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语用认知路向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语习得研究是语言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旨在探讨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机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增多,二语习得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背景主要包括学习者的动机、学习环境、语言输入等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以及不同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
通过深入研究二语习得的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指导语言教育实践,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是二语习得研究的基础,对于深入理解和探讨二语习得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二语习得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语言习得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因素和机制,以及通过研究了解如何更有效地教授第二语言。
通过深入研究二语习得的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语言教师和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的复杂性,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语言习得的效率和质量。
二语习得的研究也有助于拓展我们对语言习得的认识,促进语言学和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发展。
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探讨其在语言习得领域的重要性和意义,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准确的理论框架,从而促进二语习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 正文2.1 认知心理学模式认知心理学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式,该模式主要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模式认为,学习二语是一个认知过程,学习者通过对语言的认知和处理来逐渐掌握二语。
这一模式强调学习者的注意力、记忆、思维和语言处理等认知功能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认知心理学模式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二语时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来理解和处理语言输入,通过积极的认知活动来获取和消化语言知识。
在认知心理学模式的框架下,研究者可以通过实验研究和认知心理学理论来探讨二语习得的认知机制和规律。
可以通过眼动实验来研究学习者在阅读时的注意分配和理解过程,通过记忆实验来研究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存储和激活方式。
二语习得过程的认知语言学诠释
作者简介: 黄齐东 (94 ) 男 , 17一 , 江苏南京人 , 讲师 , 硕士 , 事应用语言学语用学研究 。 从
・
81 ・
的需要 对这些被激活 的表征进行 重新组 织和建构 , 在
一
语 言结构 , 一个 高 度复 杂 的 发展 过 程 。这就 要 是
重新建 构的过程 中, 新的信息获得 了具 体的意义。
和 中介 语 系统研究 , 3 部分 都与认 知语 言学 有着 密 切 的联 系 。语 言 能力 是 人类 认 知 能力 不 可 这 个 分割 的一部 分 , 言 习得 过程是 一种 心理 和智 力过程 。在认 知语 言学 领域 , 语 二语 习得研 究被 看作认 知科学 的一个 分支 , 言 习得 成 为人 的基 本认 知 能力 的组 成部 分 。作 为 认 知 能力 的一 部 分 , 语 语言
言 习得 观认 为 , 生来 就具 有掌握语 言 的习得 机制 , 人
程是 一种 心理 和智 力 过 程 , 与人 类 大 脑 获取 、 理 、 处
保存 和运用 知识 的方 式密切 相关 。
在认 知语 言学 领域 , 语 习得 研 究 被看 作 认 知 二 科学 的一个 分支 2。认 知语 言学认 为语 言结构 与人 的概 念知识 、 体经验 以及话 语功 能有关 , 身 把语 言 习 得纳人 人 的基本认 知 能力 的范畴 。作为 认知 能力 的
、
认 知 语 言 学 的 认 知 观
况下 进行 的渐进 性 的 自我 建构 的过程 。从信 息加工 理论 的角度 来看 , 所谓 学 习 , 实质 上就是 一个信 息 的 输入 、 换 、 码 、 存 和提 取 的过 程。 习得 者 以信 转 编 储 息 的传 输 、 编码 为基础 来建 构 内部 的心理 表征 , 进而
认知视角下的二语阅读
作者: 余仕鹏[1] 温晓兰[2]
作者机构: [1]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外语学院 [2]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
出版物刊名: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页码: 109-11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阅读 认知语言学 元认知 二语习得
摘要:本文使用认知科学方面的知识与理论对二语阅读的学习与教学研究进行了简要分析,试图在认知理论和二语阅读学习与教学之间寻找应用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尝试性的建议:理解过程中使用元认知以及对认知成分的学习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提高二语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写作教学,深入探讨二语阅读的高层次技能。
二语习得的认知语言学观
二语习得的认知语言学观认知语言学主要是在认知科学的理论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1971年,用来指真正研究大脑的语言(Lamb,1998:381),其与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联系紧密。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直至80-90年代取得较大进展。
1989年由德国语言学家勒内德尔文(ReneDirven)组织的在德国的杜伊斯堡(Duisburg)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正式确立。
此次大会宣布于1990年发行《认知语言学》刊物,成立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ICLA),并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系列专著。
认知语言学理论产生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
概念和意义来自人们对世界及自身的认知,而人类的认知来源于无休止的对环境自身的体验。
Lakoff&Johnson(1980)首先提出了体验哲学的概念,认为客观世界是人们体验和理解的对象。
认知是人们对现实和自身体验的理性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感知与体验的过程。
1.1基本理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概念隐喻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等。
绝大多数人将隐喻作为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与思维和行为无关。
Lakoff&Johnson(1980)认为隐喻普遍存有于日常生活中,而且其不但存有于语言中,而且存有于思维和行为中。
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的,所以,人类思维的方式、体验和行为也是隐喻的。
他们指出隐喻和转喻的区别,隐喻是两个相互没有交集的域之间的映射,而转喻为同一域内的映射。
Bencini&Goldberg (2000)提出了与动词中心论相对的构式中心论,即一个句子是以构式为中心,而动词只部分影响意义。
构式中心论能够补充动词中心论的缺陷,解释了众多动词中心论无法解释得语言现象。
1.2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采纳观察、调研、记录和比较等方法对实际的语料实行分析,然后再得出结论。
虽然这种研究方法并非完美,其全面性和可靠性有时也会受到质疑,但相对于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派的内省分析法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及其理论基础
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及其理论基础一、本文概述《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及其理论基础》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及其背后的理论基础。
二语习得,即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是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二语习得的研究和实践愈发显得重要。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二语习得的过程、影响因素和机制,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框架,帮助理解和指导二语习得实践。
文章首先将对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进行概述,介绍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研究范畴。
接着,文章将探讨该理论的理论基础,包括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社会认知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探讨社会认知因素如何影响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效果。
文章将总结社会认知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贡献和局限,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及其理论基础,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为二语习得的教学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二、二语习得概述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个体在已经掌握一种语言(通常是母语)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语言知识的获取、语言技能的发展、学习策略的运用以及语言交际能力的形成。
二语习得的研究对象广泛,包括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在不同环境和背景下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结果。
二语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FLA)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二语习得通常发生在已经具备了一定语言能力和认知基础的情况下,这使得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机制与儿童学习母语有所不同。
二语习得往往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现象,即第一语言的知识和技能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正面或负面的作用。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主要关注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机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二语习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模式。
本文将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主要理论模式以及其发展趋势。
一、行为主义模式行为主义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行为主义者提出了语言习得是通过接受刺激和产生反应来完成的理论观点。
斯金纳(Skinner)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模仿和奖惩来习得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行为主义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逐渐被否定。
研究人员发现,语言习得并非仅仅是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条件反射来完成的,还涉及到认知、情感和交际等多方面的因素。
行为主义模式逐渐被认为是过于简单和机械的,无法全面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过程。
二、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另一重要理论模式。
认知模式认为语言习得是基于认知结构和过程的,语言学习者通过不断地接受和加工信息来完成语言习得。
在认知模式中,语言学习者被视为信息处理系统,他们通过认知过程来理解和习得目标语言。
认知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和调查来探讨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策略,以及这些过程和策略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认知模式还促进了对语言习得技术和工具的发展,例如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系统和虚拟语言学习环境等。
认知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认知模式倾向于过分强调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认知模式较少关注语言习得的社会和情感因素,无法全面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性。
三、社会文化模式社会文化模式是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的新兴理论模式。
社会文化模式强调语言习得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学习者通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来习得目标语言。
在社会文化模式中,语言学习被视为是一种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互动的过程,语言学习者通过观察、模仿和参与交际来完成语言习得。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应用语言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探索学习、使用、理解和教授第二语言的规律和特点。
在这一领域中,有许多理论模式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路径和思路。
本文将探讨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以及其发展趋势。
我们来介绍传统语言习得理论。
传统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自然、本能的过程,人们在面对语言输入时会自然地习得语言。
这一理论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主要受到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响。
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刺激-响应-强化的过程来实现的,即人们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反馈来逐渐习得语言。
在这一理论模式下,语言习得主要是通过模仿、重复和奖励来实现的。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这一模式逐渐受到了挑战。
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记忆、思维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传统语言习得理论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逐渐趋向于发展为认知语言习得理论。
认知语言习得理论充分考虑了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强调了个体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该理论模式认为语言习得不仅仅是通过模仿和奖惩来实现的,更加强调了学习者在接受语言输入的通过思维加工和认知规律的应用来习得语言。
认知语言习得理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假设,比如输入假设、产出假设、近似假设等,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并且,在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许多相关的分支理论,比如交互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社会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等,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研究视角。
情感情感语言习得理论则从情感情感的角度探讨了语言习得。
该理论认为情感和情感是语言习得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和情感体验会影响其语言习得过程。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情感情感语言习得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者开始从情感情感角度出发,探讨了语言焦虑、情感投入、情感调节等问题,为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语学习者语用意识与语用能力的发展
二语学习者语用意识与语用能力的发展*谢媛媛,赵越(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英语系,江西南昌330009)[摘要]语用意识在语用能力培养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语用意识越高,语用能力就越强。
语用意识提升不仅可以激活已有的母语语用知识,提高成人学习者对语用信息的注意力和敏感性,而且可能克服迁移带来的负面效果。
在过渡语语用能力发展的认知理论框架下,探索外语环境下提升语用意识的方法,以激活学习者的普遍语用知识,促进过渡语语用能的发展。
[关键词]认知视野;语用意识;语用能力发展[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0)03-0079-03Pragmatic Awareness and Pragmatic CompetenceDevelopment of EFL LearnersXIE Yuan-yuan,ZHAO Yue(Jiangxi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Nanchang330009,China)Abstract:Pragmatic awareness has an active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 ability.The more pragmatic aware-ness learners own,the better pragmatic competence they have.The promotion of pragmatic awareness is not only helpful to brush up learners’pragmatic knowledge of mother tongue,but also good for adult learners to raise their pragmatic sen-sitivity and avoid negative transfer.Based on the cognitive theory of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the research put forward a method of raising pragmatic-awareness to accelerate EFL learners’pragmatic competence by stimulating learners’uni-versal pragmatic knowledge.Key words:cognitive view;pragmatic awareness;pragmatic competence development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程都有清醒的意识,敏感度的高低对语言习得具有决定性作用。
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
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二语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国际贸易、外交、文化交流和教育等领域。
为了培养更好的二语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一直在不断努力,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
其中,认知语言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研究语言的认知心理过程的学说。
它认为,语言能力不仅是基于语法规则而建立的,而且也有其认知机制。
因此,它尝试理解人类语言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以及人类如何理解和产生语言。
这样,它为二语教学提供了多种有用的洞见。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二语教学方法,主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技能的积累过程。
这种方法强调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意识和理解,而不是机械地记忆规则和模式。
因此,它支持教师建立有意义的沟通互动,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让他们自然地掌握语言技能。
另外,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二语教学方法,还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反馈。
学生们会被鼓励在教室中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例如角色扮演,团队讨论,小组游戏等。
这些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有价值的反馈信息。
教师可以从学生们的语言输出中了解他们的理解程度,弱点和优点,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再者,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二语教学方法,也注重个体差异的尊重和理解。
它承认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因此,教学应该因材施教。
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能力水平,语言背景等因素,以便设计最合适的教学计划和任务。
例如,某些学生可能更擅长听力和口语,而其他学生则更擅长阅读和写作。
教师应该考虑这些因素,并在课程中提供不同类型的活动和任务,以满足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
在这种方法下,教师的角色也变得更加重要。
他们不再是简单地传达知识和技能,而是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同时也要及时地给予反馈和指导。
这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信和积极地参与学习,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个人成就感和学习动力。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二语教学方法,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应用于二语课堂教学的新探索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认知语言学应用于二语课堂教学Fra bibliotek新探索摘要:认知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是全新的研究领域,此方面系统阐述的专著并不多见。Randal Holme的《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倡导认知语言学理论假设与语言教学理念的相得益彰,并详实地介绍和展示了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二语课堂教学,促进了认知语言教学观的形成和发展。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词汇教学;文化;认知语言教学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69-01一、引言认知语言学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语言学的一些领域里领导着当今的研究新潮流。同时认知语言学也不断拓展,表现出的趋势是与其他学科结合,产生出新的研究视角,比如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全新的研究领域。此方面系统阐述的专著并不多见,Randal Holme的这本《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绍此书共分为九章四个部分。第一章序论明确了全书的主旨是倡导并在课堂中实施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全新教学理念,此理念可以跨越生成语言学引领的理论指导型教学法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引领的实用理论型教学法之间的鸿沟。第二到第四章为第一部分主要阐释认知语言学关于人类认知的体验性的基本观点。语言学习作为一种认知过程,也是基于体验的。体验性是认知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教学实践的契合点,这也有力地说明前者在后者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其中第二章关于语言的意义的难题。作者认为对于二语学习而言,关键不是拿二语所提供的新的语言形式去套学习者用母语能够熟练表达的旧的意义,而是去掌握二语中的新的概念和范畴,以及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体系。本章最大亮点是作者从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出发,为二语课堂里的词汇教学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活动。第三章围绕概念化过程(conceptualization)、体验性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和意义的起源(origins of meaning)进一步论述认知语言学关于语言和认知的理念,并探讨这些理念对二语教学的启示。第四章的主要观点是语言交流总是伴随着肢体动作或手势,因此,如果能有意识地调动学生运用肢体动作或手势,应该有助于语言的习得。第五、六章构成第二部分,论述认知观及认知视角和认知方式对语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和作用。其中第五章重在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跨语言和跨文化的差异对于二语学习的影响。从认知观出发,作者提出了语言学习的新理念,即“语言学习应该完成于同目标语的文化实践长期的和系统的接触中”并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在单一文化环境中生存的学习者,而是在各种文化群体之间能自如地交流和沟通的学习者。第六章的重点是从那些不同的认知视角和认知方式出发,探讨语言教师如何能对其善加利用来有效地讲解目标语的形式和意义,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第七、八章构成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基于认知理论的具体教学方式,涉及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第七章关于百科意义的教学,作者提出进行词汇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构筑相关的框架或知识域,也可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构建词语的上下义关系。第八章作者设计了一些示范练习,说明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识别构式、在实践中总结构式的结构、在语境中尝试构式的具体形式等方法来促成学生的二语学得。第九章构成第四部分也是全书的结论,提出了开发认知语言学大纲(cognitive linguistics syllabus)的构想,这让认知语言教学在课堂的真正实行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全书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论证层层推进,为二语教学打开一个全新的思路,提出一套在课堂中切实可行的认知教学方案。三、本书的亮点(一)理论联系实际认知语言学传承古代哲学大师们的思想,又经过近几十年的迅猛发展,涵盖的内容已相当广泛。此书择要性地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比如体验观、范畴观、认知识解等,这些都堪称认知理论的基石,同时与语言教学又紧密相关。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不仅仅倡导基于这些认知观的二语教学理念,更致力于指导认知语言教学观的课堂操作,比如作者设计了诸多生动有趣的相关课堂活动和练习来实行此教学理念。这些课堂活动涉及词汇教学、语法教学、文化教学等,有一定的操作性,这使得认知语言教学观不仅仅停留在空泛层面,同时也让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运用并掌握之。可见,此文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际操作性。(二)论述流畅,图文并茂无论是理论介绍或是课堂活动的阐述,此书的语言平实流畅,衔接自然。除了文字说明外,此书还配有图表、图示,尤其是生动形象的图示和其相关文字的完美结合清晰地传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意图,便于读者理解和操作,增强了阅读效果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一定的视觉享受。(三)观点原创,尝试有益此书不仅是理论层面对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结合系统阐述的尝试,同时在实践层面也对二语课堂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全书贯穿了作者独到的见解和原创性的思路,虽然一些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实际的效果还有待于教学实践来检验,但这种尝试必定是有益且值得鼓励的,也是值得读者思考和学习的。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结合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趋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可以加深和拓宽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层面,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二语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变革和发展,产生新的认知语言教学观。Holme这本书的贡献也正是促进了认知语言教学观的形成和发展。参考文献:\[1\]Holme,Randal.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1.出师表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语习得研究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二语习得理论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不同理论模式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二语习得的机制和规律,为二语教学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关于二语习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系统功能理论等几个主要模式上。
这些理论模式围绕着不同的观点和假设展开研究,分别强调了语言习得的个体认知过程、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以及语言功能和运用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二语习得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二语习得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新的研究趋势不仅关注传统理论模式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还着眼于结合现代技术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对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对于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二语习得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二语学习的过程和规律,揭示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研究二语习得的研究目的是为了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为语言教学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研究二语习得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的本质,推动语言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探究二语习得的研究目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二语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语言发展规律,为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1.3 研究意义二语习得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外语学习的过程,为二语习得者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理论模式如何影响二语习得过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二语习得研究也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高个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深入探讨二语习得的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对推动外语教育改革和提高二语习得者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是指人们在学习第二外语时所经历的过程。
二语习得研究已经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文将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包括行为主义模型、知觉-学习模型、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和认知心理学模型,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行为主义模型行为主义模型认为习得语言的过程是通过被动模仿模式、反复练习和引导来实现的。
这个模型强调语言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典型代表是斯金纳的提出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他认为在重复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输入和输出交互作用,将逐渐构建出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
知觉-学习模型知觉-学习模型提出音位、词汇、句子等语言结构的学习是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方式实现的。
这个模型认为语言系统中的规律性和模式性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代表如Chomsky提出的的语法翼式和Krashen提出的的输入假设等。
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强调人类二语学习的自然属性,认为二语习得是对人类认知、推理和记忆能力的挑战。
这个模型通过计算机前端和后端的结合来研究人类语言学习能力,并且试图用计算机进行二语学习辅助。
认知心理学模型认知心理学模型强调个体对外在语言输入进行理解和组织的能力。
他认为语言是由思维的产物,并且构建语言结构需要有认知基础。
其中有注意力、记忆、语言推理等认知过程被视为影响人们习得语言的因素。
其代表如阿姆斯特朗等人提出的多知觉道路理论和曼尼内提出的经验论。
四种理论模式涉及到的研究方向都各不相同。
行为主义模型重视语言环境,知觉-学习模型重视语言规律,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认知心理学模型注重强调语言背后的认知作用。
这些模型的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各种理论深度渗透,致力于建立更为科学、全面、复杂的二语习得理论。
在未来,二语习得研究将面临更加繁琐复杂的领域。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许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动二语习得研究取得更大的突破。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元认知意识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元认知意识引言二语习得一直是语言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
在二语习得中,动机因素被认为是影响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和元认知意识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一、二语动机自我系统1.1 什么是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二语动机是指个体学习第二外语的内在驱动力。
而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则是指个体对于第二外语学习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方面构成的心理结构。
1.2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组成(1)情感因素:包括兴趣、情感投入和愉悦等。
(2)认知因素:包括对目标外语和文化的认知、目标外语能力评估以及目标外语与母语之间关系的认知等。
(3)价值观因素:包括目标外语在个体生活中所占地位、目标外语对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个体对于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价值观的态度。
1.3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学习成效研究表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于学习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个体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得到满足时,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并且在学习中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投入度。
相反,当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受到挫折时,个体会出现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成果。
二、元认知意识2.1 什么是元认知意识?元认知意识是指对于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的能力。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监控。
(2)对于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估。
(3)对于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调节。
2.2 元认知意识与学习成效研究表明,元认知意识与学习成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具有较高元认知意识水平的个体能够更好地掌握学习策略,并且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相反,缺乏元认知意识水平的个体则容易出现学习困难和低效率。
三、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和元认知意识的关系3.1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和元认知意识的相互作用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和元认知意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当个体具有较高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时,他们更容易产生积极情绪,并且能够更好地掌握学习策略。
同时,具有较高元认知意识水平的个体也能够更好地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主要探讨非母语者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规律。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有四个主要的理论模式,它们分别是行为主义模式、认知模式、社会互动模式和社会文化模式。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这些理论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本文将对这四个理论模式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行为主义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最早阶段,它主要关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外部刺激和反馈。
根据行为主义模式,学习者通过重复和模仿等方式,逐渐习得语言能力。
行为主义模式忽略了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内在规律,因此受到了批评。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认知模式逐渐兴起。
认知模式强调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自主能动性和思维活动。
学习者通过构建意义和理解语言规则来习得语言。
认知模式通过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记忆和认知过程等方面,探讨二语习得的内在机制。
尽管认知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它忽略了社会因素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社会互动模式强调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和对话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社会互动模式认为,学习者通过与母语者或其他学习者的互动,获得输入和反馈,从而促进语言习得。
社会互动模式借鉴了社会学和语言社会化理论的观点,将语言习得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中。
社会互动模式强调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参与度和对话能力。
社会文化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最新发展方向,它强调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背景。
社会文化模式认为,学习者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融入社会文化,获得语言能力。
社会文化模式关注学习者的身份认同、意义构建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重点从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和语用交际。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不仅需要学会语法结构,还需要掌握语言功能和运用技巧。
研究方法从实验室研究转向自然环境中的研究。
实验室的研究虽然能够控制变量,但与现实情境有一定的差异。
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
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能力及其认知过程的学科,它探究了人类是如何理解、产生和运用语言的。
二语教学是指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法。
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的关系密切,二者相互促进,为二语学习者提供了更好的学习路径和方法。
认知语言学提供了认知能力的理论基础,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语言能力的本质和运作机制。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我们知道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形式和过程。
在二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深入分析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都不同,因此二语教学需要根据学习者的个体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教师可以了解不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根据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方式设计教学任务和活动,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认知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对二语学习过程的深入了解。
通过对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策略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例如,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我们发现语言输入的重要性,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来帮助学习者巩固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认知语言学还探讨了语言的认知特征和语义结构的认知加工。
在二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语言的意义和语义结构。
通过分析语言的认知特征,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语言的规则和模式,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总的来说,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密切相关,通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可以提高二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在二语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通过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策略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
同时,学习者也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积极运用认知策略,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通过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的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第二语言,提高语言能力,实现有效的语言交际。
第11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知模式
陈述性记忆
储存 配对
程序性记忆
提取
执行
工作记忆
编 码 执行
外部世界
三、 语言学习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陈述性阶段 陈述性阶段是指学习者学习新的产出规则时,由 于不具备程序性知识,只能依赖陈述性知识。 在陈述性阶段,学习者虽然能意识到V+ed这一规 则,但是却不能正确地产出过去时。 这说明只具备陈述性知识,不具备程序性知识, 就无法正确地产出。
二、ACT模型对三种记忆形式的 区分
1. 陈述性记忆。用于储存信息,信息以命题或概 念的形式存储在陈述性记忆里。 2. 程序性记忆。由用于检查陈述性记忆使用规则 是否正确的处理过程组成。存储在程序性记忆里。 3. 工作记忆。用于执行产出规则,并利用陈述性 记忆和程序性记忆的交互作用。
ACT模型结构图
三、信息加工模型和第二语言教学
信息加工模型认为,针对儿童的第二语言教 学,应该给儿童提供可接受的输入,不能太 简单,也不能太难。 这就需要让儿童在有意义的交际中学习,从 而获得具体易懂的语言输入,儿童主要直接 受刺激输入的影响,即用自下而上的加工 (bottom-up processing)来处理这种输入。
一、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概念
(1)注意与信息加工的局限性 “注意”,在心理学中指信息加工的选择性。 注意可以分成“集中注意” 和“分散注意” “集中注意”是指向学习者同时呈现两个或更多 刺激输入,学习者只对其中一个做出反应的情况。 对集中注意的研究可以弄清楚学习者怎样有效地 选择某些刺激输入,而不是另外一些刺激。
“自动化加工”: “自动化加工”,加工速度快,无需集中注意, 而受分散注意影响。 自动化加工主要采取并行加工方式。 自动化加工是通过练习建立起来的,受信道容量 的限制较少。 但自动化加工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第六课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
二、认知语言学对语言习得的基本 观点
•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形成、运用、习得都是基 于用法的(usage—based) • 第一,母语是以具体用法为基础逐步习得的;习 得语言就像其他复杂的认知活动一样,从具体的 事物中提炼出抽象结构或图式(最初由康德提出, 他把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 技术,一种技巧。皮亚杰通过实验研究,赋予图 式概念新的含义,成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 概念。他把图式看作是包括动作结构和运算结构 在内的从经验到概念的中介,在皮亚杰看来,图 式是主体内部的一种动态的、可变的认知结 构。 )。
•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先天 机制,他认为不仅应该研究语言行为,而 且应该研究语言能力,转换-生成语法就是 关于语言能力的理论。 • 其研究对象是内在性语言,而不是一般语 言学家所研究的外表化语言 ,指人脑对语 法结构的认识,以心理形式体现。生成语 法学一般不研究话语的社会内容、交际功 能和说话的环境等等。 • 它使用数学那样的符号和公式来规定概念, 表达规则,所以称为形式化的语法。
• 4、把认知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结合起来, 考查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习得同一目的 语的情况,或者研究相同母语背景的学习 者习得不同目的语的情况。这方面的研究 把二语习得置于更广阔的理论框架下,便 于发现过渡语的个性和普遍性。 • 5、在研究方法上,注意与学习者语料库 结合起来。最近,束定芳(2009)也强调了语 料库方法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运用。
• 第六,认知语言学和基于用法的模型强调 语言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在真实互动 中学会的,强调学习者的自身参与。这种 思想与交际教学方法的理念不谋而合。
三、认知语言学角度二语习得研究 现状
• 1、多义词的习得 • 认知语言学的许多研究都发现,多义词各个义项 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以基本义项为原型组成语义 网络。相关的二语习得研究力图回答如下问题: 设法使学习者认识到各义项的关系是否有助于他 们掌握词的意义?Taylor(1989)发现二语习得与母 语习得有相似之处,具体有:1)原型意义比边缘 意义更早被二语学习者习得;2)学习者水平越高, 其对二语原型的选择和判断就越接近本族语者, 但是无论学习者水平高低都会同本族语者存在差 异。
评析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的论战_文秋芳
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已有40年历史。
该学科目前已形成两大对立阵营:认知派与社会派(或社会文化派)(Larsen-Freeman , 2007; Zuengler & Miller, 2006)。
认知派始于20世纪60年代,社会派始于20世纪80年代(例如Frawley & Lantolf, 1985; Lantolf & Frawley, 1988)。
1997年《现代语言》(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组织公开论战,为两派的交流搭建平台,辩论持续到1998年。
论战双方情绪对立,矛盾激化(Watson-Gegeo, 2004)。
时过10年,2007年12月《现代语言》再次组织两派辩论,双方没有丝毫妥协的迹象。
本文将阐述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认知派与社会派之间的争辩,旨在让我国二语习得研究者认清这场争辩的本质,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推动我国二语习得研究向纵深发展。
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认知派与社会派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部分综述两派存在的主要分歧。
第三部分评析两派的争辩。
认知派与社会派的形成与发展为了更好地理解当前认知派与社会派的争评析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论战文秋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11.1 认知派简史早在20世纪中期,Weinreich 语言学习观是适时提供正反馈。
1959年Skinner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摘 要: 二部分综述两派存在的主要分歧,第三部分评析两派的争辩。
主题词: 二语习得;认知派;社会派;社会文化理论类研究 (Larsen-Freeman, 2007):(1)对二语学习者错误的研究(例如Corder, 1967;Selinker, 1972);(2)英语语素习得研究(例如B a i l ey, Madden, Krashen, 1974; B rown, 1973; Dulay & B urt, 197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问题、语用能 力和语 法能 力发展 何者优 先的 问 题、信息处理和社会认知两种认知观的不可调和现
[!] 象, 以及概念发展在语用发展中的有无问题。
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认识论的问题,也是二语 语用发展中对语用能力的态度和认识问题。为此, 我们尝试采用语用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语用意义的体 验认知观对此作进一步探讨。
内,我们把母语概念向目标语概念迁移,从而造成 语言表达不地道的现象称为概念泛化。概念泛化有 多种形式,如原型概念之间的泛化、原型概念向非 典型概念泛化、非典型概念之间的泛化等。鉴于二 语习得的特殊性,特别是课堂环境下的语言习得, 应首先将知 识(语用 知 识)置 于 语 言 符 号 系 统 之 中,并通过语言构建这些知识表征,同时“将语言 看成是构建人类经验的基础,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
论二语语用发展研究认知路向
李 健 雪
(徐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
摘
要: “未来的研究需从心理学的不同角度,包括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考虑学习者的二语语用习
得。 ”B+6C5) 和 D’65 的这一设想,不仅为二语语用发展研究提出了新思路,也提出了挑战。建立在语用普遍 性基础之上的二语语用发展研究,在继承传统语用研究成果的同时,汲取体验认知语用的研究成果,将概 念能力发展和隐喻能力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路向。这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关键词:二语语用发展;体验认知语用观;概念能力;隐喻能力;路向 中图分类号:9 E$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 G #"E" (!""#) "% G ""E! G "H
・ E! ・
提供了认识论框架,也为二语语用发展的实证研究 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 " 实证研究。二语语 用发展 的 实证 研 究主 要 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从具体的形式 # 意义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为目的,根据具 体的对比分析,提出二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特 点或模式,如 $%&’()* 的注意假设和 +(,-./*01 的 二 语水平发展双维向模式。第二,运用认知心理学理 论,验证儿童母语语用发展在二语语用发展中的合 适性,提出适合二语语用发展的认知心理模式。目 的是增强对二语语用发展的理解和解释力,促进二 语语用教学与研究水 平的提 高,如 2&*, 的《亲 情
研究促成了语用学与句法学和语义学的分野, 同时 也将人类特有的认知属性纳入了语言研究的范畴。 二语语用发展将语言使用视为一种行为。在 “使用 即行为” 的普遍语用观指导下, 二语语用发展将语境 条件下的行为能力视为语用能力。这种语用能力即 所谓的社交语用能力和语言语用能力。因此, 语用 和语法的关系问题、 信息处理问题、 社会认知问题和 语言社会化问题, 便成了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研究的
[!] 主要内容。 B+6C5) ; D’65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
二语语用发展接受了语用普遍
性的思想, 将言语行为概念作为语用发展理论的中心 内容, 探讨跨文化交际语用知识对言语行为实施的制 约作用, 注重形式和策略手段的研究。 “未来的研究需 从心理学的不同角度, 包括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考虑学习者的二语语用习得。 ”
B+6C5) 和 D’65 的这
一设想, 不仅为二语语用发展研究提出了新思路, 也提 出了挑战。建立在语用普遍性基础之上的二语语用发 展研究, 在继承传统语用研究成果的同时, 该如何汲取 语用学认知研究的成果, 建立新的研究路向?这是语 际语用研究者、 二语习得研究者需要共同关心的问题。 为此, 本文在梳理二语语用发展认知传统的基础上, 尝 试提出二语语用发展的体验认知路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9]
往往需要借助间接言语手段,而“态度的识别”则
・ 33 ・
需透过语言形式,找到说话者的真实意图。所以,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态度”是经验的总结, 是概念的抽象; “使用与理解非言语形式的能力” , 是人类认知隐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概念能力 和隐喻能力又是认知推理和经验内化的形式手段之 一。所以,二语学习者的概念发展能力和二语隐喻 能力发展理应成为二语语用发展的两个重要而不可 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二语语用发展体验认知语用观
8 " ;,<’,<()0= 的 体 验 认 知 语 用 观。 ;,<’,<()0= 在《语用意义与认知》一书中,融合语用研究的认 知和社会视角,以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体验为框架, 对语用意义的体验认知建构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 础上提出了“把现实构建成有意义的经验”的体验
[7] 78 认知语用观。
[8?] 等。 +(,-./*01 对语用能力的理解主要侧重“使用
从文化适应、认知处理、社会文化、语言社会化和 互动交际能力等各个侧面,解释二语语用能力的习 得。这就是为什么二语语用发展至今尚未建立系统 而完整理论的原因之一。 从实践上来看,二语语用发展侧重形式差异和 策略处理,如言语行为的分类、实施言语行为的策 略、言语行为实现手段的差异等。在语言研究中, 过分强调形式差异和策略手段,往往一叶障目,掩 盖事实的本源。语言形式是人类经验的外化。 “经 验是 人 们 通 过 语 言 手 段 对 现 实 所 作 的 解 释 ” 。 “把现实构建成有意义的经验”
[<] @ 看成是人类更高层次意识的基本模式” 。因此,
三、二语语用发展的体验认知模式
体验认知语用观将言语行为概念化为“以语言 和社会文化惯例改变现实的力量” 。首先,言语行 为是行为经验化的结果。道歉、请求、恭维等言语 行为是物理作用力向社会作用力隐喻映射的结果。 物理力是人们熟知的客观实在。物理力作用的结果 是使物体结构发生改变。道歉、请求和恭维等言语 行为的“适从向”是“以词来适应 ! 改变世界” 。言 语行为力作用的结果是使人际关系、社会文化得以 形成、维持或改变。这种改变是从人们可以直接感 知的物理域向抽象的社会文化域映射的结果。这种 隐喻映射能力以“道歉” 、 “请求” 、 “恭维”等概念 出现在不同文化中,成为 人类文 化 的原 型 行为 概 念。原型行为概念在二语语用能力习得过程中,可 实现正迁移。但是,人类在体验客观实体、形成概 念和隐喻映射的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力的作用 有大有小,产生力的原因多种多样。由此而产生的 非典型行为也千差 万别。例如,由 于 力 的 作 用 不 同, “请求”原型概念可以派生出多种不同的非典 型行 为 概念。如“直接 请求” ( "#$$ %& ’(& $#)’) 、 “间接请求”( *#+ ,-. "#$$ %& ’(& $#)’) 、“非请求” ( /(&0& 1$ +- $#)’ 1+ ’(& 2."、 3 2#+4’ 51+6 #+, $#)’;’(& $-." 1$ +-’ $#)’,)等。非典型行为概念的获得是语用 能力发展的一个标志,是说者传达和识别态度能力 的体现、是说者“使用与理解非字面语言形式的能 力” 。因此,在体验认知语用框架内,二语学习者 的概念能力发展和隐喻能力发展构成了二语语用发 展的主要目标。 7 8 概 念 能 力 发 展 模 式。大 量 实 证 研 究 表 明, 二语学习者虽然以目标语的形式结构说话,但仍然 以母语的概念结构思维。例如日本英语学习者在表 达“请求”言语行为时,倾向于使用“条件请求” , 如 35 ,-. 6-+4’ 1+ # (.00,,")&#$& ’#9& %& ’- ’(& $’#’1-+;35 ,-. 6-+4’ %1+6,3 :#+’ ’- .$& ,-.0 2-%".’&0;35 "-$$1;)&, 2-.)6 ,-. )&’ %& ;-00-: 1’ 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年 $$ 月 第 $$ 卷第 % 期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 .+*/01’( 2*345)6378(9(:+*37356 ; <’=3+, <=35*=56)
>’4? !""# @’,A$$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
基础上, 概括出二语语用发展的五个理论模式, 即文 化适应模式、 认知处理模式、 社会文化理论模式、 语 言社会化理论模式和互动交际能力模式。文化适应 模式涉及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心理与动机 及洋泾浜化现象。文化适应的过程主要是学习者对 目标语文化的识别与认同, 尤其是对学习者与目标 语使用者之间的社会距离的感知与认同。认知处理 模式和社会文化理论, 一方面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解 释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发展, 另一方面从学习者的认 知参与出发, 理解目标语的社会文化规约。互动交 际能力模式主要涉及语言使用中元语用策略的认知 处理问题。这些理论模式不仅为二语语用发展研究
语际语用学是语用学研究成果与二语习得研究成 果结合的产物。语际语用学研究主要涉及第二语言的 使用和学习两个方面。通常人们把语际语用学中研究 “二语学习者如何发展目标语言语行为的施事能力与 理解能力” , 称为二语学习者的语用 (能力) 发展 (C)+/I 。 :+73= J545,’C:5*7)
[$] HG%
[5] 而仅 “与人类诸行为中的语言现象的使用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