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心理契约违背策略.docx

人员心理契约违背策略.docx
人员心理契约违背策略.docx

人员心理契约违背策略

在新经济趋势下,企业生存的环境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借助互联网、通信科技手段全球范围内企业运营已经成为常态,网络成为信息沟通的通道,知识是网络通道中的主要内容,知识性员工的地位越来越得到企业组织的重视,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尽管对劳动密集型人力需求巨大,但是随着新经济的逐渐深化,知识将成为真正永久的生产力,知识性员工是知识的载体,故其地位突出。契约是员工和企业的关系的表征,包括有形的劳动契约和无形的心理契约,知识型员工高学历、重自我实现、希望得到社会承认,心理契约管理成为保留知识性员工利器。像富士康这样纯“制造工厂”类企业,可能不需要对一线员工做出过多的道德和慈善承诺而有源源不断的年轻人前来应聘,但是知识型员工会对企业“说不”。

一、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破裂

罗宾逊和莫里森(1997)[1]对心理契约违背机理研究指出,契约破裂源自无力兑现、有意违背和理解歧义三个方面,无力兑现是指组织有愿望但没有兑现知识性员工既定承诺的能力;有意违背是组织具有能力但不愿兑现对知识性员工的承诺;理解歧义是源于组织与员工对承诺理解的不同。心理契约的破裂与违背有时不是因为契约的另方未履行责任,而是由于双方的理解差异造成彼此的误会,心理契约破裂是一个高度主观的和不完善的信息收集和解释过程,它受到个体信念和知觉的左右而可能发生偏差,且比较解释过程也可能时常出错。警惕性和显著性在心理契约破裂与违背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员

工不够警觉,即便知觉到许诺未履行,也可能不会产生体验。同样,如果某项权利和义务对员工意义不大,其在心理契约破裂和违背中也容易被忽视,在以上三种背景条件下,员工逐步感知到现实与心理契约间的差异,通过比较过程感觉到企业未履行,形成心理契约违背体验,结合个体感知的违背程度,采取相应的行为应对组织的心理契约违背。

二、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对策建议1.招聘环节提供真实信息。构建诚信心理契约企业需要知识型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雇员则希望企业能给予适当提升、高额报酬、长期的工作保障等待遇。招聘过程中个体与组织初次发生接触,双方以他们所期望的观念来处理这一过程,发生什么和如何发生都将影响到他们之间逐渐形成的心理契约。

2.实施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拓展员工发展的空间。知识型员工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成就,工作更富有挑战性,可以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同时要求得到相应的报酬更加重视关系型心理契约[2],要求企业根据个人的兴趣、能力、性格及发展要求,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

3.通过培训强化使雇佣双方的心理契约达到平衡。实现以企业为主导的培训和开发,有助于向知识型员工灌输企业精神,培养他们对企业的感情和集体主义、团队合作的作风,有助于知识型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助于将知识型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在技术和知识的更新方面走在行业前列,

形成并保持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

4.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和绩效考核制度维护心理契约。

企业薪酬管理要保证公平,采用科学的薪酬方案将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兼顾起来。绩效评价问题主要有工作绩效评价的标准不明确、工作绩效评价采用的评价方法不合理、评价者的素质不高等。

5.归因管理。有时原有的心理契约被打破是不可避免的,但接下来未必是破坏性的情绪反应。组织可以通过管理员工对于契约未履行的归因,达成员工对组织的谅解,降低员工的愤怒感。

浅谈心理契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契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10-20T15:13:36.5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3期作者:王金强 [导读]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裁员、并购及流程再造等各种变革,使得企业与员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由此而带来的员工忠诚度,员工工作行为、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各方关注,进而心理契约管理逐步成为组织变革时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手段。 平塘县国有资本营运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裁员、并购及流程再造等各种变革,使得企业与员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由此而带来的员工忠诚度,员工工作行为、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各方关注,进而心理契约管理逐步成为组织变革时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手段。本文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野——心理契约概念,在介绍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突出作用与影响的基础上,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各环节为线索表明了如何发挥心理契约的积极作用,及共建心理契约型人力资源文化的实现和意义。 关键词: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Argyria等人首先提出的,它指的是构成员工和组织之间交换关系和相互责任的一种心理期望。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管理心理学专家Schein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契约的内涵,即“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最早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本文中,心理契约是指存在于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相互期望和承诺。 心理契约理论认为:员工与企业之间除了存在正式劳务合约之外,还存在一种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和企业的心理纽带,也是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对企业的情感投人度,进而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流动率都和心理契约息息相关。 一、心理契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作用突出的原因 (一)管理方式的变化:人事管理从刚性化到柔性化 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经历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科学、企业文化等阶段,从本质上讲,管理理论和实践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以工作为中心,强调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另一类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情感需要的柔性管理。这两类管理都是非常必要的,但在不同的时期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刚性管理来自于人类的理性存在,正是在理性推动下,人类在近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微电子技术、光导纤维、通讯技术、激光技术、海洋技术、宇航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完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风貌以及人的世界观。但是也正因为理性的局限性,在快速发展中,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因此,非理性存在应运而生,它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的反应。 人类的理性追求和非理性追求在管理实践和理论中表现为“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 前者以生产为中心,本质是理性的,后者是以人为中心,本质上是情感的。以理性为主导的刚性管理是管理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是获得效益和效率的直接手段。但是,在组织管理活动中,刚性管理缺乏人情味,将人置于与机器设备同样的地位,贬低人性。柔性管理正是为了弥补刚性管理的不足而出现的。从根本上讲,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是一致的,即通过柔性管理手段同样达到刚性管理或甚至刚性管理达不到的目标。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方占有资本与劳动工具,因此可以支配雇员。到了知识经济时代,情况不同了,原来的强制与命令越来越难以奏效,权威的维系越来越难以凭借权力,劳资双方的“契约关系”越来越变得像“盟约关系”。因此心理契约的特征更被看重: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正是为适应这种管理方式的改变,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心理契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所起到的就是柔性管理的作用,是一种凝聚的作用,是一种“无形胜有形”的作用。 (二)所处环境的变化:员工流动从静态到动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才流动的机制基本形成,打破了对工作单位转换的限制,改变了过去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工作不论感觉如何也要坚持到退休的情况。在一个单位感觉合适就留,感觉不合适就走,员工和企业有了一种双向选择的权利。这实际上就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硬性的管理制度和有形合同以外,还要有更多无形的东西需要表现出来,如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性格、态度等,体现在管理的各个细节之中。如果管理不规范,对员工工作和成长环境缺少考虑,或虽有制度但执行过程中不到位、不人性,仅靠待遇,仅靠正式合同,还不能做到长久留住有用人才,被吸引来的人才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找不到感觉,体现不出个人价值,或看不到希望,或得不到尊重,也会“另谋高就”。心理契约在管理中的具体表现,是企业能力的较量,是企业管理水平、管理制度、人才机制的较量,是企业能否为员工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实力的较量。这里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而是彼此的主观感受和认知。因此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要想留住优秀人才,并发挥出人才的最大价值,实现企业的利益,就必须既要注重有形合同的管理,更要注重无形合同——心理契约的管理,全方位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二、心理契约的兑现具有积极影响 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纽带,是影响员工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Schein指出,尽管心理契约是内隐的,但它却是组织行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Shore等人认为,心理契约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可以减少雇佣双方的不安全感。正式的经济契约不可能涉及雇佣关系的方方面面,而心理契约可以填补经济契约留下的空白。因此,心理契约的暗含条款能够弥补雇佣关系中正式文本规定的一些不足,降低雇员与组织双方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个人与组织的安全感和相互信任感。二是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员工以组织对自己所负的责任来衡量自己对待组织的每一行为,以其作为调节自己行为的标准。员工会将他与组织之间的相互责任进行权衡,并根据权衡的结果调整自己的行为。三是可使员工对发生在组织中的事件产生情感性的反应。Baker指出,心理契约在员工愿望(如角色、社会、经济等)与其绩效表现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如果员工的心理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心理契约得到了兑现,那么就会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满足感,从而员工愿意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超出组织期望的投入。同时,员工的流动率的降低、劳资纠纷的减少以及员工生产力的提高,都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绩效,使企业获得高于所花费成本的回报。 三、发挥心理契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心理契约作为联系员工和组织的心理纽带,对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减少人力资源风险,企业应当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构建和维护心理契约。

基于心理契约违背与员工离职的实证研究

题目:基于心理契约违背与员工离职的实证研究 院系名称: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教师职称:

摘要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企业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的条件下,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正在发生很大的转变,员工管理策略和手段也发生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对员工的心态产生影响,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力等受到冲击并呈现新的特点,这就要求能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影响员工的行为。因此,在组织中除了正式的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外,一种非正式的、隐含的心理契约就应运而生。本文着重探讨心理契约的违背对员工离职这一行为的影响。 本文以上海市的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简单的统计分析等方法,以工作激励与成就感,企业文化、薪酬福利等因素作为被调查企业员工离职倾向的主要影响因素来做比较。通过数据分析,建立一个离职倾向——离职行为——离职影响因素——对策的分析体系,得出基于心理契约违背的员工离职主要因素。 本文的研究表明:企业中,薪酬福利、企业效益和前景、企业文化对员工的离职率影响最大,其次是工作条件、晋升机会。而员工现阶段所担任的职务对其的离职倾向影响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即:在个人属性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企业文化、公司效益与前景、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工作激励和成就感与离职倾向显著正相关,其中企业文化、公司效益和前景相关性最强;其次是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 关键词:心理契约契约违背员工离职离职行为离职倾向

Title Based on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and the empirical research staff Abstract: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Chinese's enterprises in the specific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di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es and enterprises is undergoing significant change, staff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means a lot of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such a change of staff have an impact on the mentality of the staff a sense of belonging, such as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shown by the impact of new features, which requires to have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nfluence the conduct of employees. Therefore, in the organiz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formal employment contract provided for content, an informal and implicit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o come into being.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on the staff of this behavior. In this paper, the enterprise employees in Shanghai to investigate the object, the use of questionnaires, simple methods such as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work of inspiration and a sense of achievement, corporate culture, salaries and benefits of such factors as staff surveyed enterprises tend to do the main factors comparison. Through data analysi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endency to leave - leave act - leaving the impact of factors - an analysis of system response, obtained based on the breach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staff of the main factors. Finall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enterprises, salaries and benefits, business benefits and the prospects of corporate culture on the staff turnover rate of the most affected, followed by working conditions, career opportunities. And staff positions at this stage by their tendency to affect the separation does not exist obvious differences. In short the city: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personal attributes, the corporate culture, company benefits and the prospect of working condition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ork incentives and a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the tendency to le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人才育成与人才发展

人才育成与人才发展 针对痛点: ?思想落后,不知道需要把员工培养成怎样的人才 ?不知道采取何种方法、工具培育员工 ?不知道如何发展人才 培训后收获: ?感受:时代在变,管理思想必须随之改变 ?掌握:适合自己企业的培养员工的方法 ?掌握:发展人才的方法 培训对象: ?中高层管理者 课程时间: ?6小时/天×2天 课程形式: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演练法;案例分析法课堂布置 ?学员分组。 ?课桌布置:岛型 ?椅子布置:雁阵/鱼刺式 教学材料、设备 ?老师:白板一块。红、蓝/黑白板笔各一只

?学员:每组二张大白纸,一只白板笔;每人一张A4纸; 课程大纲: ?分享与分析 ◆请您谈谈您所认识到的当下的社会 ◆请您谈谈您所认为的社会发展趋势 ◆您认为员工与公司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您认为个人素养中哪些因素比较关键、重要 ◆公司发展与员工职业规划的关系是怎样的 ?员工素养的现实差距及其原因 ◆原生家庭的影响 ◆教育经历的影响 ◆家庭生存代偿的影响 ◆生育政策的影响 ◆物质资源的影响 ◆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 ◆智能化生产的影响 ◆柔性生产—敏捷制造的影响 ◆移动媒体的影响 ◆零工经济的影响 ◆网络经济的影响

◆共享经济的影响 ◆产业转型的影响 ◆创新经济的影响 ◆人际交往的影响 ?新的用工思想 ◆案例介绍 ●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管理 ●海尔的“人单合一” ●实习生的使用 ●共用的工程师 ●谷歌的用工管理 ●高铁的劳动派遣用工 ●HR外包 ●每天5%员工缺岗的护理部 ◆人力资本管理思想:合作、共赢、分利◆平台意识 ◆自组织、自管理 ◆GE的“失控型”组织 ◆正向激励为主 ◆充分的尊重 ◆有兴趣的工作 ◆给予更多的引导、教练、机会

工作场所代际差异视角剖析新生员工流动现象

工作场所代际差异视角剖析新生员工流动现象 新生代员工流动现象对企业管理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已成为现代企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从工作价值观等方面理清了员工在工作场所中的代际差异,并基于工作场所代际差异视角深入剖析了新生代员工高流动率的成因,为企业管理新生代员工铺石引路。 标签:新生代员工;流动率;工作场所;代际差异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人群(年龄介于20-34岁)大部分已走向工作岗位,成为了职场的生力军,在现代企业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新生代员工成长于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多元化环境,他们个性鲜明,不安现状,流动性强。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13年的离职与调薪研究报告》,新生代员工离职率高达21.9%,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新生代员工的高流动现象虽能给企业输入新的活力,优化组织人力资源配置,但更多的是增加企业的经营负担,一方面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资源引进与培训新员工,另一方面成熟型人才流失可能会致使企业技术以及客户资源的流失。因而,如何降低新生代员工流动率,使其忠诚于组织成为了现代企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试图从工作场所代际差异视角剖析新生代群体高流动现象,以期为现代企业管理新生代员工提供思路与借鉴。 1员工工作场所的代际差异分析 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不同时态下的人们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聚焦于工作场所,企业员工间代际差异既是组织演变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又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推动力,更是导致组织内人际互动复杂化的根由。新生代员工与往代员工在工作场所中的代际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工作价值观代际差异 工作价值观体现为员工对工作场所中实现某一工作目标或结果的重要性的评价,成长于不同时代下的不同群体所形成的工作价值观存在显著的差异。往代员工目前多处于职业生涯的中后期,更注重工作的价值与意义,追求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并不单纯只为获得金钱收入,而新生代员工多数步入职场不久,面临着工作、生活等方面多重压力,更倾向关注工作带来的物质报酬以及在工作中职业发展的实现。此外,往代员工把工作视为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会在工作中投入自己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而新生代员工认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并不是生活乐趣与幸福的唯一源泉,他们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协调,并在工作场所中倾向于有兴趣和挑战性工作。 1.2工作环境偏好差异 工作环境不仅包括工作场所的硬件设备,更多指的是工作强度、人际关系和

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问题研究[任务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任务书 题目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主要任务与目标 现代企业管理倡导注重人的情感需要的柔性管理,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也随之应运而生,成为一种重要的员工激励方式。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是连接组织和员工的情感桥梁,从组织和员工这一整体视角出发,意在激发员工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员工对组织忠诚的特质来激励员工,从而实现组织的良性发展,以此来实现组织和个人“双向承诺”的新格局。根据组织环境与员工的潜质,在员工心理契约的视角下寻求与其匹配的激励策略,能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效思路。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是:从心理契约角度出发,运用所学员工激励的相关知识,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结合具体企业实际,分析该企业心理契约的构建情况及该企业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的运用状况,分析该企业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该企业基于心里契约的员工激励机制的改进措施,以便更好地发挥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题的目标是:结合具体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契约和员工激励的相关知识,对该企业基于心理契约的激励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该企业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该企业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机制的改进措施,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良性发展的循环格局。同时使自身能对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主要内容

心理契约管理浅析

心理契约管理浅析 摘要:拥有独特的人力资源,成了现在众多公司所追求的任务之一。如何才能拥有和维持人力资源的优势,企业对心理契约的管理成了不可缺少的焦点。一旦心理契约受到了违背,公司参与竞争的基础将消弱或消失,会给公司带来重大的损失。本文立足于对心理契约的基本理论的理解,和结合公司实例的基础上试图心理契约的管理提出 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心理契约违背;企业管理;心理契约管理 一、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在这种技术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高速发展进程中,世界经济环境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企业在面临这种不确定性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尤为的重要。而塑造自身独特的人力资源也就成了重中之重。对于当今的很多员工来说,短期的物质激励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心底渴望自身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挑战,如果企业不能了解员工这些“看不见”的真实想法的话,他们就不能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和满足感,甚至会认为自身价值未被实现,紧接着会给企业带来各种不能预期的负 面影响。 本文以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从心理契约管理的角度来研

究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实例,并以此为基础找出对策,改进和提升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展现心理契约,对组织的影响,并找出合理 利用心理契约的方法。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正式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虽然这不是有形的契约,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与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其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期望。反正,将会造成心理契约的违背,它将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最终导致员工绩效下降,离职率升高,严重地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理论基础 心理契约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是大多集中在西方的发达国家中。其中rousseau 提出的二维结构学说可谓经典,即将心理契约划分为“交易纬度”和“关系纬度”,为从心理契约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指明了方向。由于我国社会,文化及经济背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距甚远,陈加洲等学者在二维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结构,即“交易

心理契约违背对企业新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

心理契约违背对企业新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文献综述报告 06人力资源管理(2)班 D0******* 严志惠 一.引言 心理契约的形成伴随着员工一同进入企业,并随着时间、工作环境、角色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当构成心理契约的一个或多个主要要素破裂或违背的时候,就会对员工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不满情绪,如果这种不平衡的心态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会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最终会形成离职。相关的研究也表明心理契约的违背将大大地降低员工的满意度与工作效率,由此,企业应该对心理契约给予充分的重视,否则,产生的不良后果将是无法挽回的。 而对于新员工来说,尤其是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对工作缺乏感性认识,期待中理想色彩较强,一旦在现实中受挫,选择离职的较多。而新员工的流失危机主要原因就是组织管理者对心理契约的忽视和破坏。因此,企业必须对新员工心理契约进行有效地管理,减少企业新员工流失,降低企业人力成本。 二.心理契约与心理契约违背 (一)心理契约 1.心理契约的定义 对于心理契约(心理合同)的概念,国内外很多人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虽然有些差别,当时总体上是大同小异。关于心理契约的定义,大多数认为是存在与员工和组织互相之间的一种隐含的、非公开的期望,对员工的行为和态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国外,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是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他(1960)指出心理契约是指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正式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 Schein(1965)将心理契约定义为时刻存在于组织成员之间的一系列未书面化的期望。

Rousseau(1989)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雇佣关系背景下对雇佣双方相互义务的一种理解或有关信念。 以Herriot和Pemberton为代表的古典学派(1995)对Rousseau的观点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心理契约是雇用双方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向彼此所提供价值的主观理解。 以Rousseau为代表的Rousseau学派(1997)重新提出心理契约是一个雇员对其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这些信念建立在对承诺的主观理解的基础上,但并不一定被组织或者其代理人所意识到。 在国内也有很多人对心理契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陈加洲(2001)认为心理契约是指雇佣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份是雇佣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 李原、郭德俊(2002)认为心理契约是指双方互惠互利的责任,包括“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 魏峰等(2004)心理契约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基于各种形式的承诺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狭义的心理契约是雇员处于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级组织代理人作出的各种承诺的感知而产生的,对其与组织之间的,并不一定被组织各级代理人所意识到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此外,陈晓(2007),李培培(2008)也认同魏峰等的观点,认为心理契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于梁、罗珍(2007)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员工和所在企业之间的隐性契约,它包括个人目标、组织目标及组织承诺的契合程度以及在组织经历基础之上的情感契合关系。 王玉梅,丛庆(2007)认为心理契约是指在组织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中所感知到的彼此为对方提供的责任,这种知觉或来自于对正式协议的感知,或隐藏于各种期望当中。心理契约不同于经济契约,经济契约依赖于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而心理契约是人们在内心中,以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为基础进行的相应衡量和对比。 罗倩(2007)认为心理契约是用来反映和说明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一种彼此理解而又未言明的关系。这种隐含的期望即心理契约同样是决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综述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综述摘要:人生在世,健康乃是第一财富。对于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更是学业、事业、生活等健康发展的根本。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给予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于此,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具体表现,然后进一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最后并对其提出相应的教育途径。 关键字:大学生意义心理健康解决途径 正文:一、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

成功心理学

拥有自信,保持乐观,成功者总能克服困难,在成功的道路上迈进一步又一步。成功的权利在我们手中,要我们去争取,我们一样可以做的很好,相信自己我们一定可以登上成功的阶梯…… 下面引用一个美国关于成功的寓言故事,一直被职业经理人广泛流传。它这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为了和人类一样聪明,森林里的动物们开办了一所学校。开学第一天,来了许多动物,学校为它们开设了5门课程,唱歌、跳舞、跑步、爬山和游泳。当老师宣布,今天上跑步课时,小兔子兴奋地一下从体育场地跑了一个来回,并自豪地说:我能做好我天生就喜欢做的事!而再看看其它小动物,有噘着嘴的,有搭着脸的。第二天一大早,老师宣布,今天上游泳课,小鸭也兴奋地一下跳进了水里。天生恐水,祖上从来没人会游泳,小兔傻了眼,其它小动物更没了招。接下来,第三天是唱歌课,第四天是爬山课……以后发生的情况,便可以猜到了,学校里的每一天课程,小动物们总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这个寓言故事诠释了一个通俗的哲理,那就是“不能让猪去唱歌,兔子学游泳”。要成功,小兔子就应跑步,小鸭子就该游泳,小松鼠就得爬树。成功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 虽然这是个寓言,但可以使我们要相信:一切都是是公平的,个体遗传虽然会影响个体的成败,但后天的努力才是主导。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就像兔子跑的很快,鸭子会游泳一样,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每个人才都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可以说我们基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同样的付出,同样的回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勤奋就可以成功,所以说要成功你首先要自信。相信自己,你有属于自己的独到的优点,我们要知道这不是啊Q精神,而是对自己的一种信任,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自己的成功的喜悦。只有充满自信的人,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感受生活的快乐,最大限度的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取得成功。可以说自信是当今社会的人们应具有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拥有自信做任何事情都有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再大困难也有解决的一天。自信让我面对一切都面带微笑,什么事情都泰然处之,什么时候都与人为善。可以说自信使我有了成功的可能。自信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丧失的优良品质。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的恐惧心理中,最根本也是最顽固的是对恐惧本身的恐惧。比如在恐怖电影里,如果突然从门后面跳出一个面目狰狞的鬼怪,观众可能会吓一跳,但是研究发现,观众恐惧感最强烈的时候是鬼怪跳出来之前的一刹那,因为观众还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旦观众知道下面的剧情,甚至了解了鬼怪的样子,恐惧感就会迅速降低。所以,有目标要去追求的人,心理的压力和张力就会减弱。 第一(培养良好的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里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成功的人,都有浩然的气概,他们都有是大胆的,勇敢的。他们字典上,是没有“惧怕”两个字的,他们自信他们的能力是能够干一切事业的,他们自认他们是个很有价值的人。戴尔·卡耐基 我认为克服恐惧最好的办法理应是:面对内心所恐惧的事情,勇往直前地去做,直到成功为止。 罗斯福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知识型员工流失问题分析_王素艳

现代营销人力资源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组织心理学家阿奇利斯(Argyris )于20世纪60年代在其所著的《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在组织和员工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的经济契约,还存在着一份内隐的、非正式的相互期望和理解,它同样是影响员工态度与行为的重要因素。目前,心理契约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Schien )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套期望,它包括两个层次——个体层次的期望和组织层次的期望,这是广义的心理契约。卢梭(Rousseau )提出了心理契约的狭义概念:在雇佣关系背景下,员工个体对组织与个人之间的责任和义务的信念系统。狭义的心理契约概念是建立在员工个体的主管认知上的一种双向关系,它强调了员工个体对组织应承担的责任和自我应承担责任的认知。与广义概念相比,由于狭义的心理契约概念更为明确、易于操作,故被大多学者所采用。 二、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的过程 心理契约违背是个体感知到组织没有充分履行心理契约中应承担的义务时所产生的强烈情绪和情感体验。心理契约违背是导致知识型员工流失的重要前提,心理契约违背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形成心理契约、内部比较、外部比较、违背感知和违背反应五个方面组成。 1.形成心理契约。当知识型员工进入企业以后,会根据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并结合企业的文化和操作实践感知,对企业的领导、环境、发展空间等形成期望,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等形成预期,并最终形成其心理契约。 2.内部比较。在工作中,知识型员工会将报酬、工作内容、晋升机会、人际关系等方面与预期的进行比较、判断。同时与企业内部相同岗位或上级、下属的各方面进行比较和判断,逐渐形成心理感知差异。 3.外部比较。在进行内部比较的基础上,知识型员工还会结合行业、劳动力市场等信息,与同行业同类企业的同职位员工的各种待遇进行比较,从而强化或者调整心理契约。 4.违背感知。知识型员工在进行内外一系列比较以后,会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并进行心理感知差异归因,而心理契约未履行则主要表现在无力兑现、食言、理解歧义三个方面。 5.违背反应。当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遭受违背时,就会采取相应措施。这些措施有些是具有建设性的,比如忠诚、申诉、提出意见等,即员工从积极的方面去调整心理契约;但有 些措施是破坏性的,比如离职、工作态度消极等。 三、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流失问题分析 把知识型员工心理特点与心理契约违背过程结合起来,可把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原因归纳为:物质激励维度的违背、环境支持维度的违背和发展机会维度的违背。 (一)物质激励维度的违背 物质激励主要包括薪酬待遇、福利待遇、奖金和基本的工作环境等,这些是知识型员工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障。对于知识型员工,薪酬待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保障功能、激励功能和社会信号功能,尤其是金钱不再仅是满足其生理层面的需求,而是一种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的重要体现。而且,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为关注自己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的价值与回报之间的相关性,对公平的要求较高,他们会将自己付出的劳动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比自己等级低的、等级相同的、等级高的员工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公平合理的薪酬待遇会使知识型员工心理上得到平衡,如果知识型员工发现自己的收入与投入之比低于他人,即产生心理感知差异,就会抱怨企业的不公平,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并付诸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久而久之,会造成知识型员工流失。 (二)环境支持维度的违背 环境支持维度主要包括合作氛围、信任尊重、业绩认可、互帮互助、交流沟通、领导支持和充分的资源等,这些因素是知识型员工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知识型员工十分注重工作的自主性,强调工作中的自我管理,希望按照自己认为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完成任务,而工作中一旦与上级或同事发生分歧,他们往往会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就会产生摩擦、冲突。如果企业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矛盾出现后无人及时调解、任其发展,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多消极的后果。比如,在很多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尊重需要、获得同事及上级的认同等需要很难被实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了心理契约的违背,并引发知识型员工的流失。 (三)发展机会维度的违背 知识型员工十分重视个人的发展机会,其发展机会主要表现在培训开发和职业发展两个方面。如果企业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则能够使知识型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有利于增强他们工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提高他们对组织的忠诚度。然而,目前很多企业由于自身资金有限或者陷入管理误区,还不能投入充足资金对知识型员工进行系统培训,长此以往,知识型员工的知识、技能等老化、落后于他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知识型员工流失问题分析 王素艳 (内蒙古财经大学呼和浩特010051) 摘要: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知识型员工流失严重的问题。文章阐述了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的过程,基于心理契约的视角对知识型员工流失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提出了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知识型员工流失问题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流失 065 网络出版时间:2013-03-28 11:11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fa8884008.html,/kcms/detail/22.1256.F.20130328.1111.046.html

以《追忆似水年华中》“我”与阿尔贝蒂娜之恋解读马赛尔·普鲁斯特的爱情观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爱情是人生命的一种升华,是人向往追寻的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才子佳人对爱情进行描述赞叹。爱情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答案。《追忆似水年华》是一本以创新著称的长篇小说,自其发表以来,人们对其毁誉不一。书中对于时间的构建,对于爱情的观点,对于社会和道德的描述等都引起了大批的中外学者的探讨。作者马赛尔·普鲁斯特被让-伊夫·塔迪埃称作"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书中描述人物角色多样,且小说的人物描写不同于传统小说,他的人物多带着多钟面具,再逐渐的脱下来,慢慢现出原形,使得人物间的爱恨纠葛更显复杂多样,在这些爱恨纠葛中,却暴露了各个人物角色的病态心理,使人陷入对爱情、时间、人生的思考,因此研究马赛尔·普鲁斯特对于爱情的观点能帮助人们理解爱情的真谛。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追忆似水年华》中“我”与阿尔贝蒂娜的爱情,探寻作者马赛尔·普鲁斯特的爱情观。 为了完成本文,笔者仔细分析了《追忆似水年华》,阅读了《普鲁斯特传》《与普鲁斯特共度假日》等记录研究马赛尔·普鲁斯特的生平,作品的书籍,查阅了研究马赛尔·普鲁斯特及《追忆似水年华》的相关论文、期刊和杂志,如:《追忆似水年华》的病态心理分析、时间记忆中的爱情幻想、试论《追忆似水年华》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马塞尔与阿尔贝蒂娜的爱情--用弗洛伊德的眼睛看普鲁斯特作品等。从中了解相关的理论和概念,寻找大量支撑本文论点的相关依据,进

行分析探讨。 《追忆似水年华》共有七卷,人物角色众多,阿尔贝蒂娜是整部作品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文中从马赛尔最开始从别人的谈话中了解到阿尔贝蒂娜到最后追忆阿尔贝蒂娜的描写贯穿来了第二卷到第七卷。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一段令人惊叹的病态的的爱情,像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放浪,充满欺骗性,且是同性恋的女主角阿尔贝蒂娜,也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挣不脱嫉妒、情欲和痛苦枷锁的男主角马赛尔。 对于马赛尔·普鲁斯特笔下《追忆似水年华》里的爱情,已有学者就著作中所描述的斯万与奥黛特的爱情探讨马赛尔·普鲁斯特对于爱情的见解,其中,对于爱情的痛苦也探讨了阿尔贝蒂娜与“我”的爱情。在学者陈静在2010年的恋爱中的斯万痛苦-浅析普鲁斯特的《斯万之恋》中表示爱情并不是让通往幸福的途径,幸福只能在自身,在文学创作中去寻找。在《追忆似水年华》之中,没有一段爱情是最终修成正果的,爱情只能给文中的主人公马赛尔带来痛苦。在这篇论文的中,作者探讨了马赛尔爱情的痛苦的来源,痛苦一方面来源于爱情的对象的性格的弱点,另一方面也是最深的最主要的来源却是自身,来源于自身对于幻想和现实的混淆和对比,来源于自身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来源于自己对艺术的追求。本文可参考此文章中研究奥黛特与斯万爱情的方法来分析同一著作中马赛尔与阿尔贝蒂娜的爱情。 《普鲁斯特传》,作者莱昂·皮埃尔-甘,他从马赛尔的生平、作品和马赛尔的作品三个方面祥述了马赛尔·普鲁斯特的一生。在作者

心理契约论文

高科技企业形象对人才吸引力的影响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实证研究 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应运而生的高科技企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 顶梁柱。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而这些高科技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差别,除了在薪酬、升迁、奖惩制度等方面有差异,在对于与员工之间建立的“心理契约”上也有差异。本文通过对高校有意迈入高科技企业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科技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心理契约的建立等方面的因素,以期为高科技企业树立正确的企业形象与合理的人才激励方式寻找新的方法。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人才吸引力心理契约 一、心理契约形成及研究的发展过程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这一概念最早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首先出现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由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最早提出,他在其《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使用心理的工作契约来描述下属与主管之间的关系,但没有给出清晰的界定和其适用的范围。1962年,“心理契约之父”Levinson将心理契约描述为“未书面化的契约”,是组织与雇员相互期望的总和。它被用来强调产生于双方关系之前的一种内在的、未曾表述的较模糊的期望(如工资)和意识中较模糊的期望(如长期晋升)。1973年,Kotter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体与其组织之间的一种内隐契约,它将双方关系中一方希望付出的代价以及从另一方得到的回报具体化。大胆的拓展了心理契约的研究范式及其应用范围。后来的学者Schein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他将心理契约划分为个体和组织两个层次。他强调心理契约是为明确书面化的东西,但在组织中却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论,产生了学派之间的争论。一派以美国学者Rousseau、Kraatz和Robinson等人为代表,强调心理契约是雇员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Rousseau提出,心理契约是对于雇佣双方相互责任与义务的认知,而组织作为契约的一方,只提供了形成心理契约的背景和环境,组织本身并不具备建构心理契约的认知加工过程。Robinson、Kraatz&Rousseau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心理契约是个体雇佣关系背景下对雇佣双方相互义务的一种理解或有关信念。这种信念指的是雇员对外显和内在的雇员贡献(努力、能力和忠诚等)与组织诱因(报酬、晋升和工作保障等)之间的交换关系的承诺、理解和感知,并被称之为Rousseau学派;Rousseau学派的概念界定明确,操作方便,开创了心理契约实证研究的先河。近些年来的心理契约研究主要是基于狭义心理契约概念从员工角度进行的。研究的内容涉及契约的结构、发展、变化、违背等多个方面。 国内学者陈加洲、凌文栓、方俐洛、李原、魏峰等结合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对心理契约进行了研究。刘军等沿袭了Rousseau学派的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契约是员工对其与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