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第二章

合集下载

文艺心理学2

文艺心理学2

一、童年创伤经历对人生的影响很多父母和老师都不太重视孩子童年的各种创伤经历体验,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会忘掉这些痛苦的事。

其实不然,在心理咨询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都源于童年的阴影,即童年创伤经历体验,表现在:1、影响他们的婚姻。

有一个网友在QQ里向我求助,她来自于遥远的黑龙江,她在打工时认识了一个我们湖北的男子,她明知道该男子有妻室、孩子,但她就是忘不了他,他走了,回到湖北,但她依然常常打电话找他,在QQ里和他聊天。

她从小就是一个孤儿,在贫困、寄人篱下的环境长大,由于从小就缺乏爱,她很容易被爱感动,并执着下去,那男子与她有共同经历,似乎有了共同语言,她对我说,就要嫁给他。

现在,他走了,她感到痛苦和日夜对他的思念……2、影响人的性格。

有些成年人脾气暴躁,人际关系差,难以溶于集体中,追溯起来,他们都有创伤的童年经历,或单亲家庭长大,从小就缺乏家庭温暖,或小时候常遭受父母打骂,叛逆性大、攻击性强。

在这样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在社会上往往具有攻击性,喜欢动用武力解决问题。

3、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小寄人篱下、受人欺负的生活环境,很容易使他们形成反社会人格,典型的例子就是杀人恶魔张君。

小时候他家很穷,没钱看病、没钱读书,除了被人瞧不起,还常受人欺负。

一次,他奶奶病了,因为没钱看病,死了。

他发誓以后一定要有钱,青少年时代他就是当地有名的混混。

由于他恨社会不公平,他的反社会人格趋向越来越明显,这就是他以后杀人不眨眼的个性基础。

他心灵是扭曲的,因为他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扭曲的。

4、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我曾接待一个患抑郁症的女子的心理求助,她对婚姻和人生非常失望,第一次婚姻不到一个星期就结束了,因为丈夫知道她不是处女;第二次婚姻,她对丈夫又很失望,她曾三次试图自杀,但都因可怜孩子太小,怕孩子以后受苦,而没死成。

咨询中,知道她有一段痛苦的童年阴影,即在她八岁时遭人强暴过,这段童年创伤经历的痛苦让她一辈子都挥之不去,以至于已影响到她的心理健康。

文艺心理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文艺心理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文艺心理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导论一、名词解释:1.文艺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是“心理文艺学”或“心理学美学”,是文艺学或美学的一个分支,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问题。

2.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普遍心理的学科,研究方法多采用实验方法,力求定量定性。

3.心理活动——即把审美主体的心理当做一种人类活动,一种人类的精神活动。

它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是多面的,不是单一的,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彼此孤立的。

4.审美体验——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

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它指向人的生命,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常常使人进入心醉神迷、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心理活动又是以经验作为基础的,它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和体现。

5.审美心理机制——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接受过程中,语言、视觉、情感、记忆的各自功能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另外还是审美主体心理活动的社会实践性。

二、问答题:1、文艺心理学同文艺学其他分支相比,有什么优势?答:文艺心理学既不同于文艺社会学,也不同于文艺哲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它把研究的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而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它不是高度思辨和演绎的方法,而是经验的实记的和归纳的方法。

与文艺哲学相比,对文艺现象作微观的把握很准确,与文艺社会学比,顾及了文艺活动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充分重视了艺术家的个性。

2、文艺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

这样,艺术家的心理特性,艺术创作的动力,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艺术伤口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等,就自然成了文艺心理学的主要课题。

3、文艺心理学同普通心理学是什么关系?答:普通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它在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文艺心理学研究离开普通心理学是很难完成的。

文艺心理学2

文艺心理学2
文艺心理学
第二讲 艺术感的生成
导论:何谓“艺术感”?


艺术家特有的心理、心性或心灵称为艺术感 艺术感是艺术家主体性的体现 艺术感的生成,既是个体事件也是社会文化 现象 艺术感的三个重要方面:天赋才能、童年经 验和艺术人格
一、天赋才能



(一)“天才说” (二)艺术天才 (三)艺术天才与感受力
二、童年经验


(一)童年经验 (二)作为审美经验 的童年经验 (三)童年经验与社 会文化心理

面团团的,我自己都不认识了。但是不是我又是 谁呢?把亲戚间的小女孩都想遍了,全都不像。 倒是这张藤几很眼熟,还有这件衣服──不过我 记得的那件衣服是淡蓝色薄绸,印着一蓬蓬白雾 。T字形白绸领,穿著有点傻头傻脑的,我并不怎 么喜欢,只感到亲切。随又记起那天我非常高兴 ,看见我母亲替这张照片着色。……她把我的嘴 唇画成薄薄的红唇,衣服也改填最鲜艳的蓝绿色 。那是她的蓝绿色时期。……以后才听见我姑姑 说我母亲从前也喜欢这颜色,衣服全是或深或浅 的蓝绿色。……遗传就是这样神秘飘忽──我就 是这些不相干的地方像她,她的长处一点都没有 ,气死人。 (张爱玲《对照记》)


张爱玲的苍凉美学:彻底承 认人生和时代的“苍凉”, 也就无所谓个人的绝望了 鲁迅的宽恕之道:“哀其不 幸”、“肩起黑暗的闸门, 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
童年经验的审美性

对艺术家来说,不幸的童年并不仅仅是一个克 服的对象。艺术家之为艺术家,在于他能以审 美的眼光来看待童年经验。 童年经验之所以被艺术家珍视,更在于童年经 验本身就包蕴着最深厚、最丰富的人生真味, 可以说它本身经常就是一种审美经验。



如何理解“天才”的“才 ”? “才”并非人的专属,也 可指物性,即形态和性质 ;就人而言,指人的自然 器质和生理基础。 作为人独有属性的“才” :智力;想象力、活力以 及灵感等艺术能力;多种 能力的高度发展及完备结 合

文艺心理学第二章

文艺心理学第二章

3、更强调精神的先天倾向,反对弗洛依德 更强调精神的先天倾向, 的自然主义立场, 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人的精神有崇高的 抱负, 抱负,不限于弗洛依德在人的本性中所发 现的那些黑暗势力。 现的那些黑暗势力。
荣格分析心理学派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理论 二、原型说 三、文学创作中的自主情结 四、文学作品的类型
《性学三论》(Three essays on 性学三论》 theory of sexuality) sexuality)
奥地利弗洛伊德(1856~1939) 奥地利弗洛伊德(1856~1939)著。本书是作者 阐明人类性欲本质和发展的论文集, 阐明人类性欲本质和发展的论文集,着重论述精神 分析的泛性论思想,由关于性变态、 分析的泛性论思想,由关于性变态、儿童性欲和青 年期改变的3篇论文组成。 年期改变的3篇论文组成。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着某种天生的本能——性本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着某种天生的本能——性本 这种本能不仅和生殖器官,而且和皮肤、口腔、 能,这种本能不仅和生殖器官,而且和皮肤、口腔、 肛门等快感区有关, 肛门等快感区有关,生殖活动只是性本能的一种表 现形式,因此幼儿也有性欲,但与成人不同, 现形式,因此幼儿也有性欲,但与成人不同,不需 要其他对象。由自己的快感区便可获得快感, 要其他对象。由自己的快感区便可获得快感,表现 为自我中心或称“自恋” 为自我中心或称“自恋”。但是幼儿性欲被强烈地 压抑和禁止时,性体验是模糊的, 压抑和禁止时,性体验是模糊的,直到青春期才活 跃起来。 跃起来。
作者将梦分为显相和隐义。显相是隐义的假面具, 作者将梦分为显相和隐义。显相是隐义的假面具, 掩盖着欲望(隐义)。白天受压抑的欲望, )。白天受压抑的欲望 掩盖着欲望(隐义)。白天受压抑的欲望,通过梦 的运作方式瞒骗过检查以满足欲望。 的运作方式瞒骗过检查以满足欲望。 梦的运作方式有以下几种: 梦的运作方式有以下几种: 1、凝缩:将多种隐义集中简化以一种象征出现。 凝缩:将多种隐义集中简化以一种象征出现。 最生动的例子如《红楼梦》 最生动的例子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警幻境的 一段描述。贾宝玉在该梦的结尾部分, 一段描述。贾宝玉在该梦的结尾部分,梦到警幻仙 子领他与其仙妹成亲。 子领他与其仙妹成亲。该时他见到这位仙女貌似宝 钗而神若黛玉,名可卿而字“兼美” 钗而神若黛玉,名可卿而字“兼美”;这就是典型 的凝缩心理机制, 的凝缩心理机制,这位美女的形象是由他所爱的三 个女性(薛宝钗、林黛玉及诱发他性意识的秦可卿) 个女性(薛宝钗、林黛玉及诱发他性意识的秦可卿) 时意象经过凝缩机制而构成的。 时意象经过凝缩机制而构成的。

《文艺心理学第二章》课件

《文艺心理学第二章》课件

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1
意义
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塑造故事情节的核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创作理念和 主题观点。
2
构成要素
人物形象的构成要素包括性格、语言、行为、环境和心理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 塑造了人物形象的特点。
3
塑造技巧
为了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具体,创作者可以采用对比、复句、细节等多种塑造技 巧。
《文艺心理学第二章》 PPT课件
本次PPT课件将介绍文艺心理学的概述、文艺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人物形象的 塑造以及文艺作品中的符号与象征等主题,为您深入了解文艺心理学提供全 面的视角。
引言
概述
文艺心理学是对文艺作品中 心理现象的研究。通过了解 文艺作品中的心理现象,可 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需 求、认知方式以及各种心理 特征。
结论
1 文艺心理学的意义和前景
文艺心理学将为人们深入理解文学、电影、音乐等文艺作品中的心理现象提供基础。未 来,文艺心理学将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参考和支撑。
2 发展与展望
文艺心理学的发展需要继续拓展各个领域的研究,同时也需要继续探索文艺作品中心理 现象的本质,建构更加深入的研究体系。
文艺作品中的符号与象征
地位和作用
符号和象征可以让文艺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意义,同时也能够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 内涵。
定义和分类
符号包括具象符号和抽象符号,象征则包括象征物和象征意义。
解读方法
解读符号和象征需要根据文艺作品的具体情境展开,同时也需要综合考虑作者的文化背景、 时代背景等因素。
文艺作品中的意义和读者反应
研究对象和方法论
文艺作品是文艺心理学的主 要研究对象。文艺心理学的 方法论包括心理学、文学学、 美学等多重学科。

【文艺心理学】第二章 艺术体验

【文艺心理学】第二章 艺术体验
体验的特性与艺术活动的同构关系
3、体验的“忘我”与艺术的“移情”
● 在经验当中,主体客体是分离对立的,在体验当中物 与我距离缩短乃至消失,进入物我同一的境界。
● ★物化,自我仿佛移入对象中,与对象融为一体,物 与我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就叫做物化。
● ★移情,把我的情感置于物,使物也获得像人一样的 生命与情趣。P80(名词解释)
• 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 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 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
• ★弗洛伊德观点 • 早期的经验对后期的心理意向,人格结构,等生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
个体以后的各种经验也会反作用用于早期经验,重塑并改造它们。
• ★伽达默尔观点 • 1.童年经验被纳入整个人生经验之中,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被不断地变换
卡顿、闪退、白屏请退出重进。
第一节 艺术体验
一、经验与体验的联系与区别:
经验:作为人的生物与社会阅历个人的见闻和经 历及所获得的知识的技能,统称为经验。 体验:是生活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 分。(名词解释)
卡顿、闪退、白屏请退出重进。
体验跟经验的联系与区别 (简答)
1. 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对经验的意义与诗意的发现与升华。 2. 经验与科学的关系密切,属于知识的体系,体验与艺术的关系密
1、体验的生命性与艺术的心灵性
2、体验的情感性与艺术活动的意蕴性
3、体验的“忘我”与艺术的“移情”
4、体验的反刍与艺术的诗意
个体体验
生命性
情感性
“移情”
“反刍”
卡顿、闪退、白屏请退出重进。
艺术活动
心灵性 意蕴性 “忘我” “诗意”
“入乎其内, 固有生气”

读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第二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之心理的距离

读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第二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之心理的距离

读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第二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之心理的距离朱光潜在这章所谈及的内容很切近我们的生活,在章节的开篇,朱光潜就用到了一个雾海行船的例子来概述了“距离”这一矛盾的实质。

一艘行船遇到了大雾天气,这时,对于处在船上的游客和水手们来说,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行船和自己的安全问题,很笨无暇顾及美感体验。

而对于岸上的人来说,同样是面对弥天大雾的壮丽奇观,他们会被那具有无限诗意的美景所吸引与打动,陶醉其中。

这便提出了距离的问题,当人们与海雾的关系太过于密切的时候,人们自然想到的是自己的安全问题,无暇顾及欣赏这一层面,而在岸上的人与还无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所以才能以审美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

记得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及高尔基的《勇敢的海燕》一文中就提到过,只有高尔基这种文学家才能写出“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这种话,设想要是一蚕农正在桑树园里采摘这桑叶,而家里的蚕正急需食物,那么蚕农会喊出“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这种话么?究其原因,正是高尔基与现实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他需要用暴风雨来表达自己的意念,而桑树地里的蚕农却与实际生活需要“距离“太过相近,从而丧失了对审美对象的超功利态度,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朱光潜先生提到,“距离”具有消极和积极的两方面的因素,消极方面来讲,它抛弃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就像如果蚕农不顾及家中的蚕而去大喊“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一样,就积极的方面来讲,它着重形象的欣赏,把物和我的关系由使用变为欣赏。

作为普通的欣赏者来说,这种距离的把握是很难的,而艺术家和诗人的长处就是能把事物摆在某种“距离”以外去看待。

朱光潜提到,不管是东方人看待西方人的事物或者是西方人看待东方人的事物,都会感到光怪陆离,别有一面美妙的风味,这就是因为那种光怪陆离还没有变成使用的工具。

这和近两年来的年轻人喜欢过西方的节日一样,只是因为觉得那有些光怪陆离,却没有把握到他们的实质用途,这和旅游也是一个道理,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总是会向往远方,而远光也不过是别人呆久了的地方,只是因为把远方放在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距离”去看待而已。

文艺心理学讲述资料

文艺心理学讲述资料

2.1实验心理学派
关于人类心理的论述和研究,可以追溯到希腊的哲学 著作。但他们所采用的方法都是内省思辩的方法。 这样结果就像两小儿辩日一样,彼此谁也说服不了 哪一方。而且当时的心理学思想是孕育在哲学思想 中的,不妨称之为“安乐椅中的心理学”,这种状 态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 。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曾断言,心理学不可能成 为科学。因为心理或者说是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又具有极大的个体差异性、群体差异性,以及多种 维度、层次。比如身心问题,自古以来,就有身心 平行论、身心交感论之说。
2.2.2桑塔亚那(美):美即美感,美是一种 客观化的快乐。
2.2.3立普斯(德)移情说 2.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布洛(瑞)审美距离说 2.2.5闵斯特堡(德)孤立说 2.2.6谷鲁斯(德)内模仿说
3、现代文艺心理理论 3.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意识、前意识、潜(无)意识;超我、自我、 本我;性本能;梦;对艺术创作的动力、艺 术家的心理素质、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 艺术的社会功能等都进行了探讨。
环境中的心理活动 4.3艺术欣赏、接受、批评的心理规律;艺术家、作
品、受众三方的心理机制 4.4文艺活动的社会、民族、文化心理等
5、学科性质和特征 5.1是一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交叉的
学科 5.2具有人文的、精神的、心理的、社会的、生理的、
历史的时代的特征 6、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6.1运用当代实验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格式塔心理
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 工作的心理学。它更多地是研究心理学的一 种方法学。
广义的实验心理学是相对于人文取向的心理 学体系,也叫科学心理学。
狭义上来说,实验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实验的 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并介绍心理学各分支领 域中实验研究成果的科学。

自考资料0816_文艺心理学

自考资料0816_文艺心理学

名词解释题复习指导答题技巧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课程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做出解释,目的在于考核考生对这些名词概念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的准确性.这些名词在"课程讲解"和"概念解释"中都有明确的定义或简明的概括.这种题型的难度在于要点的把握,而且内容广泛,覆盖面大.答题时要简明扼要,不要求展开论述.复习重点和难点第一章: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二章:"迷狂"说;同化和顺应;内模仿说第三章:审美情绪第四章:童年经验;灵感;心理类型第五章:语象第六章:审美注意第七章:心理场;共鸣第八章:内模仿;高峰体验;内觉体验第九章:民族文化心理练习题1.童年经验2.审美注意3.审美情绪4.人本主义心理学5.高峰体验6.内觉体验7.心理类型8."迷狂"说9.心理场10.同化和顺应11.灵感12.共鸣13.内模仿14.内模仿说附:参考答案1.童年经验就是一个人在童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童年体验在作家创作心理的体验生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 审美注意是审美态度的具体化.是审美态度面对具体对象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并停留于对象身上的状态.这种注意不同于其他心理注意,它不关注主体的实用的,功利的目的,也不太关注理论的概念的目标,而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对象的审美形式的本身.3. 审美情绪是在审美情境下,人对于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能否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也是人在审美对象的刺激下产生的情绪反应.4.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派别,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中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之后的"第三种力量"或"第三种思潮".它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看成物理的,化学的客体,也反对精神分析学只研究"病态的人",而主张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对人类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的"健康的人"或"自我实现的人".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又被誉为"积极的心理学"或"建设的心理学".5. 高峰体验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时可能感受到的一种极度快乐的体验.6. 内觉体验是一种尚无法用明确无误的形象,语词,显形思维或动作表达出来的心理感受.它有认识而无定形,有过程而不具表现性,有体验却不能准确加以分析.生动,质感却又是模糊不稳定的,往往是局部的.与定型的话语或艺术成品相比,是一种前感知的相对朦胧的体验.7. 西方最早提出心理类型的人是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他把人的基本气质归结为四种类型,即胆汁型,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它为揭示人们的行为方式和风格差异提供了内在依据.荣格认为心理类型主要指人格的整合的,总的倾向和特征.8. 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创作过程是一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的状态.这种诗兴的迷狂使诗人高度兴奋,气象万千,感情激荡,灵感突现,从而"回忆"起神秘的"美的理式",写出垂为后世的诗歌.9. 心理场是由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文艺心理学中的心理场是指在文艺创作和欣赏活动中由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时空环境三者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种动态的审美情境或氛围.它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一定的时空环境三个部分,其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构成相互作用的两极,二者在相互交流,对话的过程中产生互动关系,形成一种动态平衡.10.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的获得,是一个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下图式结构(即认识结构)的形成与不断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同化与顺应两种心理机制.同化是指把外界的刺激吸收融合到主体原有的图式结构中,使原有的图式结构获得巩固和新的丰富;顺应则是指主体改变或调整自身原来的图式结构以适应客体变化的过程.11. 灵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有自己完整的认识过程,有自己的思维形态和特点.从本质来看,灵感通常是指一种不期而至的创造性发现,是一种久久萦绕在艺术家心头的创造难题的突然解决.它可能是刹那间涌现在艺术家心头的新的创作思路,也可能是一个新的意象.12. 共鸣原为物理学术语,指两个震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因共振而发生的现象.在文艺心理学中,共鸣指人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美感时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亦指欣赏者由于自身思想情感与审美对象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相一致,从而被深深打动,体验到了一种情绪上所激动.作为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高峰体验状态,共鸣是读者与本文之间的心理力彼此平衡,契合的结果13. 内模仿是指人在观照某一个物时,作为主体的人会与对象产生一种情感交流,由于外物运动的作用,人的知觉会按对象的性质内在地模仿对象的运动和情感特征,并享受这种内模仿的快感.14. 德国美学家和心理学家谷鲁斯认为,内摹仿是一切审美欣赏活动的核心.所谓内摹仿,就是审美主体在内心世界摹仿外界事物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特点,欣赏者同情地分享着旁人的生活和情绪,或者外物的姿态与运动,在心灵中产生一种自觉的和主动的幻觉,即把自我加以变形,投射在对象中去,从而得到一种由摹仿得来的心理愉悦.简答题复习指导答题技巧这类题型一般是根据课程中的有关理论,观点,方法原理等,直接提出问题,要求考生简明扼要地回答.所提问题在"课程讲解"中大多有现成答案.回答这种试题,一定要抓住要点,观点明确.1.情感在艺术活动有何作用2.什么是文艺活动中的心理场3.审美理想的特征是什么4.谈一下对"净化:宣泄与补偿的情感代谢"的认识.5.简述"审美距离说"的基本主张.6.简述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基本主张.7.简述移情说的基本观点.附:参考答案1.情感在艺术活动有何作用解答:(1)萌动创作欲望——"情动而辞发"情感的萌动推动了想象,想象根据审美情感的愿望捕捉爱与恨的形象.接踵而至的影象激发了情感,甚至愈演愈烈,以至主体不能自已,主体要通过一种途径来渲泻,表现.(2)影响作品形式--"温柔敦厚"客体(对象)的强大,压抑阻塞了主体心理能量的顺畅释放.艺术家只能采取"状若抽丝"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这样就形成了"温柔敦厚"的怨而不怒的风格.(3)决定作品的价值--"穷而后工"由于内心感于外物而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作家便只能发愤著书,从深处来思考问题,从深处来要求创作.这样"蚌病成珠"的创作心理,使得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令人玩味.2.什么是文艺活动中的心理场解答:(1)心理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受物理学中"场"概念的启发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勒温,考夫卡等人都对之进行过详细的论述.(2)文艺创作和欣赏活动中所形成的心理场,它是由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时空环境三者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种动态的审美情境或氛围.它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一定的时空环境三个部分,其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构成相互作用的两极,二者在相互交流,对话的过程中产生互动关系,形成一种动态平衡.(3)文艺创作和欣赏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心理场中进行,不同的心理场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场效应.3. 审美理想的特征是什么解答:(1)理性和感性的相统一.审美理想是具体的存在,它溶解抽象观念于具体形象之中,把内在目的性见诸于感性形态中.(2)审美理想是真与善的统一.艺术品中,美的理想应是一个饱含着进步的社会思想和人文关怀的弄潮儿,而不是作为一个落后的思想的哀鸣者.(3)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过去的理想在现实条件下可以实现,从而成为现实.但现实又会因发展而呈现不足和缺陷,这需要产生新的理想以引导现实前进.现实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同时,理想也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4.谈一下对"净化:宣泄与补偿的情感代谢"的认识.解答:带有审美性质的艺术活动决非一种单纯的情感宣泄.艺术欣赏是净化,而净化决不等于宣泄.新陈代谢,最初它是生物学用语,指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后来,新陈代谢被移植到哲学,社会科学中,特指旧事物灭亡而新事物诞生.新陈代谢的过程基本上是消解旧事物建构新事物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代谢本质上是一种建构.所谓净化本质上也就是一种情感建构.在艺术净化中,情感宣泄并非是情感从主体身上完全脱离出来消失掉了,而是通过化合反应转化为另一种情感,或者说是建构起另一种情感.5. 简述"审美距离说"的基本主张.解答:(1)"审美距离"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和语言学家布洛.布洛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对象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距离既不是空间上的,也不是时间上的,而是一种心理的距离.(2)布洛的心理距离指的是对象与主体之间实际利害关系的分离.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带着功利的目光去观看事物时,事物的某些侧面往往被我们忽视了,而借助一定的恰到好处的心理距离,这些侧面就会引起我们的注意,突然闪现,成为一种"艺术的启示",为观赏者带来审美的愉悦.因此,心理距离构成了一种审美原则,同时也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6. 简述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基本主张.解答: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是20世纪初形成于德国的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其基本主张有:(1)对心理现象的解释强调整体组织,认为人的知觉具有某种组织性,能够把所感知的对象在知觉中呈现为一个完整的图形.知觉的各个部分之间构成一个结构框架,这就是一个格式塔.格式塔作为一个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在其内容上总是大于部分之和.(2)提出了著名的"异质同构"论.认为在知觉活动中,作为对象的物理现象与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大脑生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种同形关系.例如,如果一个人感知到灰色背景上的白色圆形,这就意味着他的大脑内也存在着一个圆型的有限区域,生理历程与意识历程在结构的形式方面是完全彼此等同的.格式塔心理学是这派心理学在美学和文艺研究领域的具体运用,其创造性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艺术作品的构成而言,一件艺术作品就是一个格式塔.(2)力的结构决定了艺术品的表现性.7.简述移情说的基本观点.解答:(1)移情理论的主要代表是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立普斯(Theoder Lipps).他认为,审美欣赏实质上是一个移情的过程.(2)在审美体验中,主体与客体互相作用,一方面,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和思想投射到对象上去.主体把自己的生命灌注在对象上,也就是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东西,把自己的力量感觉,努力和意志,思想和情感,移置到外在于自身的事物里去.通过这种移置活动,对象就更接近主体,显得更为亲切.另一方面,被灌注了主体生命的审美对象,并不是事物本身,而只是事物的"空间意象".(3)上述两方面的结合就形成了审美移情现象.所以,在立普斯看来,审美欣赏的对象与其说是物体,不如说是自我,"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论述题复习指导答题技巧这类题型同样是根据课程中的有关理论,观点,方法原理等,直接提出问题,但它对考生的要求更高一点,考生要详细而有重点地回答问题,必要时要举例说明.所提问题在"课程讲解"中有相关的答题线索,是对于课件知识的适当延伸.回答这种试题,一定要抓住要点,观点明确,回答全面系统.复习重点和难点第二章:掌握中西文艺心理学的对话与交融的意义.第三章:掌握情绪怎样使日常语言提升为艺术语言的过程.第六章:理解读者期待与本文的召唤结构之间的关系.第七章:能举例分析文艺接受过程中的心理共鸣现象.第八章:正确理解阿德勒关于"超越自卑"的论述.练习题1,举例分析文艺接受过程中的心理共鸣现象.2,试论中西文艺心理学的对话与交融的意义.3,举例说明情绪是怎样使日常语言提升为艺术语言的附:参考答案1,举例分析文艺接受过程中的心理共鸣现象.解答:(1)共鸣原为物理学术语,指两个震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因共振而发生的现象.在文艺心理学中,共鸣指人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美感时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亦指欣赏者由于自身思想情感与审美对象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相一致,从而被深深打动,体验到了一种情绪上所激动.(2)共鸣的产生首先需要主,客体两个方面具备基本前提.从审美客体来说,对象本身必须具有深刻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即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从审美主体来说,共鸣的产生首先取决于审美主体的一系列主观条件,如审美主体正常的感知能力,审美主体感性和理性的心理信息储备,以及审美主体对信息的识别,处理,转换,传递和自身的心理技能等.在这一前提的基础上,文艺欣赏中的心理共鸣是欣赏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张力平衡结果.也就是说,在文艺欣赏过程中,主体从自己的经验,心境出发对作品所产生的审美期待,与本文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定向之间互相契合,统一.(例子)(3)欣赏主体与本文互相契合,进入一种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欣赏者全身心地投入,注意力集中指向本文所呈现的人物,场景,氛围,他与主人公共同欢笑,共同哭泣,他的心随着欢快的乐曲飞腾,随着低沉的音符沉落,甚至会混淆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例子)(4)作为一种高峰体验,文艺欣赏活动中心理共鸣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共鸣现象的产生需要主体"静心",以进入审美状态.其次,读者的生活经验,阅历还要与本文所展示的境界相近.2,试论中西文艺心理学的对话与交融的意义.解答:(1)中西文艺心理学的对话与交融,有助于我们用一种更宏观的比较视野来重新审视,发现中国传统文艺心理学.这里所谓的"发现",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寻找,确立本民族文艺心理学在建构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中的应有地位;另一方面是指发现本民族文艺心理思想和西方文艺心理思想之间的"间性"与异质之处,从而以西方文艺心理学为参照来更准确,完整地认识自己的传统.(2)中西文艺心理学的对话与交融,有助于我们以一种更加理智,清醒的态度来借鉴,改造西方现当代文艺心理学研究中的积极成果,促进西方文论话语的"本土化".合理地借鉴西方现当代文艺心理学研究中的有益成果,一个必要的理论前提是坚持自己本民族的"根",立足于中国传统文艺心理学的深厚根基和当下文学创作实践,在对话,交流中互相调整,互相包容,既要大胆吸取西方的合理资源,又要积极主动地用自己的传统去迎纳,充实这些资源,从而创造性地建构能为我们民族,我们时代所用的文艺心理学范畴,命题与观念.(3)中西文艺心理学的对话与交融,有助于我们用一种更开放的心态来传承,激活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传统,推陈出新,促进古代文艺心理学的现代转换.与西方文艺心理学,特别是与西方现当代文艺心理学的对话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对话是一种双向的交流与建构.中西文艺心理学之间的对话不是东腔西调,自说自话,而可以体现为一种建设性的融通.对话即互释互补,基于不同文化体系框架和学理背景的两种传统文艺心理思想互相阐释,互相发明,互相借鉴,互相补充.3,举例说明情绪是怎样使日常语言提升为艺术语言的解答:(1)情绪使得艺术语言自然而又具有诗意.在现实中,当客观对象向主体投射出诸如悲凉,愉悦和惊恐等各种刺激时,主体难以体会到自己的思维,而只意识到情绪的荡漾充实,抚触摇晃.情绪在此已成为审美体验的表现形式,艺术思维成为沟通主体1与客体内蕴的桥梁和媒介;情绪也成为情感的展现方式,它挽起生命的各种因子.凭借这媒介和方式,主体尽情宣泄.这时主体的情绪外化为语言的情绪.言语艺术家们就凭着这主观情绪的宣泄为读者留下了富于魅力的情绪语言,即变异的艺术语言.(举例) (2)情绪造就了变异而又奇妙的艺术语言.当情绪强化和激烈时,情感难以控制,艺术家往往不能自已,思维由于情绪的蔓延将被淹没.此时,艺术语言往往会打破常规,产生变异.所谓变异,即是指汉语中的每个音节,语素,词,短语,句子,语段甚至篇章超出了常规的语言手段,辞面和辞里不一致,语言达到了妙用和巧用的高层次.任何情感都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自然流露.艺术语言所宣泄的这些情感表现在审美反映中,常常是主体受到某些触动而心潮翻滚,思绪万千.因此,变异的艺术语言的创造往往不是自觉的活动.一切通过理性的,智力的,意识所获得的东西,只有通过转化成为内心的情感,情绪,转化为出自心灵深处的呼声,才能通过艺术语言获得自然的流露.(举例)文艺心理学总论文艺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和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来研究古今中外的文艺活动和文艺现象的重要学科.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我们揭示文艺创作及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心理机制,更深入地认识文学艺术的内在奥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文艺心理学可谓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文艺心理学通过本论的学习,从总体上了解文艺心理学的学科背景与研究对象;把握文艺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学科构架与学科特征;初步了解文艺心理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对文艺心理学这门专业基础课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本章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并不多,重点在于理解贯通.第一章文艺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背景与方法引言:文艺心理学成为可能____ ■文学与心理学的复杂关系文学与心理学的不等关系(不同学科)≠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研究文艺规律的科学)心理:人的内心世界,意识活动,精神现象的通称.(研究心理现象客观规律的科学)(第一章)▣来自权威的阻力哲学家康德:美学,文艺学研究中的心理学方法不能令人信服,因为他相信审美判断中存在有一种"先验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却是他那个时代的心理学未曾触及到的.美学家科林伍德:心理学对伪美学的贡献是巨大的,而它对真正美学的贡献等于零.文艺理论家韦勒克:就心理活动及其机制的有意识和系统化的理论而言,心理学对艺术不是必要的,心理学本身也没有艺术上的价值.▢寻找共通点文学活动可以被看作一种心理现象,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就总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必然存在.▢利用人类的智力成果一方面,"人文化"宇宙,消解"物理的"和"心理的"之间的截然界限.另一方面,人类对自身的探索:"向内转".美国著名文艺学家里恩•艾德尔:文学和心理学日益抹去了它们之间的疆界.勃兰兑斯:文学,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就是研究灵魂的历史.十九世纪晚期以来,一个优秀的诗人或小说家所提供的人文方面的,心灵方面的知识往往比一个心理学家所能提供的还要丰富,而在某些心理学流派中,心理学的知识也已经开始在文学创作中直接结出累累硕果.文学与心理学的相互渗透,使"文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开始展现出诱人的魅力.■文学研究不可回避的反思文艺心理是一种客观存在缺了心理层面的审视,文艺将是什么模样文艺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和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来研究古今中外的文艺活动和文艺现象的重要学科.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我们揭示文艺创作及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心理机制,更深入地认识文学艺术的内在奥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文艺心理学可谓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第一节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背景一,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作品心理结构审美体验作家读者心理过程社会文艺心理学就是研究古今中外的审美艺术心理活动,其核心是研究文艺活动中具体的,感性的,活动着的人及其心理情感与心理意象.其着眼点是文艺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的心理体验.■艺术家的人格心理(创作心理)■艺术文本的心理蕴涵(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中的心理活动)■艺术欣赏,接受与批评的心理规律(艺术家,作品与受众三方互动之心理机制)■文艺活动的社会,民族,文化心理同时,文艺心理学还要研究文艺,审美活动与当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心理等一系列课题._二,文艺心理学的学科背景(一)西方古典文艺心理理论与审美实践_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 "旁观"说——柏拉图:"迷狂说" ——亚里士多德:"净化说"古罗马时代朗吉努斯:想象和情感17,18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想象,情感和美感——夏夫兹博里的"内在感官"说——休谟的"同情"说德国古典美学:康德:想象力——黑格尔:想象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想象,情感(二)西方近代心理学诞生以来的文艺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成果19世纪末期(美学与自然科学结合: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变)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审美体验,用"自下而上"的美学代替"自上而下"的美学研究德国学者屈耳佩:审美观照与利害无关// 瓦伦丁:审美主体—客观型,心理型,联想型和性格型英国心理学家贝里尼: "唤醒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转向)克罗齐和科林伍德: 直觉表现说美国自然主义美学家桑塔耶: "美是一种客观化的快乐"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立普斯:"移情说"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和语言学家布洛:"心理距离"说德国生物学家,美学家和心理学家谷鲁斯与浮龙李:"内摹仿说"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堡:"孤立"说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无意识,性,人格结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精神分析学:集体无意识奥地利心理家阿德勒: "自卑情结"动机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将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糅合在一起,认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爱欲活动;另一代表人物弗洛姆: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合作,克服弗洛伊德理论中非社会性和泛性欲论的缺陷.美国学者霍兰德:读者反应批评法国的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后现代批评家詹姆逊:重新阐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斯洛文尼亚理论家齐泽克:重新阐释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和美国心理学家,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异质同构"论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 "积极的心理学"或"建设的心理学".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创立的日内瓦学派:认识建构中同化与顺应前苏联的心理学研究学派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人的心理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中形成并受人的实践制约的.(三)中国古代广博丰富的文艺心理理论和创作接受实践_先秦两汉时代《诗经》创作中,"赋,比,兴":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孔子:"兴观群怨"《毛诗序》:礼乐教化__道家的老子,庄子:"虚静","身与物化"《乐记》:"物感说"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魏晋六朝刘勰,陆机:"神思"说_唐宋以降"意境",神韵说// 司空图:"滋味说" //严羽:"妙悟说""以禅喻诗说//公安三袁:"性灵说"//李贽:"童心说"(四)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学科形成,建立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奠基期国学大师王国维与教育家蔡元培王国维:"解脱说","境界"说//_蔡元培:人格审美教育开创期鲁迅,郭沫若,朱光潜,宗白华鲁迅:潜意识或无意识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派别》等著作,开创了我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新纪元.宗白华:审美"静照",艺术"空灵"和意境创造沉寂期:40年代----80年代复兴期:80年代以来开创性著作:金开诚的《文艺心理学概论》——童庆炳主编的"心理美学丛书"(13种)——鲁枢元主编的"文艺心理学著译丛书"(5种)——陆一帆主编的"文艺心理学丛书"(10种)滕守尧研究西方理论的本土著作: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方汉文的拉康研究——陆扬的《精神分析文论》等宏观研究:高楠的《艺术心理学》——彭立勋的《美感心理研究》——黄卓越的《艺术心理范式》——吴思敬的《心理诗学》——童庆炳,程正民主编的《文艺心理学教程》作家创作心理研究:吕俊华的《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刘烜的《文艺创造心理学》——鲁枢元的《创作心理研究》——周宪的《走向创造的境界》——杨守森的作家心态史研究,接受心理研究:金元浦的《大美无言》——丁宁的《接受之维》古代文艺心理研究:童庆炳等的《中国古代诗学心理透视》,畅广元的《古代心理美学研究》——陶东风的《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皮朝纲,李天道的《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论纲》《中国古代诗学阐释》等.第二节文艺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构架一,学科性质文艺心理学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的边缘交叉学科.文艺学的人文学科性质,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文艺心理学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包容性美学文艺心理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审美心理或美感研究≯美学—艺术哲学文艺心理学≮心理学的方法≯心理学■开放性核心内涵:文艺学,心理学,美学(审美心理)和心理社会学交叠二级外延:哲学,伦理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组构三级外延:政治学,传播学,经济学,医学(治疗学)辐射二,学科框架文艺学┌——————————————————┐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文艺批评学文艺社会学文艺文化学│┌———————————————————┐主体心理创作心理文本心理接受心理社会民族文化心理│┌———————————————————┐小说心理学诗歌心理学戏剧心理学艺术心理学│┌——————┐音乐绘画舞蹈第三节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交叉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和自然科学人文/精神/心理/社会生理/物理历史/现实■研究方法:■多元对话:展开各种不同学派和话语间的对话,寻找一种对位机制.■多维互动:选择和采纳当代文艺学研究的多种理论话语和方法,异中求同,为我所用.■整体综合:哲学指导,重实证:自下而上,以心理学方法为基础,重视美学研究成果,采纳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成果与方法1.坚持"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则2.坚持以人的活动,人的实践为中介的"三项图式"的辩证反映论3.坚持对于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历史性的解释4. 坚持文学艺术创造世界的特殊规律性5.坚持心理活动的系统性法则6.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①实验的方法②观察的方法③内省的方法④言语报告法⑤心理测试的方法⑥心理发生学方法⑦现象学的方法⑧精神病理学的方法⑨精神产品分析的方法⑩个案研究的方法原则具体方法世纪之交,各学科大都能以理性的眼光坦诚而又严肃地审视,自身是否有存在的充足理由,是否继续存在下去,如何存在等问题.这种审视大都以客观,冷静,实事求是为原则,以学术民主为前提,不是主观臆断,闭门造车,更不是行政命令或权威专断.它说明中国学人危机性,警觉性意识逐渐增强,自我批判能力慢慢提高,也说明作为整体的学界似乎日趋成熟.唯独文艺心理学这一本来就显得有点玄虚的学科,反倒无人考察其来龙去脉,追问在下一世纪发展的可能性.这种沉默,原因很多.依笔者愚见,最主要的似乎有二:一是想当然的认为,文艺心理学乃新兴学科,前途不成问题,因而只满足于将心理学的知识,原理运用于文艺学,二是害怕这种反思性研究,牵涉面广,头绪繁杂,结果可能吃力不讨好.前者只见"木"而不见"林",可成为文艺心理学匠,似难成为学者,不足为法;后者则有懒汉,怯者之嫌,亦不足为法.两者的共同点是,在即将迈入新世纪门槛时,甘愿放弃对于研究领域的目的性和自觉性的思考.其危险性在于,无形之间把自己放在虚弱的背景上和尴尬的情境中.试想,一门不晓得所从何来(Where),自身是什么(What),又向何方去(How)的学科,有多强的生命力一位不明确如上两个W一个H的学者,其研究有多大的动力,其成果有多大的价值其实,在似乎想当然的地方往往有着许多并不"当然"的问题.因为,越是新兴学科,其定位,目标,前途等,越有可值得推敲之处;越头绪纷繁,其背后那隐微之机,越有探索的必要.笔者不自量力,试图围绕"心理学究竟在何种意义上适用于文艺学研究"这一中心问题,把文艺心理学放在实验心理学的全部历史和巨大背景上,简要考察其萌孽(发生),适用性(形态),在此基础上,对其在国内外的大致走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作出力所能及的概述和前瞻.1. 问题的提出如果把费希纳(Fechner)《心理物理学纲要》(1860)看作实验心理学的诞生,那么,心理学是否适用于文艺学研究这个问题至少30年后就在德国本土被提出了.其外在表征是狄尔泰(Dilthey)与艾宾浩斯(Ebbinghaus)的争论.艾氏认为心理学能够认识真实2。

2021自考《文艺心理学》考点第二章名词解释

2021自考《文艺心理学》考点第二章名词解释

2021自考《文艺心理学》考点第二章名词解释
第二章艺术家与体验一、名词解释:
1、艺术体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而艺术体验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

2、体验生成——指艺术家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

它多是处于两种联系中,一是与艺术家在特按时期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的联系;一是与艺术家个人经历中早期经验以及由教育和各种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反应图式的联系。

3、童年经验——指“童年体验”。

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罗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罗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童志等。

4、缺失性体验——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精神的和物质的)体验。

5、崇高体验——是艺术家经由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外在刺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的带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体验。

6、超越体验——指艺术家超越实用功利和超越个体实存时的经历和感受。

7、孤独体验——指艺术家在世态创造过程中所感到的孤独绝望的体验心理。

8、神秘体验——神秘体验包含三个要点:一是假定并相信一种超越性的终极现实的存在;二是这种终极现实是超日常经验、感官经验与逻辑理性的,它只有通过神秘的直觉、契合、顿悟、启示等才能把握;三是当主体通过神秘的感悟与“最高的存在”达到契合时,会产生一种迷狂式的同一性体验。

9、归依体验——归依体验是艺术家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达到的神圣的境界,一种结束无意义的生活以后重新获得生活意义的充实感、安适感与幸福感。

《文艺心理学第二编》课件

《文艺心理学第二编》课件
《文艺心理学第二编》 PPT课件
在本次PPT课件中,我们将探索文艺心理学的各个方面,从定义和起源到应用 和研究方法,以及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导论
文艺心理学是研究艺术和心理学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艺术对个体和社会的心理影响。
文艺心理学的定义
文艺心理学研究艺术作品和艺术体验对个人和群体心理状态、情绪和行为的 影响。
文艺心理学的起源
1
意象与表达
2
研究者开始关注艺术作品中的意象和表
达方式对人们情绪和观念的影响。
3
心理学与艺术的交叉
文艺心理学最早起源于心理学和艺术交 叉研究的尝试。
心理学与创造力
对创造力和心理过程的研究进一步促使 了文艺心理学的发展。
文艺心理学的价值和应用
1 情感表达和共鸣
文艺作品能够帮助人们表 达和共鸣情感,提供情感 上的满足和安慰。
通过实地观察来研究人们在艺术 展览中的行为和感受。
文艺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创造力发展
文艺心理学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创造力发展方法进学生情感教育和情绪管理。
认知提升
通过与艺术作品的互动,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结论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艺术与心理的关系以及其在教育和社会中的 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2 认知和洞察力
通过与艺术作品互动,个 人可以提高认知能力和获 得新的洞察力。
3 社会变革和理解
文艺作品有助于推动社会 变革和加深对他人和群体 的理解。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
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索艺术作品对 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影响。
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来了解人们 对艺术作品的心理反应。
观察研究

文艺心理学2

文艺心理学2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运用多种学科和 多种方法研究文艺心理学的哲学基础。
题:普通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是什么关系?
普通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关系密切,但 毕竟是两门学科,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 方法,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普 遍的心理,文艺心理学是审美心理,比 前者更复杂和微妙。 有各自的特征和内容,如日常生活情感 和艺术情感
多种学科的综合:这种综合研究最早始于 苏联,联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种专 家,以及作家和艺术家,共同研究审美主 体在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接受过程中的心 理机制问题。
文普艺通心 心理理多学学种:和研是文心艺究理心方学理法的学一关的个系综分密合支切,,:它但文是艺用心理学是一门尚未 注意:文完艺善心和理学成多熟种的学科学和科多,种方至法今的尚综合未,形成自己独立的 杂和最隐研秘究的方精神法活,动它的客采观用规心律。理学传统方法,如实验的 文(艺文创 艺作哲方作学法文是,艺对接文观受艺察的现的现象象的方来本法阐质,释作心形内理而省学上的的的阐方法,问卷的方法, (文艺哲心学理是测对文试艺的现方象的法本等质等作形;而也上采的阐用美学和文艺学的 于文文文艺艺艺 学 创心的作方构理任作法 符学何文, 号的一艺研个接如 方究分受系 法有支的统 ,重都现要是象方 历指从来法 史导文阐, 分意艺释义活心比 析,动理较 方它的学方 法是一的法 等,等类,型而方且法心,理结学 艺社会学和的美局学限是文无艺法学顾及的文方艺法活动常的常全相部互结合的。
题:日常生活情感和艺术情感和何区别? 艺术活动的情感和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有很大 的区别: 日常生活情感是个人情感,不带有普遍性; 艺术情感是人类情感,带有普遍性,是人类共 通的。 日常生活情感采取直接宣泄的方式,艺术情 感要求形式化和对象化。
从研究方法看,普遍心理学带有自然科学性 质,更多的采用实验方法,力求定量定性; 文艺心理学面对情感色彩强烈和复杂微妙的 审美心理,更多采用体验和内省的方法,要 达到定题和定性难度是很大的。

文艺心理学2

文艺心理学2

1、格式塔文艺心理学是如何解释审美活动的生理基础的?答:当人们看到某种客观物体或景物时,这些客观物体或景物的结构形态会通过观察者的视觉系统在大脑皮层上引起生理力的活跃,这种生理力就构成了类似物体或景物结构的内在形式。

当这种生理力的内在结构形式被观察者的心理所体验到时,尽管观察者体验到的是自己大脑皮层上的变化,但他却认为是体验到了来自物体或景物的性质。

在心与物之间有了这层以大脑皮层生理力的变化为中介的关系,心理事实与物理事实便被沟通了。

2、为什么马斯洛的心理学是第三思潮?答:由于马斯洛的心理学不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那样探求人的意识的隐蔽之处,也不像行为主义的心理学那样注重刺激与反应的模式,而是倾心于人的“高级意识心理”,从而耀眼地成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即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外的第三种声音。

3、谈谈马斯洛的“存在性世界”与艺术的关系。

答:马斯洛的“存在性世界”是超越性体验的世界,是人们直接了解人类的最高美德与理想,是马斯大林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层次,是同人类的终极价值与存在价值联系在一起。

在马斯洛的“存在性世界”中,艺术无疑是占据了重要地位。

但是,对于存在性价值的提升与实现,艺术的作用其实是有限的、间接的,因为存在性价值更是艺术以外的重大问题。

4、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文艺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特征?答:一是决定论的原则;二是意识和活动统一的原则;三是心理在活动中发展的原则。

5、维戈茨基如何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结构的内在矛盾来揭示审美反应的心理机制?答:在维戈茨基看来,分析作品的结构主要是分析结构的内在矛盾,从心理基础来讲就是所谓“逆向感情”的运动。

正是这种运动造成艺术的感染力,产生艺术的特殊功能。

他认为“逆向感情”就是构成作品内容的情绪和激情沿着两个相反而以趋向同一终点的方向发展。

在终点上仿佛发生“短路”似的排除了激情,感情得到改造和净化,也就是痛苦的和不愉快的激情得到一定的舒泄,转化为相反的激情。

文艺心理学第二编1

文艺心理学第二编1
“创作和评论,二者把握世界的方式和目的不同。 评论家要把作品条理化、逻辑化、理性化,要穿 越理性的筛子,有这样一个过滤的过程。而作家 要留给自己的是更模糊更宽广的个人感性世界, 这个世界混茫、繁复、多面,作品中反映的一些 理念,甚至是创作者自己都不甚理会的。这仿佛 是作家的一道“雾门”,作家要摸索着才能进去, 开始他淋漓尽致的、十分感性的表达。”
体验的生命性与艺术活动的心灵性是 同构对应的。 艺术体验的情感性可导致艺术深层意 蕴的发现。 体验的忘我性与艺术的移情性息息相 通。 体验的反刍性是美感生成的必要条件。

(二)体验的类型 1、崇高体验 2、缺失性体验 3、愧疚体验 4、神秘体验 5、孤独体 6、皈依体验

5、想象变形能力 想象本身意味着对现实的改造和变异。 黑格尔: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马克思:想象是“人类的高级属性”之一 泰纳:“我们所看到的艺术品是否以复制 各个部分的关系为限?绝对不是。……最 大的艺术宗派正是把现实的关系改变最多 的。” 法国画家马蒂斯;墨竹与朱竹;
3、愧疚体验 (1)、界说 愧疚体验是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感受。当个体因自己的 某种行为违反内心的道德准则而引起了愧悔、内疚、自责 的心理反应时,这种种心理反应即为愧疚体验。 像常人一样,艺术家在其生活中违反了自己的道德准则时, 愧疚之感即会发生。与常人所不同的是,艺术家的愧疚之 感可能源于“区区小事”。 一是由于深广的道德同情心;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可说都 是有高尚道德,有良心的人,这又不是偶然的,良心与艺 术家的心理特质之间有内在的关联。因为所谓“良心”源 于个体的、深广的同情心。艺术家大都是有着深广同情心 的人,这种同情心正是他们富于良心的重要原因。 二是与想象和再体验有关

《文艺心理学》辅导资料

《文艺心理学》辅导资料

《文艺心理学》辅导资料“导论”第一节文艺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西方文艺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文艺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人类自从有了审美的能力,有了文学和艺术,也就有了美学思想,也就有了文艺心理学思想。

例如古希腊柏拉图的“迷狂说”、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中国古代的“虚静说”、“物感说”、“意境说”等等都是文艺心理学思想,但文艺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近代和现代的事情。

文艺心理学在我国沉默了半个世纪,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和审美主体受到重视,文艺心理学才重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但文艺心理学目前仍然不具有现代科学形态,它是一门正在成长中的学科。

尽管如此,文艺心理学具有无穷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它对于探寻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奥秘,对于美学、文艺学的建设,对于作家作品和文学史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西方,文艺心理学是在19世纪后半期,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心理学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

19世纪,西方主要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或文艺心理学理论有:1、实验心理学是文艺心理学的第一个重要流派。

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

他运用心理实验的方法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心理学研究,注重审美体验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称为“自下而上”的研究,与“自上而下”的哲学研究方法相区别。

实验心理学与传统美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研究对象不同。

传统美学侧重于研究审美客体和审美对象,而实验心理学主要研究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和心理功能。

二是研究方法不同。

传统美学采用演绎的方法,从理论出发,推演出一套美学体系。

实验心理学则采用归纳的方法,从审美体验出发进行概括,最后得出一套观点和理论。

例如,费希纳经过心理实验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接近于黄金分割的长方形最受喜爱,长带形和正四方形最不受喜爱。

实验心理学使美学研究发生了由“自上而下”的研究向“自下而上”的研究的转变,开辟了现代美学的新纪元,标志着文艺心理学的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意识心理学
意识:主体能明确觉察到并自觉加以控制的心理。 前意识:是暂时退出意识的部分,有可能返回到意识领域中去。 潜意识:被压抑的、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成为意识的心理。
《病孩》&《母亲之死》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 (Edward Munch,1863—1944),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出生于挪
梦与文学的区别
(1)文艺创作是作家的有意创造,在总体上是受意识控制的,而梦则纯是潜意识的活动; (2)文学艺术是具有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的,它具有可传达性;而梦则纯属个人的“自私”的活动,
是一种“内部心理的过程”。
(3)文学艺术不仅具有社会价值,对于个人而言,它还有一种“实际的价值”,即 给艺术家带来巨大的社会赞美与尊敬,获得物质的与精神的利益,而梦则显然 不具有这种价值。
《释梦》(The interpretative of dreams)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著,1900年出版。全书共7章,分述释梦的历史和 方法,梦愿望的达成和伪装,梦材料的来源和运作方式以及梦的心理过程。
作者从性欲望的潜意识活动和决定论观点出发,指出梦是欲望的满足,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 想,即通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解释说,梦是潜意识的欲望,由于睡眠时检查作 用松懈,趁机用伪装方式绕过抵抗,闯入意识而成梦。梦的内容不是被压抑与欲望的本来面 目,必须加以分析或解释。释梦就是要找到梦的真正根源。
。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 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 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 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 红的,象血一样。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 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 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 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 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 喊》。”(Thomas M.Messer著《爱 德华·蒙克》,Harry N.Abrams, INC,Publishers,NewYork,第84页。
释梦就是将上述的种种伪装(化装)揭开,从显相中寻求隐义。
《性学三论》(Three essays on t德(1856~1939)著。本书是作者阐明人类性欲本质和发展的论文集,着重论述精神分析 的泛性论思想,由关于性变态、儿童性欲和青年期改变的3篇论文组成。
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使他早年画下了许多以疾病与死 亡为主题的作品。
经常与象征主义作家普斯贝佐夫斯基、剧作家斯特林堡一起探讨尼采哲学和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的命题,这使他的绘画创作更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苦闷的情调。
《吸血鬼》
在《呐喊》中,蒙克把人类极端的孤 独和苦闷的情感以及在无垠宇宙前的 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移置作用或译作转换,指将被压抑的观念或情调换成一种不重要的观念,而在梦 中却居主要地位,如去园中赏花,采花。
3、戏剧化,将抽象的隐义变换成具体的形象。如一妇女梦见被马践踏,是代表她内 心顺从了男友的要求。
4、润饰或叫加工改造。即将无条件的东西,精心制作改造为有条理的梦境,以便蒙 混过关。
人格心理学
1、本我:即伊的(id),是由力比多(libido)所引起的性本能,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即理智或现实化的本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关系,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即良知或道德化的自我,相当于检查官,遵循理想原则。
梦与文学艺术的相似点
(1)从性质上看,二者都是愿望的满足,都带有幻想性质; (2)在表达方式上都具有形象性或意象性; (3)梦的形成过程与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是相似的 ; (4)从结构主义的观点看,梦的结构与文艺作品的结构也是相似的; (5)对梦的解析与对文艺作品思想内涵的分析在方法上也是相似的。
(续)
原始压抑和性欲潜伏期是人类社会化必经过程。成熟的性欲是是指潜伏期性欲 在青春期苏醒,以异性为对象,以有繁殖力的生殖器的性交为主的性活动。社 会所称的性变态只是性本能中的一部分发展,这种发展使得病人将性感区转移 到生殖器之外。
神经官能症是由性问题处理不当而引起,用症状来表达性欲望,以代替正常的 性行为,是性变态的负面表现。
第二章 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 荣格、阿德勒、拉康 格式塔心理学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及其主要著作
[奥地利]弗洛伊德(Sigmund Fred, 1856-1939) 《释梦》(《梦的分析》)(1900) 《图腾与禁忌》 (Totem and Taboo) (1912) 《精神分析引论》(1922) 《弗洛伊德论美文选》 《文明及其缺憾》(1930) 《性学三论》
作者将梦分为显相和隐义。显相是隐义的假面具,掩盖着欲望(隐义)。白天受压抑的欲望,通过梦的 运作方式瞒骗过检查以满足欲望。
梦的运作方式有以下几种:
1、凝缩:将多种隐义集中简化以一种象征出现。最生动的例子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警幻境的一 段描述。贾宝玉在该梦的结尾部分,梦到警幻仙子领他与其仙妹成亲。该时他见到这位仙女貌似宝钗而 神若黛玉,名可卿而字“兼美”;这就是典型的凝缩心理机制,这位美女的形象是由他所爱的三个女性 (薛宝钗、林黛玉及诱发他性意识的秦可卿)时意象经过凝缩机制而构成的。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着某种天生的本能——性本能,这种本能不仅和生殖器官,而且和皮肤、口腔、 肛门等快感区有关,生殖活动只是性本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幼儿也有性欲,但与成人不同,不需要 其他对象。由自己的快感区便可获得快感,表现为自我中心或称“自恋”。但是幼儿性欲被强烈地压抑 和禁止时,性体验是模糊的,直到青春期才活跃起来。
(4)就表现形式而言,“艺术创造了一个更好的世界,一个更少混沌,少一些混乱, 但就多一些前后贯通的存在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