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阶平事例
吴阶平院士生平简介
吴阶平院士生平简介吴阶平1917年1月生于江苏常州他是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和社会活动家,新中国泌尿外科的奠基人。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曾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第八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直接参与高层政治协商。
【家世】吴阶平出生于一个殷实而又开明的家庭。
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下,吴氏兄弟全部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并且都成为了医界名家。
左起:儿科学家吴瑞萍、外科学家吴蔚然、泌尿外科学家吴阶平、免疫学家吴安然。
【求学】吴阶平一生治学,都遵循着“学习、思考、实践”的理念。
在吴阶平赴美进修期间,哈金斯一心要把他留在美国。
当时芝加哥大学正在大兴土木为哈金斯建科研楼。
哈金斯把一张蓝图摆在吴阶平面前,诚挚地指点着说:“这里是你的实验室……”哈金斯还许下优厚的待遇,并承诺将吴阶平的家属接来美国。
然而,吴阶平不为所动,毅然回到了祖国,为实现心中的梦想——创建新中国泌尿外科而奋斗。
1979年,吴阶平访美时与导师哈金斯教授(右)重逢。
【贡献】◆吴阶平在1953年提出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新概念,这一创见使许多过去被认为患有不治之症的患者得到了正确救治,重获新生。
这是泌尿外科学的一项突破性进展,立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重视,被广泛采用。
◆1977年,吴阶平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提出肾上腺髓质瘤的概念,并确认为独立的临床疾病。
◆吴阶平在肾切除后另一侧肾代偿性生长的课题研究上,纠正了过去不全面的认识。
此外,他还创造性地将结扎术改为栓堵法,大大提高了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吴阶平不仅在自身业务领域里深耕细作、精益求精,他更肩负民族重托,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1960年,吴阶平奉命创建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
一座培养中国医者、追求国际水准的学府,从此拔地而起。
时至今日,吴阶平依然是该校的终身名誉校长。
此外,吴阶平还担任过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名誉校长、协和医科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医学院首任院长等职务。
吴阶平参观感想小学
吴阶平参观感想小学五月十一日上午,在全校师生的欢送下,吴阶平院士来参观我校。
当天早晨七点半钟,同学们就排好整齐的队伍等候着领导的到来。
八点三十分左右,校长李凤斌和我校老师带领着吴院士来到教室里面参观,并为吴院士做简单的介绍。
在讲解完之后,校长说:“吴院士这次来我校是主要是看望那些受灾比较严重的地区小朋友们,让他们能够有个安心的环境读书学习。
”随后,又听了吴院士给学生授课,从专业角度出发来谈怎样提高孩子们的素质以及对未来应该树立什么理想等问题,而且还鼓励孩子们将来去科技强国!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深刻感觉到吴院士身上具备的无私奉献精神与乐于助人、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爱护儿童的优良品德值得我们每位中华儿女效仿!也更加坚定了我的理想——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通过此次“吴阶平基金会慈善行”实践活动让我明白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现在虽然已经不再需要你们呕心沥血的耕耘,但作为教育者的你们却依旧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孜孜不倦的传播知识。
当你站在讲台上向学生讲述文化精髓时,仍然保持那种特殊的神圣;当你批改学生作业本时,总是不辞辛苦的忙碌;当你因病或其它原因缺席某节课堂时,仍然认真讲评……你们用勤奋工作换取桃李芬芳,桃李满天下,默默付出自己的青春年华乃至整个生命。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始终秉承你们身上的这份无私奉献的精神,踏踏实实的工作,不断提升自己,努力钻研,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培养更多的新时代接班人!进入教学楼的大门后,吴院士首先走到了四(3)班的教室前面,观察了几眼教室里的情况,然后径直朝着二楼走去。
吴院士沿途仔细地观摩了教室里孩子们的日常学习生活,详细询问了学生的各方面状况,叮嘱孩子们要注意身体,珍惜时间。
最后,吴院士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学生的教室、阅览室等,对这所学校的建设情况非常关心,对学校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
他指出:“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都非常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项教育投入逐步增加,学校办学条件越来越好。
新中国医学界第一位的人物
新中国医学界第一位的人物作者:鲁湾来源:《科学养生》2017年第04期姓名吴阶平。
简历生于1917年,2011年去世,享年94岁。
吴阶平虽然生于江苏常州,但从小在北方长大,1933年从天津汇文中学毕业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科学习。
1936年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1942年毕业后先后任主治医师、医科大学讲师等。
1947年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泌尿外科,1948年回国后至1970年先后出任北京医学院教授、北京第二医学院院长等。
1970年后曾出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中华医学会会长等职。
1991年后还曾出任过中国科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社会职务。
吴阶平年轻时身体并不好,在协和医学院学习时因患肾结核切除了右肾。
他曾动过大小手术6次,住院治病12次,身上手术刀疤加起来足有2尺多长。
但他乐观有为,成为中国著名的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两院院士。
名言在精神保健上,不要把悲伤的事久放在心上,乐观是健康的根本所在。
人要学会适应环境,即使处于逆境中,也要善于把握自己。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能吃得下,睡得着。
评语吴阶平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他在自己养生保健问题上非常重视精神保健,值得我们深思。
他认为精神保健最重要的是“乐观”。
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要保持乐观。
在逆境中也保持乐观,相信“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需要一个人有一个美好的信念支撑,这样才能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保持一个好的心态,总是相信一些好的东西。
一个什么都不信的人,再怎么笑也不是一个乐观的人。
英国诗人拜伦说:“乐观的人永葆青春。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曾作过一个医学调查,发现年龄在25岁的悲观主义者还不如40多岁的乐观主义者健康。
他们发现乐观或悲观心态不仅影响免疫系统,而且影响人际关系。
还有的医学研究发现乐观者比悲观者的心血管发病率低50%。
吴阶平始终向阳的人生态度使他不仅战胜了自己的疾病,而且使人生出彩,成为新中国医学界第一位的人物。
吴阶平 中国医学第一人
吴阶平中国医学第一人吴阶平,男,汉族,籍贯安徽省歙县人,1931年生于上海,祖籍安徽省黟县篁石坝,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研究者、教育家之一。
2004年获得美国医学院桂冠奖,2006年入选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反腐倡廉名人堂”。
教育背景吴阶平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系,获得医学学士学位。
1959年在复旦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62年,获苏联列宁勋章。
在求学过程中,吴阶平学习了生物学、医学史、食品营养等多个专业。
而后,他开始在医院工作,关注着病人实际情况,通过长期摸索和实践逐渐掌握了如何对心血管疾病进行系统、缜密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研究成果作为一名优秀的心血管病专家,吴阶平在医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
他率领的团队发现出了很多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新方法,如左心室造影术,心肺搭桥术、心室辅助Pacing 等等。
吴导自己在研究上也有着许多可圈可点的成果,如心电图的监护及早诊标准、心脏超声心动图的临床研究、高血压病诊断和治疗研究等,都在该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吴阶平善于结合临床工作来研究学习。
他在心内科日常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病例都难以对症治疗。
他决定开展专项研究,并多次带领团队深入基础研究,寻找疾病形成的本原。
在这样的诊疗模型下,吴阶平数次对自身研究得出的诊断方法进行了实验,结果证明这些方法确实能够帮助他们找到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案。
吴导强调,只有将学术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理念贯彻始终才能弥补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落后,推动医学研究发展到新的高峰。
教育事业吴阶平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不仅在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致力于培养后继人才。
1982 年,吴阶平被聘为竺可桢医学基金会董事长,同时荣誉教授于北京医学院、南京医学院等数所大学,为培养更多的优秀医学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中国医学界的领军人物,吴阶平十分珍惜他身为一个高校的师长的责任。
因此,他不断探索更加高效、科学的教育方式,并且逐步建立了一套专属于医学专业的教学体系。
吴阶平:国之大医
2011.12/FOR YOUR HEALTH 特别策划/名人寿星档案2011年3月2日,中国著名医学家吴阶平逝世,享年94岁。
吴阶平于1917年1月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的一个殷实之家。
父亲吴敬仪为他取名泰然,号阶平。
由于希望自己能如父愿那般走一条逢山有路的平坦人生,他后来就一直以号代名了。
出类拔萃父亲吴敬仪根据当年军阀割据、政治腐败的现实,认为从政是不明智的,但也不赞同从商,就主张孩子们都去从医。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要求从医的一定要进最好的医学院校,将来一定要当个好医生。
父亲一语定乾坤。
吴阶平自此在医学园里耕耘了一生。
即使到了晚年,他倍感自豪的还是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
不只是他一人,他的大家庭里有多人进入了医界。
据统计,吴氏三代近亲中,共有30多人投身于医学事业。
吴阶平和他的长兄吴瑞萍、弟弟吴蔚然,分别是我国泌尿外科、儿科、外科领域里的璀璨明珠;另一个弟弟吴安然和姐夫陈舜如、蔡如升等,也是医界很有成就的人物。
吴阶平1942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1947年去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
1948年后历任北京医学院教授、北京第二医学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中华医学会会长等职,为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吴阶平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医学家和新中国泌尿外科事业的创始人。
1954年他发表了《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研究论文,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在国际上也有很大影响。
这一新理论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如今还是泌尿科教材的必写内容。
20世纪60年代,吴教授开展了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腹膜透析等新课题研究。
他创造的“输精管绝育术”为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他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肾上腺髓质增生”新病种,被卫生部授予科技成果甲等奖,国际医学界也正式承认他的这项创见。
他先后撰写学术论文150篇,出版专著21部(其中13部为主编)。
许多国家因他在医学上的成就而授予他这样那样的奖项。
樊民胜-亦师亦友吴校长pdf
亦师亦友吴校长——我与吴阶平教授交往的点点滴滴樊民胜3月3日早晨,我听到吴阶平教授因病不幸去世的噩耗,顿时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一个可亲、可敬、可爱的长者,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不仅是中国医学界的损失,也是全球医学界的重大损失。
吴老在1994年应聘担任我就职的学校-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名誉校长,这是他所担任的众多兼职中唯一的与中医教育相关的兼职,充分表达了他支持中医的态度。
然而我认识吴老是在他担任我校名誉校长之前的一次偶然相遇,我不由得拿出我精心收藏的吴老在1986年到2002年期间给我的27封私人信件,回忆起他与我交往的点点滴滴。
1992年我与吴阶平教授在上海教育会堂我很早就听说吴阶平教授,知道他是我国的泌尿外科权威,在专业领域有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很多的发明创造和极高的学术威望。
1983年,我在在南京参加一个会议时,在新华书店买到了由他主编译的《性医学》,立刻被这部书所吸引,要知道,尽管那时四人帮已经被粉碎,极左路线开始受到清算,但政治气候乍暖还寒,“性”在一般人的头脑中还是一个只能做不能说的名词,有性方面疾患和苦恼的人常常羞于启齿,就是作为一个医生对性知识的掌握也不比普通人多多少,且无师可问,无书可读。
而此书的出版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如北京医学院医史教研室阮芳赋老师1985年在《百科知识》杂志上所评价的,这本书的出版“在我国的医学史、出版史乃至文化史上都有着某种特殊意义,因为它标志着一个森严的禁区被打破,一个明显的空白被填补,一个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迫切需要的医学领域被开拓了。
”我也是受到这本书的指引而走进性医学和性教育领域的。
于是我校在1985年8月与上海计划生育宣教中心、上海大学三家单位合作,在我校举办了全国首次性教育讲习班。
讲习班结束后,成立了上海市性教育研究会,推动在中学生中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点燃了中国现代性教育和性学研究的火种。
吴阶平教授在赠我的《性医学》扉页上的题词我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与吴阶平教授认识,并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联系。
演示文稿
医学贡献
提出肾上腺髓质增生新概念 他对肾上腺外科突出的贡献是 60年代明确提出肾上腺髓质增生的新概念,并确 认为独立的临床疾病。发表在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的论文被收入1979年《美国泌尿 外科年鉴》;1983年吴阶平还首先在三十届国际外科学会上报告了患者术后长期随 访的报告 小儿巨大肾积水的容量标准 他提出的“小儿巨大肾积水的容量应以超过该年龄二十四小时平均尿量为标准”, 这个标准已被泌尿外科界所公认。
追思一代医学大师吴阶平:大道无涯
第一个泌尿外科、第一例肾移植手术、第一个 确立“肾上腺髓质增生”疾病……我国泌尿外科学 历史上的这些“第一”,都和一个人紧密联系在一 起,他就是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 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吴 阶平。 2011年 3月2日,走过94个春秋的吴阶平与世 长辞。生命有尽,大道无涯。他的精神、他的品德、 他的追求永留世间,激励着一代代人在泌尿外科及 医学事业上奋进。
生命有尽,大道无涯。他的精神、他 的品德、他的追求永留世间,激励着 一代代人在泌尿外科及医学事业上奋 进。
• 1987年,北京医科大学向吴阶平颁发了首届“伯乐 奖”荣誉证书和闪光的银鼎。吴阶平兴奋地表达自 己的感想:“我平生获得的奖励不只一种,但我最重 视的是北京医科大学授予我的第一个„伯乐奖‟。 • 作为一名医学教育专家,吴阶平一直对医学教育工 作非常关注。总结自己几十年的经验,他告诉年轻 人:“首先要有高尚的医德,负责的精神,高度的同情 心,还要有精湛的医术和服务的艺术。”他经常在日 理万机中抽出时间去大学作演讲、撰写文章,希望 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自己的经验,帮助他们迅速成 长、进步。
从此吴阶平可谓把一辈子的生命交给了 他所热爱的医学事业 。
• 1947年,吴阶平经著名泌尿科专家谢元甫教授推 荐,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师从现代肿瘤内分 泌奠基人哈金斯教授(诺贝尔奖得主)。教授还 给了他“三只手”的荣誉称号。 • 第二年年底,在进修即将结束时,哈金斯非常希 望吴阶平能留下为自己主持临床工作。哈金斯在 学生面前铺开了芝加哥大学医院开始兴建的科研 大楼蓝图:“这是你将来的实验室,这是办公室。 我可以把你的家眷都接来。”然而,吴阶平却婉 言谢绝了。他知道自己应当回国发展祖国的泌尿 外科。
“一代国医”吴阶平
直 珍存 着 ,上 面 布满
了诸如 “ C C ”“ K S …‘ C E L ”
等各种 “ 密 码 ”。他 后 来 才解 开 了这 谜底 :
吴阶平 ( 前 排 右 五 )在 抗 关援 朝 第 二 批 手 术 队
绝 育 和肾上腺髓 质增生 3 个 方面 的成 就 ,奠 定 了他在 中国泌尿外科界 的地位 。1 9 5 1 年, 吴阶平参 加 了北京 市第二批抗 美援朝 志愿军 手术 队并 任 队长。 回国后 ,他递交 了入党 申
力 的。他 曾评价说 : “ 交给吴 阶平 的任务都 能完 成得很好 。”也许正 因为此 ,周恩来把
吴 阶平 回国的时候 ,正是新 旧政权交替
前夕 的 1 9 4 8年。作 为新 中国成 立 前夕 第一 批归 国的知识分 子 ,吴 阶平受 到新政权 的极
平兄 弟 4 个, 他排行第二 , 原名 “ 泰然 ”,“ 阶
平 ”是他 的号。吴 氏四兄弟 都就读 于协和 医 科 大学 ,除 了名气最大 的吴 阶平之 外 ,大哥 吴瑞 萍是小 儿科专家 ,二弟 吴蔚然 是普通外
尿外 科 。
创 造 了多 项 医疗 “ 奇 迹 ”。 同 时长 期 身 处
政 治 中心 ,经受 了 常人 难 以承 受 的政 治 压 力 ,却没有 “ 大起 大落 ” ,亦堪称 奇迹 。他
就是 吴 阶平 。
红 “ 海 归” 出任 中南海保 健组 组长
“ 吴家 兄弟就可 以开一个 医院。”吴 阶
真地对妻子赵君恺说 : “ 如果 哪天我不 回来 , 你就 等 ,耐心 等到我 回来 ,千万 千万不要 找 谁去 闹。闹于事无补 ,只会坏事 。” 在为江青 做保健 医生的几 年里 ,吴 阶平
吴阶平事例
“一代国医”吴阶平的父亲吴敬仪是一位正直的实业家,当时在天津招商局和宝成纱厂当经理。
父亲教导他们:你们长大不要追名逐利,要凭本领吃饭。
老人要求儿子们都去学医,而且要上名牌的协和医学院。
吴阶平16岁中学毕业并顺利考入燕京大学,在那儿他完成了协和医预班三年的学业,1936年正式进入协和医学院。
协和学制八年,在美国注册立案,毕业由纽约大学授予博士学位。
教授多为美国人,教学全用英文。
每年只从全国众多拔尖的考生中精选二三十人,学习要求极严,75分才算及格,到毕业时往往一个班只剩下十多人。
学生们拼命苦读,仍难免被淘汰。
吴阶平给自己下了这样一个评语:“很淘气,不是一个用功的好学生。
可是并没拉下什么,脑子没有停下来,倒是活跃的。
”他是够淘气的。
念解剖学的时候,同学们都在努力温课,拿起一块块骨头左看右看,左摸右摸;还要练习在口袋里放一块,只伸手一摸就能说出是什么骨头。
吴阶平过来诡秘地一笑说:“会摸还不算数,看我给你们表演一个新鲜的。
”只见他抓起一块骨头高高抛起,“啪”的一下接住,并不去看,问大家:“你们信不信,我能马上说出这是块什么骨头。
”同学们像看变戏法似的愣在那里,听吴阶平自问自答后一核对果然不错。
“他从小就好动脑子,还事事留心,肯钻研,玩也要玩出新花样。
”仅为翻铜板的智力游戏,小小吴阶平紧锁眉梢细思量,一坐好长时间,饭不吃觉不睡,不达目的誓不休。
有志者事竟成,难题终于被他解开了。
“心之官则思”,吴阶平从小就学着动脑子想问题,啥事都要闹个明明白白,这为后来几十年在学习研究中探索创新、取得成果撒下了良种。
吴阶平“多思、探索、创新”的思想性格,从幼年起就有了雏形,在协和八年得到深化和发展。
他学成毕业了,有本领了。
医生这种职业是“铁饭碗”,何况他是在“金牌”大学毕业的,他捧的是“金饭碗”。
然而,吴阶平能安于挣钱吃饭吗?想想看,他在协和的八年,正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善于思考的吴阶平在反复琢磨: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敢来欺负我们?还不是我们弱!他曾经非常羡慕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变成了强国。
吴阶平院士:生命有尽,大道无涯
他 是 我 国 著 名 医 学 科 学 家 、 医学 教 育 家 、泌 尿 外 科 专 家 、 中 国 科 学 院 和 中 国工 程 院 资 深 院士 。他 的一 生 ,就 是一 个 传 奇 。
大师离去
3 月3 日下 午 2 H t,北 京 大 学 第 一 医 院 第 ,
吴阶平 的一 生 是献身 医 学 、追 求 真理 的
很淘气 ,不是一个嬲功的好学生。可是并
起 来 。 协 和 每 年 都 要 举 行 隆 重 的 毕 业 典 礼 ,并 从 四 年 级 选 一 名 品 学 兼 优 的学 生 做 毕业 典 礼 的 学 生 司 仪 。 仪 式 开 始 , 司 仪 手
持 纪 念 牌 和 一 根 一 尺 多 长 的 红 木 棒 ,上 面
安 然是 免 疫 学 专 家 。 因此 ,有 人 戏 称 “ 吴 家 兄 弟就 可 以开 一 个 医 院 。” 协 和 医 学 院 实 行 的 是 标 准 的 精 英 式 教 育 ,预 科 3 年 后 ,还 要 学 习5 年 本 科 ,前 后 8
年 ,所 以 能 坚 持 下 来 的 人 并 不 多 。 一 年 级 吴 阶平 的 同 班 有 5 2 人 ,3 年 后 考 入 协 和 的 只
2 0 1 1 年3 月 2日 ,走 过 9 4 个 春 秋 的 吴 阶 平院士与世长辞 。
简单的灵堂 ,向恩师献花鞠躬 。
穿 着 白 大 褂 的 医 生 、 护 士 也 都 赶 过
】 3
。 科学人物 S c i e n t i s t s・大家
来 , 向 去 世 的 医学 大 师 致 敬 。 北 大 医 院 院
・
二 住 院 部 的 二 楼 会 议 室 , 吴 阶 平 的 遗 像 放 在 菊 花 丛 中 。 吴 阶 平 的学 生 、 当 年 已 经 8 1
吴阶平:大医有大爱
科学家故事莫问天心吴阶平:爱动脑的小淘气1917年,吴阶平出生在江苏常州,他的家境很好,在一个大宅院里度过了快乐的幼儿时期。
父亲为他起的名字叫泰然,号阶平。
虽然后来一直以号代名,但“泰然”二字却完美契合了他的性格,也实现了父亲希望他平安稳定的祝愿。
吴阶平启蒙很早,父亲抱他在腿上玩的时候,就开始慢慢地教他认字,再大点儿,就教他背诵一些诗文。
读私塾时“四书五经”的浸润,也给他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功底。
6岁的时候,吴阶平就能独立阅读“大部头”了。
他也有着孩童的天性,小时候没少闯祸。
还因在自行车上“耍杂技”而摔伤了右臂,让长辈们受了一番惊吓。
他自己倒是不甚在意,养了一段时间的伤,胳膊好了接着淘。
读书上学根本费不了他多少脑筋,吴阶平就总是留心各种好玩儿的,什么都要钻研个透彻。
不管是翻铜板游戏,还是打桥牌,他都认认真真地去琢磨,非弄个清楚明白。
父亲对吴阶平管教严格,功课当然是不敢耽搁的,他甚至还越过小学,直接考入了中学,被破格录取到初中二年级。
父亲从商,但并不市侩,非常有远见,时常叮咛孩子们“好好读书,学技术,将来凭本领吃饭”。
吴阶平正是遵照父亲的意愿发奋读书、坚持不懈,才有了一生的“泰然”。
刻苦攻读的医学生父亲的期望是孩子们都考上协和医学院,吴阶平的大哥最先考入。
胳膊摔伤时,吴阶平去北京治伤,就住在大哥的宿舍里。
协和医学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个由豫王府改建而成的学校太美了。
自此他的心里就有了一个执念:一定要考到这里来,一定!中学毕业后,吴阶平考入燕京大学的协和医学院预科班,大医有大爱ZUOWEN42三年后正式进入协和医学院。
协和医学院的制度非常严格,每年只招收二三十名学生,毕业时只有一半多学生能拿到毕业证。
因为对学业要求太“苛刻”了,全英文授课,75分才算及格。
在学习上,要用十二分的努力。
吴阶平就在这样的氛围里刻苦攻读,虽然他还是小时候的脾气,爱玩爱闹,但上课很认真,不死读书,而是抓住要点,重点研读,这样学习的效果当然好。
吴阶平:国之大医的教育人生
他是著名的医学科学家、两院院士,被誉为我国医学界的旗帜与楷模。
他是德高望重的医学教育家,教书育人数十载,阐述多种医学教育理论,提出多项创新教育观点,为我国医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他是第八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被人们称为国之大医的吴阶平。
难忘年少时的求学岁月
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吴阶平亲身经历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本人也从一个旧知识分子成长为新中国的国家。
【吴阶平 多媒体数字报】吴阶平
【吴阶平多媒体数字报】吴阶平“吴家医院”一门名医“先专后红”新中国“国医”“这条钢丝上走过的不少人都栽下去了,而使他身体保持平衡的杠杆两端,一头是他精湛、高超的医术,另一头则是他的政治敏感与审时度势的本领。
”“吴家医院”一门名医“吴家兄弟就可以开一个医院。
”吴阶平兄弟4个,他排行第二,原名“泰然”,“阶平”是他的号。
吴氏四兄弟都就读于协和医科大学,除了名气最大的吴阶平之外,吴阶平的大哥吴瑞萍是小儿科专家,二弟吴蔚然是普通外科专家,三弟吴安然是免疫学专家。
其中吴蔚然当年与吴阶平一道,是周恩来医疗小组成员,后来又成为邓小平的保健医生。
“吴蔚然非常低调,不爱说话,其实他的水平和贡献一点也不亚于吴阶平。
”曾任协和医科大学教务长的刘世连告诉记者。
吴家几个孩子的职业完全是由父亲吴敬仪主导的。
吴敬仪是前清秀才,曾做过湖南候补知县。
当时社会动荡,走南闯北的吴敬仪认为不能做官,做官会把心染黑了;也不能从商,乱世中从商只能是倾家荡产。
在他看来,最好的选择便是学医。
1933年,16岁的吴阶平考取协和医学院在燕京大学的医学预科班。
“先专后红”新中国“国医”从协和毕业后,吴阶平来到中央医院(又称中和医院,即后来的人民医院)工作。
1944年,在中央医院担任住院总医师,随后赴美进修。
上世纪50年代,是吴阶平医学事业的巅峰期。
吴阶平在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男性绝育和肾上腺髓质增生三个方面的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泌尿外科界的地位。
1951年,吴阶平参加了北京市第二批抗美援朝志愿军手术队并任队长,回国后,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了那一代知识分子中“先专后红”的代表人物。
1962年,吴阶平受命创办北京第二医学院,比他小一岁的冯佩之出任党委书记。
那时候的吴阶平无论专业领域还是社会活动上,都已经有很高的声誉,但他主动放低身段。
冯佩之回忆,那时“二医”经常组织学工学农,甚至去门头沟煤矿劳动锻炼,考虑到吴阶平事务繁多,冯佩之告诉他不必参加,可是吴阶平照样跟他们去了煤矿。
医学专家吴阶平
医学专家吴阶平
岁月悠悠,吴阶平心中依然对一位特殊病人珍藏着抹不掉的怀念。
在他家中,大大小小几十种科技成果奖章、证书,出访70所个国家所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升值外国元首郑重授予的勋章,全都深藏不露。
唯有那位病人赠送的石英钟,端放在客厅最醒目的地方。
作为新中国泌尿外科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吴阶平对医学事业多有创建。
他的关于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研究,是对结核病在认识上的一次突破,挽救了国内外众多患者;他确定的一个新病种“肾上腺髓质增生症”,使教科书添加了新的一页;他的一次“小小”改进,是输精管节扎术一步迈出一百多年的窠臼,对计划生育意义深远。
这些成绩,在他看来多都平淡。
而他对那位病人的怀念,却日渐其深,日渐其长。
论年记,吴阶平已是古稀。
但他仍孜孜努力于学术研究,精心培养博士生,认真复信于普通病人,在国际一学术会议上担任“白医特使”,宣传中国医疗、建设事业的新成就。
劳碌奔波,乐此不疲。
因为在他心里,他的那位特殊病人——周恩的风范,依然那样清晰。
多年相伴,耳濡目染,唯物辩证,教益终生。
做人要做这样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叶永烈:我眼中的吴阶平院士
叶永烈:我眼中的吴阶平院士叶永烈:我眼中的吴阶平院士叶永烈:我眼中的吴阶平院士yeyonglie222叶永烈:我眼中的吴阶平院士2011年3月2日,吴阶平院士在北京病逝,终年94岁。
吴阶平是两院院士,即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在北京访问过吴阶平院士,他站如松,坐如钟,一点也看不出他是一个右肾被切除的人。
我对吴阶平院士的关注是双重的:吴阶平院士乃中国泌尿外科奠基人,他是中国医学界首屈一指的专家。
从1962年至1965年,他曾经作为中国医疗组组长先后5次被派往印度尼西亚,为苏加诺总统治疗肾病。
1965年1月2日苏加诺总统授予他“伟大的公民”二级勋章。
1967年吴阶平被周恩来总理任命为中央领导保健小组组长,并先后负责江青、谢富治、康生、王洪文等人的保健工作。
1972年,周恩来被确诊为膀胱癌,吴阶平担任周恩来治疗小组组长。
在毛泽东主席去世之后,吴阶平是毛泽东遗体保护小组的成员之一……吴阶平,原名泰然,字阶平,1917年1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武进县中产阶级家庭。
父亲吴敬仪在沪、津两地经营纱厂,但是却希望子女能够从医。
他以为,学医不仅能够济世救人,而且有一技之长足以立身。
在吴敬仪的影响之下,大女婿陈舜名放弃原来的工作,考进北平协和医学院,成为外科医生。
吴敬仪的长子吴瑞萍也考入协和医学院,后来成著名儿科专家。
吴阶平和两个弟弟吴蔚然、吴安然,都走上医学之路。
1933年,吴阶平从天津汇文中学毕业之后,步姐夫、长兄的后尘,选学了医学,由汇文中学保送进入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科。
1937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获理学士学位。
同年,考取北平协和医学院。
在三年级时,吴阶平因患肾结核症,切除右肾,休学了一段时间,至1942年仍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吴阶平在北平协和医学院学习期间,受到当时中国最顶尖的泌尿外科专家谢元甫教授的栽培与赏识,从此毕生从事泌尿外科研究。
受谢元甫教授推荐,吴阶平从1947年至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名教授C·哈金斯(Charles B.Huggins,1966年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进步甚大。
中南海“御医”――吴阶平
到钓鱼台17号楼不久,吴阶平便看到一位穿军服的女护士被撕掉了领章、帽徽投入了监狱。吴阶平觉得的情绪反复无常,让 人摸不透。而今自己也深陷在一片迷雾中,处处危机四伏。小心翼翼地在钓鱼台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吴阶平觉得有必要对可能 会发生的事情叮嘱一下自己的妻子。吴阶平知道妻子赵君恺的脾气很急,遇到事从来是“天不怕,地不怕”,直来直去。如果万
参与遗体的保护工作
吴阶平一生中参与的特殊任务不计其数,其中最特殊的一项,便是对遗体的保护任务。
1976年9月9日,去世。当天晚上,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要保护遗体,让各界人士参观、吊唁、瞻仰,时间定为15 天。生前号召火葬,是中央政治局里第一个签字的领导人。所以最初决定的遗体保护,也是以保存15天为目标,因此医务人 员只对遗体做了一般性处理,注射了一些甘油、酒精和福尔马林等。但是到了9月10日,以为首的中共中央又决定永久保存遗 体,并建立纪念堂,以供群众瞻仰。这给医务人员们出了一个大难题。如果要永久保存遗体,死后两小时就要进行尸体解剖, 取走内脏,用冲洗液把全身血液,包括最细微的毛细血管冲洗干净,注入防腐剂、凝固剂等。如今已经失掉了彻底处理的时 机,此刻遗体内的血液早已凝固,再做那样彻底处理已经是不可能的。
吴阶平:国医传奇
吴阶平:国医传奇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11年第7期3月9日,医学泰斗吴阶平的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早上8时,距离告别仪式开始还有两个小时,已有上千名从各地赶来的人们聚集在告别室门口,为这位医学泰斗送行。
一代名医吴阶平是在7天前离开人世的,享年94岁。
这位“国之大医”的一生,就像一部传奇。
无论是作为“医学界第一人”,还是作为国家领导人中的一员,吴阶平一生有着太多的头衔和光环:他创立了国内第一个泌尿外科、做了第一例肾移植手术、第一个确立“肾上腺髓质增生”疾病……除此之外,他还主持参与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多位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会诊,甚至被派往菲律宾、印尼等国家为其国家元首治疗。
不论是在手术台上,还是在政治舞台上,吴阶平都是出色的。
现场一位75岁的张女士满头白发,她家和吴家是几代世交。
她这样评价吴阶平的一生:“他是一个真实的人。
”现在这个时代,“真实”,或许是对一个人品质和精神的最高评价。
“我不愿意做美籍华人”如果从16岁入燕京大学医预科算起,吴阶平可谓把一辈子的生命都交给了医学事业。
他很坦率地说过:“我从来没有想过不做医生而去从事其他职业,我很早就决定做医生。
”吴阶平的父亲吴敬仪是位思想开明、处世务实的实业家。
在当时军阀割据、政治腐败的情况下,吴敬仪认为,在当时的社会,要是参与政治,最终会身败名裂;要是从商就会家破人亡。
那个时代只有学医,冈为医生总归是被人需要的,学这种本事最有把握。
于是父亲为他取名泰然,号阶平,希望儿子能走一条逢山有路的平坦人生。
吴门3代及近亲中有30余人从医。
其中,同辈的姐夫陈舜名、大哥吴瑞萍、妹夫蔡如升、胞弟吴蔚然及吴阶平本人,分别在外科、内科、儿科、泌尿外科等领域独领风骚,胞弟吴安然则是国内知名的免疫学家。
有人就戏言过,他们真该共同开一家医院。
阜外医院顾问、胸内科专家蔡如升教授曾和吴阶平在协和医学院同班,他说:“吴阶平不读死书,学习能抓住要点,灵活、有效,看起来他不用功,可是考试成绩总是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代国医”吴阶平的父亲吴敬仪是一位正直的实业家,当时在天津招商局和宝成纱厂当经理。
父亲教导他们:你们长大不要追名逐利,要凭本领吃饭。
老人要求儿子们都去学医,而且要上名牌的协和医学院。
吴阶平16岁中学毕业并顺利考入燕京大学,在那儿他完成了协和医预班三年的学业,1936年正式进入协和医学院。
协和学制八年,在美国注册立案,毕业由纽约大学授予博士学位。
教授多为美国人,教学全用英文。
每年只从全国众多拔尖的考生中精选二三十人,学习要求极严,75分才算及格,到毕业时往往一个班只剩下十多人。
学生们拼命苦读,仍难免被淘汰。
吴阶平给自己下了这样一个评语:“很淘气,不是一个用功的好学生。
可是并没拉下什么,脑子没有停下来,倒是活跃的。
”他是够淘气的。
念解剖学的时候,同学们都在努力温课,拿起一块块骨头左看右看,左摸右摸;还要练习在口袋里放一块,只伸手一摸就能说出是什么骨头。
吴阶平过来诡秘地一笑说:“会摸还不算数,看我给你们表演一个新鲜的。
”只见他抓起一块骨头高高抛起,“啪”的一下接住,并不去看,问大家:“你们信不信,我能马上说出这是块什么骨头。
”同学们像看变戏法似的愣在那里,听吴阶平自问自答后一核对果然不错。
“他从小就好动脑子,还事事留心,肯钻研,玩也要玩出新花样。
”仅为翻铜板的智力游戏,小小吴阶平紧锁眉梢细思量,一坐好长时间,
饭不吃觉不睡,不达目的誓不休。
有志者事竟成,难题终于被他解开了。
“心之官则思”,吴阶平从小就学着动脑子想问题,啥事都要闹个明明白白,这为后来几十年在学习研究中探索创新、取得成果撒下了良种。
吴阶平“多思、探索、创新”的思想性格,从幼年起就有了雏形,在协和八年得到深化和发展。
他学成毕业了,有本领了。
医生这种职业是“铁饭碗”,何况他是在“金牌”大学毕业的,他捧的是“金饭碗”。
然而,吴阶平能安于挣钱吃饭吗?想想看,他在协和的八年,正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善于思考的吴阶平在反复琢磨: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敢来欺负我们?还不是我们弱!他曾经非常羡慕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变成了强国。
他梦想中国哪一天也能强盛起来。
他产生了新的追求和向往。
吴阶平的导师他十分赏识这个年轻的中国人,千方百计地要把吴阶平留在美国。
当时芝加哥大学正在大兴土木为赫金斯建科研楼。
赫金斯把一张蓝图摆在吴阶平面前,诚挚地指点着说:“这里是你的实验室……”赫金斯还许下诱人的优厚待遇,并动员吴阶平把家属接去。
然而吴阶平不为所动,他想的是谁能拯救在三座大山重压下灾难深重的祖国,他连行李都没带,急匆匆赶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回到了祖国。
1951年,他在抗美援朝战斗中抢救危重伤员,成绩卓著,荣立大功。
1953年,吴阶平提出了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新概念,使过去一直认为被判为不治之症的双肾结核病患者得到正确救治,重获新生,
被国内外广泛采用。
1959年,吴阶平设计了利用回盲肠进行膀胱扩大术,成功地应用于临床上膀胱挛缩的患者。
该手术在欧美国家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在杂志和教科书中作为最新的手术方法介绍给读者。
60年代,吴阶平明确提出肾上腺髓质增生的新概念,并确认为独立的临床疾病。
发表在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的论文被收入1979年《美国泌尿外科年鉴》。
70年代,吴阶平还设计了特殊的导管改进前列腺增生的手术,使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的出血量大为减少,手术时间缩短,被称为“吴氏导管”,已在国内推广。
最感激吴阶平的还是那些深受其救命之恩的患者。
1982年9月11日《人民日报》登载了武汉市雷江滨一篇文章,感谢吴阶平教授二十多年间两次亲自为她做手术,治好了她先天性膀胱尿道畸形的顽症。
她说,吴阶平教授这样平易近人,这样认真负责地对待一位普通患者,他不愧是一名真正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