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平片测量方法
腰椎之间的距离测量方法
三种方法常用来测量颈椎曲度:Cobb角、Jackson生理应力曲线、Harrison后切线法。
其中Harrison法测得数值较为准确,但目前临床仍最常用Cobb法评估颈椎曲度,因其较易操作,且组内、组间可靠性均较好。
据报道,通过C1测得Cobb角角度较大,而通过C2测得颈椎前曲角度较小。
各学者对于颈椎前凸曲度的正常值的报道各有不同,Grob等认为C2-C7生理曲度为24°,Hardacker等认为正常范围在10 °-34 °,目前大多数文献公认的曲度正常值为21 ° - 22 °。
椎体Borden式测量法:C2后上角与C7后下角连线,颈椎各椎体后缘画连线,两线最宽处垂直距离。
正常值为12±5mm。
颈椎退行性变时,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出现反弓,患者提早发生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及椎体旋转等表现。
Mc Aviney等发现颈曲小于20 °或颈曲达到31 ° - 40 °与颈痛有密切联系。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转载)一,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
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
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
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
任何人也可摸清。
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
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
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
也可准确抹清。
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
唯 C4棘突不易抹及。
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
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
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
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
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
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3) 胸椎棘突: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 T3棘突平。
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 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抹定位法:(1) 颈椎横突的触抹定位: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6横突: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7 横突:位于上一横突之下。
腰椎生理曲度ct测量标准
腰椎生理曲度ct测量标准
腰椎生理曲度的CT测量标准是:腰椎椎体后缘连线自上而下凸向前方,即所谓的“生理前凸”。
其内侧与脊椎椎体下缘相交,前后径的方向在X线平片上显示为负角。
正常腰椎的生理曲度在-3°到+6°之间。
如果腰部过于笔直、或轻度侧弯都属于生理曲度变浅或者反弓等情况,这会导致肌肉受力不均,出现疼痛等不适症状。
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坐姿、睡姿等来纠正腰椎生理曲度的问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可以咨询医疗机构以获取准确信息。
腰椎失稳影像诊断标准
腰椎失稳的影像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动力性X线检查:
o腰椎椎体间的相对水平位移:在过屈和过伸侧位X线片上,相邻腰椎椎体间的相对水平移动大于3mm,通常认为可能存在腰椎不稳现
象。
o旋转活动度:腰椎节段在屈伸过程中旋转角度增加,L5/S1椎间旋转>20°,其他节段>15°。
2.静态X线检查:
o椎间隙狭窄程度:椎间隙宽度减少>10%。
o椎间隙角度变化:椎间隙的角度变化>10°。
3.临床症状和体征:
o反复发作的下腰痛,活动或轻度用力即可诱发疼痛。
o休息或佩戴腰围、支具后症状可得到缓解。
4.其他影像学证据:
o 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椎体、椎间盘及韧带结构的形态变化,确认椎节不稳迹象。
o MRI检查不仅能看到X线和平片未能显现的软组织病变,还能评估神经根受压情况,以及椎体和椎间盘的退变程度。
综合以上各项指标,当X线动态观察到椎体间活动度异常并且患者具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时,可以诊断为腰椎不稳。
确切诊断需结合临床病史、体检和影像学特征,必要时还需要包括MRI、CT等其他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共同分析。
腰椎不稳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及测量方法
腰椎不稳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及测量方法
腰椎不稳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及测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站立位腰椎动态摄片:测量相邻椎体间水平位移大于3mm(在L5/S1大于5mm),或椎体间矢状成角大于15°时,判断为腰椎不稳。
2. 目测法:观察椎体序列是否顺齐,大致评估椎体的不稳情况。
主要包括3条序列线:椎前缘连线、椎后缘连线、骨性椎管后缘连线。
椎体不稳主要表现为:不稳椎体相对下位椎体向前或向后移位,椎体序列连线不连续,呈阶梯状改变。
3. Meyerding法:将下位椎体上缘关节面分成4等份,上位椎体的后下缘
滑脱至等分的位置数为滑脱的度数,分为4度,分别为椎体前后径的1/4、2/4、3/4及3/4以上。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建议及时就医,以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
X线拍摄常用体位
1.胸部后前位片检查胶片尺寸:14Ⅹ17.根据身高大小灵活选用。
投照体位:患者背向球管站立于平板面前,前胸紧贴平板,双手背放在髂骨上,肩部下垂、上臂内旋(拉开肩胛骨),头稍后仰,下颌置平板上缘之上。
中心线:对准胸5水平射入胶片,深吸气后闭气曝光。
显示:胸部正位像,包括两侧胸廓、肺野、肋膈角、纵隔、心脏及横膈。
2.胸部侧位检查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侧立平板前,患侧紧贴平板,两臂屈肘高举、交叉抱头、前、后胸壁置于平板内缘,上缘包括颈7。
中心线:经胸5高度胸壁前后中点垂直射入,深吸气后闭气曝光。
显示:胸部侧位片像、主要观察心脏后方肺组织,前肋膈角,结合正位确定病变部位,对纵隔显示较好。
3.心脏正位片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同胸片正位片。
中心线:对准胸6水平射入,平静呼吸下闭气曝光。
胶位片距:180-200cm(远达、减少放大)。
4、右前斜位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位于平板前,面向平板,向左后旋转、右肩紧贴平板,身体冠状面与平板成45~550角,左手高举抱头,右肘弯曲、平板上缘达右肩部上2.0cm。
中心线:经左腋后线胸5-6高度垂直射入,曝光前服钡剂两口,待服第2口钡后闭气曝光。
距离:150cm.5.左前斜位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位于平板前,面向平板,向左后旋转,左肩贴近平板,身体冠状面与平板成55-650角,右手高举抱头,左肘弯曲,平板上缘超过左肩1.5cm.中心线:经右腋后线相当于胸5-6垂直射入,平静呼吸下闭气曝光。
距离150cm。
6.腹部仰卧位前后位(正位)14Ⅹ17平板投照位置:患者仰卧摄影台上,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并与台面中心线重合,平板下缘超出耻骨联合下5cm。
中心线:经剑突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垂直射入,深吸气后曝光。
距离:90cm..7、腹部站立前后位胶片:平板立前后位片体位:患者面向球管站立于平板前,腰背部紧贴平板,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垂直25并重合于平板中心线,两手放于两侧,下缘包括耻骨联合。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X线平片分析(附110例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X线平片分析(附110例分析)陈志红【摘要】目的:探讨X线平片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
方法通过对近年来本院收治的110例患者的临床病史和X线表现较明显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资料,进行X线分析。
结果110例临床病史和X线表现显示:可以见到五种由椎间盘突出而造成的间接征象。
只要具备其中之一,再结合临床有明确症状和体征时就可以作“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结论虽然X线平片不能直接显示突出的椎间盘,但通过由椎间盘突出而造成的间接征象结合临床可以明确诊断,提示X线平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2页(P124-125)【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X线平片;诊断【作者】陈志红【作者单位】515400 广东揭西县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腰椎间盘由玻璃样软骨盘、纤维环和髓核三种结构组成。
腰椎间盘突出, 常伴有髓核和纤维环变性。
由于慢性损伤、外伤, 尤其是积累性劳损使椎间盘向后侧和后外侧突出,从而压迫脊髓和脊神经根而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1]。
本文收集2009年~2013年110例临床病史和X线表现较明显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资料, 进行X线分析。
1.1 一般资料本组110例病例中, 男性69例, 占62.7%;女性41例, 占37.3%。
最小年龄20岁, 最大年龄62岁, 平均年龄41岁。
病程最长者20年, 最短者2个月。
有外伤史者14例, 体力劳动者或曾经多年从事体力劳动者82例, 占74.5%。
主要症状和体征:腰痛110例, 占100%;单侧或双下肢麻木99例, 占90%;功能障碍89例, 占80.9%;直腿抬高试验阳性96例, 占87.2%;下肢放射痛75例, 68.2%;患侧下肢肌肉萎缩现象12例, 占10.9%;腰椎盘有固定压痛点56例, 占50.9%。
1.2 X线平行分析本文收集110例X线平片资料, 以摄腰椎正侧位片为主, 少数病例摄左右斜位片, 现归纳如下几种X线表现。
腰椎正侧位摄影标准
腰椎正侧位摄影标准腰椎正侧位摄影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腰椎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
正确的腰椎正侧位摄影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腰椎正侧位摄影的标准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以期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掌握正确的摄影技术,提高影像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1. 患者准备。
患者需要脱去腰部以上的衣物,并戴上一条铅衣,以保护自身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在进行正侧位摄影前,应先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必要时进行询问和体格检查,以便确定摄影的目的和重点。
2. 仪器准备。
确保X射线机和摄影片平板的正常工作状态,调整好曝光参数和成像模式。
检查前应对仪器进行必要的校准和质量控制,以保证影像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3. 摄影位置。
患者站立或卧床,侧腰部朝向X射线机,保持腰椎自然生理曲度。
摄影片平板与患者的腰部平行,并与腰椎垂直。
确保患者的身体姿势和摄影位置符合标准要求,避免因姿势不正或角度不当而影响影像质量。
4. 曝光参数。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合理选择曝光参数,包括电压、电流、曝光时间等。
一般来说,对于不同年龄段和体质的患者,曝光参数会有所不同。
在确定曝光参数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病情等因素,力求做到曝光量适中,既能显示清晰的解剖结构,又能尽量减少辐射损伤。
5. 摄影操作。
在确定好摄影位置和曝光参数后,医务人员应站在X射线机的操作台旁,通过观察摄影片平板上的实时影像,调整好摄影角度和位置,确保腰椎的正侧位得以清晰显示。
在进行曝光前,应提醒患者保持呼吸平稳,避免因呼吸运动而导致影像模糊或变形。
6. 影像评估。
腰椎正侧位摄影完成后,应及时将摄影片送至放射科进行影像评估和质量控制。
医生应认真观察影像,分析腰椎的各个结构和关节间的关系,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7. 安全防护。
在进行腰椎正侧位摄影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放射防护规定,佩戴好防护用具,限制自身的辐射暴露。
颈椎、腰椎、胸椎阅片技术
颈椎、腰椎、胸椎阅片技术腰椎阅片技术正常X线平片表现腰椎在正位片呈直线排列、无侧弯,在侧位片呈腰椎凸向前、骶椎凸向后的生理性弯曲,椎体呈长方形,上下径短于横径和前后径,边缘密度较高,呈线样,有时可见移行椎、椎体融合等先天发育异常。
椎体之间透亮之间隙包括软骨板、纤维环及髓核等软组织。
椎弓根呈椭圆形,轮廓清晰,骨皮质厚而均匀,位于椎体中线两旁,退行性疾病时椎弓根及小关节骨质增生、变大。
异常X线表现 (一)曲度改变表现为腰椎生理曲度消失、僵直或反弓状,正位常可见到腰椎侧弯,使腰和臀部向一侧凸出,由于突出的髓核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不同,侧凸的方向也随之相应变化。
尤以腰5椎间盘突出时最为常见。
(二)椎间隙改变随着腰椎侧弯的出现,必然出现腰椎间隙左右或前后不等宽现象(梯形变),凸侧椎间隙增宽,凹侧变窄,可与患病之椎间盘不完全一致。
在侧位片上,根据临床经验,一般单个椎间隙前窄后宽有定位价值。
正常椎间隙在第9胸椎至第5腰椎逐渐增宽,在此范围内,当某一椎间隙高度小于上一椎间隙即可确定为变窄,腰骶椎间隙高度差别较大,并常较腰椎为窄。
当椎间盘退变时常可见椎间隙狭窄,椎体之骨质硬化增厚,功能位摄片显示椎间隙活动度减小。
(三)椎体边缘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生物力学改变而致骨质增生,表现为单椎体后下角后翘,后缘骨赘形成或后缘磨角征,这种单椎体骨质改变具有较大诊断价值。
椎间隙变窄于椎间盘突出后4—6周即可出现,而骨质增生硬化及骨赘形成则常在1年以后才能出现。
(四)Schmorl结节髓核可穿过终板突入椎体内,形成Schmorl结节,表现为椎体上缘或下缘弧形凹陷,呈半圆型或新月型骨质缺损,但不能仅依据见到Schmorl结节就做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五)椎间盘钙化和椎管内游离骨块部分病例在侧位片可见到椎间盘钙化现象,提示椎间盘退变。
游离骨块比较少见,骨块较大时向后突入椎管。
在CT检查时更易被发现。
(六)脊柱不稳由于腰椎间盘、、椎间小关节及邻近韧带一系列的退行性改变,导致脊柱不稳,两个相邻椎体可有前后滑移,引起退行性腰椎滑脱或椎间关节半脱位,最后可导致退行性骨关节病变。
脊柱和骨盆X线摄影检查操作规程
脊柱和骨盆X线摄影检查操作规程1 摄影前准备摄影前应做好如下准备:——脊柱X线摄影图像中一定要包括邻近具有明确标志的椎体,以便鉴别椎体的序列。
——上、下部脊柱X线摄影要注意性腺、甲状腺、眼晶状体等部位的辐射防护。
——脊柱和骨盆X线摄影均应使用滤线栅。
——脊柱外伤受检者,搬动时易损伤脊髓和血管。
因此,动作要谨慎避免二次损伤。
——除无呼吸训练外其它同胸部摄影检查。
2 第1、2颈椎开口位2.1 操作方法——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头颅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影像探测器中线重合。
——头后仰,使上颌门齿咬合面与乳突尖端的连线垂直于台面。
——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第1、2颈椎上下缘。
——站立位摄影距离150cm~180cm减少肩部与颈椎部分椎体放大、重叠。
——源-像距离为100cm;——中心线经两嘴角连线中点,垂直射入影像探测器。
——曝光时,受检者口尽量张大并发“啊”声。
2.2 图像显示要求——第1、2颈椎及寰枢关节间隙、齿状突于上、下齿列之间清晰显示,第2颈椎位于其正中。
——上、中切牙牙冠与枕骨底部相重,第2颈椎齿突不与枕骨重叠,单独清晰显示。
——寰枢关节间隙及齿状突清晰显示;齿突与第1颈椎两侧块间隙对称,寰枕关节呈切线状显示。
——影像密度和对比度良好,无体外异物伪影、运动伪影和切割伪影等。
1.1.2.3 注意事项——颈椎开口位摄影时,应除去口内的活动假牙。
——外伤受检者的检查应尽量减少头的搬动,必要时应有临床医生帮助,避免在检查时加重损伤。
3 颈椎前后正位3.1 操作方法——受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或仰卧于摄影台上。
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影像探测器中线重合。
——头略后仰,使上颌门齿咬合面与乳突尖端的连线垂直于台面。
——影像探测器上缘与外耳孔平齐,下缘包括第一胸椎。
——源-像距离为100cm;——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0°~15°角,通过甲状软骨下缘射入影像探测器。
3.2 图像显示要求——显示第3~7颈椎正位影像,第3~7颈椎与第1胸椎显示于图像正中。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X线平片及CT检查对照分析
的应 用 ,我 们认 为 腹腔 镜下 可 直视腹 腔 脏器 的形 态 改变 、病 灶 范 围等 ,从而 对 明确病 情 起到 了事 半 功倍 的效 果 ,一旦 掌 握病 情后 能够 及 时对 粘连 进行 分 离 、切 除炎性 包 块和 坏死 组织 ,同 时对盆 腔进 行 冲洗 、放 置 引流 ,因此腹 腔镜 在 急性 化脓 性盆 腔 炎 中作用 效果 显 著 、出血 量少 及 患者 恢复 快 。对 于病 史不 典 型 、诊断 较 困 难 的卵 巢囊 肿蒂 扭转 ,腹腔 镜诊 断率 较 高且 一旦 此病 得 以确 诊则
【】 6 崔 恒 , 秋 生 . 腹 腔镜 手 术 治疗 原 则 与技 巧 [ . 2 . 王 妇科 M] 版 北 第
京: 民卫 生 出版社 , 0 : 3 人 2 2 9. 0 2 【 收稿 日期 :2 1.01 编校 :苏建 东】 011—0
腰椎 间盘突 出症 的X 平片及 C 检 查对 照分 析 线 T
时采 取相 应 的治疗 或处 置措 施 ,使 患者获 益 。腹 腔镜探 查手 术 的
这 些优 势是 开腹 手术 无法 比拟 的 。 】 总而 言之 ,腹 腔镜 在妇科 急腹 症 中应用 广泛 、效果 显著 ,不
仅 能够 对妇 科 急腹 症做 出及 时 、准确 的诊 断 ,同 时在治疗 上 具有 创 伤小 、 血量 少 、患 者机体 恢 复快 、适 应证 广等 优点 ,因此我
愈 出院 ,且 手术 时 间 、手 术 出m 量及 住 院时 间均 优于 传统 开腹 手 术 。究 其 原 因 ,我 们 现 分析 如下 :腹 腔 镜 手 术 是 一种 介 人 性 手 术 ,能 “ 直视 ”早 期 病变 ,特 别适 用 于临 床症 状 或体 征不 典 型 、
腰骶片标准
腰骶片标准
腰椎片(又称腰骶片)是一种用于诊断腰椎疾病的X射线影像。
腰椎片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位置标准:腰椎片应该拍摄在患者的腰椎部位,通常包括第一腰椎到第五腰椎的范围。
拍摄时应该确保患者站立或仰卧在X射线机的平面上,以获得清晰的影像。
曝光标准:曝光参数应根据患者的体型和部位的厚度进行调整,以确保影像清晰度和对比度。
过高或过低的曝光都会影响影像质量。
角度标准:对于腰椎前后位片,应该控制好X射线束的入射角度,使其垂直于患者的腰椎,以避免产生误差。
标记标准:在拍摄腰椎片时,应该标记好患者的左右侧,并在影像上标注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拍摄日期等。
质量标准:腰椎片的质量应该符合医学影像学的基本要求,即影像清晰度高、对比度好、无明显的伪影和失真,以确保医生能够准确地诊断和判断病情。
综上所述,腰椎片的标准包括拍摄位置、曝光参数、角度控制、标记和质量要求等方面,以确保获得准确、清晰、可靠的影像,为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必要的依据。
1。
如何测量孩子脊柱侧弯的Cobb角度数
很多朋友在医院拍完全脊柱的X光后,都会拿给开具检查的医生阅片,有的医院的医生会很仔细的帮你用笔划线然后用角度尺测量Cobb角,但是如果碰到医生太忙或者其他不熟悉脊柱侧弯的医生,往往会得不到准确的测量。
孩子的Cobb角到底多大,这段时间是否发生了改善或者恶化,需要要得到准确的数据才能进行比较。
但是Cobb角的测定也和测量者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有一定关系,测量者不同也会带来一定的误差,所以自己学会Cobb角的测量非常必要。
下面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个自己能比较准确测定全脊柱X光片Cobb角数值的方法,测量前我们需要做好以下的准备:一、拍摄X光片的照片;1.把X光插入医院专业的阅片灯箱中(医生帮你阅片时可以要求拍摄)或者在家中把X片用胶纸贴在窗玻璃上。
2.相机正对,在手机屏幕上先轻轻点下你要拍的光片,让相机自动对焦后,再按快门键拍照,这样的片子清晰便于准确测量。
3.此外还有注意拍好的照片中,片子四个边缘应该是横平竖直的,这样片子没有扭曲变形更准确,例如下面这张在窗户上拍摄的X光片的照片就是比较好的。
二、一台电脑,并下载一个Screen Protractor屏幕角度测量软件。
1.开始测量。
测量的方法我们一步一步仔细的来看。
①打开拍摄的X光视频和Screen Protractor 软件②找到需要测量的一个脊柱弯弧(S型侧弯则胸椎和腰椎的Cobb角度数都需要测量)③找到这一个弧上端最倾斜的一节椎体,将Protractor软件的一条边用鼠标调整至于该椎体的上边缘平行;④找到这一个弧下端最倾斜的一节椎体,将Protractor软件的一条边用鼠标调整至于该椎体的下边缘平行;⑥此时软件的度数即为该段脊柱侧弯的Cobb角度数。
注意:由于操作的过程中会有细微的区别(比如角度边线是否完全与椎体边缘平行),测出的度数会有一定的误差(如果自己测出的度数和医生测出来的相差5°以内都是算作正常的)。
另外,有时对于最斜一节椎体的确定也是收主观因素影响的(会出现多节椎体的倾斜度是差不多的),所以在对比多张不同时期X 光Cobb角变化的时候应采用同样的上下端椎体进行测量,其数值才具有比较意义。
腰椎双斜位投照标准
腰椎双斜位投照标准
在投照腰椎双斜位时,患者有不同的摆位方式,以下介绍两种:
1. 患者侧立于摄影台旁,脊柱对台面中线,背部垂直于台面,脊柱长轴与台面平行,双手抱头保持身体稳定。
中心线对准第三腰椎平行投照。
这种摆位方式主要用于观察双侧椎弓的形态,确诊是否存在峡部裂和腰椎失稳。
2. 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抬高一侧,使身体冠状面与台面成45°角,患侧下肢平放,双髋、膝屈曲以支撑身体,健侧足踏于台面上。
中心线经第三腰椎(髂嵴上3~4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的摄影体位。
这种摆位方式主要用于提高角度测量的准确性。
此外,投照时需注意,距离为75\~100cm。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投照的具体操作请遵循医生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椎间孔的检测方法:正常椎间孔的高度为20~30mm, 其上部有效宽度为8~10㎜,面积为40~160㎜²。临床上常 用的检查方法包括X线、CT、MRI、造影等检查,临床上 椎间狭窄的X线诊断标准是:椎间盘高度≤4㎜,或椎间
高度≤15mm
椎间孔高 度
腰椎前凸指数: 腰椎侧位X线片上S1后上缘至从T12椎体后下缘向下所引垂线的距离,
及下位椎体上缘连线并形成夹角,两线于椎体后方成角为正角,于椎体前方形成的角为负 角,过伸终板角伸位角度-过屈位角度
6、节段前凸角:腰椎体上终板与相邻下一椎体 上终板延长线所夹的角。Cheh 等[8]认为临近节段 矢状曲度改变>10°是诊断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像学 指标之一。且X线改变与临床症状相符
正常<25mm。指数增大可加重椎小关节的退行性变,甚至导致椎小关节半脱位
椎管矢径: 侧位X线片上椎体后缘至棘突基底部的距离,平均20—21mm,增宽可见椎管 内占位病变,<15mm可认为椎管狭窄
a 椎管矢状径;b 从T12椎体后下 缘向下所引垂线;c S1椎体后上 缘至b线的垂直距离
腰椎前弯度: 腰椎侧位X线片上,自T12椎体后下缘至S1椎体后上缘做一直线,其与 沿各腰椎体后缘的连线呈一弓形,正常弓顶位于L3,弧弦间距为18~22mm。腰椎滑脱时 此值增大,有椎间盘突出时此值变小
脊椎滑脱Meyerding分度
根据L5椎体向前移位的程度对脊柱滑脱分度。L5椎体的后侧面与S1椎体的头端面相比
较。滑动的百分比如下:
0度——无移位(正常) 1度——0% ~ 25% 2度——26% ~ 50% 3度——51% ~ 75%
4度——76% ~ 100%
Taillard测量法
此测量法为百分比测量法,即L5后下
腰段脊柱前凸势必引起胸段脊柱代偿性后凸,骶骨向前倾斜,臀部后翘;在前屈后伸
腰椎侧位片上,邻近椎体间移位>3mm,椎间隙成角>15°为不稳定,而Frymoyer等则认
为邻近椎间移动距离,因部位不同而异,在L4~5及以上,>3mm,成角>15°为不稳,
而L5S1,则>5mm才为不稳定,White等则认为静态侧位线片椎体水平移位>4.5mm或超过 邻近椎体矢状径的15%或相邻椎体矢状位成角>22°为腰椎不稳,在动态侧位X线片相邻 椎体成角,在L1-2~L4-5>20°,L5S1>25°为腰椎不稳。
图 1 a 滑脱参数测量 (e,滑移距 离;e/b, 滑移百分比;a 与b 的夹 角,滑脱角或腰骶角) b骨盆相关参 数测量(PI,骨盆入射角;PT, 骨 盆倾斜角;SS,骶骨倾斜角; L5I, L5 入射角) c脊 柱 矢 状 面 相 关 参 数 测 量(LL,腰椎前凸角;SVA,矢 状面平衡)
对正常人群的研究发现,立位骶盆成角(骶骨 倾斜角)与腰椎前凸关系密切,Jackson和
重度发育不良
c、平衡骨盆 d、后倾骨盆
C
d
椎体角与椎间盘角
脊椎侧凸时最突出椎体上下缘延长线所成的角为椎体角,最突出椎体的下缘与下一椎
体的上缘延长线所成的角为椎间盘角
正常范围:接近0°。椎体角与椎间盘角的大小间接表示脊柱侧凸的程度,亦可用于 治疗效果的评定
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的评估
骨盆前倾,腰段脊柱前凸角增加,在脊椎滑脱症亦可引起同样畸形。
a、骨盆倾斜角/轻度骶椎倾斜 (胡桃夹子型)
b、骨盆倾斜角大/重度骶椎倾斜(剪切型)
a
b
重度滑脱(3或4)
1、轻度发育不良
①重度骶椎倾斜/轻度骨盆倾斜(pelvic tilt, PT) (平衡骨盆) ②轻度骶椎倾斜/重度骨盆倾斜(后倾骨盆) 2、重度发育不良 ①重度骶椎倾斜/轻度骨盆倾斜 (平衡骨盆) ②轻度骶椎倾斜/重度骨盆倾斜(后倾骨盆) 脊柱前移
缘在S1椎体上矢状面向前移的距离与S1上 矢状面前后径相除后乘以100%。以S1椎体 后上缘为滑脱的界线标准,L5后下缘超过 S1上缘即为滑脱
L5后下缘在S1上椎关节面向前移位的距 离为e,S1上矢状径为b,滑脱程度为e/b
Garland测量方法
以S1前上缘做S1上关节面的垂线,称为 Ulman线(黑色箭头),L5前下缘(白色箭头) 正常位于此线后1—8mm。
腰椎平片重要数据的 测量及意义
1、腰椎曲度(lumbar curvalure):自T12椎体后下缘O点至S1椎体后上缘 A点作一连线OA,另沿各腰椎后缘作弧状线,二者形成弓形,由曲线顶 点到OA的垂线距离即代表腰椎曲度大小。
正常值:1.8—2.2cm。腰椎滑脱时此值代偿性增大,腰椎间盘突出
时此值常变小
椎骨矢径: 腰椎侧位X线片上,比较各腰椎椎体前上缘与棘突尖距离,并观察各棘 突尖的相对位置。真性滑脱时距离延长,滑脱腰椎棘突尖位于上方棘突尖的后方,而假 性滑脱时,其距离基本相等,棘突尖位于下方棘突尖的前方
椎骨矢状径测量 ab 腰椎椎体前上缘至棘突尖的距离;c 上方棘突尖位置;d 下方棘突尖位置; A 真性滑脱; B 假性滑脱
脊柱旋转度Ⅰ(Nash—moe法)
将椎体的一般分成三等分,观察椎弓根象所处的位置,分为四度 正常范围:椎弓根象位于外侧份。表示椎体旋转移位的程度
脊椎旋转度Ⅱ(Mehta法)
根据双侧椎弓根象及凸侧横突位置确定椎体的旋转度 正常范围:0°(即双侧椎弓根象及横突象对称)。度数越大说明椎体旋转移位的程度 越高。此法较为精确
肋椎角
测量脊柱侧凸时最突出椎体的纵轴与所属肋骨头及肋骨颈中点连线所成的角 正常范围:双侧肋椎角之差接近0°。双侧肋椎角之差大于20°时表示脊椎侧凸 进行性加重
腰椎狭窄的测量
verbiest根据x线侧位片腰椎管矢状面的直径长度对腰椎狭窄进行了描述: ① 椎管直径小于10mm认为是绝对狭窄; ② 10~12mm是相对狭窄; ③ 大于13mm为正常; Bolender 等提出: ① 硬脊膜的横截面面积小于100mm²与中央型狭窄有相关性;
形的重要工具
脊柱侧凸(Cobb法)
测量主弯的顶椎上缘延长线的垂线与终椎下缘延长的垂线所 成的角。该角角称Cobb角 此角的大小反映脊柱侧凸的程度,分为四度:轻度:小于40°; 中度:40°~ 59°;重度:60°~ 79°;极度:大于80° 总之对一个侧凸的评估包括7个冠状面参数(顶椎、2个端椎、 Cobb角、顶椎平移、顶椎旋转、稳定椎)和至少4个矢状面参数
(顶椎、2个端椎、Cobb角)
脊柱侧凸度(Fergison法)
找出主侧弯顶椎椎体中心点A、侧凸最突出椎体的中心点B 与主弯终椎椎体的中心点C,测量A、B连线的延长线与B、C连 线所成的角。正常接近0°
脊柱后凸指数
测量第7颈椎前下缘与骶椎前上缘连线的长度A,再测出最突出椎 体前缘至A的距离B,后凸指数=A/B表示胸腰椎后凸程度,亦可用于评 价杜兴肌营养不良的脊柱变形程度
性疾病
③Wiltse法:L5椎体下缘与S1椎体上缘切线的夹角,正常时向前成角。腰骶滑脱时该角变小,甚至成后角
腰骶角测量法 a S1椎体上缘切线;b 水平线;c L5上下缘中点连线;d S1上 下缘中点连线;e L5椎体下缘切线;A、B、C 腰骶角
椎间隙高度:该指标分为前、中、后缘间隙高度,其测量方法为:在正中矢状面上
McManus发现,骶骨倾斜角与腰椎前凸和立位髋关
节伸展(髋关节轴)联系密切。在侧位片上,骨盆 髋关节轴位于股骨头中心连线的中点 Lagaye和Duval-Beaupere描绘例如骨盆入射角 作为重要的影像学参数,在维持一个“经济型”矢 状面平衡的作用
骨盆入射角是指骶骨板中点与股骨头中 心之连线与骶骨板中心的垂线之间的角度 对脊柱矢状面形态及整体矢状面平衡的 评价是治疗脊柱畸形的最关键因素。矢状面 垂直轴及其与腰椎和骶骨的关系,骶骨垂直 倾斜度及骨盆入射角是评估胸腰椎和腰椎畸
腰椎评分及腰椎前弯度 a L3椎体前缘高度;b L3椎体前缘高度;c T12椎体后下缘至S1椎体后 上缘的连线;d 腰椎后缘弧线。 腰椎评分:a/b。 腰椎前弯度:e为最大弧弦距
椎弓根间距: 正位X线片上两侧椎弓根內缘间距离。L1至L4椎体水平,成人椎管宽
度平均22~24mm,L5水平约为25mm,性别差异较小(男性比女性宽约1—2mm)。
按此标准此线后1mm之前方者都考虑有
滑脱。
Compass实验: 以相邻两个椎体上缘及下缘的切线的交点为圆心,经过上一椎体的 前下缘画圆弧与下一椎体上缘相交,测量次交点至同一椎体前上缘的距离。正常时< 2mm,>3mm时提示有滑脱存在
ac 椎体下缘的切线;bc 相邻椎体上缘的切线;d 以点c为圆心经过上一 椎体的前下缘画弧与下椎体上缘相交点; bd d点至同一椎体前上缘的 距离
骨盆相关参数测量
1、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经骶1上终板中点作该终板的垂线,该垂线和骶1上终板的中点与股
骨头中心连线的夹角(若双侧股骨头不重叠,取两股骨头中心连线的中点作为中心点)
2、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终板中点与双侧股骨头中心点所连直线与水平垂线所形成的夹角 3、L5入射角(L5 incidence,L5I):L5椎体上终板中点与双侧股骨头中心点的连线与L5上终板垂线的夹角
2、前凸指数(lumbar lordotic index):由上述O点做一重力垂线,测量O
点到A点(T12椎体下角到S1后上角)的水平距离即代表腰椎前凸指数大小。 当经过O点的垂线位于A点前方时,腰椎前凸指数为负值。正常范围: 2.5cm以内。该指数增大说明躯干重力传导失去平衡,重心后移,从而 可导致椎间关节过度负重,加重小关节的退行性变,甚至发生关节突半 脱位及假性滑脱。
② 横截面面积在100mm²至130mm²之间则定义为早期狭窄,但中央横截面面积的
测量不能特异性地评价侧隐窝或椎间孔性狭窄; Hasegawa等提出: ① 椎间孔的高度小于15mm或后方的椎间盘高度小于4mm提示椎间孔性狭窄; ② 矢状面侧隐窝的高度小于或等于3mm提示侧隐窝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