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在“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有效猜想

在“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有效猜想
教学 j i a o x u e 潦
在 “ 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中弓 I 导幼儿有效猜想
厦 门市第十 幼儿 园 陈燕芬
猜想是
“ 做 中学 ”科 学 教 育 活 动 的 重要 环节 ,
验 ,试 图 通 过 看 一 看 、 摸 一 摸 、 掂 一 掂 、 敲 一 敲 等
先 前 用 过 的 探 究 方 法 来 辨 别 这 三 种 珠 子 。 当 发 现 用 这 些方 法 还 是 无 法 完全 准确 地 辨 别 这 三 种珠 子 时 ,
“ 我 想是 因为油 溶 解在 水里 吧 ! ”在 教 师 的 步 步 追 问 下 ,幼 儿 梳 理 了思 路 ,有 效 猜 想 也 就 逐 步 显 现 。 既 然 是 猜 想 ,就 会 有 错 误 ,这 时 ,教 师 绝 对 不 能 用 简 单 的 指 正 方 式 直 接 告 知 其 错 误 所 在 。 而 是 要
东 西 能 让 浮 在 水 上 的 油 和 水 混 在 一 起 ” 一 个 幼 儿
“ 小 珠 们 被 分 开 了 ” 这
活 动 之 前 ,教 师 可 先 让 幼 儿 玩 沉 浮 游 戏 、 磁 铁 游
说 : “ 滴 一 些 洗 洁 精 进 去 ,浮 在 水 上 的 油 就 会 不 见
师应放 手 让 幼儿 进行 多种 多样 的猜 想 ,增强 幼儿 在 科 学 探 究 活 动 中 的 兴 趣 。 但 是 ,在 实 际 活 动 中 ,幼 儿 的 猜 想 常 常 是 幼 稚 的 ,有 时 甚 至 是 错 误 的 。 如 何
验 ,并 借 助 这 一 经 验 进 行 大 胆 的 猜 想 ,设 计 出 借 助 磁 铁和 水 等工 具辨 别铁珠 、塑料珠 的 实验方 案 。 由此 可 见 , 经 验 对 猜 想 的 影 响 有 着 至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 有 了 前 期 经 验 的 铺 垫 , 幼 儿 的 猜 想 才 有 依 据 , 才 是 理 性 、 有 效 的 猜 想 。 当 然 , 幼 儿 的 猜 想 不 可 能 完 全 一 样 ,所 以 在 实 施 以 上 途 径 的 时 候 ,教 师 要 尊 重 幼 儿 的个 体 差 异 。

什么是做中学

什么是做中学

“做中学”科学教育的思考“做中学”科学教育是近几年在我国开展的一项科学教育改革。

它面向幼儿园和小学三年级以下儿童,使他们有机会亲历探究科学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基础。

以下是我对“做中学”的一些思考,希望能与大家共享。

一、什么是“做中学”“做中学”是“基于动手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在幼儿园、小学中的应用”。

这里有三层含义:首先,“做中学”是面向儿童、基于动手的,它强调让孩子在既动脑又动手中学习科学,强调孩子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其次,“做中学”是探究式的,让孩子带有特定任务进行学习,而不是盲目地操作,第三,这里强调的是“学习方法”,“做中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学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不以特定知识的掌握为主要目标。

因此,在理解了这些含义后,我们就要注意区别两对概念。

1.“做中学”(“做中学”科学教育)与“做中学”(杜威的“从做中学”)我们现在开展的“做中学”项目与杜威的“做中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杜威“从做中学”思想是以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认为心理决定世界,客观规律是不可知的,经验就是一切,否认社会实践(包括科学实验)对人的意识的决定作用,他所提出的“做中学”是基于生物本能要求的一种活动,给儿童提供一定的材料,让儿童毫无目的地去“做”。

因而杜威的“从做中学”缺少一定的科学依据,从理论上来说也是反科学的。

美国20世纪50年代之后普教教育质量的下降从某种角度正说明了此。

而我们所开展的“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它是以国际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背景,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亲身经验为依托,经过美国、法国多年的试点、验证,得到较好效果而受到肯定之后,才被引入到我们中国的。

它有完整的计划纲要、倡导准则、运作模式、预期成果和组织结构。

它与杜威的“从做中学”有本质的不同。

在“做中学”中提升幼儿的多解思维

在“做中学”中提升幼儿的多解思维

在“做中学”中提升幼儿的多解思维自我园参加了“科学教育———做中学”课题的研究工作,我们也正逐步尝试构建一种全新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模式:引导幼儿通过置疑———假设———操作———记录———交流的方式开展活动,致力于通过幼儿自己动手发现与探索,培养幼儿的实践、创造等能力。

在一系列活动后,我们发现孩子们的思维逐步得到开拓,并养成了“多解”的思维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也为其今后培养创造能力奠定一定的基础。

而怎样才能更好地启发和培养幼儿的“多解”思维方式,也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努力与追求的目标。

一、形成有利于幼儿“多解”的心理状态个体的思维活动与个体的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心态对其思维的方式、方向、策略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因此,形成有利于多解的心态,是培养多解方式的前提。

首先要帮助幼儿形成自由的心态。

让幼儿不怕说错、做错,没有顾忌地开展思维活动,使幼儿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

因此,科学小问号、小实验活动时间内,我们不再机械的开展选读《十万个为什么》的内容,而是开展“我想知道的为什么”活动:让孩子们自由说一说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然后小伙伴们开展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所引出的问题一部分我们引用到活动中,让幼儿们通过实验寻找答案,一部分老师帮助记录孩子们的猜想,然后通过回家实验和网上查找资料,再带回幼儿园进行汇总。

从而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解答孩子们心中的疑惑,使孩子们在没有顾忌、相当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养成了敢说敢表达自己心中想法的习惯。

虽然活动的一开始也出现了孩子们不知该怎么办的情况,但通过活动的不断开展和我们的不断引导,孩子们逐渐养成了喜欢寻找问题,敢于讲出问题,大胆假设答案的习惯。

其次是帮助幼儿形成独立的心态。

“做中学”还是“教中学”,这是现代幼儿科学教育与传统常识课的关键区别。

因此,在注重幼儿操作的同时,应该减少教师对于操作过程的干预量,即让幼儿在与事物的交流作用中,充分自主独立地体验、感受、学习,让他们敢于别出心裁、敢于交流探索。

幼儿科学教育与“做中学”论文

幼儿科学教育与“做中学”论文

幼儿科学教育与“做中学”要让幼儿通过“做中学”,有机会亲历探究科学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

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怎样确保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孩子得到最大的进步和发展呢?一、“做中学”激发求知欲,让幼儿感受操作乐趣,提高活动效率。

幼儿是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一个群体,对周围的环境和自然界的运行方式非常感兴趣。

对于幼儿来言,科学更多的是一种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记忆,也不是公式的背诵。

这个年龄阶段的特征是对操作的过程感兴趣,而不是将重点自觉地放置在知识的接受上。

而“做中学”正能让幼儿体验操作过程,感受到操作的乐趣。

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就要创设一个合理的科学环境,提供给孩子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索的机会。

让幼儿在自然和真实现象面前,感到惊异,尝试去做,向其发问,对起探索。

在积极的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起了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引起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有别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遏制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变成被动的学习工具,成为装载知识的容器。

而前者可以是幼儿在直接的操作过程中获得知识的体验,同时能够感受到操作的乐趣,进而提高了活动的效率。

正如科学活动《影子和太阳》。

在这个活动中,要求孩子理解太阳和影子形成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子会随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发生变化。

我们用两种活动方案并对平行班进行了实验:1、利用图片对实验班甲进行教学。

活动中,大部分孩子们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老师的讲解,对太阳和影子的形成之间的关系有了解,但是他们对影子会随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发生变化显得似懂非懂,虽然在活动后的提问中,他们能够把老师上课时候讲的要点表述出来,但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地理解。

2、我们对实验班乙的孩子进行活动的时候是采用了“做中学”的方式,即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活动贯穿了一整天,分上午9:00、中午12:30、和下午4:00三次活动,要求孩子们将每次活动中自己太阳下的影子用粉笔在操场上描绘下来,再进行对比。

“做中学”教学理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做中学”教学理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论理★★The o ry Re s e a rc h学★★幼儿园科学教育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突出强调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主要目标,目的是让幼儿具有初步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但是在现有的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过多追求知识、方法传授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做中学”理论由杜威(John Dewey)于20世纪初首先提出,强调将学习与幼儿的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学习是幼儿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等主动实践活动,强调学习的探索性与体验性,强调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

幼儿园科学教育中使用“做中学”理论可以体现幼儿的发展本位,让幼儿在“做”中体验求知的乐趣,并不断产生“做”的需要,以不断获得新的动力,不断得到新的发展。

一、开展科学教育的必要性《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科学教育的目标: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认识,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发幼儿的智力,形成幼儿对人对事物的正确态度等。

教育部副部长、全国小学、幼儿园“做中学”实验负责人韦玉同志指出:“小学、幼儿园实施科学教育是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每个人在他年幼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

”幼儿天生具有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使他们对万事万物都充满着惊奇。

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幼儿会集中精力去观察、触摸、摆弄和操作,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

因此,创设有利的科学教育环境,及时而适当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指导十分重要。

二、实施“做中学”教学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教师是“做中学”教学理论的实施者,其对教学理论精髓的把握、实施方法的运用和实施过程的调控,都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优劣。

幼儿园“做中学”科学活动

幼儿园“做中学”科学活动

幼儿园“做中学”科学活动“做中学”的核心是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索、科学发现的过程。

幼儿通过猜想、操作、记录、讨论等,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其中,记录是“动手做”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

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实验前的猜想、实验过程中的想法和活动情况,最后把实验的正确答案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和自己原来的想法做对比。

同时,让幼儿将自己的猜想、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其目的在于培养幼儿严谨的科学精神与学习态度。

孩子们一次次如实地将观察探索过程记录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幼儿可以看到自己在不同时期所作的实验记录和当时的想法。

因此实验记录不仅是幼儿学科学的记录,也是他们成长的真实记录,记录更是他们学习和表达的语言。

它对于培养幼儿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精神,促进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等具有独特的作用。

幼儿园的孩子不具备写的能力,他们又该怎样记录、如何通过记录来促进的发展。

一、以幼儿年龄特点确立记录方法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记录方式要具体形象。

无论是集体记录、小组记录还是个人记录,都应该充分体现形象化,使幼儿能够理解。

在教学实际中,我们总结出三种记录方式。

1、绘画记录法。

幼儿识字少,更不会书写,当然不能采取文字记录的方法。

而采用幼儿喜爱的绘画形式来记录,无疑是最佳的方式。

如:“种子发芽需要什么”的活动中,孩子们记录自己的猜想时,用兰色的波浪线,表示种子发芽需要水;用咖啡色的色块表示种子要种在泥土里才能发芽;有的画了太阳,表示种子发芽需要阳光的照射;用螺旋线或圆圈表示种子发芽需要空气。

在观察的过程中,他们用图画画出了种子发芽、成长的全过程。

由此可见绘画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最直接也是最易表达的记录方法。

2、符号标志记录法。

在进行“做中学”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多内容不能直接用绘画的形式表现。

例如:快慢、沉浮、轻重。

就与幼儿讨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记录最合适。

在《怎样使冰融化的快》的活动中,确定快与慢的表示方法时,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许多建议。

“做中学”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做中学”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做中学”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摘要】改变传统科学教育活动的模式,就是鼓励幼儿自主学习,学会发现和探索,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做中学”是幼儿喜欢的活动方式,是教师组织活动的有效途径。

通过实践,“做中学”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幼儿“做中学” 科学教育操作“做中学”顾名思义就是让幼儿学习自己动手,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观察、操作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对幼儿进行“做中学”,是培养幼儿活泼好问、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对他们今后的生长发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于近几年开始研究的新课题。

通过几年的实践,根据“做中学”的方法,我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进行了尝试。

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般都采用教师提问、讲解、幼儿逐一回答,然后得出这一事物的结论。

有时候也让幼儿实验或动手操作,但这种实验或操作也是在老师的严格指导下,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进行。

幼儿只是教师命令的执行者,而不是活动的主体,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学得被动,学得肤浅,而运用“做中学”教学,是改变“你教我学”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

幼儿通过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练一练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到初浅的知识技能,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阐述“做中学”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1.创设氛围,激发愿望《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器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丰富的材料是幼儿“做中学”的物质基础,活动的准备是整个科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活动过程的进行和目标的实现。

如“睡莲花开”活动,我们首先选择好玩水的场地,准备盛沙、盛水、盛土的玻璃容器、大塑料盆、八种不同材质的纸张、剪刀、记录纸、笔等然后让幼儿观察,把睡莲放入沙容器、土容器、水容器里,让幼儿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为什么?然后让幼儿自由操作,由于材料充足,幼儿才能够从容、自主地进行观察、实验、记录、交流、讨论,从而发现科学知识,充分体验科学探究,发展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萌发科学养素。

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

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

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计划,是中国教育部与法国科学院合作开展的,是在借鉴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

“做中学”科学教育就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自然的过程。

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做中学”科学教育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那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是不可取的。

“做中学”科学教育不注重教育的结果,不追求学生说出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英国专家,联合国亚太地区理科咨询员在北京的一次培训班上提出:小学科学教育的任务不是教知识,是教学生,就是教学生怎样科学地看事情,让学生懂得他身边的自然事物包含着许多科学的道理,我们应该怎样去了解,怎能样去弄明白这些科学问题。

综上所述,“做中学”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学有相似之处。

因此,我们将“做中学”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学结合起来,并有以下感想:首先,课前准备课前准备要充分,教师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服务。

特别是实验仪器、器材的准备,尽最大可能避免出现“学生要,教师无”的情况。

其次,教学过程第一步,设置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导入。

设置有趣的情节,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把他们“吸引”过来,才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与他们交谈时,他们会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如《摆的秘密》这一课,我们是这样没计的:出示:摆钟;(学生对摆钟非常感兴趣)。

学生观察:钟的特点;教师介绍:这口钟叫“摆钟”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个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摆的知识。

第二步,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

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考虑到学生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特点,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允许学生出错,耐心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即使学生说得不着边际,也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学生,力求真正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目前,“做中学”在很多幼儿园都采用了;“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验证——记录和描述——结果与讨论”,这么一种教学模式。

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

一、关于课前准备材料提供恰当与否,是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基础。

首先,要考虑环境材料的提供。

幼儿的学习与成人不同,他们必须通过直接接触,充分感知,才能积累经验,幼儿对材料的操作是获得经验的一个前提条件。

其次,要考虑材料的操作是否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如果提供的材料太难,幼儿不会操作或不知所措,则对这个活动失去兴趣;提供的材料太容易,幼儿很快就会获得答案,则没有继续探索的动力,从而也无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思维。

再是要考虑材料要便于幼儿操作。

在“立在水中的木棍”活动中,我开始提供的一些材料(如细铁丝)在进行实验时,不但没有成功,而且幼儿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后来我把材料改为小玻璃瓶,材料便于幼儿操作,他们在玩玩、做做中发现了许多能使小瓶立在水中的办法(如有的幼儿在瓶中装钉子、石头;还有一个幼儿想到可以把瓶盖打开,让瓶口朝下,这样小瓶也能立在水中。

教师在课前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清楚该为幼儿提供什么样的材料,既能使幼儿感兴趣又便于操作,既有探索的欲望,又能促进幼儿在动手操作中获得发展。

二、关于科学活动过程“做中学”项目特别强调:提出假设——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四个环节。

第一步,鼓励幼儿进行猜想和假设让幼儿在做中学实验研究之前,先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做出自己的判断。

作为幼儿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考虑到幼儿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特点,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允许幼儿出错,耐心倾听幼儿的每一句话,即使幼儿说得不着边际,也要尊重幼儿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幼儿,力求真正了解到幼儿的真实想法。

“做中学”让孩子与科学牵手

“做中学”让孩子与科学牵手

“做中学”让孩子与科学牵手作者:吴丽明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年第12期“做中学”是孩子主动参与实践、教师组织引导的科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孩子主动探究,不要过细过全,不要急于给孩子答案,提出的问题要让孩子解决,让孩子自己讨论并自我纠正。

教师要有耐心,及时表扬与鼓励,使孩子的探究心理得到有效的支持,使他们大胆尝试与表现,而不要急于求成。

一、操作体验,让孩子领悟科学本质在开展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准备材料,為孩子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教师在活动中应明确、简洁、恰当地进行提问,或让孩子就看到的现象自己提问,使孩子有的放矢地活动。

只有孩子有了疑问并产生了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索才进入真正的准备阶段。

“做中学”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可以使他们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会使他们专注做一件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做他们认为开心的事。

例如:在探究“好玩的风车”时,孩子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制作方法,我对他们的设计思路及实验的可操作性进行引导,让孩子在亲身实验中发现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的用途。

小组探究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的热情。

当他们获得成功时,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探究性学习是让孩子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如果不亲身参与探究,他们就无法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无法知道科学家怎样通过一次一次的尝试来解决问题。

参与探究就是让孩子领悟科学的本质。

二、积极鼓励,支持孩子主动探究积极的行为总是由动力的驱使而产生的。

若教师能及时地发现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对他们的活动起到支持作用,孩子就会很有兴趣地探索下去。

教师在孩子探索时,要给孩子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让孩子在一种宽松、自主、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感到教师是他们最有力的支持者,这样可以促进他们自由地表现其探究欲望和探究行动。

例如:在“旋转的陀螺”活动中,我注重孩子的亲身体验,让每一个孩子都“动起来”。

这种“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形式突出了孩子的主体地位,使其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

幼儿园良好的“做中学”科学教育模式

幼儿园良好的“做中学”科学教育模式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二、重视兴趣培养.积极引导发现
实践早就向人们揭示.儿童的知识学习和兴趣的形成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就科学教育而言.同样存在着从未知到已知.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奥、由低级到高级.从感知到理解.从模仿到创造的生活中随时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将幼儿的一些偶然发现和兴趣转化为”有意”的求知欲望.为他们搭桥铺路.适时点拨.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自己动手.自己去探究.促使他们亲历发现过程.这样不但容易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也使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作为教师就应该成为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重视兴趣培养.积极引导发现.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注重探究实践.激发探究热情
实践活动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纲要》中强调要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中.幼儿才能获得最直观也是最直接的感性经验。因为孩子非常喜欢亲自试一试.亲手动一动.哪怕是失败了也不要紧.关键是他们努力尝试了.获得自己感受到的东西.并对之印象深刻。反之.如果在一些需要实践的活动中.不让孩子动手试试.亲身体验.而是硬灌输给他们某方面的知识.他们就会感到非常生硬.甚至反感。例如.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我们的皮肤”时.我注意不断地让幼儿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小朋友的情绪一直很投入、很热烈.这就说明他们喜爱尝试的特点和亲自获取知识的喜悦心情。
一、开发活动内容.生成活动方案
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是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的。杜威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孩子们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感兴趣.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花时间寻找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内容.并进行开发和利用.这是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的前提。生活中孩子们感受得到的现象.却又常常给孩子们带来惊奇的发现.我们将这些现象进行开发与扩展.使之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成”做中学”活动。

幼儿园良好的“做中学”科学教育模式

幼儿园良好的“做中学”科学教育模式

幼儿园良好的“做中学”科学教育模式幼儿园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科学教育作为一种启发式教育方法对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做中学”科学教育模式,为幼儿提供了实践探索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种适合幼儿园的良好“做中学”科学教育模式。

首先,这种科学教育模式注重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他们可以积累并巩固自己的知识。

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展示和演示各种科学实验和现象,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

例如,通过室内或室外观察不同季节的变化,幼儿可以了解到天气、植物和动物的变化,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其次,这种科学教育模式强调实践探索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幼儿阶段的孩子注重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来探索世界。

因此,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应该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实验和活动中,通过触摸、尝试、探索等方式来获得知识。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实验时,孩子可以自己动手选择不同的物体进行实验,通过实践了解到物体的重量、形状、密度等因素对于物体浮沉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

最后,这种科学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科学教育中,老师应该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机会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和学习方式,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并总结经验。

例如,在进行发芽实验时,老师可以引导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种子,自主观察和记录发芽的过程,并根据观察结果探讨种子发芽的条件和原因,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的来说,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该采用一种以“做中学”为主要特点的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强调实践探索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这种良好的科学教育模式,幼儿可以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学前儿童科学和数学教育中实施“做中学”的几点思考

对学前儿童科学和数学教育中实施“做中学”的几点思考

对学前儿童科学和数学教育中实施“做中学”的几点思考随着科技和信息的不断变革,对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和数学成为日益重要的学科,因此,对学前儿童科学和数学教育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那么我们如何更有效地教授学前儿童科学和数学呢?让我们思考一下如何通过“做中学”的方法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孩子。

什么是“做中学”?“做中学”即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实践来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和综合素养。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从而达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

在学前科学和数学教育中,采用“做中学”的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

采用“做中学”方法的优点提高学科知识掌握程度在教授学前儿童科学和数学中,“做中学”是一种更加直观、生动、形象且富有乐趣的教学方式。

通过实践探究,学生可以将学科知识更好地融入到自己的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容易记忆和应用。

例如,在学习幼儿数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做中学”的方法教授孩子数学概念、数量、处理、推理等等,通过实物展示、故事演示、游戏体验等方式,让孩子自主探究和思考,从而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

培养能力和素质“做中学”不仅可以提高知识掌握程度,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能力和素质。

通过实践活动,孩子可以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激发解决问题、发展创造性的能力;在与其他孩子的合作中,孩子可以学会交流、合作和协调,培养社交能力。

例如,在学习幼儿科学时,我们可以组织孩子进行观察、实验、探究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亲自动手、亲自思考,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实施“做中学”的策略那么,如何实施“做中学”?以下是几种可行的策略:创设具体情境为了更好地实施“做中学”,需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和场景。

这种情境设置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可亲和性和可激情性,以激励和引导学生热情投入到实践活动中。

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孩子进行数学游戏,让孩子在不同游戏场景和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探究。

幼儿教育中的中学教育

幼儿教育中的中学教育

幼儿教育中的中学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

许多家长和教育机构开始关注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方法。

除了注重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中学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幼儿教育中的中学教育,并讨论为什么中学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关键的作用。

1.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中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这种能力在幼儿教育中同样至关重要。

通过在幼儿园和托儿所推行中学教育的方法,可以帮助幼儿培养问题解决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学习策略。

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选择的权利,让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决策,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2.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中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同样重要。

通过组织幼儿参与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和团队游戏,可以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此外,鼓励幼儿与教师和其他幼儿进行积极的沟通,可以培养他们表达和倾听的技巧。

3. 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思维中学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同样需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艺术、音乐和手工制作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同时,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提出观点和分析问题,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

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思考和探索,培养了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4. 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虽然中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但在幼儿教育中同样需要教授基础知识和技能。

例如,通过播放故事、游戏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语言、阅读和数学等基础知识。

此外,通过手工制作、音乐和体育等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协调性。

总结:中学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以及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通过在幼儿园和托儿所引入中学教育的方法和理念,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做中学对学前儿童的意义

做中学对学前儿童的意义

做中学对学前儿童的意义中学生对学前儿童的关注和参与具有重要意义。

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学生对学前儿童的意义。

首先,中学生对学前儿童的关心和参与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作为中学生,他们具有相对成熟和独立的思维和能力,能够为学前儿童提供帮助和支持。

关心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参与到儿童教育的活动中,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

通过关注学前儿童,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中学生对学前儿童的关爱和指导对于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合适的引导和照顾。

中学生作为大人中的"学长学姐",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学前儿童接触,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

中学生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改善学习生活环境,鼓励他们探索和发现新事物,培养他们的社交和沟通能力。

通过中学生的引导和照顾,学前儿童可以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第三,中学生对学前儿童的关注和参与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关爱的能力。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对他们的关注和关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

中学生通过与学前儿童的互动和接触,能够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关爱的能力。

在与学前儿童相处的过程中,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儿童的单纯和纯真,从而培养出对做好学前教育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

同时,通过关注和关爱学前儿童,中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最后,中学生对学前儿童的意义还在于促进中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关注和参与学前儿童的活动,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提高自己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与学前儿童的接触和互动,可以让中学生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从而成为更有价值的社会人士。

综上所述,中学生对学前儿童的关注和参与具有重要意义。

这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的体现,更是对学前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关爱和支持。

中学生通过与学前儿童互动和接触,不仅能够对学前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更能够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做中学”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做中学”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做中学”摘要:“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达到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具有重大价值,主要在幼儿教育阶段针对学前儿童进行试验,开展的主题都是科学领域方面的,有实验探索活动“溶解”“影子”“磁铁”“水的沉浮”“风车”等,还有科学观察活动“小鸭喜欢吃什么”“小鱼生活在那里”“蒲桃树的生长变化”等等。

让幼儿深入了解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发现其中的奥妙,构建科学知识体系。

本文从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来阐述,以求对当前我国“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有更深入的认识。

“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科学教育实验是正在我国进行的一项科学教育改革计划,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之一。

它是在吸取美国和法国科学教育改革实验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基础上,经韦钰院士发起和积极倡导,由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于2001年5月共同发起的。

它旨在促进我国幼儿园和小学科学教育发展,从小培养我国儿童的科学素养。

它又是如何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呢?一、它犹如游戏活动一样在幼儿发展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所谓的“做中学”就是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

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一系列的问题,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学会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

在做中学教学模式中,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做实验、学科学、增见识。

也就是说,让幼儿放开束缚,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之自主、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让学前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做中学”具有以下基本原则:1.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间的差异。

我们的每一个孩子,不论他(她)是男孩还是女孩、有无残疾、家庭经济状况如何,不论他(她)是什么民族、住在什么地区,都应平等地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

做中学: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平台

做中学: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平台

做中学: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平台
戴建芳
【期刊名称】《江苏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8
【摘要】“做中学”以培养儿童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能让儿童直接参与的
科学主题探究为载体.引导儿童和科学亲密接触,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做中学”在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背后,真正培养的是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倾听的习惯,大胆的质疑,语言的表达。

在幼儿园开展“做中学”,
【总页数】2页(P51-52)
【作者】戴建芳
【作者单位】吴江市青云中心幼儿园,2152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6
【相关文献】
1.在小班“玩盒子”的“做中学”活动中有机渗透情境教学提升小班幼儿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J], 陈蕾;
2.“做中学”幼儿科学集体活动的类型、问题及对策 [J], 承志琴
3.让科学启蒙教育自然地渗透在幼儿的生活中——农村幼儿园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探索略谈 [J], 陶纪秋
4.用"做中学"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J], 郦亚君
5.做中学学中玩 -在幼儿科学区域活动中渗透游戏精神的价值探讨 [J], 刘骁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中学”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作用“做中学”科学活动就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活动模式,它较充分地调动一切因素让孩子学会发现世界、理解世界。

作为教师——活动的引导和组织者,更要积极的引导孩子,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从孩子的内心世界出发,抓住自然界中神奇而常见的科学现象引导孩子亲身经历探究过程。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促进幼儿独立自主性的发展
1、创设与活动内容相适应的科学区。

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就是重视幼儿自身的活动,强调幼儿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探索、发现、学习、发展的过程。

他们具有很强的好问、好动、好奇的特点,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都可以成为他们探索、观察的对象。

在以往的科学教育中,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孩子是否观察到了什么?是否会发现问题?但是,它只能说是一般化的摸索,是浅层次的发现。

“做中学”的理念则认为,老师应该把孩子的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鼓励孩子在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孩子通过分析、思考、推理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将感性经验逐步上升到孩子易懂的科学道理上,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构建新知识。

在这一点上我体会很深。

在以前的科学活动中我们总是怕科学性的知识对于孩子来说太深奥,还没等孩子操作完自己发现问题就把知识传授给他们。

学习了“做中学”的理念以后,我有了反思:为什么活动没有深度,因为老师引导孩子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只是就当前的现象而已,没有一个主方向。

如果孩子能够再继续深入研讨的话,那么老师才加以适时的引导。

于是我们在自然角放置各种磁铁、能磁化的东西,小动物磁性玩具,让幼儿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感知磁性的特征。

放置五颜六色的颜料、毛笔、白纸,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愉悦了幼儿心情,尽管他们有时色彩搭配不规则、甚至连颜色的名字也叫不出,但经过老师细心的指导,终于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就这样把在课堂上开展的科学活动在课后继续深入的开展下去,使孩子们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

平时还充分利用晨间、课间、活动区活动及离园前的时间鼓励幼儿去科学区探索其中奥秘所在,并及时表扬爱动脑筋的幼儿,肯定幼儿的正确结论,激发了幼儿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

2、创设与幼儿认知能力相适应的自然角。

幼儿一日活动的时间,除了一小时的教学活动外,其他时间都在自由活动中进行。

自然角是正规科学活动的延伸。

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我们设计了多种多样适合幼儿兴趣需要的探索活动。

我们根据季节变化和每周的正规化性科学活动,不断更新、充实自然角。

如我们在泥土中种植积木、石块、种子、枯枝,让幼儿观察比较“什么会长什么不会长,”同一种种子分别于空杯中发芽,放满水的杯中发芽及湿棉上发芽,使幼儿了解种子发芽的必备条件等,并结合季节特征饲养一些小动物,如春天在自然角中饲养小蝌蚪,幼儿每
天都进行观察和记录,使幼儿了解了小蝌蚪的整个成长过程。

幼儿在与小动物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热爱小动物的情感,使幼儿获得爱的满足,学会了爱别人,关心别人的美好情感。

自然角为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为幼儿提供了自由观察、操作、探索的机会与条件,弥补了集体活动的不足。

我们还尝试打破自然角单一的摆设、欣赏功能、结合主题“秋天的水果”“多彩的菊花”,把水果、菊花摆放在自然角,充分发挥了自然角的多种作用,促进了幼儿对自然角的关心和管理。

二、在做中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幼儿在“做中学”科学实验中,从创设情景→提出假设→动手实验→记录信息→交流讨论等过程中幼儿实际上经历了创造思维过程,虽然对于成人来讲他们的发现谈不上真正的创新,但对于幼儿来说,则是一次新的思维体验,是他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猜想预测和动手操作所得来的新经验,因此,我们在实施“做中学”科学实验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

幼儿的创新行为由于受年龄和社会经验的限制,在实验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教师不适当的反应容易造成幼儿情绪的紧张,因此,教师对幼儿根本不可能成功的想法,只要是安全的,就必须允许和鼓励幼儿尝试,给幼儿一些空间和机会,让幼儿无拘无束的做他们想做的事,与同伴尽情的交谈,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中大胆随意的发挥他们的创意。

三、幼儿科学教育中的记录和描述
“做中学”的核心是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索、科学发现的过程。

幼儿通过猜想、操作、记录、讨论等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其中,记录信息为重要环节,形成的实验记录既是幼儿学科学的记录,也是幼儿成长的真实记录。

首先,与幼儿一起讨论、确定有关记录的一些简单标记。

幼儿在整个的科学活动中都属于主动的一方,他们依照自己的方式通过活动来建构科学知识。

但在必要的时候也需通过教师引导,如何引导他们懂得记录。

在选择记录方式的同时,要依据年龄班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水平。

(比如:小班用图画、中班用表格、大班的幼儿可以结合以上两种,再加上简单的文字记录)以及采用每人一个实验记录本或分组、集体进行记录。

而这些记录,只有通过孩子自身的描述才能是有效的,不能光记不说,也不能光讲不记。

在发展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孩子的思维表达能力。

其次,幼儿记录信息力求简单,易操作。

科学记录并非对记录技能提出高的要求,而在于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幼儿记录,目的是萌发幼儿记录科学信息的意识,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真正体验探索科学的乐趣。

“做中学”在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背后,真正培养的是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倾听的习惯,大胆的质疑,语言的表达……在幼儿园开展“做中学”,实质上就是与孩子玩科学游戏,让幼儿在玩中轻松主动的来学习。

“做中学”对教师们的影响更是巨大而深远的,
它对教师们观念上的转变、教育能力的提高、概括能力、撰写文章能力的提高,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它将推动教师全面素质向更高层次发展和提高。

【作者单位:昆山市绣衣幼儿园江苏2153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