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限度

合集下载

论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

论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

论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摘要:翻译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性的社会语言活动,是一项由译者完成的活动。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实现对源语所呈现的信息进行甄选和翻译工作。

而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中,会发挥主体作用,使翻译结果染上个人的色彩。

笔者通过分析在翻译中制约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观和客观因素,指出译者在翻译中如何才能把握主体性的发挥的度并因此提升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越来越多。

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进行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因此,翻译在国际事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翻译要传达原语的意思、信息、思想和文化。

翻译的目的是交流,译者的任务是尽可能地消除原语和译语之间的交际障碍。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不同的译者具有不同的主体性程度。

正确、充分地运用主体性对译者创作出完美的翻译作品至关重要。

因此,作为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者及其主体性应受到高度重视。

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翻译的目的。

主体性的本质特征是译者具有自己的文化自觉、人文品格、品位和创造性。

主观能动性是指译者对原文的选择、翻译的目标、来自社会的帮助、翻译的工具、对原文的分析、翻译的策略等都有自己的选择。

但同时,译者的主体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被动影响的综合结果。

翻译原文的前提是理解原文。

但由于时代、民族习俗、历史背景等原因,对原文的理解必然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不足之处。

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我们不能否认其发挥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既有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也有译者对读者的意识、译者的动机和双语能力等主观因素。

现代诠释学认为理解是历史性的,无论是被理解的人还是被理解的对象,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的。

也就是说,每一个译者都受到他所处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所以他总是带着熟悉的信念和期待去理解原文,在熟悉的世界里面对陌生的世界。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在翻译领域,译者主体性是一个极其复杂和独特的概念,它涉及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具有的个人特质、价值观念、文化认知和语言能力等因素。

译者主体性既是翻译的动力和灵感源泉,也是翻译过程中的限制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发挥与制约,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作用和影响。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发挥是不可忽视的。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文化认知和个人特质等因素将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译者的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词汇、语用等方面的知识和功力,这些能力决定了译者是否能够准确理解源语言的含义并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

译者的文化认知则涉及到对于不同文化背景和习俗的了解和把握,这对于跨文化翻译尤为重要。

译者的个人特质也会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作用,比如对于某个文学作品或者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的熟悉程度,对于不同风格和调性的把握能力等等。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它们决定了译者将如何理解和再创作原文,并最终呈现出一份怎样的译文。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源语言的文字和含义往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可能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解释和解读方式。

译者个人的主观偏见和情感色彩也可能影响到其对于源文本的理解和再创作。

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保持客观和中立,尽量避免自己的主观情感对译文的影响。

译者还需要考虑到译文的目的和受众群体,因为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受众需求会对翻译过程中的选择和表达方式产生影响。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要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不能随意妄为,需要在一定的框架和规定内进行。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翻译过程中的诸多现象。

译者如何理解原文、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如何表达文本的语义和风格等等,这些都需要考虑到译者主体性的作用和影响。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译者看作是一个机械式的工具,他们的主体性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译者主体性的限度——试论译者主体性与“忠实”之准则

译者主体性的限度——试论译者主体性与“忠实”之准则

收 稿 日期 :0 91 .8 2 0 —01 作者简介 : 马晶晶( 95~ ) 女 , 1 8 , 四川大 学外 国语学 院英语系 20 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 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

பைடு நூலகம்7 ・ O
非语言符号所负载的信息用另一套语言符号或非语 言符号表达出来的创造性文化活动, 它包括语际翻 译 、 内翻译和符 际翻译。翻译活动则是指语言信 语 息转 换过程 中理解 、 比较 、 析 、 想 、 分 联 解构 、 组 、 重 综 合、 表达等一系列具 体行为 , 且客观上 翻译具有 并 “ 语言符号转换 ” 这一 独有 的本 质 属性 ( 明伦 , 曹
20 :2一l1 。因此 , 以再现原作为前 提的创 07 19 3 ) 在 造性翻译实践中, 无论是对原文的阅读和理解 , 还是 译文的阐释与表达 , 译者始终起着最为主要 的作用 ( 俞佳乐,06 16 。同时, 20 :8 ) 语言是文化 的载体 , 从 这个角度 , 翻译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特性 , 译者的翻 译行为也是一次交 际行为。由此可见 , 无论是语言 符号转换 , 还是创造性文化活动 , 或是跨文化交流 , 翻译都离不开译者 , 离不开译者 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从以上分析看出, 译者是翻译 的主体是 由翻译和翻 译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 四川 大学外国语学院 , 四川成都 60 6 ) 104
摘 要 :译者主体性一直是近年来翻译界 的热点话题。在前人对译者 主体 性研 究的基础上 , 笔者 首先肯 定 了 译 者是翻译的主体 , 并讨论 了译 者主体性 的 内涵及其客观制 约 因素 , 出“ 实” 提 忠 是翻 译永 恒的基 本准则 , 译者 主体 性的发 挥要在该准则 范围之 内, 因此是有限的 。译者主体性 与“ 实” 忠 准则两者相 互制约、 互依存 , 相 辩证 统一 于翻 译 活动之 中。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限度 ;忠 实;辩证统一 中图分类号 :H 5 文献标 识码 :A 09 文章编号 :17 6 2 (0 9 1 0 7 0 6 2— 1 x 20 )2— 0 0— 3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在翻译领域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进行翻译过程中的主观意识和个人风格,这种主体性对翻译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译者的主体性也受到诸多制约,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背景、文本特点等方面的制约。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不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同时也要面对各种制约,这其中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首先要明确的是,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活动中的重要因素。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和认知模式,这些因素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性特点。

一个具有文学修养的译者可能会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更加注重诗意和美感的表达;而一个商务翻译者则会更注重用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译者主体性通过译文中的词语选择、句式表达、语调把控等方面得到体现,从而使译文具有个人特色和风格。

译者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翻译活动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和传播。

译者通过自己的主体性,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使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得以准确传达。

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不仅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还需要译者有足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创造出优秀的译作。

译者的主体性也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是制约译者主体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习惯和逻辑结构,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些差异使得翻译工作并不是简单的逐字逐句的替换。

译者需要在处理这些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时候,面对着种种挑战,同时也要保持对原文意义和风格的尊重。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往往受到了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制约,需要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和再表达。

文本特点也对译者主体性产生了影响。

不同的文本类型和体裁对译者的主观发挥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文学作品需要译者更有想象力和审美情趣,对原文的表达要求更高;而科技文献则需要译者更多地注重用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论口译中译者主体性与主体性限度

论口译中译者主体性与主体性限度
是 翻译 实践 付诸 于实践并 加 以完成 的翻译 者 与研 究者 , 而作 者 、 者 则 与 文 本 一 起 构 成 了翻 译 客 读 体 ] 。 ’ ’ 译 者 的主体 性贯 穿 于 翻译 活 动 的 整个 过 程 , 没 有译 者主体 性 的参 与 , 将 “ ” 无 成 。之 所 必 译 事
交 际 中的桥梁 作 用 , 助 于 探讨 和构 建 口译 的理 有
主体 , 二是认为原作者与译者是翻译 主体 , 三是认
为译 者与读 者是 翻译 主体 , 四是认 为原作 者 、 译者 与读者均为翻译主体…。质疑作者与读者的翻译
论体系 , 更好地拓展和提高 口 译活动的实践水平。 文章 将从 口译 的特 点 人手 , 析 口译 的译 者 主体 分
性发挥 的特 殊性 , 进 一 步讨 论 口译 的译 者 主 体 并
主体地位的学者认为 , 虽然作者和读者也具有 自 主性 、 主动性 和创造 性等 特征 , 但这些 特征 并未 体 现在翻译过程中, 而是体现在原文创作和译文 阅
性发挥的层面与主体性发挥的限度。

读的过程中。辜正坤认 为“ 翻译主体” 这一提法 过 于笼 统 , 对翻译 实 践 中涉及 到 的 “ 并 主体 ” 行 进
近年来 , 随着翻译主体性研究的深入 , 学界对
翻译过 程和经 验 的认识 强 化 了 , 译实 务 和 翻 译 翻
翻译 主体 是谁 ?对 于这 一 问题 , 界 的认 识 译 尚不 统一 , 大致 有 四种 看法 : 一是 认为译 者是 翻译
理论水平也有了提高。然而 , 翻译 主体性研究 侧 重于笔译 , 不能普遍适用于具有 自身特殊性的 口 译活动。因此 , 口译译员主体性 的研究有助于 对 更加 明确地 认 识译 员 的工 作机 制 , 其 在跨 文 化 及

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与主体性限度

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与主体性限度

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与主体性限度季传峰摘要:主体性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这一概念运用于翻译研究之中,用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翻译的主体与主体的功能,深化了翻译理论研究&本文将主体性概念引入口译研究,旨在通过考察口译的特性,探讨口译主体性发挥的层面与主体性发挥的限度,以提高口译理论与实践水平。

关键词:口译;主体性;限度近年来,随着翻译主体性研究的深入,学界对于翻译过程和经验的认识强化了,翻译实务和翻译理论水平也有了提高。

然而,翻译主体性研究侧重于笔译,不能普遍适用于具有自身特殊性的口译活动。

因此,对于口译译员主体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明确地认识译员的工作机制以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桥梁作用,有助于探讨和构建口译的理论体系,更好地拓展和提高口译活动的实践水平&本文将从口译的特点入手,分析口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特殊性,并进一步讨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方面以及主体性发挥的限度,以期抛砖引玉。

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主体性概念的界定首先,要区分“主体(subject)”与“主体性(subjectivity)*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哲学概念。

主体是改造和认识客体的活动者,即人;与“主体”相对的概念是“客体(object)”。

“主体性”是作为认识者和实践者的人(主体)在被认识、被实践的对象(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本质特征&自主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独立性,表现为主体支配自身的权利意识和能力;主动性即能动性,表现为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不是被动地而是有意识积极主动地应对客体的作用。

创造性则表现为主体创立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翻译主体是谁?对于这一问题,译界的认识尚不统一,大致有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为翻译主体。

(许钧,2003)质疑作者与读者的翻译主体地位的学者认为,虽然作者和读者也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特征,但这些特征并未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而是体现在原文创作和译文阅读的过程中。

浅谈翻译的主体及主体性

浅谈翻译的主体及主体性

语言研究浅谈翻译的主体及主体性陈艳蓉【摘 要】翻译主体性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语言学家们一直探讨的焦点,翻译主体的确定及充分发挥翻译的主体性,对于翻译效果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翻译 主体 主体性“翻译”一词有两重含义: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做翻译工作的人。

本论文探讨的是动态的翻译过程。

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

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

一、翻译主体性研究现状20 世纪 70 年代,以霍尔姆斯、勒费弗尔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人们发现翻译不单是从源语言到目的语言的转换,更是译者的创造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受到关注。

女权主义学派、阐释学派等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声援。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译者主体性。

在中国知网篇名限制搜索关键词“翻译主体性”,查找结果为1093篇。

如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2003;陈梅,外部力量与译者主体性的建构—以《圣经》翻译为例,2006;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2003;张连兄,车琳,译者主体性在俄文电影翻译中的体现,2006;杨武能,再谈文学翻译主体,2003;陈大亮,针对翻译目的论的一种批判性反思—兼论文学翻译主体性的困境,2007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2003;胡牧,主体性、主体间性抑或总体性—对现阶段翻译主体性研究的思考,2006;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2003;段峰,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2003。

关于译者主体性,查明建、田雨两位学者认为,“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摘要:自文化转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地位得以确认。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理解翻译策略创造性翻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由于受到环境、文学作品、译者的个人因素、翻译目的、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译者在翻译中有发挥主体性的自由。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原文文本的读者,翻译策略的决策者也是目标语言的写,因此,译者将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渗入主体性的西。

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的第一步就是对原文的理解,此时译者就是读者译者对原文不同的理解是翻译的开端。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翻译的不是原文的意图而是译者所理解的原文的意图。

对原文理解的复杂性导致了译者不同的译文。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坏事,因为不同的读者会对原文有不同的解读,译者有权力在充分地考虑之后将他们自己的解读翻译出来。

翻译历史上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通过译者自己解读的翻译往往是最成功的译作翻译理论家斯坦纳(G。

teiner)将阐释用于翻译研究,他提出了阐释学分析的四个翻译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信赖就是译者相信原文有意义,而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的主观因素不免侵入原文,侵入的目的便是吸收,但吸收过程中难免丧失译入语本色,因而补偿就很必要。

不难看出,斯坦纳的翻译步骤无一不强调译者的能动性。

首先通过审美选择翻译文本,然后表现出译者兼具读者和阐释者两种文学身份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审美、情感、想像等文学能力解读源语文本中的空白期待视野和解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阐释多元化的产生;作为阐释者,译者需要发挥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能力,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简而言之文学作品的内在特点和译者个人能力的差异使得译者对相同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显示了译者主体性留下的印迹。

试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试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种解读 均是 一种独特又是不可重复的行为 , 况且一个语篇注定会 在 不 同 的 接 收 者 身 上 激 发 出不 同 的 反 应 ” [ B a s i l H mi m, I a n Ma s o n , 2 0 0 5 : 6 。在翻译过程 中译者有较 大的再创作空 间, 其世 界观 、 审美情趣 、 个人经历 、 价值取 向等会直接影 响翻译作 品。 翻译重在理解 , 译者首先要理解原作才能准确地 向读者传达 原作 的精神 。理解原作 的过程就是译 者同原作 对话 的过程 。译 者要充分调动多方面 因素 , 如审美情趣 、 想象力等 , 同时结合 原作 者 的个 人背 景 、 其所处 的 时代 特征 去深刻 了解原 作者 的写作 目 的、 表达 内涵等 , 力求能真实感受原作 的精神 , 实现 与原作 的高度 融合 。但 是 由于个体存 在的差异性 , 译者 所处的时代 背景 、 民族 风俗 、 历 史文 化等差异 , 译者会形成 自身独特 的认知 , 这影响其对 原作 的理解 , 译 者就很难 与原作者 的视界 完全融合 , 对原作 的理 解也就有偏颇之处 , 于是便 出现了同一原 作由于译 者文学观及审 美意识 的差异产生 了不 同的译本 , 正如“ 一千个读者 , 一千个哈姆 雷特 ” 。以英 国 1 9 世纪初期伟大 的浪漫 主义诗人拜伦名作 《 哀希
自上世 纪七十年代 开始 , 西 方翻译界 出现了翻译研究 的“ 文
化转 向” , 形成 了面向 目的语文化 的翻译 理论 。翻译 研究 的 目的
语 文化 取 向 , 凸显 了 翻译 主体研 究 , 开辟 了翻译 学研 究 的新 视 角 。翻译主体性 的研 究受到 了西方 理论界 的极 大关 注 。法 国著 名 的理 论家 , 拉美 文学 及德 国哲 学 的翻译 家安 托 瓦纳 ・ 贝尔 曼 ( A n t o i n e B e r ma n ) 指 出, 译论、 批评 必须 以译 者 为主体, 提 出了“ 走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从古至今,文学翻译一直扮演着文化交流和文学传播的重要角色。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对结果产生着重要影响,而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也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对翻译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分析和再创作,将原文重新呈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对翻译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译者主体性主要包括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认识水平、审美情趣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在翻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传达效果。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传达作品的语言信息,还要传达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和品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背景对翻译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产生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将原著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使译文更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

译者需要具有优秀的语言能力,准确理解原文的语言信息,并且能够巧妙地运用译文语言,使译文通顺流畅、表达得当,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情趣也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

译者需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去再创作译文,使译文既能忠实地传达原著的风格和韵味,又能迎合目标读者的审美需求。

三、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情感传达等方面。

在翻译的准确性方面,译者的主体性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的语言信息和含义,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并能够准确地再现在译文中。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1. 引言1.1 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个人主观意识和独特风格。

译者主体性并非完全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体现了译者的个人才华和文化素养,更为译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品味。

通过译者主体性的运用,译文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让读者更加贴近原著的精神内涵。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学修养和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译者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译者主体性的确立是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译者与原著之间的一次精神碰撞和融合。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需要译者有才华和感悟力来恰如其分地传译。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成为了提高译文质量和传播原著精神的关键因素之一。

1.2 翻译中的重要性翻译中的重要性在文学翻译领域中是至关重要的。

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和再创作,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沟通桥梁。

翻译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作品,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翻译帮助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通过翻译,读者能够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情感。

翻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工具,承载着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使命。

翻译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发展。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因为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而得以广泛传播,留存至今。

翻译是文学作品跨越时空的桥梁,使得不同时代的读者能够共享这些优秀作品。

翻译也对文学创作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翻译作品,译者可以借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拓宽自己的创作思路,促进文学创新。

翻译在文学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也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对自己的主体性有清醒的认识,秉持专业精神和责任感,为原作品和读者之间搭起一座稳固的桥梁。

浅谈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浅谈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制 约 因素 能 动

引 言
i n t r u s i o n o f h i ms e l f w h i c h i s n o t i n h a r mo n y wi t h t h e i n t e n t o f he t
传 统 的译 论 往 往 忽 略 对 译 者 主 体 性 的考 察 ,而倾 向于 探 讨 译 文 语 言层 面 的 问题 ,致 力 于 使 译 者 在 文 章 中 的 影 响 尽 可 能最 小 化 . “ 忠 实” 地 传 达 原 著 所 有 的信 息 。 因 此 , 翻译 作 为 一 个 动 态 过 程 常 常 被 人 们 忽 略 ,译 者 的 主 体 因素 也 没 有 得 到 足 够 的重 视 。 这 样 就 把 翻译 研究 置 于 纯粹 的定 量分 析 中 , 译 者 的 主体 因素 常常 被 认 为 “ 不 可靠 ” 而被排斥在研究之外 。 上个 世纪七 十年代 出现了翻译 研究 的“ 文 化转 向” , 形 成 了 面 向译 人 语 文 化 的文 化 学 派 翻 译 理 论 ,这 些 理 论 为 我 们 提 供 了一 个 看 待 翻译 的全 新 视 角 。 翻译 研 究 的 文 化 转 向 , 使 翻 译 主体 研 究 成 为 重 要 的研 究课 题 。随 之 而 来 的就 是 译 者 主 体 性 的探 讨 。 查 明 建 等 ( 2 0 0 3 : 2 ) 对译 者 的 主 体 性 给 出 了 明 确 的 定 义: “ 译 者 主体 性 是 指 作 为 翻 译 主 体 的 译 者 在 尊 重 翻译 对 象 的 前 提 下 .为实 现 翻译 目的 而 在 翻 译 活 动 中表 现 出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其 基 本 特 征 是 翻译 主 体 自觉 的 文 化 意 识 、人 文 品 格 和 文 化、 审 美 创 造性 。 ” 翻译 理 论 研 究 者 经 常 用 “ 能动性” 、 “ 受 动性 ” 和“ 为我性” 三 个 词 概 括 译 者 主体 性 的本 质 特 征 。 用 知 识 。 由于语 篇 的 连贯 实 际上 是 听话 人 根 据语 境 信 息 和语 用 知 识 来掌 握 说话 人 的 交际 意 图 , 在 这 个 意义 上 。 听 话 人对 语 篇 的 理 解越 透 彻 . 越 能 掌握 语篇 的 连贯 性 。” 根 据 胡壮 麟 的理 论 , 语 境 分为“ 上下文” 、 “ 情景 语境 ” 和“ 文化 语境 ” 。“ 上 下文 ” 即语 篇 内部 的环 境 ; “ 情景语境 ” 指语 篇 产 生 时 的 周 围情 况 、 事件的性质 、 参 与 者 的关 系 、 时间 、 地点 、 方式等; “ 文化 语 境 ” 指 说 话 人所 在 言 语 社 团 的历 史文 化 和风俗 人情 ( 赵 建 良, 2 0 0 8 : 1 9 4 ) 。把衔 接 和连 贯 理 论 引人 语用 层 次 , 不 仅要 关 注语 言 的外 在 形 式 , 而 且要 考 虑 超 越语 言 形式 层 的社 会 文化语 用 因 素 。 增 强解 释 力 。 5 . 认 知 角 度 的 衔 接 连 贯 理 论 另 外 一 些 学 者 衔 接 与连 贯关 系 提 出 质 疑 .认 为连 贯 的 语 篇不都是衔接 的。 他 们 认 为衔 接 是 一 个 抽 象 的概 念 . 而 其 具 体 的 表 现 形 式 则 是 衔 接 关 系 。所 谓 衔 接 关 系 是 指 一 个 语 段 中 独 立 于 其 语 法 结 构 而 存 在 于两 个 或 两 个 以 上 的 成 分 之 间 的 一 种 语义关系 。 衔 接 与连 贯 的实 现 途 径 不 同 。 韩 礼 德 和 哈 桑 关 于 衔 接 的 概 念 只 是 一 种 狭 义 的 衔 接 观 点 。 而B e a n g r a n d e&D r e s s i e r 则 认 为 ,所 有 能 将 篇 章 各 表 层 语 言 成 分 联 系 在 一 起 的语 言 关 系均可称为衔接 。 因此 , 他 们 所说 的衔 接 不仅 包括 韩 礼 德 和 哈 桑 所 说 的 语 言 的 篇 章 的组 成 部 分 ( t e x t u a l c o m p o n e n t ) , 特 别 是 那 些 和 句 与 句 之 间 有 直 接 关 系 的语 言 现 象 ,将 句 与 句 之 间 在 表 层 结 构 上 的联 系 也 看 做 是 一 种 篇 章 衔 接 手 段 ( c o h e s i v e d e . v i c e ) 。 这 种 广 义 的衔 接 观 点 把 篇 章 衔 接 手 段 分 成 两 大 类 : 一 类 是 结 构 衔 接 ,这 种 衔 接 主 要 是 通 过 信 息 结 构 ( i n f o r ma t i o n s t r u c t u r e ) 和 主述 位 结 构等 手 段 ( t h e m e — r h e me s t uc r t u r e ) 实 现 的。B r o w n& Y u l e 认为 : “ 人们在解释一个语篇 时 , 不 需 要 语 篇 形式标记 。 他 们 自然 地 假 定 语 篇 是 连 贯 的 . 然 后 在 这 种 假定 的

浅谈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限度

浅谈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限度
T a hso uit n e o o h n ti f l d h rR me . J ea
译 文 : 间 的故事 不 能 比这 个更 悲惨 , 幽丽 叶 人 像 和她 的柔密 欧所 受 的灾难 。( 禺译 ) 曹 古 往 今 来 多少 离 合 悲欢 , 曾见 这 样 的哀 怨辛 谁
酸 !( 朱生 豪译 ) 点评 : 显而 易见 , 禺 的译 文忠 实再 现 了原文 的 曹 意 思 , 跟 朱生豪 的译 文 比起来 , 逊色许 多 。朱生 但 则 豪 的译 文将 译 者 的主 观 能 动 性发 挥 到 极 致 , 仅做 不 到 了忠实 , 还做 到 了通 顺 , 言 自然 , 合 目的与 的 语 符 语 言 习惯 , 给读 者美 的享 受 。 2 .英 国诗 人格 雷 写 过一 首 《 村 墓地 挽 歌 》 乡 其
化 的交 融 。译 者 主体 性 的发挥 不是 没有 限度 和范 围 的 , 否 把 握 好 “ ” 至 关 重 要 的 。请 看 下 列 例 能 度 是
子:
透 明于原 作者 存 在 , 者 也 不 可 能 完 全 的 隐 身 。正 译 如 高宁教 授 指 出 的那 样 , 译 者 对 于 原 著 不 是 被 动 “ 的反映 着 , 是像 镜 子 那 样 简 单 地平 面 成像 …… 从 不 他 一接 受原 著起 , 的 内宇宙就 已经打 开 , 自身 所 他 他 具备 的文化参 照 系统 就 已经工作 ” 。 二 、 者 的 主体性 译
译者 主体 性 的概 念 , 照许 钧先 生 的观 点 , 应 按 “ 该是 把 翻译 的主体 及其 体 现在译 作 中的艺术 人格 自
1 面是 莎士 比亚 名剧 《 密 欧 与朱 丽 叶 》 .下 罗 中 的一句 话 :
原 文 :o ee a t yo oew e F r vr sas r f r o n w o m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也会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

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选择:译者在面对待翻译的原文时,会根据自己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和掌握,选择最合适的译文。

不同译者在同一段原文的翻译上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这取决于他们对语义、语气和目标受众的理解。

2. 文化转换:翻译涉及到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之间的转换。

译者需要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转换为目标语言的对应文化内涵,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3. 语体与风格:不同的作者和文本有着不同的语体和风格。

译者需要通过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以及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来保持文本的风格和语气。

1. 原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译者需要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原文,并在翻译中保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译者不能随意对原文进行删减或添加,以免偏离原文的意义。

2. 目标受众的需求:译者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风格。

有时候,译者可能需要放弃一些词句或文化内涵,以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3. 翻译任务的要求:有些翻译任务可能有特定的要求,例如法律文件或科技文章的翻译需要遵循特定的规范和术语。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的主体性可能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又会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

他们需要在保持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翻译任务的要求,灵活应用翻译技巧,以获得最佳的译文。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观的思考、判断和选择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特点。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翻译风格、偏好和观点,因此在翻译同一段文字时,不同译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译文。

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中发挥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译者的主体性可以帮助译者理解源语言文本,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来进行翻译。

译者可能会根据自己对源语言文本的理解和语言习惯,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子结构来表达出相同的意思,从而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和习惯。

译者的主体性还可以体现在译文中。

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和审美观点,在翻译过程中自由发挥,用相应的词汇和句子结构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这就是为什么同一段文字可以有不同的译文的原因之一。

译者的主体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因素。

译者必须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和规则。

无论译者的主观意愿如何,他们必须尊重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尽量保持译文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译者不能随意改变原文的内容和结构,否则可能会导致译文失真或不通顺。

译者还受到目标语言的限制。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句法结构、词汇和习惯用法,译者必须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在翻译中,译者必须充分了解目标语言的特点,并结合源语言的意思和语言风格,用最恰当的方式来翻译。

译者的主体性还受到时间和文化背景的制约。

译者必须考虑到翻译的实际需求和读者的理解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

译者还必须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避免翻译出现文化冲突或误解。

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中既可以发挥创造力和个人特色,又受到翻译原则、目标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的制约。

译者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尊重原文的意思和风格,以及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要求,力求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第 3 卷 第 1 期 1 1 21 年 1 00 1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 aoC in nvrt Se e) o r l f hf g i sy(o. i n e U e i S
Vo . . 1 131No 1 NO . 0 V20l
部 环境及 自身视域的影 响制约 下 , 为满 足译入 语文
化需 要在翻译 活动 中表现 出的一 种主 观能动性 , 它 具有 自主性 、 能动性 、 目的性 、 创造性 等特点 。 查 建 ”
会运用 自己的知识 去 阐释原 文 , 这种 阐释 也必然带
有主观 色彩 。 同一个 文本 , 由不同 的译者 理解 、 经 阐
释之后 , 会生成具有不同特色和神韵的译本 , 这是
译 者的 主体 意识在起 作用 。同时 , 译者 又不 可避免 地 受到来 自各 方面 的制约 , 限制其 在 翻译 时发 挥能
动性 。 因此 , 我们 可 以说 , 译者的主体性 贯穿 于翻译 活 动 的全 过程 , 者 主宰着 整 个翻译 活 动 , 开 译 译 离 者, 翻译活 动的链 条就会 中断。
(L到译 文(L的转 换过 程 。译 者 的任务 就是 把接 S) T) 收到 的语 青信息根据 给定 的定 义译成 信号 , 然后发 给 目标语读 者 ,实现从原 语到 目的语 的字 面对等 。 译 者通 常被 比作 “ 舌人 ” “ 人 ” , 、仆 等 译者 的地 位与 原 著者相距甚远 , 一直处 于一个 被边缘 化 的尴 尬境
中图分 类号 : 3 59 H 1.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6 3 2 9 (0 0 1- 14 0 1 7 — 5 6 2 1 ) 10 4 — 3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标 文 本 还 牵涉 到 影 响译 者做 出 策 略 选择 的 各种 因 素 而 译 者 在 翻 译 活 动 中的 主 体 地 位 也 越 来越 受 到 人 们 的 关 注 在 文 学 翻



) 译 者 主 体 性 中的 能 动 性 能动性指对外 界 或 内部 的 刺激 或 影 响做 出 积极 的 有选 由此 类 推 译 者 的 能 择的反应或 回答 动 性是 指译 者根据 自己的 意 愿 做 出 翻 译 选 择 和 实 施 翻 译 行为 的能 力 译 者 的 能动 因 素包括 译 者 的 翻 译 目 的 译 者 的 文 化 意识 以 及 译 者 的 审 美意 识 文 化意 识 指 的是 译 者 的 种思 维方 式 对文 化的有 意或 无 意 的判 断和 敏 感






前言

“ ”
在传 统 翻 译 研 究 中 作者 中心 论 和 文 本 中心 论 占据 了 绝 对 的 统 治 地 位 ; 忠 实 和 等 值 被 认 为是 翻译 的 最高 标 准 ; 译 坛 的 注 意 力 往 往 集 中在 翻译 的 性 质 标 准 技 巧 和 种 种研 究 方 法 的 争 论 作为 翻 译 文 化 的 创造 者 译 者 在翻 译过 程 中 被认 为 是 完全 被 动 透 明 的 就像 个忠 实 的 仆
jj 毒 辫 赣 辫 鬻 ?爹 蒺≯≥ ■㈣㈣ 鬻 黧 蘸 ㈣黑
j
浅 谈 文 学翻 译 中的 译 者 主 体 性
孔 蓓蓓 宁 夏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75 0 02 1
译 中 译 者 主 体性 是 客 观 存在 的 本 文 从 能 动性 和 受 动 性 两 个方面 来 分 析影 响 译 者 的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首先,译者主体性会带来一些挑战。

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又不失去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是需要经验和技巧的。

例如,某篇英语短文中出现了一些文化差异的表述,这就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来进行翻译,以确保译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其次,译者主体性也会对翻译结果产生一定的制约。

由于翻译过程中的个人经验和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译者难免会存在主观意识的倾向。

例如,在翻译一篇政治文章中,如果译者对原文中的某个政治观点持有不同的立场,那么可能会在翻译过程中产生偏见,影响到译文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如何应对译者主体性? 在面对翻译中的主体性问题时,译者应该尽量做到客观、准确和富有想象力。

在进行翻译前,可以先进行文献调研和资料收集,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翻译方法,比如直译、意译和文化译等,以确保译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同时,在翻译中,译者也应该坚持中立、客观的原则,努力避免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

总之,译者主体性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制约。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念等因素,努力做到客观、准确和富有想象力,以确保翻译结果更加贴近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一、引言译者主体性是翻译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特个性。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主体性既可以促进翻译工作的完成,又可能造成译文的失误和偏差。

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进行研究,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1. 原文理解与理解深度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工作中首先表现为对原文的理解与理解深度。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全面理解原文的语言特点、文化内涵和作者意图,只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

译者在理解原文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的影响,译者在翻译时所表现出的理解深度和角度往往是带有主观色彩的。

2. 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译者主体性还表现在译文的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上。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这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译文的质量和风格。

有些译者偏爱使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译文色彩丰富,但有时也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有些译者则偏向于保持原文的简洁风格,使译文易于理解,但可能会损失原文的韵味。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同时也要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和阅读习惯。

3. 文化背景与情感色彩译者主体性还表现在译文所体现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上。

不同的译者由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情感体验的不同,往往会对同一原文产生不同的翻译效果。

有些译者在翻译时会更加注重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背景,使译文更具有原汁原味的风格;有些译者则会将自己的情感色彩融入到译文中,使译文更具有个人特色。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同时也要尊重原文的文化传统和作者原意。

1. 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工作中虽然具有一定的发挥空间,但也受到诸多制约。

首先是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制约。

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才能够在翻译中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否则就会产生翻译偏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石杨( 1983 - ) , 女, 辽宁铁岭人,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助教, 主要从事翻译方面研究。
· 21·
中有如下一段 原文: Full many a gem of purest ray serene, The dark unfathom'd caves of ocean bear: Full many a flower is born to blush unseen, And waste its sweetness on the desert air. 译文: 多少颗宝石, 灿烂放光芒, 埋藏大海底, 美 开在荒原上, 娇艳无人见, 好无人赏。 多少朵鲜花, 空自扬芬芳。 玉石晶莹明媚多, 淹没幽海不见底; 花鲜香飘无 人见, 皆因沙漠花香溢。 点评: 译文二要好于译文一。在形式上, 译文二 译文一比较通 较译文一更加工整押韵; 在语言上, 俗, 译文二则更加端庄, 得体。译文二考虑到这是一 过于通俗随意的语言不适用于此 首乡村墓地挽歌, 种场合, 译文二既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 又考虑到原 , 。 文的文体特征 是上乘之作 只有在翻译的过程中, 处理好发挥译者主体地 完整地再现原文, 将原语纳入 位与忠实原文的关系, 目的语的审美框架中, 解决两种语言的文化冲突, 才 。 能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接受译文
2011 年第 2 期 ( 总 74 期)
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2 2011
General No. 74
浅谈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限度

摘 要:

(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辽宁 铁岭 112000 )
收稿日期:2011 - 01 - 10
力才能产出优秀的译作。 翻译也是创造性的劳动, 翻译的过程是不亚于原作甚至高于原作的再创造 。 虽然如此, 翻译的忠诚性原则要求翻译不能随 意发挥, 任意创作。 一些论者认为,主观能动性是 翻译主体性最为突出的特征,但译者主观能动性的 发挥并不是没有任何规限和制约的 ,而是必然受到 客体的制约以及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的 。一味强 而不把握限度, 翻译就 调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 不能称为翻译而是完全的创作了 。 三、 译者主体性的限度 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 阐述和表 达, 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文字的翻译而是两种文 化的交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是没有限度和范围 的, 能否把握好“度 ” 是至 关 重 要 的。 请 看 下 列 例 子: 1. 下面是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 中 的一句话: 原文: For never was a story of more woe Than this of Juliet and her Romeo. 译文: 人间的故事不能比这个更悲惨, 像幽丽叶 和她的柔密欧所受的灾难。( 曹禺译) 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 谁曾见这样的哀怨辛 酸! ( 朱生豪译) 点评: 显而易见, 曹禺的译文忠实再现了原文的 意思, 但跟朱生豪的译文比起来, 则逊色许多。朱生 豪的译文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 , 不仅做 到了忠实, 还做到了通顺, 语言自然, 符合目的与的 语言习惯, 给读者美的享受。 2. 英国诗人格雷写过一首《乡村墓地挽歌 》 其
四、 结语 对于原语和译语之间的文化冲突, 更是需要译 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多性积极地去解决, 力求不影 响作品在目的语读者中的流传程度 。比如林纾当年 《茶花女》 在翻译 的时候, 当时中国的社会开放程度 很低, 如果林纾直接把原语中的情节语言翻译过来 , 恐怕不会被当时的读者所接受, 因此他在翻译润色 的过程中, 修改了很多地方的文字情节, 才没有影响 该作的流传。只有正确把握译者主体性的限度才能 让译者在翻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使两种语言文化 的交流更为充分。
( 上接第 20 页) 词。每个词与其否定词 + 反义词 ( 三) 语用歧义。语用歧义多表现在会话之中。 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 即 true = not false。 但是, 相 对反义词具有分级性, 情况略有不同。 以相对反义 粗 略 地 讲, 我们可以将 词 happy - unhappy 为 例, happy 与其否定词 + 反义词 not happy 视为同义。但 是严格讲, 两者的意思还是有差异的。 happy ( 高兴 ) 地 是普遍的陈述, 而 not unhappy ( 不是不高兴的 ) 是否定之否定, 具有加强语气的功能。 三、 歧义性 一个语言形式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 所 以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的就是歧义 。 ( 一) 词汇歧义。 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是词汇 层次上的歧义的主要表现形式。 1、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 当一个词最初出 现时, 因为作为某个特定事物、 现象、 行为或性质的 名称, 仅具有一个意义。 2、 同形异义不同词源的字词在长期演化的过程 中, 碰巧在形式上变得相同, 但意义却不同, 这就是 同形异义。同音同形异义、 同音异形异义和异音同 形异义构成了英语同形异义的三种形式 。同形异义 在汉语中也有大量的现象。 ( 二) 语法歧义。 请看下面句子中出现的语法 歧义现象: Flying airships can be dangerous. a. 开飞 船可能是危险的。 b. 正在飞行的飞船可能是危险 的。 · 22· 在口语中借助停顿、 中音和语调等手段的帮助, 在书 面语中借助标点符号的帮助, 称谓语功能是清楚的。 不会造成误解和误译。请看一段母女谈论某种事物 — —你有几个女儿? — — —我有两个妈 的汉语对话: — 妈。 口语中没有停顿, 或书面语中去掉逗号, 或使 “妈妈” “ ” , 和 女儿 由称谓语变成宾语 使意思发生了 , 变化 甚至变得荒唐。 这种语用歧义在汉语中容易 造成误解与误译。但英语名词单词和复数有不同的 形式, 不会造成误解。 本文通过对英汉语义关系的比较研究, 得出了 其同义性、 反义性和歧义性三种不同语义关系。 英 汉语义关系比较研究, 不仅在翻译理论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 而且还对英汉词典编纂、 英汉翻译理论、 机 器翻译、 英语教学、 汉语语言研究、 英汉信息处理和 广告语言研究 ( 包括品牌命名 ) 都具有极大的理论 指导意义。英汉语义关系比较研究可以指导在中国 语境下的英语教学, 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Kempson, R. M. , Senantics Theory. Cambridge: Can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 〕 〔M〕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3. 梅家驹. 同义词词林
“舌人 ” 、 “媒婆 ” 、 “透明的玻璃” , 译者是翻译过程的主导因素 , 译者不再是处于被动、 从属的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
受到翻译理论家的关注 。但是翻译是在原作基础上的再创造, 如何既最大限度地发挥译者的潜力, 又不偏离原文成为我们不得不关 注的问题。 关键词: 翻译; 译者主体性; 限度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3898 ( 2011 ) 02 —0021 —02 中图分类号:H315
一、 引言 翻译向来就不是纯粹的语言转换 , 而是信息、 思 、 。 想 文化的传递 传统翻译理论着眼于谈论语言层 面的问题, 关注的是优秀的译者应该怎么做 , 完美的 、 译文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 并以“原著中心论 ” “作者中心论” 等理论要求译者完全隐身。 近年来, 随着翻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作为原文和译者中介 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挥其主体性 。 的译者, : “译者在早期虽有舌 我国翻译家金圣华曾经说过 却不能毫无主见, 缺乏判断, 译者虽然担当 人之称, 中介的任务, 却不能是卑微低下, 依附主人的次等角 色。翻译如做人, 不能放弃立场, 随波逐流, 也不能 随风飘荡。 因此翻译的过程就是得与失 毫无原则, 的量度, 过于不足的平衡。 译者必须凭借自己的学 ” 经验在取舍中作出选择。 翻译过程一旦进行, 养, 译者就不可避免地参与到译作中去, 翻译不可能是 透明于原作者存在, 译者也不可能完全的隐身。 正 , “译者对于原著不是被动 如高宁教授指出的那样 的反映着, 不是像镜子那样简单地平面成像 …… 从 他一接受原著起, 他的内宇宙就已经打开, 他自身所 。 具备的文化参照系统就已经工作 ” 、 二 译者的主体性 , “应 译者主体性的概念, 按照许钧先生的观点 该是把翻译的主体及其体现在译作中的艺术人格自 。 觉,其核心是翻译主体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 ” “可以把译者视为狭义的翻译主体,而作 他还认为 。 译者作为 者、 译者与读者当作广义的翻译主体 ” 整个翻译过程的主导因素, 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只 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挖掘自身的潜能和创造
参考文献 〔1 〕 — —兼轮翻译标准的设立原 高宁. 论译者的主体性地位— 〔 J 〕 . , 1997 , ( 1 ) : 7. 上海科技翻译 则 〔2 〕 . 中国翻 许钧. “创造性叛逆 ” 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 〕 2003 ,( 1 ) : 6 - 111. 译, 〔3 〕 . 中 国 翻 译,2003 , 查 明 建,田 雨. 论 译 者 主 体 性〔J 〕 ( 1 ) : 19 - 2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