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科学教育与教师的自身发展相整合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作者:吴燕来源:《幼儿教学研究》2009年第04期陈鹤琴先生根据儿童心理学及教育实践,将杜威的“做中学”发展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强调儿童要求得真实的知识一定要‘做中学’,而教师也应在‘做中教’,共同在‘做中求进步’。
”《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我们以陈老先生的理念,以《纲要》为准绳,设计了一系列的科学小游戏,通过以下策略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
在孩子眼里,世界很奇妙:雨从哪里来的?风怎么有那么多种?为什么会地震?太阳为什么会升起和落下?这些事物对幼儿来说都是新奇的,是他们从未认识过的,因而他们好奇,表现出喜悦、注意和接近,甚至刨根问底,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想将它们弄明白,这就是求知欲。
我们老师应该予以及时解答,以满足其好奇心,并引导他提出更多的问题。
园本科技课程的实施,大大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园本科技课程的实施中我们通过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强化幼儿的求知欲,满足幼儿的探索需要,引导幼儿积极探索,来培养幼儿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呵护好奇心,培养探索兴趣兴趣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是幼儿探索、创造的源泉。
没有兴趣,幼儿就产生不了好奇心,更谈不上主动探索学习。
新《纲要》科学领域提出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是一切探索活动的动力,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加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求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究欲望。
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或探究的本能”。
园本科技课程是以幼儿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为出发点,在课程统整化、教材生活化、教学活动化的理念指导下,用主题统整的形式,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关联整合起来,使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与环境中的人、事、物产生交互作用中获取各种经验而成长。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摘要】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中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通过实践和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和方法。
本文从概念、具体实践策略和效果等方面探讨了“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具体包括模拟实验和观察法、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以及跨学科整合和教学应用等内容。
这些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值得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结合“做中学”和科学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做中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做中学、实践策略、模拟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实践活动、跨学科整合、教学应用、效果、未来发展方向、总结1. 引言1.1 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科学教学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的起点。
通过小学科学教学,学生可以从小培养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质疑、探索、创新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
而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普适性和生活性又使得小学科学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基础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科学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小学科学教学不仅要注重传授学生一定的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培养学生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更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加强小学科学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对科学充满热爱和探究精神的学子,是当下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1.2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意义“做中学”是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来构建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采用“做中学”的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做中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什么是做中学
“做中学”科学教育的思考“做中学”科学教育是近几年在我国开展的一项科学教育改革。
它面向幼儿园和小学三年级以下儿童,使他们有机会亲历探究科学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基础。
以下是我对“做中学”的一些思考,希望能与大家共享。
一、什么是“做中学”“做中学”是“基于动手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在幼儿园、小学中的应用”。
这里有三层含义:首先,“做中学”是面向儿童、基于动手的,它强调让孩子在既动脑又动手中学习科学,强调孩子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其次,“做中学”是探究式的,让孩子带有特定任务进行学习,而不是盲目地操作,第三,这里强调的是“学习方法”,“做中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学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不以特定知识的掌握为主要目标。
因此,在理解了这些含义后,我们就要注意区别两对概念。
1.“做中学”(“做中学”科学教育)与“做中学”(杜威的“从做中学”)我们现在开展的“做中学”项目与杜威的“做中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杜威“从做中学”思想是以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认为心理决定世界,客观规律是不可知的,经验就是一切,否认社会实践(包括科学实验)对人的意识的决定作用,他所提出的“做中学”是基于生物本能要求的一种活动,给儿童提供一定的材料,让儿童毫无目的地去“做”。
因而杜威的“从做中学”缺少一定的科学依据,从理论上来说也是反科学的。
美国20世纪50年代之后普教教育质量的下降从某种角度正说明了此。
而我们所开展的“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它是以国际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背景,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亲身经验为依托,经过美国、法国多年的试点、验证,得到较好效果而受到肯定之后,才被引入到我们中国的。
它有完整的计划纲要、倡导准则、运作模式、预期成果和组织结构。
它与杜威的“从做中学”有本质的不同。
做中教,做中学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教,做中学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发表时间:2019-12-24T09:33:07.46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3卷第13期作者:邹婉婷[导读] “教学做合一”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三大生活理念之一【摘要】“教学做合一”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三大生活理念之一,其多注重从现实生活出发,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继而真正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充分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价值与快乐,最终践行“做”的行为。
为此,本文就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合理科学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启蒙开发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小学生科学、系统学习语文知识第一步。
那如何促使小学生更好学习进步,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我认为立足教材联系实际尤为关键。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做中教、做中学,教师教学方法要依据学生学习情况设计,学生学习方法要依据实际情况而定。
由此,“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广大教师应积极更新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善于通过多元途径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促使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取得质的飞跃,实现多赢。
一、“教学做合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虽对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起着重要促使作用,但由于受长时间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个别教师教学仍无法更好的掌握“教学做合一”思想,课堂教学氛围依旧枯燥乏味,无法很好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首先,语文课堂依旧以教师讲课为主。
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无法顾及全部学生,所以在某一教学环节教师主要会随机抽选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只要这几个学生回答较好,便可继续讲课,直到完成本课堂教学目标。
由此,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课,无法给予学生充分思考与探究时间,就使得学生学习逐渐丧失“学”的兴趣,课堂教学成效低下。
“做中学”教育理论在初中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教育理论在初中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摘要:科学新课程的实施,带来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结合《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入“做中学”教育理论到初中科学教学之中,以推动科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引导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
关键词:做中学课程改革科学探究教学应用能力培养中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全面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工程,具有促进学生成长,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功能。
科学课程(7—9年级)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共包括四个方面: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科学课程标准》是把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作为核心,以培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为主导,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基础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基础,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背景,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养成科学的行为和习惯。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授、轻亲身体验的获得。
提高儿童和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科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做中学”教育理论着眼于未来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关注科学教育的平等机遇和基础性,以面向全体儿童基本科学素养的培养为首要原则。
“做中学”给我们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模式,是创新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与《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相吻合的。
一、“做中学”教学产生和发展大约在十五年前,美国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Leon Lederman提出了“Hands On”的学习模式。
他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美国准备20年后合格的公民。
1995年由法国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Georges Charpak将其引入法国,称为“La Main àLa Pate”,直译为“动手和面吧”,意即“动手做”。
浅谈教师在“做中学”科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 、教 师是 幼儿 验 证 猜 想 的支 持 者
索科学 发现 的整个过 程 ”。在整个过 程 中我们 可 以
感 受到教师 在 以往 的科学教 育模 式和 现在的 “ 中 做 学’ ’科学教 育模式 中所 扮演 的角色是不 同的 ,现谈 谈教师在 “ 中学”活动 中所 扮演 的角色。 做
子们 尝试动 手操作解 决 问题 。教育家杜 威说过 ,儿 童 有 调 查 和探 究 的本 能 ,孩 子们 对 问题产 生 兴 趣 后 ,教师可 以鼓励他们 动手操 作尝试 。当孩子们 在
花 园挖 到蚯蚓后 ,就产 生 了一 系列 的问题 :蚯蚓 吃
什么? 蚯蚓怕光吗? 蚓是喜欢住在干燥 的地方还是喜 蚯 欢住在潮湿 的地方 ? ”教师 问他们 ,你们想解 决这些 问题吗? 孩子们 在老师 的鼓励下可高兴 了 ,兴致勃勃 地想着 各种试验 方案 : “ 把干 土 、湿 土放 在一起看 它 往 哪 边 钻 ” , “ 手 电 筒 照 ,看 它喜 不 喜 欢 用 光 ” , “ 土里 放一些食 物 ,过 几天再看 看 ,食 物 在
们吃什么呀? ”纸船 比赛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 我 的 咦! 小船进水 了 ” , “ 的小船 沉下去 了” ;这 不都可 我 以成为 “ 中学 ”的案例 吗? 做 老师要善于捕捉每一个 教育契机 ,从他们 提 出的问题 中提炼 出有价值 的问
题引 导他 们进行思 考 、探究 。教师 应该成为 幼儿探 索问题 的发现者 。
一
、
教师是幼儿探 索问题的发现者
“ 中学”强调 : “ 做 重视 和关注孩 子在生活 中
“做中学”教学理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论理★★The o ry Re s e a rc h学★★幼儿园科学教育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突出强调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主要目标,目的是让幼儿具有初步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但是在现有的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过多追求知识、方法传授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做中学”理论由杜威(John Dewey)于20世纪初首先提出,强调将学习与幼儿的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学习是幼儿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等主动实践活动,强调学习的探索性与体验性,强调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
幼儿园科学教育中使用“做中学”理论可以体现幼儿的发展本位,让幼儿在“做”中体验求知的乐趣,并不断产生“做”的需要,以不断获得新的动力,不断得到新的发展。
一、开展科学教育的必要性《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科学教育的目标: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认识,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发幼儿的智力,形成幼儿对人对事物的正确态度等。
教育部副部长、全国小学、幼儿园“做中学”实验负责人韦玉同志指出:“小学、幼儿园实施科学教育是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每个人在他年幼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
”幼儿天生具有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使他们对万事万物都充满着惊奇。
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幼儿会集中精力去观察、触摸、摆弄和操作,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
因此,创设有利的科学教育环境,及时而适当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指导十分重要。
二、实施“做中学”教学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教师是“做中学”教学理论的实施者,其对教学理论精髓的把握、实施方法的运用和实施过程的调控,都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优劣。
科学教育“做中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 云港市 教 育局 教研 室 , 苏 连 江
摘: 中学” “ 做 既是一种教育理念 , 也是 学生进 行科 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 中学” 学教 育实验 项 目的广泛开展为 小学科 学课 做 科
程 注入 了新 的活力, 对教师的角 色提 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是研 究问题 的发现 者 , 有结构材料 的提供者 , 问题解 决的鼓励 者 , 验证猜 想
第 3 期 21 0 0年 3月
中小学教 学研 究
T a hn s a c o i r n d l c o s e c i g Re e r h f rPr ma y a d Mide S h ol
教 研
地
科 学教 育 “ 中 学 ’ 动 中教 I 的 角 色 定 位 做 ’ 活 J 币
如 研 究 茎 的 特 征 ,应 先 提 供 有 明 节 的 茎 , 如 玉 米 、 子 等 , 后 再 认 识 不 明 显 的 植 物 茎 , 纳 概 括 出 竹 然 归
茎 的 共 同特 征 , 后 再 分 析 藕 、 姜 、 头等 为 什么 是 最 生 芋
“ 中学 ” 调 “ 视 和关 注 孩 子 在 生 活 中 感 兴 趣 做 强 重 的问 题 , 把 它 们 作 为教 育 内容 的重 要 来 源 ” 兴 趣 是 并 。 孩 子 最 好 的 老 师 , 只 要 孩 子 "J 兴 趣 的 内 容 才 会 让 他 f感 r -
为学 生 的操 作 提供 了平 台 , 学生 的探 究提 供 了支撑 。 为 所 谓 有 结 构 的 材 料 指 的 就 是 教 师 经 过 精 心 设 计 的 典 型
教 学材 料 的科 学 组合 。这 种 材料 组 合 既要 能 揭 示 与教
扩 展 到江 苏 全省 。“ 中学 ” 学教 育 改 变着 教 师 的教 做 科 育 方 法 , 而 引 起 学 生 学 习 方 式 的 变 化 。它 在 引 导 学 生 进 亲 历 科 学 的过 程 中 , 学 生 学会 探 索 , 会 学 习 , 会 让 学 学
小学科学教育“做中学”的实践探索
小学科学教育“做中学”的实践探索作者:李莹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0年第07期我国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写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名篇佳句,告诉我们:只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片面的,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
国际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面对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需求,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无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如何在“做中学”、“做中探究”时,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学习科学的过程?这些问题需要一线科学教师反复思考与实践。
科学教育中的探究式学习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
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有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也指学习过程。
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结论。
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我国《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当中也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浅析“做中学”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师生角色
与科学学习零距离──浅析“做中学”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师生角色零距离是指相互间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阻隔。
与科学教育零距离是指教师应当创造适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与科学教育真实地接触,亲历探究科学的过程,在科学探索活动中。
真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更好地建构科学知识并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良好科学素养。
这种零距离的接触正好与“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的目标相吻合。
传统的小学科学教育的特点是:以教为中心的满堂灌,重传授,机械式地训练,科学教育行态是一种知识再现,生硬地模仿。
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教师是教材的“奴隶”,是教材、教参的“忠实执行者”。
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教学的“接受器”,在学习遇到困难时逃避困难。
学生始终觉得科学是一堆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相去甚远,无法用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学习十分神秘、高深,无法与之亲密接触。
然而,人是天生的探究者。
婴儿自呱呱坠地起,就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周围的环境,正如小仲马所说一小孩是小的,而他却包含着成年人;头脑是狭小的,而它却隐藏着思想;眼睛只有一个小点,它却能环视辽阔的天地。
小学科学教育就是要解放孩子的脑、手、脚、嘴、思想和时间,给孩子创造条件,把孩子对科学的好奇、本能的探究反射和收集欲引导到科学的道路上来,激发起其对科学的热爱。
“做中学”倡导的“动手做”探究式学习方式(LAMAP),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被运用后。
教育的中心转向学生的学习,教学的任务则变成如何去支湖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创没出有利于科学探究学习的情境,这些都对教师、学生的角色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做中学”科学教育中的学生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体系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结构,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顺从。
听话,不想学也得学,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压力和负担,成了束孵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绳索。
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一文中提出了“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瓮、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的“疗梅”主张,表达了他“放松束缚,顺其天性”的观念。
巧用“七字诀”指导幼儿“做中学”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有效的“做中学”实验源自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准确定位和有效转换。
观念决定行动。在与幼儿共同经历的探究历程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对自身角色清醒而准确的定位是建构有效师幼互动的根本,教师只有以“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聆听者”、“帮助者”、“鼓励者”的角色参与到幼儿的探究中去,并在实际教育情境中实现角色的灵活转换,才能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迸发出教育机智,不断激活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的探究热情得以张扬和升华。
“做中学”是一项许多国家正在进行的科学教育改革实验,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于“做中学”的理念和方式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讨学习,怎样引导孩子们沿着概念的箭头和线索前进,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共同研究和学习的课题。
巧用“七字诀” 指导“做中学”
· 按:今年,康桥双语幼儿园被××市教育局确立为国家“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基地,成为康桥幼教课改又一亮点。“做中学”科学教育让所有学前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做中学”研究为教师成长为研究者开创一新“捷径”。
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当今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要把教师变成真正的研究者,必须让科学教育科研走进教师的教育实践,把教育研究当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方式。面对自身的专业成长问题,身在第一线的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怎么把日常的生活和科学教育研究融合?实现在“实践中研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成为有效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催速器”;怎么利用身边丰富的教育素材和资源,把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主题,并把自己的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做中学”研究有效地解决教师的这些困惑,它为科学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我们学会有目标地观察;学会对记录进行分析、筛选、提炼;学会在教育动态中不断反思、调整、改进教育行为,从而帮助教师加快自身的专业成长步伐,让每个教师成为研究者不再是个“遥远的梦”!
浅谈“做中学”-张琰 0908090059
浅谈“做中学”作者:张琰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09级文化产业管理系论文摘要:‚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计划,是中国教育部与法国科学院合作开展的,是在借鉴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
‚做中学‛科学教育就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自然的过程。
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做中学‛科学教育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那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是不可取的。
‚做中学‛科学教育不注重教育的结果,不追求学生说出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做中学‛科学教育不注重教育的结果,不追求孩子说出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孩子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无论是从身体和心理上,还是智力道德上,‚做中学‛活动对孩子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身体上来说,‚做中学‛活动在操作过程中,不仅促使孩子的身体活动,而且也促进了孩子手眼协调。
从心理上来说,在‚做中学‛活动中,实验取得的成功使孩子提高了自信心。
从智力上来说,‚做中学‛活动使孩子主动地获得了知识和锻炼了能力。
从社会性来说‚做中学‛促使孩子在合作实验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与他们合作,在交流讨论过程中,让孩子学会了在与别人的观点交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习别人的长处,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在辩论中以理服人,但也懂得吸纳别人的观点的同时,重新梳理自己的观点,修正自己的观点,正视现实。
‚做中学‛不仅是要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能够面对真实的世界,从过程中培养他们独立的观点、科学的态度,不对权威盲目崇拜,更是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
前言:本文试图通过论述做中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它目前在欧洲一些国家的应用效果来说明‚做中学‛这种新型教育方式的先进性,然后通过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状况和教育条件来预期未来‚做中学‛该如何在我国进行普及和推广,让广大的学生从该方法中受益。
“做中学”与科学教育
进行 活 动 、 促进 儿 童 的独 立 性 ; 强调 引 导儿 童通 过 自 己的活 动去 掌 握 科 学 方 法 和 有关 的 技 能 。总 之 , 它
是一 门致 力 于帮助 学 生更 好 理 解 和渗 透 自己生 活 实 际 的一 门学科 。 重新 审视 杜 威 的 “ 中学 ” 以 期 给 做 ,
[ 收稿 日期 ]20 0 3 0 9— 6— 0 [ 作者简介 ]胡银辉 (9 3一) 女 , 18 , 山东威海人 ,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
一
l 一 5
已经取得 了很 大进 展 , 不 可 否认 现 实 中仍 然 存 在 但
导 经验 。许 多 教师感 到 , 教育 专 家 、 学 家 的沟 通 与 科
21 0 0年 1 月
江苏 教育学 院学 报 ( 社会 科 学)
Junl f in s ntueo d c t n( oil c ne o ra o aguIstt f u a o S ca S i c ) J i E i e
Jn 2 1 a .,0 0
Vo . 6 No 1 12 .
体验科学探究 的过程 。科学课教 学遵循 的是 “ 直观
原理 ” “自由活 动 原 理 ” “ 切 从 儿 童 出发 ” “ 、 、一 和 整
二 、 施 科 学教 育 的 制 约 因素 实
"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的启示
一
学 教 育 中 . 子 亲 历 孩 对 自 然 现 象 的 观 察 和科学发现 的过程 :
种 答 案 。 因 此 教 师 的 角 色发 生 了 变 化 。
判 思维 习惯 和 能 力 . 时 . 同 他们 也学 会 了
尊重事实 、 尊重别人 , 学会和别人合作。
韦钰 在 《 构 科 学 与 教 育 之 间 的 桥 架 梁》 中说 :科 学 教 育 绝 不 是 为 多教 给 学 “ 生 几 个 知 识 点 . 是 要 培 养 学 生 科 学 的 而 学 习 方 法 、科 学 的 生 活方 式 和 真 正 的科
也 不 要 简 单 地 给 予 纠 正 。 是 引 导 学 生 而 自 己 通 过 实 验 推 翻 错 误 的假 设 。 做 中 “
学 ” 目 的 内 容 大 都 项 来 自于 学 生 的 生 活 。 因 而 动 手 实 验 又 能
合 作 和 交 往 . 会 表 达 师 范 大 学 科 学教 育 报 告
提 出 问 题 、 计 实 设
步 改 变 他 们 对 待 事
。
物 、处 理 问 题 的 态 度和
.
,
生 活 方 式 。 这 些话 , ” 道 出 了 “ 中学 ” 目的真 做 项
谛。
总 的 说 来 . 做 中 “
=
学 ”就 是 让 儿 童 亲 自参 与 对 事 物 和 自然现 象 的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小学科学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然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常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们应该采用“做中学”这种方法来进行科学教学。
在本文中,将探讨“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建立实验室建立实验室是“做中学”教学方式的重要基础。
在实验室中,学生们可以尝试各种实验和操作,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建立起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器材和安全的实验操作流程。
在实验之前,教师应介绍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等,让学生们了解实验的目的、意义和效果,并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做中学”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问题选择上,老师应挑选生活中最常见的实践问题,例如:环境保护、真菌和细菌、水循环、活动和食品,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老师应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细心地观察实验现象,记录观测数据,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
三、创设情境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对于“做中学”教学方式来说极为重要。
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更快地融入到学习状态中。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大自然环境”、“实验室环境”、“人工环境”等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探究问题,加深学习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
四、多媒体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例如电子白板、教学PPT等,从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结论。
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深刻地体验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种途径,例如图片、视频、动画、声音等,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场景中学习。
五、奖励与评价在“做中学”教学方式中,奖励与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最好反映。
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 感悟 教学反思 心得体会——“做中学”应实现三个突破
“做中学”应实现三个突破“做中学”是从法国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能很好地将做与学结合起来,提高科学教学的教学效果。
在我国,如何有效地引进这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个人以为,我国科学教学应实现以下三个突破:一、“做中学”应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实验设计观传统的自然教学是由教师按照教材设计好的方案引导学生亦步亦趋地做实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真正热情。
而如果改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就会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己动手动脑去尝试解决问题,真正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1.设置真实的教学情境,提出开放型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真实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放型问题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从教师、教材角度出发的实验设计往往脱离学生的兴趣、需求、能力,因而往往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蚯蚓喜欢潮湿还是干燥》一位教师按传统方法这样教学:课前,老师给每个组精心准备了一个实验用的盒子,盒子里准备好了一半潮湿、一半干燥的沙土,然后把蚯蚓放入,过了一晚,让孩子们观察蚯蚓往干燥的地方去还是往潮湿的地方去,以判断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潮湿的环境。
这节课从表面上看,教师没有直接将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事实。
但是实验和研究的过程却是老师设计的,学生没有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学生的科学精神无从培养。
因而课上学生对蚯蚓的其他习性没有表现出兴趣,他们的探究欲望没有被激发出来。
于是,这位教师又重新设计了一堂《蜗牛》课,设置了一个真实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课开始了,老师首先将蜗牛介绍给小朋友们,并请大家为它在教室里设计一个“家”,以便它可以和小朋友天天见面。
老师先请学生考虑蜗牛在教室里生存需要什么。
学生们回答后,老师将它们分类写在黑板上,不时引导孩子考虑它们属于哪一类。
很快,就形成了几个问题:蜗牛喜欢什么食物?它怎么吃?蜗牛喜欢呆在干燥的还是潮湿的地方?蜗牛生活在水里吗?蜗牛怕教室里太吵吗?老师也提了个疑问:蜗牛喜欢家里暗一些还是亮一些?然后,老师示意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并就所选问题作出假设答案,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实现“做中学”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实现“做中学”摘要:随着素质教学的深入发展,科学学科对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身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关注学生的科学学习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在课堂中实现“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培养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做中学引言在小学科学教学阶段,小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让学生更好地探索科学知识,能够从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对“做中学”理念,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为小学生提供精准化的教学服务。
本文针对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实现“做中学”展开分析,希望可以广大学者些许建议。
一、激发和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在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能够使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小学科学教师要从全面了解小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想办法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小学生能够处于好的学习状态中,这样小学生才能被科学知识所吸引,才能够投入到科学学习当中。
小学科学教师要保证“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彻底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
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尊重小学生,要细心回答小学生的问题,要尽可能地满足小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能随意否定学生,更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问题,要鼓励小学生提出科学问题,这样有利于小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能够让小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好的学习能力。
例如,小学科学教师在讲解动物的进化以及环境对进化的影响时,要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科学知识,能够带领班级中的小学生去动物园参观,这样小学生就能够对直观感受到动物,都会对动物产生好奇心。
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去参观骆驼,小学生就会对骆驼产生非常多的疑问。
有的小朋友问:“为什么骆驼的脖子下面有个袋子呢?”“为什么骆驼可以长得那么高?”小学科学教师就要满足小学生的求知欲,要认真回答小学生的问题,要让小学生知道骆驼的进化过程,要了解骆驼的生长环境,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分析生长环境给骆驼带来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此外,小学科学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小学生,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知识的学习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这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中学”科学教育与教师的自身发展相整合重庆市37中(400084) 杨天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在中小学开展科技发明创新活动,不仅能够及时帮助善于思考的青少年捕捉智慧的火花,完成一项项立足于实践的发明创造,更重要的还在于能够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科学方法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树立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价值观,健全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辅导员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在科技创新中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在提倡素质教育但评价方式仍是应试教育的今天,学生每天除了完成大量的作业外,几乎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更谈不上来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加以改进,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加以整理,发明创造一些新的东西,或对周围的事物进行研究等等,在开设了科技实践活动课后,学生的这种观念得到了转变。
正如一位参加科技创新获得全国奖项的学生在总结中写道:“当我完成《初级多维几何》教材的编写后,心中才感到如释重负,有了属于自己的作品,也才真正的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才真正知道科技创新的真谛,才能将过程中的苦与累转化为幸福的微笑。
其实在生活中无处不涉及到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在这次活动中,虽然课题有一定难度,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我都表现出了坚韧的毅力,有了对科学忠实的信念,它使我逐步走向成功。
有同学认为参加科技创新的目的就是要获奖,升学考试加分,如果没有机会拿奖还不如做几张试卷。
我认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质不是一定要发明创造出个什么东西,重要的是对过程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过程中可以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提高我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拓展我们的知识面,感受科技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同时锻炼我们的意志。
”这位同学恰好道出了中小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为了获奖,更重要的还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在科技创新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科技实践活动中辅导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学生应该是专家和领袖,教师只起到协助而不是权威的作用。
在科技活动中学生选课题和查阅资料时,教师不作明确的规定,让学生自由发挥;实验时,教师更是一个服务者,为学生提供需要的器材。
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和探索者,教师在管理上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在学生实现中间目标后,帮学生分析不足,进而提出更高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达到最终目标。
其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科技创新本身是不能用分数去评价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长处,这就要求辅导教师把施教的目光辐射到全体学生身上,并努力培养他们独特的才能和志趣,塑造学生的个性。
在学习中很少得到成就感的学生,在科技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发现他们的成果和优点,并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
成功的滋味会激励他们去寻找下一个成功,甚至使他们终生受益。
辅导教师还要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在科技活动中,面对未知的结果,教师并不具有权威性,有可能学生在某方面的知识储备比教师还多,或者发现教师不知道的东西,还有可能出现师生共同探究的情况。
随着师生之间交流的频繁与民主平等师生观的建立,教师应学会树立理性的教师权威观。
这种权威来自教师谦虚进取的精神特质、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大胆地质疑、平等地探讨和不断创新的人格魅力。
例如在一次科技实践活动中,我布置作业让学生上网查阅“电磁波”的相关知识。
第二天有学生提出想研究电磁波对人体的危害作用,于是我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课题:探究电磁波对人体的危害。
确定了研究方向后,首先我采用了开放性的研究模式,定位在了解层次。
这次我充分利用了我校的计算机资源,向学生开放计算机室,让他们上网查资料。
但只告诉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电磁辐射”,不告诉他们我想要的答案。
不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内容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是想创造一种适宜的认知和合作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形成认知和策略。
让学生自主查阅、收集资料,培养学生选取研究素材的能力。
在查资料的同时,学生平时计算机课学的上网知识也得到了现实应用,并从中加以巩固。
告诉学生可以查的网站有Goolg、baidu等,查询的关键字可以为“电磁辐射”。
立刻就出现了大量相关网站。
数量巨大的资料不可能都有用,先在一两个网站上看看,确定自己最需要的方面或者最感兴趣的方面,然后增加关键字,比如“生活中的电磁辐射”。
直到找到最好的资料。
把方法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就是“授人以渔”。
当有学生完成任务时,教师及时给予鼓励,遇到问题的单独指导。
同学们热情高涨,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就收集了大量资料。
接下来是资料的整理,从学生传到我这里的资料看,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大致有四方面:电磁辐射的源;辐射的危害;怎样检测辐射和怎样减少辐射。
于是就确定这四个为子课题。
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有了兴趣,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偏爱,收集某方面的知识、信息,有助于掌握研究的主动权。
发挥学生在科技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参与作用,从而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
接着教师分别召开小组讨论会,明确所提出与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教师要注意只做方法指导,建立监督机制,明确负责人和检查时间。
不要把所有的过程及注意事项都告诉学生,让学生只是一个执行者而没有了探究者的角色。
同时向学生开放图书阅览室、微机室,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开放实验室让他们自主设计、操作、完成实验。
在分组研究中,探究“怎样检测电磁辐射”小组所做的工作最具挑战性。
在他们面前只有需要达到的目的,而没有检测电磁辐射的方法,专业检测工具昂贵不可能买。
以前都是老师告诉怎么做现在要自己找方法做,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探索。
开始学生比较盲目,面对众多的电磁辐射成因,不知从何处着手。
这时教师就及时指导,教他们物理学家们常用的研究方法中有,“缩小研究范围,从简单的着手,再逐步深化”,这个探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于是把研究的方向定位在“怎样检测和比较手机辐射的大小”。
几天后,同学向教师报告初步成果显示,他们通过询问经常使用手机的人和上网查询得知:手机在使用时由于产生电磁辐射会对附近的电器有干扰。
他们就设想能否通过比较干扰的程度来比较电磁辐射的大小。
于是教师就提供了实验环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
同学们首先用手机去干扰电脑,发现当把正在接电话的手机靠近电脑显示屏时,显示屏会出现闪动,而且不同的手机闪动的剧烈程度不同。
他们总结出:不同手机的辐射强度不同。
实验前大家对这个方法都没底,现在成功了,快乐的心情无法言表。
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教师给予了及时的表扬,同时提出用电脑有局限,只能让在电脑前的人看到,而无法让全部同学都观察现象。
同学们又提出了第二方案,用收音机代替电脑。
老师又找来收音机,提供可能的帮助。
经过探索,学生发现收音机也能起到电脑的效果,并且发现了没有预见到的现象:手机在待机时也有辐射,和使用时相比,对收音机信号的影响要小些;手机离收音机越近干扰越大;而同等情况下小灵通的干扰最小。
三、在科技创新中健全学生的科学道德和人格科学素质是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等素质中的一部分,是指人们在获得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
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的教育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求实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我校的科技教育活动中,我专门安排了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科技教育活动,提出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
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
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
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结果此次活动取得较好效果。
还有如在科技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渗透孝心教育等,对学生的科学道德的建立和人格的健全也有积极的作用。
如学生完成了课题“调查公交车赖站赖路问题”,学生在《活动日记》中记下心得:自己以前随处招手乘车,就从没想到这样做会带来交通堵塞,以后一定自觉地到站台乘车。
无外因压力的公开自责,是社会责任感的习得,是对象——问题反向所激发的审美感知和体验。
类似这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符合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伟大先驱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理念和憧憬,认为是课程改革带来的新效德育也一点不过分。
总之科技创新活动是学生体验科学过程、理解科学本质、领悟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方法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学习模式。
即没有科学探究的过程就不可能有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五、科学探究过程是将科学课教学目标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激励、促进作用,是教的主导;学生思考、倾听、讨论、交流、探索、建构,是学的主体。
在科学课教学中只有很好地体现双主性,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效益。
由于老师的知识量比学生的大,平时来自学科的“问题”相对较少,能提出的“为什么”也较少,他们大多认为事物就是这样的,而学生正处于认识事物,知因索果的黄金年龄,此时的他们也喜欢提问题,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但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缺乏,这就促成师生共同努力,相互协作。
其实,“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常常我们抱怨学生如何如何的时候,也是我们忽视了学生个体潜力发掘的时候。
如在第二十一创新大赛中获得市一等奖的周讯同学,他从几何的点、线、面(一、二、三维图形)着手,猜测多维空间及多维空间下的多维几何图形的存在,并巧妙地利用了维数类推法、降维思考法、穿越空间法、动态增维模拟法和纸面模拟法等五种方法,成功地研究了纯数学的多维几何空间,构建了适合于多维空间的几何模型,总结出多维几何图形所满足的纯数学规律共计约120个结论,并将这些结论归类,编成了一本适合高校学生的教材,指导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所有工作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而且他编写的这本教材远远超出了他的知识水平,他只能不断地边学习变创新边写作。
学生始终自己主持研究,教师仅是首席合作者和指导者,决不可能去单包干,看到学生的创新和能力,教师能不改变观念?教师一度顾虑:研究性学习搞起来会不会影响学生学科课程的学习?我们抽查了一些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初步结论是正相关的,即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科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