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肿块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腮腺常见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腮腺常见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v 良性:多位于浅叶 v 恶性:多位于深叶或
跨叶
跨叶生长对良恶性肿瘤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
黏液表皮样癌
多形性腺瘤
肿瘤形态及边界
❖形态:良性形态多规则,圆形或类圆形

恶性形态多不规则
❖边界:良性边界清楚,部分有包膜

恶性边界多不清楚

部分低度恶性肿瘤边界可清楚
黏液表皮样癌
腺泡细胞癌
多形性腺瘤
肿瘤的信号特点及强化特点
病理
➢ 混合瘤恶变镜下特点可见由良性混合瘤的上皮成分向癌或 肉瘤移行过渡的表现;一部分为良性混合瘤结构一部分为 腺癌或鳞癌结构,二者之间常可看到移行转化部分。
➢ 恶性混合瘤均表现为基底细胞样或多形细胞样结构。
影像表现
➢ CT:平扫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界欠清。 增强呈不均匀强化。
➢ MR:T1稍低信号,T2稍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 号;边界欠清;弥散受限。增强呈不均匀强化。
影像表现
有研究者指出T1及T2加权图像上均表现为 低信号强度的病变应怀疑可能是高度恶性的肿 瘤。
腮腺恶性肿瘤均是富血供,因此表现动静脉 期持续显著强化 (密度明显高于颈部肌肉,大 于50Hu提示恶性肿瘤)。
恶性混合瘤
左侧 腮腺 恶性 混合 瘤
腺样囊性癌
➢ 为一种具有独特生物学行为特点的恶性肿瘤;有 较强侵袭性,易沿组织间隙向周围蔓延,表现侵 犯邻近结构的范围较广,而生长缓慢、病史长。
解剖
❖ 不规则锥形体,底向外侧,尖向内侧 突向咽旁
❖ 以下颌支后缘/下颌支后静脉或穿过 腮腺的面神经丛为界,分为:
❖ a 浅叶:多呈三角形向前延伸, 覆盖于咬肌后份的浅面
❖ b 深叶:下颌后窝及下颌支深面 ,向内深至咽侧壁

腮腺腺淋巴瘤的CT、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腮腺腺淋巴瘤的CT、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q a r n .Le in r o n 。o a rl b lt d i h p ,wel e i e ,h mo e e u rh t r g n o s s f is e ma s u da t so s we e r u d v l o u a e n s a e o l d f d o g n o so e e o e e u o tt u s . — n s C s i a e h we o n h p n i ud d n i y t r as o d r u d s a e a d l i e st c q y;h p i tn eo W I s — rh t rn e s n T W I c s i a e h we y o n e s n T】 ,io o y e i t n eo , y t r as o d c
中图 分类 号 : 7 7 2 : 8 4 4 R 3 . lR l. 2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69 l ( O 2 O 一 3 2O 1 0 —0 l 2 l ) 3O 5 一 4
腮腺腺淋 巴瘤有一定 的
CT nd M RIdi no i nd dif r nta i g o i fpa o i noy pho a a ag ssa f e e ild a n sso r td de lm m
混杂 信 号 . 变 区呈 明显 的 T w I 信 号 T wI 信 号 。增 强 后 表 现 为 早 期 轻 中 度 强 化 。结 论 囊 低 高 临 床 和影 像 特 点 . 根据 其 发病 年 龄 、 别 、 位 及 影 像 学 表 现 , 助 于 该 病 的 诊 断 和 鉴 别 诊 断 。 性 部 有 【 键 词 】 腺 淋 巴瘤 ; 关 腮腺 ; 断 ; 层 摄 影 术 . 线 计算 机 ; 共 振成 像 诊 体 x 磁

腮腺肿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腮腺肿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腮腺肿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作者:刘淑萍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9年第12期【摘要】腮腺是人体中最大的腺体,腮腺肿块是常见的头颈部肿瘤。

目前手术是治疗腮腺肿瘤的有效方法。

因其肿瘤良恶性质不同,这关系到手术方案的制定及预后问题,术前须先确定肿瘤性质。

近年术前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日趋成熟,提高了腮腺肿瘤确诊的精准性。

本文对其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了如下综述。

【关键词】腮腺肿瘤;CT检查;超声检查;MRI;术中病理1 腮腺肿瘤的诊断腮腺区肿瘤的许多临床症状相似,临床表现相对复杂,诊断相对困难,因此,明确诊断方法对确诊病情并拟定有效治疗方案尤为重要。

其治疗前辅助诊断方法目前常用的有体格检查、影像学诊断(CT、超声等)、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和术中冰冻切片诊断等。

1.1 体格检查患者腮腺区实质内出现肿块,多为无痛性,边界清,质地中等,生长缓慢且活动度好,少数有痛感及面瘫,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质地硬,提示恶变可能。

因此,结合病史及临床体格检查可初步对疾病做出诊断。

1.2 CT检查CT检查可以进行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等不同平面的扫描,可观察到不同位置,因其特殊诊断价值,使得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化。

腮腺肿瘤CT表现一般为圆形、类圆形,边缘较清晰,少数分叶状,分叶与肿瘤多中心生长有关。

密度接近或高于正常腮腺组织,大部分密度较均匀,少部分密度不均匀低密度区见肿瘤囊变或黏液组织(彭可雨,阮兵,梁汉欢,2015)。

增强CT增强后多表现为肿块内小圆形低密度区,这种现象亦可见于恶性肿瘤。

而边界模糊不清,边缘不光滑,形态不规则,有浸润征象者亦推测有恶变可能。

1.3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无损伤,能准确判断有无占位性病变,可反复检查并成本低等优点,现已作为在腮腺肿瘤诊断中的首选检查方法。

超声下的良性肿物形态规则,多数为圆形或椭圆形,或表面可呈分叶状,轮廓清楚光滑并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晰,包膜呈完整性,内部回声以尚均匀分布的低回声或等回声为主(杜启亘,苏雁欣,2015);恶性肿物轮廓大部分不完整并向周围组织浸润,边界模糊,包膜不完整,多数内部回声不均匀。

腮腺肿瘤的磁共振诊断

腮腺肿瘤的磁共振诊断
生长缓慢,临床症状不明显,多发于腮腺浅叶
含有复杂的组织学成分,包括腺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黏液、黏液样或软骨 样组织。
典型影像T1WI 图像为低信号,T2WI 图像为高信号,这与其组织学成分含 有大量的浆液及黏蛋白物质有关 。 ADC均值明显高于腮腺恶性肿瘤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SI-Time曲线)表现为对比剂的缓慢持续流入A 型,极少数表现为C型曲线。
DWI与DCE-MR联合应用诊断思路
腮腺肿瘤动态增强扫描中,TIC曲线表现为B型或C型时,良恶性肿瘤之间部分 有交叉重叠,联合应用ADC阈值有利于提高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
病例

多形性腺瘤

腺淋巴瘤


基底细胞腺瘤
腺胞细胞癌
粘液表皮样癌
多形性腺瘤
最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 约占腮腺良性肿瘤的80%。
DWI
采用Siemens相关软件 ,自动生成ADC图,根 据肿瘤大小,避开肿瘤 囊变坏死区,选择2~3 个感兴趣区(ROI),计 算出病灶平均ADC值。
DCE-MR
利用工作站自带功能软件,在显示 病变的最佳层面选择病变的ROI, 自动生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 ,并对 TIC 峰值时间、廓清率进行 分析,总结腮腺肿瘤的时间-信号强 度曲线的特征。
联合应用
DCE-MRI研究
测量感兴趣区信号强度 绘制信号强度-时间曲线 分析曲线形态、评价良恶性
弥散加权研究
随机选择多个感兴趣区
测量ToAnDCy 值并计算平均ADC 值
探讨ADC值对腮腺肿瘤诊断价值

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常规MR扫描

ADC值
TIC类型
DWI与DCE-MR联合应用

腮腺恶性肿瘤如何鉴别诊断?

腮腺恶性肿瘤如何鉴别诊断?

腮腺恶性肿瘤如何鉴别诊断?
1.腮腺淋巴结核和结节型SjÖgren综合征。

2.颌下凹原发性肿瘤颌后凹出现肿块可极其酷似腮腺深叶肿瘤。

典型症状有耳咽管受累的耳部症状如耳鸣、耳闷感以至听力障碍。

下颌神经分布区的持续性疼痛或感觉异常。

开口偏向患侧或开口困难。

X线下颌支侧位平片常见乙状切迹变深,喙突受压变形;鼻颏位片见患侧上颌窦受压变小,喙突变形。

CT或MRI检查会有助于诊断。

3.颈椎横突过长第1颈椎又称寰椎,其横突正位于乳突尖端至下颌角连线中点、下颌支后缘处。

发育过长时可以触及。

附着其上的肌筋膜常有炎症而酸疼不适。

触诊硬而固定并行压痛。

颇似腮腺深叶肿瘤,触诊突起及压痛均较局限。

确诊办法可以用5号针头或针灸针对准痛点刺入,投照张口后前位X线平片,可见针尖正对准横突。

同时作B超检查以除外腮腺内占位性病变。

4.嗜酸性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腮腺为好发部位,临床特点是95%以上为男性,青年或中年人。

腮腺区有单发或多发结节,有消长史并伴局部或胫前部皮肤瘙痒。

末梢血象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可高达1000/mm3以上,具诊断价值。

本病一般对放射线敏感,小量照射即可治愈。

5.转移性肿瘤头皮、眉额、眼部及鼻咽部恶性肿瘤均可转移至腮腺内淋巴结。

发生率虽然不高,但临床时有所见。

锁骨以下脏器如肺、肝癌转移至此亦偶有所见并为首发灶。

对腮腺下极深面肿块例行鼻咽
部检查是必要的。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腮腺区肿块的临床价值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腮腺区肿块的临床价值

D ) n t i ns n i r t i ns f a t l d t o Me o s 9 csso prt ad t U i h d go sad d f e i d g o s r i g n m r e a i f n a a i o p o d a u . t d 4 a f a i g n u e l h e odl -
w r o p d wt te p do n ig f ro rt n ee cm  ̄e i h mh  ̄cf dns at p ao .Reut n 4 ae,te dtc be rt o tef— h i e e i sl I 9 css h e t l ae f h o s ea
( u n h ni H at e trS ih u C t, 3 4 5 T a s a s e h C n hs o i 4 4 1 ,Hu e,C ia l e y b i hn )
A src jcie T vlae te c nclv u fhg —rq e c oo ope ha nga h (C bta tObet o eau t h l ia a e o i f u ny clrD p lru rs orpy H — v i l h e e
w r bevd h o in nesy o u r ee e ce y clr D p lrf w i aig (D I n ee o sre.T e f w s a it i ftmosw r l gl nt dt td b oo o pe o m g e l n C F)a d
8. %, 75 0 良性 肿 瘤 的 符合 率 为 9.O , 性 肿 瘤 符 合率 为 8 . % , C U对 恶 性 肿 块 的 敏感 性 、 异 性 、 断符 合 1 % 恶 O 15 H D 2 特 诊

腮腺混合瘤和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腺淋巴瘤不是淋巴瘤)

腮腺混合瘤和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腺淋巴瘤不是淋巴瘤)

腮腺混合瘤和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腺淋巴瘤不是淋巴瘤)腮腺种类很多,其中最常见的为混合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Warthin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

腮腺腺淋巴瘤:又称为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或Warthin瘤,第2常见的腮腺肿瘤,约占腮腺肿瘤的6%~10%。

多发于老年男性(50-70岁),多有吸烟史,肿瘤大多生长缓慢,病程长短不一,肿块有消长史,绝大多数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表面光滑,质地较软,有时有弹性感,常呈多发性,约有12%病人为双侧腮腺肿瘤,也可单侧多发。

注意:腺淋巴瘤与淋巴瘤虽只差一字,但是其良恶性确截然不同,淋巴瘤为恶性肿瘤,腺淋巴瘤为良性肿瘤。

以往认为腺淋巴瘤与男性高龄吸烟者相关,本人认为主要与吸烟有关(与其发病机制有关),以往认为男性高发这应该是得益于男性吸烟比例比较多,对于“否认吸烟史”的,尤其是女性要注意询问其被动吸烟史。

其发生机制其中之一:腮腺导管上皮迷走于淋巴结并异常增殖形成,异位的导管闰管细胞和基底细胞可位于腮腺内或者腮腺周围淋巴结内,烟焦油中的化学物质作用于淋巴结中迷走的腮腺组织,导致这些组织化生。

由于腮腺后下极淋巴组织最为丰富,因此绝大多数腺淋巴瘤发生于腮腺组织后下限,该病基本不发生在无腺内淋巴结的其它涎腺,这是对该理论的有力支持。

超声表现:形态规则,边界清,圆形或椭圆形,无分叶,内部回声较混合瘤低,分三型:I型囊实间隔型:内见线状强回声分隔,呈网格状(特异性高,敏感性低);II型均匀实质型:均匀实性回声;III型囊性变为主型:表现为I型或者II型内部局限性无回声,囊实性成分境界清晰(蜂窝状无回声: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的指标)。

CDFI:大部分肿块血流较丰富,比大部分腮腺肿瘤血供丰富,典型的呈淋巴结样的门型血流:呈分支状走行,从瘤体一极向内部树枝样散开,走行规则无扭曲。

男53岁,双侧腮腺内多发低回声,边界清,形态规则,内见多发小的无回声,CDFI:见较丰富分支状及边缘血流信号。

腮腺炎的分类及鉴别诊断

腮腺炎的分类及鉴别诊断

腮腺炎的分类及鉴別诊断腮腺炎就是我们常说的腮肿了,有两侧肿的,还有一侧肿的,一般分为感染性的和细菌性的。

化脓性腮腺炎属于细菌性的腮腺炎,会有发热的情况,腮的局部会有红肿的情况,等到后期病变严重时,就会化脓,挤压腮部,明显会有脓液流出来;而流行性腮腺炎属于感染性的腮腺炎,它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疾病,它没有化脓的现象,但是它有可能伤及到其他的器官,还有可能引起其他的炎症。

一、细菌性腮腺炎和流行腮腺炎的区别步骤/方法:1、化脓性腮腺炎一般是一侧腮部肿胀,两侧都肿的情况比较少见。

病症早期症状是比较轻微的,有比较轻微的疼痛感,也会出现发热的症状,然后,待病症发展到后期就会出现化脓的情况,挤压以后,会看到明显有脓液出现。

2、流行性腮腺炎是病毒性引起的,它是具有传染性的,症状还有发烧、头疼,不爱吃东西等,严重的时候张口都会有困难,发热的症状会持续较长时间(1-2天),病症慢慢扩张,而后两侧腮腺都会肿胀,还有可能出现其他炎症。

综上所述,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腮腺是否化脓,还有是一侧还是双侧肿胀。

在治疗上呢,化脓性腮腺炎早期可进行热敷,再就是选用有效的抗病菌的药物,后期化脓较严重的时候,就需要进行引流了;流行性腮腺炎则可以选用中药等的配合治疗,还要注意预防病情恶化,如果发展为心肌炎等的病症就比较麻烦了。

注意事项化脓性腮腺炎患者要十分注意口腔卫生,还有注意防止再次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因为具有传染性,所以对患者要进行必要的隔离,避免近距离接触造成传染,另外室内要注意通风,还要注意居住环境的卫生。

二、诊断治疗腮腺炎实际上属于生活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而大部分患者之所以会患上这种疾病,就是因为身体被病毒感染了,所以腮腺炎本身也是具备着传染性的,再加上现如今腮腺炎的发作几率也比较高,因此建议大家对腮腺炎的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了解,那么腮腺炎的治疗有哪些呢?1、一般疗法如果说大家腮腺炎的病情并不是非常严重的话,那么建议大家可以考虑一般疗法,当大家患上的是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时候,那么在早期治疗的时候,应该以药物治疗为主之后,大家还需要采用刺激分泌的办法来保证自己体内可以顺畅的分泌唾液,如果说大家的病情已经超过一周,并且进入化脓期的话,那么建议大家选择其他的治疗办法。

五官科病历模版-腮腺肿块

五官科病历模版-腮腺肿块

467223无女浙江台州市46岁2005-8-24汉族2005-8-24已婚患者本人浙江台州市可靠左侧颌面部肿块1月患者1月余前发现右侧面部皮肤肿块。

1月来,肿块无明显长大。

曾经在外院B超检查提示为“左侧腮腺混合瘤可能”。

一周前至我院就诊,行核磁共振检查示“”,遂以“左侧腮腺肿块”收入院。

无无无无无无无无467223 耳:双侧耳廓无畸形,双侧外耳道畅、洁。

双侧鼓膜无红肿、无内陷、无穿孔鼻:外鼻无畸形,双侧中下鼻甲轻度红肿,双侧中鼻道无异常分泌物。

鼻中隔无偏曲。

口咽:粘膜慢性充血。

双侧扁桃体I度,无红肿。

鼻咽:双侧鼻咽部对称,粘膜光滑,未见新生物及异常分泌物。

喉咽:会厌无红肿,双侧声带活动良好,对称。

口腔:牙齿无松动,舌体活动正常面部:活动正常颈部:颈软,活动正常,甲状腺未扪及,气管居中。

颈部淋巴结未扪及。

467223辅助检查磁共振(华山医院)小结和讨论患者女46岁主诉:左侧颌面部肿块1月查体:一般可,体温平。

心肺未见异常。

左侧下颌后凹约3公分肿块,质地中等,稍可活动,无压痛。

无面瘫。

双侧鼻咽部对称,粘膜光滑,未见新生物及异常分泌物。

讨论见首次病程诊疗计划:完善手术前准备限期手术左侧腮腺肿块467223首次病程录患者女46岁主诉左侧颌面部肿块1月患者1月余前发现右侧面部皮肤肿块。

1月来,肿块无明显长大。

曾经在外院B超检查提示为“左侧腮腺混合瘤可能”。

一周前至我院就诊,行核磁共振检查示“”,遂以“左侧腮腺肿块”收入院。

查体:一般可,体温平。

心肺未见异常。

左侧下颌后凹约3公分肿块,质地中等,稍可活动,无压痛。

无面瘫。

双侧鼻咽部对称,粘膜光滑,未见新生物及异常分泌物。

辅助检查:磁共振(华山医院)讨论及鉴别诊断:腮腺肿瘤:良性肿瘤如混合瘤,生长缓慢,质地中等。

恶性肿瘤如混合瘤恶变,肿瘤可在短时间内生长较快,可有邻近器官侵犯。

患者确诊待手术病理。

诊断:左侧腮腺肿块诊疗计划:完善手术前准备,限期手术治疗。

记录者签字:主治医师查房录:病史特点:1、左侧颌面部肿块1月2、查体:一般可,体温平。

腮腺常见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腮腺常见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v 以下颌支后缘/下颌支后静脉或穿 过腮腺的面神经丛为界,分为:
a 浅叶:多呈三角形向前延伸, 覆盖于咬肌后份的浅面
b 深叶:下颌后窝及下颌支深面 ,向内深至咽侧壁
正常腮腺
腮腺为脂肪性腺体组织 CT:呈低密度,密度低于周围的肌肉 MRI:T1WI上呈高信号,压脂T2WI上呈稍高信号
良性腮腺肿瘤分类(WHO2017)
腺淋巴瘤(Adenolyphoma)
v 腺淋巴瘤,又名Warthin瘤或乳头状淋巴管囊腺瘤 ,是腮腺第二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6%-10% ,仅次于多形性腺瘤
v来源于腺体内的淋巴结或残存于淋巴结构内的异位 涎腺组织,腺淋巴瘤发生的位置较固定,好发于腮 腺浅叶后下极(淋巴结集中);偶见于颌下腺、鼻 咽及口唇
鉴别诊断
混合瘤
腺淋巴瘤
发病年龄
位置、数 目
常见于30-40岁女性,若突然生长 加速伴疼痛、面神经麻痹等症状 ,应考虑恶变
病灶多位于腮腺浅叶、单发
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有长期吸烟史
病灶大多位于腮腺后下极,有多灶性 和双侧腮腺同时发病特点
坏死、囊 坏死多位于中心 变
囊腔样、裂隙状囊变
钙化


强化特点 “慢进慢出”
Ø 具有恶性肿瘤生长的特征(面神经受累,侵及周围组织,可 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Ø 密度不均,信号多呈长T1稍长T2,囊变坏死明显 Ø 增强扫描多不均匀中-重度强化。动态呈“速升缓降”型 Ø DWI高,ADC低,但较Warthin稍高;
鉴别诊断-腮腺恶性肿瘤
影像学表现
• CT:密度与肌肉接近,囊变是腺淋巴瘤一个特点, 囊性成分表现为囊腔样、分隔状、裂隙征
• MR:T1WI低信号,T2WI多呈中等或稍高信号, 囊腔蛋白含量高时T1WI 及T2WI均呈高信号;因含 大量的淋巴组织和蛋白囊腔,肿瘤 DWI高信号, ADC低信号(鉴别点)

腮腺常见占位诊断及鉴别诊断

腮腺常见占位诊断及鉴别诊断
淋巴瘤:腮腺淋巴瘤是腮腺恶性肿瘤的 0 2 第二位,占腮腺恶性肿瘤的10%左右
转移性肿瘤:腮腺是常见的转移部位, 0 3 如鼻咽癌、甲状腺癌等
肉瘤:腮腺肉瘤较少见,如纤维肉瘤、 04 横纹肌肉瘤等
交界性占位
1 定义:位于腮腺浅叶和深叶交界处的占位性病变 2 病因:多种原因,包括炎症、肿瘤、先天性畸形等 3 临床表现:腮腺区肿块,可伴有疼痛、红肿、发热等症状 4 诊断: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5 治疗:根据病因和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清晰,无浸润性生清晰,有浸润性生长
03
影像学检查:交界性占
位多为低密度影,恶性
占位多为高密度影
04
病理学检查:交界性占
位多为良性病变,恶性
占位多为恶性病变
腮腺占位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腮腺炎:腮腺肿大, 疼痛,发热,全身 不适等症状
腮腺肿瘤:腮腺肿 块,疼痛,压迫症 状,部分患者有恶 变可能
04
检、细胞学检查等
尿液检查:尿常规、
02
尿生化等
03
影像学检查:X线、 CT、MRI等
良性占位与恶性占位的鉴别
病史:良性占位病史较长, 恶性占位病史较短
生长速度:良性占位生长缓 慢,恶性占位生长迅速
边界:良性占位边界清晰, 恶性占位边界模糊
质地:良性占位质地较软, 恶性占位质地较硬
活动度:良性占位活动度较 大,恶性占位活动度较小
腮腺占位与其他疾 病的鉴别:根据患 者的症状、体征、 影像学检查等综合 判断,明确诊断。
取材:腮腺 组织活检或 手术切除标 本
切片:石蜡 切片或冰冻 切片
观察:显微镜 下观察组织结 构、细胞形态 和排列方式

腮腺良性肿瘤增强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

腮腺良性肿瘤增强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

腮腺良性肿瘤增强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腮腺良性肿瘤是指在腮腺组织中生长的非恶性肿瘤。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增强CT成为了腮腺良性肿瘤诊断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腮腺良性肿瘤在增强CT上的特征征象及其诊断价值。

一、腮腺良性肿瘤的常见征象1. 腮腺良性肿瘤在增强CT上常呈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

肿块的密度多为均匀或稍不均匀,与周围正常腺体组织对比明显,使其能够相对易于被鉴别。

2. 腮腺良性肿瘤常具有明显的血供。

增强CT显示肿块早期即显示明显的强化,在动脉期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强化程度降低。

此特征征象可以与恶性肿瘤相区分。

3. 对于一些具有分泌功能的腮腺肿瘤,增强CT还可以显示肿瘤内部的钙化或脂肪成分。

这些征象能够进一步支持良性肿瘤的诊断。

二、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价值1. 高准确率的诊断:增强CT在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中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

通过观察肿块的形态、边界、密度以及强化特点,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判断,可以对腮腺良性肿瘤进行可靠的诊断。

2. 有助于术前评估:增强CT还可以提供有关肿瘤的详细信息,如肿块的大小、位置、与邻近重要结构的关系等。

这些信息对于手术的方案制定和手术计划的安全性评估非常重要。

术前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能有效指导诊断及手术决策,提高手术成功率。

3. 监测病情变化:通过增强CT的定期检查,可以观察腮腺良性肿瘤的生长趋势和强化特点的变化。

这对于评估肿瘤的稳定性以及术后复发的风险非常重要。

4. 潜在的恶性肿瘤筛查:一些腮腺良性肿瘤在CT表现上与恶性肿瘤相似。

在增强CT的检查中,如果出现强化不均匀、边界模糊、侵犯周围结构等异常征象,应警惕可能的恶性转化。

及时发现这些征象,能够为患者提供早期治疗的机会。

总结:腮腺良性肿瘤在增强CT上具有一系列特征征象,如边界清晰、血供丰富、内部钙化或脂肪成分等。

增强CT在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且在术前评估、监测病情变化以及筛查恶性转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诊断

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诊断

提高公众对腮腺混合瘤的认识
减轻焦虑和恐惧心理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腮腺混合瘤 的认知和理解。
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其减轻 焦虑和恐惧情绪。
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
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 战胜疾病的信心。
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健康咨询和指导,帮助 其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日常护理。
颈部神经鞘瘤多见于青壮年,生长缓慢,质地中等,常伴有神经受压症状,与腮腺混合瘤的质地和生 长速度均不同。
与全身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腮腺炎
腮腺炎主要表现为腮腺肿胀、疼痛,多 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白 细胞计数增高,而腮腺混合瘤则无炎症 表现。
VS
自身免疫性疾病
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系统 性红斑狼疮等也可能累及腮腺,导致腮腺 肿胀或肿块,但通常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和 实验室检查异常。
腮腺恶性肿瘤
腮腺恶性肿瘤如腺癌、恶性淋巴瘤等生长迅速,常伴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影像学检查多有骨质破坏等恶性 征象。
与颈部其他肿瘤的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多有原发肿瘤病史,淋巴结质地硬、活动度差,可有多个淋巴结融合,而腮腺混合 瘤则多表现为单发的、活动度较好的肿块。
颈部神经鞘瘤
THANKS
感谢观看
04
CATALOGUE
腮腺混合瘤的治疗与预后
手术治疗
01
02
03
手术切除
腮腺混合瘤最常用的治疗 方法是手术切除,通过彻 底切除肿瘤及其周围组织 ,以降低复发风险。
术中冰冻病理检查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进行 冰冻病理检查,以确定肿 瘤的性质和边界,确保手 术的彻底性。
术后病理检查

彩超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彩超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 摘要 】 目的
探讨彩超 对腮 腺肿 块 的定性价值 。方法 用彩超 高频探 头(0 H ) 1M z  ̄ 的 3 例腮 腺 肿块 @查 8
的声像 图及 C F 特征 , DI 与手术病理 结果进行 对照分析 。结果 通过 对腮腺 肿块 的二 维 图像 及 C F 特 征 的综合 DI 分 析 , 部 分 腮 腺 肿 块 是 可 以在 术前 确诊 。 结 论 彩 超 在 腮 腺 肿 块 良恶性 的鉴 别诊 断 方 面有 重 要 的价 值 。 大
对 照 分 析 , 讨 彩 超 对 腮 腺 肿 块 的定 性 价 值 。 探
dsaeJ .Po adoacDs 96 3 :2 i s【 rgC ri z i,19 ,8 3 9 e J vs
9 Op se a i h C, P e n a i i F,A r sn mb o i o N,e 1 ik e t y o d s n r e i 一 t a .S c u r i y d mn n h
Pa o i a n g o a i n ntM a s r td Gl nd Be i n Fr m M lg a s
X1 Bi g — l n, A n a ZhOU Su — l an, U Gu g — l n. De a t nt f Ul a o o r p y。 t Cl c LI an a pr me o t s n g a h r he i Me c l ni dia Col g o le e f Ya  ̄ h u Un v riy,Ya g h u,2 5 0 Ch n n o ie st n zo 2 0 1, i a
【 b t c】 Obet e T i ig i i n scvleo ooru r o orp yi aoi g n se .Me o s A s at r jci odsn us da ot au f l ha n gah np rt l dmass v t h g i c u s d a t d h

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eat etfR d l y Z n i og ugn ir t epe H si lZ ni 5 03 C ia D p r n o ai o , uy n h aagDs i o l m og H tc P o t , u y 4 0 0 , hn) pa
【 bta t Obet e T i u s h a eo Tpa —cna dcnrs eh n e xmia o eda n s n iee tl A src】 jci ods s tev l f l nsa n o t t n a cdea nt ni t igoi a ddf rni v c u C i a- i nh s a
系 .为术前评估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科 学依 据 .是 目前腮 腺肿
8 3岁 ,中位年龄 6 5岁 ;腮腺基底细胞瘤 5 ,男 1 ,女 4 例 例
瘤术前检查 的主要手段 ,但 c T对于腮腺肿瘤 的定性诊 断 目前 例 ,年龄 3 8~6 7岁 ,中位年龄 5 。病 程 2月 一2 8岁 9年 ,均 研究 尚少。本文 回顾性 分析 3 2例腮腺 肿瘤 的 MS T平扫及 动 表现为耳周或腮腺 圆形无痛性结节或肿块 ,活动度可。 C
层厚 5m m,间距 5m m,管 电压 1 0k 2 V,管电流 20m 0 A;然后 行增强 扫描 ,对 比剂 7 L 5m ,注射速率 4mMs l ,于注药后 1 、 0s 6 行双期扫描 ,增强扫描范围及条件同平扫。 0s
作 者 简 介 :唐 志 明 ( 9 8 ) 17 一 ,男 ,贵 州 遵 义 人 ,本 科 学 历 , 医 师 ,研 究 方 向 :C T影 像 诊 断 。
态增强扫描 表现特征 .旨在探讨 c T对腮腺 良性肿瘤 的诊 断与 12 检查方法 .

腮腺疾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腮腺疾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腮腺内外肿块的定位:
• 腮腺深叶肿瘤与咽旁间隙肿瘤鉴别: • 腮腺深叶肿瘤多呈哑铃状,病变常致茎突和
下颌支之间的距离增宽,咽旁间隙脂肪带常 内移;二腹肌后腹后移。
• 咽旁前间隙的肿瘤常致咽旁脂肪带外移,在 肿瘤和腮腺深叶间有脂肪间隔,病变致其茎 突下颌沟增宽少见。
• 咽旁后间隙肿瘤致二腹肌后腹前移。
部分腮腺肿瘤的特点:
• 囊肿、脂肪瘤:低密度 • 海绵状血管瘤:强化显著 • 混合瘤:钙化、囊变 • 腺淋巴瘤:M>F,浅叶后下极,双侧多中心 • 腺样囊性癌:嗜神经生长(面瘫)。
结论:
• CT对发现腮腺区肿瘤和肿瘤的定位较为可 靠。
• 对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有较高价值 • 对肿瘤组织学诊断价值不大。
• 其分布特点可以较好的解释腮腺浅叶后下 极为腺淋巴瘤的常见发病部位,且具有多 发性的特点。
浅深叶划分:
• 以下颌后静脉与胸锁乳突肌内侧的连线 (或面神经)为界分为深叶和浅叶,以耳 垂为界分为上下极,在矢状位上以下颌后 静脉为界将浅叶再分为前上、下极和后上、 下极。
涎 腺 疾 病 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
腮腺良恶性肿瘤治疗:
• 良性肿瘤一般采用肿瘤组织及周围腺体的区域切除 或腺叶切除,少部分需全腮腺切除,一般可解剖并 保留面神经,术后无需特殊治疗;
• 而恶性肿瘤多数需要扩大切除范围,切除受累面神 经并进行同期修复术,如发现有淋巴结转移还需作 淋巴结清扫术,对病理分化差或局部复发率高的鳞 癌或腺样囊性癌术后还需进行放疗或化疗。
• Kassel 将腮腺肿瘤的CT 表现分为三类:
• Ⅰ类圆形、边缘清楚、包以被膜的肿瘤、 提示良性;
• Ⅱ类分叶状或不规则、界限清楚、提示肿 瘤具有轻度侵袭性、易于复发;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影 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上皮细胞性肿瘤;占腮腺 良性肿瘤的 1-3%。
• 其恶变率约4%。 • 好发年龄:50岁以上(平均年龄约58岁)。 • 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1:2。 • 临床表现:腮腺区无痛性肿块,可自由移动。 • 治疗方法:手术切除(膜性型术后复发率较高)。
部分周围可见环形短T2信号影(包膜)。 • 增强扫描(CT/MRI):实质部分呈明显强化(CT 值多上升
64Hu以上),早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呈持续强化。
鉴别诊断-多形性腺瘤
• 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平均发病年龄约40岁。 • 肿瘤富含黏液及软骨成分,CT平扫呈低密度。 • T2WI 呈明显高信号。 • 囊变较基底细胞腺瘤少见。 • 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早期强化程度低于基底细胞腺瘤。
病理
• 大体形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包膜完整,与周围 组织分界清楚,切面呈灰白色,常有囊变,囊性成分内可含褐 色黏液样物质。
• 镜下:由单一基底样形态的肿瘤细胞构成,并有明显的基底细 胞层及基底膜样结构,肿瘤内缺乏多形性腺瘤中的黏液软骨样 成分,含有丰富的线样内皮血管和小静脉
• 病理分型:实性型、小梁型、管型和膜性型,以实性型最常见, 膜性型较少见。
鉴别诊断-腺淋巴瘤
• 好发于老年男性,有吸烟史。 • 多发生于腮腺浅叶下极。 • 病变多为双侧多发。 • T1WI、T2WI多呈等信号。 • 部分可见多发小囊状表现。 • 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
鉴别诊断-腮腺恶性肿瘤
• 肿块形态不规则,可见分叶。 • 包膜不完整 、边界不清。 • 呈浸润性生长,部分可见皮下脂肪间隙模糊。 • 肿块内部密度/信号常不均匀。 • 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强化,延迟期略下降。 • 可伴颈部淋巴结转移。

腮腺占位诊断及鉴别诊断护理课件

腮腺占位诊断及鉴别诊断护理课件

腮腺损伤通常有明确的外伤史,表现 为局部肿胀、疼痛,而腮腺占位则无 外伤史。
腮腺囊肿
腮腺囊肿通常表现为柔软的、可移动 的肿块,而腮腺占位则表现为质地较 硬的肿块。
与其他头颈肿瘤的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肿大
颈部淋巴结肿大通常可以触及多 个肿大的淋巴结,而腮腺占位则
表现为单位于甲状腺区域, 而腮腺占位则位于腮腺区域。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医护 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康复期的护理与指导
饮食护理
康复期间,患者应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 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运动康复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 锻炼,促进康复。
定期复查
康复期间,患者应定期到医院复查,以便及时发 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但无法根治。
放疗和化疗
对于恶性腮腺占位,放疗和化疗 是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可以缩 小肿瘤体积,缓解症状,延长生
存期。
治疗过程中的护理
心理护理
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医护人员 应给予心理支持,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疼痛护理
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症状,医护人员应给予适当的镇 痛治疗,缓解患者的疼痛。
腮腺占位诊断及鉴别诊断护 理课件
• 腮腺占位概述 • 腮腺占位诊断 • 腮腺占位鉴别诊断 • 腮腺占位护理 • 腮腺占位治疗与康复
01
腮腺占位概述
腮腺占位的定 义
01
腮腺占位是指腮腺区域出现异常 的肿块或病变,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02
腮腺占位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 是恶性的,需要进一步诊断。
腮腺占位的分 类

分析二维超声及彩超对腮腺肿块的诊断价值

分析二维超声及彩超对腮腺肿块的诊断价值
3讨论
彩超鉴别肿块的良恶性基于两者的血供差异,本组采用CDFI或CPA和PD结合的方法,结果显示恶性肿块的血流信号检出率为91.7%,明显高于良性肿块(22.2%),这是由于大多数恶性肿瘤都具有丰富动脉供血,以适应其迅速生长,动静脉分流的存在使血流速度增快,而且肿块越大,血管密度越高,血流信号越易检出。良性肿块血供少,血管密度低,血流速度慢,大多不能显示明显的血流信号。良恶性肿块的血流参数测定表明,恶性肿块的平均血流速度>30cm/s,阻力指数>0.6,而良性肿块的平均流速<25cm/s,阻力指数<0.5,二者有明显差异(P<0.05),但舒张末期最小流速则无显著性差异。我们认为即使二维超声根据肿块的形态、内部及边缘回声等,判断其为良性肿块,但只要肿块内部及周边出现血流信号,且S>30cm/s,RI>0.6,均应高度怀疑为恶性肿块,采用高分辨率的二维超声与CDFI结合的方法,对于诊断腮腺肿块,尤其是鉴别肿块性质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2.1肿块分类
二维超声对腮腺肿块的显示率为100%,最小病灶为0.6cm。41例腮腺肿块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根据其声像图的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将肿块分成良性肿块,恶性肿块和囊性肿块。
良性肿块:形态规则,结节呈分叶状,有或无包膜,边界清楚、光滑,内部回声为均匀低回声,偶见细小光点。
恶性肿块:形态不规则,无包膜,边界不整齐或呈伪足状向周围浸润,内部呈非均质性回声,部分可见散在斑点状钙化灶。
1.2方法
选用型号为HP8500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其中线阵探头的频率为7.5MHz。为使患者能够充分暴露被检查的区域对体位有一定的要求。患者平卧于床上时应将头向健侧方转动,并将垫枕垫于颈后方以抬高颈部,患者取侧卧位时将患侧朝上,这样能够使颈部允分仲展暴露易于对部位进行允分的检查。对腮腺部位直接接触检查,遵循从上到下的检查顺序。上侧检查顺序为从咬肌前缘部位到胸锁乳突朋的后缘区、下检查到颌下腺区。首先应用二维超声对腮腺区域采用纵切向、横切向等多断面的扫查方式检测,对下颌角周围区域的深侧腮腺采用斜切的方式进行常规扫查,明确腮腺肿块的大小、形态、部位和声像图的特征,同时对健侧部位的腮腺对比扫查。选取成像最佳的二维图像置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或彩色能量图(CPA)状态中详细观察肿块周围以及血管的情况,包括内部分布、血流灌注和数目等表现。最后检查彩色血流以得到频谱,应用脉冲多普勒(PD)检测,同时对动脉频谱中得到的平均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进行记录,取样的容积为2-3mm,并将声速与血流之间的角度范围确定在小于60°以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腮腺肿块鉴别诊断
1.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唾液腺肿瘤,来源于唾液腺上皮组织。

生长缓慢,病程长者可达几十年,肿瘤表面多呈结节状,质地中等偏硬,可活动,与皮肤无粘连,无压痛。

2.腺淋巴瘤-病程较长,呈进行性肿大,但少有直径超过3~4cm者。

好发于腮腺下极部位,多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肿块柔软,周界清或炎症发作时边界不清。

核素99m扫描为热结节,具有诊断特异性。

3.黏液表皮样癌-临床最多见的唾液腺恶性肿瘤,约占唾液腺肿瘤的10%。

病理上分高、中、低度恶性三类,但低度恶性的较常见。

病程长,质地硬,与皮肤粘连,有压痛。

发生于口腔粘膜小唾液腺者,有时粘膜下呈蓝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