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表
鲍照《拟行路难》注释、译文和赏析
拟行路难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
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鲍参军集》。
赏析: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诗人寄激情于平淡,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
他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官。
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 ( 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 ) ,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
拟行路难原文详解及练习题
拟行路难原文详解及练习题拟行路难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
作为高考语文常考古文,考生必须要对拟行路难有深刻记忆。
为此,今儿本栏目本店铺就为考生整理出了拟行路难原文详解以及拟行路难练习题,有些这些备考资料考生就可以开始轻松复习啦!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解:“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拟行路难练习题及答案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酌酒(zhuó) 歧路(qǐ) 冰塞川(sài)B、鲍照(Bào) 踯躅(zhí zhú) 应届(yìnɡ)C、珍馐(xiǔ) 迂讷(nè) 膝盖(xī)D、投箸(zhù) 尽管(jǐn) 比拟(nǐ)解析:A.歧qí,塞sè;B.应yīnɡ;C.馐xiū。
答案:D2、下列字形书写错误的一项是()A、倾泻劲健寄寓B、斟酌悲愤徘徊C、自宽精练华丽D、慷概歌谣风骨解析:D.概—慨。
答案:D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高中三年,同学们一起比翼双飞,举案齐眉,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品尝着高考的酸甜苦辣。
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翻译及赏析
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翻译及赏析原文:拟行路难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翻译: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赏析:在鲍照最为擅场的乐府诗体中,《拟行路难十八首》称得上是“皇冠上的珍宝”。
这一组内容丰富而又形式瑰奇的诗篇,从各个侧面集中展现了鲍照诗歌艺术的多姿多态。
历代凡瞩目于六朝诗歌的选家和评论家,都不会遗漏了这组诗。
顾名思义,《拟行路难》当为乐府古题《行路难》的仿作。
后者本属汉代民歌,多已失传,据《乐府解题》记载,其大旨是“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东晋人袁山松曾对它的曲调和文句进行加工改造,而袁制亦已亡佚。
故鲍照此诗虽云拟作,实为这一诗题流传至今的最早篇翰,发摅的也是诗人自己胸中的磊块,并不同于一般的拟古篇什,所以有的诗集收录此诗时,去掉了题目上的“拟”字,径称作《行路难》。
齐梁下及唐代不少诗人,也都袭用这个调名写出了一批名作。
这十八首诗涉及不同的题材内容,体式、风格也不尽一致,但把它们在同一诗题下编为一组,又绝非出于偶然。
这不仅因为它们都采用了“行路难”的曲调,而且各首之间确有共同的主旋律贯穿着,那便是对人生苦闷的吟唱,表现世间黑暗和人生不幸。
在形式上,这组诗都采用七言和杂言乐府体,音节流畅而富于起伏变化,以适应作者所要抒发的强烈而跳荡的情绪。
正是这样一个统一的基调,加上作者构思、编排上的某些匠心,使得这些诗篇自然地发生联系,合成了一个可以放在一起加以观照和品评的整体。
按照题材以及表现手法的不同,这十八首诗大体可分成两大类。
一是以直抒胸臆为主的。
此类共十首,包括:其一(奉君金卮之美酒)、其四(泻水置平地)、其五(君不见河边草)、其六(对案不能食)、其七(愁思忽而至)、其十(君不见舜花不终朝)、其十一(君不见枯箨走阶庭)、其十五(君不见柏梁台)、其十七(君不见冰上霜)以及其十八(诸君莫叹贫)。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拟行路难》(解析版)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拟行路难》《拟行路难(其四)》正文翻译注释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zhí)躅(zhú)不敢言。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徘徊不前。
【赏析】这首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拟行路难》
知人论世 两首诗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鲍照《拟行路难》 李白《行路难》
读意象
愁
愁、失意
读诗中的诗 满腹愁绪,无处宣泄 满腹愁绪,但潇洒
人
自如,乐观积极
读现实中 的诗人
怀才不遇
怀才不遇
读时代
魏晋的门阀制度 唐代开明的思想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压制了人才
繁盛让人充满希望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背景简介: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 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 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 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 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 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 个特色。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 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 多冠一“代”或“拟”字。拟,摹 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 为汉代歌谣。
李白
情感 抒悲愤
语言风格
抒悲愤 +
明豪情 +
展自信
语言清新质朴,气 势连贯,笔力酣畅 淋漓
• 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 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 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 论。
起兴
• 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 物以引起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说其 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 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 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 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为下文 营造气氛,或暗示下文情节,或突出主 要描写对象的特征,还具有协调韵律的 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 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
拟行路难鲍照
拟行路难鲍照简介《拟行路难鲍照》是唐代文学家韦应物所作的一篇七言律诗。
该诗以写景的方式表达对生活困境的思考和自省,探讨了人生陷入困境时的挣扎和无力感。
本文将对《拟行路难鲍照》的内容、结构和意义进行分析,并通过Markdown文本格式进行输出。
诗歌内容拟行路难鲍照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中以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自然景色作为写作载体,通过描绘白日、山川、黄河等景色来突出人生的困境和无奈感。
整首诗共四句,通过简洁的句子短暂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困境的思考。
诗歌结构《拟行路难鲍照》的结构简洁明了,总共有四句七言律诗。
每一句都以平仄相间的形式出现,给人以韵律和节奏的感受。
整篇诗没有明确的押韵和对仗,而是以句子的意境和情感为重点。
诗歌意义《拟行路难鲍照》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表达对生活困境的思考和自省,以达到抒发情感和表达内心追求的目的。
诗人通过描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色,以及“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宏大气魄和人生成长的追求,传达了挣扎、无力和追求更高理想的情感。
这首诗揭示了人生中的困境和无奈感,给人以启示和反思。
它通过自然景色的渲染和变化,以及人生的道路上的坎坷和挫折,寄托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对自我价值的追寻。
从诗中可以得出,无论人生道路多么艰难,都要坚持追求目标,持续努力,不断超越自我。
总结《拟行路难鲍照》以简洁的句子和自然景色描绘,深入人心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困境和无力感的思考和自省。
通过描述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生的坎坷道路,诗歌寄托了对美好未来和追求自我的价值的追求。
这首诗呈现了人生的挣扎、无力和追求更高理想的情感,给予读者启示和反思,激发读者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己的追求。
以上是对《拟行路难鲍照》的分析和解读,这首诗以其简洁、明了的结构和深思熟虑的意境,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Markdown文本格式的输出,我们可以更好地展现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内涵。
拟 行 路 难
知人论世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士族特别是高 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 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 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 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 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1、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自然不敢言。
2、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无言的自由。
所以,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对门阀制 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士有志难申的慷慨不平 的呼声。诗歌不仅是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不 平之气和无奈之感。
比较鉴赏
行路难(其一) 乐观昂扬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一思技巧 二思情感
解题
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 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 新词,流行一时。古辞和袁辞都不存。鲍照 《拟行路难》18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 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 第四首。
知人论世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 (《谢秣陵令表》)。二十多 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侍郎。以后担任过太 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参军,在临海王举兵叛乱失败 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但空有一腔才华,不被朝廷重用,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才华埋没,壮志难酬,一辈 子愤愤不得志。
一个内心有光的人,经历过再多的风浪,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 对未来充满向往。生活不仅过得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而且能够实现 生命最大价值,更能为社会输送阳光绽放芳香。
《拟行路难》 知识清单
《拟行路难》知识清单一、作品简介《拟行路难》是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创作的一组乐府诗,共十八首。
这组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了寒门志士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痛苦与无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作者背景鲍照(约415 年—470 年),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一带)人。
他出身寒微,一生坎坷,空有才华却不得重用。
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鲍照备受压抑,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的悲愤之情。
三、诗歌主题1、人生苦短诗中常常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如“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2、怀才不遇诗人多次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才华无处施展的悲愤,“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生动地展现了他内心的苦闷和不平。
3、门阀制度的批判鲍照对当时森严的门阀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指出其不合理性和对人才的埋没,“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这句诗就是有力的证明。
四、艺术特色1、情感真挚强烈诗人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愤懑,情感表达直接而强烈,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他的无奈和抗争。
2、比兴手法的运用通过自然景物或常见事物来寄托情感、抒发感慨,使诗歌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3、语言风格鲍照的诗语言质朴但有力,句式长短交错,节奏起伏变化,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五、重点诗句赏析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这句诗以水的流向不同比喻人生的命运各殊,形象地揭示了人生的不平等和无常。
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人说自己的心并非木头石头,怎会没有感触?但只能忍气吞声,徘徊不前不敢诉说。
深刻地表现了内心的痛苦和压抑。
六、与其他作品的比较1、与陶渊明的田园诗相比陶渊明的诗多表现归隐田园的宁静与自得,而鲍照的《拟行路难》则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抗争。
2、与李白的诗歌相较李白的诗同样有豪迈奔放的情感表达,但鲍照的作品更侧重于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困境的揭示。
七、后世影响1、对唐代诗人的影响鲍照的诗歌风格和主题对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拟行路难 泻水置平地》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是南朝杰出诗人鲍照创作的组诗《拟行路难十八首》的第四首。
诗人以往平地上倒水,水向不同方向流散,来比喻人生贵贱穷达的不齐。
诗中充满了一种不敢申诉的内心痛苦,欲以“人生有命,富贵在天”的道理自宽,又以饮酒高歌自遣,但却都不能排除自己的愁苦。
作品原文:拟行路难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作品注释:①泻:倾,倒。
②断绝:停止。
这句是说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③踯躅(zhízhú直竹):徘徊不进。
作品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作品鉴赏:作为咏叹人生苦闷的抒情组诗,《拟行路难十八首》在抒述角度上有两个不同的类型:一是作者自己出面直抒胸臆,另一是作者不露面,假借诗中特定人物角色来抒发情感。
前两首以思妇身分出现的言情之作,属于后一类型。
此篇则属前一类型,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用“泻水置地”打比方,在当时的玄学清谈中早已出现,并非鲍照首创。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就不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了。
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
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再往下,诗思的发展仍然循着原来的路。
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
《拟行路难》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其一:这首诗描绘了奢华的生活场景,然而时光流逝,青春不再,诗人希望君主能倾听自己的心声,不要被悲伤和思念所困扰。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古代美好音乐的向往,认为如今已难听闻。
其四:诗人以“泻水置平地”为喻,指出人生的命运各不相同,无法改变。
他主张通过饮酒来宽慰自己,同时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认为即使内心有情感,也不敢轻易表达。
其六: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他认为人生短暂,不能虚度光阴,应该积极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己遭遇的悲愤。
其七:诗人在诗中描绘了自己的忧愁和苦闷,他跨马出北门,看到松柏荆棘郁樽樽,听到杜鹃的哀鸣,心中感到无比悲伤。
他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变化,思考着生死的意义。
其八:诗人以桃花的盛衰为喻,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美好时光的短暂。
他认为人生应该及时行乐,不要过于悲伤和忧愁。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和对家庭的眷恋。
其十:诗人以蕣华的朝开夕落为喻,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他认为青春易逝,容颜易老,应该珍惜时光,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其十一:诗人以枯箨和亡灵为喻,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他认为人生应该及时行乐,不要过于执着于功名利禄,应该保持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其十二:诗人以花开花落、季节更替为喻,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他认为自己的命运如同边戍的君主一样,难以捉摸,希望能够得到解脱。
其十三: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人初辞家从军侨,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
他担心自己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
其十四:诗人以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的老兵为喻,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他认为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对社会现实表示不满。
其十五:诗人以柏梁台、阿房宫的兴衰为喻,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及时行乐,不要过于执着于功名利禄。
《拟行路难》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 超出一般人。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时 两位著名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李白啊,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你在 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下我 们的诗作呢?
拟行路难
(其四)
南朝· 鲍照 宋
•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 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 ,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 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 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 ,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 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 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 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 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 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 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 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知人论世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他的 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 绪——诗风雄健奔放,俊逸潇洒,在生年就 颇负盛名。对唐代诗人李白等产生重大影响。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 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 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 是《拟行路难》18首。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本诗的主旨仅是言愁吗?
1、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自然不 敢言。 2、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无言的自由。 所以,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 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 士有志难申的慷慨不平的呼声。诗 歌不仅是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 不平之气。
《拟行路难(其四)》课件
5.“心非木石岂无感”这句反问,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 什么作用?
答案:“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 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 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
二、诗歌鉴赏
3.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
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
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C.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
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
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 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 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 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尽情宣泄,放声歌唱,已不足以 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 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 “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 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 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 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 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 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 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释】 1. 泻水:倾放水,比喻光阴迅速流逝。
2. 置:放置。
3. 东西南北流:比喻人生的各奔东西,难以相聚。
4. 命:命运,指人生的遭遇。
5. 行叹复坐愁:边走边叹息,坐着也发愁。
形容心情烦闷、忧愁。
6. 酌酒:饮酒。
7. 自宽:自我宽慰。
8. 断绝:停止。
9. 歌路难:指乐府《行路难》曲,曲调悲愤。
10. 心非木石岂无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里是说自己的内心并非像石头那样没有感情。
11. 吞声:不敢出声,形容隐忍不发。
12. 踯躅:徘徊不前。
【翻译】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去。
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又怎能总是忧愁叹息呢?姑且饮酒作乐,借酒消愁,举杯饮酒时,歌声中断,难以继续。
我的内心并非如石头般毫无感情,只是我不敢随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默默忍受,徘徊不前。
【赏析】这首诗以“泻水置平地”为喻,形象地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捉摸。
诗人通过“各自东西南北流”的描写,暗示了人们在社会中的离散和漂泊,以及人生道路的多样性。
接着,诗中提出“人生亦有命”的观点,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顺从。
然而,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对人生的追求,而是在“安能行叹复坐愁”的感慨中,透露出对生活的不满和对幸福的渴望。
在饮酒自宽的描写中,诗人试图通过借酒消愁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但“举杯断绝歌路难”的描写,又表明了诗人无法真正摆脱忧愁,只能在歌声中断中继续徘徊。
这种情感的表达非常真实,反映了诗人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无奈。
诗人通过“心非木石岂无感”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尽管他试图保持沉默,但情感的波澜依然在心中涌动。
“吞声踯躅不敢言”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压抑情感、不敢直言的痛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独特的比喻、真切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感悟。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原作】拟行路难(其四)——(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注视】拟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松山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作十八首,题为《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中的“拟”应为“模仿、模拟”之解,是鲍照模仿原“行路难”的风格而作。
例如:拟作、拟音、拟古等。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诗人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这一自然现象喻人生贵贱不齐。
泻,倾泻。
行叹复坐愁:整天哀叹抱怨(命运之不济)。
举杯断绝歌路难: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音将要发出又停止。
踯躅(zhízhú):犹豫,徘徊不前。
【古诗今译】将水倾倒在水平地,水会自然地向四处流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哀叹抱怨呢?想要借喝点酒、唱几句《行路难》来宽慰自己,可是却因举杯饮酒而唱不下去。
人心不是草木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然而想说又不能说,还是不说了吧。
【赏析】鲍照(412?-466),字明远,南北朝时期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
鲍照出身于平民家庭,社会地位卑微,曾做过王府参军,统治集一团一内乱时为乱兵所杀。
后人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俊一逸豪放,奇矫凌厉,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都有较大影响。
特别是他的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思想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及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亦有少部分作品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被后人视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鲍照诗作今存204首。
其中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主要抒发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寒门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
《拟行路难(其四)》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
走近作者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
(今山东郯tán城西南)。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 庾” ,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其诗气骨劲健, 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疏通诗意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命定的,怎么能成天哀愁忧伤
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 《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 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情感揣测
意象
拟行路难
鲍照(南北朝)
意,指心意;象,指 物象。所谓意象,就 是在主观意识中,被 选择而有秩序地组织 起来的客观现象。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情感揣测
一首诗或某联、 某句中最精练传神 的、最能体现作者 思想观点、情感态 度、诗歌意境的具 有概括性、生动性 或情趣性的能笼罩 全诗、全联或全句 的字词句。
意象
拟行路难
1)反问手法,吐真情。诗人内心的愁苦,在理的劝喻,酒的 麻醉下,都不能平息,更无法使心如槁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 苦无奈和抗争不平,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2)对比,“岂无感”即有感——激昂抒发,后句“不敢言”— —痛苦无言;在门第决定人生的社会下,越是激昂,越是“不敢 言”,前后对比,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无奈的精神状况 表现得淋漓尽致。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乐府组诗名。
南朝宋鲍照作。
共十八首。
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
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
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句。
一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二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斵复万镂。
上刻秦女携手仙,承君清夜之欢娱。
列置帐里明烛前,外发龙鳞之丹彩。
内含麝芬之紫烟,如今君心一朝异。
对此长叹终百年。
三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蕴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雀。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作野中之双凫。
不愿云间之别鹤。
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五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今我何时当然得,一去永灭入黄泉。
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蝶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七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
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
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八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
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
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
初送我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回换。
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
人生不得恒称悲,惆怅徙倚至夜半。
九锉蘖染黄丝,黄丝历乱不可治。
昔我与君始相值,尔时自谓可君意。
结带与我言,死生好恶不相置。
今日见我颜色衰,意中索寞与先异。
鲍照《拟行路难》PPT.ppt
南朝 ·宋 鲍照
解题
•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 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 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 题前多冠一“代”或“拟” 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照的人生道路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 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 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 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 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本诗的主旨仅是言愁吗?
1、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 2、社会专制黑暗,无言的自由。
心非木石:比喻人有知觉、有感情。 吞声:声将发又止。
踟蹰zhízhú:徘徊不进的样子。 珍馐:名贵的菜肴。 垂钓:姜尚曾在渭水之滨直钩垂钓,以观
文王。 梦日:伊尹梦见自己乘船而过日月,后
受商汤礼聘。 长风:叔父宗炳问宗悫之志,悫曰:“愿乘 长风破万里浪。”宗悫,南朝宋大将军。
鉴赏诗歌之读懂大意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 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 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 了归隐。
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 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 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 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 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 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 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手法上,鲍诗主要有起兴、直抒胸臆等;李 诗主要有描摹、用典、虚实结合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板
书
设
计
拟行路难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抨击悲愤无奈
作业
布置
作业: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课后反思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课题
拟行路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
赏析课
教学对象
高二年级学生
主备课人
刘永花
备课组成员
钱德鸿冯晶晶罗红霞苏小丽刘应萍王洋斐
教学随想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过程与方法
运用所学诗歌赏析知识分析形象及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锻炼学生面对挫折不幸的能力。
Hale Waihona Puke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
难点
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学情
分析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导入:
读懂大意
知人论诗
领悟情感
赏析技巧
拓展:
总结全文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
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补充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②领悟诗歌主旨:
问题导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