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派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衍“五德终始”、循环相胜的学说认为,“天地剖判以来”的历史,按照 “ 五 德转 移 ” 的顺 序 ,经 过了 黄帝 (土 德 )、夏 (木 德 ) 、商 (金德 ) 、 周 (火德)的更替过程,并预见以后的发展是 “代火者必将水 ”。他认为历史是 一个胜负转化的发展过程,按照土、木、金、火、水依次相胜而具有阶段性, 又按照始丁•土、终丁•水、徙于土的循环往复而具有周期性。“阴阳消息”的矛 盾运动推动着“五德转移 ”,又决定着当世盛衰。 “递兴废,胜者用事 ”,各 个朝代按照既定的周期轮换,当运的兴盛者才能行使统治权。“凡帝王者之将 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王朝的兴起必有天意符瑞作为象征预示。这种带 有天人感应色彩的历史循环论五行学说,为建立封建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他这套神秘主义的学说在当时还颇受欢迎。其 学说对西汉董仲舒的“五行相生”观点影响很大,并成为两汉谶纬学说的主要 来源之一。 邹衍还提出所谓“大九洲”说,试图将宇宙各部分联贯为一个整体。他认为 “赤县神州”中国内有九洲;而九个中国这样的洲组成“大九洲”,外有小海 环绕;九个“大九洲”外有大海环绕,再往外便是天地的边际。中国为世界八 十一洲之一。他得出这种结论,用的是“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的方法。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由近及远,由已知推及未知,似乎有根有据;其 实只是以驰聘幻想来代替真实,描绘了一幅想像中的画图而已。在自然科学尚 不十分发达的当时,竟也使不少人倾倒了! 战国中期的齐国稷下思孟学派,是对战国早期鲁国子思学派的继承和发展;子 思后学到齐国稷下与孟子及其后学会合,遂发展成为稷下思孟学派。齐湣王时, 乐毅破齐,稷下学者离散。齐襄王恢复稷下学宫,荀况“三为祭酒”,思孟学 派业已消沉,故思孟学派的文献多亡佚散失。 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中的陪葬竹书,是一套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稷下思孟 学派教材。其内容大致包括儒家经典基本知识、子思学派和稷下思孟学派基本 观点、性情论、社会伦理道德、政治哲学和形上学宇宙论等。 竹书《大一生水》,在子思学派《礼运》、《易传》等著作的基础上又进一步 吸收了《老子》、《曾子天圆》、《管子•水地》等著作中的思想材料,发展 出了稷 K 思孟学派自己的宇宙生成理论。这篇在中国思想史上独具特色的以水 为本原的宇宙生成论杰作,是具有稷下思孟学派思想特征的作品,既继承了曾 参、子思吸收道家老子形上学的传统,又吸收了稷下学者以水为万物之本原的 观点,堪称是“古代中国的泰勒斯学说”。 竹书《五行》,则是思孟后学对《礼运》五行说、竹书六德说和孟子学说的发 展。孟子说齐宣王行“仁政”之后八年,屈原出使齐国。郭店竹书,很可能就 是前 311 年屈原出使齐国时从稷下带回楚国的。而郭店一号楚墓,究竟是不是 屈原之墓,现仍在期待着考古学能作出可靠结论。郭店竹书的被发现,可以基 本修复稷下思孟学派这个在中国思想史上久已残缺了的重要环节。 荀子(约前 325—前 236)名况,字卿,赵国(今山西一带)人。他从小勤奋学 习儒家经典,尤其善于综合诸子各家的长处。前 276 年左右,50 岁的荀子离开 赵国,赴齐国稷下学宫讲学。他在稷下先生中“最为老师”,并“三为祭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稷下学派
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西边南首门)附近,设有 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术活动和政治咨询中心——稷下学宫。有学者认为它创建于 齐桓公(前 374 年一前 357 年在位)时,也有学者认为创建于齐威王(前 356 年一前 320 年在位)时;复盛于齐宣王(前 319 年一前 301 年在位)时。 齐宣王扩置学宫,招致天下贤士近千人,任其“不治而议论”,其中七十六人 被尊为“上大夫”。著名的有彭蒙、田骈、慎到、宋妍、尹文、兒说、邹衍等。 楚国的屈原在齐宣王九年(前 311 年)曾出使齐国,当时,楚国学者环渊正在 稷下,齐赐之为“上大夫”。屈原是否与环渊有过接触尚不得而知,而屈原作 品深受稷下思孟学派思想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邹国的孟轲和赵国的荀况, 先后均曾到稷下学宫游学。孟子在齐威王和齐宣王时两度游齐;荀子在齐襄王 时游学稷下,并多次出任学宫主持人——祭酒。 稷下学宫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等百家之学,成为当时各学派 荟萃的中心,历时约一百四、五十年。并逐渐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倾向的学派, 后人称为“稷下学”。各家在稷下自由讲学、辩论,各 S 著书,言治乱之事, 向君主提建议,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开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 稷下众多著名的学者、学派和博大精深的著作,构成了中国思想史上承前启后 的重要环节。 慎到(约前 395—前 315)是赵国人。早年学黄老道德之术,把道家学说向法家 理论方面发展。曾在齐国的稷下讲学,受上大夫之禄,负有盛名。他受《老子》 影响,认为“道”的本质是万物相等,对后来庄周的“齐物”思想有所启迪。 他是法家中主“势”的一派。“势”指政权、权位,他提出了集权的主张,在 政治上把权势放到了第一位。有了权位,还要有“法”。“法”是治国的标准, 他从道家“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的观点出发,提出“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 断于法矣”的思想。君主是“法”的制定者,依法“无为而治”,“民一于君, 事断于法”,“官不私亲,法不遗爱”,这样就“上下无事” 了。他把君主的 权势看作行法的力量,认为有了权、有了法,一个平凡的君主就可以“抱法处 势”,“无为而治天下”;贤能和智慧并不足以服众,权势地位则能够使贤者 屈服。“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守法而不变则衰”。慎到尊君,但并不主 张独裁,这和申不害不一样。他反对治理国家的关键全在于君主一人,认为 “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 所以,国家兴亡的责任亦非属个人,“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国之君非一 人之力也”。他强调遵循“天道”,指出“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之者, 因人之情也”,这带有较浓的道家色彩。《慎子》一书,《汉书•艺文志》 “法家”著录四十二篇,现仅存残本五篇。清钱熙祚辑本以《群书治要》所节 录的七篇,参校残本五篇,较为完善。 彭蒙、田骈都是齐国人。他们的学说都有道家倾向,可以说对于庄周思想的形 成有明显影响。彭蒙是田骈的老师,后二人均在稷下讲学。田骈号“天口骈”, 大概擅长演说。《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都把慎到和他们列为一
列 星, 都是 精气 产生的。 精气 流行 在天 地之间, 就有 了鬼 神; 精气深藏 在人 的 胸 中, 就成 为圣 人。这里 用鬼 神形 容精 气的流行 变化 ,鬼 神已 不是灵魂 不死 的 宗教迷信含义了。事物时常在变,但总离不开 “气”,气本身就能变化出各种 各样的东西。精气无所不在,充满一切。人只能得到它而 “成德”,产生智慧, 而 不能 使它 消灭 。有了精 气才 有生 命, 有生命然 后才 有人 类的 思想和智 慧。 人 类 的精 神活 动是 由精气派 生出 来的 。《 内业》中 的精 气说 ,在 中国思想 史上 起 着 承前 启后 的作 用,是不 可缺 少的 重要 一环。当 同样 出自 稷下 学士之手 的《 管 子》中的《水地》篇,认为“水”、“地”是“万物之本原”,提出了与精气 说 相 对 立 的 观 点 。 《 水 地 》 认 为 : “ 地 者 , 万 物 之 本 原 。 …… 水 者 , 地 之 血 气 , 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又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虽然此文中以 “水”、“地”为本原的理论尚未成熟,却可谓是提出了百家争鸣中的又一说。 此说在郭店竹书《大一生水》中作了进一步发展。 《心术》、《内业》中将老子的“少私寡欲”、“致虚极,守静笃”等观点加 以发展,进一步论证了 “心”在认识中的作用,避免了老子带有神秘色彩的直 观认识方法的缺点。 “心术”指关于认识方法的学说,认为认识事物首先要去 掉妨碍认识的主观好恶,做到“心”能够“虚”、“静”、“一”。心中有欲 望杂念,就不能感觉外在事物,因此必须去“欲”;反对主观成见,主张客观, 这就是“虚”。不耍在没有认识事物规律的时候轻举妄动,反对急躁盲动,主 张冷静观察,这就是 “静”。以冷静态度对待事物,就能集中注意力,聚精会 神,心志专一,这就是“一”。这是要在认识事物时抛弃主观上的障碍,以达 到客观地认识事物的目的。这种认识方法被荀况充分吸收和发展。强调在认识 客观事物时去除主观偏见,保持心志专一,这是合理的;但过分夸大心的虚静 在认识中的作用,使心处于一种消极无为的被动地位,便易导致忽略人的主观 能动作用的毛病了。 《心术》、《白心》、《内业》中继承发展了管仲和法家的思想,提出了法、 礼并重,先德后刑,因道生法的法治理论。不仅讲“法”,而且也讲“礼”, 从“道”出发,引申出一套“法”和“礼”关系的理论,把“法”与“礼”结 合起来。把“礼”、“义”归结为“法”,“法”也是“道”的表现,而且从 根本上体现着“道”的作用。所以,主张除了君主以外,人们在“法”面前应 是一样看待,这就叫“公”。又吸收老子的“无为”,并加以改造,提出了 “君静臣动”的主张。耍求君只操赏罚大权,臣下积极管理事务。认为君道应 该和天道一样虚静无为,“动”应该是臣下的事。君主“动则失位”,“静乃 自得”。“名正法备,则圣人无事”,这就是“圣人之治”。“君道无为,臣 道有为”的思想后来被庄子后学、《吕氏春秋》和韩非加以发展。 兒说是宋国人,约与惠施同时而稍前于公孙龙。他曾持 “白马非马 ”说折服齐 国稷下的辩者。“白马非马”说后来被公孙龙所继承。他又用“以弗解解之” 的辩术为宋王解闭结,有名于当时。其事迹见于《韩非子》、《淮南子》。 邹衍(约前 305—前 240)是齐国人,曾到稷下学宫讲学,号“谈天衍”。他历 游魏、赵、燕等国,皆受到尊重和礼遇,并曾为燕昭王师。他的“五德终始” 说和“大九洲”说,适应当时的大一统趋势。其著作百馀篇,十馀万言。《汉 书•艺文志》“阴阳家”著录《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皆 失传。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有他的部分遗说。
派,可能因为慎到虽属法家,也带有明显道家倾向的缘故。他们主张“齐万物 以为首”、“贵齐”,强调事物的齐一、均齐。认为对万物应取“莫之是,莫 之非”的态度,“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主张因循自然,不置可否,齐 一万物,这显然是庄周“齐物”思想的先声。他们还提出行不教之教,认为 “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这也是和庄周思想相合的。《吕氏 春秋•执一》中载有田骈的话,云“变化应来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 当”,同样具有顺应自然、因性任物的道家思想特点。 宋 妍 ( 约 前 382— 前 300) 是 宋 国 人 ; 尹 文 ( 约 前 360~ 前 280) 是 齐 国 人 。 齐 宣王、湣王时,他们和彭蒙、田骈、慎到等同在稷下学宫游学。宋妍、尹文的 思想受到道家和墨家的影响,后人称其为“宋尹学派”。《汉书•艺文志》 “小说家”著录《宋子》十八篇,“名家”著录《尹文子》一篇,二书皆已亡 佚。今存《尹文子》,一般认为系后人伪托。宋尹学派的思想资料,散见于 《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 宋尹学派主张以“宽”、“恕”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原则,“设不斗争, 取不随仇”,“见侮不辱,救民之斗”。他们主张在国与国之间“禁攻寝兵, 救世之战”,禁止攻伐,息止兵事,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据《孟子》记载, 秦楚构兵,宋徑(即宋妍)曾要往秦楚二国“说而罢之”。他们“救民之斗”、 “救世之战”的目的,是“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为了达到利天下的目 的,在内心修养方面,他们提倡“以情欲寡浅为内”,认为人类的本性就是欲 寡而不欲多,“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五升之饭足矣”。因此,荀子批评 他们是“有见于少,无见于多”。又说“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即只知人欲 寡,不知满足人的合理欲求。 宋尹学派提出 “ 接万物 以别宥为始 ”,认 为只 有破除了见侮为辱、以 情为欲多 等偏见,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他们力图从主观上清除荣辱、誉非、美恶的界 限,要求做到“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荣辱等等是属于外在的东西, 不应以之妨害内心的平静,即使身陷牢狱之中,也不以为羞耻。庄子认为宋荣 子(即宋妍) “ 举世誉 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 而不加沮 ”。普天 下人 赞誉,他 并不因此更受鼓励;普天下人非议,他也不因此更加沮丧。他们认为,如能做 到人人“见侮不 辱 ”, 虽然被侮,但不以为耻 辱,这样就不会互相争 斗,能够 “救民之斗”,便可以使天下安宁了。 宋尹学派“以情 欲寡为 内 ”,当受到儒家 安贫 乐道和墨家刻苦精神的 影响;而 其“以禁攻寝兵为外”,则明显是对墨家“非攻”的继承。宋尹学派思想确实 带有不少墨家特点,以致于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将墨翟和宋妍并列。 《管子》中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刘节、郭沫若等认为 是宋尹学派的遗著,今暂保留此说。这几篇反映了道、法、儒合一趋势,同时 兼有各学派的思想特点,为战国中期稷下学士的著作,大致不会有误。 《曾子•天圆》和《易传》中提出的“精气”说,在《内业》中得到了发展。 《内业》指出,“精气”是生命、智慧之源,能使万物产生。把“天”看成 “自然”,“精”与“形”有二元论倾向。精也是气,是气的精粹部分。形也 是气,即形气。“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最精细的 气 ,不 但构 成人 ,也是构 成任 何东 西的 不可缺少 的材 料。 地上 的五谷, 天上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