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陈韦王
浅谈管理读陈伟国老师的来自历史课堂的智慧自序有感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读陈伟国老师的《来自历史课堂的智慧》自序有感陈伟国老师在历史教学和历史的教研可谓成绩显赫,这在我还上高中的时候就已经了解,并在陈老师的各种复习指导下成长。
高中毕业,自己也有幸选择了历史教育这,并成为一名历史教师,继续接受着陈老师的教导。
2009年5月份,有幸读到了陈老师的《来自历史课堂的智慧》这本巨著,这不仅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有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使我对历史的教学与历史的研究有了更新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
现就自己读该书的的心得记录如下:心得一:全面把握和灵活运用考纲在该书的自序中陈老师这样写到:“我们要辅导高考,就要在研究高考中去辅导高考。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法定性文件,它既是试题形成的源头,又是试题形成的蓝本。
因此,全体教师都要明确考试大纲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理应成为教师教学的依据和学生备考的依据。
对考试大纲的研究有两个重点:一是揣摩考试大纲的思想内涵。
翻开考纲可见,纲目简明扼要,叙述直白浅显,难见玄机,实际上浅中有深,简中有繁,“高深莫测”。
有人说考纲“弹性大,自由度高,给命题人活用考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语中的。
命题人正是借助考纲的“可变性”,围绕一个考点,从不同角度形成五彩缤纷的试题。
因此我们面对考纲要有“动”的意识,“变”的思维,“活”的能力。
深刻领会考纲的精神实质,而不是总是跟在考纲的后面,被它牵着鼻子走,“教什么,考什么,考什么,教什么;考多难,教多难,教多难,考多难”,总是慢一拍。
二是对知识范围的变化与理解,每年考试大纲都要对考点进行微调,对于微调的部分,教师要明白其取舍的理由,更换的依据,调整的思路。
对考点的理解更见教师对高考命题思想把握的眼界与深度。
对每一考点教师都要钻研透:每一考点之间的纵横联系、可以命题的外延与内涵、已出试题的角度与特点、仍有可能尝试的思路、下一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下一步拟题训练的侧重点等。
陈伟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
陈伟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作者:陈伟国文章来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点击数:5989 更新时间:1/4/2006陈伟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宽松、和谐、促人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将知识硬“塞”给学生。
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一、对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审视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的中心在课堂”,而“学校改革倘若不以课堂改革为中心,就不可能有丰硕的成果”①。
因此,追问、梳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最为迫切的任务。
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知识要求具体、能力要求泛化、情感目标缺位历史课程的设置以知识为本位,学科为中心,以向学生传授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为主。
因此,原有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对历史教学的认知目标提出了具体而详备的要求,作为历史课程重要载体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了迎合历史课程对知识的高标准、严要求,只好在讲透、说透知识的来龙去脉上下功夫。
导致中学历史课本“繁、难、偏、旧”,内容极度艰深(艰深的理论、艰深的概念俯拾即是)、滞后(脱离学生与社会现实需要,缺乏时代气息),涉及的概念多、知识点多,已成了学生的“学习之累”。
例如现行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的经过”一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就有几十处:事件:禁烟运动、三元里人民抗英、英国割占香港岛。
时间:(1)1840年6月,战争开始。
(2)1841年初,英军扩大侵华战争。
(3)1842年8月,鸦片战争结束。
高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高中历史教学之我见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师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一、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
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
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
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
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
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
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高中历史教学之我见【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高中历史教学也要求进一步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有全新的观念,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本文结合高中历史的现状及特点,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个人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探究与实践新课程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
历史新课程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不仅是对教材内容的整合,而且对历史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即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在新课改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结合当今实际,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
如今各省市的高中历史教师都在跟随课改的步伐,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从而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有力地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没有了解到考试的真正内涵,没有从研究考试入手,一味地认为学习高中历史是为了应对高考的手段,这就没有更好地对高中历史学习进行探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有可能在高考中发挥失利;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缺乏继续教育,较深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缺少对当今历史的研究,也没有进行知识创新,而导致了自身知识陈旧,在课堂上,教学方法不够创新,进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
2、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是不相同的,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浅层次对历史的了解;而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为高校输送合格的和有潜力的人才,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学好历史的同时,考入自己理想的学府,从而做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在教育对象方面,与初中生不同的是,高中生通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高中生比初中生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善于思考,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体现,最终的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
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
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
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高中历史存在问题改革策略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何其难。
“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很多年了,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彻底地从我们身边走开,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占据着主导地位。
试想,一个习惯于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学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呢?2、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种种。
多媒体技术与课堂的整合是当前的时尚之一,所谓“无课件不公开”,没有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似乎课堂教学就无法开展,素质教育就无法推行了。
必须承认,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仍有着相当大的潜力可挖,但应注意:第一,它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始终必须处于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适用于某些课时,并非全部的课程都应该使用多媒体。
二、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策略1、注重培养兴趣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
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高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高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文章摘要】高一历史课堂是否有效、实效直接关系到整个高中阶段教师的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历史学习。
本文主要阐述个人在教学中获得的一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见解。
对于高一历史课堂: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由初中生形态向高中生形态转型,包括学习观念、考试观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
使学生能够适应高一阶段的学习,适应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
其次,教师也要采取一些有效性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师的创新意识;注重课堂导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分层教学等。
这样,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会自主学习,使历史课堂既达到教书传授知识的目的,也实现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
关键词:高一历史课堂形态转型课堂有效教学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科目的数量(增至9门课)、容量增加了,在高考面前负担也加重了。
如何使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历史教师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
下面谈一些个人见解: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初中阶段历史课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
现行初中教材是按照通史形式编写的,学生只有学好通史知识,知道上下五千年的基本史实,才能掌握、理解深层次的知识。
目前,初中历史已经纳入中考范围,这使得初中生的历史水平整体得到提高。
然而,初中历史课仍然是老师、家长、学生不重视的一门学科,存在教学过程的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问题。
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高一初期,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历史课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历史知识,更不能实现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
自2005年江苏省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材由原来的通史变为专题模块史。
南京地区的五大模块分别是:必修部分的必修一(政治模块)、必修二(经济模块)、必修三(思想文化模块);选修部分的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必修模块中必修一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历程。
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的政治活动,而政治活动又总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之我见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化,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模式正在悄悄发生变化,本人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多年,虽然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但对于如何上好高中历史课,如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如何创建有效、高效课堂,如何让学生既从容面对高考又终身受益,一直是我思考并努力的方向。
对此,我结合自身实践、摸索、思考形成了一些粗浅认识,与大家分享。
标签:有效;教学目标;学习兴趣;创新思维;设计情境;师生互动;多媒体一、三维目标定位,明确教学方向我们生活的世界纵看是历史,横看是社会,历史教育应该是服务于我们生活与人生的教育。
所以,对于历史教学的归宿: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如何培养“人”、“人才”,“人”是根本,“才”在其次,不能本末倒置。
也就是说我们教学最终目标是为了服务学生认识自己、更好地成长和生活并指向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和思想世界。
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学生经受挫折和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所以在三维目标中,我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最为重要。
当然新课标中确定“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同样是我们教学活动的核心。
这就要求我们既重视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又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既关注发展学生体魄的健康,又重视学生高尚人格的养成;既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又兼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真正融“知识与情感”教育的高度统一。
教学目标的定位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实基石。
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要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有梯度的具体化设计,这样既可避免教师教学的随意性,也可明确学生学习的任务。
真正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历史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实践证明只有唤起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概要:在历史教学中包含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我们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过程中不合理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是一定会达到的。
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通过设计新情境,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揭示其本质。
以鸦片战争为例,如果没有记住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经过以及《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就无法弄清中英这场战争为什么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而不发生在30年代或50年代,它对中英两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满清王朝的失败为什么具有历史的必然。
以记忆促进思维,以思维带动记忆,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均不可偏废。
为此,我们要下功夫抓好打基础的工作,特别是从初中、高一、二年级起就要抓紧、抓扎实,这是教好、学好、考好的第一要素。
一、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为了使预习有效,制作预习案是必要的。
预习案是学生预习的依据,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
教师在设计预习案时,针对性要强。
预习思考题的设置应围绕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教师在设置预习思考题时一定要把握好“度”这个问题,要难易适中。
同时,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也就是说思考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地展开,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
学生通过预习,填写“主干知识梳理”空白部分,找出教材中对自己而言的重难点,回答“思维拓展”,完成部分“自我测评”题。
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以待课堂解决。
做到这些,课堂学习才会目标明确,效果显著,实现高效历史课堂。
二、把握精髓在历史教学中有一个教给学生如何把握某些历史问题的核心和精髓问题。
只要把握了这个金钥匙,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讲述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这一专题,主要把握住: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具有狭隘、保守、自私和分散性,無法克服自身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弱点。
这种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却不能提出高远的社会理想,不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代表自己的利益。
高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高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摘要: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 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
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 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 ,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 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此我做了下面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吸取历史教训, 更好地推进今天的现代化建设, 而不是简单地记住历史。
所以教师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改革历史考试方法, 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 从而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 布置有趣味性的作业,化知识为能力。
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 让他们觉得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 只有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所以历史教师应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多想办法,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氛围, 把历史课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和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了解、认识和思考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有效性尤为重要。
在我看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性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首先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多样性。
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发展演变、了解世界的多样性、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这对于他们的日后学习、生活和思考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
历史意识是指对历史存在的认知和感知,而历史思维是指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方法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是历史教育的核心。
通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自身思考和学习的方式以及时间的概念、演变和发展,从而培养其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研究和实践活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研究和实践活动,例如,历史研究、博物馆游学、志愿活动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实践和人文精神,同时也能够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促进他们课外知识的积累和扩展。
四、建立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建立起更加科学、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以更好地发现学生的潜力和优势,帮助他们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
同时,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多元素评价,例如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研究和实践活动以及建立科学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
只有高校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充分的保障,学生才能够更好地了解、认识和思考历史文化,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如今,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需求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希望在课堂上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如何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以期为广大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启发和建议,共同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1.2 研究意义高中历史课堂是学生接触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教师来说,了解如何有效地开展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引导学生,提升教学效果。
对学生来说,通过参与讨论和互动,他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来说,借鉴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经验,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和推动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3 问题提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备受关注,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感到单调乏味,缺乏主动性,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老师可能面临着教材过时、内容枯燥的挑战,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重视课堂互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案例分析等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更好地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正文2.1 教学方法探讨教学方法是决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风格等因素。
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是讲授式教学,即老师通过讲解历史事件、人物等知识点来传授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知识的框架,有利于系统性地学习历史。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是对过去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对历史事件发展规律的把握。
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让他们认识到历史事件的连续性和发展规律,了解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和启示。
这种教学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他们培养起对历史的思考和独立见解,从而增强历史意识。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喜欢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引导他们运用历史思维去解读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历史事件时能够有条理地进行论证和分析。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历史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能够理解和尊重历史文化,注重历史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喜欢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历史遗迹参观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历史的价值观和历史文化的内涵,促使学生对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珍视历史文化。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成长。
历史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更应该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历史认知人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首先分析了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学生缺乏兴趣和参与度低是主要挑战。
然后介绍了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方法,包括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等。
接着强调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提倡让学生通过分析历史案例来培养批判性思维。
最后通过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历史事件的方式,呼吁教师加强互动,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进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加强互动,提升历史课堂效果成为历史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参与度、独立思考、案例分析、互动、提升效果1. 引言1.1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在我看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增加学生参与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案例分析历史事件等多种途径,可以有效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和问题,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方法包括开展小组讨论、互动问答、多媒体展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形成独立见解。
结合案例分析历史事件,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后果,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提升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加强互动,提升历史课堂效果是教师们不断努力的方向,也是学生们历史学习的需要。
只有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改进,才能真正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真正获益。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摘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方法的影响下,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并需要注重课堂的互动性和引入现代技术。
历史教学涉及跨学科性,需要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同时评价体系的完善也是关键。
有效性提升策略包括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利用现代技术拓展教学方式等。
展望未来,应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历史素养的人才。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方法,教师角色,课堂互动性,现代技术,跨学科性,激发学生兴趣,评价体系,提升策略,发展方向,学生综合素质。
1. 引言1.1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历史发展的轨迹,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分析问题、思考历史背后原因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而且,历史课堂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文化自觉和国家认同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通过历史的教育,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自己所处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授历史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希望通过今后的探讨和实践,进一步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学方法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程度。
传统的单向讲授方法往往会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产生兴趣和主动思考。
而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密切相关。
历史学科知识广泛且涉及面广,如何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我认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注重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时代背景的深刻理解,提倡多维度、多角度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我还建议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要注意突出历史事件的影响力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密不可分。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以讲授和笔记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参与的机会。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尝试引入更多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互动式教学方法,如教学视频、图片资料、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常会采用案例分析、问题导向、知识串联等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与学生的参与度密切相关。
学生的参与度不仅仅是指他们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历史学科的态度和理解。
在我看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等。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常会倡导鼓励学生多展示个性、自由表达意见,让他们在历史教学中找到乐趣,树立学习动力。
我也会精心设计一些引导性问题和思考题,帮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历史事件的深层内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学生参与度密切相关。
我认为,高中历史教学需要注重学术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善于发掘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历史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乐园。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陈韦王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陈韦王摘要和评语导入。
总而言之,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文字叙述感受历史,从而对历史加深感悟和理解,形成学习动力,拥有新的热情,更好地发觉自身潜力。
二、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法,促进学生参与例如初中历史课本中辛亥革命一课,对于其历史时间元素的过于重视导致学生只限于对此事件的死记硬背,不能完全理解此事件在宏观上对其他决策和历史现象的影响。
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只知其然,而完全不懂其所以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宽容和谐的学习环境。
具体而言,可以采取话剧表演、演讲、课堂分组讨论、辩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自我探索和思考。
多样化的教学手法打破了课堂的沉闷,使得气氛变得轻松愉悦,同学之间交流的加强不仅能够加深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也能使得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同时也能给师生互动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学相长。
这样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感受到同学之间的情谊以及老师的指导和关怀,轻松愉悦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课堂的喜爱,对学习的自觉。
因而更加利于学生主动探究课本之外的学科知识,拓展知识、丰富阅历。
历史课程的一大特点是时间序列性。
因而采用画表、作图等手法是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点、掌握知识要点的重要方法。
在讲中国八年抗战的时候,必要的基础知识记忆是有必要的,从中提出问题也是学习的关键,比如中国抗战的主要战线,其各个战线有什么主要的思想指导,共产党和国民党对此次战争的贡献各有多少,国家将领的用兵策略等等,都需要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由此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脑理解历史。
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加深全体同学对历史事实的记忆和认知。
同时在讲授完课堂内容之后,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结合课堂内容提问。
如两次世界经济危机有何区别和共同点?发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普通高中历史课堂学生主体性教学之我见
普通高中历史课堂学生主体性教学之我见一、课堂教学主体性问题的提出: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历史教师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目标的唯一标准。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是教师讲授知识的复印机。
教师缺乏创造性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独立思考,影响其学习的兴趣和智力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已有了很大的发展。
教师在课堂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各种途径,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诱导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是课堂教学中永恒不变的主题。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有着较长的办学历史。
近年来,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校声誉得到很大提高。
生源素质提高的同时也存在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表现在不会课前预习、课堂不会提问、课后不会反馈,导致了教学目标的无法落实。
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学习历史的兴趣程度不高。
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初中的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就成了副课,有了偏见和抵触思想。
二是不会阅读历史教材,不了解教材的编排和结构,阅读时不知如何处理内容。
三是不会分析、判断、理解历史事物或人物,普遍存在严重的依赖老师心里,最好老师能在上课过程中告诉他们所有需要掌握的内容,他们就是背熟知识点,造成不动、不想动脑筋,学习效率低下,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改变现状,发挥高中历史课应有的特点和作用,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措施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管理和实现。
二、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措施陶行知先生说:“好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
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它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又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辅之于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
1、设计学案,引导学生“会读”传统的教案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具有封闭性。
而设计学案的目的则把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如何学,具有公开性。
高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使之全面和谐发展,是广大历史教师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动态生成”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生成性教学是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
在教学中,把教学”意外”努力转化成宝贵的课程资源,让动态生成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活力和魅力,是我们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
作为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机械地执行教学预案,而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历史课堂教学规律,注重学生的发展。
1. 实施历史生成性教学的途径
1.1 设置有弹性的预设
历史教学预设是整个历史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指南。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预设关注教和学的平衡和对发展含义的拓展。
包含对目标的理解、对学情的了解、对学习条件的掌握、对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对动态生成策略的把握。
这就要求教师对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预设要更深远、更灵活,使历史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要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套路,对教学目标的设置不要过分地偏向知识目标,而应多关注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教师备课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弹性化”的预设方案,要为学生的自由思考和讨论留出足够的空间。
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留足”空白”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质疑、释疑,产生”再想想、再考虑考虑”。
高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高中历史教学之我见摘要:历史作为衔接过去和现在的重要纽带,在高中课程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教学地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实施,要求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分水岭和转折点,作为学生成才的关键时期,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面临着高考,这将是决定学生命运的关键所在。
历史教材往往是对历史知识的压缩和提炼,在学习高中历史时,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能够根据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渊博的历史知识,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给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
一、激发学生充分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就如同失去了前进动力的列车,不会再有什么进步和突破了。
因此大力激发学生充分的学习兴趣,是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
正如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首先,我们应精辟开讲,先声夺人。
“文如看山不喜平”一种新奇巧妙、引人人胜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一上课就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准备心理之中,很快就能集中全部的情感、意志于学习新课上,因此,教师应精心组织导入,或巧设疑问,或以情动人,或结合时事……通过不同的方式巧妙、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渴望获取知识的境界,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知识,提高能力。
其次要求新求异,不断创新。
历史是一幅有血有肉,丰富感人的画卷,但大部分的学生不爱学习历史,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还是由于历史课堂教学不尽人意,缺乏趣味性。
为此,我大胆探索,力求在“新”、“异”上创出特色来。
最后还要营造情景,以情求趣。
恰当合适的语言会很快将学生引入思辨的天地,趣味横生的语言会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幽默风趣的语言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陈韦王
发表时间:2014-04-01T16:42:24.187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陈韦王
[导读] 历史课开设的意义在于“以史为鉴”。
通过带领学生回顾古今中外人类历史,学习人类传承下来的优秀文明成果。
笪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宁海中学陈韦王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与以往相比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更加明确;课程类型得以拓展,除了必修课之外,还有选修课供学生课余根据兴趣加以拓展学习;改变了以往的区分为中外的通史体例,用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等阐释历史;建构起专题体系。
本文从教师角度探究了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新课程的“新”的重点不仅在于课程标准的“新”,而且在于教学理念的“新”上,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变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在教学上的主体、参与地位。
面对全新的教材、全新的课程标准,教师如何转变自身角色,与学生良好互动、完成教学任务,是对教师的新的挑战。
历史课开设的意义在于“以史为鉴”。
通过带领学生回顾古今中外人类历史,学习人类传承下来的优秀文明成果。
以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方向。
成为一个有常识的人。
但历史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历史课知识的琐碎和繁复,因而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低、很难长期专注于课本上的文字描述。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在新课程标准下将历史课打造成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魅力学科,对教师来说,需要做到的有:一、准备充足的素材,凝聚学生注意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将历史课堂打造得生动、活泼,让学生保持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材准备得充分与否。
因此,教师要做到的第一点是在准备素材。
素材内容越丰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度就越容易集中。
具体而言,素材内容既可以包括人物、事件的史实,也能够是对书上简练的事实加以拓展的历史细节。
在丰富素材内容时,也要对素材的形式多样化。
素材内容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既可以是名人名言、幻灯片、新闻稿等,也可以是网络视频等,这些手段都可以是用来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关注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如在讲授《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时,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多幅图片直观反映经济危机时期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的困境,还可以与2008 年金融危机相比较,用身边的现实例子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二十世纪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历史其实构成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也是后人历史的部分。
在评价人物时,可以通过人物传记的摘要和评语导入。
总而言之,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文字叙述感受历史,从而对历史加深感悟和理解,形成学习动力,拥有新的热情,更好地发觉自身潜力。
二、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法,促进学生参与例如初中历史课本中辛亥革命一课,对于其历史时间元素的过于重视导致学生只限于对此事件的死记硬背,不能完全理解此事件在宏观上对其他决策和历史现象的影响。
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只知其然,而完全不懂其所以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宽容和谐的学习环境。
具体而言,可以采取话剧表演、演讲、课堂分组讨论、辩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自我探索和思考。
多样化的教学手法打破了课堂的沉闷,使得气氛变得轻松愉悦,同学之间交流的加强不仅能够加深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也能使得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同时也能给师生互动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学相长。
这样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感受到同学之间的情谊以及老师的指导和关怀,轻松愉悦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课堂的喜爱,对学习的自觉。
因而更加利于学生主动探究课本之外的学科知识,拓展知识、丰富阅历。
历史课程的一大特点是时间序列性。
因而采用画表、作图等手法是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点、掌握知识要点的重要方法。
在讲中国八年抗战的时候,必要的基础知识记忆是有必要的,从中提出问题也是学习的关键,比如中国抗战的主要战线,其各个战线有什么主要的思想指导,共产党和国民党对此次战争的贡献各有多少,国家将领的用兵策略等等,都需要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由此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脑理解历史。
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加深全体同学对历史事实的记忆和认知。
同时在讲授完课堂内容之后,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结合课堂内容提问。
如两次世界经济危机有何区别和共同点?发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教师还可以针对某一课程教学任务,提前布置任务给学生。
让学生在充足的准备之后,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和演说。
学生准备的过程必然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预习,而课堂上的辩论更是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
教师可以在学生加以点评,以指导学生,使得辩论、分组讨论等内容不流于形式,学生得到真正提高。
三、紧扣课标、扩展教材内容高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递教学内容,同时最大限度地紧扣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教师在其中的自主性包括如何根据课程标准处理教材以确定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下,《课程标准》成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改变了以往以《教学大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对课标与教材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托《课程标准》,立足教材,多样化解读教材。
发挥教学的主体性。
而不是死扣教材、千篇一律宣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