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孩子教育的思考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随着少数民族学生数量的增加,教育工作者需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以下是一些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工作对策的思考:1. 增加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为了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应该增加相关的文化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和文化。
通过学习文化和历史,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文化背景,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好地融入学校和社会。
2. 吸收教师多元化保证教师队伍的多元化也是很重要的。
学校应该更有针对性地招聘少数民族教师,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
这样的教师可以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使少数民族学生在课程中能够更好地获得认同感和学习乐趣。
3. 个性化教学在教学中,应重视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校和教师应更加关注和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以使他们尽可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成果。
4. 宣传和倡导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宣传和倡导。
学校和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以提高全体师生对文化多元性的认识和尊重。
这种宣传和倡导可以为少数民族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尊重的教育环境。
5. 提供支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校应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和资源。
这包括学习和教学材料、食品和服装等方面的支持。
通过为他们提供这些支持,学校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和生活中,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入。
6. 加强家长的参与家长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更积极地联系和吸引家长。
学校应该建立起一个温馨和谐的家校联系渠道,让家长更好地关注自己的孩子,并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总之,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成果,教育工作者应采取各种有效的对策,从文化课程和教师多元化到个性化教学和家校联系等多个方面着手,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支持。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状况逐渐改善,但是,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教育方面依然存在某些困难。
那么在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时,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呢?下面笔者将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一、切实推进“双语教育”当我们提起少数民族学生,我们就不能不谈语言问题,它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尤其是某些较为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学生的基础语言是汉语。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一夜之间掌握较为复杂的汉语知识,而要积极探索和推进“双语教育”。
在推进“双语教育”之前,我们需要做好足够的准备,包括教材的编写和师资力量的培养等。
这些工作完成后,我们就可以在学校内部开设语言课程,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汉语。
既然是“双语教育”,那么这种教育模式也要注重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学生在文化和语言上的多样性。
二、注重心理辅导工作心理辅导工作对于任何一个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尤其如此。
这些孩子在进行学习和生活时,面临较大的文化差异和经验少的问题。
加之他们多数来自较为贫困和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经历单一,心理素质受到大量考验和压力,因此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教师可以在工作中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在日常课程教学中,不仅仅是对于知识的讲解,更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和鼓励下平稳地进行学业和人生的规划。
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度比较大,加之文化背景和语言基础都比较落后,因此在教师力量方面,我们需要有一批热爱教育事业、有经验的优秀师资队伍。
只有师资力量强大,并具有较为优秀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才能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
针对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我们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和数学等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现实生活。
四、积极倡导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墙体断交的基础,也是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发展的关键。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1. 引言1.1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现状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条件较为落后。
其次,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着学习困难和适应问题。
此外,部分地区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的情况,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有所欠缺。
同时,缺乏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专门关注和支持,也影响了其学习和发展。
因此,需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的重视和支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建立多元文化教育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将有助于改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现状,提升其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这一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2 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意义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意义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刻认识和重视的问题。
少数民族学生作为我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意义体现在培养人才的角度上。
少数民族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如果能够得到适当的教育和培养,将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意义也是出于推动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需要。
少数民族是我国的重要民族群体,他们的教育状况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通过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推动我国多元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意义,既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举措。
我们应该以谦卑的心态,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为他们提供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共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2. 正文2.1 建立多元文化教育体系建立多元文化教育体系是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教育体系中,要充分体现和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价值和美好。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1. 引言1.1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现状分析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多元文化社会的基础工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条件落后,师资队伍短缺,教育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
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与汉族学生有所不同,文化认同感不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而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仍然以汉族文化为主导,缺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面临文化包容性不足的问题。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现状虽有改善,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2000字】1.2 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在教育资源、师资和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容易面临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情况,导致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发展受到限制。
由于多数民族学生在文化、语言和习俗上与汉族学生存在差异,需要特殊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关爱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身份认同危机。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2. 正文2.1 制定针对性教育政策制定针对性教育政策是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
针对不同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确保他们能够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通过政策的落实和执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的融合发展,实现各民族学生共同进步。
针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需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待遇。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工迁徙到城市工作,使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没有得到足够的家庭关爱和教育资源。
针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状况。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源不足,二是家庭关爱不足。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低下。
与此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无法得到及时的情感支持和教育指导,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解决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教育资源和家庭关爱两个方面。
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
政府应该增加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学校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师资队伍,增加教师数量,提高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鼓励父母回乡创业,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让留守儿童能够在家庭中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教育指导。
学校应该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满足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不同需求。
学校可以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开设特殊课程,提供心理辅导,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拓宽留守儿童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校还可以建立与家庭的联系机制,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增强家庭教育的力量。
社会各界也可以积极参与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关爱他们的成长。
各种社会组织可以联合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提供义务辅导,开展志愿者服务,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空间。
社会各界还可以组织公益活动,宣传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高社会关注度,为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摘要】少数民族学生在教育领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对策来解决。
需要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政策,包括提供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教育课程和资源。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训更多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和教育需求的教师。
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确保少数民族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
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融合。
建立健全的评估机制,监督教育工作的进展和效果。
总结对策,展望未来,强调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对策,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水平,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对策思考、制定政策、师资队伍、教育资源、文化交流、评估机制、引导思考、未来展望、重要性强调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少数民族学生是中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教育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语言、习俗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这样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语言沟通障碍、文化认同困惑、教育资源不足等。
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工作,成为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研究和思考,我们需要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1.2 问题意识在教育工作中,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和解决。
少数民族学生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存在不公平现象,他们往往处于经济落后和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导致他们接受的教育质量较低。
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困难,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和自卑心理。
传统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一刀切现象也使得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
少数民族学生在教育领域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通过一系列对策来加以解决和改善。
2. 正文2.1 制定针对性教育政策制定针对性教育政策是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关键一步。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孩子的品德教育研究
・基 础 教 育 研 究 ・
少 数 民族 地 区农 村 留守孩 子 的 品德 教 育研 究
唐启义 易 发全 吴 丽 辉
【 摘 要 ]少数 民族 地 区农村 留守孩 子 群 体 的 出现 ,给 我 们 的 教 育 带 来 了严 峻 的挑 战 。 留 守孩 子 的教 育是 我 们 广 大教 育 工作 者 义 不 容 辞 的 责任 。 文章 通 过 分 析 少数 民族 地 区 留 守孩 子 思 想 品德 的现 状 及 形 成 的原 因 ,并提 出 了相 应 的 对 策 。
■
为 了适 应 新 时 期 对 于 人 才 的 需 求 ,应 对 越 来 越 复
杂 的 国际 发 展 新 秩 序 ,避 免 国 际 国 内一 些 消极 因 素 对 青 少 年 造 成 负 面 影 响 ,国 家 相关 部 门 制 定 了 一 系 列 的 政 策 ,使 广 大 青 少 年 向正 确 的健 康 的方 向 发 展 ,但 是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思考
作者简介
桂卓兮 (9 9 18 —— ) 女 , , 四川遂 宁人 , 四川师范大学 。主要研 究方 向 : 教育理论研 究与应用 。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关系着 民族 的稳定和团结 。但是 , 由于历史原因 , 生存 条件差异 , 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等多种 因素的影响, 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相对落后和缓慢 , 直接影响
桂卓兮 钟 海霞
60 1) 110 ( 四川师范大学 , 四川成都
摘
要
少数 民族地 区的教育发展直接关 系着 民族地 区的经 济发展 和 民族 的稳定 团结 。尽 管 国家一直努 力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 , 通过多种政 策 , -#数 民族 地区的教育事业 , , 推进 j . - 然而 在新时期 , 民族 地区的教 少数
育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 而且还不 断产 生新问题。分析研究这些 问题 , 探索少 数民族地 区的教育均衡发展策略 , 提高少 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 平 , 有着 极强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 关键词 少数 民族 ; 教育 ; 教育现状 ; 均衡教育 ; 略 策
D 1.9 9 ji n 17 0 6 . 0 00 .2 OI 0 3 6/.s . 6 2— 5 32 1. 6量不高 , 对教学要求低。调查中发现一个村小 , 老师只需要需要教会孩 子认识字 , 会简单 的计算就可以了。在老师眼里学生基础很差 , 他们也无能为力, 只好放任不管。学生领 取了齐全的教材 , 英语 , 音乐 , 美术等课程 由于教师无法完成教学 , 就根本没有教 , 成了课外课程。很多教 师教学方法差 , 在教学生涯 中很少获得业务进修机会 , 无法提高 自身教学水平。
生挤 在一 个小 教室 上课 , 多孩 子 都是 站 着上 课 , 板 也是 凹 凸不平 , 上 课 时 , 室 中偶 尔 还 会有 鸡 , 很 黑 在 教 狗
关于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 几点思考
关于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些地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口较少,经济较为落后等原因,导致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少数民族在这些地区的比例较高,他们通常面临着语言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挑战,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在这些地区,基础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条件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校外辅导资源匮乏等问题普遍存在。
这导致这些地区的教育质量难以保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育满意度较低。
这些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如何改善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师培训水平,优化教育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实现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影响其教育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探讨科技手段在教育发展中的应用,为改善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水平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推动国家教育公平发展、减少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现象做出一定贡献。
2. 正文2.1 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分析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我国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基础教育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这些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学校建设滞后,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设备陈旧,教学条件较差。
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资源和生活保障,影响学习积极性。
师生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和沟通障碍,教学效果不佳。
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学生出勤率低。
在这些困难面前,政府需要加大对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强基础教育投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浅谈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作文教学心得
浅谈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作文教学心得1. 引言1.1 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中,教育更是尤为重要。
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更是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贫困,改变命运,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教育的重要性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突出,我们需要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质量,为这些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真正改变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面貌,实现教育的公平和普及。
【字数:207】1.2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现状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中的薄弱环节,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学校条件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简陋,校园环境欠缺保障。
这些问题导致了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学生成绩整体较低,写作能力也存在明显不足。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生缺乏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文化氛围较为封闭,缺乏对外界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也导致了他们写作时的素材匮乏和思维局限。
由于家庭经济水平较低,家庭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家庭教育的支持,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作文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加大力度改善和提升。
只有充分了解现状,找准问题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
2. 正文2.1 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作文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老师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写作的目的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互动环节,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观点和经历,帮助他们找到写作的灵感和方向。
老师还可以通过问答、讨论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关于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 几点思考
关于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这些地区的教育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地区的发展和稳定。
在这片土地上,虽然教育资源相对薄弱,但也有不少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改善措施。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对于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
关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这些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育经费等都比较匮乏。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投入,加强这些地区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推进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代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我们教育改革的方向。
在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推进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入,让这些地区的教育更加科学、有效、人性化。
引进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等,都是促进边远地区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加强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教育。
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地区的文化多元、多样。
在进行基础教育时,不仅要注重传授科学知识,还应当加强对于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教育。
让孩子们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对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将有重要意义。
建立健全的教育保障机制。
在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的保障机制相对薄弱。
政府和社会应该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教育保障机制,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完善贫困地区教育补助政策,加强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支持等,都是重要的教育保障举措。
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固然不容乐观,但也有一些发展趋势和改善措施。
通过关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推进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入、加强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教育、建立健全的教育保障机制等举措,可以有效地促进这些地区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于我校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我校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作者:朱继龙来源:《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12期一、我校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特点我校处在小西湖少数民族聚居区,学校超过60%的学生是少数民族学生。
通过对少数民族家庭生活条件、经济收入,家长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调查,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1.宗教信仰在家庭教育中占重要地位我校少数民族学生主要以回族、东乡族为主,他们的家庭都特别重视自己的民族观念。
一方面通过宗教教育加强本民族的认同意识、凝聚力,一方面通过家长在家中讲述本民族、本家族的历史,来培养子女的族属意识。
2.家庭收入低,经济负担重,投入教育费用少家庭经济的优劣是教育的基础,但不是教育成功的必然保证。
家庭对子女教育上的经济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由于实施义务教育,学生受教育的大部分费用由国家承担,家庭主要承担孩子的学习用具、课外书籍、课外辅导等费用的开支。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家庭都较少购置书籍或给孩子报课外兴趣班或者辅导班,每年给孩子投入的教育费用不多。
与汉族学生家庭相比较明显偏低,不利于孩子个性化的发展和兴趣的培养。
造成教育费用投入不足的原因是:第一,大多数少数民族家长是来自广河、东乡、康乐等地来兰州进城务工者,以经商、打工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收入较低。
第二,少数民族家庭子女较多,2至3个孩子非常普遍,多的有五六个,这就使得家庭没有经济能力去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也没有能力在文化课辅导方面投入教育费用。
3.家长文化程度低,家庭教育理念较为陈旧从父母的文化程度来看,普遍偏低。
这很不利于家庭教育的提高。
从父母的职业类型来看,家长多以经商、打工为主要职业。
家长的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内容、方式。
首先,很多家长觉得自己是文盲,顶多小学毕业,上过初中的已经不是很多了,所以对于其子女的学业要求较低,关注学习程度不够,更没有能力自己去辅导孩子的学业。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思考 精选教育文档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思考引言临潭县,古称洮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
全县总面积为 1557.68平方公里,总人口15万多,汉族约占77%,临潭千百年来一直是陇右汉藏聚合、农牧过渡、东进西出、南联北往的门户,是甘肃汉、回、藏等多民族杂居区。
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明显增强。
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和积极进取的舆论环境。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高举发展和改革的旗帜,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切实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平稳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研究背景教育事业的发达与否,不仅决定着全民素质的高低,更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社会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全县中小学教育发展进程相对滞后,导致教育事业的起点和发展程度低下、理清教育发展思如何立足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教育水平落后。
.路,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场改革教育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的攻坚战在桃州大地打响。
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抓好教育事业巩固提高教学质量。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虽然国家一直在不断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有大量青少年辍学去打工。
为了保证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少年能受到义务教育,希望国家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对其能够高度重视,大家共同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从小受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小学里他们对科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动性不强,与全国小学受教育的平均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别,这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和民族文化的繁荣。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他们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因工作等原因,在外地务工或生活,而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中由亲属或他人照顾的一种特殊群体。
因为长期与父母分离,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而教育问题则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
如何解决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和整个少数民族群体的发展。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并从政策、家庭、学校等多方面解决问题,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够得到应有的教育。
一、留守儿童的实际困境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困境不容忽视。
长期与父母分开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孤独感和焦虑情绪,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许多留守儿童生活在经济贫困的家庭,家庭条件不佳,饮食、起居等方面的条件很差,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匮乏,他们所在的地区往往没有良好的学校和教育资源,甚至有些留守儿童连基本的教育都无法得到保障。
一些留守儿童还面临着没有监护人照顾、易受侵害的风险,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关爱和保障。
二、政策保障与关怀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政策保障和关怀力度。
一方面,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制定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政策,确保他们接受公平的教育。
要推动建立健全的教育援助机制,对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助,保障他们的入学权和受教育权。
也应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管理和服务机构,加强对他们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三、家庭责任和教育情感在家庭层面,父母是留守儿童最亲近的人,他们应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
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及时解决孩子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父母也应该注重教育情感,教会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留守儿童心理上的孤独感和焦虑情绪,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四、学校和社会支持学校和社会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支持。
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制定专门的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方案,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让他们在学校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当前,我国的教育工作一直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而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问题更是备受关注。
少数民族学生是我国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学习、生活环境与主流学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育工作中,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对策来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充分的教育资源,这对提高我国教育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着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对策进行一些思考。
一、建立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在学校教育方面,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途径。
根据不同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而不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比如可以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涵盖多种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学习内容,让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更加全面和丰富的教育。
还可以建立更加灵活的升学通道,鼓励少数民族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大学。
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更多的录取机会和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接受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打破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问题。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建设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问题,离不开优质的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一些地区的师资队伍结构相对单一,很多教师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需求与特点了解不深,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在招聘上,应该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少数民族青年加入教育事业。
并且在培训上,应该通过举办专门的培训班,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理念培养和实践经验分享,提高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能力和认识。
学校可以与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学校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引进更多的具有少数民族背景的优秀教育专家,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领域的专业教育指导与支持。
三、注重学校教育环境的文化融合学校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环境的建设上,应该注重文化融合。
比如在学校的装饰、文化活动、校园环境等方面融入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增强学校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少数民族学生打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文化、语言、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往往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要想实现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工作,必须深入了解其文化特点和需求,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家校合作等方面展开对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课程设置1. 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教材。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地域、文化等特点,设计适合他们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学习和发展。
2.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开设有关少数民族历史、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课程,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心。
3. 增加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课程。
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面临失传的风险,学校应加强对这些语言的保护和传承,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和使用能力。
二、师资建设1. 培训教师的少数民族文化意识。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加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习惯,增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爱和包容。
2.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鼓励少数民族教师的加入。
学校应积极招聘少数民族教师,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更好地感受到民族的温暖和关爱,增强认同感和自信心。
三、家校合作1. 加强家长的教育。
学校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家长的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对教育的重视,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 建立多元化的家校联系方式。
学校与少数民族家庭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要建立多元化的家校联系方式,通过亲子活动、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交流,增进师生和家长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3. 主动解决家庭困难问题。
学校应主动了解少数民族家庭的困难和需求,为他们提供经济援助、生活帮助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要解决语言问题。
少数民族学生通常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而教学语言却是普通话。
这就使得他们在学习上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专门的语言培训课程,帮助他们学习普通话,并逐步过渡到全面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2.配置一定数量的专门的语言教师,以便更好地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问题。
要解决文化差异问题。
少数民族学生往往具有不同于汉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文化差异,给予他们相应的关注和支持。
下面是一些建议:1. 鼓励少数民族学生保留和发扬自己的文化特色,开设相应的文化课程或活动,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 培养和选拔一批懂民族文化的教师,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融入主流文化,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要解决经济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相对欠发达,家庭收入较低,这给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专门的助学金制度,为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2.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设施,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水平,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培训的投入,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2.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培训和交流,鼓励更多优秀的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执教,提升当地教师的整体素质。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需要从解决语言、文化、经济和师资等方面入手。
只有全面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摘要:随着我国大力发展“一村一幼”的教育策略,帮助村内适龄儿童有学可上,在国家“一村一幼”项目的政策扶持下,根据地区教育的主要特色,发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了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并且给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带来了新希望,才会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继而突破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限制。
因此,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思考,可以从学习态度和学习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思考引言: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师资队伍不稳定,思想观点落后等问题,为此忽视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造成留守儿童教育发展不理想,儿童无法得到正面的教育,从学习和心理方面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将会提升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树立起留守儿童端正的学习态度,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质量。
一、用爱浇灌,积极鼓励幼儿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开展,真正的教育工作开展,应当形成对留守儿童的爱,不仅是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所以学校教师把爱放在首要的位置,带给留守儿童不一样的温暖,能够减轻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的思念情感,以此来弥补留守儿童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的问题,才能在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下,积极努力地学习和生活。
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和教师用爱浇灌,确保在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上获得无微不至的爱,将会让留守儿童重拾学习的希望,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同时还需要时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变化进行掌握,促使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所以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的亲情关爱,各个教师都应当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以此深入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确保留守儿童在教师精心呵护下,获得亲切的情感体验。
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孩子教育的思考
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孩子教育的思考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孩子教育的思考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一个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四个主体民族组成的民族自治县。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加快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促进了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家庭的和谐、社区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农村孩子的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农村的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来共同努力,重视家庭教育并完善家庭教育,从而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一、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
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程度。
但是,在目前众多农村学生家庭中,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和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各方面能力尤其是思想健康的培养和提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另外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起奠基作用、家长的言行对其子女的发展起表率作用,和谐的家庭文化对子女的教育具有熏陶作用。
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我所执教的地区,家庭教育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大多数家长的文化水平都较低,因此多数家庭在教育孩子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很淡薄,不关心孩子的教育,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
现在社会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使很多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只是让孩子在学校长大一点就早点步入社会学会。
在教养方式上家长缺少平时的交流与沟通只会用长辈的口吻命令或者教训孩子,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与教育听之任之,缺少必要的教导,更缺少良好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意识,在孩子面前说脏话、酗酒、赌博等,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农村家长为了生计忙于农活或者奔波在外,无霞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教育;有的想教育孩子,但力不从心,想关心和帮助孩子的学习,但自己水平有限,束手无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孩子教育的思考
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一个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四个主体民族组成的民族自治县。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加快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促进了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家庭的和谐、社区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农村孩子的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农村的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来共同努力,重视家庭教育并完善家庭教育,从而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一、农村家庭教育现状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
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程度。
但是,在目前众多农村学生家庭中,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和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各方面能力尤其是思想健康的培养和提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另外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起奠基作用、家长的言行对其子女的发展起表率作用,和谐的家庭文化对子女的教育具有熏陶作用。
家庭教育是对学校
教育的重要补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我所执教的地区,家庭教育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大多数家长的文化水平都较低,因此多数家庭在教育孩子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很淡薄,不关心孩子的教育,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
现在社会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使很多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只是让孩子在学校长大一点就早点步入社会学会。
在教养方式上家长缺少平时的交流与沟通只会用长辈的口吻命令或者教训孩子,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与教育听之任之,缺少必要的教导,更缺少良好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意识,在孩子面前说脏话、酗酒、赌博等,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农村家长为了生计忙于农活或者奔波在外,无霞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教育;有的想教育孩子,但力不从心,想关心和帮助孩子的学习,但自己水平有限,束手无策。
有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只能把孩子留守在家。
孩子在精神上缺少必要的关爱与鼓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农民也懂得了享受生活,村里有个红白喜事,村民就聚在一起,打麻将,“斗地主”,“挖豹”等娱乐。
农村家庭教育缺少必要的的家庭道德教育。
年轻人学着赶时髦,高消费,
学明星把头发染的五颜六色。
更可怕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利用代步工具——摩托车来展现自己的车技,在乡村公路上肆无忌惮的驾驶,摩托车的轰鸣声让人惊恐,也让我们不得不对学生进出校园倍加小心与提防。
二、多途径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平
家长的文化素质限制了子女的学习提高水平,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方法不当,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同时也影响着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风,通过社区,开展一些科技文化学习班,从而提高成年人素质。
配合学校和有关组织开展一些家庭教育的培训与交流,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意识,掌握一些科学的、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有机结合。
在农村组织开展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民族文化传承活动,手工艺技术培训等等,让农民在学到知识技能的同时又可以创收。
在我执教的地区,拉祜族居多,拉祜族有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有自己的信仰。
他们信仰基督教,据了解信教的人是不可以饮酒的,但在这个地方,却有很多家长就很喜欢喝酒,还经常醉醺醺的。
因此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和感染功效,使家长认识到本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激发家长的民族优越感,增进家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让家长重视对子女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和言行中,把好的品德、崇高的信仰,有益的知识和向上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
三、学校教育
1、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这一层面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或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载体。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令人担忧。
家庭生活中,孩子对父母往往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的依赖父母,在他们身上寻找解决的办法。
可多数家长更多的是身体方面的关心,而心里方面大多爱莫能助。
未成年人整处于性格的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教育不当或者和子女长期分离,是孩子对关爱的渴求的不到满足,缺乏情感交流。
孩子身体出了毛病是暂时的,可以很快康复,而心理若是出了问题,将可能成为永久难愈的伤痕,所以关注农村孩子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困难的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学
校恐怖,注意力障碍等;极少数学生因受环境影响和不良影视剧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暴自弃,玩世不恭的念头和行为。
对些问题的克服,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农村的信息比较闭塞,家长的文化水平从整体上来讲相对较低,所以农村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也无人对此提出什么要求,而在家长群体中和一定范围的社会舆论中被普遍接受的论点是:“师生如父母,教师地学生没有坏心,打两下也没关系”,“教师总是对的,无论怎样批评学生都应该的和可以的,对老师的语言、方法态度不能苛求”,“教师对学生的惩罚是必要的,那是对学生负责任的再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而家长和舆论却从不考虑这批评“惩”是否已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了伤害?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障碍?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一些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2、养成教育
教育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人格,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文明习惯
尊敬国旗,会唱国歌;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孝敬父母,牢记父母教导,学会感恩;团结友爱,关心他人,遇到老、弱、病、残主动帮助;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说话文明,讲礼貌用语;诚实,不说谎话,知错就改;学会倾听,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遵守作息时间,不迟到、早退、旷课;走路、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拥挤推搡。
公共场所礼让,不妨碍别人。
(2、)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要让农村孩子学会学习,就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注意听讲,主动思考,勇于提问,善于合作交流,乐于探究。
书写姿势要端正,字迹工整,字体规范,不写错别字;计算准确,速度快,认真检查。
回家后主动独立完成作业,不边做边玩,不用家长督促;作业整洁,不乱撕作业本;
做完作业要认真检查,不依赖家长,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提到家庭作业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而家庭作业的完成主要靠家长的督促辅导,但是农村孩子家长忙于农计时间精力有限,大部分家长缺乏辅导的能力,家庭作业完成情况普遍较低。
所以要求孩子们养成做家庭作业不依赖家长,主动独立完成作业。
(3、)卫生习惯
衣着整洁,勤洗手脸,勤剪指甲,早晚刷牙,经常洗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认真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不随地吐痰,不吃零食;不乱扔、刻画、乱画。
三、社会影响
时代的发展,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多媒体化,使各种信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孩子们很容易受到周围不良的环境影响。
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孩子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加强乡镇和校园文化建设,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尤其是校外不法的网吧和游戏厅等。
消除不良信息、环境对孩子们造成的恶劣影响,创造一个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