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契约违背与员工离职的实证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违背与员工离职的实证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违背与员工离职的实证研究

题目:基于心理契约违背与员工离职的实证研究

院系名称: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教师职称:

摘要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企业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的条件下,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正在发生很大的转变,员工管理策略和手段也发生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对员工的心态产生影响,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力等受到冲击并呈现新的特点,这就要求能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影响员工的行为。因此,在组织中除了正式的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外,一种非正式的、隐含的心理契约就应运而生。本文着重探讨心理契约的违背对员工离职这一行为的影响。

本文以上海市的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简单的统计分析等方法,以工作激励与成就感,企业文化、薪酬福利等因素作为被调查企业员工离职倾向的主要影响因素来做比较。通过数据分析,建立一个离职倾向——离职行为——离职影响因素——对策的分析体系,得出基于心理契约违背的员工离职主要因素。

本文的研究表明:企业中,薪酬福利、企业效益和前景、企业文化对员工的离职率影响最大,其次是工作条件、晋升机会。而员工现阶段所担任的职务对其的离职倾向影响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即:在个人属性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企业文化、公司效益与前景、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工作激励和成就感与离职倾向显著正相关,其中企业文化、公司效益和前景相关性最强;其次是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

关键词:心理契约契约违背员工离职离职行为离职倾向

Title Based on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and the empirical

research staff

Abstract: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Chinese's enterprises in the specific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di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es and enterprises is undergoing significant change, staff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means a lot of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such a change of staff have an impact on the mentality of the staff a sense of belonging, such as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shown by the impact of new features, which requires to have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nfluence the conduct of employees. Therefore, in the organiz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formal employment contract provided for content, an informal and implicit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o come into being.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on the staff of this behavior.

In this paper, the enterprise employees in Shanghai to investigate the object, the use of questionnaires, simple methods such as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work of inspiration and a sense of achievement, corporate culture, salaries and benefits of such factors as staff surveyed enterprises tend to do the main factors comparison. Through data analysi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endency to leave - leave act - leaving the impact of factors - an analysis of system response, obtained based on the breach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staff of the main factors.

Finall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enterprises, salaries and benefits, business benefits and the prospects of corporate culture on the staff turnover rate of the most affected, followed by working conditions, career opportunities. And staff positions at this stage by their tendency to affect the separation does not exist obvious differences. In short the city: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personal attributes, the corporate culture, company benefits and the prospect of working condition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ork incentives and a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the tendency to le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in which corporate culture, corporate benefits and prospects most relevant; followed by the working condition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Keyword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of Contract Staffe Separation

Separation Tendency of Separation

目录

1引言 (1)

1.1 选题背景 (1)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3 文献综述 (2)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2心理契约与员工离职的理论分析 (4)

2.1 心理契约的理论基础 (4)

2.2 心理契约违背的概念 (7)

2.3 员工离职的理论基础 (7)

3基于心理契约违背的员工离职 (10)

3.1 心理契约违背对离职行为的影响 (10)

3.2 基于心理契约违背的员工离职 (11)

4实证研究——以上海市金星企业为例 (12)

4.1 实证调研 (12)

结论 (16)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1引言

1.1 选题背景

21世纪,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进一步加深,组织结构和雇佣关系正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终身雇佣制度开始走向解体。雇佣双方原先所形成的心理平衡被打破,组织减少了对员工责任的承担,不再给员工以工作保障承诺,而员工也失去了对组织的忠诚和信任。去年至今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正是对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全球公司出现了高频繁的离职流动,近两年来公司与员工之间的频繁员工流失说明了:组织与员工之间传统稳固的相互忠诚的心理契约关系正日趋瓦解。

Guest(1998)认为,组织是以关系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雇佣关系改变的过程中,心理契约是最敏感、最集中反映这种变化的核心因素。在传统的心理契约瓦解过程中,心理契约违背成了当今工作场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Kissler,1994),而心理契约违背与员工离职的关系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Robinson(1998)发现,雇员对心理契约违背行为的认知与不良的雇员行为(如离职、工作马虎等)存在高度正相关;而与积极的雇员行为(如工作绩效、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等)和态度(如工作满意度、组织忠诚度等)存在高度负相关。

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的企业也经历着雇员的高频繁的离职流动。在我国企业中,心理契约违背对员工的离职行为有着怎样的影响呢?鉴于此,本文以上海市的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对心理契约违背程度的个人属性差异和员工离职的心理契约违背原因进行了研究,以期同过实证研究对企业在防治人才流失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并为被访问企业提出建议。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包括:

(1)针对金融危机所引起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上海企业的员工离职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2)理解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的概念、类型和具体表现形式。理解和掌握员工离职的相关概念和导致因素。

(3)调查上海市企业的员工离职率和离职因素,分析员工心理契约违背与离职的关系。

(4)通过构建员工离职与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的关系模型和相关数据分析,找出员工离职与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的相关性。

本文的研究意义包括:

去年持续紧缩的宏观调控,从紧的货币政策、信贷规模的从紧控制、电煤油价格上涨,以及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的出口减缓,国内中小企业出现集中倒闭的现象,在珠三角、长三角等传统的出口加工区,这种情况尤其严重。工人大量失业,也加剧了就业问题的难度。通过对上海企业近三年来的离职率调查与分析

(1)建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与“员工离职原因各影响因素”统计表。

(2)建立“心理契约违背与离职”的关系模型。

(3)通过以上分析能很可观的了解心理契约违背与员工离职的关系。

(4)对我国企业在应对本次金融危机造成的离职问题时有很现实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早在20世纪初,理论界就开始了有关员工离职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员工离职结果变量的研究,即离职带来的成本,对企业发展的利弊得失(HerriotP,1997);另一方面,是对员工离职前因变量的研究(HerriotP,1995),总的来说,又可以分为“个体层次”和“组织层次”两种分析视角,前者侧重于分析员工个体感知到离职意图的形成过程,后者则侧重于分析企业总体离职影响因素。

有学者对我国企业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员工认为组织的义务主要归结为七个方面:内容丰富的工作、公平的报酬、成长和晋升的机会、充分的工具和资源、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和有吸引力的福利;员工认为他们的义务主要集中在八个方面:对组织忠诚、加班工作、自愿做份外工作、接受工作调动、拒绝支持竞争对手、为组织保密、离职前提前告知以及至少在组织工作2年(陈加洲,凌文辁,方俐洛,2001)。

Rousseau(1998)认为,虽然心理契约存在很大的个体性和特异性,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交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它们在关注点、时间框

架、稳定性、范围和明确程度上存在差异。交易型心理契约追求经济的、外在需求的满足,雇员的责任界限分明;关系型心理契约追求社会情感需求的满足,雇员的责任界限不清。

E.H.Schein最早将心理契约引入管理实践。他(1980)认为,心理契约是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20世纪80年代末,Rousseau(1990)提出组织是抽象的,它作为契约关系的一方只是提供了创造心理契约的环境,并不能反过来与其成员形成心理契约。虽然它的代理人有可能个人感知到一个存在于雇员之间的心理契约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但是组织不可能感知。20世纪90年代初,Robinson,(1994)进一步指出这种信念指的是雇员对外显和内在的雇员贡献(努力、能力和忠诚等)与组织诱因(报酬、晋升和工作保障等)之间的交换关系的承诺的理解和感知。

本文将根据前人理论研究成果及本人的一些见解,提出一个小型的针对员工心理契约影响下的离职模型,并通过上海市金星企业的调查问卷为例,对其员工个体属性与信度进行数据收集、汇总,然后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员工心理契约违背对员工离职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的内容主要有: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述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接下来的四个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详细论述了心理契约违背的内涵、产生因素和员工离职的产生因素,并且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在联系当前国内的实际情况,选取实际企业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创建相关数据进行研究。最后的结论部分是对本文惊醒总结并说明文章尚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1)理论分析:涉及到心理契约违背和员工离职的具体内涵及产生因素;(2)实证分析:通过对实际企业的调查问卷获取数据,进行数据的统计汇总分析;(3)简单的统计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2心理契约与员工离职的理论分析

2.1 心理契约的理论基础

2.1.1 心理契约的内涵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E. H. Schein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他(1980)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它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它确实又是发挥着一种有形契约的影响。他的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而且因为是动态变动的也不可能加以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预望。

2.1.2 心理契约的类型

“心理契约”是存在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隐性契约,其核心是员工满意度。如果将员工的任务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将雇主提供的报酬分为短期和长期,可以发现4种类型的心理契约(如表1)

表1心理契约的四种类型

契约类型交易型过渡型平衡型关系型

任务类型有详细的任务没有详细的任务

任务非常详细

明确

任务不明确

报酬类型

雇主提供短期报

酬雇主提供短期报酬

雇主提供长期

报酬

雇主提供长期报

2.1.3 不同阶段的心理契约期望

一般而言,心理契约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的期望:良好的工作环境,任务与职业取向的吻合,安全与归属感,报酬,价值认同,培训与发展的机会,晋升。

心理契约的主体是员工在企业中的心理状态,而用于衡量员工在企业中心理状态的三个基本概念是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在企业这样的以经济活动为主的组织中,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是企业心理契约管理的重点和关键。心理

契约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并进而实现员工对组织的强烈归属感和对工作的高度投入。因此,企业要想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就必须全面介入心理契约的EAR循环,通过影响EAR循环来实现对员工的期望。所谓EAR循环,是指心理契约建立(Establishing,E阶段)、调整(Adjusting,A阶段)和实现(Realization,R阶段)的过程。

在E阶段,企业应了解员工的期望,并使员工明确企业及其所在部门的现状及未来几年内的发展状况,从而帮助其建立一个合理预期,促使其趋同预期而努力工作。

在A阶段,心理契约建立在对企业未来预测的基础上,当现实与预测产生偏差时,调整不可避免。企业应及时与员工沟通,现在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所以期望其进行调整。特别当企业的状况发生重大改变以致引起员工的心理剧烈波动时,高层的及时沟通能降低员工的心理负担,降低负面影响。

在R阶段,企业应及时考察实现程度,了解员工的合理预期在多在程度上已变为现实:工作环境是否如所希望的那样变好了?是否接受了应该的培训?职务变动了吗?薪水提高了吗?哪些期望已经实现,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尚未实现的是源自员工的能力问题,还是企业方面的原因。这样一系列问题找到答案以后,企业就将随着员工进入下一个阶段的EAR循环。

简而言之,虽然“心理契约”只存在于员工的心中,但它的无形规约,能使企业与员工在动态的条件下保持良好、稳定的关系,使员工视自己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将个体的发展充分整合到企业的发展之中。所以,只有充分把握心理契约,参与员工EAR循环过程的始终,企业才能创造出永远充满活力的组织。2.1.4 心理契约的作用

虽然心理契约不是有形的,但是它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心理契约的意义在于员工的心理状态与之相对应的行为之间的决定关系,而员工的行为质量直接决定了其工作绩效。研究表明,心理契约对工作满意、离职意向和组织政策有显著影响。雇佣双方心理契约的一致性越高,雇员对组织的满意感越大;反之,消极的员工反应明显增强(如图1所示)。

调节因素:个人差异,组织

实践,外部工作机会,差额

的奖励,劳动力市场特征员工反应:理想的心理契约良性互动建设性意见,努

积极的力工作,忠诚

主观差距

消极的员工反应:体验到的组织实践心理契降低绩效,背离组

约违背织规范,离职

图1心理契约与员工反应

2.1.5 心理契约违背的原因

在心理契约的违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Morrison与Robison(1997)的心理契约违背形成过程模型(如图2所示)。

显著性比较过程解释过程无力兑现

有意违规感知到差异感知到破裂违背体验理解歧义

警惕性

图2 心理契约违背形成过程模型

从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契约违背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有意违背、无力兑现和理解歧义。

(1)无力兑现

一些意外之外的组织内外环境得变化,如全球经济萧条、组织内部变革、组织业绩下降等,都可能使组织最终无力兑现先前得承诺,尽管他们愿意这样去做。

(2)有意违约

对组织而言,尽管不兑现承诺一位这潜在得代价,如失去优秀员工、组织信誉受损、遭到法律投诉等,但兑现承诺也意味着付出某种代价。有事组织的高层领导人回从公里得角度权衡利弊,当他们相信违约得利益大于代价时,可能倾向于有意违约。

(3)理解歧义

一般来说,大多数组织认为他们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履行了自己的责任,与此同时,又有相当多的员工却相信组织没有完全履行责任,自己得到的是不公正的对待。

心理契约的破裂与违背有时候,不是因为契约的另一方未履行责任,而是由于双方的理解差异造成彼此的误会。这使一个高度户关的和不完善的信息手机和解释过程。它受到个体信念和直觉的左右,因而可能发生偏差。同时,警惕性和显著性在心理契约破裂与违背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员工不够警觉,即便察觉到许诺为履行,也可能不会产生体验;同样如果某项权利和义务对员工意义不大,其在心理契约破裂和违背中也容易被忽视。

2.2 心理契约违背的概念

作为一种信念系统,心理契约是组织中员工态度与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旦觉察到这种契约被违背将对员工的态度与行为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心理契约违背可从认知感受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反应两个方面加以区分,认知感受是指个体对于组织未能完成其在心理契约中应承担的责任的认知评价,称之为心理契约的未履行;情感反应则指个体对组织未能充分履行心理契约的认知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其核心是愤怒和失望,源自个体感觉组织背信弃义或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称之为心理契约的违背(Robinson,1994)。

2.3 员工离职的理论基础

2.3.1 员工离职的概念

Mobley(1997)将离职的定义为,从组织中获取物质收益的个体终止其作为组织成员关系的过程。离职分为自愿离职(volunt runover)和非自愿离职(involunta runover)。自愿离职指离职决策主要由雇员做出,如辞职、停薪留职。非自愿离职指离职决策主要由企业做出或客观因素造成的,如开除、解雇、退休。

2.3.2 员工离职因素

Muchinsky & Mormw(1980)将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分为3个维度:工作关系因素、经济机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工作关系因素反映了组织对离职的影响,经济机会因素反映了劳动力市场规律对离职的影响,个人因素反映了个人背景差异

对离职的影响。Zeffane(1994)认为可把离职意向影响因素归结为以下几个维度:外部因素、员工个体特征、制度因素和员工对其工作的反应。Iverson(1999)把离职意向影响因素分为个体变量、与工作相关的变量、外部环境变量和员工定向等四个维度。综上所述,我们可把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归结为以下几个维度:个体因素、组织因素、个体一组织适合性因素、外部环境因素。

(1)个体因素

①人口统计变量,即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员工在组织内的任期等。

②工作满意与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和组织承诺与离职或离职意向的联系己通过众多的元分析而得到确立。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对离职意向有直接的、负向的影响。Igharia & Greenhan(1992)的研究认为对离职意向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是工作满意和组织承诺,而其他变量对离职意向的影响大多是通过这两个与工作相关的态度起作用。凌文辁、张治灿、方俐洛(2000,2001)的研究结果指出,承诺类型为机会承诺、经济 - 机会承诺的员工有较高的离职意向。

③其他内部心理过程。Rodger(2001)指出,员工感觉到的付薪规则的公平、受主管对待的公平、工作节奏的公平等与知觉到的薪水公平一样,都能预测员工的离职。更高的公平感(分配公平或过程公平)导致了更高的组织承诺。可见,公平感确实是影响离职意向的因素。

(2)组织因素

①与职位工作内容相关的因素。角色压力对离职意向有正向、间接的影响,经历高水平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的管理信息系统员工倾向于对工作和组织不满意,并对组织有较低承诺,因而有较强的离职意向。Lambert,Hogan &Barton (2001)指出,任务多样性、与合作者的关系对工作满意有显著的、正向的影响。员工能否正确认识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工作本身的特征等都可能对员工的满意、承诺和离职意向等产生影响。

②组织管理制度和管理水平。Quarle(1994)发现员工对决定的参与程度影响了工作满意的水平。Aquino & Griffith(1997)指出,员工的离职能从其在沟通网络中的结构性位置而得到预测。Guthrie(2000)发现:基于技能的薪水支付系统可提高员工留在本公司的意愿,而基于团队的薪水支付系统却与更多的离职相联系,而且后者的这种联系会随着组织规模的增加而增加。因此,组织的一些

政策、制度、措施、管理特征等都可能对员工的满意和承诺产生影响,转而与离职意向、离职行为相联系。

(3)个体与组织之间的适合性因素

当个体特征和组织特征或环境特征匹配时,员工将产生高绩效、高满意和低压力。Sims & Kroeck(1994)在研究中发现道德适合性与离职意向、继续承诺和情感承诺有显著的联系,但与工作满意没有。Caldwell & O’Reilly(1990)研究了在特定工作任务中所要求的个体能力和特定职位所要求的工作任务之间的适合性,发现“个人能力——工作要求的适合性”与工作成绩和工作满意正相关。如果个体和组织在彼此的价值、风格和特征的选择上能达到一致或相符的话,组织和个人都将会产生较高的绩效、满意和承诺,员工会有较低的离职意向。

(4)外部环境因素

Quarle(1994)认为,外部的工作机会对承诺有直接的影响,转而影响了离职意向。他把劳动力市场分为3个维度:宽裕度、稳定性、复杂性,三者的不同组合将产生不同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和不同的离职率。如以高宽裕度、高不稳定性、高复杂性为特征的劳动力市场称为朝阳市场(由于新兴产业的产生而出现),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因此有较高的离职率。以低宽裕度、低不稳定性、高复杂性为特征的市场称为饱和市场,具有较高的离职率。

综上所述,如图3所示,员工离职的因素模型主要考虑了员工所在企业的内部环境对员工离职的影响。从模型中,可以看出:

首先,影响员工离职的主要因素是员工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和员工需求的实现程度;

其次,员工个人特征和非工作因素也是影响员工离职的因素,但非主要因素;

最后,员工离职意向能否转化为离职行为还受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和组织约束等外部条件的约束。

在对上海市金星企业的调查,发现员工工作满意度与工作报酬、地位、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管理风格等有关系。工资收入高、工作时间灵活、工作内容丰富、员工地位平等是工作的必备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些必备条件,企业才能提高员工的满意度,降低离职率。

但是,员工对当前工作满意并不意味着他就会安于现时岗位。对于员工来说,

工作的挑战性、个人对工作的自主权限及承担的责任大小、个人成就得到认可程度、职业发展前景以及企业提供的培训学习机会,是否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以及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等,都对员工离职意向的产生有决定性影响。当员工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产生创造激情,感到对工作的控制权体现率自身与众不同的能力与价值,并且工作绩效得到领导认可,获得不断提高知识技能的发展机会,看到在企业中良好的发展前景时,员工就倾向于留在企业,否则可能产生离开企业的意向。

年龄、学历、性格等员工个人特点也是影响员工离职的重要因素。员工离职率与年龄负相关,与学历正相关。年龄越小,学历越高,离职率也越高。从性格上看,爱冒风险的人比性格稳重的人的离职率要高。独立性强、拥有较高智力资本的年轻员工心态较为浮躁,将流动视为其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手段。稍有机会或稍不如意就产生离职意向。

员工的家庭责任感、个人生活风格、地域情结也会影响员工离职意向,但和前三类因素相比,其影响程度相对较弱。

员工个人特征

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报酬、人际劳动力市场

关系、工作条件、管理风格

因离职意向离职行为素

对现有工作的期望:工作挑战性、组织约束

责任、成就、认可、个人成长

非工作因素:家庭、地

域、生活

图3员工离职因素模型

3基于心理契约违背的员工离职

3.1 心理契约违背对离职行为的影响

按照Tumley与Feldman(1996)的观点,在心理契约违背发生后,员工的反应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类:一是离职;二是降低职务内绩效;三是降低职务外绩效;四是出现反社会行为。

心理契约违背后,员工的一种极端行为表现就是离职,除此之外还表现为员工抱怨、提意见、忠诚度下降等。就个体特性而言,那些心境比较消极悲观、公平感意识强、正直感强的个体一旦体验违背,会倾向于做出消极的反应方式;就组织的实践来看,如果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公平的程序,并且组织以一种尊重的、有礼貌的方式告知员工,或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或补偿措施,那么员工就不太可能采取消极的反应方式;从外部的劳动力市场状况来看,如果离职成本较高,那么员工也不太可能采取消极的反应方式。由于离职对于雇员的生活、家庭和职业生涯等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雇员一般都会仔细考虑之后才会选择主动离职,因此,提前了解雇员的离职倾向有利于企业尽早采取措施,减少雇员的主动离职率。

3.2 基于心理契约违背的员工离职

当员工觉得自己满足了组织的期望之后,组织却没能履行应尽的义务,这时就可能发生心理契约违背。但是心理契约违背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才能被员工感知,且不一定被理解为违背,员工更倾向于从积极的角度度量自己的行为。Rousseau(1995)认为不是所有的心理契约违背都会产生敌对行为或情绪。因此,如果心理契约违背被员工感知并理解为违背,这时对行为的负面影响就会产生。

在心理契约违背发生后,员工的反应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类。首先是离职;其次是降低职务内绩效(员工完成其正式工作职责的情况);再次是降低职务外绩效(主要是组织公民行为,包括承担更多的责任、加班、帮助同事等);最后是出现反社会行为(包括打击报复、破坏、偷窃、攻击等)。

根据以上的分析框架,拓展出一个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离职原因分析模型:

心违背程度离职倾向离职

契降低职务内绩效持续积累

约积累、感知、理解降低职务外绩效

违反社会行为无补偿措施消极行为消除背个人因素、劳动

力市场、工会以无离职倾向

及工作转换成本沟通并得到补偿

图4 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离职原因分析模型

该模型说明,心理契约违背是员工离职行为(自愿离职)产生的基本条件,

心理契约违背后,员工行为发生消极改变还有赖于员工对心理契约违背的感知和理解,但是对心理契约违背的感知理解不一定会产生离职倾向,这个过程要受到个人因素、劳动力市场、工会以及工作转换成本等因素的调节。在员工有了离职倾向之后,仍然要受个人因素、劳动力市场、工会以及工作转换成本等因素的调节,有的员工在心理契约违背后,虽然暂时无离职倾向,但若这种心理契约违背持续积累并且无补偿措施,在同样因素的调节下,可能会产生离职倾向。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有离职倾向和没有离职倾向都会表现出降低职务外绩效、降低职务内绩效甚至反社会等消极行为。

4实证研究——以上海市金星企业为例

4.1 实证调研

4.1.1 问卷说明

问卷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员工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位等(见表2)。

表2调查问卷样本基本信息

有效样本合计100

性别男46

女54

年龄30岁以下58

31-35岁29

36-45岁11

46岁以上 2

学历大专以下11

大专35

本科51

硕士以上 3

职位高层管理者 6

中层管理者11

基层管理者23

普通员工60

第二部分是相关问题的调查,共由30个条目组成,其中1-27题是工作激励与成就感、企业文化、薪酬福利、晋升与培训、人际关系、公司效益和前景、工作条件等变量题目,28-30题是离职倾向的测量题目。问卷采用六点等级法进行记分来衡量被调查员工对每一问项描述的认同程度(见表3)。

本问卷主要对上海市金星企业人员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3.3%,调查问卷基本信息如表2所示。

表3 离职倾向与其影响因素描述统计表

变量题项最小值最大值均差标准差

离职倾向未来一年内我可能离开这家公司

未来三年内我可能离开这家公司

如果别的企业支付更高的薪水,我会

1

1

1

6

6

6

3.55

3.95

4.15

1.14

1.33

1.33

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远给生活带来困难

工作时间太长

工作环境不好

1

1

1

6

6

6

3.75

4.08

3.98

1.43

1.36

1.48

人际关系公司或部门人际关系复杂

与同事关系处理不好

与上司关系处理不好

1

1

1

6

6

6

3.81

3.42

4.16

1.34

1.35

1.33

晋升与培训员工无法从公司得到培训学习机会

公司提供给员工的机会很有限

对晋升的前景不满意

1

2

1

6

6

6

4.09

4.53

4.23

1.22

1.02

1.22

薪酬福利薪酬内部不公平

薪酬外部不公平

员工感到其所得薪酬与实际不符

对公司的福利制度不满意

2

2

2

1

6

6

6

6

4.60

4.37

4.49

4.39

1.10

1.29

1.01

1.11

工作激励与成就感员工无法在公司实现理想

工作任务无挑战性

工作内容单调、反复

工作没有成就感

个人才能得不到发挥

1

1

1

1

2

6

6

6

6

6

3.98

3.70

3.98

3.96

4.36

1.29

1.28

1.26

1.16

1.09

公司效益和

前景公司效益差,发展前景黯淡

其他更好的公司吸引员工加盟

行业无良好发展前景

1

2

1

6

6

6

4.42

4.43

4.31

1.36

1.23

1.33

企业文化公司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氛围

员工遇到重大家庭困难得不到公司

关心帮助

公司过分重视论资排辈

公司提倡的与员工个人格格不入

公司缺乏合作精神与凝聚力

在公司没有归属感

1

1

1

1

1

1

6

6

6

6

6

6

4.31

4.30

4.34

3.98

4.35

4.17

1.30

1.47

1.22

1.21

1.14

1.32

注: 1表示很不重要;2表示不重要;3表示有点不重要;4表示有点重要;5表示重要;6表示非常重要

从样本分布情况看,此次被调查员工的特点是:以女性居多,但男女比例相差不大;以中青年为主,35岁以下占全部样本的87%;以中等学历为主,本专科员工占86%,硕士以上的高学历人员仅占3%,中专以下较低学历人员比重也不大;人员的职务结构以普通员工占多数,一般管理人员占1/4,中高层管理者比重较小。

4.1.2问卷描述统计分析

本文记分划分为1-6分,得分3.5为居中的个人评价。各个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情况见表3。

①离职倾向。从离职倾向各题项的均值可以看到,100名被调查员工在未来一年内离开公司的倾向不高,均值为3.55。换言之,员工没有明确表态离职或留任。但在未来三年内离开公司的均值接近4,说明“有点同意”离开公司。最后一个题项均值达到4.15,说明员工的承诺度不是很高,有离职倾向,薪水高低对员工的行为产生较明显的影响。从总体上看,第一项的标准差比其他两项大,说明在较短时期内,员工对离开这家公司的回答相对分散。

②工作条件。从各题项的均值可以看到,被调查员工对工作条件的满意度在4左右。换言之,从平均水平看,员工对工作条件现状有点不满意。员工对工作地点远近没有不满意,但普遍觉得工作时间有点长。从总体上看,第三项的标准差比其他两项大,说明在较短时期内,员工的回答相对分散,而第二项的标准差最小,说明大多数员工的回答比较接近于均值,对“工作时间太长”基本认同。

③人际关系。被调查员工中“与同事关系处理不好”分值不高,均值为3.42。第二题项均值为3.81,员工感到公司或部门人际关系不是很复杂。最后一个题项均值达到4.16,说明员工与上司关系处理不太好。从总体上看,三项标准差都比较接近,大多数员工的回答比较接近于均值。

④晋升与培训。被调查员工回答“无法从公司得到培训和再学习的机会”得分偏高,均值为4.09,表明员工认为从企业得到培训和再学习的机会渺茫。“对晋升前景不满意”这项均值达到4.23,说明员工晋升遇到障碍。第二题项均值达到4.53,说明企业提供给员工的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非常有限。从总体上看,第二题项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比其他两项小,说明在较短时期内,员工的回答相对集中,可以认为是“基本同意”。

⑤薪酬福利。薪酬福利的得分是所有因素中最高的一个,四个题项均值为

4.5,员工普遍对薪酬福利不太满意,尤其是员工对薪酬与付出和工作努力不符意见较统一,说明企业在工作职责和岗位评价方面有所欠缺,在科学考核方面要下工夫。与其他企业相比,本企业薪酬普遍不具备竞争性,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合自己的薪酬水平。在福利题项中,满意度也不高。

⑥工作激励与成就感。被调查员工对五个题项的回答均值均接近4,说明员工对企业工作激励缺乏和自我成就感的认同意见模棱两可。最后一个题项均值达到4.36,员工认同自身才能得不到很好发挥,其标准值和变异系数均小于其他几项,大多数员工的回答更接近于均值。

⑦公司效益和前景。从均值看,被调查员工对三个题项的回答介于4-5之间,即普遍认为公司效益不好,发展前景不妙,在外部有较好机遇的情况下,相对多数的员工跳槽的可能性大。从总体上看,这三项的标准差均较大,说明大多数员工的回答比较分散。

⑧企业文化。从均值看,第一、二、三、五项的均值在4.3-4.35之间,都基本同意题项内容。说明所属企业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对员工关心和帮助不够,用人机制上论资排辈也较严重,部门之间缺乏团队精神。其余两项的均值在4左右,说明员工的归属感不强。相对而言,“公司或部门缺乏凝聚力与合作精神”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小于其他各项,说明大多数员工的回答更接近于均值。

浅谈心理契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契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10-20T15:13:36.5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3期作者:王金强 [导读]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裁员、并购及流程再造等各种变革,使得企业与员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由此而带来的员工忠诚度,员工工作行为、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各方关注,进而心理契约管理逐步成为组织变革时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手段。 平塘县国有资本营运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裁员、并购及流程再造等各种变革,使得企业与员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由此而带来的员工忠诚度,员工工作行为、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各方关注,进而心理契约管理逐步成为组织变革时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手段。本文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野——心理契约概念,在介绍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突出作用与影响的基础上,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各环节为线索表明了如何发挥心理契约的积极作用,及共建心理契约型人力资源文化的实现和意义。 关键词: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Argyria等人首先提出的,它指的是构成员工和组织之间交换关系和相互责任的一种心理期望。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管理心理学专家Schein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契约的内涵,即“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最早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本文中,心理契约是指存在于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相互期望和承诺。 心理契约理论认为:员工与企业之间除了存在正式劳务合约之外,还存在一种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和企业的心理纽带,也是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对企业的情感投人度,进而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流动率都和心理契约息息相关。 一、心理契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作用突出的原因 (一)管理方式的变化:人事管理从刚性化到柔性化 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经历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科学、企业文化等阶段,从本质上讲,管理理论和实践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以工作为中心,强调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另一类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情感需要的柔性管理。这两类管理都是非常必要的,但在不同的时期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刚性管理来自于人类的理性存在,正是在理性推动下,人类在近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微电子技术、光导纤维、通讯技术、激光技术、海洋技术、宇航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完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风貌以及人的世界观。但是也正因为理性的局限性,在快速发展中,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因此,非理性存在应运而生,它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的反应。 人类的理性追求和非理性追求在管理实践和理论中表现为“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 前者以生产为中心,本质是理性的,后者是以人为中心,本质上是情感的。以理性为主导的刚性管理是管理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是获得效益和效率的直接手段。但是,在组织管理活动中,刚性管理缺乏人情味,将人置于与机器设备同样的地位,贬低人性。柔性管理正是为了弥补刚性管理的不足而出现的。从根本上讲,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是一致的,即通过柔性管理手段同样达到刚性管理或甚至刚性管理达不到的目标。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方占有资本与劳动工具,因此可以支配雇员。到了知识经济时代,情况不同了,原来的强制与命令越来越难以奏效,权威的维系越来越难以凭借权力,劳资双方的“契约关系”越来越变得像“盟约关系”。因此心理契约的特征更被看重: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正是为适应这种管理方式的改变,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心理契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所起到的就是柔性管理的作用,是一种凝聚的作用,是一种“无形胜有形”的作用。 (二)所处环境的变化:员工流动从静态到动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才流动的机制基本形成,打破了对工作单位转换的限制,改变了过去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工作不论感觉如何也要坚持到退休的情况。在一个单位感觉合适就留,感觉不合适就走,员工和企业有了一种双向选择的权利。这实际上就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硬性的管理制度和有形合同以外,还要有更多无形的东西需要表现出来,如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性格、态度等,体现在管理的各个细节之中。如果管理不规范,对员工工作和成长环境缺少考虑,或虽有制度但执行过程中不到位、不人性,仅靠待遇,仅靠正式合同,还不能做到长久留住有用人才,被吸引来的人才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找不到感觉,体现不出个人价值,或看不到希望,或得不到尊重,也会“另谋高就”。心理契约在管理中的具体表现,是企业能力的较量,是企业管理水平、管理制度、人才机制的较量,是企业能否为员工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实力的较量。这里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而是彼此的主观感受和认知。因此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要想留住优秀人才,并发挥出人才的最大价值,实现企业的利益,就必须既要注重有形合同的管理,更要注重无形合同——心理契约的管理,全方位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二、心理契约的兑现具有积极影响 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纽带,是影响员工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Schein指出,尽管心理契约是内隐的,但它却是组织行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Shore等人认为,心理契约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可以减少雇佣双方的不安全感。正式的经济契约不可能涉及雇佣关系的方方面面,而心理契约可以填补经济契约留下的空白。因此,心理契约的暗含条款能够弥补雇佣关系中正式文本规定的一些不足,降低雇员与组织双方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个人与组织的安全感和相互信任感。二是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员工以组织对自己所负的责任来衡量自己对待组织的每一行为,以其作为调节自己行为的标准。员工会将他与组织之间的相互责任进行权衡,并根据权衡的结果调整自己的行为。三是可使员工对发生在组织中的事件产生情感性的反应。Baker指出,心理契约在员工愿望(如角色、社会、经济等)与其绩效表现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如果员工的心理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心理契约得到了兑现,那么就会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满足感,从而员工愿意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超出组织期望的投入。同时,员工的流动率的降低、劳资纠纷的减少以及员工生产力的提高,都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绩效,使企业获得高于所花费成本的回报。 三、发挥心理契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心理契约作为联系员工和组织的心理纽带,对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减少人力资源风险,企业应当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构建和维护心理契约。

关于心理契约问题的一些感悟

关于心理契约问题的一些感悟 xxx 摘要:在当今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于心理契约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更好的对雇员进行管理和预估,还对组织系统内部协调稳定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心理契约的一些问题着手,阐述心理契约的基本理解,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价值,并以公务员中心理契约为例,实际说明心理契约研究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作者在阅读《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案例》一书时对于具体问题探究的一些结论的综述。 关键词:心理契约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组织 近期阅读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案例》中的部分章节,在这本书中,通过一些著名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学家的一些选文,从各个方面对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进行讲解。虽然是针对美国的一些管理实例,但是对我们公共人力资源中的一些问题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我自己尤对第十一章:公共部门的人士监督中的心理契约问题感兴趣。心理契约作为雇主和雇员中的“隐形契约”,在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协调,雇员与组织的关系,以及雇员的工作态度等方面发挥了中大的作用。以下我将对心理契约问题提出一些我的感悟和体会。 一:关于心理契约的一些基本理解: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的最早使用者是组织心理学家阿吉里斯所著的《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并在20世纪六十年代引入到了管理学领域中。强调员工和组织除了正式订立的契约合同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隐含的,非正式的,为公开的期望。他们同样是决定员工态度,行为,工作方法等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视。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案例》一书中,唐纳德.克林格勒和约翰.纳尔班迪提出:“心理契约的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雇员和雇主相互期望与义务之间的作用或影响关系——这其中包括可触及的,也包括不可触及的因素。这个概念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组织生活中雇员和雇主之间形成的关系,而不只是关注雇员这个方面或雇主的那个方面。雇员和雇主将他们的期望和义务带到了他

基于心理契约违背与员工离职的实证研究

题目:基于心理契约违背与员工离职的实证研究 院系名称: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教师职称:

摘要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企业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的条件下,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正在发生很大的转变,员工管理策略和手段也发生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对员工的心态产生影响,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力等受到冲击并呈现新的特点,这就要求能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影响员工的行为。因此,在组织中除了正式的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外,一种非正式的、隐含的心理契约就应运而生。本文着重探讨心理契约的违背对员工离职这一行为的影响。 本文以上海市的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简单的统计分析等方法,以工作激励与成就感,企业文化、薪酬福利等因素作为被调查企业员工离职倾向的主要影响因素来做比较。通过数据分析,建立一个离职倾向——离职行为——离职影响因素——对策的分析体系,得出基于心理契约违背的员工离职主要因素。 本文的研究表明:企业中,薪酬福利、企业效益和前景、企业文化对员工的离职率影响最大,其次是工作条件、晋升机会。而员工现阶段所担任的职务对其的离职倾向影响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即:在个人属性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企业文化、公司效益与前景、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工作激励和成就感与离职倾向显著正相关,其中企业文化、公司效益和前景相关性最强;其次是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 关键词:心理契约契约违背员工离职离职行为离职倾向

Title Based on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and the empirical research staff Abstract: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Chinese's enterprises in the specific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di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es and enterprises is undergoing significant change, staff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means a lot of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such a change of staff have an impact on the mentality of the staff a sense of belonging, such as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shown by the impact of new features, which requires to have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nfluence the conduct of employees. Therefore, in the organiz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formal employment contract provided for content, an informal and implicit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o come into being.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on the staff of this behavior. In this paper, the enterprise employees in Shanghai to investigate the object, the use of questionnaires, simple methods such as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work of inspiration and a sense of achievement, corporate culture, salaries and benefits of such factors as staff surveyed enterprises tend to do the main factors comparison. Through data analysi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endency to leave - leave act - leaving the impact of factors - an analysis of system response, obtained based on the breach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staff of the main factors. Finall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enterprises, salaries and benefits, business benefits and the prospects of corporate culture on the staff turnover rate of the most affected, followed by working conditions, career opportunities. And staff positions at this stage by their tendency to affect the separation does not exist obvious differences. In short the city: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personal attributes, the corporate culture, company benefits and the prospect of working condition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ork incentives and a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the tendency to le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一.小学生厌学心理的症状及现状 小学生厌学是指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厌恶学习,或不愿意主动学习,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而持冷漠态度乃至厌恶、逃避的心理状态及其在行为方式上的不良表现。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一般认为,如果学生对三分之二以上学科失去兴趣而不愿学习,目前学习完全处于被动应付、混日子状态,绝大部分文化课学习成绩很差且抱毫不在乎的态度,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就被认为产生了厌学。 有的学者总结出小学生厌学心理具体表现为: 1.消极应付。表现为懒惰、视学习为包袱,学习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主动性。抱着消极态度听课,缺乏独立学习的习惯。 2.畏惧回避。表现为对学习的一种胆怯心理。课堂上害怕老师提问,害怕做作业,心理常处于紧张状态,想方设法回避学习,做作业时常说“不会”。 3.厌倦对抗。表现为厌恶学习,不专心听讲,有时好搞小动作,发展成对学习呈对抗心理。 4.自卑弃学。表现为对学习丧失信心,缺乏勇气和毅力,虚荣心强,意志薄弱,稍受挫折,便情绪波动,逆反心理较强。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忻音认为厌学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厌学行为三个方面,是指孩子对上学读书持否定的态度,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内心不愿意去学习,因而经常有逃学或借机旷课等表现。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她调查到北京部分小学学生,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小学生厌学率达到30%,而实际情况比这个数据还要严重。由此可见,厌学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据大量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小学生(二年级以上)大约有45%左右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其中有20%左右的学生有较严得的厌学心理。正如朱永新教授曾观察到的“厌学,似一股旋风在席卷。它像病菌般地在我们校园中恶性地传播、扩散,笼罩面越来越广。”厌学是学生消极对待学校生活,对书本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甚至抵触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在行为方式和生理现象上不良的表现。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城镇还是乡村、小学还是中学,厌学现象都普遍存在。作为基础教育危机的一种表征,我国中小学厌学现象有愈来愈严重的趋势。 二.小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原因 国内外众多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等从各自的专业领域、研究视角出发,对小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研究,对小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很多说法,众说纷纭。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1、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受到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1)、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表现在低俗文化的传播。低俗文化指低级庸

工作场所代际差异视角剖析新生员工流动现象

工作场所代际差异视角剖析新生员工流动现象 新生代员工流动现象对企业管理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已成为现代企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从工作价值观等方面理清了员工在工作场所中的代际差异,并基于工作场所代际差异视角深入剖析了新生代员工高流动率的成因,为企业管理新生代员工铺石引路。 标签:新生代员工;流动率;工作场所;代际差异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人群(年龄介于20-34岁)大部分已走向工作岗位,成为了职场的生力军,在现代企业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新生代员工成长于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多元化环境,他们个性鲜明,不安现状,流动性强。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13年的离职与调薪研究报告》,新生代员工离职率高达21.9%,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新生代员工的高流动现象虽能给企业输入新的活力,优化组织人力资源配置,但更多的是增加企业的经营负担,一方面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资源引进与培训新员工,另一方面成熟型人才流失可能会致使企业技术以及客户资源的流失。因而,如何降低新生代员工流动率,使其忠诚于组织成为了现代企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试图从工作场所代际差异视角剖析新生代群体高流动现象,以期为现代企业管理新生代员工提供思路与借鉴。 1员工工作场所的代际差异分析 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不同时态下的人们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聚焦于工作场所,企业员工间代际差异既是组织演变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又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推动力,更是导致组织内人际互动复杂化的根由。新生代员工与往代员工在工作场所中的代际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工作价值观代际差异 工作价值观体现为员工对工作场所中实现某一工作目标或结果的重要性的评价,成长于不同时代下的不同群体所形成的工作价值观存在显著的差异。往代员工目前多处于职业生涯的中后期,更注重工作的价值与意义,追求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并不单纯只为获得金钱收入,而新生代员工多数步入职场不久,面临着工作、生活等方面多重压力,更倾向关注工作带来的物质报酬以及在工作中职业发展的实现。此外,往代员工把工作视为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会在工作中投入自己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而新生代员工认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并不是生活乐趣与幸福的唯一源泉,他们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协调,并在工作场所中倾向于有兴趣和挑战性工作。 1.2工作环境偏好差异 工作环境不仅包括工作场所的硬件设备,更多指的是工作强度、人际关系和

心理契约管理浅析

心理契约管理浅析 摘要:拥有独特的人力资源,成了现在众多公司所追求的任务之一。如何才能拥有和维持人力资源的优势,企业对心理契约的管理成了不可缺少的焦点。一旦心理契约受到了违背,公司参与竞争的基础将消弱或消失,会给公司带来重大的损失。本文立足于对心理契约的基本理论的理解,和结合公司实例的基础上试图心理契约的管理提出 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心理契约违背;企业管理;心理契约管理 一、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在这种技术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高速发展进程中,世界经济环境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企业在面临这种不确定性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尤为的重要。而塑造自身独特的人力资源也就成了重中之重。对于当今的很多员工来说,短期的物质激励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心底渴望自身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挑战,如果企业不能了解员工这些“看不见”的真实想法的话,他们就不能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和满足感,甚至会认为自身价值未被实现,紧接着会给企业带来各种不能预期的负 面影响。 本文以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从心理契约管理的角度来研

究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实例,并以此为基础找出对策,改进和提升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展现心理契约,对组织的影响,并找出合理 利用心理契约的方法。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正式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虽然这不是有形的契约,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与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其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期望。反正,将会造成心理契约的违背,它将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最终导致员工绩效下降,离职率升高,严重地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理论基础 心理契约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是大多集中在西方的发达国家中。其中rousseau 提出的二维结构学说可谓经典,即将心理契约划分为“交易纬度”和“关系纬度”,为从心理契约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指明了方向。由于我国社会,文化及经济背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距甚远,陈加洲等学者在二维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结构,即“交易

某家族企业员工心理契约违背和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研究综述 一、前言部分 企业员工加入某个企业除了会有书面契约,都还会有非书面心理契约的发生。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进入到一个工作环境,我们就会与雇佣者建立一个心理契约的关系。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纽带,它影响到员工对组织的满意度、对组织的情感投入、工作绩效以及员工的流动率,并最终影响到组织目标的达成效果。 二、主题部分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及发展 心理契约这一术语在20 世纪60年代初被引入管理领域。使用这一概念是为了强调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的雇用契约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它们同样是决定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其理论基础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交互关系理论,从心理契约研究的总体发展过程来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段[1]。 第一阶段概念引入阶段(20世纪60 年代初—80年代末)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1960)首先在其《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契约”来说明雇员与雇主之间的关系;Levinson等人(1962)提出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之间隐含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的总合(转引自Anderson, 1998)。Kotter (1973) 将心理契约界定为存在于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一份内隐协议。协议中指明了在彼此关系中一方期望另一方付出的内容和得到的内容。上述观点均认为心理契约是双方(组织与员工)对于相互之间责任和义务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水平:个体水平-员工个体(或雇员)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组织水平——组织(或雇主)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不过,在如何确定组织水平上的心理契约方面一直存在着争论(到底什么人和什么事能代表组织水平的期望。 第二阶段概念发展阶段(20 世纪80 年代末——1994年)针对该领域中存在的争论。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心理契约的狭义定义,他们指出,组织作为契约的

心理契约违背对企业新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

心理契约违背对企业新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文献综述报告 06人力资源管理(2)班 D0******* 严志惠 一.引言 心理契约的形成伴随着员工一同进入企业,并随着时间、工作环境、角色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当构成心理契约的一个或多个主要要素破裂或违背的时候,就会对员工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不满情绪,如果这种不平衡的心态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会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最终会形成离职。相关的研究也表明心理契约的违背将大大地降低员工的满意度与工作效率,由此,企业应该对心理契约给予充分的重视,否则,产生的不良后果将是无法挽回的。 而对于新员工来说,尤其是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对工作缺乏感性认识,期待中理想色彩较强,一旦在现实中受挫,选择离职的较多。而新员工的流失危机主要原因就是组织管理者对心理契约的忽视和破坏。因此,企业必须对新员工心理契约进行有效地管理,减少企业新员工流失,降低企业人力成本。 二.心理契约与心理契约违背 (一)心理契约 1.心理契约的定义 对于心理契约(心理合同)的概念,国内外很多人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虽然有些差别,当时总体上是大同小异。关于心理契约的定义,大多数认为是存在与员工和组织互相之间的一种隐含的、非公开的期望,对员工的行为和态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国外,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是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他(1960)指出心理契约是指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正式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 Schein(1965)将心理契约定义为时刻存在于组织成员之间的一系列未书面化的期望。

Rousseau(1989)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雇佣关系背景下对雇佣双方相互义务的一种理解或有关信念。 以Herriot和Pemberton为代表的古典学派(1995)对Rousseau的观点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心理契约是雇用双方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向彼此所提供价值的主观理解。 以Rousseau为代表的Rousseau学派(1997)重新提出心理契约是一个雇员对其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这些信念建立在对承诺的主观理解的基础上,但并不一定被组织或者其代理人所意识到。 在国内也有很多人对心理契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陈加洲(2001)认为心理契约是指雇佣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份是雇佣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 李原、郭德俊(2002)认为心理契约是指双方互惠互利的责任,包括“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 魏峰等(2004)心理契约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基于各种形式的承诺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狭义的心理契约是雇员处于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级组织代理人作出的各种承诺的感知而产生的,对其与组织之间的,并不一定被组织各级代理人所意识到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此外,陈晓(2007),李培培(2008)也认同魏峰等的观点,认为心理契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于梁、罗珍(2007)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员工和所在企业之间的隐性契约,它包括个人目标、组织目标及组织承诺的契合程度以及在组织经历基础之上的情感契合关系。 王玉梅,丛庆(2007)认为心理契约是指在组织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中所感知到的彼此为对方提供的责任,这种知觉或来自于对正式协议的感知,或隐藏于各种期望当中。心理契约不同于经济契约,经济契约依赖于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而心理契约是人们在内心中,以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为基础进行的相应衡量和对比。 罗倩(2007)认为心理契约是用来反映和说明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一种彼此理解而又未言明的关系。这种隐含的期望即心理契约同样是决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

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

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 尊敬的女士/先生: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本问卷调查! 这是一份关于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激励机制的学术问卷,调查对象为企业内的知识型员工。调查所得数据纯属科学研究之用,并不会被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本调查完全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您个人的回答将会受到严格的保密,不糊涉及到您和企业的利害关系,请您在回答时不要有任何顾虑。请用红色底纹选中您所认可的选项。 第一部分 1. 性别 A. 男 B. 女 2. 年龄 A. 20—25 B.25—30 C.30—35 D.35以上 3. 教育程度 A . 初中以下 B. 高中或是中专 C. 大专 D. 大专以上 4. 工作类别 A . 研发工作 B. 营销工作 C. 管理工作 D. 专业性工作 5. 您个职级 A.高级管理人员 B.中级管理人员C.初级管理人员D.普通员工 6. 您为该企业服务的年限 A. 1年以下 B. 1—3年 C. 3—5年D. 5年以上 第二部分 本部分是关于心理契约中组织对员工的责任。以下问题由左到右分别为非常重要到完全不重要,请按照您认为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 1. 良好的培训机制,充足的培训机会 □ □ □ □ □ 2. 公司有合理的晋升制度,能提供晋升机会 □ □ □ □ □ 3. 工作富有挑战性和兴趣 □ □ □ □ □ 4. 明确的职业规划 □ □ □ □ □ 5. 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 □ □ □ □ □ 6. 领导关怀员工的个人成长与个人生活 □ □ □ □ □ 7. 拥有胜任工作的同事 □ □ □ □ □ 8. 获得同事的信任和尊重 □ □ □ □ □ 完全不重要 不太重要 一般 比较重要 非常重要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心理契约研究综述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心理契约理论文献综述 2009年5月22日

心理契约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心理契约是维系组织和员工关系的心理纽带,是维持和发展员工与组织间关系的内在力量。在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心理契约是企业留住核心员工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研究如何有效的管理心理契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国内外对心理契约的研究文献资料入手,分析了心理契约的概念和维度,并对其在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研究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综述 一、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契约就被引入了管理领域。从8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企业竞争加剧,高科技的引入和低人力成本的追求,使企业裁员、组织合并、重组、缩减开支、新管理手段的运用等成了普遍现象,而与此伴随的则是雇员忠诚度的明显降低,心理契约的研究通过探寻组织动力,给许多尚不清楚的组织现象,例如:可感知责任的作用、委托人与代理人、组织与员工关系等问题以强有力的解释。同时,心理契约能够帮助企业积极应对新经济环境下雇佣关系的急剧变化,改善员工工作态度、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在80年代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二、心理契约的概念和内容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心理契约是存在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隐性契约,其核心是员工满意度。虽然这不是有形的契约,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 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与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其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 如果将员工的任务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将雇主提供的报酬分为短期和长期,我们也可以发现4种类型的心理契约:交易型,有详细的任务,雇主提供短期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精)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 教管 1103班王维彬摘要: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 指个体对他人和自己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 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识。心理理论使得个体能过对自身及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 从而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个体间理解与社会交往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的各种心理理论, 包括社会认知、内外情绪智力、游戏教学等理论。 关键字:心理理论社会认知情绪智力游戏教学 引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各种心理理论的阐述, 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些 理论, 从而能使这些理论研究能运用的实际生活中去, 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本文主要介绍了社会认知理论、情绪智力理论和游戏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其特点等, 希望这些东西能对人们有所启示与帮助。接下来就一一介绍一下这三个理论:一、社会认知理论 (一、社会认知的简介 1、社会认知的概念 对“社会认知”的定义 , 不同的学者从他们各自的研究取向来定义 , 所以关于社会认知的定义有许多种。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的研究 , 以及对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2]。而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 : 社会认知代表着一种观点 , 即对认知过程的理解是认识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关键。弗拉维尔 (Flavell 1998 年提出 : 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类的事件 , 它是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与认知。方富熹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 [3]。时蓉华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4]。 2、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

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

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 尊敬的女士/先生: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本问卷调查! 这是一份关于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激励机制的学术问卷,调查对象为企业内的知识型员工。调查所得数据纯属科学研究之用,并不会被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本调查完全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您个人的回答将会受到严格的保密,不会涉及到您和企业的利害关系,请您在回答时不要有任何顾虑。请用红色底纹选中您所认可的选项。 第一部分 1.性别 A.男 B.女- 2.年龄 A.20-25 B.25-30 C.30-35 D.35以上 3.教育程度 A.高中及以下 B.大专 C.本科 D.硕士及以上 4.工作类别 A.研发工作 B.营销工作 C.管理工作 D.专业性工作 5.您的职级 A.高级管理人员 B.中级管理人员 C.初级管理人员 D.普通员工 6.您为该企业服务的年限 A.1年以下 B.1-3年 C.3-5年 D.5年以上 第二部分 本部分是关于心理契约中组织对员工的责任。以下问题由左到右分别为非常重要到完全不重要,请按照您认为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 1.良好的培训机制,充足的培训机会 □ □ □ □ □ 2.公司有合理的晋升制度,能提供晋升机会 □ □ □ □ □ 3.工作富有挑战性和兴趣 □ □ □ □ □ 4.明确的职业规划 □ □ □ □ □ 5.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 □ □ □ □ □ 6.领导关怀员工的个人成长与个人生活 □ □ □ □ □ 7.拥有胜任工作的同事 □ □ □ □ □ 8.获得同事的信任和尊重 □ □ □ □ □ 9.融洽的工作氛围 □ □ □ □ □ 完全不重要 不太重要 一般 比较重要 非 常重要

浅谈心理契约

企 业 经 营 管 理 论 文 浅谈心理契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心理契约是维系组织和成员关系的。理纽带,是维持和发展员工与组织关系的内在力量。充分发挥心理契约的作用,重视心理契约的构建,对于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契约;员工;管理;期望;激励 一、心理契约的内涵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它虽然不是一种正式的契约,但它却发挥着正式契约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当一个员工加入企业时,同企业实际上签订了两份合同,一份写在纸上——雇佣合同,一份写在了心里——心理契约。 虽然“心理契约”只存在于员工的心中,但它的无形规约却能使企业与员工在动态的条件下保持良好稳定的关系,使员工视自己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将个体的发展充分整合到企业的发展之中。所以,只有充分把握心理契约、参与员工EAR循环过程的始终,企业才能创造出永远充满活力的组织。 二、心理契约的特点 (一)可预测性 a.可预测性是心理契约得以建立的前提。在人际交往中,双方行为的可预 测性,是建立在信任关系之上的。只有建立了信任关系,双方才能对彼此关系的走向进行预测,也才能真正建立心理契约。 b.心理契约的建立使这种可预测性得到强化。心理契约的达成乃至实现是 一个员工和企业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双方可能达成较多的心理默契,这样双方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近,工作中也更容易达成默契。

c.心理契约的危机是可预测的。在与企业关系上,员工往往要求企业制度规则保持一定的公平性和连续性;在与领导的关系上,员工往往期望领导是值得信赖的,如果员工认识到自己对企业和领导的期望是不现实的,往往容易出现心理契约的危机。企业可根据预测作好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以防止心理危机的出现或减少损失。 (二)主观性 心理契约没有正式的文字记录,而是以心理期望的方式埋藏在契约双方的内心深处,期待着对方去理解、估测。由于这种心理期望是一种主观感觉,个体对于他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有自己的体验与见解,这往往就会造成自己的期望与企业的理解不一致。 就员工来说,员工对企业的期望,不仅取决于企业的相关管理政策,而且也受到自身因素(如个人经历、心理特性等)的影响。很多员工在工资福利、培训、晋升等不同方面对企业寄不同的期望,这就意昧着心理契约有着很强的主观性。 (三)不确定性 正式契约的内容、职责、权利都是明确固定的,不能随契约一方的主观意愿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而心理契约的本质是一种心理期望,它会随着工作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体心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人们在一个企业中工作的时间越长,心理契约所涵盖的范围就越广,同时在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中,相互期望和责任的隐含内容也就越多。这也使心理契约的内容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 心理契约不像正式契约那样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把彼此的要求、期望明朗化、公开化,也不可能用书面形式记录在案。心理契约往往只能以自己的“心”为“秤”,用“感觉”来“衡量”。 (四)动态性

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问题研究[任务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任务书 题目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主要任务与目标 现代企业管理倡导注重人的情感需要的柔性管理,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也随之应运而生,成为一种重要的员工激励方式。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是连接组织和员工的情感桥梁,从组织和员工这一整体视角出发,意在激发员工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员工对组织忠诚的特质来激励员工,从而实现组织的良性发展,以此来实现组织和个人“双向承诺”的新格局。根据组织环境与员工的潜质,在员工心理契约的视角下寻求与其匹配的激励策略,能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效思路。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是:从心理契约角度出发,运用所学员工激励的相关知识,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结合具体企业实际,分析该企业心理契约的构建情况及该企业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的运用状况,分析该企业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该企业基于心里契约的员工激励机制的改进措施,以便更好地发挥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题的目标是:结合具体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契约和员工激励的相关知识,对该企业基于心理契约的激励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该企业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该企业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机制的改进措施,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良性发展的循环格局。同时使自身能对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主要内容

心理学研究方法综述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综述论文 题目__关于人际吸引的理论综述_ 学院___ 教师教育学院 _ _ _ 班级___ __应用心理学__ _ _ 姓名___ _罗晓燕_ ___ _ 学号___ 08150115 __ ___ 日期:2010 年 6 月20 日

关于人际吸引的理论综述 摘要:人际吸引作为人际关系的具体因素,是社会心理学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 社会心理学家对人际吸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阐述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影响因素以及人际吸引研究上的新发展。 关键字:人际吸引;人际吸引原则;综述 人际关系在人们的各种社会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生活质量。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它普遍存在于各种人际关系交往中,包括从非常喜欢到非常讨厌这一维度的评价。 1.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1.1强化原则 强化是学习论的一项基本原则,运用到人际吸引中,就是我们喜欢能给予我们奖励的人,讨厌给予我们惩罚的人。比如在1965年,Aronson所做的谈话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听到其他人对自己做好的评价时,会更喜欢对方。 1.2 联结原则 我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Clore 1974)。 1.3社会交换原则 人们们对于一个人的喜欢与否,是取决于交往过程中成本与利益所做的评价。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当我们认识到从人际交往中,得到的报酬超过成本时,便会喜欢和我们交往的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所有关系都存在一个问题,即如何协调行动以使两个人的收益都实现最大化。 通常我们可以看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会随时记下从某种人际关系中所获得的酬赏和付出的成本,并权衡利弊。 2.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Aronson 则在1969 年对人际吸引因素进行了比较归类研究。 人际吸引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课题。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邻近性、熟悉性、相互性、互补性、相似性和个人特质。 2.1邻近性 空间上的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则往往容易成为很好的朋友,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那是因为还不认识,人们还没有刻板效应。那么为什么空间上的邻近能够促进人们的相互吸引呢?其实就是因为邻近能够带来经常的交往和互动。接近效应:我们看见并与之交往最多的人往往最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或恋人的心理效应。 对接近效应的解释:是因为曝光效应——我们暴露于某一刺激下越多,就越可能对其产生好感。 但是接近性对人际吸引的作用更多发生在人们具有相似的态度和目标时,如果一开始两个人之间就有矛盾和冲突,更多的接触反而可能加剧彼此的厌恶感。 所以,在相互熟悉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学着如何行动以避免不愉快的互动,并有意识地不去造成不愉快,因此,邻近的人最容易成为朋友。 2.2熟悉性 在对熟悉性的研究中,人们常常用交往频率或者曝光效应来控制熟悉程度。熟悉性能导致吸引的重要原因也是前面提到的曝光效应。另外有研究结果表明,被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