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矢状窦中1_3段脑膜瘤的外科治疗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中后部窦旁和镰旁脑膜瘤
剖学特点 , 即腋毛 区外 围尚可能遗 留部分 分泌 汗液 组织 , 会导 致 除臭不尽 。所 以手术 中将腋 毛区周 围 2~3c m皮 下组 织予 以分离 修剪l 。腋 毛范 围边 缘要剥 离到 位 , 6 ] 以免残 存毛囊 及
显 微 外 科 手术 治 疗 矢 状 窦 中后 部 窦 旁 和 镰 旁 脑 膜 瘤
王 波, 汪 [ 摘 平, 宏 , 王 杨彦平 ( 陕西省西安 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 陕西 西安 70 0 ) 10 3
要 ] 目的: 探讨 矢状窦中后部窦旁和镰 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疗效 。方 法 : 回顾 分析 2 例 上矢状窦 中后部窦 1
不 同程度 的水 肿带 。肿瘤直 径 3—7e 平均 3 4c 肿 瘤位 m, . m;
于一侧 窦旁 1 例 , 1 双侧 窦旁 3例 , 一侧 镰旁 5例 , 双侧 镰旁 2
例 ;5例患者进行 了 D A检查 ,3例患者矢状窦窦腔受侵 犯 , l S 1
5例通畅 , 6例狭窄 , 2例矢状 窦完全 闭塞 , 侧枝循环 良好。
无腋下淋 巴结 肿大 , 非瘢痕体质 , 部无湿疹 或局部化脓 性感 腋
⑥可见 , 方法简单 、 本 可靠 , 无明显不利方 面 , 特别适用 于爱美 女性腋臭患者 。
染, 女性手术时应避开月经期 。
4 参考文献
治疗 中的注 意事项 : ①通过本组病例 实践操作 经验证 明 ,
只要左手配合得 当 , 有腋 毛根部均可暴 露 , 除毛囊及 汗腺 所 去
切 口过 中线 ; 跨窦脑膜瘤采用“ ” 工 字形皮瓣 , 也可采用跨 中线 马蹄形皮瓣 。开颅 时要求暴 露肿 瘤前后正 常矢 状窦及 肿瘤周 围约 2e m范 围内正常皮层 。沿肿瘤边缘 1e m剪 开硬 脑膜 , 翻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 4]徐 晓萍 , 陈惠雯 , 于嘉屏. 糖化血 清蛋 白检测 对糖 尿病监 测 的意
义 . 验 医学 ,0 6 2 ( :3 . 检 2 0 ,1 6) 18
[ ]司玉 春 , 5 齐发梅. 化血 清蛋 白与血糖 控制 效果 的实验研 究. 糖 兰 州大学学报 ( 医学版 ) 2 0 3 ( ) 1 . ,0 5,1 4 :5
[ ]孙琦 , 国华 , 1 杨 袁涛 , . 等 酮胺 氧化酶法测定 糖化血清 蛋 白的临床 评价 . 中国医学检 验杂 志 ,0 5 6 1 :4 20 ,( )1. [ ]中华人 民共 和国医政 司编. 国临床 检验操 作规 程. 2 全 南京 : 东南
大 学 出版 社 ,9 1 17 19 :5 .
血糖 的影 响 , 受 血 红 蛋 白或 促 进 红 细 胞 更 新 因 素 的影 不 响 J作 为评价糖尿病患者近期 内血糖控 制效果 的一个 灵敏 , 和可靠 的指标 , S G P具有 其他 指 标无 法替 代 的优 势 , 作为 可 评价糖尿病 近期 内血 糖控 制效 果 的一个 有 效 的临床 检 测指 标 J 。而开展 的糖 尿病 专病 疗养 , 间为 2 时 0~2 , 养开 8d 疗 始时及结束前对 G P进行 监测 , S 能较 好的反 映糖尿病疗 养员
3 讨 论
G P测 定 是 评 价 糖 尿 病 患 者 血 糖 控 制 水 平 的方 法 之 一 , S G P在 血 中 浓 度 稳 定 , 衰 期 较 短 ( 1 ~2 ) 血 清 中 S 半 约 4 0d , G P的水 平 能 有 效 地 反 映患 者 过 去 2~ S 3周 内平 均 血 糖 水 平 ,
脑膜瘤最好治疗方法
脑膜瘤最好治疗方法
脑膜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
最好选择的治疗方法会根据病人的年龄、健康状况、脑膜瘤的类型、大小和位置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决策。
1. 手术切除:对于良性的脑膜瘤,手术切除是最好的治疗选择。
手术可以通过开颅手术或者内窥镜手术进行,目的是完全切除肿瘤。
手术切除可以达到根治效果,但也存在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2. 放射治疗:对于某些无法完全切除的脑膜瘤,或者复发的脑膜瘤,放射治疗可以起到补充作用。
放射治疗使用高能射线来杀死肿瘤细胞,阻止其生长和扩散。
放射治疗的副作用包括头痛、恶心、头发脱落等。
3. 化学药物治疗:对于脑膜瘤病人,化学药物治疗通常与手术或放射治疗相结合,用于减轻肿瘤负担、控制病情。
化学药物治疗可以通过化疗药物干扰细胞的生长和分裂,遏制肿瘤的发展。
综合考虑病人的具体情况,治疗团队会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于脑膜瘤的治疗,及早发现和早期诊断对于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因此,定期体检和注意身体异常症状的出现是预防和治疗脑膜瘤的重要措施。
手术讲解模板: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
手术资料: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
手术步骤:
取首先处理。肿瘤大部分游离后,将其翻 向内侧(图4.3.1.5-6),找出肿瘤附着 于矢状窦壁的基底,小心地 予以分离,直至显示正常的窦壁,以防止 肿瘤复发。另一种方法是翻转硬脑膜后, 首先电凝分离肿瘤在矢状窦的附着部,游 离内侧面。注意找出大脑前动脉供应肿瘤 的分支,给予夹闭,电凝并切断
手术资料: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
手术步骤:
骨下硬脑膜外分离粘连,然后翻转骨瓣。 在处理颅骨时,从钻孔到锯(切)开颅骨 及咬除骨质等整个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止 血,要尽可能减少出血量。若采用游离骨 瓣常可明显减少出血。
手术资料: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
手术步骤: 3.处理硬脑膜
手术资料: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
矢状窦旁脑膜 瘤切除术
手术资料: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
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 术
科室:神经外科 部位:脑部
手术资料: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
麻醉: 一般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手术资料: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
概述:
矢状窦旁脑膜瘤是指肿瘤基底附着在上矢 状窦壁,肿瘤与上矢状窦间缺乏脑组织。 其发病率仅次于大脑凸面脑膜瘤,占颅内 脑膜瘤总数的18%~24.5%,多见于中老年 人。
手术资料: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
注意事项:
2.保护和处理好矢状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颅骨钻孔应离矢状窦一定距离,近矢状窦 骨孔之间的骨质可在直视下用咬骨钳咬除, 以避免损伤矢状窦。必要时 骨瓣可过中线,显露出矢状窦,以便发现 出血部位并加以控制,弧形切开硬脑膜时, 注意切勿损伤矢状窦,剥离在矢状窦处附 着的瘤体时,应特别细心。一旦发
手术资料: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
手术步骤:
盖回骨瓣。盖回游离骨瓣时,可使用生物 胶粘合固定。若颅骨被肿瘤广泛侵蚀则除 去骨瓣。颅骨缺损是否立即修补,应视脑 组织受损程度和术后出现严重脑肿胀的可 能性大小等因素而定。皮瓣按常规缝合。 手术残腔置硅胶管引流。
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32例体会
布, 以减轻患者 术后 无菌性脑炎及脑积水 的发生 。
参考文献 :
[] 王忠诚 . 经 外科 手术 学 [ ]北 京 : 学 出版 社 ,00 1 神 M . 科 20 .
1 8. 0
[] 季学 满 , 鹏 , 2 王俊 卢光 明 . 四脑室肿 瘤 的 C 和 MR 诊 第 T I 断[]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04 1()9 —11 J. 20 , 2 : 4 7 0. [] 丁兴华 , 良辅 , 3 周 杜固宏 . 中枢神经 系统 血管母细胞瘤 32 1 例临床分析及长期 随访 [ ] 中华 神经 外科杂 志 ,0 5 2 J. 20 ,1
起阻塞性 脑积水 , 切除该部位肿瘤 时势 必造成侧 脑室脑 脊液 的 快速释放 , 有引起幕上桥静脉断裂形成术后血肿之虞 , 遇此情 况我们对 硬脑膜均做到不透水缝 合 , 术后平 稳移动 病人 。⑤ 肿 瘤切除后 我们 严格 要求 止 血彻 底 , 遗 留异 物 如无 菌 止 血 纱 不
矢 状 窦旁 脑 膜瘤 显微 外 科 手 术治 疗 3 体 会 2例
黄冠斌 , 黄纯 真 , 建 荣 , 毅 , 黄 黄 刘凯 ( 西壮 族 自治 区 民族 医院神 经外 科 , 西 南 宁 50 0 ) 广 广 30 1
摘 要 :目的 总结矢状 寞旁脑膜瘤 的显微 外科手术方法及 临床效果 。方 法 回顾性分析 3 2例 矢状 窦旁脑膜瘤行 显 微镜 直视下分块 切 除肿瘤 的临床 资料。结果 3 2例 矢状宾 旁脑膜瘤 中 I级切 除 2 6例 (1 2 %) Ⅱ级切 除 6例( 8 8 .5 , 1. 7 %) 5 。结论 选择适 当的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技 术, 可最大 限度地减 轻对 脑组织和脑血管 的损伤 。 关键词 :脑膜肿瘤 / 矢状霎旁 ; 显微 外科 手术 中图分类号 :R7 9 4 3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5 1 (0 6 0 —0 8 —0 0 1 87 2 0 ) 1 0 0 2 的硬膜予 以切 除。剥 离硬 膜及切 除肿 瘤 的操作 均在 显微镜 下
脑膜瘤最佳治疗方法
脑膜瘤最佳治疗方法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它通常生长在脑膜上,可能会对周围的神经组织和脑组织造成压迫,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症状。
治疗脑膜瘤的方法有很多种,而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脑膜瘤的最佳治疗方法,希望能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
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脑膜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手术可以直接切除脑膜瘤,从而减轻症状并阻止肿瘤的进一步生长。
手术治疗通常在肿瘤位于较为容易被接近的位置时进行,比如在颅骨底部或靠近脑表面的位置。
对于手术治疗来说,选择一位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至关重要,因为手术的风险与医生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
手术治疗的优势在于可以迅速减轻症状,但也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比如伤及周围的神经组织或血管,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放疗是另一种常用的治疗脑膜瘤的方法。
放疗可以通过高能辐射来杀死肿瘤细胞,从而控制肿瘤的生长。
放疗通常适用于那些手术治疗无法完全切除肿瘤或对手术治疗存在一定风险的患者。
放疗的优势在于可以避免手术的风险,但其缺点是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治疗,并且可能会对周围的正常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
药物治疗也是治疗脑膜瘤的一种选择。
目前已经有一些药物被证实可以抑制脑膜瘤的生长,从而延缓疾病的进展。
药物治疗通常适用于那些肿瘤较小或生长缓慢的患者,以及那些手术或放疗治疗无法达到满意效果的患者。
药物治疗的优势在于可以避免手术和放疗的风险,并且可以方便地进行长期治疗,但其缺点是药物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需要患者密切监测。
除了上述的治疗方法外,还有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正在不断被研究和发展,比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可能会为脑膜瘤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为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综上所述,选择脑膜瘤的最佳治疗方法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肿瘤的位置、肿瘤的大小和生长速度,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患者应该积极地与医生沟通,了解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劣势,从而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侵袭上矢状窦的窦旁脑膜瘤患者围手术期治疗及长期随访结果
(37 ) 前部 1 ( 16 ) 2 .% 、 2例 3. % 。近 8 % 的患者 的 0
肿瘤 得 到 Sm sn I i po /Ⅱ级 切 除 。s po i sn切 除 等 m
11 一般 资 料 . 本组 3 8例 中男 1 例 , 2 1 女 7例 ;
时必 须行 MR 检查 评 估 肿瘤 的体 积 , 何 检 查 提 I 任
示 肿瘤 有生 长 的患者都 接受 立体 定 向放 射治 疗 。
平均 年龄 5. 79岁 。通 过 回顾病例 资料 包括 患者影 像学 资 料 , 中并 发 症 及 术 后 并 发 症 。 回顾 手 术 术 记 录等 研 究 肿 瘤 矢 状 窦 侵 袭 与 手 术 并 发 症 的 关
控 制残余 或者 复发 的病 灶 。本 结 果提 示 最 明显 的
根 据术前 及 术 中评 估 决 定 具 体 治疗 决 策 , 有 患 所 者 尝试 S sn /Ⅱ级切 除 , i o I mp 具体 的操 作 取 决 于
肿 瘤 的情 况 。Sn o 比较 容易 做 到 Sm snI iduI级 i p o
级: 级 1 I 3例 (42 ) Ⅱ级 l 3. % 、 7例 (47 ) I 4 .% 、I I
级 5例 ( 3 2 ) 1 3例 ( . % ) 1. % 、 g级 7 9 。手 术 结果 和 并发症 情 况 : 中及术 后 3 d的主要 并发 症 为静脉 术 0
栓塞 或 梗 塞 6例 ( 58 ) 术 中气 体 栓 塞 1例 1. % 、
超声技术在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
择手 术 方 法 及 范 围 至 关 重 要 。本 研 究 旨在 通 过 分 析 超 声 技
者及 2例 中 、 13窦腔完全闭塞者 均果 断采取 了上矢状 窦 后 /
术在窦旁脑膜瘤手术 中的应用 实例 , 探讨术 中超声 技术对提
节段切除术 , 对其余 4例 中 、 13上矢 状窦 窦壁受 侵但仍 后 /
侵、 受侵程度及范 围, 同时 结合彩 色及脉 冲多普 勒判断 窦腔 是否狭窄闭塞 , 找静脉侧 支 、 寻 中央静 脉。打开硬 膜后将 探
头直接放至脑组 织及 瘤 体表 面再 次进行 探 查 , 确定 病灶 位
置 。病灶切 除后 , 以无 菌生理盐 水充盈 残腔 , 应用 术中超声
评价瘤体切除情况及窦腔血流情况。
度 、 选择探头频率 ( 大小 一般 为 5~ z , 别从 多个 平 面 8MH ) 分
进行扫查 , 用灰阶二维超声观察脑膜瘤病灶 的位 置 、 度 、 应 深
大 小 、 围及 与 周 边 组 织 结 构 的 关 系 , 断 上 矢 状 窦 是 否 受 范 判
以外 的肿瘤部分后 , 已受肿瘤浸润 的矢 状窦及窦 内部分肿 对 瘤组织 的处理 , 可因矢状 窦受 累部位 与程度 的不 同, 分别予 矢状窦切除 、 矢状 窦侧壁 切除 , 矢状 窦侧壁 电凝乃 至血管移 植重建矢状窦等方法 。对于前 13上矢 状窦旁脑膜瘤及 / 证实上矢状窦 已完全 闭塞的中 、 13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应 后 / 行矢状窦切除 。对于仅 有矢状 窦侧壁 受累 而矢状窦 仍通畅 者, 行矢状窦侧壁 切除 。所 以术 前术 中明确肿 瘤部位 、 大 小以及与周 围重要脑组织 和脑血管关 系, 特别是与矢状 窦的 关系 。对指导手术方式 、 有效 提高 手术全切 率 、 少术 后神 减 经功能损害和并 发症有着极其重要 的意义 。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7— 7120 )2 6—2 6390 (090—70
位置为中心 , 精确设计皮瓣 和骨瓣 , 如肿瘤较大 时 , 可跨过 中线 , 略大于肿瘤范围 , 之暴 露充分。切开硬膜后 , 使 在手术显微镜下 操作 。暴露肿瘤 , 视肿瘤大小 、 部位等情况予以完整或分块切除。 仔细分离保护好 中央沟静脉 、 脑皮质 回流静脉。根据上矢状窦受 侵袭的程度 和部位 , 分别 予 以烧灼 、 除上矢状窦边 缘 、 扎切 切 结
1 手 术 方 法 . 4
全麻下 手术 。 采用仰卧或侧卧位 , 置患者 于 1。 ~l。头高 0 5 脚低位。 头皮切 口和骨瓣设计应根据头 C T或 MR 所显示 的肿瘤 I
本组病例男 1 , 8例 , 4例 女 平均年龄 4 . 05岁( 5 7 , 2 ~6 )病程
3个月 ~ 3年 。
1 临床 表 现 . 2
主要为颅内高压 和癫痫发作等症状 。 头痛 1 , 7 %; 7例 占 7 癫 痫 1 , 5 %; 神症状 7例 , 2 %; 乳头水 肿 8例 , 2例 占 5 精 占 2 视 占 3 %; 6 运动或感觉 障碍 l , 4 %。 0例 占 5
中线 。颅 骨钻孔后用铣刀铣下骨瓣 , 中线的骨质宜用 咬骨钳咬 距
■圈翻■
MRIT 1 MR 2 IT 增 强 MRI 增 强 MR V
图 1
除或用磨 钻磨 除 , 勿损伤矢状窦 , 以免造成大 出血 。矢 状窦表面 的蛛 网膜颗粒 出血用棉片及 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32 显微外科技术 的重要性 :显微 技术是肿瘤切除 的重要 手 .2 . 段。其优点在于 : 术野清楚 , 供血动脉 、 引流静脉及瘤周回流静脉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22例手术治疗分析
顶包 块 7例 。
别于 6 2 后出院 , ~1 周 2例仍不能完全恢复 , 双侧下肢肌力 Ⅲ
关 键 词 : 矢状 窦 ; 膜 瘤 ; 术 治 疗 上 脑 手
中图分类号 : 7 9 4 文 献标 识码 : 文章编号 :0 8 46 2 0 )3 0 0—0 R 3 .5 B 10 —7 8 【0 8 0 —0 3 2 脑膜瘤 是 颅 内常 见 的一 种肿 瘤 , 以长在 颅 内任何 部 可 位, 组织学上多 属 良性 , 有复 发和局 部浸 润生长倾 向。若 但 分 大脑镰及硬脑膜 。肿瘤处理完毕如 骨瓣 有肿瘤侵 犯 , 将 可 骨瓣 用生理盐水煮沸 3 mi 0 n灭活后再复位… 。
史, 合并有轻偏瘫 1 , 0例 癫痫 1 , 体感觉 障碍 5例 , 5例 肢 头
13 影像 学 资料 所 有病 例 均 由头颅 CI 计 算机 体层 摄 . " (
影) 或
I磁 共 振成像 ) 断上矢中 C T加脑 血管造影诊断 5 , 例 MRI M 加 RV( 磁共振 静脉 造 影 ) 断 1 诊 7例。肿 瘤 大 小及 位 置 : 最大 直 径 5~ 1c 位 于矢状窦前 13者 9例 , 2m, / 中后 2 3 l 例 。脑血管 /者 3 造影 和 MR V检查 结果 : 上矢 状窦 半闭塞 1 , 5例 完全 闭塞 7
例。
3 讨
论
矢 状窦旁脑膜瘤约 占全部脑膜瘤的 1 . %-2 %L , 4 7 - 7 2 其 J 基底 均位于矢状窦壁和大脑镰 , 向窦壁浸润生长 过程 中很 在 容易使 窦腔发生闭塞。由于肿瘤 生长缓慢 , 在窦腔 发生闭塞 过程 中侧支循环也 已建立完成。所 以, 早期常缺乏神 经系统 局灶症 状 。只有当肿瘤 体积较大时 , 患者才表现 出颅 内高压
手术分级
费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手术分级甲类手术(过程复杂,难度大,业务技术高)1、小脑幕上脑膜瘤切除术,如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大脑镰,小脑幕和颅底部脑膜瘤2、大脑半球内肿瘤切除术,如神经胶质瘤3、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4、跨矢状窦旁大脑镰脑膜瘤切除术5、小脑幕脑膜瘤切除术,如幕上型脑膜瘤6、侧脑室内肿瘤切除术,如侧脑室部位的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长瘤7、小脑幕下肿瘤切除术,如小脑半球和第四脑是肿瘤8、侧脑室-枕大池分流术,侧脑室-右心房分流术,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如各型脑积水9、大脑半球内侧面动静脉畸形切除术10、蝶骨嵴脑膜瘤切除术11、小骨窗脑出血清除术12、后颅凹骨瓣开颅术13、颞浅动-静脉瘘切除术14、钛网颅骨缺损修补术15、新开展的各种手术乙类手术(过程较复杂,难度较大,业务技术较高)1、急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如外伤引起的急性硬膜下血肿2、脑挫裂伤清除术3、大脑凸面脑膜瘤切除术4、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5、蝶骨嵴脑膜瘤切除术中外三分之一6、脑脊液鼻耳漏修补术7、静脉窦损伤修补术8、蛛网膜囊肿切除术9、脑脓肿切除术10、颅骨骨瘤切除术11、微创脑室外血肿引流术12、初发的脑内血肿清除术13、后颅凹减压术14、颅骨骨髓炎清除术丙类手术1、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2、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引流术3、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术如凹陷性骨折严重,骨折片刺入脑内4、颞肌减压术5、去骨瓣减压术6、颅骨上皮样囊肿切除术7、硬膜外脓肿清除术8、硬膜外脓肿清除术9、开放颅脑损伤清除术10、帽状腱膜下血肿穿刺抽吸术11、头皮缺损皮瓣转移术12、大面积半球脑梗塞单纯去骨瓣减压术丁类手术1、头皮体表肿瘤、异物切除术2、各种外生骨疣切除术3、血肿切开引流术4、头部切口换药术5、各种轻度头皮外伤缝合术6、其它简单的小手术如腰穿术费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手术资格分级齐宏光副主任医师可独立完成乙类以下的手术及脑外科甲类手术陈立柱副主任医师可独立完成乙类以下的手术及部分脑外科甲类手术孙翔宇副主任医师可独立完成乙类以下的手术及部分脑外科甲类手术刘庆银主治医师可独立完成丙类以下手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以完成部分乙类手术外科轮转的住院医师经科主任授权,可独立完成大部分丁类手术;在上级医师指导及台上带教下,可完成所有丁类手术。
脑膜瘤如何治疗?分享脑膜瘤的治疗方法
脑膜瘤如何治疗?分享脑膜瘤的治疗方法部分人在听到“脑膜瘤”后易将其与“脑瘤”混淆,但其实两者存在明显差异,若确诊为脑瘤那你怕是需要做好面临死亡的准备,究其原因是脑瘤多为恶性,但若确诊为脑膜瘤那你要感到高兴,因为该病90%及其以上为良性,不会发生扩散情况,那么脑膜瘤是否需要治疗呢?该怎么治疗呢?脑膜瘤虽大部分为良性,作为脑肿瘤的一种需及早进行治疗,手术为治疗该病主要方案,98%左右病人经手术治疗后不会复发。
1.脑膜瘤脑膜瘤是起源于膜层(覆盖大脑和脊髓)的病变,并非是大脑组织本身的病变,因此90%及其以上是良性的,也就是说该病不易发生扩大,多在膜层缓慢生长。
但千万不要认为不扩散就不会危及生命,脑膜瘤虽然不会扩散,但随着其体积的增加,瘤体会挤压大脑、头骨内的其他组织、结构,导致脑组织发生功能障碍。
据统计脑膜瘤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位居颅内肿瘤第二位,45岁为发病高峰期,其中女/男比例为2:1。
50%脑膜瘤位于矢状窦,其次发于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蝶骨嵴、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小脑幕等,脑室、硬膜外较少见。
脑膜瘤早期无典型临床症状,多在头部损害、鼻窦检查中偶然发现,随着脑膜瘤体积的增加,会增加颅骨内压力,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因脑膜瘤发病位置较特殊,在压迫视神经会可引起视觉问题,亦可影响运动与语言功能,一旦脑组织发生电干扰,会增加癫痫发生率。
例如:赵先生,60岁,在2年前出现语言障碍,于当地医院就诊被误诊为脑梗,后左侧眼睑上抬严重受限,并出现一个眼睛大一个眼睛小等、视力下降等问题,在家属陪同下进入市医院就诊,医师结合病人病情、检查结果发作左侧巨大蝶岩脑膜瘤,建议其及早入院进行手术治疗。
2.脑膜瘤症状为何不同脑膜瘤不会发生在某一部位,其发病位置不同引起的临床症状便不同,约25%患者以癫痫为早期表现,剩余肿瘤随着生长可出现头疼、呕吐等占位性病变。
直径<2cm的小型肿瘤不会引起临床症状,多在偶然状态下被发现。
通用外科学模拟题2021年(71)_真题-无答案
通用外科学模拟题2021年(71)(总分99.XX02,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外展神经通过哪个孔道进入海绵窦A. 破裂孔B. 内听道C. 颈静脉孔D. Dorello管E. 小脑幕裂孔2. 下列哪种治疗对脑干损伤不适合A. 气管切开B. 颅内压监护C. 亚低温治疗D. 激素E. 开颅探查3. 下述何种为帕金森病的步态A. 剪刀样步态B. 慌张步态C. 软瘫步态D. 跨阈步态、E. 摇摆形步态4. 下述哪项不是三叉神经痛的发作特点A. 发作前常无先兆B. 骤然闪电C. 持续钝痛D. 二次发作期间完全无痛E. 半数以上有"扳击点"5. 一般情况下,三叉神经运动根位于感觉根的A. 前内侧B. 后内侧C. 前外侧D. 后外侧E. 以上都不是6. 硬膜下血肿多见于A. 冲击点伤B. 对冲伤C. 头颅挤压伤D. 加速性损伤E. 以上都不对7. 有关火器性颅脑损伤的清创手术,以下哪项错误A. 应力争一次彻底清创B. 清创应尽早进行C. 如已有化脓性感染可暂不缝合伤口D. 对非穿通性损伤的清创应优先于穿通性损伤E. 有颅内血肿、昏迷者应优先手术8. 有关颅内动脉瘤,下述哪项是正确的A. 创伤是动脉瘤破裂的原因B. 动脉瘤的破裂均有一定的诱因C. 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应嘱病人绝对卧床D. 颅内动脉瘤均位于Willis动脉环附近E. 脑血管造影正常,可除外颅内动脉瘤9. 有关脑干肿瘤手术原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切开应避开重要核团处B. 胶质瘤宜先自瘤内切除,向外扩展至其边界C. 血管网织细胞瘤需在瘤内电灼后分块切除D. 海绵状血管瘤出血时手术应将血肿及异常血管组织彻底切除E. 切除结核瘤时应防止脓液播散10. 有关血管网织细胞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为良性肿瘤B. 可多发C. 瘤结节与囊大小无关D. 囊性病程长,实性短E. 实性肿瘤术前可行血管栓塞11. 在动脉瘤手术中以下列哪种方法最好A. 孤立术B. 近端载瘤动脉夹闭术C. 加固术D. 瘤颈夹闭术E. 凝固术12. 在诊断颅内肿瘤时,平扫CT在哪方面优于MRIA. 提供三维成像B. 脑解剖结构显示好C. 后颅窝病变清楚显示D. 颅骨及钙化显示好E. 血管流空效应显示穿越肿瘤的血管13. 椎管内肿瘤最常见的为A. 脊膜瘤B. 胶质瘤C. 神经鞘瘤D. 转移瘤E. 皮样囊肿1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伴一侧动眼神经麻痹提示A. 后交通动脉瘤B. 小脑幕切迹疝C. 前交通动脉瘤D. 颈动脉海绵窦瘘E. 枕骨大孔疝15. 有关硬膜下血肿,下列哪项描述不恰当A. 急性硬膜下血肿是脑挫裂伤皮质小动脉破裂出血引起B.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时间是指伤后3天~2周C. 慢性硬膜下血肿常见出血血管是桥静脉D. 慢性硬膜下血肿癫痫发生率可达40%E. 慢性硬膜下血肿首选钻孔引流术16. 关于颅内动脉瘤的叙述,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 动脉瘤破裂常产生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产生颅内血肿B. 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主要在Willis动脉环及其周围C. 动脉瘤破裂不会引起癫痫D. 怀疑动脉瘤破裂出血时,可行腰穿检查E. 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发生在初次破裂后7天内最多17. 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疾病包括以下各项,但除外A. 颅脑损伤B. 颅内占位性病变C. 脑血管疾病D. 颅内先天性疾病E. 创伤性窒息18. 三叉神经痛首选的手术方法是A. 三叉神经周围支及半月节封闭术B. 三叉神经周围支抽出术C. 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D. 三叉神经根切断术E.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根射频毁损术19. 髓外肿瘤与髓内肿瘤相比,具有以下哪项特点A. 根痛早见B. 感觉分离在早期出现C. 病史中感觉障碍平面有由下向上升的倾向D. 早期出现膀胱和直肠控制障碍E. 肌肉萎缩比髓内肿瘤常见20. 下列关于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表现,不正确的是A. 有遗传倾向B. 大多数位于小脑C. 男性多于女性D. 成人多见E. 预后不良21. 下述关于急性硬膜外血肿错误的是A. 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肿以颞部多见B. 均出现所谓的"中间清醒期"C. 大多数合并有颅骨骨折D. 好发于青壮年E. 在患者中间清醒期常有躁动不安22. 下述疾病中哪一类是颅骨良性肿瘤A. 颅骨多发性骨髓瘤B. 颅骨成骨细胞瘤C. 颅骨骨化性纤维瘤D. 颅骨转移瘤E. 颅骨网织细胞肉瘤23. 星形细胞瘤主要发生于A. 脑皮层内B. 脑室内C. 脑内各神经核团D. 脑白质内E. 颅底24. 一侧肢体皮肤图形觉、实体觉缺失,病灶位于A. 对侧额叶B. 对侧颞叶C. 同侧颞叶D. 对侧顶叶E. 同侧顶叶25. 硬脑膜动静脉瘘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A. 头痛B. 蛛网膜下腔出血C. 癫痫D. 血管杂音E. 神经功能缺失26. 有关畸胎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可同时出现所有胚层来源的组织B. 神经上皮组织最常见C. 恶性畸胎瘤是指肿瘤中有生殖细胞瘤及绒毛膜上皮癌成分D. 松果体区肿瘤(松果体细胞瘤、生殖细胞瘤及畸胎瘤)会导致性早熟E. 畸胎瘤CT值可低于脑脊液,也可高至接近骨质27. 有关颅随动脉瘤的叙述,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 动脉瘤破裂常产生蛛网膜下腔出血B. 动脉瘤破裂可产生脑缺血C. 动脉瘤破裂不会引起癫痫D. 巨型动脉瘤易在瘤腔内形成血栓E. 动脉瘤破裂可产生颅内血肿28. 有关脑膜瘤的发生,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 女性发病率较高B.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C. 多发生于旁矢状面和凸面D. 多起源于蛛网膜细胞E. 少数可恶性变29. 有关原发淋巴瘤描述不正确的是A. 幕上多见B. 均边界清楚C. 周围水肿明显D. 对放疗非常敏感E. 立体定向活检有重要价值30. 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大多数患者在首次出血多长时间后停止出血A. 1小时B. 3小时C. 6小时D. 12小时E. 14小时31. 诊断扁平颅底主要测量A. 钱氏线B. Fishgold线~C. Bull角D. Boogard角E. 基底角32. 自中脑背部发出的脑神经是A. 动眼神经B. 滑车神经C. 外展神经D. 面神经E. 舌咽神经33. 经视交叉进入对侧视束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纤维是以下哪部分A. 上半部B. 下半部C. 颞侧D. 鼻侧E. 全部34. 关于神经上皮性肿瘤的好发部位,下列哪项说法不恰当A. 幕上星形细胞瘤多见于额叶B. 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额叶C. 幕上室管膜细胞瘤多见于第三脑室D. 髓母细胞瘤好发于小脑蚓部E. 脉络丛乳头状瘤在成人多发生于第四脑室35. 下列有关动静脉畸形,叙述不恰当的是A. 动静脉畸形为脑血管畸形中最常见者B. 动静脉畸形是动脉与静脉直接相通,其间无毛细血管C. 最常见的症状是颅内出血D. 发生多少的排列为:顶叶>额叶>颞叶E. 迅速切除畸形血管团可避免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的发生36. 颅内压增高治疗的一般处理中,指出下列哪项错误A. 密切观察各项生命体征变化B. 适当补液,量出为人C. 高压灌肠D. 意识不清者可考虑气管切开E. 尽早明确病因诊断37. 神经上皮性肿瘤起源于A. 硬脑膜B. 蛛网膜C. 神经间质细胞D. 神经纤维E. 颅内血管38. 听神经瘤多来自A. 耳蜗神经B. 前庭神经C. 中间神经D. 面神经E. 三叉神经39. 下述关于静脉窦损伤错误的是A. 上矢状窦损伤最常见B. 静脉窦损伤后伴有颅内血肿多需手术治疗C. 术中为减少出血,病人头位可抬高,但不宜过高D. 上矢状窦后1/3损伤,可分别结扎两断端E. 非主侧横窦断裂,可分别结扎40. 下述开放性脊髓损伤的处理原则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 开放性脊髓损伤一般不影响脊柱稳定性,对搬运无特殊要求B. 优先处理脊髓损伤,积极抗休克治疗C. 早期全身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D. 早期实施清创术E. 椎板切除术的目的是椎管内清创41. 血管网织细胞瘤病理分类不包括A. 毛细血管型B. 网状细胞型C. 血管母细胞型D. 海绵型E. 混合型42. 一患者首先出现左上肢放射性疼痛、感觉障碍及弛缓性瘫痪,而后顺序出现左下肢痉挛性瘫痪、右下肢痉挛性瘫痪、右上肢弛缓性瘫痪。
矢状窦旁脑膜瘤18例手术治疗分析
术切 除肿 瘤 。头皮 切 口以肿 瘤位 置 为 中
李
汪
间 。②头皮切 口及 骨瓣 的设计 应超 过病 变范 围 , 充分暴 露瘤 体 , 要 时可跨 过 中 必
线, 以保持 肿 瘤在 切 除 过程 中术 野均 可
斌
洋
谭 卫
杨 磊
黄
斌
刘 开 生
切 除并用人 工硬 脑膜 补片 或 自体 筋膜 修
复。对颅 骨受 侵犯 的 4例患 者均 给 予去
析 20 0 2年 1 月 ~20 2 0 7年 1 月 收 治 的 2
l 例 矢状 窦旁脑膜瘤 的 临床表 现、 断 、 8 诊
手 术 方 式 及 其 疗 效 。 结 果 : Smpo 按 i sn切 除 分 级 :I级 1 例 ( 2 ) 3 7 % ,Ⅱ 级 4 例
讨 论
如缺损较大 , 可用硬膜或其他 静脉 管材料 修补 , 重建矢状 窦。本组 6例直接 缝合 , 2
例采用硬膜 修补矢 状窦 。中央沟 静脉 位 于肿瘤前或后时处理较为简单 , 当中央沟 静脉骑跨肿 瘤时 处理较 为 困难。可在 显 微镜 下沿静脉走 向将其游离 , 给予棉 片保 护。当中央沟静脉与肿瘤粘连紧密时 , 宁 可遗留少许肿 瘤或包 膜 , 不要 强行 切 除 , 可以加 以 电凝 处理 , 果 在 剥离 过 程 如 中该静脉出血则切勿 电凝 , 明胶海 绵及 用 棉片压迫止血即可 , 以防止术后 出现不可 逆的神经功能缺失 。 处理好受侵 犯 的硬膜 、 骨 , 颅 防止 复 发: 目前主 张尽可能一次性将受侵犯 的硬 膜、 静脉窦壁 及颅 骨充 分切 除 , 以达到 根
学资料 了解肿瘤与 毗邻结构 的关 系 , 以及 神经血管 的包 绕 情况 , 术前 备 血 1 0 6 0~ 20 m 。设计好 手术 切 口及骨窗 范围 , 00 l 保 证肿瘤切 除过程 中视野 均可 及 , 指导术 中 肿瘤全切 而不损 伤周 围结 构。 同时将受 累的硬膜 、 静脉窦及颅骨一并切 除。 术 中出血 的控 制 : 脑膜 瘤血 供 丰富 , 多 由颈 内、 外动脉双重供血 。处理不 当易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20例报道)
【e rs a i liu ; e ig m ; coug r Ky WOd 】sg t n s m n i a mi s re t s a n o r y
矢状窦旁脑膜瘤(a aa i a nn ima , s 是脑 膜 P rs gt l me igo sP M) t
窦 角的脑膜瘤 ,约 占颅内脑膜 瘤的1%~2 %,发生率仅次于 大 7 0 脑 凸面脑膜瘤…。P M 由颈 内、颈外双重 动脉系统供 血 ,因其 S 常侵犯上矢状窦及引流静脉,肿瘤难以全切 ,特别是位于上矢状 窦 中后 1 3 / 者血运丰富,使得手术全切有一定难度 。随着神经影
像 学检 查 ,显微 神 经 外 科手 术 技 术 的 发展 ,使 的矢 状 窦 旁 脑膜 瘤
张承 军 陈小 艳
[ 摘要] 目的 探 讨显微 外科 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 析 自 00 1 2 0 # 月~2 0 # 1 - 0 9 - 月显微手术治疗 的2 例矢状 窦 o 旁脑膜 瘤的临床 资料 。结果 S p nf i s 级切除i 例(o ) i m o 6% , l 2 级切除4 2 % , 川 切除4 2% 。术后 随访8 6 例(0 ) 级 例(0 ) ~9 个月,平均2 个月,无手术死亡 2 及复发病例 。结论 利用显微外科手术技 术 , 有效地控制术 中出血 ,并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及避免脑 皮质 g流静脉 的损伤 ,力争全切肿瘤,可提高 I
瘤 的好 发 部 位 之 一 , 是 指 肿 瘤 基 底 附 着 在 上 矢状 窦 并 充 满矢 状 它
取 侧俯 卧位 ,Ma f l头架 固定头部 ,②皮瓣和骨瓣 。根据 C y ed i T
13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体会
效+ 基本有效 ) / 总例数 ] × 1 0 0 %, 复发率 =( 复发例数/ 总例
数 )×1 0 0 %。 1 . 4 统计学分析 : 所有数据使用 S P S S 1 9 . 0软件包处理 , 计量
2 结 果
观察组有 效 4 1例 ( 8 5 . 4 %), 基本有 效 5例 ( 1 0 . 4 %) , 无 效 2例( 4 . 2 %) ; 对照组 有效 l 2例 ( 2 7 . 2 %) , 基 本有 效 2 2例 ( 5 0 . 0 %) , 无效 1 0例 ( 2 2 . 7 %) ; 两组 比较差 异有统 计学意义 ( P<0 . 5) 0 。术 后 1 2个 月 复 发 率 观 察 组 8 . 3 %, 对 照 组 3 6 . 3 %, 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 P< 0 . 5) 0 。详见表 1 。观察
[ 5 ] 曹泽毅 . 中华妇产科学 [ M] .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版 , 2 0 0 4 :
l 51 5.
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 术后 1 2 个 月复发率观察组 8 . 3 %, 对照 组3 6 。 3 %, 观察组 明显低于对 照组 , 两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 学意 义( P< 0 . 5) 0 。与国内学者刘晓瑛等腹腔镜术后加 用 G n R H— d的复发率仅达 8 %相近 。 J 。本 研究 术后使用 G n R H— 3个 月, 随访肝功能无 异常。标 准的治疗 方案不超过 6个 月 , 如
4 参 考 文 献
成为首选 的手术治疗方式 。但手 术难 以进 行彻底分离 和清 除病灶 , 术后 复发率较 高。据文 献报道 腹腔镜 单纯 保守手术
矢状窦旁脑膜瘤全切后的矢状窦重建
矢状窦旁脑膜瘤全切后的矢状窦重建魏学忠李智勇林少宾赵崇智脑膜瘤是颅内常见的一种肿瘤。
组织学上多属良性,但有局部浸润的倾向,术后复发较多,约20%左右。
术中如未能彻底切除肿瘤及受累的硬脑膜、静脉窦或颅骨等组织是复发的重要原因。
矢状窦旁脑膜瘤发生于矢状窦壁,欲行全切时必须将受累的矢状窦一并切除,手术难度很大。
自1989年5月~1993年5月我科(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对15例矢状窦旁中、后1/3部位脑膜瘤,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将肿瘤与受累的矢状窦完全切除,尔后用自体颈外静脉、硬脑膜或大脑镰进行修补、重建了矢状窦的血液循环。
并在5例中,4条前中央沟静脉和3条后中央沟静脉与重建的矢状窦进行了吻合,恢复了中央区皮层静脉和矢状窦的血液循环。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年龄和性别本组男9例,女6例。
年龄31~40岁7例,41~50岁4例,51~60岁3例,61~70岁1例。
1.2症状和体征15例中有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或腰穿颅内压增高症状者8例;有癫痫发作者4例;有偏瘫、偏侧感觉障碍等定位症状者5例。
1.3肿瘤与矢状窦的关系15例均经CT或MR检查确诊。
肿瘤位于额顶部或顶部矢状窦旁13例,顶枕部2例。
跨矢状窦4例,2例为复发肿瘤。
肿瘤直径5~10cm 者14例,3~4cm者1例。
术前DSA或MRA检查9例,其中矢状窦显影4例,闭塞5例。
15例术中见肿瘤累及矢状窦外侧角者3例,累及一个或两个壁者5例,3个壁均受累者7例。
1.4手术方法15例均完全切除了肿瘤与受累的矢状窦部分。
①体位与切口:采用仰卧位或半侧俯卧位,抬高头部20°用头架固定,以利减少术中出血,并预防因矢状窦切开后发生空气栓塞。
②开颅切口设计要符合肿瘤部位,骨瓣要足够大并跨越矢状窦,同时应看到肿瘤前后两端正常矢状窦,以满足手术操作的需要。
③沿肿瘤边缘环形切开硬脑膜,用超声吸引器、肿瘤钳等先在肿瘤内分块切除,逐步缩小肿瘤体积后再游离肿瘤包膜。
上矢状窦、横窦外伤及手术损伤的处理终极版
静脉窦损伤一、概述颅内静脉窦损伤出血是颅脑损伤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最常见的损伤是上矢状窦,其次是横窦,其他静脉窦损伤极为少见。
上矢状窦为引流大脑半球血液的最主要途径,损伤造成闭塞时,可产生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
上矢状窦损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颅脑创伤,可单独发生或并发于颅脑的其他创伤,由于静脉窦无肌层并受周围组织固定,损伤后窦壁坚韧不易回缩或塌陷,易致汹涌的致死性大出血,常规的电凝止血方法往往难以奏效,甚至适得其反。
在整复骨折或去除骨折片时,若处理不当,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因此,临床上通过术前CT扫描及时诊断、评估上矢状窦损伤和出血情况及熟悉局部解剖,正确开颅骨窗邻近静脉窦,正确地操作各种器械,谨慎打开颅骨则可减少静脉窦损、及时正确止血是抢救此类患者的关键。
二、诊断1、疑诊:(1)、外伤(重物击打、异物嵌入或刀砍伤):静脉窦附近的颅骨如额顶骨粉碎、凹陷性骨折和枕骨骨折致上矢状窦(最多见分前中后1/3 段)、横窦、乙状窦、海绵窦、窦汇、岩上窦、下矢状窦等处闭合性或开放性损伤。
研究认为位于前1/3段者多无明显症状;中1/3段者可出现运动或感觉障碍,如单下肢或双下肢或三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可伴小便障碍;后1/3段者以颅内压增高表现为主,肢体瘫痪少见。
因此,如果颅顶部直接暴力、开放性骨折和异物嵌插性损伤患者出现上述临床症状,应考虑到上矢状窦损伤的可能。
而丁建军等认为出现以下几点应高度怀疑静脉窦损伤:①开放性颅脑损伤,伤口经过静脉窦,伴大量出血者;②跨静脉窦的凹陷性粉碎性颅骨骨折;③跨越上矢状窦中部的骨折伴有痉挛性单侧下肢或双侧下肢瘫,三肢瘫或四肢瘫;④枕骨骨折出现良性颅内高压。
(2)、医源性损伤:肿瘤、脓肿、囊肿及寄生虫等病变位于上述颅骨周围或附近。
2、确诊:头颅CTA或全脑血管造影(DSA)了解有无解剖变异(乙状窦、横窦缺如或上矢状窦经窦汇延伸到枕骨大孔边缘,向外斜入颈静脉球部,优势横窦或乙状窦)。
一、手术适应症及禁忌症1、适应症:(1)开放性颅脑损伤、颅骨凹陷性骨折损伤静脉窦后急剧活动性出血,伴颅内血肿,或无活动性出血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严重颅内压升高或重要功能区损伤。
矢状窦旁脑膜瘤32例手术治疗体会
手术切 口的设 计要充分 有利 于肿瘤的暴露 与处理 , 助 借 影像学检查结果进 行精确的肿瘤定位 和切 口设计 , 使肿瘤 处 于形成的骨窗之中心 , 骨窗的边 缘 比肿瘤边界要略宽 。应 在 中线旁开 1 m处 钻孔 , c 以防止损伤矢状 窦 , 中、 13 对 后 / 矢 状窦旁脑 膜瘤钻 孔时更 要注 意矢状窦 的保护。控制好 术 中 出血是手术成败 的关键 。在切除肿瘤时 , 我们常首 先电凝离 断肿瘤在矢状窦 壁附着处 , 再仔 细分离肿瘤 表面 的粘连 , 严 格沿肿瘤与正常脑组织及蛛网膜间隙分离瘤 体 , 由浅 入深地 分离肿瘤周 围 的供血 动脉 及瘤 周 的毛细 血管并 电凝切 断 。 体积较小 的肿瘤 , 可完整切除 ; 体积较大的肿瘤 , 先瘤 内分块 切除 , 待肿瘤体积 明显缩小后 , 牵拉瘤 壁, 继续沿瘤壁 与蛛 网 膜之 间进行分离 , 残余 肿瘤组织 切除 , 将 可以避免 造成瘤 周 脑组织过多的牵拉损伤 , 影响功能 。在切除肿瘤时要注意 保 护大脑前动脉及大脑 中动脉的重要 分支及重 要的 皮质静脉 ( 特别是 中央静脉) 除非确认为肿瘤供 血血管否则决不轻易 , 离断。如何保护 和妥善处 理好受肿 瘤侵蚀 的上矢 状窦是 手 术成 功的关键 。开颅时就要 防止对矢状窦造成 意外 损伤 ; 在 切除矢状 窦壁 以外 的肿瘤部分后 , 已受肿瘤浸 润的矢状窦 对 及窦 内部 分肿瘤组 织的处 理, 主要考虑 两方面 因素 : 状窦 矢 受累部位 和受肿 瘤浸润 的程度 。处理 方式主要 有矢状 窦侧 壁 电凝 、 矢状 窦侧 壁切除 、 矢状 窦切除 和血管移植 重建 矢状 窦等方法 。
入路 。位 于前 13 / 及中 13 / 矢状窦旁脑膜瘤均 取仰 卧位 , 后 13 / 矢状窦旁脑膜瘤 取侧俯卧位 。皮瓣切 口可位 于中线或过 中线 , 形成额 、 额顶 、 顶枕马蹄形皮瓣 。骨瓣前 后两端应暴露 出距肿瘤边缘 1c 的正常矢状 窦。显微 镜下首先尽量 分离 m 肿瘤与矢状窦壁的 附着 处, 肿瘤脱 离矢状 窦并减少 出血 ; 使
脑膜瘤临床诊疗指南
脑膜瘤临床诊疗指南一、流行病学1.脑膜瘤是指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的肿瘤。
大部分为良性。
占颅内肿瘤的15〜24%,椎管内肿瘤22~43%;男女比例约为1:2;幕上较幕下多见,约为8:12.病因一尚不明确:①病毒感染:DNA病毒可能在脑膜瘤发生上起一些作用,但确切因果关系仍有待阐明。
②放射线: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机制损伤DNA,导致肿瘤发生;③外伤:观点不统一;④遗传因素:22号染色体长臂上抑癌基因的缺失;⑤激素和生长因子受体:存在较大争议。
二、病理分型迄今未统一。
WH0将其分为3级。
I级为良性脑膜瘤,Ⅱ级为不典型胶质瘤,Ⅲ级为恶性(间变性)脑膜瘤。
2000年WHO关于脑膜瘤的分型(根据脑膜瘤复发倾向和侵袭性)病理分型WHO分级较少机会复发和侵袭的脑膜瘤脑膜内皮细胞型Ⅰ级纤维型(纤维母细胞型)Ⅰ级过渡型(混合型)Ⅰ级砂粒型Ⅰ级血管瘤型Ⅰ级微囊型Ⅰ级分泌型Ⅰ级淋巴浆细胞丰富型Ⅰ级化生型Ⅰ级较多机会复发和/或侵袭性强的脑膜瘤非典型脑膜瘤Ⅱ级透明细胞型Ⅱ级脊索样型Ⅱ级横纹肌样Ⅲ级乳头状型Ⅲ级恶性或间变形Ⅲ级三、诊断——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一)临床表现:病程一般较长,许多患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癫痫、精神障碍,部分患者因头外伤或其他原因,经头颅CT 检查偶然发现。
可伴有颅内高压症状及局灶神经功能缺损。
可见于任何颅内部位。
(二)影像学检查(1)X线平片:较少应用:①高颅压表现;②肿瘤钙化,见于砂粒型;③局部颅骨增生或破坏;④板障静脉增粗和增多,脑膜动脉沟增粗,棘孔可扩大。
(2)CT:重要方法:①瘤呈圆形或分叶状或扁平状,边界清晰;②密度均匀呈等或偏高密度;③增强后密度均匀增高;④瘤内钙化多均匀,但可不规则;⑤局部颅骨可增生或破坏;⑥在肿瘤附近有不增强的低密度带,提示水肿、囊变。
(3)MRI:主要诊断方法:①以硬脑膜为其基底;②T1加权多为高信号,T2加权上,肿瘤呈低至高信号;③在T1和T2加权上常可见肿瘤与脑组织之间一低信号界面,代表受压的蛛网膜或静脉丛;④T2加权可清晰显示瘤周水肿;⑤脑膜尾征:反映该处硬脑膜的通透性增大,并不是肿瘤浸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2008,28(10):36237.[2]公志敏.社区获得性肺炎的X线诊断[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4):28229.[3]袁云枝,赵伟,吕真亮,等.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指南变迁解读[J].包头医学,2009,33(2):87.[4]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5]林萍,赵力波,贾霜.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因及治疗原则[J].中国药业,2006,15(6):63264.[6]刘慧,张天托,吴本权,等.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9):4571.(收稿日期:2009212208)上矢状窦中1/3段脑膜瘤的外科治疗于 新,李士月,刘 锐,王亚明,杜亚楠(海军总医院,北京100048) 摘要:目的 探讨中1/3段上矢状窦脑膜瘤的治疗策略及结果。
方法 35例中1/3段矢状窦脑膜瘤患者行显微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经DS A或MRA+MRV检查以确定上矢状窦的闭塞程度和静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Si m p s onⅠ或Ⅱ级切除,7例术前术中确定为上矢状窦完全闭塞者予以肿瘤和受侵犯矢状窦完全切除。
术后1例死于麻醉原因,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术后随访,有3例肿瘤复发。
结论 术前血管影像检查对手术方案的制订非常重要,如上矢状窦未完全闭塞,应尽最大可能切除肿瘤并保持矢状窦完整通畅;如上矢状窦已完全闭塞,则连同肿瘤一起切除,无需矢状窦的重建。
关键词:脑膜瘤;上矢状窦;外科治疗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2266X(2010)0820095202 目前,对上矢状窦前1/3段脑膜瘤及后1/3段脑膜瘤的治疗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中1/3段脑膜瘤矢状窦的处理(保留与否)则存在争议[1,2]。
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们对35例此段脑膜瘤患者进行显微手术治疗。
现将结果与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男11例、女24例,年龄25~80岁、平均42.3岁。
病史1个月~11a、平均15个月。
临床表现:头痛21例,癫痫发作5例,肢体力弱7例,慢性颅内压增高表现13例,视物模糊9例。
影像学表现:行脑CT检查23例,均表现为等或高密度类圆形影,边界清楚,强化明显。
MR I检查35例,显示为典型的脑膜瘤特征:病变呈等T1或稍长T1,长T2或稍长T2,边界清楚,增强后肿瘤呈明显的均匀强化。
术前DS A检查20例,MRA+MRV检查15例,其中显示上矢状窦未完全闭塞者18例,已完全闭塞者17例(病变区所属引流静脉未与其他静脉或静脉窦形成有效侧支循环者10例,形成广泛侧支循环者7例)。
病变类型: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和术中所见将肿瘤分为以下3型:Ⅰ型为病变累及一侧矢状窦壁或同时累及矢状窦顶壁者,共17例;Ⅱ型为病变累及双侧窦壁或同时累及矢状窦顶壁者,共12例;Ⅲ型为病变累及矢状窦3个壁并向两侧生长者,共6例,其中5例为多发部位脑膜瘤。
所有患者均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并经病理学证实。
病理学诊断:纤维型18例(其中1例病理显示肿瘤细胞增生活跃),血管内皮型5例,上皮细胞型4例,砂粒型3例,混合型5例。
1.2 手术方法 手术切口跨中线,骨瓣应超出肿瘤范围,硬膜切开时应避免脑皮层静脉受损伤,因有时静脉在硬膜内有较长距离的潜行,切开硬膜时易损伤这些静脉。
沿肿瘤表面分离蛛网膜,如肿瘤已侵及脑皮质软脑膜,则蛛网膜间隙消失,此时脑皮质受损伤的机会将会明显增加。
避免桥静脉损伤,桥静脉汇入矢状窦处最易受牵拉撕裂伤,术中应尤其注意,局部贴敷止血绵或明胶海绵并减少静脉牵拉。
所有肿瘤都不再追求完整切除,应瘤内分块切除,先行肿瘤附着处切除可减少肿瘤供血,再用CUS A刀行肿瘤内分块切除减小肿瘤体积,直至肿瘤壁变薄变软后仔细从脑组织上分离下来,如此反复交替进行,直至肿瘤主体成分完全切除。
术前DS A检查非常重要,可判断上矢状窦是否已完全闭塞,大脑上静脉是否与其他静脉窦形成吻合交通,并了解肿瘤的供血,肿瘤与引流静脉的位置关系,如肿瘤以颈外动脉供血为主,术前颈外供血动脉栓塞可减少术中出血。
矢状窦受肿瘤侵犯但并未闭塞者,肿瘤主体切59 山东医药2010年第50卷第8期 除后再处理受累的矢状窦,取出侵入窦内的肿瘤,尽量切除受侵及的窦壁并进行必要的缝合与修补,保证矢状窦的通畅。
如上矢状窦已完全闭塞且大脑上静脉已与其他静脉窦形成吻合交通,术中受肿瘤侵犯的矢状窦可与肿瘤一起切除。
2 结果肿瘤及受肿瘤侵犯的脑膜和大脑镰完全切除,受累的矢状窦部分切除、修补并电灼者(Si m p s onⅡ级)28例。
肿瘤及受肿瘤侵犯的脑膜、大脑镰及矢状窦均完全切除者(Si m p s onⅠ级)7例。
因麻醉意外死亡1例;术后出现肢体不同程度肌力下降8例, 6例于术后2周~5个月内完全恢复,2例于6个月后仍未完全恢复(1例小腿及足部肌力恢复至4级, 1例足部肌力恢复至3级)。
所有患者均得到6~108个月、平均49.5个月的随访,有3例肿瘤复发: 1例病理检查为肿瘤细胞增生活跃,术后18个月原肿瘤部位前后相邻处矢状窦肿瘤明显复发,1例于8 a后复发,肿瘤位于原术区后的矢状窦,另1例术后6a复发于原肿瘤前方大脑镰。
复发者均行再次手术切除。
3 讨论目前对中1/3的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治疗尚存有较大争议。
部分学者认为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手段,即将脑膜瘤连同受侵及的矢状窦一起切除并行矢状窦的重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但近来的观点认为矢状窦的切除与重建固然降低了术后复发率,但手术难度大,增加了术后并发症和神经功能缺失的发生率,有些功能缺失甚至是严重和永久的,所以出于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的考虑,主张应尽量切除肿瘤并保留矢状窦的完整[3~5]。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快速发展,术前影像学检查如DS A、MRA、MRV等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并判断被肿瘤侵犯的上矢状窦切除术后是否会造成大脑半球特别是中央区的静脉回流障碍,是否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从而为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有用的依据[6~8]。
本组中我们共对7例患者施行了肿瘤连同受侵矢状窦、大脑镰和硬脑膜的完全切除,这些患者均于术前进行了详细的血管造影或成像,可以判断出上矢状窦已完全闭塞而且病变区双侧的引流静脉已与其他静脉窦形成侧支吻合,手术后均未出现病变区附近脑组织的静脉回流障碍,也未发生相应的并发症和神经功能缺失。
我们考虑这些患者在肿瘤生长致使矢状窦逐渐狭窄闭塞的过程中,大脑半球已建立了新的静脉循环系统代偿了闭塞的矢状窦,这种代偿可能有深浅两种途径,浅静脉的代偿已在本临床观察中得到充分证实,深静脉系统的代偿以及其代偿的程度还仅处于理论阶段,未获得有力的证据支持,有待于以后研究。
由此也提醒我们在矢状窦切除的手术中,应特别强调对所有静脉系统的保护,这应包括表浅的皮层静脉和下矢状窦,一旦发生术中损伤将会导致严重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甚至意识障碍。
其他28例血管成像不能确定矢状窦完全闭塞或已形成引流静脉侧支循环者仅进行了肿瘤和受侵硬膜和大脑镰的彻底切除和矢状窦的局部处理。
经6个月~9a 的随访,仅2例遗留有轻度的小腿及足部肌肉力弱,3例肿瘤复发。
综上所述,上矢状窦中1/3段脑膜瘤术前均应进行DS A或MRA+MRV检查。
如上矢状窦已完全闭塞且大脑上静脉已与其他静脉窦形成吻合交通,术中受肿瘤侵犯的矢状窦可与肿瘤一起切除。
矢状窦受肿瘤侵犯但并未闭塞者,矢状窦应予以保留,术中应保证矢状窦的通畅。
术中先行瘤内分块切除再仔细分离切除瘤壁可减少脑组织损伤,利于肢体运动功能的保留。
参考文献:[1]Nowak A,Marchel A.Surgical treat m ent of parasagittal and falxmeningi omas[J].Neur ol Neur ochir Pol,2007,41(4):3062314.[2]Chernov M.Meningi omas of the superi or sagittal sinus[J].J Neu2r osurg,2007,106(4):7362737.[3]D i M eco F,L i K W,Casali C,et al.Meningi omas invading the supe2ri or sagittal sinus:surgical experience in108cases[J].Neur osur2 gery,2004,55(6):126321274.[4]Car oli E,O rlando ER,Mastr onardi L,et al.Meningi omas infiltra2ting the superi or sagittal sinus:surgical considerati ons of328cases [J].Neur osurg Rev,2006,29(3):2362241.[5]Pam irMN,Peker S,Kilic T,et al.Efficacy of ga mma2knife surgeryf or treating meningi omas that involve the superi or sagittal sinus[J].Zentralbl2Neur ochir,2007,68(2):73278.[6]Bozzao A,Finocchi V,Romano A,et al.Role of contrast2enhancedMR venography in the p reoperative evaluati on of parasagittal menin2 gi omas[J].Eur Radi ol,2005,15(9):179021796.[7]Zhen J,L iu C,J iang B,et al.Preoperative evaluati on of venoussyste m s with computed t omography venography in parasagittalmenin2 gi omas[J].J Comput A ssist Tomogr,2008,32(2):2932297. [8]查云飞,孔祥泉,杨建勇,等.上矢状窦旁脑膜瘤侵犯静脉窦的三维对比增强MR静脉血管成像[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7,18(7):4572460.(收稿日期:2009210224)69 山东医药2010年第50卷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