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性采访产生的积极效果

合集下载

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保护共3篇

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保护共3篇

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保护共3篇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保护1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保护采访是新闻报道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常情况下,记者会请到一些公开表态的人士就话题进行采访。

但是有时候记者们也会采取一种特殊的方式——隐性采访。

所谓隐性采访,就是指记者不透露自己的身份,潜伏在被采访者身边,获取信息并进行报道。

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争议,隐私权保护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隐性采访的好处首先,隐性采访可以让记者获得更真实的信息。

如果被采访者知道面前是一名记者,就很可能会刻意控制自己的言行。

但是,如果记者隐匿身份,被采访者就会放松警惕,将自己真正想说的话说出来,这样可以获得更真实的信息。

其次,隐性采访也可以避免被采访者疑虑记者的目的,从而向记者撒谎或是回避问题。

比如,如果记者明面上向某个政府官员询问有关某个具体问题的态度,由于官员很可能存在得罪某些人的风险,从而不敢完全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但是如果记者采用隐性采访,这位官员就可以不必担心言行被泄露,从而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隐性采访的弊端虽然隐性采访有很多优点,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对于被采访者来说,隐性采访可能会侵犯他们的隐私权。

被采访者有权选择是否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记者不透露自己的身份就进行采访,就可能没有获得被采访者的同意,就行使了别人的隐私权。

其次,隐性采访也可能会误导公众。

许多采访的情况下,被采访者往往会对记者进行某些“演讲”。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记者并不意在同意,他们并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判断力来判断某些话是否可信。

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平衡在进行隐性采访时,记者需要考虑如何在隐私权和信息披露之间取得平衡。

首先,记者需要尽可能地获得被采访者的同意。

如果被采访者知道为何采访是必要的,并且同意进行采访,那么侵犯隐私的程度就会降到最低。

其次,记者也应该在报道中注明自己进行过采访。

除此之外,可能还应该在隐性采访时与采访对象达成共识,例如对于稳定和公共利益问题的细致解释和讨论。

论隐性采访产生的积极效果

论隐性采访产生的积极效果

新闻传播活动实现 自己的道德理想 。 隐性采访的出现, 也许不太 视性 ” “ 或 可听性” 。隐性采访 不仅可以极大地满足受众 的好奇 容易为道德理想的建立产生许多正面的塑造作用 ,但必然可以 心 , 也能够成为受众宣泄某种情绪的一个渠道 , 在一定程度上可 为道德理想 的建立产生警 醒作用 。而隐性采访在舆论监督中的 以维 护 社 会稳 定 和秩 序 。
者 以其 他 方 式 , 不公 开猎 取 已发 生 或 正在 发 生 而并 未披 露 的新 闻素 材 的 采 访 形 式 。 关 键 词 : 性 采访 ; 传 播 ; 受 众 隐
中图分类号 : 2 21 G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 3 1 (0 05 1 4 0 1 1 0 — 3 52 1 )— 2 — 0
每个媒体 负责人高度重视的常胜经验 。隐性采访 ,通常是获得 国, 人的权利和权 益意识 刚刚苏醒 , 许多方面都有待加强 。 “ 独家报道 ” 最为主要的手段之一 。 最近几年来 , 《 南方周末》 《 、新 基金 项 目 :陕 西 省社 会 科学 基 金 ,陕 西 省 文 化 娱 乐 产 业 聚 集 能 《
现在隐性采访正成为新闻机构进行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 的 3从新 闻记 者 层 面 考 察 . 手段之一 ,这不仅在于这一手段 可以提高新 闻的真实性和可读 从 隐性采访 自身来看,隐性采访本身具有一定 的危险性和 性, 发掘 出有深 度 、 影响的作 品, 有 更重要 的是通过这一手段对 局限性 。 在隐 眭采访活动中, 记者 的安全乃至生命 可能会处于危 消极腐败等现象的揭露批评和监督 , 大了新 闻舆论监督 的力 险的境地 。 加 首先 , 险来 自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冲突 。 危 由于隐性采 度 ,促进 了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而受 到了社会 的普遍欢 访多 为对社会不 良现象进行 曝光抨击 ,肯定会令相关单位和个 从 所以 , 被曝光抨击者总会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进行 迎。 而这一方法从一开始就引起了新 闻工作者的困惑和思考 , 但 人利益受损 , 是隐性采访对受众合法性问题也需要引起新闻从业者 的重视 。

浅谈隐性采访的是与非

浅谈隐性采访的是与非

浅谈隐性采访的是与非作者:闫淑慧来源:《今传媒》2016年第12期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有时新闻媒体通过一些正常的采访形式无法了解事实的真相,在这种情况下隐性采访就大显身手了。

隐性采访能使记者获得更加丰富、真实的新闻素材,具有相当的社会价值和新闻实践意义,但从近年来大量的新闻实践可以看出,它并非“通关令”,本文现就徐州台广播电视具体栏目为例,试从法律、道德伦理角度对隐性采访做些粗浅探讨。

关键词:隐性采访;新闻媒体;法律;道德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033-02一、隐性采访及其盛行的原因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有时新闻媒体通过一些正常的采访形式无法了解事实的真相,在这种情况下隐性采访就大显身手了。

所谓“隐性采访”,指的是记者在不暴露自己记者身份的情况下展开的采访活动[1]。

因隐性采访是在受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采访活动,而且较多的用于批评性报道,所以采访到的事实真相一经播出往往犹如一枚重型炸弹,常常带给受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作为徐州本土的自办栏目,广播《12345大家帮》栏目、电视《张慧帮你问》栏目均以社会新闻为卖点,运用隐性采访采制的新闻占了很大比例,用隐性采访去关注老百姓生活中的问题是两档栏目的主要特征。

从学校附近的小摊小贩到超市的安全通道;从车站出租车宰客到街头算命……事情虽小但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再加上所报道的人和事都发生在徐州本地,受众从心理与地理上都比较能接受。

综合起来,隐性采访的利用率之高,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1.隐性采访较其他采访形式,更能客观真实地获取第一手素材,更好地为媒体的舆论监督服务2014年8月,《张慧帮你问》栏目接群众举报,某网吧不顾国家规定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在对该网吧的采访中,栏目派出1名记者,装扮成上网者,进行隐蔽采访,通过记者身上所携带的隐蔽拍摄设备,记录下了事实的真相——该网吧三分之二都是中小学生,有的甚至连书包都来不及放下,便在昏暗的灯光与污浊的空气里专心致志地打起网络游戏。

浅谈电视节目隐性采访的特殊作用

浅谈电视节目隐性采访的特殊作用

明确 知 道 采 访 意 图 。记 者 可 以 采 访 到 未 被 干 预 的 原 汁 原 味 的生 活 .被 采 访 者 也 不 会 存 有 通 过 记 者 所 代 表 的 舆 论 工 具 隐 藏 或 扩 张 自 己某 些 行 为 事 件 的 意 图 . 而 使 记 者 获得 的材 料 真 实 可 靠 。 3能 够 向 有 可 能 拒 绝 采 访 的 人 了 解 . 到需 要 的情 况 。拒 绝 记 者 采 访 大 体 有 以 下 几 种 情 况 :害 怕 记 者 揭 露 自己 或 本 单 位 的 问题 : 愿 报 道 成 绩 和 先 进 事 迹 , 不 以 免 在 工 作 中 和 生 活 中 出现 被 动 局 面 ; 对 于记 者 报 道 常 常 不 能 把 握 “ 寸 ” 造 成 分 而 种 种 麻 烦 产 生 反 感 。记 者采 取 隐 性 采 访 则 可 以 解 决 拒 绝 采 访 的 问题 。 当 然 在 获 得 所需 材 料 之 后 ,写 报 道 时 也 应 谨 慎 从 事 . 握 分 寸 . 重 事 实 , 他 人 负责 。 掌 尊 对 4 隐性 采 访 有 利 于 记 者 转 变 采 访 作 . 风。 隐性 采访 多半 与 新 闻 事 件 同 时 进 行 , 这 就要 求 参 与 隐 性 采 访 的记 者 具 有 敏 锐 的 思 维 、 速 的反 映 , 别 真 伪 的 能 力 以 快 甄 及 果敢 正 直 的 人 格 等 素 质 。 时 , 要 有 同 还 扎 实 深 入 的 采 访 作 风 .隐性 采 访 的 即时 性 在要 求 记 者 具 有 诸 多 素 质 的 同 时 也 在 不断地提高和锻炼记者的素质。 隐 性 采 访 的可 贵之 处 在 于 :它 比较 彻 底 地 坚 持 新 闻真 实性 的 原 则 ,采 访 到 的 材 料 是 真 实 可 信 的 .采访 的 作 风 是 艰 苦 的 .没 有 显 性 采 访 所 得 到 的 优 惠 和 待 遇。 的记者并不愿意采用这种方式 , 有 还 有少数记者的采访 活动是 : 吃一 点 、 一 拿 点 、 一 点 , 后 写 篇 捧 场 的 文 章 , 先 要 然 事 就 告 知 吹 捧 的 意 图 ,或 事 先 就 接 受 对 方 要 求 吹 捧 的 意 图 , 这 样 的 采 访 谈 不 到 真 实 的 报 道 , 不 到社 会 责任 。 谈 真正 要 在 事 业 上 有 所 进 取 。 得 下 工 夫 , 力 气 。 而 就 花 隐 性 采 访 则 是 记 者 在 事 业 上 下 工 夫 花 力 气的动作之一 。 三、 隐性 采访 的 适 用 1 评 性 、 露 性 报 道 。这 类 报道 也 . 批 揭 并 非 都 要 采 用 隐性 报 道 的 方 法 , 因 为 有 关 的 人 和 单 位 有 时 拒 绝 采 访 ,有 时设 置 障 碍 .有 些 知 情 的 人 则 害 怕 别 人 打击 报 复 而 不 敢 向记 者 反 映 真 实 情 况 。 这就 要 记 者 开 动 脑 筋 。 辟 蹊 径 , 隐蔽 的 身 份 另 用 去 听去看 . 使采访 尽可能获得最佳 的效果 。 2涉 及 有 争 议 性 问 题 的报 道 。凡 具 . 有 争 议 的 人 、 和 问题 , 访 时要 了 解 争 事 采 议 的 实 质 内容 、 龙 去 脉 , 往 要 做 较 深 来 往 入 的 采 访 。 果 不 暴 露 记 者 的身 份 , 别 如 特 是 不 暴 露 自己 的 意 图 、 的 、 点 , 比 目 观 就 较 容 易 了解 到 真 实 情 况 。 3有 些 表 扬 性 稿 件 的 采 访 。表 扬 一 . 个 人 、 件 事 、 个 单 位 , 般 是 可 以 直 一 一 一 接 采 访 的 .但 社 会 的复 杂 性 提 醒 新 闻 记 者 .光 靠 领 导 介 绍 或 书 面材 料 或 某 些 反 映 . 免 有 片 面性 。 事 情 的 好 坏 , 寸 如 难 分 何 , 易 把 握 准 。 果 适 当运 用 隐 性 采 访 不 如

关于隐性采访的“三者”与“三不”

关于隐性采访的“三者”与“三不”

关于隐性采访的“三者”与“三不”作者:朱飞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11期【关键词】隐性采访电视记者“三者” “三不”隐性采访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公开自己的身份或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秘密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是一种辅助性的特殊采访方式。

对于电视记者来说,隐性采访更有其特殊意义,特别是揭露性、批评性的报道,可有效获取这类新闻事实,尤其是隐性采访中采集到的现场声和图像更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收视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电视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增强了媒体公信力。

一、电视记者隐性采访的必要性1、可以突出新闻来源。

电视记者假如公开对一些揭露性、批评性的事件进行采访时,很难拍到“原生态”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况,有的只能间接通过他人之口了解事件的发生情况,可信度、说服力都很差,新闻来源不是很明确,公信力不强。

而在隐性采访中,记者都是深入一线,而且是在被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采访拍摄,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都被记者囊括机中,原汁原味地记录了事件全过程,其画面镜头语言十分明了,新闻来源清晰真实可信。

2、可以提高新闻含金量。

对违法犯罪等方面的隐性采访,多为受众所关注,具有较强的可视性。

《南京零距离》经常运用隐性采访,让观众看到了生活背后的许多隐秘,提高了人们分辨是非能力,同时也拓宽了节目领域,许多公开采访不能拍、拍不好、最好不拍的节目,都能够被隐性采访搞掂。

近些年来,隐性采访越来越多地被众多电视新闻媒体所采用,从某种角度讲,是隐性采访提高了新闻的含金量,增强了电视传播的感染力。

3、可以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特殊揭露和评判。

隐性采访可以避免公开采访的缺陷和难处,化被动为主动,记者不必绞尽脑汁去应付那难缠的一套套“官话”,也不会对某些揭露性的报道而打草惊蛇,从而保证了采访质量,获得大量公开采访无法得到的素材,提高了采访成功率。

就拿中央台的《焦点访谈》《每周质量报告》及今年新改版后的《晚间新闻》等栏目来说,许多揭露、评判性的节目之所以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其中隐性采访功不可没。

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隐性采访的利与弊作者:黄香君来源:《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01期摘 ;要 ;隐性采访作为舆论监督的手段之一,是常规的显性采访的补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运用隐性采访保障了大众的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新闻的真实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特殊的采访方式也容易造成侵权、诚信危机等不良现象。

因此,我们要理性看待、谨慎运用隐性采访。

本文主要就隐性采访的利弊以及具体运用等问题进行分析,以引导隐性采访健康发展。

关键词 ;隐性采访;利处;弊端;谨慎运用中图分类号 ;G2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1-0097-011 ;隐性采访概要隐性采访,主要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或隐瞒记者身份等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一般说来,隐性采访是在常规的显性采访不奏效的情况下采用的,借助隐性采访可以减少采访过程中的障碍和干扰,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可以更加清晰地洞悉是非曲直。

比如,央视“江西高考替考案”“金华火腿”“地沟油”事件等都是隐性采访的成功案例,为我们揭开了我们看不到的一面,同时也鞭挞了当地一些监管部门的不作为行为,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当然,隐性采访并不是无限度的,而应该控制在法律和新闻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这是值得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注意的。

2 ;隐性采访的利与弊分析隐性采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应的,是显性采访的补充形式。

在现实的新闻报道中,隐性采访既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也存在一些弊端。

2.1 ;隐性采访的社会价值隐性采访的核心就是让被访者尽可能地表现出日常状态,使新闻报道具有真实性和可信性,带有画面的隐性摄像则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这能够更加体现出新闻的真实性,尤其是在批评性报道中更具有显性采访达不到的效果。

比如,黑龙江电视台的《真相》栏目记者曾经曝光过一家餐馆使用地沟油的事件,记者就是以服务生的身份潜入到这家饭店,经过几天的暗访,终于掌握了这家饭店收取、使用地沟油的证据,并且曝光了餐馆使用自来水勾兑色素香精制作果汁的事实,并偷偷录了像。

浅谈记者运用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浅谈记者运用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浅谈记者运用隐性采访的利与弊作者:董琳来源:《活力》2014年第03期[关键词]隐性采访;优越性;负面效应隐性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一种特殊形式,颇具渊源。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记者,很早就已经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特殊的采访手段来探索新闻事实的真相。

近年来,隐性采访逐渐受到了各种媒体和受众的广泛关注,在新闻实践中频繁采用。

这种特殊的采访方式不仅给受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效果,而且更加使人对公众深恶痛绝的社会现象的披露和批判有痛快淋漓之感,从而赢得了传播者和受众的青睐和欢迎。

但与此同时,隐性采访在理论界却引发了很多争议。

为此,笔者以自身从业十年的经历,简单总结了新闻记者运用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一、隐性采访的优越性隐性采访之所以在近些年的新闻实践中被记者应用于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甚至被一些权威媒体的记者当做是屡试不爽的“秘密武器”,是因为它具有其他采访手段难以替代的优越性和独特魅力:首先,通过隐性采访手段获得的新闻往往都具有很大的新闻价值。

一则新闻的新闻价值与采访的难度往往是成正比的,采访的难度越大,其新闻价值就越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但真实却是来之不易的,尤其是在问题报道、批评性报道中。

在公开采访中,采访对象往往有充分的时间做好一切准备,包括心理准备甚至是“作假”的准备,这为获取真实的信息带来了很大难度。

而利用隐性采访使之避之不及,可以将事件和人物最真实的一面挖掘出来,大大增强新闻的真实性。

以北京电台记者张勉之暗访假发票市场的新闻为例,卖假发票的不法商贩对于生人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公开采访根本不可能揭开真实内幕,连卖假发票的证据都很难拿到。

记者于是采用暗访的方式,裤兜里揣上录音机,与卖假发票的人假作攀谈,获得了许多生动真实的内幕情况,增强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

其次,隐性采访推出的新闻报道往往都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其作品大多是比较有深度、有影响力的。

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和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和进步,受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论隐性采访

论隐性采访

论隐性采访的看法15编导三班李念秀 1510127112摘要:隐性采访因其内容的真是性、鲜活性而颇得新闻媒体的欢迎。

然而,法律并未对此做出明确的规定。

社会各界对隐性采访也各有看法。

本文主要浅析了隐性采访的利弊问题,着重从利与弊两方面对隐形采访展开了详细探讨。

本文的探讨对于媒体记者在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时权衡利弊得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隐性采访;现行采访;偷拍;偷录;采访作风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

是在被访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采获新闻信息的新闻采访活动,通俗来讲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暗访”,它包括偷拍、偷录等手段。

在西方新闻史上,隐性采访就是经常采用的采访方式之一。

在我国的新闻采访实践中隐性采访也得到了越来与广泛的应用:从较早出现的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到如今的各地方台都经常采用这种采访方式来揭露令人触目惊心的社会暗角,从而起到鞭挞受众、净化社会空气的作用,满足了广大民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要求,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当然,隐性采访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一、隐性采访之利1、隐性采访是进行批评报道的重要手段批评报道是体现媒体舆论监督功能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它的目的是对不良现象和违法行为实施舆论监督。

很多情况下,记者如果采用显性采访方式,亮明身份,说明采访意图,一般很难了解到事实真相。

许多成功的批评报道都是采用了隐性采访。

在中国,最具说服力的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等栏目。

无论是较早时候的央视记者躲进装有特制玻璃的货车内偷拍公路“三乱”情况,还是前段时间央视记者曝光达芬奇家具造假事件等等,无一不是隐形采访的成功典范。

2、隐性采访有利于记者转变采访作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新闻媒体之间竞争日趋激励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观众,以前的那种找选题,等传真的新闻报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缺乏应有的竞争力。

浅析新闻隐形采访所造成的影响

浅析新闻隐形采访所造成的影响

浅析新闻隐形采访所造成的影响【摘要】目前的媒体对于敏感性或者涉及个人隐私话题,会采用隐形采访。

隐性采访能够最大限度地逼近事实真相,突破显性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一针见血的抓住问题的实质,具有较强的可听性,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特别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通过隐性采访可以获取其他采访手段难于获取的新闻事实,从而更好地实行舆论监督。

然而随着隐性采访使用的频率不断增加,由其引发的质疑也在不断产生。

【关键词】新闻;隐形采访;影响一、新闻隐性采访的缘起目前,新闻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媒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求新,来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理,不可避免的使用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作为现今大多数媒体的一种采访报道方式,其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一些内在的原因:(一)正常的采访遭遇各种利害关系,难以成效由于利益相关,地方各级主管的保护使得公开采访更为困难;特别是我国行政机关实行问责制以来,不少地方政府及个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采取了许多妨碍新闻采访的措施,各单位各部门只对正面的新闻报道感兴趣。

(二)社会的要求社会公众赞成、认可隐性采访。

在现代社会中,公众急切需要新闻媒体提供大量真实的、有现实意义的消息,尤其是揭露现实中阴暗面的事实,以端正党风,净化社会空气,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隐性采访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这种需要,因而受到群众的欢迎和肯定。

(三)新闻的卖点新闻媒体受利益的驱使。

由于受众对于各种新、奇、特的报道情有独忠,而各新闻媒体也感到了这一“卖点”所来的可观的效益,作为两全其美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当事的记者们接连不断地采用暗访和偷拍的方法,即使有些受众感到不妥,也会谅解。

从新闻发展的角度来看,隐性采访是一种新闻采访中的一种畸形成长,目前虽然没有明文禁止,但也不受法律的保护。

它现在所以没有受到舆论的普遍谴责,一是因为被揭露的事情维护了多数人的利益,两害相比,揭露坏事明显更重要;二是公众的法律意识还不太强,我国的管理体制和各种监督机制还不健全。

隐性采访中的利与弊

隐性采访中的利与弊

隐性采访中的利与弊作者:李娜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9期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隐性采访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国内新闻报道中。

什么是隐性采访?一些新闻学家、记者对它界定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将隐性采访定义为:“记者隐瞒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

”何志武教授认为“隐性采访时记者以特定的身份去观察和了解事物,以获取公开采访不易得到甚至不可能得到的新闻材料。

”一、隐性采访的积极作用。

当然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它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当然和它能够取得一般采访方式所得不到的丰富信息有关。

如中央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每周质量报告》等节目,大量使用隐性采访这一形式。

除此以外,隐性采访在地方台一些关注社会民生类的新闻报道中也不断出现。

隐性采访中,记者扮演成适当的身份人物,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以最容易获得新闻信息的角色身份与被访者进行接触,这就降低了被访者的心理防范,可以最大限度的获得所需新闻信息,易于揭露事情的真相或者是得到第一手新鲜的新闻事实,凸显出其在这种情况下的优势。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关注到,广播、电视等媒体所曝光的一系列食品行业黑幕中,记者装扮成顾客、商贩、买主等,使用隐性采访的手段,深入到制假售假的企业和商贩中,与掺假制假的不法分子进行周旋。

可以看到,在曝光的譬如福尔马林泡牛肚、注水猪、水果打蜡、硫磺熏姜等节目中,记者采用非正常的录音或者拍摄手段,将事实呈现到大众面前时,那种强烈而又真实的现场感,新闻事实的震撼力,都让人瞠目结舌。

这些新闻报道也会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依法取缔和整治这些违法违规行为,净化了老百姓的餐桌。

当然,隐性采访的积极作用不仅体现在对批评或者负面报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些正面报道中它的积极作用也不容忽视。

比如,在采访劳模、好人好事等人物时,面对镜头、录音笔等设备他们可能表现的不是很自然。

论隐性采访的技巧和意义

论隐性采访的技巧和意义
论隐性采访的技巧和意义
杨春庆
( 作 者单位 :太原广播 电视 台 )

要 :隐性采访是近年 来应 用较广泛 的采访方式 ,特 别是在 一些广播 电视媒 体 中应 用的频率较 高,例如 焦点访谈 、今 日 说
法、每周质量报告等,目 前已经成为焦点类节目强有力的武器。与公开采访相比而言,隐性采访存在一定的优势,更能真实地反
2 . 2 . 2 注意位置和角度 隐性采 访 时也要 特 别注 意采 访 时拍 摄的位置和角度 ,不能触及法律 的底线 , 我 国法律 规定 严禁 侵犯 被采 访 人 的隐私
权 。因此 在采 访时要选取好拍摄 的角度 ,
拍摄 的 内容 必须 与新 闻事 件 息息 相 关 , 不 能涉 及被 采访 人 的隐 私 ,也 不能 拍摄

下 使 用摄像 机 、录音 笔 、相 机 等设 备进 的 需 要
2 . 2 . 1 暗访设备的挑选
行 的一 种偷 拍偷 录 式 的采访 。隐性 采访 随着社 会 经济 的发 展 以及人 们 生活 主要有 两 种采 访方 式 ,即观察 式采 访 和 水平 的不 断 提高 ,当前 的 电视新 闻报 道 介入式 采访 。 更加 追求 平 民化 、人 性化 以及 娱 乐化 , 1 隐性采访的意义 特别 是平 民化 的新 闻更 加 受到各 大媒 体 1 . 1 隐性采 访能 够增强新 闻媒体 的 的追 捧 ,隐性 采访 能够 更好 地反 映 出新 竞 争力 闻的真实性 , 更加符合人 民群众 的需求 , 近 年来 ,随 着我 国经济 的 发展 ,各 随着 我 国新 闻改 革 的逐步 深 入 ,隐性采 大新 闻媒 体之 间 的竞争 不 断加 剧 ,隐性 访将 会更 加 适合 电视 新 闻 的改革 ,促进 采 访 是新 闻媒 体在 新 闻竞 争 中克 “ 敌” 我 国电视新 闻行业不 断向前 发展 。 制胜 的法 宝 ,隐性 采访 的 内容一 般是 最 1 . 4 隐性采访 能更好 地发挥 舆论 的 贴 近人们 生 活 ,最 为人 们所 关 注 的 ,记 监督作用 者将不为人知的 “ 内幕 ” 原原本本地展 现 , 隐性 采访 能 够更好 地 发挥 舆论 监 督 更能满足人们 的好奇心理 ,所做 出的报 的作用,是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重 道 能够更 加 吸引 人们 的 眼球 ,更能获 得 要 保 障 ,目前 我 国普 遍存 在 着舆论 监 督 群 众 的青 睐 ,其在 新 闻媒体 界 的竞争 力 难 的 问题 ,许 多采访 都 被 当事 人拒 绝 ,

试论隐性采访的社会价值

试论隐性采访的社会价值

试论隐性采访的社会价值作者:顾理平来源:《今传媒》2011年第09期隐性采访是被新闻记者广泛采用的一种采访形式,自20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在我国的新闻采访活动中流行开来后,至今仍在被广泛应用。

每年“3•15”消费者权益日前,许多新闻记者都会用此手段采集大量素材并在随后集中推出,几乎年年引起轰动。

这些年,这种手段虽然不再像民生新闻勃兴之初那样被作为收视率的“必杀技”在电视新闻节目天天采用,但仍如常规武器般时不时地展示其风采。

隐性采访之所以大行其道,除了这种采访手法的自身魅力和优势外,还与它独有的社会价值密切相关。

一、真实再现社会映像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必须通过传播者的主观作用才能实现传播。

这种主观作用的存在使虚假新闻出现成为可能。

新闻本来就应该是真实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使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及其变种在我们的社会广为流行,于是,当饱受虚假新闻之骗之后,受众便开始对真实新闻充满殷切期盼。

隐性采访采获的新闻可以有效地真实再现社会映像,是对虚假新闻的背叛,所以受众特别欢迎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与社会真实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隐性采访的出现,能使新闻更加均衡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使新闻给受众展示的社会是一个真实的社会。

我们的新闻媒体一贯强调“以正面报道为主”,这是没有错的。

但是,任何事情都必须有度,对“以正面报道为主”的过度强调,则可能带来十分消极的社会后果。

这样的惨痛教训,对我国的新闻事业而言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中国社会人祸频频,天灾不断,但我们从新闻媒体的报道中看到的社会却终年“莺歌燕舞,春意盎然”,到头来,整个国家日渐落后,国民经济濒于崩溃。

这种局面的出现当然原因多多,但新闻舆论监督的缺位和对外界“大好形势”的虚假宣传,显然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社会的拨乱反正,新闻报道出现了全新的气象,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也成了大多数新闻人的共识。

浅谈记者运用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浅谈记者运用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浅谈记集 团 家报 , 哈 尔滨 1 5 0 0 1 8 )
[ 关键词】 隐性采访 ; 优越性 : 负面效应
隐 性 采 访 作 为 新 闻采 访 的 ~ 种 特 殊
形式 . 颇 具 渊 源 无 论 是 国 内还 是 国外 的 新 闻 记 者 .很 早 就 已经 在 实践 中 运 用 这 基本上都 是真实 的反 映 ,因而生动 、 鲜 活 。 它 改 变 了 长 期 以来 难 以 突破 的新 闻
体 和 受 众 的广 泛 关 注 ,在 新 闻 实 践 中频
繁 采 用 。这 种 特 殊 的 采 访 方 式 不 仅 给 受
众 带 来 耳 目一 新 的视 、 听效果 , 而 且 更 加
法, 可一旦 成功 , 往往 能产 生轰动效 应 , 因 此 隐 性 采 访 得 到 的作 品可 读 性 都 比较
隐 性 采 访 有 其 优 越 性 ,也 不 可 避 免 地 存 在 着 某 些 局 限性 。 它在 为记 者 带 来
闻往 往 都 具 有很 大 的 新 闻 价 值 。一 则 新 闻 的新 闻价 值 与 采 访 的 难 度 往 往 是 成 正 比的, 采访的难度越大 , 其 新 闻 价 值 就 越 大。 真 实 是 新 闻 的 生命 。 但 真 实 却 是 来之 不 易的 . 尤 其 是 在 问题 报 道 、 批 评 性 报 道
使 人 对 公 众 深 恶 痛 绝 的社 会 现 象 的 披 露
和 批 判 有 痛 快 淋 漓之 感 ,从 而 赢 得 了传
或 不 易解 决 的 问 题 ,形 式 和 内容 都 很 新 颖 ,令受 众 在 接 收 到 通 过 隐 性 采 访 传 递 出 来 的 信 息 时 觉 得 耳 目一 新 。 隐性 采 访 的独 特 作 用 ,还 在 于它 能一 针 见 血 地 抓 出问题的实质 , 向受 众 推 出 有 血 有 肉 、 实

每日考点隐性采访的内涵及利弊性探讨

每日考点隐性采访的内涵及利弊性探讨

每日考点隐性采访的内涵及利弊性探讨核心概念辨析一、隐性采访的内涵?▪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隐性采访是记者主动出击进行采访的行为,记者采访时一定始终在新闻发生的现场,否则隐性采访就无法完整地进行。

隐性采访能否顺利完成,与是否能做到让“被采访者未知”密切相关,也是体现记者业务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

▪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

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

这种采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

二、隐性采访的特点?隐性采访由于其自身的特点,相对于常规采访而言,隐性采访具有非公开性、有限性、双重性等特点:首先,隐性采访的采访方式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这种采访行为是秘密进行的,具有非公开性的特点,表现为隐瞒身份,隐蔽采访手段及不向被采访人暴露采访意图与目的。

其次,隐性采访在采访范围上只能适用于有限的采访题材,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采访都能采取隐性采访,必须是在公开采访无法保证采访真实性的情况下,并且进行隐性采访不会触犯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不会侵犯到公众利益,才能进行隐形采访。

最后,隐性采访在采访上存在双重性的效果,相对于常规采访,隐性采访能实现常规采访不能实现的采访效果,更能体现新闻媒体对新闻报导的真实性,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隐性采访的优势?(答题模板)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有时新闻媒体通过一些正常的采访形式无法了解事实的真相,在这种情况下隐性采访就是获取新闻信息的必要手段。

综合起来,隐性采访的利用率之高,原因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注意思考的五个方面)▪运用特殊手段,真实反映社会现象(对事件本身而言)▪获取第一手素材,服务舆论监督(对社会环境而言)▪参与新闻竞争,克敌制胜的法宝(对媒体行业而言)▪立体化呈现新闻事实,提高受众“可信度”(对受众而言)▪塑造媒体自身形象,提升信息服务公信力(对媒体自身而言)四、隐性采访的使用原则?(或隐性采访在实践中如何把握好“度”?)答题模板作为记者首先要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和做人的行为准则,从职业角度讲,记者身上凝聚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隐性采访案例

隐性采访案例

隐性采访案例在新闻报道和调查研究中,采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采访可以获取到丰富的信息和真实的情况。

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隐性采访成为了一种必要的手段,尤其是在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或者需要保护采访对象隐私的情况下。

隐性采访是指采访者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进行采访,以获取真实的信息和情况。

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来探讨隐性采访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案例一,记者深入调查医疗事故。

某医院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医疗事故,导致患者严重受伤甚至死亡。

当地媒体对此展开了调查报道,但是医院方面一直对外宣称一切正常,没有发生医疗事故。

记者意识到需要进行隐性采访,于是化妆成普通患者的样子,深入医院进行了暗访。

通过和其他患者及家属的交谈,记者得知了医院内部的真实情况,以及医疗事故的发生原因。

最终,记者通过这次隐性采访揭露了医院的丑恶行径,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案例二,调查员深入探访非法工厂。

某地发生了一起非法工厂雇佣童工的事件,当地政府一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

一家媒体决定派出调查员进行隐性采访,以深入了解非法工厂的情况。

调查员化名成为一名求职者,通过一系列的面试和交流,最终成功进入了非法工厂。

在工厂内,调查员目睹了童工们的艰苦生活和非法加班的情况。

通过这次隐性采访,媒体揭露了非法工厂的黑暗一面,促使政府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保护了童工的权益。

案例三,调查员深入探访环境污染企业。

某地发生了一起环境污染事件,当地政府和企业一直对外宣称环境没有受到污染。

一家环保组织决定进行隐性采访,以揭露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

调查员化身成一名普通游客,深入企业进行了暗访。

在企业内部,调查员发现了大量的废水和废气排放情况,以及对环境的破坏程度。

通过这次隐性采访,环保组织成功揭露了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促使政府对企业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保护了当地环境的安全。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可以看出,隐性采访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保护采访对象隐私的同时,也能够揭露一些不为人知的真相,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调查性报道的隐性采访之浅析

调查性报道的隐性采访之浅析

调查性报道的隐性采访之浅析作者:董艳春来源:《活力》2010年第24期[关键词]隐性采访;作用;注意事项隐性采访,是调查性报道的一种重要采访途径,是记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或采访意图采用的方法,对于很多被故意掩盖的新闻事实真相的采访,经常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是目前各媒体常用的方法。

有新闻同行说,现在采访调查的难度加大,记者越来越像“侦探”和“演员”,为了揭开新闻背后的新闻,需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

然而,这种能够还原新闻事实最原始生态的方法,却是调查性报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有积极意义,应予以重视。

一、隐性采访有助调查性报道更圆满所谓的调查性报道,目前一般指的是不依赖有关部门、有关专家,由记者独立完成的对新闻事件真相的调查,且这种新闻事实是故意被某些单位、某些企业或某些个人隐瞒、掩盖的,而其实际上损害的是公众的利益。

对于这样的采访,记者背负的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责任。

因为调查性报道属于“揭短”,所以采访对象基本不配合,调查性报道对于记者来说,完成任务是很艰难的。

人们所说的“无冕之王”的身份,在此种报道中常常需要掩饰,而且要完全不让对方怀疑,这样才能搜集到真实的新闻素材。

隐性采访在这里能够巧妙地让记者完成全面的新闻调查,或是最关键的事实部分的采访。

比如,笔者几年前在一次对伪劣酱油、醋的调查性采访,便采取了这样的隐性报道。

当时,一位外地来哈的客人报料,称在道外区一家包子铺吃早餐时,发现一个男子骑自行车给小铺送来一大桶深颜色的液体,恰巧这位外地客原来又是做调味料生意的,他察觉到包子铺的酱油、醋味道不对,很可能那名男子送来的是劣质调料。

按照这一线索,笔者与一名实习生展开了调查,以一家新开饭店需进货为名义,找到一个调料批发商,拿回劣质酱油、醋的样品,经卫生监督部门认定,其存在重金属超标等问题。

之后,我们又按深挖线索,找到了位于偏僻的城乡接合处的小作坊,现场目睹了小作坊令人作呕的生产环境,并在质监网上查到,这家小作坊并无经营资质。

浅议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浅议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1 . 隐性采访及其存在 的道德考量 1 . 1隐性采访的概念 践来看 ,对于常规采访,受访者都是乐于接受并积极 配合 的,但是对于非常规采访 来说,一旦记 者亮 出身份 或说明
隐性采访是相对 于常规采访的来说的,通过新 闻界实 采访意 图,通 常采访就很难进行 。有时为 了发挥新 闻媒体
【 参考文献 】
【 1 】 郭庆光 . 传播学教程》 【 h { 】 . 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 , 1 9 9 9 年版 .
断加大资金投入、引进人才 、拓宽信息来源渠道、整 合各 [ 2 】 闰晓鹏 . 市县级 电视台节 目 本土化策略研 究 [ J ] . 新闻传播 , 种优势资源、办具有 地域特色的精 品栏 日。 2 0 1 0 年第 9 期.
作 为其获取新闻来源的手段之一。本文主要 分析 隐性采访 中产生道德缺 失及真 实性问题 ,并提 出相应 的改善措施 。 【 关键词 】隐性采访;道德缺失;真 实性 【 中图分类 号 】G 2 1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l O 0 9 - 5 6 2 4( 2 O 1 6 )0 6 - 0 0 3 1 -  ̄ 2
目娱 乐化作为发展方向,用简单的模仿上一级电视 台娱乐 节 目的方 式来制作 自己的娱乐节 目 因此 ,我们 时常在县 级 电视 台中看到许多仿制的娱乐节 目,这些仿制的娱乐节 目制作质量不高,为追求收视率 ,时常会出现迷信、拜金 、 等 内容,难免有低俗之嫌 1 . 3广告准入机 制不严格、虚假广告泛滥 。 同其他 电视 台一样,电视广告也是县级电视 台的一项 重要经济 来源 。但是因其信息传播范围小 ,影响力不是很 大 ,县级 电视台的广告业务规模小 、广告制作水平相对较 低。 在广告资源少且经济压力又很大的情况下 , 一些虚假 、 低俗的』 告时常出现 。特别是虚假医疗广告是最常见 的一 种广告类型 ,这也是广大观众最烦感的一种广告类型,这 些虚假医疗广告经常以患者加专家加明星 的形式 出现 ,千 篇一律且 极力夸大产品疗效。 并且在广告语言用词绝对 化, 根本不从实际出发,绝对化 的用词夸大 了产 品的疗效、弄 虚作假,这是一种误导消费者 ,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负 责任 的表现 总体来看,县级 电视 台的节 目内容和质量依然水平较 低 、内容单一、模仿严重。发展理念、人才技术 、经营管 理方式等成为制 约其发展的瓶颈 ,限制了县级 电视台的健 康 、稳步发展。 2 , 县级电视台的发展 策略 县级 电视 台虽然在 节目制作及 发展理念 中存在着 许多 不足和缺陷 ,但其发展潜力和优势也很大 。县级 电视台的 地域性特 点决定了其能够与当地 民众紧密相连 ,由于这种 紧密 的联系使县级 电视台较其它上一级电视 台更加具有无 可 比拟的群众互动性,有成为 “ 公众 电视台”的潜力 。 在新的传 媒发展环境下 ,县级 电视台想要获得更好 的 生存和发展,发挥 自己的长处 ,不断更新发展理念,突破 发展 的瓶颈 ,充分挖掘 自身的优势 ,不断的做好、做强 。 2 . 1提高节 目质量、建立严 格的准入机 制。 县级 电视台在节 目的制作上要符合当地群众的生活实 际,节 目制作要 不断的提升品位 、提高质量 、做群众 喜闻 乐见的电视节 目。同时,应 该转变媒体发展经营理念、不

浅议隐蔽性采访的伦理道德(一)

浅议隐蔽性采访的伦理道德(一)

浅议隐蔽性采访的伦理道德(一)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隐性采访被广泛的运用。

隐性采访能够最大限度地逼近事实真相,突破显性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一针见血的抓住问题的实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可视性,可听性,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使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通过隐性采访可以获取其他采访手段难于获取的新闻事实,从而更好地实行舆论监督。

然而随着隐性采访使用的频率不断增加,由其引发的质疑也在不断产生。

就记者的身份和采访意图的隐瞒来看,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隐性采访都是一种欺骗,而这种欺骗不同于一般:其一,媒体与采访对象的地位不对等,前者出于强势地位;其二,它是一种主动欺骗,采访者是有预谋的;其三,经常在采访对象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况下公开采访内容。

一些新闻记者因为运用秘密采访手段进行采访而受到诸多非议,甚至因此坐上了被告席上。

社会对记者和媒体职业道德素质的评判也成为隐性采访不得不面对得尴尬。

一、记者在隐性采访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道德困惑在隐性采访的实施过程中,新闻记者为了完成既定的采访任务,往往会经常采用欺骗手法,从而采获得相应的新闻素材。

这些欺骗手法主要有:第一,采访主体的欺骗。

新闻记者出现在隐性采访现场时,一定是隐瞒了自己身份的。

第二,采访工具的欺骗。

隐性采访必须借助微型采访机、摄象机、录音机等采访设备才能顺利完成。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采访工具的小型化、智能化、隐蔽化程度不断提高,使采访工具的欺骗变得越来越方便,其应用也就越来越普遍。

第三,方法的欺骗。

记者要完成隐性采访任务,除了必不可少的观察之外,还必须想方设法通过提问等丰富采访的内容。

提问是记者开展新闻采访的一个基本程序,但是,在隐性采访中。

提问也是必须“隐蔽”进行。

提问不能引起采访对象的怀疑,也就是说,提问的内容必须与自己设计成的身份相吻合,否则,极易暴露记者身份而使采访难以进行下去。

在隐性采访中,欺骗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这种“不可或缺”就会“不可避免”地带来道德的困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隐性采访产生的积极效果
作者:杨康韩乐
来源:《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年第05期
摘要:众所周知,隐性采访,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而并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关键词:隐性采访;传播;受众
中国分类号:G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124-001
现在隐性采访正成为新闻机构进行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的手段之一,这不仅在于这一手段可以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发掘出有深度、有影响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手段对消极腐败等现象的揭露批评和监督,加大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

而这一方法从一开始就引起了新闻工作者的困惑和思考,但是隐性采访对受众合法性问题也需要引起新闻从业者的重视。

1.从社会价值层面考察
隐性采访有助于社会现象的真实再现。

新闻本身就应该是真实的,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新闻的异化,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在社会广为流行。

在这种情势下,隐性采访就变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而许多社会的真实情况就是通过隐性采访得以反映的,所以受众特别欢迎隐性采访。

媒体通过隐性采访的手段,可以获取其他采访手段难于获取的新闻事实,从而更好地实行舆论监督。

新闻的社会功能之一,是追求社会公正。

对于社会的不公和丑恶,批评性报道无疑是最为有力的抨击手段,而许多批评性报道的素材,正是通过隐性采访的手段获得的。

2.从新闻媒体层面考察
首先,隐性采访有助于道德理想的塑造。

新闻媒体需要借助新闻传播活动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

隐性采访的出现,也许不太容易为道德理想的建立产生许多正面的塑造作用,但必然可以为道德理想的建立产生警醒作用。

而隐性采访在舆论监督中的有力运用,也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其在道德理想塑造中的意义。

其次,隐性采访有助于增强媒体竞争力。

媒体竞争在经过了最初的外延竞争后,己主要地转向内涵的竞争,力争以内涵的高人一筹,取得外延竞争的最终胜利。

在这个竞争中,“独家性”已成为每个媒体负责人高度重视的常胜经验。

隐性采访,通常是获得“独家报道”最为主要的手段之一。

最近几年来,《南方周末》、《新民晚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等报纸多次组织记者运用隐性采访的手段,采写了大量有力的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如《扬子晚报》专门推出一个“每周暗访”栏目。

通过“暗访”获得大量独家新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发行量的上升。

再者,隐性采访有助于市场利益的实现。

隐性采访能够带给受众强烈的现场感,有力地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深刻性。

隐性采访在塑造媒体形象、培养受众忠诚度、吸引更多受众方面,作用是其它任何一种新闻手段所难以企及的。

而这些良好社会形象的确立,可以锁定受众的接收兴趣,从而带动和实现市场利益。

3.从新闻记者层面考察
从隐性采访自身来看,隐性采访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局限性。

在隐性采访活动中,记者的安全乃至生命可能会处于危险的境地。

首先,危险来自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冲突。

由于隐性采访多为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曝光抨击,肯定会令相关单位和个人利益受损,所以,被曝光抨击者总会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进行反抗。

他们对新闻记者的采访行为轻则加以拒绝,重则暴力相向甚至危及记者的人身安全。

新闻记者在实施隐性采访的过程中。

不仅要面对社会上少数不良分子的危险,也要面对地方保护主义者或明或暗的伤害。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打着“保护地方政府形象”的旗号,不惜对记者进行暴力干预。

其次,采访环境与采访过程存在危险。

与一般的采访行为相比较,隐性采访往往会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

譬如要对乱砍乱伐森林的行为进行隐性采访,新闻记者就必须翻山越岭,穿越自然的险阻才能到达目的地。

4.从受众层面考察
隐性采访能最大限度地逼近事实真相,突破显形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本质。

向受众展示出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新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可视性”或“可听性”。

隐性采访不仅可以极大地满足受众的好奇心,也能够成为受众宣泄某种情绪的一个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