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望洞庭》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望洞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转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
全景由面到点,点面结合。
从月夜遥望角度进行观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写了秋天月夜的洞庭美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描写山水的诗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体会感情。
四、说学情描写的是洞庭湖美丽的风光,而且之前孩子们学过了很多首描写祖国风光的诗,学习这首诗孩子们还是会能够调动出很多首与之相关的诗。
五、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并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力求达到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效果。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本节课将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朗读感悟法,想象感悟法,穿插自主合作学习法,力求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学习中掌握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欣赏优美的图片来揭示洞庭湖的美2、请同学们回忆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总结出学古诗的四步方法,(1)、学古诗,知作者;(2)、识体裁,会诵读;(3)、抓字眼,明诗意;(4)、多吟诵,悟诗情。
组织教学。
3、了解诗人,介绍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具一格之作。
4、识体裁,让学生理解七言绝句,每一句有七个字,每句有四句。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案)2023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畅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义;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诗的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感知古诗的韵律美,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内容1. 《望天门山》:介绍诗人背景,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全诗。
2. 《望洞庭》:介绍诗人背景,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
2. 难点: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诗的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朗读示范;黑板,用于板书。
2. 学具:学生需准备笔和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和自己的感悟。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门山和洞庭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主题。
2. 新授: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重点字词。
3.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教师总结两首诗的主题和意境,强调学习古诗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诗人:李白- 诗意:描述天门山的壮丽景色- 重点字词: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日边来- 《望洞庭》- 诗人:刘禹锡- 诗意:描绘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重点字词: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作业设计1. 背诵作业:背诵两首古诗。
2. 写作作业: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写一篇描述其意境的短文。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庭、潭”等5个生字,会写“镜、未”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洞庭》这首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洞庭湖的宁静优美,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4.学习古诗的赏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悟古诗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略洞庭湖的独特之美。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赏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洞庭湖的景色。
谈话导入: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诗人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起领略洞庭湖的美丽风光。
板书课题:望洞庭。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读诗,检查朗读情况。
3.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理解“和”的意思,感受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的和谐之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体会“镜未磨”的比喻,想象洞庭湖湖面平静如未打磨的镜子的景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感受其生动形象的比喻。
4.赏析古诗,体会意境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
从景色描写中体会洞庭湖的宁静、优美。
探讨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的巧妙运用等。
5.诵读古诗,感悟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配乐读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6.拓展延伸介绍其他描写洞庭湖的诗词,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让学生对比欣赏。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洞庭湖的景色,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望洞庭》这首古诗,欣赏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望洞庭》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望洞庭》说课稿说教材:《望洞庭》人教2011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诗。
这首诗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说学情:本班三年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参与了我校的“经典诵读”活动,每节语文课前诵读一句古诗名句;每天背诵一首古诗词。
已经有了一定古诗词及古诗名句的积累了。
而且也有了一定的理解、想象、感悟的能力,所以这节课同学们应该是游刃有余的。
说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4.拓展吟诵描写洞庭美景的诗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象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感悟诗的意境。
说教法学法:教法、学法师生的双边活动,会使课堂产生灵动和智慧。
本节课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诗人对洞庭的喜爱之情。
说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
本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刘禹锡去欣赏洞庭湖的山水美景,学习《望洞庭》。
学生齐读课题《望洞庭》2.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词义。
(2)欣赏画面,感悟意境。
(3)感受语言美、音律美。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在总结回顾阶段,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节课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计划在课后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美丽的自然景色?”比如,放学路上的夕阳、家乡的河流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望天门山》一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句解析:山红、水尽、天际、孤帆、日边等意象的描绘。
五、教学反思
在完成《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一些思考。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意识到在导入新课阶段,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有效的。当他们能够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时,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然而,如何让这种兴趣持续下去,是我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2.教学难点
-对古诗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如《望天门山》中的“天际”、《望洞庭》中的“潭面”,这些意象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难以形成具体形象。
部编《17、古诗三首 望洞庭》说课稿(附教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
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
“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
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
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二、学情分析经过前期的学习与积累,学生不论是在知识储备上还是认知能力上,均有了一定的程度的提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全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从单元选编的课文中感受其景色之美。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句意,体会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说教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有以下几点:1、情境创设法:创设春天的情景,感受春天的美好,通过诗词比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部编版语文17古诗三首《望洞庭》3教案
《望洞庭》教课方案教课目的认知目标: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依靠课文插图或经过理解古诗粗心;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感情目标:感悟古诗的境界,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欢和赞叹之情,使学生遇到美的熏陶。
教课要点想像这首诗描述的优美情景,感觉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川的柔美洁白和精巧绝伦。
背诵古诗。
教课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领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欢与赞叹之情。
教课准备1、资料收集:作者刘禹锡的平生、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电影、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1、教课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琳琅满目。
今日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踪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认识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朝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来宾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连绵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一线,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诵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畅。
5、同位互查读,力求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平生易洞庭湖观察学生课前收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念。
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课的优秀初步。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神韵,它的境界,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畅所欲言。
3、学生读诗,先谈谈可以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商讨。
(3)全班沟通。
(相:互相和:和睦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眺望:眺望)要点商讨镜未磨:为何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指引学生想象:作者察看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茫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当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第【1】篇〗一、说教学目标1.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2.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通过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3.感受月色、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难点: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品味名句的艺术魅力。
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幅优美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我听到有同学说“洞庭湖”,没错,在古代有一位诗人刘禹锡,他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望洞庭》,来看一看,欣赏一下。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首先老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听的过程中处理不认识的生字词。
2.自己大声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美丽景色。
(正音:潭tán、洞庭dòng tíng)3.浏览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明确:描写了洞庭秋色和洞庭山水。
(三)深入研读1.想象一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一会儿找同学分享。
明确:①在洞庭的秋天,月光如水,水映着月光,水和月光交相辉映,好像融合在了一起,显得十分和谐。
湖面上没有风刮过,显得朦朦胧胧的,好像一面未被磨过的铜镜。
②把洞庭湖比作一面镜子。
2.配乐读诗,欣赏其中的美景。
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的意思以及它所描写的画面。
明确:①遥望是远望的意思。
②从远处望着洞庭的山山水水,看着君山和洞庭湖,感觉到君山就像是洞庭湖中的一颗青螺一样。
③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4.刘禹锡把洞庭湖的景色描写得如此之美,表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明确:诗人对山水的一种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回忆过去自己欣赏过的美景,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望天门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的内容,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诗歌欣赏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教学内容1. 《望天门山》: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逐句解析诗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 《望洞庭》: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逐句解析诗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感受其艺术美。
2. 难点: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门山和洞庭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教师讲解《望天门山》和《望洞庭》的作者、背景,逐句解析诗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其韵律美。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背景介绍- 诗意解析- 艺术特色-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背景介绍- 诗意解析- 艺术特色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两首古诗。
2. 写作:选择一首古诗,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望天门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也应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解释;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绘画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秋夜的宁静美景,通过对月亮、湖面、山色等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句的解读、生字词的学习、诗歌背景的介绍以及诗歌意境的体会。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掌握生字词。
2. 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正确理解并解释一些较为复杂的诗句;将古诗的学习与现代生活相联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望洞庭》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黑板,用于板书。
2. 学具:学生自备笔和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诵读:教师带领学生诵读《望洞庭》,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
3. 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5. 绘画:鼓励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板书设计- 诗歌《望洞庭》- 诗人:刘禹锡- 重点词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山水翠、白银盘、青螺- 诗句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突出意境和情感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望洞庭》。
2. 解释: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含义。
3. 写作:写一段关于洞庭湖美景的短文,不少于100字。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湖光”、“秋月”等。
-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教具,增强对诗中描绘景象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4.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 《望洞庭》古诗插图或视频。
- 诗歌解析资料。
2. 学具:- 学生自备诗歌抄写本。
- 学生自备彩笔、画纸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3.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5.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统编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17《望洞庭》公开课教案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诗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中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清,一片和谐开篇。
再用“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的朦胧之美。
最后诗人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
全诗构想新奇,色调淡雅,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量的诗词积累,但是对于古诗的意境感悟还需要老师的点拨,应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去感悟,根据诗中的关键词想象画面,从而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
2.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
3.反复吟诵中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象诗人笔下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象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湖的画面美,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方法: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准备: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看图猜诗,入题1.出示图片,猜诗句:《中国诗词大赛》节目中有这样一个游戏:看图猜诗。
规则就是出示一幅图,选手根据图上的画面猜一句诗,同学们想不想也来挑战?2.出示洞庭湖美景,看到这些画面你会想起哪些词语?3.诗人和你们一样,他望着洞庭湖烟波浩渺的水面,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板书:望洞庭)听,他正在朗诵……二、初读古诗,读顺(识题材,会诵读)1.《望洞庭》是一首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有严格的格律,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
2.回忆我们以前都是怎么学古诗的?谁来交流一下指名说。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写景诗。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第【1】篇〗望洞庭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我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4.教学重、难点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
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
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字迹不工整、规范,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精推2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精推2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第【1】篇〗一、说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全诗由面到点,点面结合。
从月夜遥望这一角度观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洞庭美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同时,作者别具匠心的把洞庭美景惟妙惟肖的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全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二、学情分析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
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
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
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情。
三、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读懂古诗中字、词、句的意思,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4、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象。
5、感受洞庭湖月夜的景色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说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五、说教学准备:1、收集洞庭湖资料。
2、洞庭湖画面。
六、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激趣引题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一朵奇葩。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
古时候,曾有许多文人墨客被那美景所陶醉,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
现在我们就来比比记忆力,看谁能在10秒中的时间里,回忆起以前学过的或平时积累的写景的诗。
倒计时:十、九、八……2、引题解题刚才同学们背诵的诗,多数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2-优质教案.docx
望洞庭教学目标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诗,说出每首诗的大意。
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体会作者热爱大好河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指导学习《望洞庭》解题,了解诗人:⑴板书课题:望洞庭。
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⑵介绍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⑴“湖光秋月两相和”: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⑵“潭面无风镜未磨”: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
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
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拓展延伸课后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山水诗背一背,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9、When success comes in the door, it seems, love often goes out the window.-----Joyce Brothers成功来到门前时,爱情往往就走出了窗外。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感悟古诗意境,学会赏析并运用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2.通过反复诵读和放飞想象,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并通过欣赏优秀范例,学会将比喻巧妙用于写景。
3.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感悟诗境,学习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将比喻巧妙用于写景中。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游戏:想象力大比拼(1)出示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还像什么?)(2)出示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觉得白雪还像什么?)看来你们的想象真丰富,用起比喻来都得心应手了!诗人刘禹锡也有个描写洞庭湖的绝妙比喻,不着急,先来欣赏洞庭湖的秀丽风光吧!2.欣赏洞庭湖风光,引出古诗,渗透写景方法。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洞庭湖。
)(如果请你写洞庭湖的景色,你会选哪些景物来写呢?)二、感悟古诗(一)初诵读,明诗意1.师示范诵读:2.(出示带平仄符号古诗,配洞庭湖美景图)学生结合注释自由练习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提示诵读规则:平长仄短,入促韵长;3.指名诵读,相机指导:4.分组赛读。
(通过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二)再诵读,悟诗情(过渡:让我们一起领略秋夜洞庭湖的朦胧美吧!)1. 学习“湖光秋月两相和”,感悟“两相和”;(1)全班齐诵:你从第一句诗中读懂了什么?“和”字给你什么感觉?小结:是呀!一个“和”字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的画境,用得多妙呀!(2)引导学生诵读诗句。
(引读:刘禹锡遥望洞庭,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洞庭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他不禁吟道……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点点银光,是那么温柔,我们赞美道……2. 男女生赛读“潭面无风镜未磨”,欣赏本句中的艺术手法“比”,结合体会“镜未磨”;(湖上真的有一面铜镜吗?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镜未磨”?)3.分组诵读“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你喜欢这两句吗?为什么?)(为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而不是其它东西?)(板书:抓特点、想象)(这两个巧妙的比喻也是饱含着诗人美好的情感,你体会到了吗?)(板书:融情)(对比这一句“遥望洞庭山水翠,银白湖中一君山”,刘禹锡的比喻给你什么感觉?)(板书:生动形象)(三)知作者,说背景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写作背景的资料:(2)教师小结:(多次被贬,他都没有放弃,无论面临多么绝望的境地,他始终没有放弃!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刘禹锡?)(是的,他始终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就算是被贬到偏远的地方,依然能保持豁达平和的心态,依然将洞庭湖的美景尽收心底。
新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优质课教案设计
新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优质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磨”。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与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八百里洞庭,水天一色,烟水茫茫,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摄人心魄。
远望洞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它永远是一幅鲜活灵动的天然山水画。
这么美的景色,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它呢?一千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看见了秋月辉映下的洞庭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
(板书:望洞庭)现在,就让我们追随他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望洞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相:相互。
和:和谐。
遥望:远望。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打磨过的铜镜。
比喻月下的湖面虽然平静,但有点朦胧,像没有磨过的铜镜。
3.请同学们根据诗歌的朗读节奏把诗读熟。
课件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境1.在秋天的夜晚望洞庭湖,会有一种怎样的美感呢?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好好体味诗中蕴含的美好意境。
2.究竟是哪些景物吸引了诗人刘禹锡呢?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结合注释,发挥想象。
3.集体交流,理解诗句意思。
课件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湖光、秋月”是怎样吸引诗人刘禹锡的呢?这是怎样的湖水?(湖光、秋月两相辉映,让诗人沉醉在这独特的宁静温柔之中。
清澈而平静的湖水。
)(2)抬起头,我们又看见了一轮怎样的秋月呢?(皎洁的秋月)师:是啊,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月,这样的月辉映着这样的水,它们已经融为一体了,多么和谐呀!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
(3)为什么是“潭面无风镜未磨”?(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镜子”,贴切地表现了洞庭湖的安宁温柔。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保底目标(诗的内容诗意和感情属于非本体性内容阅读的方法及想象的过程是本体性的教学),2.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感受诗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评:学情分析分析什么现实学情离教学目标有多远哪部分近,哪部分远哪部分需要扶梯子老师们乍一听可能认为:读诗歌想画面从低年级就开始提起,在我们印象中学生似乎已具备了这种能力,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在我们磨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被动接受美的概念,景是什么样的美不美并没有具体印象。
诗歌不像记叙和说明性的文体是写实的,诗歌是写虚的,他是想象的一个载体。
所以对学生进行“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指导是有必要的,因此目标制定是准确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读诗歌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古诗的意境。
难点:通过想象,把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想出来、说出来、写下来。
三、前置学习活动1.自主读懂古诗,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
2.浏览洞庭湖的风光,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一)谈话导入,目标导学(了解学情,已有的能力和需要提升的能力是什么)这节课,咱们就通过《望洞庭》这首诗来学习想画面读古诗的方法,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两个任务。
(出示学习目标,生读)①读古诗,运用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古诗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②把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
(1)读懂诗意(2整体构图(认知)(3)细化景物(实践)(4)诵读感悟(二)交流汇报,懂诗意(3)“白银盘、青螺”“白银盘”是什么样子的“青螺”又是什么样子的这两个词在这里指什么是啊,看似一句简单的比喻,却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用词之妙。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望洞庭》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望洞庭》优秀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望洞庭》选自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这首诗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二、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求知欲强,本文是一首山水诗歌,对学生来说较为熟悉。
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寻找诗歌主要意象。
2.通过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描绘夜间洞庭湖景色特点,体会诗歌意境。
3.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教学重点:描绘夜间洞庭湖景色特点,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五、说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会运用多媒体展示五张图片,为学生介绍中国五大淡水湖,重点介绍洞庭湖,进而引入文本。
(二)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
4、教学重、难点
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
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
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
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字迹不工整、规范,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
所以,他们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序善诱,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大家都去哪里旅游过呢?都是什么样的景象?从古至今有无数
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在这里做的预设是:引出题目——《望洞庭》并对洞庭湖做一下简介。
出示PPT
(二)初读感知,熟悉生字。
出示PPT
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入初读感知环节。
让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朗读古诗,准确掌握字音。
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古诗意境。
多媒体出示古诗朗读,教师范读。
(三)再读古诗,提出质疑。
让学生自己默读并画出难以理解的古诗字词。
(四)整体回顾,理解诗意
1、通过读古诗,学生们对古诗大概的了解是什么?是如何理解诗人写这首古诗的意境?
在这里做的预设是:望的意思是:遥望。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2、对古诗逐句理解。
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在对古诗做全面分析了解的情况下,我做了如下预设:出示PPT 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
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展现了海面风平浪静的感觉。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翠”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遥望:远望。
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
“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
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四句“白银盘里一青螺”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作者展开奇丽的想像,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色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
这是这两句的诗意。
3、总结,回顾本诗。
出示PPT
对本诗中的重点词义做一个整理,便于学生理解诗意。
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么美的意境,让我们好多人都对洞庭湖充满了向往,那么这首充满意境的诗是出自何人之手呢?大家对他得了解又有多少。
我们应该要牢牢记住,这位诗人是如何描写洞庭湖的静态美的。
出示PPT 预设: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著名诗人。
(五)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入境吟读古诗,并尝试背诵。
(六)结束语
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
的说课到此结束,请批评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