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1)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1)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4课。

本课主要内容有:一五计划的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的完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治建设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我国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的过程及其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一五计划的成就,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过程及意义,知道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过程及意义,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

2.教学难点:一五计划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作机制,三大改造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案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本课的基本框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关于一五计划的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三大改造的内容,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总结。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检测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及时反馈。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一五计划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作机制和三大改造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案】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

【教学方案】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发展历程;(2)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新中国工业化的特点和成就;(2)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工业化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增强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信任,提高民主法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1)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状况;(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工业化措施;(3)一五计划及其成就。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新中国成立前的政治制度演变;(2)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发展的主要成就;(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意义。

2. 教学难点:(1)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发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2. 讨论法:分组讨论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特点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2. 讲授新课:(1)讲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发展,引导学生了解一五计划的重要成就;(2)介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分析其在我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新中国工业化的特点和成就;(2)讨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民主法治的重要性。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课程标准: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知道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培养其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培养其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中找出“一五”期间,我国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影像资料、史料和图片,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导入小助教复习旧知。

?提问: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是报刊上经常出现的一个词。

你知道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第一个五年计划教师简略补充有关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知识。

讲一讲: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有哪些?为什么要完成这几项任务??读图分析:结合《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示意图》,说一说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代表性成就。

历史统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下表是几项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请算一算1957年比1952年增长多少,按百分比填入表内动手找资料:课文列出了我国国产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产生以及建成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等资料。

请查找资料,说出我国第一套国产6000千瓦发电机组、第一辆国产拖拉机、第一块国产手表产生的时间和它们的生产企业名称。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1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1

《工业化的起步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
到快速高效和生动形象的效果。

材料分析题精心设计递进性问题系列, 对检测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及综合性的运用具有独特优势。

通过以上方式方法的运用, 促进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等相关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

本课存在的不足:材料分析题考核的综合性方面有待提高, 小结绘制思维导图时有学生对各内容之间关系不能很好把握, 需在今后教学中强化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工业化的起步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工业化的起步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工业化的起步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工业化的起步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建国初期,面临重重困难,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工业化的起步,并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工业化的起步,二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明确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2.难点:工业化起步的背景和原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案例,分析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程内容,了解基本概念,准备参与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方面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生动呈现我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简要介绍工业化起步的背景、原因、过程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953年至1957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标志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开始。

在此期间,我国还召开了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我国新主义革命的胜利,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的具体内容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五计划的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意义。

2.难点:一五计划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3.史料分析法:分析历史史料,引导学生从事实中得出结论。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史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化起步的具体情况。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史料分析一五计划的意义,讨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意义。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强调一五计划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自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自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本课主要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我国工业化起步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起步的具体过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工业化起步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就,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工业化起步的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

2.难点:对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好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照片,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向学生介绍我国工业化起步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化水平非常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___领导下的新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加速工业化进程,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1.教师讲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具体包括: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机械化、交通运输业和能源工业等,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生产力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2.图片展示:《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通过观察这张地图,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例如,新建了大量的钢铁、煤炭、电力等基础设施,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系统,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标导学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教师讲述: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保障。

它是由选举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国家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负责制定和、法律、监督政府工作等重要职责。

2.史料展示: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通过。

(二)第一部宪法的性质1.教师讲述:第一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第一部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是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法律。

它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宪法,它明确规定了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图片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封面通过观察这张图片,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封面上印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字样,这正是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4课 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制度的确立 教案

第4课 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制度的确立 教案

第4课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制
度的确立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制度的确立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 掌握工业化与人民代表制度的关系及其相互促进的作用。

- 培养学生对中国工业化和人民代表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
1. 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 19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的内外压力与改革开放的背景
- 中国的工业化起步阶段:洋务运动和新式工业的兴起
2. 人民代表制度的确立
-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 ___合作与人民代表制度的发展
- 人民代表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方法
- 授课讲解:通过课堂讲解介绍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制度的确立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

- 图片展示:使用图片展示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制度的确立的相关场景,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历史背景。

-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工业化与人民代表制度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评价
- 课堂讨论:根据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相关观点,评价学生对中国工业化和人民代表制度的理解。

- 作业批改: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他们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教学延伸
- 邀请专家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就中国工业化和人民代表制度的话题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 视频观摩:选取与中国工业化和人民代表制度相关的纪录片或影片进行观摩,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 《中国近现代史教程》- 《中国历史纲要》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部编八下《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

部编八下《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一、教学目标:了解我国“一五计划”;知道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知识;认识“一五计划”的历史影响。

二、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三、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现在是第几个五年计划?2、学习新课:第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原因: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农业国 经济基础差工业落后如何解决中国工业极为落后的局面?材料研读: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想一想,我国是在怎样的起点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

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2)、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时间:1953——1957年(4)、基本任务: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5)、成就:一桥:A、武汉长江大桥三厂: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C、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D、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五路:E、新藏公路;F、青藏公路;G、川藏公路;H、宝成铁路;I、鹰厦铁路(6)、一五计划成就的意义: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时间、地点:1954.9 北京(2)、会议内容:第1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②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③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2项: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以及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生动地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工业化建设和政治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这两个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及其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的过程,掌握这两个方面的重要史实和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的过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教学方案】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

【教学方案】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发展过程;(2)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新中国工业化起步的原因和意义;(2)运用历史知识,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其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中国工业化事业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尊重和维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发展过程;(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意义。

2. 教学难点:(1)新中国工业化起步的原因和意义;(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其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建立后,如何进行国家建设和发展。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发展过程,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

3. 课堂讲解:(1)讲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发展过程,分析其原因和意义;(2)讲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分析其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意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发展过程,结合现实生活,思考新中国工业化对当代中国的影响;2. 研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分析其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的作用;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建议和案例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建议和案例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建议和案例1.自主学习,探究释疑案例1 第一个五年计划(1)教师结合教科书中的《材料研读》栏目和《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表格,向学生介绍当时中国的工业发展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2)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归纳讲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3)教师出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史事》栏目、图片,让学生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在工业、交通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回答以下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有哪些工厂建立起来?它们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主要集中在什么行业?为什么?(4)教师出示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任务的部分数据: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04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6%;1957年,我国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 296%;1957年,我国原煤产量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1957年,我国发电量为193亿千瓦时,比1952年增长164%;1957年,全民所有制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比1952年增长30.3%,农民的收入增加30%。

然后,让学生思考: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有什么意义?(5)最后,教师向学生播放反映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建设成就的视频,让学生分享看完视频的感受。

通过这一环节,教师要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2.视频导学,再现历史情境,合作探究案例2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师播放反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情况的视频,向学生介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基本情况。

然后,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记者、新闻发言人,模拟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新闻发布会。

结合模拟新闻发布会的情况,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重要意义,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
4.它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它”颁布于( )
生要认真思考,学会审题,学会紧扣材料来分析。
教学反思
学生要完成旧知识的温习,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自学质疑
5-8分钟
【自学习】阅读教材P18—22,完成下列问题(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原因(背景):
2.目的:
3.起止时间:
4.基本任务:
5.成就:
6.意义: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时间:
(2)制定宪法:
(3)宪法性质:
(4)选举主要领导人: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认真研读课本,结合自己对本课的理解,快速找到相关内容的答案。
学情展示
5-8分钟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原因(背景):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起止时间:1953年~1957年。4.基本任务:5.成就:①工业:②交通运输业:6.意义:
“学导案”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学科
历史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学习重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背景、主要成就。
学习难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国家有了新阶段,那同学们这五年有什么规划呢?写下来。
师在学生说出的基础上出示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化的起步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
到快速高效和生动形象的效果。

材料分析题精心设计递进性问题系列,对检测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及综合性的运用具有独特优势。

通过以上方式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等相关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

本课存在的不足:材料分析题考核的综合性方面有待提高,小结绘制思维导图时有学生对各内容之间关系不能很好把握,需在今后教学中强化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