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电专业课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机电专业课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结合江苏省第二期职业教育课改课题的相关研究与实践,笔者提出“四维”机电专业课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即以学定教,做实前置学习;任务驱动,激活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突出汇报展示;当堂反馈,增加深度长度,真正体现教育回归生的理念。

关键词:机电专业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本文为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职机电专业课“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ZYB145。

在职业教育方面,世界上公认较成功的教学模式有德国“双元制”模式,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模式;国内如工作过程化模式等。

这些模式无不充分关注学生本体,无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此,我们不能不想到生本教育这一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实践与探索,它起源于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主持)的生本教育体系研究,10多年的推广令师生享受到了教育的乐趣和生命力量的神奇。

稍感遗憾的是,生本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不多,也正因如此,笔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积极探索和研究,结合中职机电专业的教学特点构建以下“四维”机电专业课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一、以学定教,做实前置学习
生本教育强调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

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的价值原则。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以自己的好教为出发点,而以学生的易学为归结点。

具体说来就是要在全面分析学生现有基础和兴趣、预判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更为方便的成长阶梯。

由此,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尤为重要。

前置性学习不等同于简单的课堂预习,而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学生是在既定目标的指引下自主学习,通过完成教师一周前给定的学案中相关的任务为课堂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亦可根据学生课前的学来定课堂上的教。

二、任务驱动,激活小组合作
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知识尽可能精简,而学生的活动应大量地进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理实一体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

这种方式主要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加之目标明确,特别符合中职生特点,使教与学更加生动有趣,学生易于接受。

需要指出的是,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任务的分解要形成易于学生探究的
梯度,任务的完成要能发挥小组合作集体的智慧,任务的评价要能持续点燃学生的激情。

笔者认为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激活小组合作,既给每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要形成良好的组间竞争机制,防止出现“搭便车”,做到同伴互助、各尽所能、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三、自主探究,突出汇报展示
高度尊重学生是生本教育的本质,教师是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 ,这其实是不同理念下对待学生采取的不同态度。

在机电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妨“不见自我”,让学生自主探究,当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也应适时“伸一竹竿递一扶梯”。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每个教学过程中都应有学生汇报展示的机会,这既是学生对知识、技能进行自我梳理、感悟提升的过程,更是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代表小组汇报的机会,并借机大送“高帽子”充分激励,因为每一名学生都渴望体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四、当堂反馈,增加深度长度
“学习要自主,成绩要反馈”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常见模式,不过,笔者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当堂反馈不仅指通过课堂测试学生成绩的反馈,更指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定的当堂训练题,以便能及时找到学生“卡壳”的地方;同时在每个任务完成后,组织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评和互评,以便能及时地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笔者建议,过程性的评价通过网络进行评价,能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中评价不及时、评价难统计的问题,同时教师可通过网络后台,直接获得学生评价的各项数据统计。

在教学结束阶段,教师应给出话题或任务,对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将学习从课前、课中延伸到课后,增加学习的深度和长度。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郭思乐.生本教育之路[M].香港:香港伟达教育出版社,2002.
[3]高广方.生本教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