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红论文选生气通天论

合集下载

(11)刘力红识阴阳,步入中医之门

(11)刘力红识阴阳,步入中医之门

(11)刘力红识阴阳,步入中医之门编者按:本文用深入浅出的话语阐明了阴阳的关系、主导和体用,使我们对阴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清代医家郑钦安先生在《医理真传》的序中写道:“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

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

”故而正确的认识阴阳,是我们真正步入中医之门的关键,本文即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1.认识阴阳中医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中医里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方方面面都要围绕它,离开它就不行的这个东西是什么?这就是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首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的这段话对阴阳作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

我们做任何学问,尤其是中医这门学问,离不开天地,而阴阳是天地之道;阴阳是万物的纲纪,一个万物,一个纲纪,大家可以掂量一下这个分量,有什么东西还能逃过这个阴阳。

阴阳是变化的父母,我们探讨事物,无非是探讨它的变化,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而是什么导致这个变化呢?是阴阳;我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社会的东西也好,自然的东西也好,不论你是动物还是植物,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是宇宙还是银河,它的整个过程无非就是一个生生杀杀的过程,那么,这个生杀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本始还是阴阳。

另外,就是神明之府,神明就是讲精神讲思维,所以,这一条与人类自身的关系特别大。

那么,神明怎么来,还是与阴阳有关。

最后,就要谈到治病求本的问题,现在人都知道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

当我们问一句中医怎么治本?或者中医通过什么来治本呢?这就回答不上了。

其实,这个本还是阴阳,还是要在阴阳里面寻求。

阴阳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到方方面面的,最本始的东西。

不知大家对阴阳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是否达到了《内经》的高度?我在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时都喜欢提这个问题,而同学们给我的回答也就是《中基》教材的那几条,什么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等。

而再往下问,答不出了。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心得体会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心得体会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心得体会《生气通天论》是南朝宋时文学家陆机所著的一篇骈文。

全文以“生气”为主题,阐述了生气的本质、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处理生气的态度。

通过阅读《生气通天论》,我深受启发,对于生气这一情绪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生气通天论》指出了生气的本质和产生的原因。

文章中提到:“生气者,非至阳之气,此人之胜气也。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生气是一种阳气的表现,是人在面对挫折、不公或遭遇不顺心的事情时,内心激愤、愤怒的表现。

其次,陆机在文中还指出了生气产生的主要原因。

他认为“人以内轻气多,故生气且难禁,外重气少,故清气彰迟也。

”这表明,生气产生是因为人的内心轻浮,无法接受挫折和压力,因此产生了愤怒的情绪。

其次,在《生气通天论》中,陆机告诫人们应该正确处理生气的态度。

他强调:“独丧生气而能堪任重任乎?”这句话意味着,生气乃是一种消耗能量的情绪,如果长时间陷于生气中,将会影响到人的正常思考和行为,因此我们应该尽快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平静的心态。

此外,陆机还提出了处理生气的方法,他指出:“居环境安逸。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营造一个宽松、舒适、愉快的环境,每天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使自己身心放松。

此外,还应该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避免因为意见不合而产生冲突和争吵。

最后,《生气通天论》给我启示和启发。

生气作为一种情绪,难免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悲伤,但我们不能被生气所控制,要学会正确处理和驾驭自己的情绪。

通过学习《生气通天论》,我意识到生气无法解决问题,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此外,我还意识到生气并不是一种可怕和无用的情绪,正如陆机所说:“生气有时,可以精神向上,焚烧毒物。

”生气可以激发我们更多的动力和斗志,但是我们不能滥用生气,需要正确的处理和运用。

总之,《生气通天论》给予了我关于生气的新思考和认识。

它提醒我要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分沉溺于生气之中,要保持平静的心态,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

【优秀文档】生气通天论篇第三_0

【优秀文档】生气通天论篇第三_0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相信大家在平常的生活中都听说过吧,这就是出自于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究竟该如何使自身阴阳协调,天人相应呢?从中我们又能了解到人与自然有哪些密切的联系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详细了解下生气通天论篇第三的相关内容。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

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生气通天论》

《生气通天论》

《生气通天论》《素问》第三篇的篇名就叫“生气通天论”。

有分歧的是,历来的注家对其中的“生气”解释不一。

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认为,“生气”这里专指人体的阳气。

比如姚止庵在《素问经注节解》里说:“生气者何?生生之气,阳气也。

”第二类观点则认为,“生气”之本义指的是人体的阴阳之气。

比如高士宗的《素问直解》说:“生阳之气,本于阴精,互相资益,以明阴阳之气,皆为生气。

”也就是说,“生气”即人体的生命之气,其实就是阴阳二气。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之所以能够出现第一种那样的观点,可能是因为本篇以较大篇幅论述了阳气在生命,包括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性之缘故。

但我个人认为此说不大合理!因为,不管是词意还是其中的字义,各自的意思都很单纯也都很明了;“阳气”就是“阳气”,“生气”也就是“生气”——生命之气。

我们实在找不出非要用“生气”来代替“阳气”的理由;最起码在意思的表达上,没必要用意义相对模糊的“生气”去代替意思非常明确的“阳气”。

至于“生气通天论”中的“通”,乃是相应、贯通之义;“天”则指自然界。

所以本篇题目“生气通天论”的整体意思就是指:人体阴阳与自然之阴阳息息相应、互相贯通的道理和意义。

正如高士宗在《素问直解》里所说的那样:“生气通天者,人身阴阳五行之气,生生不已,上通于天气也。

”有了这个认识作为前提,本篇接下来的内容便就很好理解了:“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这段经文说了四层意思。

第一,黄帝认为,人体生命的根本,从来都是与天地自然之阴阳二气相通的、协调一致的。

第二,比如天地自然之天气六合、九州之域,就很形象地与人体的九窍、五脏、十二节等相互对应。

第三,天气衍生出阴阳五行,而阴阳之气各自又依其盛衰消长变化程度以分为三类。

第四,人体如果经常违背自然的这种阴阳五行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而如果人体适应了这个自然规律,那么人的寿命则就可以得以延续。

我眼中的刘力红(转)

我眼中的刘力红(转)

我眼中的刘力红(转)楼主wzytcm 2008-12-09 18:37:12 我眼中的刘力红说明:近日,我连续在论坛发表了一系列评判当代火神派的文章,皆是在系统研究了火神派之源流、学术观点、用药法度的基础上的有感而发。

而这也正是学术评判的前提,正所谓不知者不可妄言也。

所发评论,自认为尚属客观公正公允持平之论。

但或许语言过于尖锐、文辞过于犀利,以至于刺痛了某些人的神经,招致了当代火神派的强烈不满,谩骂、恐吓接踵而至。

王国军先生再也按耐不住,迫不及待的跳了出来,直言要“拜访李寅”、“请李寅喝酒”,“不打不成交”,泼皮无赖的嘴脸暴露无遗。

我本行道之人,岂可因无赖之恐吓而畏首不前?一则真理不辨不明,二则当代火神派众徒子徒孙不敢在学术上作讨论,反而恼羞成怒、徒效泼皮之举,更说明了我已击中其要害。

毛主席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鲁迅先生也说要“痛打落水狗”。

我谨尊教导,特将当代火神派的另一主将刘力红做一评价,以观当代火神派还将做何反应。

更期待志同道合之士,共同声讨之。

正文:知道刘力红,源于《思考中医》的热销。

当时,圈内外热议、众名家推荐;我本好学之人,遂购之一读,颇多启迪。

《思考中医》中虽有众多纰漏之处,但因该书并非学术专著,所以大可不必吹毛求疵。

而正因其语言通俗易懂,把深奥的中医理论娓娓道来,才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医的广泛关注。

从这个角度来说,功劳实在不小。

尤其是从该书中体现出的刘博士对经典中医的热爱及对师道之尊重,更让我佩服之至。

在《思考中医》结尾,刘博士说道:“《老子》以五千言传世,《伤寒论》亦不过万余言,而我把一个思考,絮絮叨叨的言说了三十余万,圣凡之殊,一目了然”。

针对众多的拜师者则说:“你们拜我,出于至诚,而我拒绝你们,也是出于至诚,当然还有自知”,“以我目前的水平,只能做一个徒弟,还远远不能成为一个课徒之师,师道尊严,不是开玩笑的”。

语气何等谦恭。

对于各种批评,则说:“善意的批评,当然会使你直接受益。

生气通天论

生气通天论

(二)阴阳失和的病理变化
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三)“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感而即发(冬病) 因于寒,体若燔炭, 感而即发(冬病):因于寒,体若燔炭, 汗出而散。 汗出而散。 留连后发(春病) 冬伤于寒, 留连后发(春病):冬伤于寒,春必温 病。

感而即发(暑病) 因于暑, 感而即发 ( 暑病 ) : 因于暑 , 汗 , 烦 则喘喝,静则多言。 则喘喝,静则多言。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 天之大宝 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类经附翼·大宝论》
阳气随昼夜阴阳消长而变化
故阳气者, 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气生, 故阳气者 , 一日而主外 , 平旦人气生 , 日中而阳气隆, 日西而阳气已虚, 日中而阳气隆 , 日西而阳气已虚 , 气门 乃闭。 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 无见雾露, 是故暮而收拒 , 无扰筋骨 , 无见雾露 , 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旦慧、昼安、夕加、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串讲〗 串讲〗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注释: 注释:沮,通阻。 通阻。
〖分析〗 分析〗 3.阳气偏阻 3.阳气偏阻
阳气(卫阳)不足,偏阻一侧, 病 机 : 阳气 ( 卫阳 ) 不足 , 偏阻一侧, 不能温运全身。 不能温运全身。 临床表现:局部汗出, 临床表现:局部汗出,有可能出现局部肢体 枯萎不用的病症。 枯萎不用的病症。

暑伏而后发( 秋病) 夏伤于暑, 暑伏而后发 ( 秋病 ) : 夏伤于暑 , 秋 HAI疟 为HAI疟。
感而即发(秋病) 因于湿,首如裹, 感而即发(秋病):因于湿,首如裹,湿热 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 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 弛长为痿。 弛长为痿。 湿 湿伏而后发( 冬病) 秋伤于湿, 上逆而咳, 湿伏而后发 ( 冬病 ) : 秋伤于湿 , 上逆而咳 , 发为痿厥。 发为痿厥。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一)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一)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一)篇名释:1、前部由少师主论五态之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的性格、阴阳气血特征、治则以及外在形态。

在此基础上,岐伯各依五行衍变而为二十五人,继而阐述二十五人之模型制作、外在形态、内在性格及其与左右上下运气关系,手足六阳经气血、形色与髯须眉毛之美恶短长对应关系,以及相关刺则。

生气者,先天遗传之气也,初生之气也,是为生气之论;2、后部主论“生之本,本于阴阳”、通天之气与“其生五,其气三”之关系,疾病与四时寒暑燥湿风气之关系,阐述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神乃绝”之主张,是为通天之论。

故此名篇《生气通天论》。

‖LS72—D0101→S0605‖→‖SW03—D0101‖LS72—D0101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黄帝请教少师说:我曾听说,人有阴阳之分,什么叫阴人,什么叫阳人?S0101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

少师说:天地之间,孟仲季月六合之内,万物不离木火土金水五行,人也与之相应,并非只分男女就了事,那是简略的说法啊,是口述不能完全说明的。

D0201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黄帝说:我想简略听听其主旨,有贤人、圣人出现时,心之辨别功能,能有所准备而见机行事吗?S0201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

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少师说:大概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

凡此五态之人,形态各不相同,筋骨强弱、气血虚实各D0301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黄帝说:其不等之处,可以谈谈吗?S0301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

此太阴之人也。

少师说:太阴之人,贪婪且为人不仁,表面谦和却内心阴险,喜好获得而厌恶施舍,心气平和而不形于色,处事镇静不务当时,但有行动却后发制人。

思考中医--刘力红著

思考中医--刘力红著

刘力红著作者简介刘力红,男,1958年生。

汉族,湖南湘乡人。

医学博士、教授、广西名中医。

1978~1983年就读于广西中医学院,1983~1986年留本院温病教研室任教,1986~1989年于成都中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陈治恒教授,1989~1992年于南京中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陈亦人教授。

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同年回广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至今。

曾于本科毕业后随先师李阳波习医达七年之久。

其中有两年时间与先师同吃同住,亲历了传统的师徒生活,于传统文化的很多领域皆受到较为深广的熏陶,为今后的研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随后又随王庆余及曾邕生等师修习传统之易道医学。

1997年晋升教授,1999年起担任中医临床基础学学科带头人。

2002~2003年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访问。

临床擅以经方治疗内、妇、儿等科疾病,尤于温热剂的应用有较深体会。

研究方向:经典中医的理论及临床研究、中医的哲学思考。

专著《思考中医》于2003年6月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序作者是我众多学生中颇具特色的一位,这个特色不是指旁的什么,而是指他对中医,尤其是对经典中医那不同寻常的热爱与追求。

这在对经典的重视每况愈下,在高等中医院校纷纷将经典改为选修课的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赞许的,也是最令我感到欣慰之处。

作者对经典的执著与热爱,以及作者在经典中医方面所达到的境界,已在这部书稿中充分地展现出来。

相信各位在阅读过此书后,应该有所感,有所得。

诚如作者所言,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学科,而这个基础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够代替。

因此,欲学好中医,欲在中医这门学问里达到较高的境界,就必须重视经典,就必须重视这个基础学科。

欲诣扶桑,非舟莫适。

这是古今大师们所公认的必由之路,舍此别无他途。

《伤寒论》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是一部经典,是一部圣人的著述,是一部中医史上承前启后的巨著,是几乎所有的成名医家共同推崇的一部最最重要的典籍,是伐山之斧,是入道之津梁,而在我看来,更是一部论述疑难病证的专著。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开场白】首先说一下,吃四逆汤需要注意的问题:‘附子’你们要是不会太用生附子,你们就买那个炮附子。

但是,炮附子不要买那个太黑的、尤其是不要买那个黑附子,那个黑附子太没有力气了,就跟吃木头似的。

‘锅’煎药的时候,你们可以不用沙锅,就用那个搪瓷锅或者不锈钢锅,都可以,它们不会被火烧裂开,也不会因为掉到了地面上而被摔碎。

如果要是用沙锅的话,用一到两个月就坏了你还要去买新的,而且沙锅特别的沉重!就去买那种带着盖子的锅体有长把的‘不锈钢锅’这样的话在把锅加热后滤药的时候,就不容易烫手了。

‘火候’煮药的时候,一开始你就用煤气灶最小的那一档火,不要用大火烧开了,然后再调小用不着那样,因为古人讲究用的是柴火、桑柴火。

而那个煤气的燃烧值比柴火要大的多,所以,一开始你就用最小的火就行了!‘时间’第一边煮九十分钟,第二边煮六十分钟,就行了。

下班后,七点半开始煮药,九点钟倒出来,然后,再加水,水的液体面超过药渣一公分,然后加热。

之后,你想干什么九干什么,非常的简单,到了十点钟闹铃一响你马上关掉火源,不要打开锅的盖子,尤其是在夏天,第二天早上还不会变坏。

‘喝药’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先打开火源,然后刷牙洗脸,涮洗完后,回到厨房,那个药刚刚热好,这就可以喝了。

不论饭前还是饭后都可以喝药。

书上写的:什么饭前喝、饭后喝,咱们这个药别理会那一套。

要是那个样子的话,这个药你就别喝了。

书上写的:什么饭前喝、为什么要饭后喝呢?因为害怕这个药物伤害了胃,先吃点饭,把胃给撑住了,然后在吃药,就不伤胃了,那么,这个药还能吃吗?治一个,伤一个,这个就不是中医了。

传统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扶正祛邪、不伤正’。

饭前饭后都一样,什么时间都可以喝药。

你吃完药之后,还能吃饭,或者不影响吃饭就行了。

‘四逆汤的用法用量’附子、干姜、甘草,先是用:30克、40克、50克。

甘草你用炙甘草,生甘草都行,都能用。

然后40克、50克、60克,50克、60克、70克,60克、70克、80克,70克、80克、90克。

内经中编生气通天论

内经中编生气通天论

编生气通天论《内经》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对中医学的发展与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生气通天论”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被人们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本文将从“生气通天”的概念、生气的功能、生气的异常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生气通天的概念“生气”一词,源于《黄帝内经》。

在中医学中,生气是指人体内不断生成而运行的气,在机体内以气血形式发挥作用。

生气由于具有相对独立的生命现象,因此在《内经》中又称为“命气”或“元气”。

“生气通天”指的是人体的生气在经络系统中的运行与流通。

据《内经》所述:“天者,阴阳之所同也,万物之所归也,精神之所舍也,先天之本也。

”可见,人体的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与自然界紧密相连,因此将人体的生气与天地环境联系起来,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与人体关系的深刻认识。

生气的功能生气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首先,它能够促进经络系统的畅通及气血的正常循环,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其次,生气还具有调节机体内外环境的功能,能够帮助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最后,生气还能够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生气异常的表现生气异常表现为生气运行不畅、气血运行不畅或是气血虚虚实实等状况。

常见的生气病症有气滞、痰饮、血瘀等。

其中,气滞是指人体气运行不畅,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而引发的病症,如胸闷、胸痛、胁痛等;痰饮是指人体内湿气无法自行排出,聚而成饮而引发的病症,如咳嗽、痰多等;血瘀则是指人体血液在经络中积聚,影响气血的畅通运行而引发的病症,如痛经、瘀血等。

生气的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气异常,中医学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其中,针灸、推拿、草药等均可用于治疗气滞、痰饮、血瘀等情况。

在气滞方面,可以采用穴位按摩、气功等方法进行调理;在痰饮方面,可采用通窍、润肺、化痰等方法进行治疗;在血瘀方面,可以采用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方法进行治疗。

不仅如此,中医学还提出了一系列生活调养方法,以维持生气的平衡。

例如饮食调理,如多食蔬菜、水果等,少食油腻、辛辣等食品;运动调理,如适量运动、锻炼身体等;心理调理,如建立良好的情绪及心态等。

刘力红按腹琐记整理

刘力红按腹琐记整理

刘力红“按腹琐记”整理“按腹琐记”应首先源起于“同有三和中医-沈小淞:腹部手法。

”刘力红老师随后注解实践,故将理论知识,刘老师实践及诸位有代表性的提问和实践一并纳入,以飨诸位,共同体验中医手法的奇妙。

同有三和中医-沈小淞:腹部手法。

1.1《素问·通评虚实论》:“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

”意为五脏的问题,由六腑闭塞所引起。

诚如刘师所言:“六腑贵在通畅,以通为用。

六腑通,五脏才能发挥藏的功能。

”如《素问·五脏别论篇》:“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刘师:腹乃六腑之聚集地,其闭塞,其不通,我们很容易通过腹部的手法探知到,也就是适度力量的按压,若现疼痛,此处便是闭塞不通之处。

于此处保持力度,直至疼痛减轻或消失再移它处按压,渐至整个腹部。

透过此法可使六腑通畅,六腑通畅,五脏才能藏精,生命才具有活力!此时月明夕:请教刘师,推拿中老师说,顺直肠方向按摩为泻,个人觉的为此泻即为补,内经中说顺其性则为补,腑以通为用,不知对否?刘师:其实腹部的按压都为泻,是以泻为补,通过泻来实现补。

同有三和中医-沈小淞:(续)1·2经曰:“腹为阴,背为阳。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然阳之六腑全居阴腹之中,亦是阴中有阳。

观医圣仲景之《伤寒论》,三阳多实证,是其发病常态;三阴多虚证,亦是常态,如三阴见到阴实之症,则难治。

以此通评五脏六腑之虚实,确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故本篇题为《素问·通评虚实论篇》。

刘师:以个人的理解,虚多言五藏,实多指六腑。

故五藏之虚多由六府之实所致。

以五藏藏精气,虚则不藏,故曰精气夺;六府传化物,实则不传,不传则闭塞聚积,故曰邪气盛。

同有三和中医-沈小淞:1·3按蹻大意。

《说文》:“按,下也。

”从手,安声,意为用手向下按。

确实如同高师教授的腹部手法,也就是按。

蹻,从足,乔声,意为用脚踩蹻躯干及四肢。

高师常说:“阳经可以用力,阴经则要轻。

刘力红论文选生气通天论

刘力红论文选生气通天论

刘力红论文选2009-05-25 21:09刘力红博士的三篇论文《素问?生气通天论》考释:“藏精起亟”论辨刘力红“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

对“阳者卫外为固”历代医家的见解基本一致,无大的争议,而于“阴者藏精起亟”则颇有不同见解,且疑惑难明,兹举数家以说明:王冰:“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言在人之用也;亟,数也。

”马莳:“言营气者即阴气也,营气藏五藏之精髓宗气以运行于经脉之中,而外与卫气相表里。

卫气有所应于外,营气即随之而起矣,夫是之谓起亟也。

”张志聪:“阴者主藏精,而阴中之气,亟起以外应。

”程士德等:“亟,急也。

又频数也。

《太素》‘起亟’作‘极起’。

极、亟,古通用。

阴精为阳气的物质基础,阴精不断充养表阳,是谓阴者藏精而起亟。

”汪机注:‘起者,起而应也。

外有所召,则内数起以应之也。

”郭蔼春认为:从吴注本将“起亟”改作“为守”而云“阴是蓄藏精气而守于内部的”。

以上所列诸家,王冰释亟为数,程士德等或从之,仍释亟为频数;吴注、郭注则径将“起亟”更作“为守”更是风马牛不相及,马注以“随之而起”释起亟,张注于“起亟”来作专门解释。

综观上述,除吴、郭之注外,似都将阴的藏精作用概为与外之阳相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从这一泛化的意义而言,将阴的藏精作用释为与外之阳相应,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但是,“藏精起亟”尚有特殊的涵义,对上述诸家的释义有必要进行一番推敲。

亟音极,《康熙字典》所载《集韵》、《韵会》释作“敏也,疾也”。

《说文》释为“疾之意也”,疾亦急也。

结合经文涵义,我们以为亟字之义似以上述诸家辞书之释为宜。

亟,即紧急,急切之义,起亟即起而应付紧急或急切的需要。

人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由于随时都要面临各种复杂的内外环境.随时都有可能遭遇突然变化的情况,要使机体能在这一复杂的内外环境变化中立于不败,就必须有某种随时以适应这些变化的应微调控系统,从《素问?生气通天论》经文来看,这一作用正好体现了上述的调控机制。

生气通天论三

生气通天论三

生气通天论【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

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

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

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原文】:“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充实,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

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

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失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人身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却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

人之阳气,若天和与日,天运常以日为光明,人运当以阳为寿命。

天之阳曰日,人之阳曰卫,日行三百六十五度,而天运一周,卫气一日五十度,七日有奇,卫行三百六十五度,而人运一周,故曰七日来复。

日夜沉地下,昼升天上,卫气夜入阴脏,昼出阳经,下则同下,上则同上,是故阳因而上,卫于身外者也。

若失其所,不能卫护皮毛,则贼邪感伤,寿命折损,不能与日同其明。

人生于阳,死于阴,纯阳为仙,纯阴为鬼,人居鬼仙之中,阴阳各半。

道家气功内丹术有:“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说法。

《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2):人体阳气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2):人体阳气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2):人体阳气的重要性《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导读】生气,即指人体中所存在的阴阳二气,而天体中亦存在着阴阳二气。

人的机体中的阴阳二气与天体息息相通,并借以维持生命与健康,是曰“生气通天”。

这就是中医的重要思想之一:天人相应。

人体和天体的阴阳二气究竟如何相通呢?升、降、出、入是生气与天体相通的主要形式。

【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1]。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2],体若燔炭,汗出乃散。

因于湿,首如裹[3],湿热不攘[4],大筋短[5],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第二篇【注释】[1] 折寿:短寿。

不彰:不明。

彰,明,著。

[2]“烦则”两句:指阳证热证的一种表现。

喝,是指喘气急促而发出的一种声音。

[3]首如裹:头部沉重不舒爽,好像有物蒙裹。

[4]“不攘”是不能解除的意思。

[5]短(ruǎn):通“软”,收缩的意思。

此处指“大筋”缩短。

【译文】阳气与人体的关系,就像太阳与天的关系一样重要;如果人体内的阳气不能按照正常的规律(这个规律就像太阳在自然界的规律一样)发挥其重要作用,人的寿命就会减损。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借助太阳的光明而实现的,同样,人体的阳气也在人体的上部(腰腹以上)和体表(皮肤表面)运行,以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外部邪气:风、寒、暑、湿、燥、火)的作用。

【评注】这句话着重介绍了“人体阳气”的作用。

人体阳气对人的重要性,就像太阳对天体的重要性一样。

人类生存的环境为什么是温暖的?为什么是光明的?那是由于太阳的存在。

太阳在宇宙中有规律(“所”,在此处是“规律”的意思)地运转,早晨从东方升起,下午从西方落下。

就人体而言,白天人的阳气盛,晚上阳气衰,这就是“所”。

如果人体的阳气不能像“天与日”那样有规律地运行了,人就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就会“折寿”,生命得不到很好的维持。

关于《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所思所想所悟

关于《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所思所想所悟

关于《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所思所想所悟今天我们抄的内容叫生气通天论。

从字面上来讲,它有三层意思。

第一是生。

第二是生气。

第三是通天。

首先说通天。

什么才能通天。

与通天相关的字,还有一个是通天彻地。

古人云,“谓阴阳而舍其生”,就是通天的意思。

而通天就有像上古天真论所说的那样摄生莫不法于天地。

讲到这儿,是不是又想起来了“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那20个字的养生大原则了呢?其实中医养生,包括治病的原理就是在讲要与天地相合。

这也是天人合一的理论根源。

阴阳。

阴是太阴,阳是太阳。

古时候月亮就代表的是太阴。

阴阳其实最初很可能指的就是日月。

当然后来衍生的其他意思就更多了。

所以说:“通天之本,本于阴阳”。

那么生气呢。

生可能是摄生。

气是天地之气。

身体和起来就是能够让人生长更好的天地之间的气。

天地本来就是连在一起。

而天又为尊。

所以就不再说地了。

就像我们儒家的经典春秋一样。

因为春先于夏,秋先于冬,举先可以及后,所以,言春足以兼夏,言秋足以见冬。

所以呢,谈天就可以代表地。

六合是啥?六合就是四方上线。

九州就是大禹天下为九州。

九窍是人身体上的九窍。

五脏,我们讲的肝、心、脾、肺、肾这五个脏。

十二节,有的说是天地的十二节,要注意是十二节可不是二十四节气,有十二节而后还有十二气,十二节加十二气才为二十四节气翻过回头再说九州,尚书禹贡讲述:大禹分天下为九州。

但是尚书其他篇章里还说了,在禹之前,有帝王将天下分为十二州。

这个十二州会不会跟十二节或者十二气有什么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的联系呢?那么就可以再问一下,更早的时候有没有人将天下分过九州呢?当然这是一个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不过还是可以存下疑问的下面讲:其生在五,其气三。

就是说,养生就在于五行,五行对应五脏。

对天地是五行,对身体是五脏。

其气三。

分别指的是天气,地气和运气。

早上在群里发了两张图,讲的是五运六气。

而运气就是五运六气的简称有人讲五运六气,其实是五星历的历法总结。

这5星就是我们,所讲的金木水火土。

生气通天论之一皆通乎天气

生气通天论之一皆通乎天气

生气通天论之一皆通乎天气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这一篇开宗明义,以黄帝的名义指出,生命世界的物种,都有生气,这种生气就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阴阳状态。

这种生气的根本,来源于外部天体地球环境中的周而复始的四时阴阳状态。

任何个体生命的生气,都与环境中的阴阳四时之气,也就是天气相通。

这里的天气,包括天体世界中的阳光空气水分各种物质,更包括各种周而复始的冷热寒暑现象,其它各种无机物的物理化学性质,都与个体生命相通。

一切生命运动存在形式现象,都可以还源为简单的物理化学变化现象。

自从我们中国科学家合成胰导素之后,世人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

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无论是天体外空世界还是地球内空世界,无论是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之内,大的如生存于地壳表面九州各地的生物,小者如个体生命体中如人身与外部相通的眼耳鼻嘴二便通道,生命个体的组织系统和器官细胞,各种骨节,都与外部环境中的天气阴阳状态相通相应同节拍。

古哲凭借体验与深思明确了这一条,现代人用科学手段更深入探讨认识了这一真理。

细胞可以全面体现生命整体状态,生命整体状态可以全面体现物种全体的状态,某一物种群落的全体状态,可以全面体现外部环境中的时空状态,可以体现外部环境中的历史变化大过程大趋势,因而可以通过生命记忆来侦察并适应未来的外部环境变化的中阴阳状态。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其生五,就是讲天气年周期中可以分成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大约七十二日多,古人用五季来称呼。

结合气候特点,认为春季草木始旺,夏季气候如火,长夏湿气最重如土,秋季干燥如金,冬季寒冷如冰水。

这样就又将天气分析衍变为五行,依次是春木生夏火,夏火生长夏湿土,长夏湿土生秋燥如金,秋燥如金生冬寒如水。

这样就产生了认识年周期中气候变化的五行学说。

又认为,生命体无不沉浮于天地五行之气中,无不内化五行之气,才形成了整体生命体,而外五行又深刻地特殊的将烙印分别打在内在的五脏中。

生气通天论(原文译文)

生气通天论(原文译文)

生气通天论(原文译文)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译文: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作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就是天地的阴阳之气。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无论是地上的九州,还是人体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自然的阴阳之气密切相通。

自然的阴阳之气变化为金、木、水、火、土,又依据盛衰消长而分为风、湿、寒三种阴气和燥、暑、火三种阳气。

如果人们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侵袭人体,所以说遵循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是延长寿命的根本。

由于人体的生命气机与天气息息相关,因此,苍天之气清爽干净,人的精神也会顺畅平静,顺应天气的阴阳变化,人的阳气就会固密,尽管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对人造成伤害,这是因为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结果。

因此,圣人精神专一,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

如果违背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顺应天气阴阳变化所造成的伤害,称为自伤,人体的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

软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如果阳气失去了正常的运行规律,人就会减损寿命或者夭折,生命机能也会暗淡无光。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为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持之以恒,而人体的阳气也应该在人体的上部和外部,这样就可以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力红论文选生气通天论刘力红论文选2009-05-25 21:09刘力红博士的三篇论文《素问?生气通天论》考释:“藏精起亟”论辨刘力红“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

对“阳者卫外为固”历代医家的见解基本一致,无大的争议,而于“阴者藏精起亟”则颇有不同见解,且疑惑难明,兹举数家以说明:王冰:“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言在人之用也;亟,数也。

”马莳:“言营气者即阴气也,营气藏五藏之精髓宗气以运行于经脉之中,而外与卫气相表里。

卫气有所应于外,营气即随之而起矣,夫是之谓起亟也。

”张志聪:“阴者主藏精,而阴中之气,亟起以外应。

”程士德等:“亟,急也。

又频数也。

《太素》‘起亟’作‘极起’。

极、亟,古通用。

阴精为阳气的物质基础,阴精不断充养表阳,是谓阴者藏精而起亟。

”汪机注:‘起者,起而应也。

外有所召,则内数起以应之也。

”郭蔼春认为:从吴注本将“起亟”改作“为守”而云“阴是蓄藏精气而守于内部的”。

以上所列诸家,王冰释亟为数,程士德等或从之,仍释亟为频数;吴注、郭注则径将“起亟”更作“为守”更是风马牛不相及,马注以“随之而起”释起亟,张注于“起亟”来作专门解释。

综观上述,除吴、郭之注外,似都将阴的藏精作用概为与外之阳相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从这一泛化的意义而言,将阴的藏精作用释为与外之阳相应,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但是,“藏精起亟”尚有特殊的涵义,对上述诸家的释义有必要进行一番推敲。

亟音极,《康熙字典》所载《集韵》、《韵会》释作“敏也,疾也”。

《说文》释为“疾之意也”,疾亦急也。

结合经文涵义,我们以为亟字之义似以上述诸家辞书之释为宜。

亟,即紧急,急切之义,起亟即起而应付紧急或急切的需要。

人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由于随时都要面临各种复杂的内外环境.随时都有可能遭遇突然变化的情况,要使机体能在这一复杂的内外环境变化中立于不败,就必须有某种随时以适应这些变化的应微调控系统,从《素问?生气通天论》经文来看,这一作用正好体现了上述的调控机制。

“起亟”即起而应付各种突然变化的需要,藏精而起亟,则明确指出了这种起亟的功能是通过“精”的特异作用完成的。

因此,这里的精有其特殊涵义,而非泛指一般阴精。

而“阴”的作用,则为保藏这一充当起亟作用的精,使其足以应付各种突然变化的需求。

此或为“阴者,藏精而起亟”之经义。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生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藏于精者,则能起亟,至春则能应付多变之气候,故不病于温。

若春不病温,则夏不病暑,夏不病暑,则秋不病燥,秋不病燥,则冬不病寒。

是以藏于精者,不仅春不病温,且能不病于四时。

故言:“精者,生之本也。

”与此相反,《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后世温病学派多据此为伏气温病之依据,未必确当,实则“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亦即“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冬今主藏,“藏”者藏精也。

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言:“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冬伤于寒,血气外应,封藏失职,则精不能藏,精不藏,则难应起亟之用,至春气候多变,机体难以适应之,故必病于温。

广之,则冬伤于寒致精不藏者,亦易病风、湿、热、暑。

故《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起亟的作用亦有类于现代医学的应激反应,机体在突然遇到各种过度刺激时,皆会出现应激反应,此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大量分泌,调动机体各方机能以应付这一紧急变化。

在这里,皮质激素的作用并不等于精的作用,而只是启动精的作用,使精从藏的状态开启出来,以发挥其起亟之用。

因此,如果精失于封藏,或耗损过度,则人的应激能力下降。

经典之作.往往一字之安而坚如磐石,一义之出而灿若星辰。

注释者,则常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之虑。

本文于“藏精起亟”之论,虽盼能使经义出若星辰,然亦不避有谬以千里之嫌.特就正于诸同仁。

“天人相应”的藏象学基础刘力红藏象是中医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藏腑的生理病理,也是天人相应关系的重要基础。

有关这一点.我们从《素问》讨论藏象的篇章以“六节”命名,就能得到很好地说明。

六节者,言天以六六为节以成一岁,亦言日月运行之制度: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以成岁月之变化,时历之推移。

在岁月时历的推移变化中,首先是以候来反映的,由候构成气,由气构成时,由时构成岁,然后,再进入下一年的循环。

因而,候、气、岁、时便成为反映天运变化的四个层面。

如果人的生命活动能够于上述四个层面上与天的变化保持协调,那么.便可以做到“勿违天时”,“天人相应”;而“六节藏象”正是在于说明藏象是如何在上述四个层面上发挥其各自的作用,以达到与天相应的目的。

1.“天人相应”是指人的生命活动必须与天的运行变化协调一致。

此为死生之根本.故《素问》的起首六篇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而《素问“生气通天论》则以更醒目的标题阐述了这一问题,在其开首即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通天之义有二,言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之气,皆与天气相通,皆要顺应天气的变化,此其一。

而要顺应天气的变化,就必须首先知道天气的变化,放有“其生五,其气三”之说。

“生五t气三”中的生气,是针对篇名“生气通天”之生气而言,若按古今的注释,将生气完全作为生命之气或人身的明阳之气来对待,那么,“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就不好解释了。

因为这里的“此”显然是指的天气而非人的生命之气,是针对天气的变化而言,“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是言经常违背天气的变化规律,就易导致邪气侵犯人体。

在《六节藏象论》中亦有一段与上述内容基本相同的经文,其中亦谈到“其生五,其气三”.那么,这个五、这个三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稍后的一段经文里对此作了回答,其曰;“五Bf目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

”中国的历法以注重二十四气为持征,因为它不促搜够很好地反映天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而且还能形象地说明气候、物侯与天的变化关系。

一年由二十四个不同气组成,而一气由三候组成,一候又由五日组成,因此,候与气便成为员能反映天运变化的基本单位。

“其生五”者,言五日一候也,“其气三”者,言三候一气也,放生气者亦候与气之谓,生气通天,即在于说明候与气是员能反映天运变化的要素,此为通天的第二层涵义。

若能于此把握天气的变化.并顺从之.即可作为生之根本,“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就是这个意思。

在明确了天运的变化规律后,人之蘸象又是如何在适应这一变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呢?《六节蘸象论》云:“帝曰:蘸象伺如?歧伯曰,L\者.生之本,神之变也”.此处所言的“生之本”与上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既具有相同的涵义,同时亦具体描述了心在屈天过程中所发挥的根本作用。

综而言之,是心在人天通应的关系中起着主宰的作用,故《灵兰秘典论》命其为君主之宫。

而于古代,君主亦命曰“天子”,“天子”即有“通天”之义,不尔,若非其子.何以通之:分而述之.则心是保证人体在候与气的层次上与天运变化协调一致的关键,而这个关银是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能通于天气的根本前提,是寿命的根本保障.故为‘生之本”。

2 《六节藏象论》云: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有关上述“气”的涵义,玉冰释曰:“肺藏气,其神魄,其养皮毛,放曰肺者气之本“J。

”而《素问注释汇粹》则引《五蘸生成篇》之“诸气皆属于肺”注之’M,对于以上注释,我们以为皆有台近求远,务虚弃实之嫌。

其实.对于气的涵义.吱伯已于同篇之中作了确切定义,在上述经文稍前的一段对话中有:“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制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闻.愿闻何谓气7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歧伯曰:比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帝曰:请遂闻之。

歧伯曰:t日谓之侯,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

”由上述的这段经文,我们可以明确,气者,三候之谓,亦二十四节气之谓。

有关气的这个涵义,我们还可以从《灵兰秘典论》中得到证实,其曰:“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

”治者,不乱也,亦协调之谓6节者,节气也。

因此,“治节”也就是协调节气变化的意思。

结合上面的“肺者,气之本”,则肺为在节气层次上的天人协调机制便确立无疑了.由于肺是保证在节气层次上天人屈应的关银,故为“气之本”,故“治节出焉”。

上述“治节”的“节”,还有另外一个涵义,就是关节的意思。

肺主治节,即肺有主管治理人体关节的作用:人之关节大小合之为三百六十五节以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而四肢之大关节则合为十二,即高士宗所云:“十二节.两手、两肘、两臂、两足、两馅、两保,皆神气之游行出入也’5。

”天之运行有十二月*每月一节一气,合之为二十四节气,人之十二节.每节一阴面一阳面,合之二十四面,以应天之二十四节气。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之四时,由节气来维系.人之四肢,则由关节来连结,这便为天人在气的通应上营造了一个形的基础,亦为形气之相感作了较好的说明。

另外.关节病变受节令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是一个极普遍的现象,可以说关节是人体感受天之节气变化的一个最灵敏的反应器,而这个反应器是由肺来治理的,因此,这又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肺是构筑在节气层次上天人通应关系的基础:3 由六气所构成的时的变化,既反映了天地阴阳的盛衰消长,亦反映了大地万物的生长收藏,在这一层面上的天人相应,是通过两方面来完成的:《六节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为阳中之太阳,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为阴中之少朋,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此为阳中之少阳,通天春气。

脾……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通于夏者,言心主管人与夏气的通应,依次则有,肺主人与秋之通应,肾主人与冬之遇应,肝主人与春之能应。

在五脏之中,肝心肺肾分主春夏秋冬四时,何以脾独不主时而通于土气呢7《京问“太阴阳明论》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藏者常著目土之桔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春秋蟹露?五行之义》亦云:“土居中央为之天润。

土者,天之股肪也。

其德茂美不可以名一时之事。

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

金木水火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

若酿成辛苦之不因扩肥不能成味也,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43。

”土居中央以员四旁,以四时之末的各十八日寄治.虽不独主子时,却能赞化四时,成就金木水火之运。

四时之际、木火金水之间的交替变化必须依靠土气的作用方能实现,故曰:“金木水火土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

……土者五行之主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以土运之岁为南政,其义亦在于此:因此,脾不主时而通于土气的作用,正是在时的变化层次上协调天人之间的通应关系,亦可以说脾是在时这个层面上协调天人关系的重要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