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 文明史上的奇观

合集下载

历史趣闻稷下学宫是什么?稷下学宫始建于哪个国家?

历史趣闻稷下学宫是什么?稷下学宫始建于哪个国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稷下学宫是什么?稷下学宫始建于哪个国家?导语:战国时代,七国争战不休,但却为学术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东方的齐国出现了足以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学院相媲美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集战国时代,七国争战不休,但却为学术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东方的齐国出现了足以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学院相媲美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集中了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者,互相争辩,共同研讨,著书立说。

一时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蔚为大观。

学宫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因此后世将其命名为“稷下学宫”。

它创建于齐桓公(公元前374~公元前357年)在位时期,并在齐宣王(公元前319~公元前301年在位)时期达到鼎盛阶段。

一直到秦国灭亡六国,稷下学宫才走向消亡。

在鼎盛时期,学宫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所有学派,有道、儒、法、名、兵、农、阴阳、纵横诸家,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

其中著名的学者有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接予、季真、环渊、彭蒙、田巴、鲁仲连、荀子等。

尤其是荀子,曾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典型。

难能可贵的是,齐王对学宫的学者文人优容有加,封其中的著名学者为“上大夫”,赐给上大夫的爵禄,享受优厚的待遇,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

因此,稷下学宫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它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政治顾问团体。

稷下学宫学术博大精深,荟萃各家各派思想精华。

就儒学而言,曾生活常识分享。

稷下学宫——中国古代思想轴心时代的源泉

稷下学宫——中国古代思想轴心时代的源泉

稷下学宫——中国古代思想轴心时代的源泉展开全文1.稷“稷”是齐都临淄城内的一个地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年》:“五月庚辰,战于稷,栾、高败,又败诸庄。

国人追之,又败诸鹿门。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公元前532年五月庚辰日,齐都临淄城内发生了动乱。

齐国两家大夫陈氏(陈无宇)、鲍氏,与另两家大夫高氏(高强)、栾氏(栾施)打起来了。

双方先在稷这个地方交战,高氏(高强)、栾氏(栾施)被击败;又在临淄城内最繁华的商业街——庄道的附近交战,高氏(高强)、栾氏(栾施)又输一场。

临淄百姓支持陈氏(陈无宇)、鲍氏,一起将高氏(高强)、栾氏(栾施)撵到鹿门附近,又把他们打了个落花流水。

《左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所著。

左丘明,约前502年生人,约前422年去世。

以此推算,《左传》约写于公元前450年前后。

2.稷门“稷门”作为齐都临淄城内的一个城门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莒子如齐莅盟,盟子稷门之外。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公元前520年春季,齐景公讨伐莒国。

莒国国君(爵位是子爵,故又称莒子)来齐都临淄求和。

齐景公与莒国国君在临淄城的稷门外订立盟约。

3.稷下“稷下”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兒说,宋人,善辩者也,持“白马非马也”,服齐稷下之辩者。

”意思是宋国人兒说(读“泥月”),能言善辩,持“白马非马”观点,曾经在辩论中战胜了齐国临淄稷下学宫的学者。

《韩非子》一书,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弟子韩非所著。

《韩非子》约创作完成于公元前247年前后。

与《韩非子》创作年代差不多同时的《鲁连子》(又名《鲁仲连子》,反映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先生鲁仲连思想、言行的一部书),也记载了“稷下”之名:“齐辩士田巴,服狙丘,议稷下,毁五帝,罪三王,服五伯,离坚白……”4.稷下先生稷下先生,即战国时期齐都临淄稷下学宫的学者们。

此词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稷下学宫: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观

稷下学宫: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观

任权 ;五蠹六 虱 ,严于秦令 ;唯齐 、楚两 国,颇 有文学……故稷下扇其清风 ,兰陵郁其茂俗 。 ”战
思想文化 中心 ;是诸子百家争鸣 ,促进各派融合 、 发展 ,培育 、创生新学派的文化沃土 ;是博 士制 度 的先声 ,学术大师 的摇篮 ;它兼 容并 包 、独立 自由的学术精神是 中国也是世界的珍贵精神文化
遗产 。
形成了一个最高峰” ( 郭沫若语) 。 从 比较 的角度看 ,稷下学宫与希腊学 园各具 特色 ,共同创造 了世界文明史 上的辉煌 。前者是 齐 国统治者为广揽人才而创办 ,具有浓厚 的政 治
学 ,左学为小学” ( L 记・ 明堂位》 ) 。但 “ 殷人 养国老于右学 ,养庶老于左学” ( L 记・ 王制》 ) 。 可见 ,三代所谓官办大学 ,实是养 老 、习射 、习 礼 以及道德 、教育之所 ,与后来所说 的大学在 内 涵 、规模 、层次等方面都有很 大差异。春秋 以降 , 礼崩乐坏 ,打破 “ 学在官府” ,知识下移 ,私学兴 起 ,官学不 昌。战 国之世 ,七大 国争雄 ,虽然人
科学发展影 响深远。稷下学宫与希腊学 园极大地
影响了东 、西方不 同学术思想与文化传统 的形成 ,
共 同为 构 筑 丰富 多元 的世 界 文 明作 出了贡 献 。
上个世纪初 ,国学学者邓 实在 估 学 复兴论》 中
说: “ 周秦诸子之出世 ,适 当希腊学派兴盛之时 ,
梁启超在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一
稷下学官是 中国历史上创办最早 、规模最大
的 国办 大 学 堂 ,它 与 同 时期 出现 在 雅 典 的希 腊 学
园 ( 又称阿卡德米学院 、柏拉图学院)堪称双璧 。 它们是世界上最早 的集高等 教育 与学术研究 为一 体 的思想学术文化 中心 ,分别 在世界 的东 、西方 以相 似的方式展现 出人类早期 文 明的智慧之光 。

稷下学宫 典故 诗

稷下学宫 典故 诗

稷下学宫典故
稷下学宫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中心,也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官方学府。

稷下学宫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鲁国。

当时,它是鲁国祭祀稷神的地方,因此得名稷下学宫。

历经战国至汉初几百年,成为当时东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稷下学宫在孔子时代就已经存在,而孔子也曾在此任教22年。

汉朝时期,明堂大学士设立在稷下学宫,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前来求学。

唐代,稷下学宫改名为国子监,成为制度化的学府。

直到清朝末年,稷下学宫仍是全国最高等的文学院校之一。

稷下学宫的典故与孟子有关。

据传,孟子在未成为大儒之前,曾在此讲学。

当时,他与众人辩论时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

此外,稷下学宫也是各种学术思想和流派的交流平台。

著名的黄老学派、稷下阴阳家学派等都曾在稷下学宫讲学和交流。

这些学派的交流和融合,为后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稷下学宫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汇聚了众多的学者和思想家,也成为了东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稷下学宫:最早的官办大学

稷下学宫:最早的官办大学

稷下学宫:最早的官办大学古代齐国在齐都临淄设立的“稷下学宫”,在当时具有多重功能,在历史上具有多重意义。

它既是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也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咨询和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同时还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场所之一,堪称战国时期的社会科学院。

田齐桓公设立学宫“稷”是齐都临淄一处城门的名字,“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稷门附近,学宫因处稷下而称“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历史基本与田齐政权相始终,随着秦灭齐而消亡,历时大约150年左右。

稷下学宫遗址的位置在齐故城小城西和西南,北起现在的长胡同村南,南至西关西、刘家庄南,西至遄台左右,东至齐故城小城西门和南西门。

2003 年,临淄区人民政府在此区域内竖遗址标志碑一座。

阳春三月,记者从临淄城区出发,驱车20分钟左右,在一条乡间公路的一侧,看到了这块不太显眼的标志碑,它的周围是一大片正在返青的麦田。

齐本是大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封地。

姜齐奉行尊贤尚功的国策,很快成为一代强国。

春秋时期,齐国一度称霸。

公元前386年,姜氏失去政权。

经过几代努力而获得齐国上下广泛支持的田氏,取代姜氏,田和成为齐国国君。

对此,日渐衰微的周王朝也代表周朝各国表示承认。

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 田氏代齐”。

国君换了,国家依然兴盛,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和平、也是最成功的一次“篡位”,或者说政变。

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之中。

田齐的第三代国君齐桓公田午,当时面临着新生政权有待巩固、人才匮乏的现实。

于是,他继承齐国尊贤纳士的优良传统,在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建起了一座巍峨的学宫,广泛招揽天下有志之士。

盛于宣王衰于闵王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

宣王在位期间,借助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一心想称霸中原,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为此,他像其父辈那样大办稷下学宫。

首先,他给稷下先生们极高的政治地位和礼遇。

当时邹衍、淳于髡、田骈、慎到、环渊等76人,皆为上大夫。

这些人参与国事,可以用任何形式匡正国君及官吏的过失。

其次是为他们修康庄大道,建高门大屋,给予很高的俸禄和优厚的物质待遇。

下列关于稷下学宫

下列关于稷下学宫

下列关于稷下学宫的介绍。

引言概述:稷下学宫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学府之一,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级学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介绍稷下学宫,包括学宫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教学内容、师资力量和影响力。

正文内容:1. 学宫的历史背景:1.1 学宫的起源:稷下学宫始建于公元前685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级学府之一。

它的创建是为了培养国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人才。

1.2 学宫的发展:在周朝时期,稷下学宫成为了培养贵族子弟的重要教育机构,后来在秦朝和汉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2. 建筑特点:2.1 建筑布局:稷下学宫采用了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布局,包括正殿、左右配殿和后堂等。

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气势宏伟。

2.2 建筑风格:学宫的建筑风格以古典的中国式建筑为主,注重对称和平衡,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3. 教学内容:3.1 课程设置:稷下学宫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经史、礼乐、农桑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需要学习经典著作,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3.2 教学方法:学宫采用了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3.3 学生要求:学宫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学习能力,同时还要接受严格的纪律和规范。

4. 师资力量:4.1 名师云集:稷下学宫拥有众多的名师,包括孔子、颜回等知名学者。

这些名师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

4.2 教学方法:名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4.3 师生互动:稷下学宫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名师们会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5. 影响力:5.1 教育影响:稷下学宫为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2 文化传承:稷下学宫传承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弘扬了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齐国的稷下学宫

齐国的稷下学宫

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它既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它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所谓“稷下”是指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

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得名。

它初创于齐桓公当政时,鼎盛于齐宣王时,颓败于齐湣王执政后期,终于齐亡于秦时,历时约150年。

作为一个实体存在的稷下学宫的结束,也标志着一个“处事横议”时代的终结。

1、稷下学宫创设的历史条件①稷下学宫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战国时期是各诸侯国封建化改革的时期,齐国统治者为了对内政治、经济变革,需要招贤纳士、网络人才,因此创办稷下学宫。

②齐国有兴办稷下学宫的经济条件。

当时齐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较发达,境内人口稠密,是一个富强的大国,尤其是城市发展很快,国都临淄在各国城市中最大也最繁荣。

繁荣的大都市成为设立学宫的理想处所。

③稷下学宫又是养士之风的产物。

齐国田氏向来重养士,田氏为大夫时就采取减轻剥削和礼贤下士的手段,以得士民之心,结果士民之心归之如流水。

田氏势力由此壮大,终于取得齐国政权。

之后,田氏凭借国家的力量扩大养士规模,并加以组织化、制度化,稷下学宫应运而生。

2、稷下学宫的性质①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

由于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而来的教育机构,并且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这就决定了它是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的学校。

在稷下学宫,一是不以统治者的好恶独尊一家而压制其他各家,或以一家为标准统一各家;二是学宫领导人通常由私家学者来担任,充分允许各家“各著书言治、乱之事”。

齐国统治者的这种措施保证了稷下各家各派在学术和教学活动中的私学性质,也保证了稷下学宫在学术上的繁荣。

②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创办学宫的目的是招贤纳士,这决定了学宫不是基础教育的场所,而是以学术活动为主要任务的高级学府。

稷下学宫文明史上的奇观

稷下学宫文明史上的奇观

稷下学宫:文明史上的奇观其次,各派平等,多家并存。

这与齐统治者以宽厚的态度采取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方针是分不开的。

从文献记载看,儒、法、道、阴阳及农家、名家、兵家,举凡当时重要的学术流派都曾在稷下先后存在发展。

由于思想解放,地位平等,学术活跃,各派学者尽管有不同甚至相反的主张,却都能在稷下立足、讲学、争鸣,吐纳吸收,提升发展。

多家思想并争,各派观点齐鸣,在争鸣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最终实现各派的共荣、创新、发展。

再次,开放办学、来去自由。

稷下尊重学者的独立自主精神,在管理上采取机构开放、来去自由的政策,游学是其主要形式。

一是学生可以自由来稷下寻师求学,荀子初来稷下即是一例;二是先生可以自由在稷下招生讲学,这给予了师、生两个方面的充分自由。

游学方式,可以是个人游学,也可以如孟子一样,数百从者一起来,称为集体游学或集团游学。

这些游学方式的施行,让各国学者纷至沓来,使他们增加了交流,开阔了视野,扩大了见闻,打破了私学界限,学无常师,思想活跃,兼容并包,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今天,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世界各种文明的碰撞交流是如此的接近,世界仿佛回到了中国的战国时代。

各种文明如何相容相处成为世界性的难题。

我们认为:未来世界文明的构建还应回首二千三百年前,到稷下学宫中去寻找智慧。

其中两点尤其值得吸取:一是各家并存,兼容并包。

世界各种文明历经千年发展,各有建树,独树一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就是要不分优劣,不分主次,平等相待,共同发展。

不以异己排斥、打击,不以好恶取舍。

二是世界需要更多的稷下学宫。

在尊重各种文明的思想基础上,加强交流,相互吸收,让各种文明由相容到相融,在自我创新发展、变革中,寻求新突破。

共同构建世界新文化,这既是稷下提供的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也是放眼未来,人类文明发展不可不取之途径。

试探稷下学宫的特点和性质

试探稷下学宫的特点和性质

60试探稷下学宫的特点和性质山东赵志坚 陈晓明一、稷下学宫今安在?稷下,本意为稷门之下。

稷门,是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的城门之一。

《史记集解》注引刘向《别录》说:“齐有稷门,城门也。

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

”明确了稷下与稷门的关系。

稷门为何城门呢?《太平寰宇记》卷十八“益都”下注引《别录》说:“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

”《史记索引》注引《齐地记》说:“齐城西门侧,系水左右有讲室,趾(址)往往存焉。

”《艺文类聚》卷六十三《居处部三·堂》记载:“临淄城西门外,古有讲堂,基柱犹存,齐宣王修文学处也。

”《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七《郡国志》也说:“齐桓公宫城西门外有讲堂。

齐宣王立此学也,故称为稷下学。

”由这些记载可知,稷门就是临淄城西城门,而“讲室”“讲堂”就是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就建筑在稷门之下、系水之侧。

稷门是齐国都城郭城(大城)的一座著名的门道。

该门道是联系城内外的一条交通干道,依城傍水,景色宜人。

稷下学宫就设在这里,是知识分子聚集的理想场所。

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淄水》中也这样认为:“系水傍城北流,迳阳门西,水次有故封处,所谓齐之稷下也。

”考古发现和文物普查证明,在当年的稷门附近、系水旁边,即今天的邵家圈村西南隅有一处规模相当可观的战国时期的建筑遗址。

考察遗址可以看出,当年这里的建筑群规模宏大,很符合关于稷下学宫“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等文献记载。

这一带建筑遗址就是稷下学宫所在地。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发展于齐威王时期,兴盛于齐宣王时期,中衰于齐闵王时期,中兴于齐襄王时期,衰亡于齐王建、秦灭齐时期。

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兴衰历史,基本上与田齐政权相始终,并随着田齐国势的强弱而兴衰。

田齐政权以稷下学宫为基地,招揽天下文学游说之士数百千人,其中有淳于髡、孟轲、邹衍、彭蒙、宋钘、慎到、田骈、儿说、王斗、环渊、接子、季真、尹文、田巴、邹奭、荀况、鲁仲连等著名学者,人称“稷下先生”。

“百家争鸣”只是个神话

“百家争鸣”只是个神话

“百家争鸣”只是个神话作者:侯卫东来源:《百家讲坛》2017年第04期战国时期,齐国创办稷下学宫,广招稷下先生以及稷下学士,最终造就了“百家争鸣”的耀眼奇观。

齐国君主待这些稷下学者以师友之礼,这些稷下学者议政不参政,可以痛快淋漓地发表意见。

尽管有少数学者或办办外交或参与政策讨论,但都是临时客串性质,谈不上负担更无须担责。

另外,他们待遇优厚。

大体是通过齐王面试的办法,按学术水平和声望高低,确定不同的待遇。

首先是政治上给地位,授“上大夫”“列大夫”爵位,然后名正言顺地配备经济报酬。

迎来送往之时,没准还能得到一笔额外的禮金。

有地位,受尊重,不差钱,不担责,齐国实施的人才引进战略条件十分诱人,怪不得千百年来为知识分子所津津乐道。

那么,稷下学宫难道真是“知识分子”的理想国?第一个不以为然的就是当事人孟子。

稷下学宫最为繁盛时期,孟子两次来到齐国。

他虽然会过此间的学者,但没有证据证明他曾列于稷下之门。

孟子说:“一无官职,二无进言之责,我的行动难道不很自由吗?”然而孟子不是一个呼唤绝对自由的隐士,更不是无政府主义者。

他向住既有君臣之义,又有师友之谊的君臣关系,所以对稷下先生的身份产生怀疑。

有“议论”之名,无臣下之“义”,又怎么能靠食禄关系,来实现师友之“德”呢?士人固然需要名与利,然而更重要的是,士人的理想是用自己的思想理念治国。

孟子不会因为优厚的待遇而失去对名分与职责的固守,他不愿做“稷下先生”,也不愿“合身”为所谓的文化盛景装饰门面。

在士阶层初兴时期,在帝国霸业未竞之时,在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和文化风气相对开放的齐国,也许曾经出现过士人“伊甸园”,但它注定不会逃脱昙花一现的命运。

试想,一个礼崩乐坏的兼并时代,一个弑君篡位的王室,一个靠武力和食禄维系文化盛况的国家,礼遇“知识分子”的目的何在?其制度靠谁传递?“知识分子”又在其中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所有制度化保障的追问,最终只能落到一个脆弱的话题上:天下士人的理想必须倚靠国君的开明大度才能得以实现。

推理《史记》03司马迁笔下的稷下学宫

推理《史记》03司马迁笔下的稷下学宫

推理《史记》03司马迁笔下的稷下学宫1. 稷下学宫一样是司马迁笔下的隐藏事件。

田齐为什么要花大钱设立稷下学宫?田齐后代何以乐此不疲,经维持了150年之久?帝王术就这么难求吗?2. 简单一句话,西周天子的帝王术、一王统御众诸侯的方法,在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杀周携王的时候,就失传了。

这话没有随便讲,如今各种管理术充斥书店,谁看过1管800的极度扁平管理术?很多人嗤之以鼻,因为欧美至今开发不出这种管理术,所以中国也不可能有,更不可能曾经有!甘愿当这种二等世界公民的人,现在还有很多。

翻开史书,约公元前1000年,周公已经分封同姓、异姓诸侯70余人。

天子位阶最高,诸侯位阶排第二,中央官吏相当于天子家臣,是受人使唤的家丁随从,位阶更次。

管理的需求已经摆在眼前,可是你怎么找也找不到天子是怎样同时管理这么多诸侯的:没有组织,没有阶级,一字扁平。

管诸侯重在全部必须及格,再差也不能抛弃,这当中如果没有一套管理术,你也会觉得没有道理,可是为什么找不到呢?我以为,大家老是在臣子整理的文字(礼乐诗书都是臣子编订的)当中找天子的天机,怎么可能找到?天机当然出在天子或帝王师之手啦。

3. 周平王和众诸侯一样,只懂得赶鸭子,高压治国,用高压管理贵族庶民农民,所以春秋时代演变成诸侯争霸,就是因为诸侯自己不肯做鸭子、被人管,打打杀杀谁都会,一旦别人放下武器,又不懂怎么当领头羊,一下子就僵住了,就这么无可奈何地打杀了500年。

4. 公元前650年管仲崛起,这是中国第一个功成名就、光耀乡里的庶民平民,庶民农民看到榜样,开始拼命找书念,约公元前520年,孔子崛起,诗书礼乐春秋,全部从西周大篆改成大家看得懂的小篆,普及民间。

老子的启蒙书、五千言也重见天日,学术一片欣欣向荣,儒家最盛,道家法家次之,墨家搞错方向,民本要叫诸侯如何当真?所以更次。

5.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比诸侯更次一级的士大夫崛起了,这表示民间经济动能强大,光士大夫的地盘就可以养活足够多的闲人念书或者打仗,这时候大家就发现竞争对手变多了,更需要帝王术加持。

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的学术特点及意义

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的学术特点及意义

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的学术特点及意义1.**:**2.班级:22会计本科一班3.学号:*********4.周四9到10节5.序号:26号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田齐所创办的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这一称呼的由来,在刘向所著的《别云》中有如下记载:“齐有稷门,齐之西门也。

外有学堂,即齐宣王所立学宫也。

”也就是说,秘下学宫因其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的稷门而得名。

关于稷下学宫具体创建的时间,考古界尚未定论。

但是在东汉徐干的《中论·亡国》篇中有云:“齐桓公立程下之功,设大夫之长,招致贤人而尊宠之。

”史料中所记载的齐桓公当政的时间为公元前 374年到公元前 357年,由此我们可以推算,稷下学宫创立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 4 世纪 60 年代左右。

稷下学官自其创立一直到齐国公元前221 年被秦所灭,期间历经齐桓公、齐威王、齐宜王、齐滔王、齐要王以及王建时期,共六代,历时一个半世纪之久。

稷下学宫是我国历史上创办最早、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高等学府,这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也可谓是一大奇观。

稷下学宫不仅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更是当时历史时期我国教育上的伟大创造。

可以说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高等学府的光辉典范与楷模,其对后世文化与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与启示意义。

直到今天我们在高等教育的政革与建设过程中都应该从中吸取有益的启示为今所用。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1)管理制度上:兼容并包、来去自由。

稷下学宫的基本构成是诸子各家的私学,稷下学宫既是诸子私学的聚集之地,所以在办学的管理上自然就沿用了私学的特点,即所说的兼容并包、来去自由。

所谓“兼容并包”,意思就是在讲学的过程中,各家学者打破自己的门户之见,吸取各家各派学说之所长,不分国籍,遍揽天下有才有能之士。

所谓“来去自由”,是说稷下对于天下游士,来者不拒,去者不止并且欢迎大家去而复返。

(2)除了思想上的兼容并包,稷下也给了云游到此的学者充分的自由,稷下先生可以自由的来去,并且这种来去可以是个人行为也可以是集体行为,也就是说先生们可以选择自己离开,也可以选择带着自己的学生一起离开。

《稷下学公开课》读书笔记模板

《稷下学公开课》读书笔记模板

第一讲稷下学宫: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观
一、前空往劫,双璧呈辉 二、立于乱世,存世最长 三、三位一体,功能多样 四、学术自由,堪称典范
第六讲荀子与稷下学宫
上篇荀子与稷下学宫 下篇荀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九讲管仲与《管子》
一、伟大的政治家管仲 二、《管子》的形成 三、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四、经邦治国的宝典
稷下学公开课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公开课
整体
理念
集体
三三位一体
管子
稷下学宫
公开课

体例 价值
管仲
稷下学
下学 影响 稷
劫双璧呈辉
功能
学术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书是在“稷下学公开课”录音稿基础上改编而成。该书共12讲。各讲专家均为稷下学研究的著名教授。在 开讲之前,主办方召开集体备课会,统一体例,商讨分工,做到既是连贯的整体,又不重复。本书基本上按照稷 下学公开课讲课顺序,行为风格为演讲体,通俗易懂。
第十二讲 《管子》的治国理念及当代价值
一、《管子》治国理念源自管仲 二、《管子》治国理念之一:以人为本 三、《管子》治国理念之二:以法治国 四学公开课》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稷下学公开课》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第六讲荀子与稷下 学宫
第五讲孟子与稷下 学宫
第七讲稷下学与秦 汉大统一
第八讲稷下文 1
化精神的当代 价值
2
第九讲管仲与 《管子》

稷下学宫的小故事

稷下学宫的小故事

稷下学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学府之一,其办学模式和教学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的文化、政治、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其办学过程中,发生过许多小故事,以下其中一个经典的故事:
有一次,稷下学宫的学子们在进行辩论,争论的话题是“君子和小人”。

在辩论中,有一个人站起来说:“我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并不在于财富和地位,而在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这个人接着说:“小人可能会暂时得到高位和财富,但只有君子才能真正赢得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这个观点引起了其他人的共鸣,有人纷纷表示赞同。

但是,也有一些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小人也可以通过手段和计谋来获得成功和胜利。

于是,辩论越来越激烈,双方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肯让步。

但这时,一位长者站起来说:“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他们的财富和地位,而在于他们的品德和行为。

只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做到言行一致,赢得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这位长者的话让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他的话不仅平息了辩论,也让人思考了更多的东西。

这个故事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稷下学宫的办学思想之一:注重品德和行为的培养,坚持言行一致。

这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

从世界文明史看稷下学宫

从世界文明史看稷下学宫

从世界文明史看稷下学宫作者:王志民来源:《山东画报》2018年第01期2300年前,在齐国故都临淄创办的稷下学宫,是中国历史上创办最早、规模最大、存在时间最长(150余年)的国办大学堂。

它与几乎同时出现在欧洲希腊的柏拉图学院,是世界上最早的集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思想学术文化中心,分别在世界的东西方以相似的方式展现出人类早期文明的智慧之光。

希腊文明中,最负盛名的“希臘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与希腊学院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中华文明中,最辉煌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学术中心则在稷下学宫。

郭沫若说:“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从比较的角度看,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院各具特色,共同创造了世界文明史上的辉煌。

前者是齐国统治者为广揽人才而创办,具有浓厚的为国家政治服务的色彩;后者为柏拉图传播思想和科学知识而设,具有鲜明的科学理念。

前者汇聚了多家学派,相互辩说、思想交锋,形成了百家争鸣、学术创新的局面;后者传承苏格拉底、柏拉图学说,探求哲学真髓,追求科学发现,培育独立思考精神。

前者为中国在秦汉时代的大统一,奠定了政治、思想上的理论基础,对其后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影响甚大;后者为西方大学的人文、科学教育奠基,对后代西方的教育、哲学、自然科学发展影响深远。

稷下学宫与希腊学院极大地影响了东西方不同学术思想与文化传统的形成,共同为构筑丰富多元的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

将稷下学宫放在中国教育史上看,也是空前的壮举。

此前,夏、商、周三代,早有“官学”的设置,称为“庠序”,但就其内部活动看,实际是集贵族养老与教子弟习射、习礼以及道德、教育的场所,与后来所说的大学在内涵、规模、层次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孔子首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

战国时代,七大国争雄,虽人才争夺空前激烈,但由于战争频繁,并没有哪一国像齐这样兴办大学来招揽、培养人才的。

齐国大办稷下学宫,的确是一个空前的创举。

稷下学宫:世界上最早的官办学府,古代历史上最有名的学府到底传奇在哪里?

稷下学宫:世界上最早的官办学府,古代历史上最有名的学府到底传奇在哪里?

稷下学宫:世界上最早的官办学府,古代历史上最有名的学府到底传奇在哪里?很多熟悉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稷下学宫’这个词。

按照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战国时期齐国开办的这座稷下学宫,不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它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简单来说,稷下学宫就是一所战国时期的大学。

这里由齐国直接提供运营经费,并且从全天下范围内,招收高水平的学者做老师,给予丰厚的物质待遇,可以让他们自由的研究学问。

受邀而来的学者,在学宫担任稷下先生,基本类似于今天的大学教授。

而学宫的校长,则是被称之为'祭酒’,一般由学者之中最为优秀的人来担任。

比如那位大名鼎鼎的'荀子’,就曾经长时间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而在很多野史小说当中,这座稷下学宫,更是有着无数传奇故事。

这些故事,也让这座历史上最早的'官办大学’,多了很多的神秘色彩。

那么,历史真实的稷下学宫,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呢?为什么战国七雄当中,唯有齐国,能开办稷下学宫这种官办大学呢?其他国家为什么就没搞出类似的大学呢?稷下学宫的创建稷下学宫是齐威王所创建,也是齐国变法改革的结果。

要说齐威王这个人,也是一个特别奇怪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齐威王即位之初,表现完全就是一个昏君的样子,日日饮酒作乐,天天沉迷于酒色歌舞,而且经常一玩就是一个通宵,根本没有打理朝政的时间。

但就是这么一个昏君,经过邹忌的一番劝谏,竟然立刻就转变成了一代明君,随后就开始了变法改革。

也是在这时,齐威王创建了稷下学宫,当然一方面齐威王确实是为了培养人才,和广开言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巩固田氏政权。

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田氏代齐,田氏为了消除“篡位”的负面影响,做了大量的外交和内政工作,而稷下学宫也是他们的一步棋子,天下学子尽受齐国稷下学宫的优待,总不好再说田氏的问题,这也算是“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吧。

稷下学宫简介“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齐威王在此设立学宫,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智慧殿堂

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智慧殿堂

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智慧殿堂简介:在齐国的首都临淄,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叫稷下学宫。

这里汇聚了来自各国的学者,是当时最著名的学术中心。

本故事通过一位年轻学子的视角,带领小朋友们探索稷下学宫的奇妙世界,了解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繁荣景象。

正文:春日的阳光温暖地洒在临淄城外的稷下学宫。

十五岁的少年墨云背着书袋,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了这座传说中的学问圣地。

刚进入学宫,墨云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广场上,几百名身着各色服饰的学者和学生们正热烈地讨论着。

有的在辩论,有的在演讲,还有的在树下安静地读书。

墨云从未见过如此热闹而又庄重的场面。

“新来的小友,别傻站着啊!”一个和蔼的声音传来。

墨云回过神,发现说话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

老者笑着说:“我叫淳于髡,是稷下学宫的学长。

来,我带你转转,介绍一下我们这里的'门派'。

”淳于髡带着墨云走向一个树荫下的小亭子。

那里坐着几个穿着朴素的人,正在讨论如何治理国家。

“这是儒家的学者们,”淳于髡解释道,“他们主张以仁义治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接着,他们来到一片竹林。

几个道士模样的人正在那里打坐冥想。

“这些是道家的学者,”淳于髡说,“他们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无为而治。

”走过竹林,他们看到一群人正在激烈地辩论。

“这些是墨家的学者,”淳于髡介绍道,“他们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不远处,一群人正在研究一些奇怪的图形和数字。

“那是名家的学者们,”淳于髡说,“他们喜欢研究逻辑和语言。

”突然,墨云听到一阵喧哗。

原来是两个学者正在进行辩论。

“那是纵横家,”淳于髡解释道,“他们擅长说服他人,经常在各国间游说。

”最后,他们来到一个安静的角落。

那里的人看起来很严肃,正在讨论法律和刑罚。

“这是法家的学者,”淳于髡说,“他们主张用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

”参观完后,墨云惊叹道:“没想到稷下学宫里有这么多不同的学派!”淳于髡笑着说:“是啊,这就是我们稷下学宫的特色——百家争鸣。

齐国的君主很开明,他邀请各国的学者来这里自由讨论、辩论,互相学习。

稷下学宫 文明史上的奇观

稷下学宫 文明史上的奇观

稷下学宫文明史上的奇观稷下学宫:文明史上的奇观总体说来,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诸侯割据,长期分裂动荡的时代,稷下设于一国之中而历一百数十年之久,应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之一。

三位一体功能多样首先,稷下是“学宫”,是一个大师云集的高等学府。

从一所大学所必备的要素来看,稷下至少有三点颇为突出:一是有固定、宏大的校舍和优越充裕的设施条件。

所谓“筑巨室,临康衢……高门横闶,夏屋长檐,樽罍明洁,几杖清严”(司马光《稷下赋》)。

二是有众多的师生在此展开教学活动。

文献记载孟子“从者数百人”,田骈有“徒百人”,淳于髡去世时竟有“弟子三千人”为其服丧,稷下人数最多时相传有“谈说之士七千余人”(《太平寰宇记》),可见师生人数之众。

三是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据考定,《管子·弟子职》即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

从内容上看,饮食起居、衣着服饰、课堂纪律、课后温习、尊敬师长、品德修养等都有具体的规定,说明稷下的管理制度是周密、严格的。

其次,稷下具有研究院的性质。

在中国文化史上,稷下是以百家争鸣的思想学术文化中心彪炳史册的。

因而,郭沫若先生早就指出:“它(稷下)似乎是一种研究院性质,和一般的庠序学校不同。

发展到能够以学术思想为自由研究的对象。

”稷下的主要活动方式:期会、讲说、议论、研讨、诘难、争辩,有利于学术的探究和深化。

稷下先生大多为诸子百家学派的学者,他们知识丰富,见闻广博,有鲜明主张,有理论建树;谈说言事,著书立说,往往旁征博引,曲尽事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同时,稷下为后世遗留下大量的学术著作,也是其研究院性质又一最重要的诠释。

除《孟子》《荀子》为两位著名稷下先生的著述之外,《汉书·艺文志》著录了汉人所见稷下先生的个人专著即有:《孙卿子》《蜎(环)子》《田子》《捷子》《邹子》《邹子始终》《慎子》《尹文子》《宋子》等共十余种,二百五十余篇之多。

20世纪以来,《管子》研究学者经长期研究、考证,大多认为:《管子》一书录著了大量的稷下学者的论文,甚至有人提出:《管子》是稷下学者的论文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稷下学宫文明史上的奇观----c37d3b40-7162-11ec-81d6-
7cb59b590d7d
稷下学宫文明史上的奇观
济夏学堂皇宫科隆;文明史上的奇迹
总体说来,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诸侯割据,长期分裂动荡的时代,稷下设于一国之中
而历一百数十年之久,应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之一。

三位一体,功能多样
首先,稷下是“学宫”,是一个大师云集的高等学府。

从一所大学所必备的要素来看,稷下至少有三点颇为突出:一是有固定、宏大的校舍和优越充裕的设施条件。

所谓“筑巨室,临康衢……高门横闶,夏屋长檐,樽罍明洁,几杖清严”(司马光《稷下赋》)。


是有众多的师生在此展开教学活动。

文献记载孟子“从者数百人”,田骈有“徒百人”,
淳于髡去世时竟有“弟子三千人”为其服丧,稷下人数最多时相传有“谈说之士七千余人”(《太平寰宇记》),可见师生人数之众。

三是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据考定,《管子·弟子职》即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

从内容上看,饮食起居、衣着服饰、课堂纪律、课后温习、尊敬师长、品德修养等都有具体的规定,说明稷下的管理制度是周密、严
格的。

第二,集夏具有研究机构的性质。

在中国文化史上,稷下以百家争鸣的思想、学术和
文化中心而闻名于世。

因此,郭沫若先生早就指出:“它(集夏)似乎是一种研究机构,
不同于普通学校。

它已经发展到能够将学术思想作为自由研究的对象。

”季霞的主要活动:例会、讲座、讨论、讨论、诘问和辩论,有利于学术探索和深化。

季霞先生大多是各派学者。

知识丰富,知识广博,思想鲜明,理论成果丰富;;谈论事物、写书、陈述,经常向他人
征求和引用,制作合理的音乐,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同时,稷下为后世遗留下大量的学术著作,也是其研究院性质又一最重要的诠释。

除《孟子》《荀子》为两位著名稷下先生的著述之外,《汉书·艺文志》著录了汉人所见稷
下先生的个人专著即有:《孙卿子》《蜎(环)子》《田子》《捷子》《邹子》《邹子始终》《慎子》《尹文子》《宋子》等共十余种,二百五十余篇之多。

20世纪以来,《管子》研究学者经长期研究、考证,大多认为:《管子》一书录著了大量的稷下学者的论文,甚
至有人提出:《管子》是稷下学者的论文集。

同样,政治参议院。

济夏是天启统治者为了实现政治目的和吸引人才而设立的。

因此,不言而喻,稷下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冀夏开国时,齐桓公(午后)被称为“大夫”,
“宣王喜欢文学说客,邹衍、淳于昆等76名弟子被封为第一位大夫,不经治疗就说话”。

谈到魏晋玄王,它进一步执行了这一基本政策,这一政策将冀夏先生与齐国政治紧密结合
在一起。

“季霞先生喜欢谈论政治事务”(新序·杂事)。

他们“写治乱做天下之主的书”(《史记·孟寻传》),这说明了稷下君子也是一些热衷于政治,善于在政治风暴中乘风
破浪的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学术声誉,这使其成为中外政治制度史上最早的独具特色的
政治协商制度。

从文献中,我们发现季霞先生主要承担着三种政治身份:第一,辅导员:
发表意见,提出政治建议。

与后世的参赞不同,季霞先生经常将自己或自己学校的政治思
想的实施与他对政治讨论的建议结合起来,因此他的政治讨论往往是宏观的、有方向的、
理论的和政策的。

孟子建议齐宣王实行“仁政”,这不仅是治国方略,也是统一世界的艺术。

他主张明确,论述系统,蓝图清晰,措施具体,充分体现了季霞先生的政治特点。

第二,告诫部长们:纠正当前的缺点,直接给出建议。

季霞经常在重大问题和关键时刻提出
诚实的意见。

据《说元遵宪》记载,淳于堃批评齐宣王与古代宣王相比,马匹好、品味好、性欲好,“只有坏学者”,迫使宣王“无动于衷”,以达到劝说他尊贤治国的目的。

《论
盐铁·论儒学》中的齐民王表现出“民不可忍、儒不从、散”的特点,体现了季霞先生独
特的劝诫风格:既直言不讳,又坚持不妥协,充分体现了他的斗争和独立。

第三,外交官:克服困难,解决争端,派往国外。

在战国时期不断变化的“国际”阶段,季霞先生是一支
积极的力量。

他们经常派往其他国家解决问题,并在重要关头完成外交任务。

例如,邹岩
是赵国的特使;淳于堃还“为齐国出兵京津”,在“楚国出兵嘉齐”时,齐国国王要求淳
于堃“向赵求救”。

据《文艺会刊》援引吕连子的话说,“齐天一人破了阎的军队,恢复
了戚的城市,但聊城不能下去。

阎将保留它几个月。

吕忠莲是一本用箭写的书,用来射杀
城市并送阎。

阎将得到这本书并哭泣三天,这是自杀。

”由此可见,稷下学者在齐国政治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稷下的多种功能是有机和谐统一的,其政治功能主要
通过各种教育学术活动来实现;其学术活动不仅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而且与教育实践紧
密结合,使其成为一所兼有研究机构和政治参议院职能的大学。

学术自由堪称典范
战国时期,稷下学堂之所以能成为百家争鸣的主阵地,是因为它实现了真正的学术平
等和自由。

稷下学宫是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国办大学,“喜议政事”是其基本功能,“各著书言
治乱之事,以干事主”是稷下先生的强烈愿望。

因而,他们可以对齐统治者独立自由地发
表政治见解甚至提出批判反对意见,而齐统治者则对各种意见,一概采取从善如流,平等
相待的态度,这就是一种更为珍贵堪称典范的平等精神。

因而,稷下的学术自由大致表现
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尊重学士,平等礼遇。

为了吸引大量学者来稷下讲学、争鸣、议政,齐国统治者采取特殊的政策为学者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优越的生活条件。

来者,热情
接待,精心安置;走者,以礼相送,重金馈赠;离后再来,仍然欢迎。

政治上,齐国君主
不以政治干涉学术,不以好恶而行褒贬,“礼贤下士”是战国时代的风尚,但齐国统治者
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不仅为当时各国所少见,在数千年中国文化史上,也堪称典范。

正在稷下学宫鼎盛之时,齐国发生了一次著名的稷下先生和齐宣王关于“贵士”的辩论。

《战国策》记载:“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

左右曰:‘王,人君也。

斶,人臣也。

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宣
王默然不悦。

”接下去,宣王的左右和颜斶就士贵还是王贵展开了激烈辩论。

出人意料,颜斶的“士贵”说竟占了上风,更叫人惊奇的则是辩论之后宣王的表态:“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

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

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可谓历史上尊重学者的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