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通论导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制度通论
李由
2015年2月
课程描述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公司起源与发展、公司资本制度与资本结构、公司设立、公司组织和治理、公司合并收购分立、公司解散破产清算等方面的制度和理论问题,并能够在经济活动、政府或企业管理、市场分析和咨询、学术研究等方面灵活有效应用。
在学习上,要初步掌握积极、高效的学习方法,掌握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方法,养成合作和分享精神,基本的逻辑分析和思辩能力,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初步掌握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要养成怀疑、创新与实践能力,要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课程简介
《企业(公司)制度通论》主要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介绍当代公司制度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公司和公司法,公司的种类;公司的设立;公司的资本,公司债,股东和股权;公司的治理结构与组织机构;公司的合并、收购和分立,公司的解散、清算和破产;公司的特殊制度。
2学分。
适合经济学、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等专业学习。
三、学前准备(先修课程)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管理学,法学概论或民法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四、教学和学习方式
在教学上,一半课时用于课堂讲授,其他时间组织关键知识和案例的专题讨论、社会调查和课下阅读、小论文。
在学习上,将研究、自主、探究性学习与灌输性学习结合起来。
五、考核方法
平时成绩占40分,包括出勤、课堂发言、读书笔记、调查访谈、公司制度案例分析等,提倡案例分析。
其中,以书面完成的公司制度的案例分析,内容包括事件的背景、制度内涵、制度形成过程和制度效用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字数3000—5000字或者更多,遵照论文规范,独立完成。
平时作业,至少1篇,要求以具体的公司制度问题为对象,运用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独立思考,在期终考试前完成。
期终综合考试占60分,以论述题为主,着重考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国内外的公司制度实践情况,具体分析公司制度的能力。
作业选题:
(1)经济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留学生:竞争、合作性作业(理论演绎与实
际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可选择题中给定的,也可自己确定),每两人为一组,选择下列题目中的一题。
最后作业须个人独立完成。
(2)夜大学生:平时作业的参考选题。
1、企业养老金计划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以美国德尔福破产申请/通用汽车危机为例
2、有限合伙与风险投资—以××公司为例
3、独立学院的制度有效性分析—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学院为例
4、公司治理中的党委会分析—许多外资企业为什么欢迎建立党组织?
5、为什么我国一人公司制度叫好不叫座?—基于××角度的分析
6、为什么外资在外资企业越来越倾向控股?-以××公司为例
7、中外合资的投资者关系分析—以乐凯与柯达合资/××为例
8、我国企业发展是否需要外资?—以青岛/燕京啤酒等为例
9、公司收购的利弊分析—以TCL收购阿尔卡特、明基收购西门子等为例
10、公司内部治理的制度分析—以安然破产、国电(高严案)等为例
11、股票期权激励如何有效?—以百度/微软/××为例
12、公司上市会计为何造假?—以欧亚农业/××××为例
13、公司收购中的资产定价—以泰港实业/为例
14、为什么设立创业板?—以我国创业板/××为例
15、我国企业为什么海外并购?—以悍马收购/××为例
16、企业的竞争力是什么?—以中移动连续入选道琼斯指数为例
17、大股东为何转让股份?—以汇源/××为例
18、企业为何分立?—以联想/××为例
19、公司多元化还是专业化发展?—以GE/××为例
20、公司无形资产如何定价?—以××改制/××为例
21、大学/学院可否公司化经营?—以SEBA/××为例
22、毕业后创业还是应聘?—基于××的分析
23、中央企业高管薪酬如何决定?—以××为例(政治关联度)
24、公司是否选择上市?—以××(如华为,…)为例
25、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的管理者激励约束分析—以××(如中石油,如禇时健案,…)为例
26、如何认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作用?—对××独立董事的访问(本题要求亲自访问独立董事,并有该独立董事的签字)
27、中国公司海外上市的动因?以××公司为例
28、公司如何考核管理者的工作绩效?以××公司为例
29、自拟题目
平时关注:
1、经济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留学生,夜大学生,选择并追踪分析一家上市公司,了解该公司的成长过程,包括该公司的改制或设立、公司股本及其变动情况、公司主要业务及其变动情况、公司营业状况(包括财务指标)和发展前景、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情况等。
重点关注公司最近3年的状况,这是期终考试论述题的素材。
公司资料,可到中国证监会,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该公司网站,和讯网等财经网站查找。
2、国内外企业变革与发展的理论、实践和立法。
六、学习材料
1、相关参考书目
李由:《公司制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青木昌彦、钱颖一主编:《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出版;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李由:《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务》,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出版;
徐燕:《公司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李由:《职能定位与制度创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陈郁编:《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工商出版社1999年出版;
范黎波、李自杰:《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杨瑞龙主编:《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美]奥利弗·E·威廉森:《治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王保树主编:《中国公司法修改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出版;
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郎咸平:《公司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出版;
[美]罗伯特·蒙克斯、尼尔·米诺:《公司治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出版;
[美]保罗·米尔格罗姆、约翰·罗伯茨:《经济学、组织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英]玛丽亚·莫斯坎瑞斯:《企业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朱少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出版;
[荷]塞特斯·杜玛、海因·斯赖德:《组织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6年出版;
[英]马丁·利克特:《企业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施天涛:《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出版;
[美]萨缪·鲍尔斯:《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和演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美]克雷普斯:《管理者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美]J·弗雷德·威斯通:《接管、重组与公司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顾功耘主编:《公司法律评论》2001-2013年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由:《公司制度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2014年出版;
中国1993年、2005年《公司法》,1998年、2005年《证券法》,2006年《企业破产法》,2007年《物权法》。
2、报刊
近期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经济日报》,《财经》(北京),《证券周刊》,《中国企业家》等报刊;《管理世界》、《经济研究》、《比较》、《金融研究》、《会计研究》、《世界经济》等期刊上的有关文献。
3、网站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报,
中国证券网,
和讯网,
金融界(街),
巨潮资讯网,
中国经济信息网,
美国证券和交易所委员会,
上海证券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
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
台湾证券交易所,
纽约股票交易所,
很多证券公司的网站、综合性和财经专业类网站、大学和研究机构网站、经济证券类报纸网络版等媒体上也有公司方面的丰富内容。
讲义目录导言
第一章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公司的历史
第二节企业的类型
第三节公司的类型
第四节公司产生与发展的解释
第二章公司性质
第一节公司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公司的产权制度
第三节公司的责任制度和人格否定
第四节公司法
第三章公司设立
第一节公司设立概述
第二节公司的发起人名称和住所
第三节公司的章程
第四节公司设立的程序
第五节公司的登记
第四章公司资本
第一节公司资本制度概述
第二节公司出资的形式
第三节公司资本的形式
第四节公司资本的变更
第五章公司金融
第一节资本及其结构
第二节公司资本的发行
第三节股份的转让
第四节公司债的发行和转让
第六章公司的股东、股东权利和股东会第一节股东
第二节股东权利
第三节股东会
第七章公司治理的原则和模式
第一节公司治理的原则
第二节公司治理的模式
第三节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
第八章董事会、董事和经理
第一节董事
第二节董事会
第三节经理
第九章公司的激励约束
第一节激励约束的理论、原则和措施
第二节监事会
第三节独立董事
第四节外部激励约束
第十章公司的合并、收购和分立
第一节公司的合并
第二节公司的收购
第三节公司分立和公司形式变更
第十一章公司的解散、清算和破产
第一节公司的解散
第二节公司的清算
第三节公司的破产
(讲义中涉及的国内外制度问题,若与现行制度规定有冲突,以最新的制度规定为准。
)
修订重印说明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斯密为推进工业革命刻画了经济法则,那么公司制度则为人类工业化、社会化的经济活动提供了最优的组织形式。
公司制度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伟大发明,一般以1600年英国伊丽莎白一世特许设立的伦敦商人对印度贸易公司即东印度公司作为正式诞生的标志。
1635年,东印度公司首次进入中国厦门,开展贸易活动。
1776年3月8日,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出版4天前,瓦特之子和博尔顿在英国伯明翰创立了博尔顿瓦特公司,向客户展示了瓦特新研发的蒸汽机,并向市场批量生产蒸汽机,揭开了英国和人类工业革命的序幕。
迟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才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公司组织。
1904年1月,清政府率先颁布《大清商律》中的《公司律》,中国开始了公司制度的成文立法。
1976年之后,随着外资企业的引进、私营企业的复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适应居民创业、市场竞争、技术创新需要的公司制度逐渐成为中国企业的基本组织形式。
自1987年在高校从事经济学、管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公司理论和公司治理一直是我关注的专题,1996年、1998年出版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务》、《职能定位和与制度创新》,2003年出版了《公司制度论》并获得第八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二等奖。
2010年出版的《公司制度概论》既在内容上反映了公司理论和公司治理的研究成果,又在体例上具有大学教科书的风格,颇受各界读者的欢迎。
本书上市4年,销售殆尽,读者希望重印,出版社也盛情襄赞。
4年来,中国公司改革举措不断,公司发展日新月异,《公司法》也在2013年作了重大修订。
现在审读旧作,不足之处越发显著。
不过,一时有一时的思想和笔墨,除了校改文句上的错误,更新必要的法条和数据,重点修订了40多处,此外不再大肆改动,祈望读者忍耐和理解。
李由
2014年9月
导言
一
按照保罗·萨缪尔森的经典解释,任何社会都必须解决三个基本的和相互关联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他认为,消费者和生产者(企业)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有效地解决这三个经济问题。
长期以来,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模型中,只有原子性的经济人和有效性的市场。
企业尽管是市场的微观主体,是竞争性的市场主体,但企业只被看作一个外生给定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函数,企业能够自动地根据边际原则来决定要素投入和产品产出。
然而,市场中的企业并不只是一种原子式的工具性的生产函数,而是人及其资本的结合,是发现价格、组织生产和交易的能动主体,是通过权威和科层结构来指挥协调资源配置的组织。
按照约瑟夫·F·斯蒂格里茨等人的解释,如何社会还应当解决第四个经济问题:以上决策是如何做出,由谁做出的?换言之,企业是如何组织经济活动的,经济活动的信息、激励等制度结构是什么?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奈特、科斯、伯利和米恩斯等经济学家开始重新思考企业的性质和治理问题。
特别是科斯1937年《企业的性质》论文,从交易成本角度天才地分析了市场中为什么存在企业这种组织。
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地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公司制度作为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经过80年代的反复改革和深入思考,1993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终于系统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即公司制度。
一个多月后,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为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活动的公司主体提供了法律制度支持。
无庸置疑,1993年《公司法》、1998年《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在推进和规范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公司制度建设、资本市场发展上发挥了重大作用,2004年底上市公司数达到1377家,当年股票市场融资超过1510亿元。
不过,面对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之初匆匆推出的《公司法》隐含的种种缺失也不断显露,层出不穷的新老问题触目惊心,2001年更被称为中国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监管年。
因此,社会各界要求修改公司法律的呼声一直很高,仅2004年3月两会期间,就有601位全国人大代表、13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建议、议案或者提案,要求修订公司法。
但是,我国仅仅在1999年、2004年对《公司法》进行了三处小小的修改,且这两度三处修订也不无争议。
2005年10月27日,在经过了多年呼唤、反复研讨、四次审议后,立足我国公司实践,借鉴国际立法经验,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终于以154票赞成、1票反对、2票弃权通过了比较全面修订的《公司法》。
新法共13章219条,其中新增加41条,删除46条,修改137条,没有任何改动的不到原公司法条文总数的10%,涉及了公司设立、一人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公司治理、股东权益和公共利益、职工权益、公司融资、财务会计、公司合并收购和清算等公
司制度。
同日,也通过了全面修订的《证券法》,新法共12章240条,其中新增53条,删除27条,还有一些条款作了文字修改,增加的部分还包括从公司法中并入的8条。
比较而言,2005年《公司法》在司的法人性、社团性、营利性、自治性、资合性、社会性等方面实现了理论和制度上重大突破。
不过,公司仍然是一种不断创新发展中的企业制度,公司制度供给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仍将长期处于一种相互调整适应状态,我国公司制度的改革完善仍然任重道远。
由此,跨国比较、准确叙述和深入分析当代公司制度特别是我国公司制度的结构、特征、运行机制和变迁方向,就成为本书的研究目标。
二
一切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最终目的都应当是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浮华世界的人的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更应当如此。
企业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所发明的几项伟大的经济制度之一,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行为主体,而作为现代企业典型形式的公司已经成为一种居于主导地位的企业形式,企业特别是公司的制度特征和经济效率从根本上决定了一国经济运行的方式和效率。
研究当代经济活动,就必须从分析企业及公司开始。
如果把企业定义为营利性的经济主体或组织,而公司只是企业的一种现代形式,那么一系列的问题就出现了:诸如企业及公司是如何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什么是公司的权利、责任、资本、治理、分配等制度内涵,公司在当代市场经济中是如何设立或准入的,什么是公司的经济目标和社会责任,如何构建公司的产权制度、组织机构和治理结构,立法、行政、司法部门和社会如何监管公司等。
由萨缪尔森、阿罗、德布鲁等人在20世纪中叶建立起来的主流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企业及公司的解释过于简化: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只是谋求产出或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主体或组织。
企业的功能在于把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化为一定的产出,由此把企业看作一个生产函数,用生产函数就可以描述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经济技术关系,而不必剖开企业的内部结构和分析企业的行为机制和过程。
显然,主流经济学由于长期忽视或回避了企业生产的信息、激励等制度结构,这引出了企业理论上的一系列难题:企业作为生产的制度结构,其内在的性质、结构、行为机制和过程如何?换言之,企业这个长期未被打开的黑箱的内部是个什么样子,企业为什么从古典的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逐渐向公司企业发展,无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两合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公司的经济目标和社会责任是什么,公司与市场、政府之间的边界是什么,公司的规模、数量和市场结构是如何决定的,公司是如何构造其组织机构和治理结构的,等等?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对此往往无法给出全面、有效的解释。
正是奈特、科斯、伯利和米恩斯等人,开启了重新解释企业的生产结构或制度问题的理论源头。
随后,包括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合同理论、新经济史理论、博弈论、激励机制设计理论、法律经济学等各种新的经济学分支,不断将企业理论(实际上主要是公司制度的经济分析)发扬光大,而科斯、诺斯、威廉姆森也分别在1991年、1993年、2009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由于公司不仅是经济活动主要主体,也是社会活动的重要组织,公司制度不只是经济学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也成为管理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其他
学科研究的重点问题。
20多年前,当我国经济学家还在为股份制是什么、股份制姓“资”还是姓“社”而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些法学家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公司制度创新已经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思路。
比较而言,许多经济学家长于抽象分析公司的制度效应和制度变迁,但对公司的产权性质、法律特征、运作机制等实践问题往往不甚了了;管理学家乐于讨论公司的管理方法和管理过程,法学家侧重比较公司的法律规范和制度特征,而论及公司制度背后的经济因素时常常失于肤浅。
因此,必须对公司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比较和分析,这样才可能全面、真实地揭示公司的经济性质和制度结构。
在思考、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我尽可能翻阅了能够查到、看到的法学关于公司问题的著作、论文和教科书。
在我并不十分熟悉的法学领域,江平、梁慧星、徐燕、梅慎实、虞政平、赵旭东等人著作,以及波斯纳的系列著述,给了我许多帮助和启发。
此外,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金融界(街)等网站上的法律法规和资料,《经济研究》、《金融研究》、《比较》、《财经》、《中国企业家》、《中国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证券报》等报刊上的文章,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三
作为一种组织机构,公司从它的设立、登记等市场进入,公司成立后的存续期间的各种生产、劳动、市场交易与竞争、管理、收入分配活动,到公司解散、破产、清算、注销等市场退出的经济活动全过程,公司组织机构的建立、运行和变革,公司组织的权力、决策、执行、监督等内部机构的权力、职责、行为方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都为一定的内在制度所规范和约束。
规定和约束公司组织机构的行为方式和过程的这些制度在广义上包括公司外部的各种法律规定、公司内部的规章制度等有形、正式的制度,道德、习俗、文化等无形、非正式的制度;在狭义上主要指公司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包括公司章程和公司运行管理上的具体条例、方法、规程等。
但是,如何分析、如何叙述公司制度,是一直萦绕于心、颇难解决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一方面,从分析方法上看,公司制度理论不能只是对既定的公司制度特别是法律条款的简单介绍,而应当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基于过去的、既存的公司经验,对公司制度的分析;另一是面向未来的,对各种可能的公司制度的分析。
前者属于经验实证的分析方法,后者属于规范的分析方法。
对公司制度,显然应当是经验和规范、实然和应然、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由此,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制度和制度变迁的角度,系统分析公司的兴起和演进过程,公司制度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入地探讨我国公司的制度性质、制度缺陷和制度创新,就成为讲义的研究目标和核心内容。
另一方面,确定了分析方法和研究标的后,如何表达、撰写研究内容就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叙述逻辑、内容结构和章节体系上,欧美国家的教科书往往各具特色,并不相同,而国内的著作和教科书严重雷同,大都是对公司法结构的模仿和法条的解释。
显然,需要改变国内的这种研究和写作倾向。
首先,公司制度的内容展开和文字表达应当有多种角度和结构:公司制度的历史演进的角度;一个公司的出生、发展和消亡过程的角度,包括公司的性质和种类、公司的设立、公司的资本、公司的股东、公司的组织和治理、公司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