的根本依据。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⑴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⑵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观念上层建筑的核心是政治法律思想。
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就是社会形态的矛盾运动;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另一方面上层建筑服务于自己的经济基础——在服务的方向上是“为己”和“排他”的统一,在服务的方式上是政治上层建筑的强制性和观念上层建筑的非强制性相配合,在服务的效果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两面性。
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变革上层建筑的重要依据。
五、价值规律与经济危机
7.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⑴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的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⑵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⑶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比例;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作用的消极后果: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③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