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02-02胸痹心痛

合集下载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二脏关系密切。

本病相当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西医病名: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

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二.中西医诊断(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及要点①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②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④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有缺血改变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2.鉴别诊断①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痛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以膻中或左胸部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伴四肢不温,舌青气冷,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服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不等。

厥心痛(心绞痛)是由于心脉挛急则疼痛程度较轻,疼痛时间较短,芳香温通药物可以缓解。

②胃痛胃院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灼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多伴有泛酸唆气、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胸痹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胸痹ppt课件

厥阴俞穴
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 开1.5寸,主治心悸、心痛等
症。
内关穴
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 ,主治心悸、心痛、失眠等症

神门穴
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 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主治心悸
、失眠等症。
针灸治疗胸痹的手法与注意事项
手法
采用毫针刺法,根据病情选择补泻手法,如提插、捻转等。
注意事项
避免在胸痹发作时进行针灸治疗,以免加重病情;针灸治疗时应选择专业医师操作,避 免误伤经络。
03
中药治疗胸痹的方法
气滞血瘀型胸痹的治疗
总结词
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详细描述
针对气滞血瘀型胸痹,中药治疗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为原则,常用药物包括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等,以疏 肝理气、活血化瘀。
痰浊闭阻型胸痹的治疗
总结词
豁痰开窍,宣痹通阳
详细描述
针对痰浊闭阻型胸痹,中药治疗以豁痰开窍、宣痹通阳为原则,常用药物包括瓜蒌薤白半夏汤、涤痰 汤等,以祛痰化浊、宣痹通阳。
针灸治疗胸痹的疗效评估
症状改善情况
通过观察患者心悸、心痛等症 状的缓解程度来评估疗效。
心电图改善情况
通过心电图检查结果的改善程 度来评估疗效。
生存质量改善情况
通过评估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情 况来评估疗效。
复发率
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后复发率来 评估疗效。
05
其他疗法在胸痹中的应用
推拿按摩在胸痹中的应用
推拿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 通过手法按摩患者的身体,可以 缓解胸痹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
遵医嘱按时服药,不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 停药。同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 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病情监测
环境与气候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

症状
01
胸痛彻背,感寒痛甚,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
迟。
治法
02
温通心阳,散寒宣痹。
方药

03
栝蒌薤白白酒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03
胸痹的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01
02
03
硝酸酯类药物
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 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 肌缺血,缓解心绞痛症状。
β受体阻滞剂
通过降低心率和心肌收缩 力,减少心肌耗氧量,改 善心肌缺血。
症状
胸部刺痛,固定不移,痛处拒按,入夜尤甚,心 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
痰浊闭阻型胸痹的辨证论治
症状
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 痰多气短,舌苔浊腻,脉滑。
治法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方药
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寒凝心脉型胸痹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胸痹
目录
• 胸痹概述 • 胸痹的中医辨证论治 • 胸痹的西医治疗 • 胸痹的中医特色疗法 • 胸痹的日常护理与调养
01
胸痹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 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包括 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 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
发病原因
手术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其他手术
通过导管将支架植入狭窄的冠状动脉, 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 血。
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心脏起搏器植入 术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 手术治疗方式。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通过将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移植到冠 状动脉上,以绕过狭窄或闭塞的血管 段,改善心肌供血。

胸痹心痛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胸痹心痛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胸痹心痛的中医辩证和治疗胸痹心痛是由心气血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邪气留踞胸中,郁阻脉络而致胸闷,胸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短气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心胸病证。

轻者仅膻中或胸部憋闷、疼痛,可伴有心悸,称为厥心痛;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而持续不能缓解,四肢厥逆,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称为真心痛。

【范围】西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心包炎、风湿性心瓣膜病、梅毒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等疾患,出现以胸闷、短气、心背彻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阳微”即本虚,即是“阳虚知在上焦”,为心之阴阳气血的虚损。

“阴弦”即标实,为邪气郁阻脉络。

兹将本病的病因病机叙述如下:一、病因1.素体虚损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体虚,或劳倦内伤,或久病耗损,脏腑功能失调,致使心之气、血、阴、阳不足,脉络受损,均易发生本病。

2.外邪侵袭气候骤变,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均可诱发或加重心之脉络损伤,发生本病。

然尤以风冷邪气最为常见,寒主收引,既可抑遏心阳,所谓暴寒折阳,又可使心之脉络血行瘀滞,从而发为本病。

3.饮食失节过食肥甘,或饮食生冷,或饥饱无度,或嗜酒成癖,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心之脉络失养;水湿不运,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之脉络闭阻,遂致心痛;痰浊留恋日久,可致痰热互结,痰瘀交阻,使病情缠绵难愈。

4.情志失调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因素。

盖情志失调,气机失和,伤及脏腑,造成脏腑功能紊乱,而气机失和日久,又易产生瘀血痰浊停阻心之脉络,致心之脉络不畅,发为心痛。

本病之病因有以上几种,临床上常两个或两个以上病因同时存在,长期为患,终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此外素有旧疾之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又常为本病重要的诱发因素。

中医内科学-02-02胸痹心痛

中医内科学-02-02胸痹心痛

10
西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心绞痛、心肌 梗死以及心包炎等疾病,表现胸痹心痛临床特征者,可 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1
胸痹心痛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 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心脉痹阻为其 主要病机。
12
(一)病因
1.寒邪内侵塞邪侵袭,胸阳被遏,气滞血凝,发为本病。《素问·调经 论》日:“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 则脉不通。”《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 也。”素体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亦成胸痹心痛。如《医门法 律·中寒门》言:“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类证治裁· 胸痹论治》亦认为:“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 也。”
2.饮食不节 恣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以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健,聚 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胸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 痹心痛。如痰浊留恋日久,痰阻血瘀,亦成本病。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运失健,痰浊内生;郁怒伤肝,肝郁气滞, 甚则气郁化火。痰阻气滞,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如《杂病 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日:“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 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宋金元时代有关胸痹心痛的论述更多,治疗方法也颇为丰富。如《太平 圣惠方》将胸痹心痛并列,收集治疗本病的方剂甚丰,芳香、温通、辛 散之品,每与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药相互为用。
《圣济总录·胸痹门》有“胸痹者,胸痹痛之类也……胸膺两乳问刺痛,甚 则引背胛,或彻背膂”的记载。
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提出用苏合香丸“治卒暴心痛”,丰富(二)病机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 、脾、肾等脏。心主血脉,心病失于推动,血行瘀滞; 肝病疏泄失职,气滞血瘀;脾虚失其健运,聚生痰湿 ,气血乏源;肾虚藏精失常,或肾阴亏损,或肾阳虚 衰,均可引致心脉痹阻而发胸痹心痛。病理性质为本 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阴伤、阳衰,并可 表现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甚至阳衰阴竭、心阳外越 ;标实为瘀血、寒凝、痰浊、气滞,又可相互为病, 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一般胸痹心痛 发作期以标实为主,多为痰瘀互结;缓解期以气血阴 阳亏虚为主,心气虚常见。

胸痹心痛中医病案

胸痹心痛中医病案

胸痹心痛中医病案(实用版)目录1.胸痹心痛的中医解释2.病案介绍3.病案分析4.治疗方案及效果5.结语正文【1.胸痹心痛的中医解释】胸痹心痛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紧缩感,甚至疼痛放射至肩背、手臂等部位。

中医认为,胸痹心痛多由气滞、血瘀、寒邪、痰湿等因素导致心脏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疼痛。

【2.病案介绍】患者,男性,45 岁。

主诉:反复发作胸痛、胸闷 1 年,加重 1 周。

患者 1 年前开始出现胸痛、胸闷症状,多在劳累、情绪激动时发作,休息或含服速效救心丸后可缓解。

近 1 周来,症状加重,发作频繁,每晚发作 1-2 次,疼痛剧烈,伴汗出,需含服速效救心丸方能缓解。

【3.病案分析】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及舌脉象,诊断为胸痹心痛。

结合患者病程及症状,分析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心脉痹阻。

患者长期劳累,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郁滞,血行瘀阻,心脉痹阻,不通则痛。

【4.治疗方案及效果】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桃仁 15g,红花 15g,当归 15g,生地黄 15g,川芎 10g,赤芍 10g,柴胡 10g,枳壳 10g,桔梗 10g,牛膝 15g,甘草 6g。

水煎服,每日 1 剂。

患者服药 7 剂后,症状明显缓解,胸痛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舌质紫暗,脉弦涩。

上方加减,继续服药 14 剂后,症状基本消失,舌质转红,脉弦。

后续随访 3 个月,症状未再发作。

【5.结语】本案例中,运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胸痹心痛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中医内科学 胸痹

中医内科学 胸痹
三味再加酒同煎,宽胸散结又通阳。 涤痰汤:二陈汤+胆南星、竹茹、人参、菖蒲、大枣、枳实 痰浊郁而化热者,用黄连温胆汤加郁金,以清化痰热而理气活血。
4.寒凝心脉证 卒然心桶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
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 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5.气阴两虚证
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息乏力,声息低微 ,面色晄白,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 或结代。
证机概要: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代表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两者皆能补益心气。生脉散 长于益心气,敛心阴 适用于心气不足,心阴亏耗者;人参养营汤补气 养血,安神宁心,适用于胸闷气短,头昏神疲等证。 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大补元气,通经利脉;肉桂温通心阳 ;麦冬、玉竹滋养心阴;五味子收敛心气;丹参、当归养血活血。 方歌: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3.情志失调:主要在于长期忧郁恼思,肝气不畅,气 滞血瘀,或气不布津,聚液成痰,胸阳不振,心脉痹 阻,发为胸痹。 4.寒邪内侵:寒主收引,寒邪既可以损耗阳气,又可 以使脉络凝滞,发为本病。如《素问·调经论》中指 出寒气如果长时间积聚于胸中而不排出,可以损耗阳 气,导致血液运行缓慢,血液运行缓慢则又可导致流 畅不通的病变。 5.劳倦内伤:长期劳倦损伤心脾之阳气,气血乏源, 无以濡养心脉,拘急而痛。或心肾阳微,胸阳不振, 阴寒内盛,发为胸痹。
心系病证
胸痹
胸痹指病人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 能平卧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困难 ,重者胸痛,严重者胸痛彻背,背痛彻心。
胸痹与现代医学的联系:大体相当于西医学所 说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其他疾病如心肌 炎、心肌病、慢性肺气肿等,如果出现胸闷、心痛 彻背、短气喘息不能平卧等症状,亦可参考治疗。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细目一:概述一、胸痹的概念及源流1.胸痹的概念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2.胸痹的源流胸痹的记载最先见于《内经》。

《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心,那么病心痛”。

《灵枢·厥病》有“真心痛”之说,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金匮要略》对胸痹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宋金元时代有关胸痹的治疗方法十分丰富。

明清时期,对胸痹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如《玉机微义·心痛》中揭示胸痹病证不仅有实证,亦有虚证。

《证治准绳·诸痛门》提出用大剂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亲信诸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二、《金匮要略》对胸痹证治的熟悉《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且把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以为乃本虚标实之证。

在医治上,依照不同证候,制定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九张方剂,以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之效,表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

三、本病与西医病名的关系依照本证的临床特点,见于西医学所指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肺系疾病等。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胸痹的常见病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老体虚。

外因:寒邪内侵。

二、胸痹病机、进展趋势及虚实二者的内涵及其转化胸痹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

大体病机为心脉痹阻。

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有气虚、阴伤、阳衰及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标实为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

病理演变:轻者多为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上乘。

重者那么为痰瘀交阻,壅塞胸中,气机痹阻。

严峻者部份心脉突然闭塞,气血运行中断,可见心胸猝然大痛,而发为真心痛。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辨别一、本病的诊断要点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医学类-中医内科学胸痹心痛教材教学课件

医学类-中医内科学胸痹心痛教材教学课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针灸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
常用穴位包括内关、心俞、膻中、 厥阴俞等,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 不同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推拿治疗
通过推拿手法作用于胸部及相关穴 位,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 作用,缓解胸痹心痛症状。
饮食调养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肥甘厚味 及辛辣之品。可适量食用具有活血 化瘀、通络止痛作用的食物,如山 楂、红糖、玫瑰花等。
药物使用指导
详细讲解患者所需药物的名称、作用、用法、用量及可能的不良 反应,强调遵医嘱按时服药的重要性。
心理支持策略探讨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对疾病和症状的负面认知,减少焦虑和恐惧情绪, 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放松训练
教授患者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以缓解紧张和焦虑 情绪。
心理疏导
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详细描述了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如胸部闷痛、心悸、气短等,以及相应的诊断方法和标准。
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应用前景展望
• 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的优势: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个 体化治疗等,能够满足患者多样化的治疗需求。
• 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的挑战:虽然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如诊断标准不统一、疗效评价标准不完善等。
02 中医对胸痹心痛认识
历代医家论述
《黄帝内经》
后世医家
首次提出“胸痹”病名,并对其病因 、病机、症状及针灸治疗原则进行了 初步探讨。
在《内经》、《金匮要略》基础上不断发挥 完善,如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血 瘀”理论及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

中医内科学--胸痹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胸痹  ppt课件
ppt课件
10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特点: 1.1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表现 为绞痛、刺痛、隐痛; 1.2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胃脘部等,甚至可延 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窜至中指、小指,并兼 心悸。 2.发病特点: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3.病因病机特点:本虚标实。 4.诱发因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饮食不节、劳 累过度或无明显诱因。 5.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示心肌缺血,运动试验阳性。 ECT、冠脉造影有助诊断。 11 具备1.1、2、5项,参考3、4项即可作出诊断。 ppt课件
ppt课件
17
方药:栝蒌30g、薤白15-30g、枳实10g、桂枝10g、 丹参20g、芍药30g、甘草6g、细辛3g. 加减法: 若痰湿内盛,胸痛伴有咳唾痰涎,加生姜、陈皮、 茯苓、杏仁等行气化痰。 阴寒重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剧而无休止, 身寒肢冷,喘息不得卧,脉象沉紧,当用温通, 予乌头赤石脂丸(乌头、附子、干姜、蜀椒、赤石 脂)和冠心苏合香丸芳香温通止痛。 寒邪易伤阳气,阳虚易生内寒,临证如见阳虚之象, 宜与温补阳气之剂合用,以温阳散寒,若一味辛散 寒邪,有耗伤阳气之虞。
ppt课件
8
病因病机


9
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 液不得输布,聚而为痰,痰瘀交阻,气血不畅, 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或郁怒伤肝,肝失疏 泄,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 痹阻心脉,而成胸痹。沈金鳖《杂病源流犀烛· 心 病源流》认为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 心气郁结而为痛也”。由于肝气通于心气,肝气 滞则心气乏,所以七情太过,是引发本病的常见 原因。 寒邪内侵: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 而入,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本 病。《医门法律· 中家门》云:“胸痹心痛,然总 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
加减:
胸痛甚者,加降香、郁金、延胡索或乳香、没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合失笑 散活血理气止痛。 血瘀轻者,可改用丹参饮。 血瘀气滞并重者,加沉香、檀香、筚拨。 阳虚血瘀者,加人参、附子、肉桂。
寒凝或阳气亏虚兼血瘀,宜选用温性活血药;热结、阴虚火 旺兼血瘀,宜选用凉性活血药;气血不足而兼血瘀,宜 选养血活血之品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五十六 分。
唾痰涎清稀,阴天易作,苔白腻或白滑,脉滑;“脾为生
痰之源”,脾虚运化无权,既能生痰,又能兼湿,出现口 粘、恶心、纳呆、倦怠或便软等症;浊着,厚浊之意,
病痰浊者,其胸闷心痛比痰饮者重;痰浊蕴久化热,
痰稠、便干、苔黄腻;兼有郁火或阴虚火旺者,可为痰火 之证,伤于络脉则灼痛,扰乱神明则心烦,热伤津液则口
干、便秘;阳亢风动,与痰相并为风痰,闭阻络脉则偏 瘫、麻木。
心肾阴虚
症状:胸闷且痛,心悸怔忡,盗汗,心烦不寐,腰酸 膝软,耳鸣,头晕,舌红少津,苔少或剥,有瘀斑, 脉细数或细涩。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又不能上济于心,因 而心肝火旺,更致阴血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而致心痛, 心悸怔忡;阴不敛阳,心神不宁,则心烦不寐;汗为心 之液,阴虚火劫,逼液外泄而盗汗。
危——疼痛持续数小时,服药不止,甚至 数日不休。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五十六分。
分析病位
胸闷、膺背肩胛间痛,短气者,病位在心、血脉;
情志因素诱发者,除胸闷膺痛,多伴胁下痛或两胁胀痛, 病位在心、肝,以心为主。
饮食失调诱发者,除胸闷心痛外,尚有体胖、纳呆、脘 闷、苔腻脉滑等,病位在心、脾;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五十六 分。
痰浊壅塞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胸痹心痛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二脏关系密切。

本病相当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r,1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 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自、自汗等。

临床以气虚、阳虚、阴虚、血瘀、气滞、痰浊的病机为多。

可见相应的舌象、脉象。

,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鉴别诊断I 胃院痛: 胃院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灼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多伴有泛酸唆气、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

胸痹心痛之不典型者亦表现为胃皖部疼痛,但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等症状,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

,持续不解,且疼痛随呼吸、咳唾、体位变化而加重,常伴有咯痰、喘息等呼吸系统症状,多有呼吸系统疾病史。

胸痹心痛之胸痛,疼痛呈发作性,持续时间短暂,可痛引左肩背和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变化时突然发作,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

1 .2.3 真心痛:真心痛之胸痛剧烈,甚则疼痛持续不解,休息或服用药物后不能缓解,常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欲绝或结代等危重症状。

胸痹心痛之胸痛,疼痛较轻,持续时间短暂,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

2 辨证论治本虚宜补,针对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之证而分别给予益气、温阳、滋阴、补血治疗; 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之证而分别给予理气、活血、温通、化痰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链接
冠脉造影及支架技术 冠脉造影是目前临床诊断冠心病最可靠的微创方法。早在l945年采用 非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方法,临床应用受到较大的限制。Sones于1959 年开始应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经肱动脉切开法,也限制了其广泛 应用。l967年,由Judkins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法行选择性冠 状动脉造影,使得这一技术简单易行,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实用而可 靠,并可重复进行。在此技术的基础上,冠脉外科搭桥治疗以及冠脉介 入治疗开创了冠心病治疗的新领域。1977年Gruentzig首次报道经皮腔内 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以来,经历三个里程碑分别是单纯球囊成形术、金属裸支架及药 物洗脱支架应用,开拓了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全新局面。 近年来,随着器材不断更新,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桡动脉介入已经成 为常用的路径,使病人更加舒适和安全。
病机转化可因实致虚,亦可因虚致实。痰瘀踞于心胸
,胸阳痹阻,病延Et久,每可耗气伤阳,向心气不足 或阴阳并损转化;阴寒凝结,气失温煦,伤及阳气, 病向心阳虚衰转化;瘀阻脉络,血行滞涩,留瘀日久 ,心气痹阻,遏抑心阳。此三者皆因实致虚。心气不 足,鼓动不力,易为风寒邪气所伤;心肾阴虚,津不 化气,水亏火炎,炼液为痰;心阳虚衰,阴阳并损, 阳虚生外寒,寒痰凝络。此三者皆由虚而致实。

2.气滞心胸
症状:心胸满阉!痍疸阵爨,痛有定处,时欲太息, 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胃脘胀闷,得 暖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病机析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故心胸
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且善太息,遇情志不遂 时容易诱发或加重;肝气失疏,脾胃失和,故可兼胃 脘胀闷;暖气或矢气,可使气机暂时得通,故诸症稍 减。
(三)分证论治
1.心脉瘀阻 症状:心胸刺痛,部位固定,入夜尤甚,或心痛彻背,背痛 彻心,或痛引肩背,或伴胸闷心悸,日久不愈。舌质紫黯,或 有瘀斑,脉沉涩或弦涩。

病机析要:瘀血凝涩,心脉不畅,故见心胸刺痛,部位固定 ;血属阴,夜亦属阴,故疼痛入夜尤甚;心脉循行肩背,心气 通于背俞,故或痛引肩背,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瘀血阻塞 ,胸阳不振,可伴胸闷心悸。

4.劳逸失调劳倦伤脾,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
无以濡养心脉,拘急而痛。或积劳伤阳,心肾阳微, 鼓动无力,阴寒内侵,血行涩滞,而发胸痹心痛。

5.年迈体虚中老年人,肾气自半,精血渐衰。如肾 阳虚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 振,血脉失于温运,或阴寒痰饮乘于阳位,痹阻心脉 ,发为胸痹心痛;若肾阴亏虚,不能濡养五脏之阴, 心脉失于濡养,拘急而痛。
第二节 胸痹心痛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概述
胸痹心痛的概念:
胸痹心痛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 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 畅,心前区、膺背肩胛间隐痛、绞痛,历时数秒至数 分钟,经休息或治疗后症状可迅速缓解,但多反复发 作;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持续不能缓解。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证首先需要分辨标本虚实,本虚瘴区别阴阻气血 亏虚的不同,标实又有瘀血、痰浊、气滞、寒凝等的 不同。其次,要重视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程度 及持续时间在胸痹心痛辨证中的重要性,临床往往根 据疼痛特点即能分辨胸痹心痛一病的虚实标本及病情 轻重。

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
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其经脉属心络小肠。心之 本脏病多因情志所伤、禀赋不足、年老体虚、久病失 养所致,证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心脉血液运行障碍和情 志思维活动异常。依据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 ,临床上将心悸、胸痹心痛、心衰、不寐等归属为心 系病证。
(二)治则治法 治疗原则为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标实当通,针对气
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 通阳、泄浊豁痰,尤重活血通脉;本虚宜补,权衡心 脏阴阳气血之不足,补气温阳、滋阴益肾,尤重补益 心气。对真心痛的治疗,必须辨清证候之重危顺逆, 一旦发现脱证之先兆,必须尽早投用益气固脱之品, 或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病机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 肝、脾、肾等脏。心主血脉,心病失于推动,血行瘀 滞;肝病疏泄失职,气滞血瘀;脾虚失其健运,聚生 痰湿,气血乏源;肾虚藏精失常,或肾阴亏损,或肾 阳虚衰,均可引致心脉痹阻而发胸痹心痛。病理性质 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阴伤、阳衰, 并可表现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甚至阳衰阴竭、心阳 外越;标实为瘀血、寒凝、痰浊、气滞,又可相互为 病,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一般胸痹 心痛发作期以标实为主,多为痰瘀互结;缓解期以气 血阴阳亏虚为主,心气虚常见。

(二)鉴别诊断
1.胃脘痛胸痹心痛之不典型者,疼痛可在心下胃脘部,极易 与胃脘痛混淆。但胸 痹心痛多为闷痛,虽与饱餐有关,常在休息、服药后得以缓 解。胃脘痛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 泛酸、嘈杂、暖气、呃逆等胃部症状。真心痛有时亦表现为 胃痛,应予警惕。 2.悬饮胸痹心痛多为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 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 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 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 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知识链接
心脏电生理检查方法 广义心脏电生理检查包括各种有创及无创检查技术,如无 创的体表心电图、运动心电图、Holter监测、食道心电图(食 道调搏)、心电向量图、正交心电图、心室晚电位等,也包括 心内心电图。狭义心脏电生理检查是指在心动周期的某一时 刻给予心脏一个额外刺激,以观察心脏反应,这种方法叫心 脏刺激法。可分为无创性食道心脏刺激和有创性心内膜心脏 刺激两种方法。心脏刺激是心脏电生理学检查的重要方法, 可以测定心脏传导系统的生理功能,诱发和复制心律失常及 揭示其发生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对于曾 发生过室性心动过速或者晕厥的病人,也建议做电生理检查 ,以根据检查结果建议采用药物治疗或安装自动除颤起搏器 (ICD),预防猝死。

由于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故心
系病证常可引起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同时,其他脏腑 的病变,也可影响心的功能,临床上常相兼为病,如 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 、心肝血虚证等。 心系疾病实证的治疗,宜损其有余,兼用重镇安神。 心火亢盛者,宜清心安神;心脉痹阻者,宜化瘀通络 ;痰蒙心神者,宜涤痰开窍;痰火扰神者,宜泻火涤 痰。虚性病证,当补其不足,兼以养心安神。心气虚 、心阳虚者,宜益心气、温心阳;心血虚、心阴虚者 ,宜滋心阴,养心血;心阳暴脱者,回阳救逆。同时 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攻补兼施,脏腑兼顾。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 常用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三七化瘀通脉;柴 胡、桔梗、枳壳、牛膝行气活血;当归、生地黄养血活血; 降香、郁金理气止痛。 血瘀轻可用丹参饮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瘀血痹阻较重, 胸痛剧烈,可加乳香、没药、郁金、降香、丹参;血瘀气滞 并重,胸闷痛甚,加沉香、檀香、荜茇等;气虚血瘀,伴自 汗乏力,气短脉弱,可用人参养营汤合桃红四物汤;寒凝血 瘀或阳虚血瘀,伴畏寒肢冷,脉沉细或沉迟,加桂枝或肉桂 、细辛、高良姜、薤白等,或用人参、附子;若猝然心痛发 作,可含化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活血化瘀、芳香止 痛之急救之剂。
胸痹心痛多在中年以后发生,有缓作与急发之异。其
发展多由标及本,由轻转剧。如治疗及时得当,可获 较长时间稳定缓解,如反复发作,则病情较为顽固。 若失治误治或调理失宜,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心胸 猝然大痛,出现真心痛证候,甚则可“旦发夕死,夕 发旦死”。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 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懈,常伴有心 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数分钟至十几分钟可缓解。严重者可见疼痛剧 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 ,或脉律失常、厥脱等危候,多属真心痛,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 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心电图(包括动态心电图、标测心电图、运动试验心电图等 )、心功能测定、心肌标记物、血清酶学、冠脉造影等检查有 助于明确诊断。

西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心绞痛、心肌
梗死以及心包炎等疾病,表现胸痹心痛临床特征者, 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胸痹心痛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 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心脉痹阻为其 主要病机。
(一)病因
1.寒邪内侵塞邪侵袭,胸阳被遏,气滞血凝,发为本病。《素问· 调经 论》日:“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 凝则脉不通。”《诸病源候论· 心痛病诸候》:“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 心也。”素体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亦成胸痹心痛。如《医门 法律· 中寒门》言:“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类证治 裁· 胸痹论治》亦认为:“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 结也。” 2.饮食不节 恣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以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健,聚 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胸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 痹心痛。如痰浊留恋日久,痰阻血瘀,亦成本病。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运失健,痰浊内生;郁怒伤肝,肝郁气滞, 甚则气郁化火。痰阻气滞,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如《杂病 源流犀烛· 心病源流》日:“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 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中医内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