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论 第七章[23页]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和第八章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和第八章的内容

共9页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

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呢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用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但空想社会主义者只能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吸收科学前沿的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弥补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从而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无产阶级革命史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地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和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的基本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时代特点与俄国国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

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在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飞跃。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一)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共9页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苏联模式的特征,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 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 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 环境。” -------马克思
“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 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 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及究竟是什么 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 方面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共产 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 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 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 新世界。”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共产 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 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 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提 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一个自然科 学家已经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 样产生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 该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
列宁
“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 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 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 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共产 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一定会 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 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 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 ‘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 可能知道的。”——列宁
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内容提要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七章

第七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被取代的历史必然性;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一般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学习要点】1、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利益各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属性。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的生产,又支配商品的流通。

价值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作用: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货币形成的四个阶段五种职能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 会发展的方向 1.空想社会主义预见理想社会的特点 1.空想社会主义预见理想社会的特点 共同特点是:热衷于谈论未来,甚至详尽地描述未 共同特点是 热衷于谈论未来, 来生活的细节。 来生活的细节。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 的社会主义。 的社会主义。他们的社会主义没有也不可能对社会 主义以及由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做出 科学揭示和说明,而是凭着对人类理性的认识, 科学揭示和说明,而是凭着对人类理性的认识,凭 着头脑的空想,凭着对现实制度的厌恶和愤怒, 着头脑的空想,凭着对现实制度的厌恶和愤怒,凭 着对广大群众生存状态的同情和忧虑“发明出来” 着对广大群众生存状态的同情和忧虑“发明出来” 的。
“乌托邦”的由来 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 More,1478~1535),英国16 ),英国16世纪著名的 托马斯 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英国16世纪著名的 莫尔 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者, 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者,在文艺复兴时期 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中占有特殊地位。莫尔一生著作颇丰, 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中占有特殊地位。莫尔一生著作颇丰,但其最 著名的传世之作是写于1516年的《 1516年的 著名的传世之作是写于1516年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 邦新岛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简称《乌托邦》)。《乌托邦》 邦新岛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 简称《乌托邦》)。《乌托邦》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 乌托邦》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乌托邦》是用拉丁文 写成的。 写成的。 乌托邦》中莫尔模仿柏拉图《理想国》的对话体裁, 在《乌托邦》中莫尔模仿柏拉图《理想国》的对话体裁,用文学 形式,叙述了托马斯·莫尔与航海家拉裴尔 希斯拉德的一次谈话, 莫尔与航海家拉裴尔·希斯拉德的一次谈话 形式,叙述了托马斯 莫尔与航海家拉裴尔 希斯拉德的一次谈话, 借希斯拉德之口,描述了一个名叫“乌托邦” 借希斯拉德之口,描述了一个名叫“乌托邦”的新岛上的美满理 想社会。文中的希斯拉德多次航海旅行,在最后一次单独出航时, 想社会。文中的希斯拉德多次航海旅行,在最后一次单独出航时, 发现了叫做乌托邦的海岛。在这个海岛上, 发现了叫做乌托邦的海岛。在这个海岛上,人们过着幸福美满的 生活。 生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
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 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 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 历史阶段, 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 代人、十几代人, 代人、十几代人,甚至 几十代人 坚持不懈地 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 轻心。” ——江泽民
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一)树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坚定共产主 树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 义必胜信念 “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 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 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1、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 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 根本价值目标, 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 会的根本特征。 会的根本特征。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
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 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 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 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
(三)正确理解“两个必然” (三)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 会”的关系
1、“两个必然”的含义 两个必然”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 挥出来以前, 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 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 不会出现的。 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 ——马克思
“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 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 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 有理想。” ——邓小平 有理想 ”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 神支柱, 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江泽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七章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单选重点1 19世纪欧洲的三大空想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2 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3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任务是无产阶级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

4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5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是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7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8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是坚持党的领导。

普通点1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出现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

2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3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4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式面世的著作是《共产党宣言》。

5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的是马恩。

6苏联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是在1936年7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事业的政治保证是无产阶级专政。

8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最卓越的思想是无产阶级专政。

9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10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

1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2政党的出现,政党政治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13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

14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5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

多选重点1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主要表现有四个。

2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包括四个。

3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4 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

5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马原 第七章(课堂PPT)

马原 第七章(课堂PPT)
23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 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为人的 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 阔的前景。
24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在共产主义社会, 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 生的手段,而成为乐 生的活动,成为“生 活的第一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展望 未来社会时,总是只 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 展的方向、原则和基 本特征,而把具体情 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 回答。
9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思考
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 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 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p220-跟世界潮流
7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 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新思潮的优点又恰 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 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 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8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 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21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 各方面的才能和潜力得到发 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 会交往也得到发展。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

22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 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 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 由发展的条件。”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七章
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 ,避免两家公司陷入破产。
具体措施:
美国财政部将提高两家公司的融资额度,甚至在有需要时买入两房的股 票,联储局也同意两家机构在必要时,可以透过贴现窗与所拥有的政府
债券筹得抵押融资。财长保尔森强调,房利美和房地美在美国楼市担当
重要角色,必须确保两家机构财政健全,以保持金融市场的信心和稳定。
2008年2月13日,布什签署了一项为期2年、总额168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方案。 2008年3月20日,美联储宣布将向大型投资机构拍卖75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
此前,美联储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0.75个百分点,这也是次贷危机爆发
后,美联储第六次降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除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外,美联储还在贴现率、注资等方面下“猛药”。美 联储16日将贴现率从3.5%下调到3.25%,18日进一步调低至2.5%。此外, 美联储还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为初级交易商创设新的贴现窗口融资工具。 美联储14日决定通过摩根大通公司向贝尔斯登注资,以缓解其流动性资金 短缺的困境。 为缓解金融市场流动性短缺的压力,美联储去年12月建立了贷款拍卖机 制,向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目前已通过6次拍卖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基本概念 国家消亡 国家失去了它的镇压对象和必要性,作为阶级压 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将失去作用。 人类第一次作为统一的社会而存在和发展,各民 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为统一的世界历史。 国家的消亡是指政治国家的消亡,是作为阶级压 迫工具的国家机器的消亡,它并不是社会组织管 理机构的消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评: 纽约时报为此发表题目为“政府当起放贷大老板”(Government as

马克思主义第7章

马克思主义第7章

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1、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 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2、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一个幽灵, 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一个伟人的声音,昭示并告诫着人们
“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 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 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 展的条件。”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一、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一、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1、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
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1、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实现
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高级阶段是建立在低级阶段基础上的,没有
低级阶段的发展,也不会有高级阶段的到来
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三)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
而立 不足 做于 详揭 尽示 的未 细来 节社 描会 述的 一 般 特 征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巨大生 产力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准备了 物质基础
——《共产党宣言》
只有生产力增长起来,在 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 流之后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分配 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七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一、 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 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 当代中国应当走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条道路, 路。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条道路, 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的方 面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面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是中华民族为 了实现自身的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抉择, 了实现自身的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抉择,是中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经验总结,也将是中 华民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康庄大道。 华民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康庄大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二、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
• (一)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胜的信念 • 1、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 、 和精神动力。 和精神动力。 • 2、牢固地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来自 、牢固地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于对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 于对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对 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的掌握, 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的掌握, 要求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要求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实现共产主义而 奋斗 一、 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有着不同 历史阶段的过程。 历史阶段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上都有相应的目 这些阶段性目标彼此联结,通向共产主义。 标,这些阶段性目标彼此联结,通向共产主义。 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就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 统一的。 统一的。 在当前, 在当前,我们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马克思原理 第七章

马克思原理 第七章

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 格勒工人赤卫队、革命士兵于1917年11月7日 (俄历10月25日)在首都彼得堡进行武装起义,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 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1944年,南斯拉夫人民在铁托的领导下 建立了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
1945年,越南人民在胡志明的领导下建 立越南民主共和国。
悉尼音乐厅
上海南京路
从社会道德上看 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人们 都具有全心全意为整个人类服 务的精神,习惯于遵守社会公 德,处处为公共利益着想,事 事服从整体利益。
二、人类解放实现的尺度——每个人的自由 和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的三大历史阶段
自然经济阶段
拒 绝 交 换
二、人类解放实现的尺度——每个人的自由 和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的三大历史阶段
4.从中国共产党对党员道德修养要求的历 史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 设中,党坚持用共产主义道德标准来 约束党员,造就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儿 女。
主要内容
四、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并为 之坚持不懈地奋斗
• 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理想:
– 对共产主义地追求是理想与信念的统一。
– 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政治理想与个人道德理 想的统一。
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 形成的个人特有的素质、 品格、气质、性格、爱好、 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 和。
人的全面发展 4)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 人的发展无不现实地表现在具体 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之中。
人的自由发展 是指人自觉自愿地发展
自己的才能,施展自 己的力量
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和“自由个性”
一、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 彻底解放

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论 第七章[23页]

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论 第七章[23页]
• 1921年1月21日意大利共产党成立。葛兰西是党的创始人之 一。1922年5月,葛兰西作为意共代表当选为共产国际执委 会书记处书记。
• 1922年10月,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分子在意大利夺取 了国家政权。葛兰西受共产国际委派回国领导意共开展反法 西斯斗争。1926年11月不幸被捕。在监狱中,虽遭百般折 磨,他仍以坚强的意志研究革命理论,写下32本《狱中札 记》,这是意大利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本章将首先介绍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和文艺思想,并探讨其对身份政治批 评的启示,之后的三节将分别评述在阶级政治、性别政治、种族政治各领域,当代 马克思主义批评如何认识文学、文化与身份政治的关系。
一、文化霸权与身份政治
• 安东尼奥·葛兰西
• 1891年1月23日,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 Antonio)生于 意大利撒丁岛一个小职员家庭,家境贫寒,靠勤工和奖学金 读完都灵大学。曾担任都灵社会周报《人民呼声报》主编及 社会党都灵支部书记。
威廉斯的思想理论
从意识层面来认识阶级性,并揭示阶级的分化与对立构成了资本主义文化体系 的基础,这一思路在20世纪后半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得到长足发展。 • 代表人物:威廉斯和伊格尔顿
三、文学与性别政治
背景资料:
性别(gender)的社会属性,长期以来被忽视或被有意掩盖,附加在男女两性生 理差异之上的社会文化差异,以及由此建立的社会等级,被主流理论解释为自然秩序, 使性别不平等被合法化。西方女权意识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兴起的,是启蒙运动的人 权理念在逻辑上的延伸,但女性的平等权利非但没有随着资本主义的建立和发展而获 得保障,在经济上受到的剥削反而更加突出。
一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社会学批评中引入性别范畴,强调从性别与阶级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论文

美好愿景不懈追求材料92班【摘要】空想社会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区别主要在于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但共产主义不会一蹴而就,它的实现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

实现共产主义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应割裂来看,它们是统一的。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共同理想远大理想【正文】一、空想社会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区别空想社会主义者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特点,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和分配方式的不合理性,并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中产生的阶级矛盾必然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为了改善人民的福利,空想家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勾勒出一幅令人向往的社会图景,并将其付诸实施,可惜他们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预见带有浓厚的空想性和幻想色彩,他们将当时的社会状态看在眼里,心怀不满,因此针对他们所在社会的尖锐矛盾提出了一些主张和改进方法,再加上个人的幻想去构筑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他们失败的原因在于:空想家们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妄图直接建立一个共产国家的辉煌,而没有意识到当时的物质生产还赶不上共产主义的要求。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往往起因于对现实问题的感受和看法。

正是由于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剥削和压迫,人们才想象和追求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但对现实苦难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象上,而要揭示其实质和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新的社会因素。

可以说,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共产主义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因而它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

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大体原理概论第7章文档

马克思主义大体原理概论第7章文档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进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进展(单项选择)最先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16-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存和初期进展时期即已显现。

(多项选择)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多项选择)19世纪初期欧州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单项选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项选择)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路,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份,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

(单项选择)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普遍、最完全、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多项选择)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从理论上说能够有暴力革命和非暴力革命即和平形式两种。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讨(单项选择)十月革命的成功,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多项选择)从1917年末的十月革命到1924年初列宁逝世仅有短短的六年多时刻,这段时期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讨大体可分三个时期,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

(简答)列宁的要紧奉献是:第一,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长期探讨、不断实践的进程。

第二,把大力进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

再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专门是过渡时期不能人为取消商品经济,而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展经济。

最后,列宁还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多项选择)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讨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打算经济体制的成立和进展、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与进展。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进展(多项选择)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显现了波兰、捷克斯拉找克、罗马尼业、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将首先介绍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和文艺思想,并探讨其对身份政治批 评的启示,之后的三节将分别评述在阶级政治、性别政治、种族政治各领域,当代 马克思主义批评如何认识文学、文化与身份政治的关系。
一、文化霸权与身份政治
• 安东尼奥·葛兰西
• 1891年1月23日,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 Antonio)生于 意大利撒丁岛一个小职员家庭,家境贫寒,靠勤工和奖学金 读完都灵大学。曾担任都灵社会周报《人民呼声报》主编及 社会党都灵支部书记。
第七章 文学与身份政治
本章摘要
19世纪以来,阶级作为社会文化分析和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范畴已经在马克 思主义理论中逐渐确立起来,这在事实上是一种身份政治批评。但“身份政治” (identity politics)的概念以及身份政治作为一个批评领域的成立,是在20世纪 60、70年代西方社会运动和学术思潮中才产生的,从此,阶级、性别、种族成为身 份政治批评的三个基本范畴,广泛运用于社会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对几乎所有的 人文社会学科都有重要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重视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文学,强调了文学的阶级性,但 并不以此角度涵盖文学的一切,他们主张文学批评既要有历史标准也要有美 学标准,这就表明政治并不是文学的唯一内涵。这个观点为我们探讨文学与 身份政治的关系确立了一个正确的前提。
文学与阶级政治的关系——列宁和普列汉诺夫
《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主要体现了列宁作为政党领袖的观点,对托尔斯泰的评价 则更多地体现了列宁作为一个文艺批评家的眼光。二者侧重点不同,分别涉及阶级政 治在文学中的两种表现形态:组织的和个人的。
不能仅限于“经济主义”分析,而要重视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 (2)在发达资本主义阶段,市民社会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国家除了具有阶级统治的职能之
外,也要承担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因此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不能仅仅依靠 国家暴力机关,也依赖于教会、学校、新闻出版机构、文化艺术团体等社会组织,后者 通过在人群中建立共识而把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转化为妥协。 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要能够分析和指导后一种实践。这两个出发点交汇于葛兰西对“实践哲学” 的提倡。
“有机知识分子”:
无产阶级需要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仅要在主观上树立本阶级的意识形 态,更要在行动上积极干预社会,教育、引导无产阶级群众突破资产阶级文 化霸权,认识到自身的阶级处境和社会使命,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水平和斗 争能力。这是葛兰西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的认识,为此他提出“有机知识 分子”的概念,以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 1937年4月27日,葛兰西这位坚强的战士在法西斯狱中与世 长辞。
葛兰西的理论建构: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葛兰西率先把视线投向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这体现了他的学术敏感 和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也直接催生了他在理论建构中的两个基本出发点: (1)在发达资本主义阶段,阶级的分野并不直接体现为经济上的差异,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
• 1921年1月21日意大利共产党成立。葛兰西是党的创始人之 一。1922年5月,葛兰西作为意共代表当选为共产国际执委 会书记处书记。
• 1922年10月,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分子在意大利夺取 了国家政权。葛兰西受共产国际委派回国领导意共开展反法 西斯斗争。1926年11月不幸被捕。在监狱中,虽遭百般折 磨,他仍以坚强的意志研究革命理论,写下32本《狱中札 记》,这是意大利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论与后来的身份政治理论有什么关系?
◆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阐明了两个观点:其一,文化具有政治性,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是 进行文化政治的实践;其二,居于底层、边缘的“属下”阶层要成为政治主体,需要 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引导。
◆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身份政治,实际上是底层政治,体现了在性别、种族、阶 级等不同社会身份序列中居于底层的群体的自我表述和政治吁求。葛兰西通过瓦解旧 的文化霸权而提升“属下”阶层的政治觉悟,并进而形成新的文化霸权的思路,正好 满足了各种底层政治的理论需求,因此葛兰西学说经由以下几种渠道推动了身份政治 批评的深入:
“实践哲学”:
• “实践哲学”即便是葛兰西为躲避监狱检查而对“马克思主义”一词的策略性替换,这 种替换也正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 “实践哲学”的概念虽然来源于拉布利奥拉的著作,但葛兰西认为马克思是“实践哲 学”的真正创始人,马克思的辩证法在唯物主义的前提下强调社会历史既是主体实践 的环境,也是主体实践的结果。
1.英国文化研究。 2.后殖民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
3.微观权力分析以及对知识分子角色的思考。
二、文学与阶级政治
• 在各种社会身份中,相对于性别、种族而言,阶级是纯粹根据后天社会因素 对人群进行的划分,具有直接而明确的社会性。
文学与阶级政治的关系——马克思与恩格斯
• 文学属于上层建筑,是所属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物质生活条件的一种特殊 表现,因而阶级社会中产生的文学作品是具有阶级性的,也是符合阶级意识 形态的规律性的,这是文学与阶级政治的关系能够成立的前提。现实主义的 典型化原则也对文学与阶级政治的关系产生影响。
• 葛兰西进一步把它阐发为“实践一元论”,即人类主体及其实践活动,与物质世界一 样都是本体性的存在,不存在谁具有优先性的问题,对主体的精神意识在社会历史实 践中的指导作用,应给予充分重视,因而葛兰西强调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分析。
“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属于观念的范畴,用于指称一切在市民社会中获得了领导权的世界观和价 值观,主导这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阶级或社会集团也就获得了统治的合法性,因而建 立文化霸权是实施意识形态统治并巩固政权统治的具体方式。 文化是多种社会力量不断争夺的场所,文化霸权的建立并非一劳永逸,而是一个动态过 程和开放空间。因此,葛兰西指出,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文化霸权不仅是有可能的, 也是必须的,面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革命必须结合政治革命和意识形态革 命,后者是一种长期的“阵地战”。文化霸权不是强制,而是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认 同,是一个主体精神实践的过程,因而承担意识形态革命的主要力量是知识分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