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诗歌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诗歌翻译理论 [关联理论下诗歌翻译]
《诗歌翻译理论 [关联理论下诗歌翻译]》摘要:710054)��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文学界对于诗歌的本质历来争论不休,而对诗歌的基本特征却有着共识,即以最简练的语言达到最感染人效果的文字组,�关联理论翻译观也可以直到诗歌翻译策略的应用,最终达到最佳关联的目的,�关联理论下,诗歌的翻译同样也是对原语进行禅师的明示推理过程�作者简介:刘鑫(1983.4),女,山东省东营市人。
现西安工业大学外语学院研二学生,所学专业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导师简介:黄换乃(1964.12),男,陕西武功人。
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英语教学法学科负责人。
研究方向:语言、文化与认知。
�(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文学界对于诗歌的本质历来争论不休,而对诗歌的基本特征却有着共识,即以最简练的语言达到最感染人效果的文字组。
相比其他体裁,诗歌更要求语言的锤炼和修辞的运用,在形式上强调视觉上与听觉上的美学构成效果,有着强烈的韵律美,特别是中国古诗,对仗工整,韵律协调,文字排列严谨。
在内涵上,诗歌强调诗人的个人情感和体验,突出表达效果的感染力。
�诗歌翻译一直以来都是对译者最有挑战的文体,也是在译界引发关于翻译优劣争论最多的地方。
在所有文体中,诗歌是最具有“抗译性”的文体。
有人甚至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对诗歌而言,翻译就是毁灭。
诗歌是以形式为基础的文学样式,它不仅关注“说什么”,更关注“怎么说”,其精致严谨的形式如格式、节奏、韵律等难以翻译的内容,恰恰是诗美的要素。
而诗歌的意境则是诗歌的灵魂,如何将原诗中的意境传译到译文中去,则是诗歌翻译的重中之重。
有人曾说,译诗就是带着脚镣跳舞。
�长期以来有关诗歌翻译理论的论述可以说是不尽其数,但似乎都没有完全看清译诗的全貌,所下的定义都很难自圆其说,无论哪一派翻译理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不可译性”,如何“对等”等。
关联理论翻译观的诞生则可以平息所有争执。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我国的诗歌翻译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越人歌》,汉代刘向的《说苑》记录了这首我国最早的译诗。
后来,进入北魏及唐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佛经的翻译活动也大量兴起,构成了我国古代丰富的经文、韵文翻译实践。
我国古代虽然诗歌翻译实践颇丰,也了很多翻译策略与经验,但并未形成系统的诗歌翻译理论。
近代以来,为引进西方诗作,推广我国诗歌艺术作品,许多译家学者开始了对诗歌翻译理论的探索。
总体来看,我国诗歌翻译脱胎于文学翻译,且两者的发展进程基本一致。
本文拟对二十世纪以来的诗歌翻译理论进行梳理概括,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该时期诗歌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直译与意译之争1919年爆发的新文化运动使得西方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大量涌入中国,诗歌翻译作品激增,引发了各学者对诗歌翻译的思考与辩论。
这一时期,由于诗歌翻译理论基础的缺乏,针对诗歌翻译的讨论大多局限于直译与意译之争。
“直译”一词,因为鲁迅的大力提倡而得到了人们的拥护,也因为他“宁信而不顺”的理论,而遭到人们的误解和反对。
其实,鲁迅的所谓“直译”并非“死译”,不是死板地对照原文进行逐字翻译,原文多少字,译文也多少字。
1/ 5“直译”强调的是“信”,也即是对原文的忠实,是针对当时为迎合中国读者文化背景而在译文中歪曲原文的“乱译”怪象所提出来的。
正如鲁迅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一文中,就其“宁信而不顺”理论解释道:“自然,这所谓‘不顺’,决不是说‘跪下’要译为‘跪在膝之上’……乃是说,不妨不象吃茶淘饭一样几口可以咽完,却必须费牙来嚼一嚼。
这里就来了一个問题:为什么不完全中国化,给读者省些力气呢?……我的答案是:这也是译本。
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意译则以传达原文本意本意及思想为宗旨,不受原文形式上的束缚,认为应给予译者适当的自由。
茅盾在其《译诗的一些意见》中明确提出意译一词:“我也赞成意译——对于死译而言的意译,不是任意删改原文,以意译之的意译;换句话说,就是主要在保留原作神韵的译法。
文学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艺术性
直译还是死译?
人山人海(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How old are you? (怎么老是你?) “近年来有人诟病直译:他们不是说看不懂,
而是看起来很吃力。而看不懂的是死译,而不 是直译”(茅盾,《直译与死译》1922)
意译
“A free translation expresses the sense of original words without being absolutely exact.” (Chambers,1995)
异化
“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 出文本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差异。” (Venuti,1991)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异化的理由
郭建中提出支持异化的理由: 1、使读者了解异国语言与文化; 2、译者需要相信读者的想象力与理解能力; 3、翻译应该起到文化的目的; 4、目的语如果不能呈现源语的世界,就不能算
And we went on living in the village of Chokan:
Two small people, without dislike or suspicion.
——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 (excerpt)
通顺合理原则
While my hair was still cut straight across my forehead
I played about the front gate, pulling flowers.
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 playing horse,
You walked about my seat, playing with blue plums.
诗歌翻译的接受美学观兼评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
诗歌翻译的接受美学观兼评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诗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
诗歌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接受。
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诗歌翻译中的审美接受问题,并以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对比分析其四种英译文,以期揭示不同译文在跨文化接受中的美学差异。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强调读者在文学作品接受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通过深入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本文旨在揭示译者在处理原诗美学特质时的策略与得失,进而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原诗美学特质的跨文化传递与接受。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
本文选取的四种英译文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翻译风格和策略,通过对这些译文的对比分析,可以揭示出诗歌翻译中美学特质传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诗歌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接受美学与诗歌翻译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强调读者在文学作品接受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文学理论中以作者和作品为中心的视角,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接受过程置于核心地位。
在接受美学的框架内,翻译活动同样是一个动态的交流过程,其中译者的角色至关重要。
译者不仅要精通源语和目标语,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读者意识,以确保译文能够充分传达原作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时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期待。
在诗歌翻译中,接受美学的应用尤为重要。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形式,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这些都需要通过译者的巧妙处理才能在译文中得以充分展现。
译者需要深入挖掘原诗的意境和内涵,同时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需求,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
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而广受赞誉。
文本类型理论与诗歌翻译
文本类型理论与诗歌翻译一、本文概述文本类型理论是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由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和英国翻译家纽马克提出,根据语言功能对文本进行功能划分。
根据这一理论,诗歌属于表达功能的文本,重点在于原语和原语作者,翻译时应尽量复制原文的美学特征和作者风格。
本文旨在探讨文本类型理论在中英诗歌翻译中的应用,解决诗歌翻译中的疑难问题,如直译与意译的选择等。
通过研究文本类型理论,可以为诗歌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以期提高诗歌翻译的质量,使目标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原诗的意境和美感。
二、文本类型理论概述文本类型理论,作为一种研究文本分类和功能的理论框架,起源于20世纪中叶,由德国学者尤利乌斯克罗嫩贝格(Julius Krollenberg)首次提出。
该理论主张,文本可以根据其语言特征、内容、目的和交际情境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实践,尤其是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信息性文本:这类文本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如新闻报道、科技论文等。
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客观、逻辑性强。
表达性文本:这类文本强调个人情感和观点的表达,如个人日记、诗歌等。
语言富有感情色彩,形式多样。
指令性文本:其目的是指导或影响读者的行为,如说明书、广告等。
语言直接、明确,具有说服力。
操作文本:这类文本主要用于日常交流,如电子邮件、短信等。
语言简洁、实用。
诗歌翻译是翻译实践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表达性的文本,其语言充满隐喻、象征和节奏感,传达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
在诗歌翻译中,译者需充分理解原诗的文本类型特征,从而在目标语言中再现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保留原诗的形式特征:诗歌的形式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律、节奏和分行等特征。
传达原诗的情感和意境:诗歌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情感的传递和意境的再现。
译者需深刻理解原诗的情感内涵和意境,力求在目标语言中达到情感和意境的共鸣。
浅谈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
浅谈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作者:曾祥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年第02期摘要:郭沫若不仅是文学巨匠,也是翻译大师,在翻译界极富盛名。
诗歌翻译是郭沫若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的“风韵译”在诗歌翻译界独树一帜。
《英诗译稿》是郭沫若的最后一本译诗集,本文通过对它的译文分析,展示郭沫若风韵译的诗歌翻译思想。
关键词:郭沫若;诗歌翻译;风韵译郭沫若曾从日本友人山宫允先生处获赠一本《英诗详释》,这本诗集选录了英美诗人的60首短诗。
1969年郭沫若选译了其中的50首,即现在的《英诗译稿》。
自1947年完成《浮士德》第二部的翻译以来,郭沫若已有二十多年没有比较集中地从事翻译工作了。
因此,《英诗译稿》是他建国后仅有的一本译作,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本。
当时正处于四人帮横行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中,他自己肩负重任,为新中国的建设马不停蹄,鞠躬尽瘁,然而还是未免与难。
他的两个儿子,七子民英(1967)和六子世英(1968)在这场浩劫中被迫害身亡,其中的悲苦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悄然地转向了自己心爱的文学,转向浪漫主义诗歌,寄托自己的苦闷。
然而,《英诗译稿》可以说是无心偶成之大作,他生前并没有想过将其出版,直到去世之后才被发现,并由其女整理出版。
郭沫若翻译这本诗集时,已是七十八岁高龄,无论是文学造诣和翻译技巧都以达到炉火纯青,所以,这本译作最能体现郭沫若的译诗原则——“风韵译”的诗歌翻译理念。
早在1920年,郭沫若就提出:“诗的生命,全在它那种不可把握之风韵,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之外,当得有种“风韵译”。
他认为:“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
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
”(转引自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
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饶卫民【摘要】文章通过分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探讨了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关系,指出在二者具有相对性的前提下,译者应不断丰富诗歌翻译的方法和策略,降低不可译性,更好地进行诗歌翻译。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of poet- ry through analysis the two types of factors influences the poetry translating. Also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relativity is the key of the question. So with the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in mind, the translators should enrich methods and strategies in poetry translating in order to get the ideal result.【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4)006【总页数】3页(P27-29)【关键词】诗歌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作者】饶卫民【作者单位】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诗歌翻译是常见的文学翻译类别之一,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也一直是译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剖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因素与不可译性因素入手,对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进行探讨,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诗歌翻译提供适当的策略和支持。
翻译理论认为诗歌作品可以翻译,具有可译性的原因主要有:人类不同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共通之处,于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交流具备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成为了可译性的基础。
诗歌的可译性
浅谈诗歌的可译性摘要: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由于它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加上各国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在诗歌翻译这一领域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始终存在着。
笔者认为,诗歌并不是完全不能被翻译的。
本文就诗歌中存在的可译性因素及翻译诗歌的方法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诗歌;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20-01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是一种抒情言志的的文学体裁。
它不仅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肩负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学任务——即用高度凝练的语言传达给读者们一种高于一般生活的文学精神。
所以,诗歌的语言,一般都被要求为精练、有节奏、有韵律,分行排列。
那么同样,诗歌的翻译过程同样要求以近乎完美的艺术形式充分传达原作者原作品的思想感情。
古往今来,各国诗人在诗坛上都创作过许多出色的作品。
中国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自不待言,外国的如英国诗人拜伦、雪莱;法国诗人雨果、波特莱尔;德国诗人歌德、海涅;俄国诗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等。
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语言能力,结合各自国家的语言特色,并揉进自身所属国家的本土文化,创造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作。
但由于对语言的认知程度有限,各国读者们接触到他国诗歌的途径大多是通过译作。
这时便会产生一个问题,由于诗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学体裁,译者到底应该用怎样的方式翻译才算完美呢?诗歌的翻译并非易事,它不仅要求译文能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而且需要尽量符合原文的“音美、意美、形美”。
但由于诗歌在形式上的特殊性以及各国语言文化的差异等等因素,很多学者主观上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
英国诗人鲍斯威尔(j boswell)就认为:“译诗只能是拙劣的模仿。
”我国的著名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周作人说:“诗是不可译的,只有原本是一首诗,其他的任何译文都是私塾老师讲《唐诗》的解释罢了。
”著名翻译家王以铸在《论诗之不可译》中这样说过:“我认为诗这东西不能译,理由很简单,诗歌的神韵,意境,或者说得通俗点,它的味道,即诗之所以为诗,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融化在诗人写诗时的语言之中,这是无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方言)来表达的。
《意译与直译》课件
02 03
保留原意与表达形式的平衡
在翻译过程中,意译注重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直译则关注保持原文的 表达形式。二者相辅相成,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文意义,又体现原文风 格。
应对语言差异
由于语言结构的差异,直接逐词翻译往往无法传达原文的真正含义。通 过意译,可以灵活处理语言差异,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直译
将中文原文的被动句“这本书被放在桌子上”翻译为 “The book was placed on the table”,保留了原文的 语法结构。
06
总结
意译与直译的重要性
01
文化交流的桥梁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意译与直译作为翻译的两种
重要方法,能够准确传达原文含义,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广告翻译
广告语言注重创意和表 达效果。在广告翻译中 ,直译可能使译文显得 生硬。通过意译,可以 更好地传递广告的创意 和情感,增强广告效果
。
技术资料翻译
技术资料的语言专业、 客观。直译能够准确传 达技术术语和数据。同 时,在保持数据准确的 前提下,可适当采用意 译,使译文更易于读者
理解。
THANKS FOR WATCHING
保留原文特色
直译能够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 特色,有助于展现原文的文化背
景。
直译的缺点
生硬
失去艺术性
直译的译文有时可能会显得生硬,不 够流畅自然。
对于文学类作品,直译可能会失去原 文的艺术性和美感。
文化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直译可能会引 发误解或无法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
直译的应用场景
法律文件
法律文件要求准确传达原文含义,因此直译在此 类文件中较为常见。
浅论中国儿童诗翻译方法
在汉语的文化中, 谦虚是美德, 人们在受到表扬 时,常常要表现出很谦逊的态度,很多时候中国人对于 表扬和称赞采用自贬或推让的语用方法, 而在英语文 化中,人们追求平等、自由、独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 等协同,因此西方人一般趋向于接受称赞,接受式和缓 和式是西方人用于回答称赞的常用的语用方法。 因此 在 翻 译 “我 说 : ‘ 不 好 意 思 啦 ,’” 这 句 时 , 如 选 用 直 译 译 成“ I say: I am embarrassed,”则会引起西方读者极大的 困惑,影响读者对诗的正确理解。 此时为了读者能更好 的理解诗文想要表达的语用效果, 就要牺牲语言形式 上的对等,采用意译。
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浅析中诗英译
校园英语 /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浅析中诗英译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刘璐【摘要】中国诗歌英译历史由来已久,关于中国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是应该直译还是意译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还没有定论。
作者认为,中国诗歌直译或意译是就翻译方法而提出的争论,对诗歌翻译本身有着重大的影响。
本篇论文主要探讨直译和意译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及如何使直译和意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诗歌翻译。
【关键词】直译 意译 诗歌翻译一、引言近年来,全球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优秀文化和文学作品。
与此同时,许多国内外的译者都在积极地向世界介绍引进更多出色的中国文学作品,而诗歌是译者的首选。
很多学者强调文化的异质性,在诗歌翻译中建议采用异化法;另外一些人坚持应在诗歌翻译中使用归化法。
这里的异化法和归化法即直译和意译的延伸,前者更多的讨论文化的相同点,后者更多的关注文本的意义和形式。
倡导应保留诗歌原语言韵味的译者偏爱直译法;认为诗歌翻译应该更多的适应目标语言的译者认为意译更为合适。
很多学者都对英诗汉译和汉诗英译有过讨论,本文将详细探讨汉诗英译,作者认为中国诗歌翻译包括两部分:意义和形式。
在翻译的过程中,两者需要兼顾,不应该为了追求其一的完美而忽略另一方面。
二、诗歌翻译理论1.国内诗歌翻译理论。
严复提出了信、达、雅三个翻译标准,并对后世的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严复以后的翻译理论研究没有不提及“信、达、雅”这三个翻译标准的。
许渊冲从读者的角度对严复的三个标准进行了解读:“信”意为使读者理解内容;“达”意为使读者产生兴趣;“雅”意为使读者能够去探索。
同时许渊冲提出了第二种翻译标准:三美——意美、声美、形美。
意美是指译文能够能够像原文一样打动读者的心灵;声美主要涉及到押韵、反复和韵律。
形美主要指行数、字数、对仗等诗歌形式。
三美中,许渊冲认为意美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声美,最后是形美。
矛盾赞同傅雷的汉诗英译时精妙之处应“神似”的翻译理论。
矛盾认为精妙之处是诗歌最重要的部分,只要精妙之处保留了,那么韵律和押韵等可以忽略,这也是汉诗英译时最要的标准。
英汉翻译的方法
归化的优缺点
01
缺点
02
可能存在过度归化的情况,导致译文失去原文的特色和风味。
03
在翻译一些具有特殊文化背景或难以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对应表达方式 的文本时,归化法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04
过度使用归化法可能会削弱译文的异国情调,使译文显得过于本土化。
归化的应用场景
文学翻译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归化法可以 帮助译者保留原文的文化元素, 同时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 表达习惯,增强译文的文学性和 审美价值。
广告文案翻译
广告文案通常需要具有高度的吸 引力和感染力,归化法可以帮助 译者将广告中的情感和信息准确 传达给目标受众,提高广告效果。
商业文件翻译
在商业文件中,归化法可以帮助 译者将原文的语义和表达方式转 化为符合目标语言文化和商业习 惯的表达方式,提高译文的准确 性和可读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5 异化法
异化的定义
一些外来词,如“TOEFL”翻译为“ 托福”。
一些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词汇,如 “clone”翻译为“克隆”。
04 归化法
归化的定义
01
归化法是一种翻译方法,旨在 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 习惯和文化背景,使读者更容 易理解和接受。
02
它强调将源语言的语义和表达 方式转化为目标语言中对应的 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加自然 流畅。
英汉翻译的方法
目录
• 直译法 • 意译法 • 音译法 • 归化法 • 异化法
01 直译法
直译的定义
直译是指将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直 接转换成目标语言,尽量保留原文的 形式和意义。
直译不改变原文的句式、修辞、比喻 等手法,力求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基础 上传达原文的信息。
论诗歌翻译方法与教学6篇
论诗歌翻译方法与教学6篇第1篇示例:诗歌翻译是一门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创造力的艺术。
在翻译过程中,诗人需要尽力保持原作的意境和美感,同时又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语法和文化特点,让诗歌在翻译后依然能够传达作者最初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诗歌翻译方法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诗歌翻译方法1. 精细阅读原作:在开始翻译之前,诗人需要对原作进行深入的阅读,并理解诗歌中隐藏的意象、象征和情感。
只有真正理解了原作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
2. 保持节奏和韵律: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其独特之处,译者需要尽力保持原作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式来尽量保持原作的节奏感,让诗歌在翻译后依然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3. 注重词语选择:诗歌中的每个词语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译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翻译,以确保翻译后的诗歌与原作保持一致的情感和意义。
4. 注重语法和结构:诗歌的语法和结构对于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义至关重要,译者需要注意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结构特点,在保持原作风格的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
5. 保持忠实于原作:尽管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些许偏差,但译者仍需尽可能保持忠实于原作的情感和意义。
只有在保持忠实的前提下,诗歌翻译才能更好地传达原作的魅力。
1. 理论学习:诗歌翻译教学首先要注重理论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通过学习翻译理论,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诗歌翻译的难点和特点,为后续的实践操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实践训练:除了理论学习,诗歌翻译教学还需要注重实践训练。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并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通过不断地实践,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诗歌翻译的能力,掌握诗歌翻译的技巧。
3. 诗歌赏析:在诗歌翻译教学中,学生除了需要进行翻译练习外,还应该进行诗歌赏析。
通过深入了解诗歌的内涵和特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4. 合作交流:诗歌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学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和促进。
论诗、作诗与译诗之知行合一——试析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特色
论诗、作诗与译诗之知行合一——试析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特色孔令翠;王慧【摘要】作为诗人,郭沫若不但是中国新诗的莫基人,而且在中外诗论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诗歌创作的见解.作为诗歌翻译家,他就诗歌翻译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韵译"、"创作论"、"共鸣说"和"以诗译诗"等诗歌翻译理论;在实践上有感而译,作译并举,译诗形式丰富多彩.译诗的音乐性特别强.因此,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诗人译诗、知行合一的鲜明特色.【期刊名称】《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3)001【总页数】6页(P127-131,141)【关键词】郭沫若;论诗;作诗;译诗:知行合一【作者】孔令翠;王慧【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65;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46“知”与“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而且尤其应当实践(“行”),做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
孔子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体现了言行统一、学以致用的知行合一观。
明朝王守仁(王阳明)首次明确提出知行合一说。
在他看来,“知”与“行”的关系就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行的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来说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立足传统文化同时又海纳百川的郭沫若一方面努力吸收国内外的文化遗产,形成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又紧密结合理论和实践,让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并通过实践进一步深化、完善和发展,体现在诗歌翻译上,就是知行合一,以诗译诗。
诗在古今中外历来被视为文学皇冠上的珍珠,享有“文学中的文学”之崇高地位。
郭沫若不但是现代中国新诗的奠基者,其创作的《女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彪炳史册,而且在译介外国诗歌翻译方面身体力行,建树颇丰。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原则与翻译批评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原则与翻译批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是一种将古代中国的诗歌和诗词翻译成现代语言的过程,旨在保留和传达原诗的意象、情感和思想。
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一些原则,如保持原诗的本来面貌、传达原诗的精神内涵等。
翻译者应尽可能保持原诗的本来面貌。
这包括原诗的韵律、对仗、用典等方面。
例如,在翻译唐诗时,应尽量保持其原本的五言或七言格式,同时也要注意声韵的规律。
在传达原诗意思的也应当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象和美感。
翻译者应当传达原诗的精神内涵。
中国古典诗词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翻译者应当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传达这种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翻译《静夜思》时,应当尽可能地传达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不是仅仅翻译成一首普通的抒情诗。
在翻译过程中也应当注意到文化差异。
由于中国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注意保持译文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例如,在翻译《西游记》中的角色名称时,不能将其翻译成西方文化中的妖魔鬼怪,而应当根据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进行翻译。
在翻译批评方面,应当注意批评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对于翻译作品进行评价时,应当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译者的背景和局限性等因素。
同时也要尊重译者的劳动成果,不要过于苛刻地追求完美。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原诗的本来面貌、传达原诗的精神内涵、尊重文化差异等方面。
同时也要注意批评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尊重译者的劳动成果。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许渊冲,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和研究。
他的诗歌翻译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词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而这种思想在叠词的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思想强调“三美论”,即保持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他认为,诗歌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艺术的再创造。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他主张保留原诗的文化背景、情感内涵和艺术风格,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使译文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从英文歌曲的汉译探讨汉语古诗的英译方法
从英文歌曲的汉译探讨汉语古诗的英译方法诗歌,是一种表达诗人内心情感和内在思想的音乐。
汉语热也带动着汉语古诗的英译潮流。
对比英文歌曲的翻译,汉语古诗需遵循三原则:即忠实性原则、创作性原则和“三美”原则。
根据具体情况,译者可选择诗歌翻译的常见的翻译形式——形式翻译、阐释翻译、扩展性翻译和模仿性翻译形式进行翻译。
诗歌翻译要保留原诗的特色及内涵,尽可能的传达给读者原诗的美学意义。
本文主要论述了从英文歌曲的汉译,探讨汉语古诗的英译方法及原则。
标签:英文歌曲;中国古诗;翻译方法當今全球化的环境下,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形式。
英文歌曲作为一种通俗音乐,得到许多人的喜爱。
音乐,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英文歌曲反映了英美等国家的文化面貌。
1英文歌曲翻译在翻译英文歌曲之前,要从整体上把握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及文化背景,即充分了解歌曲创作背后的故事。
要尽量忠于原曲的创作风格、句式结构和创作手法,即歌曲翻译的忠实性。
这是英文歌词翻译的最基本的原则;其次,应尽量按照原曲的词序、语序及音域特点进行翻译,使译曲形式和内容与原曲保持一致,即歌曲翻译的自然性;再者,译者可通过多种翻译手法,如直译、意译或直译意译结合的手法进行翻译。
通过歌词、旋律、语速、语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创作出优美的译文,给听众以美的视觉盛宴,即翻译的优雅性.在翻译汉语诗歌时,译者要遵循忠实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及“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和形美。
2.1忠实性原则。
忠实性是歌曲翻译的最基本的原则,同时也是诗歌翻译及所有翻译的最基本原则。
忠实性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忠实。
即译入语采用与源语相似的方式再现源语所传达的信息。
在翻译中力求的译入语文本与源语文本在选词、结构、修辞等方面的相似。
但在翻译实践中,诗行的增减并不影响什么。
二是意义上的忠实。
即要求译入语文本内容和精神上与源语文本保持一致,在表情达意上没有偏离源语文本。
旨在重现原作的艺术美,不仅表达原作的意义,更要在译作中展现出原作所要表达的意境。
浅谈英汉诗歌翻译
浅谈英汉诗歌翻译浅谈英汉诗歌翻译文学翻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境的传达,诗歌翻译尤其如此。
因为诗歌翻译乃文学翻译的极高境界,翻译文学中之极致,诗歌极具丰富的文体特征和艺术内涵,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着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和世间最复杂的意象,这种情感和意象便构成了诗歌所特有的文化意境。
诗歌中的意境通常为一个民族所特有,代表着这个民族的独特的精神风貌。
所以,诗歌翻译在讲求音美、形美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传递它的骨髓所在,即诗歌的“文化意境”。
一、英汉诗歌有着不同文化意境一首好诗,往往是意中有境,境中有意,读后沁人心脾,耐人寻味,译者应对原作心领神会,译者与作者神思契合,力求浑然一体,否则,译者只拘泥于原文表层结构,译文必然貌合神离,韵味全无。
因此,绝不可把译诗看作语言表层结构的机械移植过程,必须深入深层结构,发掘原诗的真实意境,并使之以原有的神韵再现于译文中。
1.诗歌的意境首先体现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词的运用上。
例如,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南浦”被赋予了某种离别的情境,而“风”,“月”,“燕”,“笛”,“秋水”,“婵娟”,“梅”,“菊”等字词,它们也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联想和情趣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同样,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文中的一些词汇对于我们来说也比较陌生,“westwind”、“castle”、“shepherd”、“lamb”等词语,所给予我们的意象也与英美人的本意不同。
英国诗人雪莱的名诗《西风颂》中的“westwind”代表温暖和煦,给世界带来新生,而在我们的文化中,只有东风才被赋予如此的意义和意境。
2.在诗的整体韵味上,一般来讲,英美人作诗是对思维内容及其过程的逻辑展现,推崇清晰、确定和单纯;而中国诗歌,如冯友兰先生曾提到过“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余”(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强调了我国诗歌的含蓄无垠。
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道:“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清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
文学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艺术性
外国语学院 主讲人:赖宁艺
摘要
在文学翻译中经常涉及“直译”、“意译”、 “异化”与“归化”等翻译准则。通过对这些 标准的重新审视,进一步提高我们外国文学欣 赏能力以及翻译水平。
直译
―A literal translation is one which follow the words of the original exactly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general meaning or style of the text.‖ (Chambers, 1995)
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长干行(节选)
While my hair was still cut straight across my forehead I played about the front gate, pulling flowers. 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 playing horse, You walked about my seat, playing with blue plums. And we went on living in the village of Chokan: Two small people, without dislike or suspicion. ——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 (excerpt)
异化与归化的实例
《红楼梦》两个英语译本(文化差异) 英国牛津大学 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 The Story of the Stone(归化) 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合译 A Dream of Red Mansions(异化)
中国诗歌翻译概论与理论研究新领域
中国诗歌翻译概论与理论研究新领域一、概述中国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诗经》《楚辞》的古典诗歌,到唐诗宋词的巅峰之作,再到近现代的新诗流派,中国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要将这些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诗歌作品翻译成其他语言,使其跨越国界,为全世界所共享,则是一项既具挑战性又富有意义的任务。
《中国诗歌翻译概论与理论研究新领域》一书,旨在系统梳理中国诗歌翻译的历史与现状,深入探讨诗歌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研究当前诗歌翻译所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本书将首先回顾中国诗歌翻译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诗歌翻译的特点与成就随后,将重点探讨诗歌翻译的理论基础,包括翻译的基本原则、方法与技巧,以及诗歌翻译中的特殊问题,如韵律、意象、意境等的处理本书还将关注诗歌翻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如跨文化交流、数字化翻译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中国诗歌翻译的历史脉络与理论框架,掌握诗歌翻译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同时也能够对中国诗歌的海外传播与文化交流产生更深入的认识与思考。
本书不仅适合从事诗歌翻译与研究的学者、译者阅读,也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对于广大诗歌爱好者来说,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读物。
1. 简述中国诗歌的历史渊源与重要地位中国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源远流长,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它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歌谣,这些原始人在生产劳动中集体创作的口头诗歌,是中国诗歌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逐渐发展,经历了《诗经》、《楚辞》等重要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和传统。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它搜集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而《楚辞》则是以楚地为中心的南方诗歌的汇编,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内容,为中国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早期的诗歌作品,不仅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基础,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