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课:格尔尼卡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格尔尼卡》是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创作的一幅巨大壁画,以其强烈的表现力和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这幅作品进行鉴赏,从巨画的整体构图、色彩运用和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格尔尼卡》是一幅巨大的壁画,它长约7.76米,高约3.49米,占据了整面墙壁。
这种大尺寸的画面使得观众完全沉浸在毕加索所创造的世界之中。
画面中央是一只受伤的牛和一匹受伤的马,它们被扭曲和变形的线条包围着,整个画面散发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这种构图方式给人一种压迫感和不安的感觉,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毕加索对于战争的深沉思考和强烈谴责。
色彩运用也是《格尔尼卡》的一大特点。
整幅画面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没有明亮的颜色,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冷酷和无生命力。
毕加索通过简化形态和色彩的运用,强调对于死亡和痛苦的描绘,使得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对于战争的痛心和悲痛。
《格尔尼卡》通过象征手法,传达出一种对于战争的深刻思考和谴责。
画面中牛和马的描绘被认为代表了无辜的受害者和底层劳动者,它们的受伤和死亡象征着无辜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
画面中的其他形象也具有象征意义,如头部被火焰吞噬的人、拿着武器的战士以及崩塌的建筑物等,都代表了战争的毁灭力量和人类的痛苦。
值得一提的是,《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为纪念1937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而创作的。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对于战争的愤怒和悲痛,以及对于无辜人民遭受苦难的深深同情。
这幅作品的诞生不仅仅是为了艺术创作,更是为了唤起世人对于战争的反思和警醒。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其独特的构图、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象征意义,深深地震撼着观众的内心。
通过这幅作品,毕加索呈现了对于战争的深沉思考和强烈的谴责,也唤起了人们对于和平的渴望和对于战争的警醒。
《格尔尼卡》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份反战的呼声和对于人类尊严的哀悼。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举世闻名的艺术巨作,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作品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深刻地表达了对于战争的痛苦和对于人类悲惨命运的深切关怀。
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深深地触动了观者的情感,也为全世界所津津乐道。
在这幅名作中,毕加索以他独特的风格表现了1937年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受纳粹德国与法西斯军队轰炸的惨状。
整幅画面以黑、灰、白等冷色调为主,画面上主要是一系列扭曲的人物、动物和物体构成的奇异形态。
这些形象表现了战争所造成的混乱和破坏,以及人类在战争面前的无助和悲惨。
在画面的中心,一个妇女举着一个已经死去的孩子,这一形象无疑是作品中最令人心碎的部分,它展现了母亲在战争中失去孩子的痛苦和绝望。
而画面右上角的灯火被炸成一片火光,更加强了整幅画面的悲壮氛围。
在《格尔尼卡》中,毕加索利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手法,使得整幅画面充满了压抑的氛围,同时也引发了观者对于战争的深刻思考与反思。
毕加索在《格尔尼卡》中所展现的画面极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它不仅仅是一幅传达战争惨状的艺术作品,更是一幅抨击战争残酷的艺术呐喊。
作品中所传递出的无尽悲伤和绝望,触动了每一个观者的内心深处,使得人们在面对作品时不能不为之感动并思考。
在《格尔尼卡》面前,人们不仅仅是在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更是在与战争、暴力、苦难进行着一场对话。
这种强烈的表现力和慷慨激昂的情感,使得《格尔尼卡》成为了一幅具有强烈社会意义的艺术巨作。
除了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之外,毕加索在创作《格尔尼卡》时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作品中的线条和形状被极大程度地扭曲和变形,色彩采用了冷色调和不同的灰度来表现。
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使得整幅画面看上去鲜明而又混沌,让人感受到了战争所带来的混乱和破坏。
毕加索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手法,使得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富含深意,让人不禁要去深入揣摩。
整幅画面的构图也十分巧妙,将人物和物体置于一个融为一体的空间中,使得整个画面的视觉效果更加引人入胜。
人美版七年级下格尔尼卡课件美术教学课件
立体派:
是二十世纪法国的主要流派,这一画派将塞 尚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到极点,他们打破传统的 时空概念,在艺术中表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象,要在平面表现长度 宽度 高度与深度, 表现容体内在的视力看不到的结构,他们把自 然形体分解为几何切面,从二度空间变成三度 空间,这是绘画的一大革命,画面充满一种结 构美.
毕加索艺术作品欣赏
生命 1903
丑角家族1905
亚威农的少女1907
工厂1909
山丘上的房子1909
吉他与啤酒瓶1913
三乐师1921
坐着的浴者1930
玛丽-泰瑞斯.瓦特的肖像1937
斜倚着阅读的女人1937
朵拉.玛尔的肖像1937
哭泣的女人1937
与毕加索同时代的 画家作品欣赏
这幅画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 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画面左侧,一位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因战争而死去的婴儿仰 天哭喊,她的身后立着一个恐怖的牛头,牛脸上流露出残忍的狞笑。根据毕加索曾在其他绘 画作品中以牛头表示邪恶的习惯分析,这个牛头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画的中间部分 ,一匹被刺伤的马昂头张着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西班牙人民,它代表 受难的西班牙。马的身下躺着一名死去的战士,他的右手握着被折断的剑,剑旁有一朵鲜花 ,这朵花是对死去战士的悼念。一个妇女从窗子里探出身体,右手举着一盏油灯,油灯的左 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这些象征揭露,画家要将这一切罪 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都明了。画面右侧,表现了由于轰炸,一个女人从楼上跌 下,她举着双手,抬头向上呼救。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 面阴郁、恐怖,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画面 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
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2)
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饶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出的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象征性与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课前准备:学生:A4纸、课本、铅笔等。
教师:自制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5分钟)1、播放一段战争片段,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思考:影片中哪些形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从中你感受到什么?2、交流:此时的心情?感受?印象深刻的形象?3、尝试表现:以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形象为素材,用徒手画尝试勾画一个艺术形象,可作变形或夸张处理,不必画的太具体。
(时间:2分钟)4、出示一幅与战争有关的大师作品——《格尔尼卡》(不出示作者及作品名)5、提问:① 谁知道这幅画的作者?题目?(《格尔尼卡》毕加索1881—1973)(注:毕加索,现代西方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画家)② 第一次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乱、看不懂、支离破碎、恐怖……)小结:刚才,大家都说的很好,都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的感受。
其实,第一次看到这幅作品,老师也觉得“乱”,有点看不懂。
6、导入新课。
欣赏美术作品,感觉固然重要,但是有时候也要注意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对于这幅画,我想大家头脑中一定有了很多的问号?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幅大师的作品。
出示课题: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板书:战争之罪)二、自主探究、描述作品(5分钟)1、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学课本P36-37,思考问题:⑴《格尔尼卡》是怎样诞生的?毕加索想表达什么?(控诉、愤慨、抗议、同情)⑵ 找一找画面中都有哪些形象?看谁找的多?(抱孩子的母亲、举灯的女人、倒地的战士、奔跑的人、呼救的人、马、牛、灯)2、思考: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毕加索是怎样画的?(以“马头”、“牛头”、“人头”为例,从动作表情、象征意义上加以分析)马——仰头嘶鸣、痛苦——代表人民——象征手法,即用一种形象来代表某种事物牛头——面无表情、冷漠、龇牙咧嘴——象征法西斯的残暴与邪恶抱孩子的母亲——仰天痛哭、悲痛——象征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问题:你哭过么?像这位母亲这样哭过么?谁来表演一下,做个动作?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怎样的心情?——极度悲痛)3、学生质疑:通过刚才的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大家对《格尔尼卡》有了进一步了解,那么对于这幅作品你还有什么疑惑的?(如构图上、造型上、色彩上、表现手法上等)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5分钟)1、围绕刚才大家提的问题,接下来我们4人小组一起来共同探讨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从构图、造型、色彩、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分析)2、交流讨论,请出各组的代表上台来当小老师。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立体主义画派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2. 立体主义画派的代表作品和风格。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2. 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格尔尼卡》的图片和相关的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的内容和色彩。
简要介绍作者毕加索和创作背景。
2. 欣赏《格尔尼卡》(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注意画面的线条、色彩和构图等方面。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本幅画的感受和理解。
3. 了解立体主义画派(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立体主义画派的代表作品和风格,引导学生对比《格尔尼卡》和其他立体主义作品的特点。
4. 感受战争带来的痛苦(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让学生讨论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5. 创作自己的画作(15分钟)学生根据对《格尔尼卡》的欣赏和感受,运用彩笔在笔记本上创作自己的画作。
可以模仿毕加索的风格,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6. 分享和评价(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分享创作的过程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毕加索的其他作品,如《亚威农少女》、《哭泣的女人》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立体主义画派的作品,如布列松、布洛坞等艺术家的作品。
七、教学实践: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让学生亲身体验立体主义画派的作品。
2. 邀请艺术家或艺术教师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立体主义画派和其他艺术流派。
八、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格尔尼卡》的欣赏和理解程度。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1. 引言1.1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介绍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强烈情感的艺术作品,它描绘了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空军轰炸巴斯克地区小镇格尔尼卡的悲惨场景。
这幅作品展示了人类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痛苦和破坏,以及对暴力和压迫的强烈谴责。
毕加索通过他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这些残酷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恐惧和绝望。
《格尔尼卡》被认为是毕加索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之一。
它的艺术风格独特,充满了象征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元素,展示了毕加索在艺术上的创新和大胆尝试。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艺术与历史的结合,同时也是毕加索对于人类苦难的深刻思考和呼吁。
通过对《格尔尼卡》的深入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毕加索的艺术理念和对于战争的反思,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这幅作品所蕴含的强烈情感和力量。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苦难和希望的丰碑。
2. 正文2.1 格尔尼卡背景介绍《格尔尼卡》是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描绘了1937年4月26日德国纳粹飞机轰炸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的悲惨情景。
这次轰炸是在西班牙内战中进行的,造成大量无辜平民死伤,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震惊和谴责。
在画面中,可以看到受伤的人们在惊恐和痛苦中呼喊和哭泣,房屋被炸毁,火焰熊熊燃烧,整幅画面充满了恐怖和悲伤的气氛。
毕加索运用了黑白灰三色作为主色调,强调了画面的压抑和沉重感。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对当时战争的描绘,更是艺术家对于战争和人类苦难的深刻思考。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和对人类痛苦的同情,呼吁人们停止战争,珍爱和平。
《格尔尼卡》至今仍然被认为是毕加索最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的代表作之一,是对人类战争罪恶的最有力控诉之一。
2.2 毕加索的创作背景毕加索在创作《格尔尼卡》时正值西班牙内战期间,这场内战让他深受影响。
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2)
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饶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出的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象征性与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课前准备:学生:A4纸、课本、铅笔等。
教师:自制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5分钟)1、播放一段战争片段,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思考:影片中哪些形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从中你感受到什么?2、交流:此时的心情?感受?印象深刻的形象?3、尝试表现:以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形象为素材,用徒手画尝试勾画一个艺术形象,可作变形或夸张处理,不必画的太具体。
(时间:2分钟)4、出示一幅与战争有关的大师作品——《格尔尼卡》(不出示作者及作品名)5、提问:① 谁知道这幅画的作者?题目?(《格尔尼卡》毕加索1881—1973)(注:毕加索,现代西方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画家)② 第一次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乱、看不懂、支离破碎、恐怖……)小结:刚才,大家都说的很好,都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的感受。
其实,第一次看到这幅作品,老师也觉得“乱”,有点看不懂。
6、导入新课。
欣赏美术作品,感觉固然重要,但是有时候也要注意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对于这幅画,我想大家头脑中一定有了很多的问号?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幅大师的作品。
出示课题: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板书:战争之罪)二、自主探究、描述作品(5分钟)1、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学课本P36-37,思考问题:⑴《格尔尼卡》是怎样诞生的?毕加索想表达什么?(控诉、愤慨、抗议、同情)⑵ 找一找画面中都有哪些形象?看谁找的多?(抱孩子的母亲、举灯的女人、倒地的战士、奔跑的人、呼救的人、马、牛、灯)2、思考: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毕加索是怎样画的?(以“马头”、“牛头”、“人头”为例,从动作表情、象征意义上加以分析)马——仰头嘶鸣、痛苦——代表人民——象征手法,即用一种形象来代表某种事物牛头——面无表情、冷漠、龇牙咧嘴——象征法西斯的残暴与邪恶抱孩子的母亲——仰天痛哭、悲痛——象征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问题:你哭过么?像这位母亲这样哭过么?谁来表演一下,做个动作?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怎样的心情?——极度悲痛)3、学生质疑:通过刚才的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大家对《格尔尼卡》有了进一步了解,那么对于这幅作品你还有什么疑惑的?(如构图上、造型上、色彩上、表现手法上等)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5分钟)1、围绕刚才大家提的问题,接下来我们4人小组一起来共同探讨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从构图、造型、色彩、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分析)2、交流讨论,请出各组的代表上台来当小老师。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了解《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1.2 欣赏《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1.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格尔尼卡》的创作者和创作背景2.2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风格2.3 《格尔尼卡》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引导学生观察《格尔尼卡》的构图和色彩3.2 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3.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认知和理解程度4.2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艺术欣赏水平4.3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格尔尼卡》的图片和资料5.2 相关艺术史知识和理论5.3 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标准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观看《格尔尼卡》的影像资料,增强直观感受。
6.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格尔尼卡》中的细节,深入理解作品。
6.3 安排绘画练习,让学生尝试模仿《格尔尼卡》的风格。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格尔尼卡》的好奇心。
7.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
7.3 实施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第八章:教学延伸8.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欣赏类似的艺术作品。
8.2 邀请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
第九章:教学反馈9.1 收集学生绘画练习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9.2 听取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观感和讨论心得,给予肯定和指导。
9.3 整理学生对《格尔尼卡》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
第十章:教学总结10.1 总结本节课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认知和欣赏水平。
10.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10.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艺术,提升艺术素养。
第十一章:教学拓展11.1 介绍毕加索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他的艺术生涯和风格变化。
11.2 探讨《格尔尼卡》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以及它在国际艺术界的地位。
运用美术鉴赏四要素原理鉴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运用美术鉴赏四要素原理鉴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格尔尼卡》是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创作的一幅油画,也是他对纳粹德国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事件的响应和抗议。
运用美术鉴赏四要素原理来鉴赏这幅作品,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毕加索的艺术创作。
第一个要素是形式。
《格尔尼卡》的画面整体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立体感。
画面采用了立体几何形状来表现人物和物体,给人一种强烈的空间感受。
毕加索运用了大胆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对比,使得人物和物体之间的关系更加突出。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被严重扭曲和变形,这种形式化的表达方式让观者感受到剧烈的痛苦和混乱。
第二个要素是内容。
《格尔尼卡》以格尔尼卡事件为主题,呈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
画面中心是被直接炸中的市民和士兵的尸体,表达了对战争的愤怒和对人类悲剧的揭示。
画面上方的女人手持武器,象征着对反抗和正义的呼喊。
整幅画通过鲜明的图像和象征性的元素来反映了毕加索对战争的态度。
第三个要素是风格。
《格尔尼卡》展现出毕加索独特的风格,即立体主义和仔细分析的特点。
毕加索运用了扭曲的几何形状和破碎的线条来呈现人物和物体,使得画面充满了紧张和不稳定的感觉。
他运用了鲜艳的色彩对比和纯平面的处理来强调画面的表现力。
这种风格突破了传统的形式和技巧的束缚,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四个要素是艺术史背景和艺术家个人经历。
《格尔尼卡》创作于1937年,正值西班牙内战时期。
这个时期对毕加索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家乡马拉加遭受了战争的破坏,他自己也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场面。
这些经历使得他对战争和人类悲剧产生了深刻的感慨,也激发了他对《格尔尼卡》这幅作品的创作动机。
通过运用美术鉴赏四要素原理来鉴赏《格尔尼卡》,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毕加索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
这幅作品展现了他对战争的愤怒和对人类悲剧的关怀,同时也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创作方式和突破传统的艺术观念。
《格尔尼卡》通过其深刻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也为观者提供了深思和思考的空间。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1. 引言1.1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反映西班牙内战悲惨场面的巨作,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有政治力量和社会影响的艺术作品之一。
这幅画描绘了1937年4月26日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小镇格尔尼卡发生的悲惨事件,包括无辜平民的惨死和城镇被毁的景象。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深刻表达了他对暴力和战争的强烈谴责,展示了艺术家对人性的深刻关注和社会责任感。
《格尔尼卡》成为了毕加索艺术生涯中最具象征意义和政治意义的作品之一,不仅引起了当时人们的广泛共鸣和关注,也成为了后世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向世人呈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破坏,并反映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格尔尼卡》不仅是一幅具有政治意义的艺术作品,更是一幅令人深思和震撼的作品,引领着人们思考和反思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伤害。
2. 正文2.1 题材背景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描绘西班牙内战中瓦伦西亚的一个小镇被纳粹轰炸时发生的惨剧的油画作品。
这幅作品的题材背景源自于1937年4月26日的格尔尼卡大屠杀,当时纳粹德国的军队在支持法西斯的西班牙国民党的要求下,对该小镇进行了炸弹轰炸,导致数百名无辜平民丧生。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对这场惨剧的愤怒和悲伤,同时批判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死亡。
他选择用抽象的方式来描绘这一事件,通过扭曲和变形的形式来突出作品的暴力和悲惨性,使观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毕加索在这幅作品中展现了独特的艺术视角,让观者反思战争带来的可怕后果,呼吁人们珍惜和平,拒绝战争的暴行。
《格尔尼卡》的题材背景深刻而震撼,使其成为毕加索艺术创作中的经典之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2.2 画面特点描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反映战争惨痛的伟大艺术作品。
在画面的构图中,毕加索运用了典型的立体主义手法,将画面分成了几个明显的区块,使得整幅作品呈现出强烈的几何形状和线条。
赏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自主表现,创新体验
接下来请大家以“战争之罪”为主题, 借鉴《格尔尼卡》的创作手法来创作 一幅关于控诉战争罪恶、支持和平的 画。
要求:不要只表现残酷的一面,也可 以把自己的“希望”、“想法”表现 在画面上。
总结
同学们,真正的艺术,从来 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情 感。战争是可怕的,我们需 要和平,我们是祖国的未来, 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为 自己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 基础。
谢 谢大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盛开的鲜花
寓意画家对死难者的哀悼
锯齿状、向剑一般发出犀利的光
光明、和平、希望,寓意法西斯的罪恶在 灯光里暴露无遗
被刺伤、仰头嘶鸣 龇牙咧嘴、冷漠
飞翔
正在遭受灾难的西班牙人民 法西斯的冷血、残暴邪恶 和平、希望
《格尔尼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构图 造型 色彩 表现手法
构图:
造型:
色彩:
黑白灰为主色调 突出恐怖、哀痛的气氛
3、新形象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立体主义时
期”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谈一谈:
通过刚才的讲解,对于《格尔尼卡》 大家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果现 在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画,你又有 什么不同的感受?还觉得它“乱”
吗?
小结:
控拆战争的暴行给人们 带来灾难,《格尔尼卡》 这幅作品无疑是成功的, 作者毕加索采用破碎、夸 张、变形、象征性的形象、 黑白灰的色彩、不安的构 图、对比的手法,表达了
《格尔尼卡》
1.画面中作者表现了哪些形像? 2.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呢? 3.毕加索又是怎样画的呢?
局部欣赏:
牛头
动作表情:面无表情、冷 漠、龇牙咧嘴
欣赏类教案格尔尼卡
课题:格尔尼卡课时:1课时课型:单一型授课对象:初中二年级教材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德国法西斯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后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介绍毕加索作品整体的艺术价值及其风格特征,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欣赏方法的能力,并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审美能力及主动创新的意识,同时引入相关背景资料,使学生了解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
2.过程和方法目标:让学生欣赏的同时思考相关的问题,让他们来讲解他们对这幅画的心得体会,共同探讨这幅画的价值取向和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作品展示了充满着破碎的形象、惊恐的气氛和灾难,这种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我们深刻体会这幅画所表达的思想以及创作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地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设置适应双边教学深入展开的情境及方式,激发学生更深入思考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
了解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1.教法: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2.学法:观察法、理解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教材(可借助多媒体教学系统,使用电脑课件)学具准备:教材、课本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分钟)请同学们回答两个问题。
(1937年7月7日是什么日子?1937年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二:引入新课:(2分钟)展示1937年12月13日开始的,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南京后,对中国平民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抢劫、强奸、屠杀的战争,并且对南京城三分之一的建筑进行了毁坏。
这样的事情在二战中随处可见,令人发指。
通过一个幅画来表现当时的画家对战争的反抗。
三:讲授新课:(15分钟)教学过程:1、展示本堂的主题—格尔尼卡(画面)。
格尔尼卡说课课件
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 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 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 象征光明、和平等等。
《格尔尼卡》 毕加索
现在我们在来看一下这幅画,在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我们国家也经历过战争的洗 礼,人民也经历过苦难的岁月, 同学们也听说过有关我们国家战 争时的故事,那么,你对这些有 什么想法呢?如果让你用一幅画 来表现你的心情,你会怎么表现 呢?人美版第十 Nhomakorabea册欣赏课
沈阳市第六十一中学 刁志强
《格尔尼卡》是欣赏· 评述学习领域 中的一课,使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 品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 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获 得审美感受,并用语言、文字等表达 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感受、认 识和理解。
《格尔尼卡》 毕加索
看了这幅作品,你有什么感受?
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裔法 国籍画家,西方现代美术最具创造性 和影响力的大师。出生于西班牙马拉 加,从小受当美术教师的父亲的影响 学习绘画,后入巴塞罗那和马德里的 美术学院学画。其作品受非洲黑人艺 术、原始艺术、东方艺术及塞尚的影 响。1906-1907年间,开始对绘画形 式结构进行探索,并创造出立体主义 风格。毕加索一生勤奋,创作了数量 众多的美术作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其作品风格多样,巧变不竭,但却保 持着自己粗犷、刚劲的艺术个性。
《格尔尼卡》 毕加索
我们了解了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在来看 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呢?
《格尔尼卡》 毕加索
这幅作品,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几部 分呢?每部分都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1)灯 (2)牛、马 (3)抱着已经死孩子的女人 (4)躺在地上的战士 (5)举灯的女人 (6)从楼上跳下来的人 (7)奔向光明的人
格尔尼卡作品赏析
格尔尼卡作品赏析《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帕勃洛·鲁伊斯·毕加索于20世纪30年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该画是以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杀害无辜的事件为背景创作的一幅画。
整幅画由黑、白与灰色三种色调构成,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压抑与沉闷,好似有一种魔力,让一颗浮躁的心开始平静下来,融入到画的世界中去。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抱着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
全画用黑、白与灰色画成。
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
《格尔尼卡》形象地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表达了毕加索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无辜人民及伤亡士兵的同情与哀悼。
画是支离破碎,拼凑而成的,十分杂乱。
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是不完整的,但这似乎与狂轰滥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也正因这种扭曲和重组,使人对死亡的恐惧感同身受、悲从中来。
画中有如炼狱般的惨状:哀嚎的丧子之母、遍体鳞伤的妇人、英勇牺牲的士兵、惊惶失措的人畜、着火的房屋、神情淡然的公牛,更加反衬了这一惨状。
这一切都以无声似有声的方式控诉着战争的残暴。
作品以画笔的强音奏出了悲怆曲,时而紧凑,时而舒缓。
人们透过它看到了挖苦与怜悯,悲剧与诙谐,还有生命的颤动与死亡的静止。
唯有面对着死亡的人,才能真正明白死亡的恐惧。
我在仔细欣赏了《格尔尼卡》之后,心中也充满了悲伤,仿佛自己真的置身于那个可怕的场景。
也许这就是毕加索能够永垂不朽的神奇魁力。
大班美术-格尔尼卡(欣赏)
时 间
课 时
科 目
活动名称
格尔尼卡(欣赏)
活动目标
1.能细致观察画面,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感受画面表达的悲愤情感。
2.通过比较欣赏,初步理解色彩和造型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
3.在创作中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共享空间和操作材料。
重点难点
活动准备
1.黑、白、灰三种颜色的水粉材料,水粉笔、画纸、抹布等。
教师:这匹马怎么了身上插着什么马的身上被长矛深深的刺中,它会怎么样呢这么疼,他倒下了吗为什么没有倒呢
教师:这个人拿着什么从外面进来了为什么要拿着灯进来他会说什么呢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理解进行想象和猜测。
教师:这里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3.引导幼儿再次整体感知作品,了解作品名称与作品背景的故事。
鼓励幼儿在集体中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交流作品哦表达的意义。
教师:这些人是什么样的,请你学一学他们的动作。
教师:这个人的腿怎么了她的腿可能是因为什么受伤的呢他拖着如一条受伤的腿要干什么心里会想什么
教师:这位妈妈是什么样的妈妈抱着一怎么样的孩子你从哪里看出来孩子死了妈妈抱着死去的孩子在干什么头仰着可能会说什么
2.教学挂图:《格尔尼卡》、《大碗岛的星期天》。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格尔尼卡》,引导幼儿整体感知作品,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
教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画。看了这幅画理解。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作品并交流。
教师:这张画上到低画了些什么让我们觉得这么恐怖呢请你们仔细的看一看。
教师:你能为这幅画起个名字吗》画家给这个画起的名字叫《格尔尼卡》。画家的名字是毕加索。
教师小结:格尔尼卡是西班牙一个美丽的小镇。那里的人们生活得非常幸福。可是德国法西斯看中了这个地方,想把小镇占为己有。格尔尼卡的人们会同意吗对!不会同意。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家园。就在这一天夜里,人们正在熟睡的时候,德国法西斯突然在格尔尼卡的小镇上空丢下了一枚炸弹。顿时,整个小镇火光冲天,哭声喊声连成一片,很多老人、小孩都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但是也有很多坚强的人们奋起反抗,就想这匹马。后来有一个叫毕加索的画家就把格尔尼卡这件悲惨的事情画了下来,以表达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格尔尼卡美术鉴赏300字
格尔尼卡美术鉴赏300字《格尔尼卡》是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以其战争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这幅作品描绘了西班牙南部小镇格尔尼卡在西班牙内战期间遭到德国和意大利航空部队的无情轰炸后的壮观景象。
《格尔尼卡》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和压迫感。
画面中,被炮火破坏的建筑和残垣断壁,以及沸腾的炮火、死亡和痛苦的人们用悲伤和扭曲的姿态塑造出了这幅作品的主题。
毕加索以黑白灰为基调,凸显了战争所带来的摧毁和绝望,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在作品中,毕加索运用了立体主义和装饰风格的元素,将多个视角合并在一起,形成了不规则而扭曲的画面。
他用几何化简化了人物和动物的形态,不再关注细节的真实性,而是通过形状和色彩来表达情感和内涵。
这种独特的艺术样式使得《格尔尼卡》成为了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作品之一。
《格尔尼卡》所传达的不仅仅是对战争的谴责,更是对人类的残酷性和苦难的思考。
这幅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让观者感受到了战争带来的毁灭和痛苦,并激发了人们对和平的追求和对战争的反思。
它引起了人们对于暴力冲突和战争的关注,不仅仅是对于西班牙内战的关注,更是对于世界上所有冲突的关注。
《格尔尼卡》告诉我们,战争只会带来痛苦和毁灭。
它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和暴力。
正如毕加索所说:“艺术不是用来装饰的,它是一把武器,用于抵抗战争和暴力”。
总之,《格尔尼卡》是一幅深具指导意义的艺术作品。
它通过艺术的力量向世人呼吁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无意义,并激励人们为和平而奋斗。
这幅作品永远定格了战争的可怕景象,提醒后人不忘历史,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安宁。
艺术:格尔尼卡
活动内容:格尔尼卡——大班艺术欣赏活动目标:1、与幼儿共同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感受画面所表达的悲愤的情感。
2、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觉和认识。
活动准备: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活动过程:一、整体感知作品。
提问:1、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2、你想到了什么?好像来到了什么地方?二、观察、想象、体验,交流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1、仔细观察、互相交流。
提问:(1)这些乱七八糟,让人感到恐惧、害怕的东西是什么呢?请仔细看一看,然后告诉我们。
(2)有些什么样的人?他做了什么动作?(幼儿模仿)会说些什么?(3)他们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4)除了人,还有什么?马为什么要叫?牛是什么样的眼神?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眼神?它在想什么?2、集体理解、交流作品所表达的意义。
提问: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三、整体感知作品。
提问: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四、延伸与拓展(讲述有关作品背景的故事)。
提问:你想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呢?究竟这里发生了什么事呢?五、讲述故事(根据背景资料自编)六、教师与幼儿共同分析作品的风格。
提问:这幅画和我们看到的其他作品有什么不同?背景故事: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旖旎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
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
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
七十年过去,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
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
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
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
美术欣赏:格尔尼卡
大班美术欣赏《格尔尼卡》杨花虎 2007 3活动目标:1、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引导幼儿发现美并体验这种感受。
2、体验作品表表达的惊恐、害怕、愤怒的情感。
3、引导幼儿根据作品给予的情绪体验创作图画。
活动准备: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图片活动过程:1、教师出示《格尔尼卡》图片。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在我们这个地球的另一边有一个叫西班牙的国家,那儿有一位很有名的画家,名字叫毕加索。
杨老师很喜欢这位画家的作品。
今天我请小朋友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的其中一幅画。
”(出示图片)“仔细看,你觉得画面上画了些什么呢?”(个别幼儿回答)教师小节:“哦,我们小朋友观察地真仔细。
有的说人没有身体、没有脚、颜色不鲜艳、只有白色和黑色、有马和牛在叫、有人、太阳、好象有人在跑步、有断手、断脚、很恐怖、上面有亮的灯……”2、感受、分析作品。
教师:杨老师把这幅图画的两个部分放大了,我们来细细地观察一下这两个部分,看看画家画了些什么。
(1)出示放大后的画的局部(第一幅)“请仔细地看这一部分图画,你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个别幼儿发言)(2)出示放大后的画的局部(第二幅)“再来看这一部分,你觉得他画的是什么?他大概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幼儿感受惊吓的情绪及表情)(3)教师:“诶,看了这么多。
那你们有没有发现图画中的形象,不管是人还是动物,他们的眼睛都睁得大大的。
你们猜猜看,他们为什么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呢?他们可能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可以跟你旁边的小朋友轻轻地讨论一下,然后告诉杨老师。
”(讨论后个别幼儿回答)“恩,说的真不错。
那你们在什么时候也会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呢?”(请个别幼儿说一说,并尝试表演一下,)“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吧!”(4)“你知道画家为什么要画这幅画吗?让杨老师来告诉你们好吗?”“其实啊,这幅画里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格尔尼卡的小城,那时侯正在发生着一场很可怕、很残酷的战争,小城里的人们感到非常的恐慌,画家看到这样的场面以后很同情那些痛苦的人们,而且对侵略那个小城的坏人感到很愤怒,所以就画了这一幅画。
格尔尼卡赏析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毕加索是属于立体主义画派的画家,刚开始接触他的画是小时候通过美术课上的《亚维农少女》小时候看到眼前的裸体总会两颊发烫,觉得世界上怎么可能会有画家画这样的东西出来.后来长大了以后再次站到这幅画前时才渐渐开始自信欣赏这幅画,虽然还是没能看出什么,但是至少没了当初的大惊小怪。
也渐渐明白了欣赏一幅画是需要相当一部分艺术赏析能力的.
先简单讲讲这幅画的创作背景,《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画面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情景。
这幅作品相对于毕加索的其他作品来说我认为是比较好欣赏的.
从《格尔尼卡》的总体上来看,毕加索把象征性的战争悲剧投入蓝色调中,那浅青、浅灰在黑色调的对照中表现正义的极点,它聚集了残暴、痛苦、绝望、恐怖的全部意义.虽然这幅画讲述的是德军轰炸西班牙的场景,但整幅图却没有丝毫的飞机大炮和一些德军的进攻场景。
但是画里这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仰天狂叫的求救者、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死婴号啕大哭的母亲、吓得发呆的见证人足以向观众诉说这战争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和战争的惨烈.
这种极具隐喻的表达方式,既给观众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和自由的体验空间,又能使表达效果相对于直接表达显得更加有力,对感情的抒发有着很好的帮助。
总的来说,这是由一个触目惊心的、狂暴的、尤其是缺乏色彩的形体所构成的画面;这色彩是指光影和立体感,也正是由於缺乏这一点,它就象征着死亡。
这死亡不仅是轰炸受难者的死亡,而且也是文明的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授课时间 课 题 班级
课时 初一年级
《格尔尼卡》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
教学目的:
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2、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 作品的意蕴。
重点与难点 1、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2、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教 具 鉴赏分析与思考提问 多媒体课件(美术作品) 教 教 学 内 容 学 过 程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屏幕上出现“格尔尼卡“的作品。
1、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
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跑 的脚、举油灯的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啕大哭 2、 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艺 术品味和艺术风格。
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气氛。
构图饱 满,以不安、强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恐的气 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2、画家介绍
毕加索(1881~1973)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
1、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 (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
远的艺术家,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他的艺术生
学习评价:
(1)我明白毕加索从多个角 度来观察物象, 并在平面作品 永远是年轻的” 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史学 上营造错觉性深度的空间 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 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 “蓝 (2)我明白立体主义从不同 角度观察物象的含义。
色时期”“粉红色时期” 、 、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 、 (3)我明白立体主义绘画并 综合立体主义时期” (又称 “立体主义时期”、 ) 后来的 “超 非把描绘对象画得如我们的 眼睛所见般的真实。
现实主义时期”等等。
3、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艺术品味和艺术风格。
立体主义——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 国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在 20 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
虽 然, 立体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 描绘真实的形体。
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 个视角下物体的各个平面, 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 的新颖方式。
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 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
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 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
”可见,立体主义并 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受,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 义的方法。
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
例 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呢?《格尔尼卡》中 的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4、作品赏析 (4)我能仿效毕加索从不同 角度观察及描绘物象。
(5)我对自己在学习活动中 表现的评价。
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 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
此画不是用写
实的手法进行报道, 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 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
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 如: 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 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 和平等等。
作品以二维空间来 诠释物体,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 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 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 形态的动感、变化。
5、作品评价 毕加索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
不过,画中那种剪 贴的视觉效果, 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 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
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 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 张与恐怖气氛。
画家采用半抽象(意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寓意和 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
这些超时 空的形象组合蕴含了画家愤懑的抗议。
这种打破空间界限 的绘画形式, 使画面失去错觉性深度的效果,以一种史诗 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
因此,这幅画成了 20 世纪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拓展欣赏:
蓝色时期 1900 年毕加索来到巴黎, 并在 1904 年定居在那里。
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 己的风格。
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蓝,头发、眉毛、
蓝色时期
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简化,避开光感 和深度的感觉, 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 其中沉重, 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
蓝色, 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 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 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
玫瑰时期 毕加索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
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玫瑰红时期”的典型画法。
暖洋洋的、 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郁 的一片蓝色。
青春和爱情活生生地出现在画面上,人物形 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
这个时期的观点是:不要去描绘客观物体 的外表形态, 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 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
超现实主义时期 也称变型时期, 撕裂的造型代替了以往
玫瑰时期
立体主义时期
的忧郁或是怪诞的时候, 毕加索的生活也陷入了一个个的 旋涡。
他开始以放荡不羁的个人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
(1)对立体主义的绘画理论和方法我感到能理解或很难理解,因为: 课 堂 练 习 作 业 (2)我喜欢或者不喜欢用立体主义的绘画方式作画,因为:
板
1、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 2、画家介绍
书
3、者的艺术思想、艺术品味和艺术风格。
立体主义 象征
设
计
课 后 记
教案检查情况:
检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