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论 第七章[23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哲学”:
• “实践哲学”即便是葛兰西为躲避监狱检查而对“马克思主义”一词的策略性替换,这 种替换也正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 “实践哲学”的概念虽然来源于拉布利奥拉的著作,但葛兰西认为马克思是“实践哲 学”的真正创始人,马克思的辩证法在唯物主义的前提下强调社会历史既是主体实践 的环境,也是主体实践的结果。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与后来的身份政治理论有什么关系?
◆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阐明了两个观点:其一,文化具有政治性,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是 进行文化政治的实践;其二,居于底层、边缘的“属下”阶层要成为政治主体,需要 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引导。
◆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身份政治,实际上是底层政治,体现了在性别、种族、阶 级等不同社会身份序列中居于底层的群体的自我表述和政治吁求。葛兰西通过瓦解旧 的文化霸权而提升“属下”阶层的政治觉悟,并进而形成新的文化霸权的思路,正好 满足了各种底层政治的理论需求,因此葛兰西学说经由以下几种渠道推动了身份政治 批评的深入:
• 1937年4月27日,葛兰西这位坚强的战士在法西斯狱中与世 长辞。
葛兰西的理论建构: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葛兰西率先把视线投向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这体现了他的学术敏感 和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也直接催生了他在理论建构中的两个基本出发点: (1)在发达资本主义阶段,阶级的分野并不直接体现为经济上的差异,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
• 葛兰西进一步把它阐发为“实践一元论”,即人类主体及其实践活动,与物质世界一 样都是本体性的存在,不存在谁具有优先性的问题,对主体的精神意识在社会历史实 践中的指导作用,应给予充分重视,因而葛兰西强调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分析。
“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属于观念的范畴,用于指称一切在市民社会中获得了领导权的世界观和价 值观,主导这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阶级或社会集团也就获得了统治的合法性,因而建 立文化霸权是实施意识形态统治并巩固政权统治的具体方式。 文化是多种社会力量不断争夺的场所,文化霸权的建立并非一劳永逸,而是一个动态过 程和开放空间。因此,葛兰西指出,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文化霸权不仅是有可能的, 也是必须的,面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革命必须结合政治革命和意识形态革 命,后者是一种长期的“阵地战”。文化霸权不是强制,而是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认 同,是一个主体精神实践的过程,因而承担意识形态革命的主要力量是知识分子。
第七章 文学与身份政治
本章摘要
19世纪以来,阶级作为社会文化分析和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范畴已经在马克 思主义理论中逐渐确立起来,这在事实上是一种身份政治批评。但“身份政治” (identity politics)的概念以及身份政治作为一个批评领域的成立,是在20世纪 60、70年代西方社会运动和学术思潮中才产生的,从此,阶级、性别、种族成为身 份政治批评的三个基本范畴,广泛运用于社会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对几乎所有的 人文社会学科都有重要影响。
1.英国文化研究。 2.后殖民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
3.微观权力分析以及对知识分子角色的思考。
二、文学与阶级政治
• 在各种社会身份中,相对于性别、种族而言,阶级是纯粹根据后天社会因素 对人群进行的划分,具有直接而明确的社会性。
文学与阶级政治的关系——马克思与恩格斯
• 文学属于上层建筑,是所属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物质生活条件的一种特殊 表现,因而阶级社会中产生的文学作品是具有阶级性的,也是符合阶级意识 形态的规律性的,这是文学与阶级政治的关系能够成立的前提。现实主义的 典型化原则也对文学与阶级政治的关系产生影响。
不能仅限于“经济主义”分析,而要重视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 (2)在发达资本主义阶段,市民社会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国Baidu Nhomakorabea除了具有阶级统治的职能之
外,也要承担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因此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不能仅仅依靠 国家暴力机关,也依赖于教会、学校、新闻出版机构、文化艺术团体等社会组织,后者 通过在人群中建立共识而把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转化为妥协。 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要能够分析和指导后一种实践。这两个出发点交汇于葛兰西对“实践哲学” 的提倡。
• 1921年1月21日意大利共产党成立。葛兰西是党的创始人之 一。1922年5月,葛兰西作为意共代表当选为共产国际执委 会书记处书记。
• 1922年10月,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分子在意大利夺取 了国家政权。葛兰西受共产国际委派回国领导意共开展反法 西斯斗争。1926年11月不幸被捕。在监狱中,虽遭百般折 磨,他仍以坚强的意志研究革命理论,写下32本《狱中札 记》,这是意大利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有机知识分子”:
无产阶级需要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仅要在主观上树立本阶级的意识形 态,更要在行动上积极干预社会,教育、引导无产阶级群众突破资产阶级文 化霸权,认识到自身的阶级处境和社会使命,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水平和斗 争能力。这是葛兰西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的认识,为此他提出“有机知识 分子”的概念,以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本章将首先介绍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和文艺思想,并探讨其对身份政治批 评的启示,之后的三节将分别评述在阶级政治、性别政治、种族政治各领域,当代 马克思主义批评如何认识文学、文化与身份政治的关系。
一、文化霸权与身份政治
• 安东尼奥·葛兰西
• 1891年1月23日,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 Antonio)生于 意大利撒丁岛一个小职员家庭,家境贫寒,靠勤工和奖学金 读完都灵大学。曾担任都灵社会周报《人民呼声报》主编及 社会党都灵支部书记。
马克思、恩格斯重视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文学,强调了文学的阶级性,但 并不以此角度涵盖文学的一切,他们主张文学批评既要有历史标准也要有美 学标准,这就表明政治并不是文学的唯一内涵。这个观点为我们探讨文学与 身份政治的关系确立了一个正确的前提。
文学与阶级政治的关系——列宁和普列汉诺夫
《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主要体现了列宁作为政党领袖的观点,对托尔斯泰的评价 则更多地体现了列宁作为一个文艺批评家的眼光。二者侧重点不同,分别涉及阶级政 治在文学中的两种表现形态:组织的和个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