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之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石潭记》原文翻译及解析
《小石潭记》原文翻译及解析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
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译文]: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
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
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注释 1从:自,由。
2。
小丘:小山,在小石潭东面。
3。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4。
行:走。
5。
篁(huáng)竹:竹林。
篁,竹林,泛指竹子。
6。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佩、环:都是玉质装饰品。
鸣:发出声响。
7。
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
伐竹取道,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9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10。
见:看见。
11。
水尤清冽(liè):潭水格外清凉,清澈。
尤:格外,特别。
清冽:清凉。
清,清澈。
冽:凉。
12。
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以为:把……当作(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
《小石潭记》借景抒情
《小石潭记》借景抒情艺术手法赏析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正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就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经典文章。
一、仔细品味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小石潭记》的借景抒情,体现了很高的艺术特点,作者多角度描绘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得异常精美。
作者不是简单的堆砌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清丽的语言,巧妙的手法,塑造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
既有大笔渲染,也有工笔勾勒,有远景近景、有虚有实、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使读者既能鸟瞰全景,又能深入到幽奇胜境,耳有所闻,目有所见,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二段正面写鱼,侧面写水;第三段“斗折”比喻溪身,是静态,“蛇行”比喻溪水,是动态。
特征鲜明,用语生动,无不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尤其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和“以其境过清”这些句子,耐人寻味。
二、深刻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我们赏析柳宗元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关键在于通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来体会写景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散文是柳宗元被贬湖南永州时所作,是《永州八记》里的一篇。
柳宗元的游记不是纯客观的描摹自然风景,而是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透露着强烈的倾向性。
作者在对幽奇秀美的山光水色的描绘中或隐或现的折射出本人的影子。
小石潭的僻处荒野、无人问津,它悄怆幽邃的境界,正是作者遭受被贬为永州司马这一沉重打击的处境和想借山水以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的心境的写照。
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小石潭的清幽、明丽、深远,写出了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氛围,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寂悲怆的心情。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以写景为主,寄情于景,在描写自然环境的同时,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因此所写之景,打上了主观情感的印记,表达了幽深凄美的思想情感。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小石潭记》,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作品,也是《永州八记》中的经典名篇,寄情山水之意尤为明显。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篇1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珮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小石潭记》的写作手法
《小石潭记》的写作手法《小石潭记》的写作手法《小石潭记》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
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
1.移步换景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
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3.情感浓重复杂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特点一、本文写景,按游览观察的顺序,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二、抓住景物特征,精细生动地描绘写小石潭,处处从“石”字落笔,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
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
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游兴被激发了。
“水尤清洌”“青树翠蔓”“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
写景,动静交错。
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写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读者领受着这画卷的美又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
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三、文笔简练,前后照应,结构紧凑写潭,处处透出了潭水的清洌,有很高的透明度,写环境气氛又处处透出这里的寂寥、幽邃。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石潭记》课文理解
从全文来看,作者 的情感由起初的“乐”, 到其后的“凄”“怆”, 你认为造成作者情感变 化的原因是什么?
• 1、小石潭潺潺的水声、清洌的 潭水、轻快敏捷的游鱼让作者心 生快乐;(心乐之、相乐) • 2、寂寥凄清的环境让作者想到 了自己被贬他乡,寂寞的处境, 不觉又心生凄凉与哀怨。(凄神 寒骨,悄怆幽邃) • ——情融于景,借景抒情,表达 自己抑郁、愤懑的情感。(本文 主旨所在)
这样写一方面把鱼描写的 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另 一方面水中之鱼如此清晰 可见,以鱼的形态衬托水 的清澈。
赏析 4、文章第二段用了衬托的手法, 仔细阅读,作者写了哪些事物? 要用这些事物来衬托什么?
本段写了游鱼、鱼影、日光、 底石等事物,这些事物都是潭水 中的,作者是要用这些水中清晰 可见的景物,衬托水的清澈
第二段
潭水 潭中景物 衬 游鱼
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写的是鱼,见的是水
清澄
侧面描写
乐
融 动静结合 心情
定点特写
定点特写:指的是在一个 立足点将某一处景物描绘
出来。
由景生情
•二、描写潭水和游鱼。 •1、正面侧面描写结合 •2、动静结合 •3、衬托的手法
•既写鱼,又写水; •明写鱼,暗写水; •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以鱼在水中的情景侧面衬 托水的清洌; •近景描写鱼和水,动静结 合;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 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 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 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 “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 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15篇)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15篇)小石潭记阅读答案(15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
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记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1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B.以其境过清咨臣以当世之事C.不可久居高可二黍许D.隶而从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8.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2分)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白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9.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
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头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小石潭记》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光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
(1)民桥其上_________________(2)逾石而往有石泓_________________(3)北堕小谭_________________(4)卷石底以出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泉幽幽然然胡不已乎B.其侧皆诡石怪木安陵君其许寡人C.然卒入于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长可十许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搭桥,架桥(2)越过,经过(3)落入(4)弯曲,翻卷2.C3.(1)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2)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4.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乙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2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
《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题附答案《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题附答案「篇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2)潭中鱼可百许头(3)斗折蛇行(4)以其境过清【小题2】与“佁然不动”的“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父利其然也(《伤仲永》)B.屋舍俨然(《桃花源记》)C.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D.然胡不已乎(《公输》)【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小题4】为什么柳宗元“闻水声”时“心乐之”,“坐潭上”时却“凄神寒骨”?答案:【小题1】(1)格外(2)大约(3)像北斗星那样(4)凄清【小题2】B【小题3】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小题4】柳宗元听到小石潭悦耳的水声,看到小石潭的美景,于是“心乐之”;但坐在小石潭上,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他又想到自己被贬的遭遇,于是感到“凄神寒骨”。
解析:【小题1】文言文中的词语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
“可”,应解释为“大约”;“斗”,名次作状语,应解释为“像北斗七星那样”;“清”,是“凄清”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佁然不动” 的“然”意思是“的样子”, “父利其然也”中的“然”就是“这样”的意思,相当于指示代词,指代上文提到的情况。
“屋舍俨然”中的“然”意思是“的样子”。
“吴广以为然”中的“然”是“对、正确”的意思.。
《小石潭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小石潭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阅读小石潭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Ⅱ: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二项是A斗折蛇行,明灭可见https://路转溪桥忽见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https://属引凄异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https://对此可以酣高楼D杂然而前陈者https://陈词滥调(陈旧)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A太守谓谁?B隶而从者C其岸势犬牙差互D树林阴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4、跟据你的理解填空:《小石潭记》侧重写寄情山水。
《醉翁亭记》侧重写作者与民同乐的喜悦。
5、这二篇文言文的背景和作者抒发的情感是什么?答:《小石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有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空明澄澈的程度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
3、解释下列红字的意思 (完成教学目标3)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悄怆幽邃 (4)以其境过清 (5)不可久居 (6)乃记之而去
在空中 那 深
因为 能
代词,指代小石潭的景物
大家好
4、一词多义练习(完成教学目标3)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
清 以其境过清
如鸣佩环
大家好
7、回答下列问题(完成教学目标5)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用课文原句回答)
(2)小石潭的概貌是什么样的?
(用课文原句回答)
(3)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鱼的?
(用课文原句回答)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用课文原句回答)
(5)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 么特点?
过于凄清,不能够久留,就记下它的情景离开了。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 奉壹。
跟从
译文: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 玄。随从我的 人,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 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大家好
知识点归纳
一词多义:
为 全石以为底 (作为)
可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成为)
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 2、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
3、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潭水:清澄
侧面描写
4、作者是怎样写鱼的?采用怎样的写法?
游鱼:不动远逝 动静结合
5、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 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溪身:曲折婉蜒 岸势:参差不齐 比喻
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什么意思
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什么意思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思是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有情思,强调情思要通过写景表现出来。
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删稿》:“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说的昔人,指清代前期诗论家王夫之,他在《夕堂永日绪论》中谈到情与景的关系时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译文:如果不能运用写景之语,又怎么能抒发自身的情感呢?王夫之论诗,“以意为主”,因此在情与景的关系上,要求把情放在首位,景服从于情并表现情,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语待景语而厚,景语因情语而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但二者相较,情语更难写好,所以王夫之认为,不能写出寓情于景的“景语”,便难写出以景见情的“情语”。
王国维继承和发展了王夫之关于“景语”与“情语”的主张,进一步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观点。
也就是说,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
诗人创作时情景交融,描写景物的“景语”,其本质就是抒情的,就是“情语”,因而更符合诗人创作时的情感诉求,更具有科学性。
小石潭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2 小石潭记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日奉壹。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B.曾不若妻弱子。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若”的意思是:好像。
A.若:你;B.若:如,比得上;C.若:好像;D.若:如果。
故选:C。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B.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北斗星排列曲曲折折,蛇在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C.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D.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蜿蜒排列,像蛇那样在曲折前行,时隐时现。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西南,向西南。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出处】
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十》:“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
【意思】
意思是以前人们讨论诗词,都会有写景的语言,写感情的语言,殊不知所有的写景的语言都是为了表达情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诗歌中写景、抒情之间的关系,诗词中写景抒情的方式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最终都是情景合一。
【《人间词话》】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人间词话》,在理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些问题上颇有创见。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语文园地一《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学课件
2.联系生活,借景抒情
请同学们选择图中一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看到花瓣纷纷掉落,让 我想到“落红不是无情 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的无私奉献。
欣赏着日出东升的美景, 围棋比赛没得奖的我心情 一下子豁达起来,新的一 天又来了,表示我将迎来 新起点、新希望!
学以致用 学习有法
赞 美 之
场景 钓枝鱼头
情情
之美 独空立中
低飞
二、草木本无情 情由心向生
《珍珠鸟》
怕喜近亲爱 人人人人人
情感的变化、信赖的珍贵
二、草木本无情 情由心向生
《白鹭》
外形 之美
场景 之美
颜色 身水段田 钓枝鱼头 独空立中 低飞
喜赞 爱美 之之 情情
《珍珠鸟》
喜近亲爱
怕人
人
人
人
人
提炼景物特点,体会情真意切
二、草木本无情 情由心向生
我们在学习《桂花雨》这篇课文时,学习了解了作者琦君的相关资 料。发现除了《桂花雨》,她还有很多思乡之作,如《月光饼》、《留 予他年说梦痕》等,这与她的经历有关,儿时的琦君在家乡浙江温州有 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在少年时代却迁居于杭州,而中年的她离开大陆, 前往台湾,后又移居美国,一直没有回到故土,一生漂泊,只好把那念 念不忘的思乡之情寄托于桂花、月光饼等景物之中。
秋 自 疏 清 的触须,吸吮着清澈甘
风 远 桐 露 甜的露水,那连续不断
。 , 。 , 的蝉鸣声从挺拔疏朗的
梧桐树枝间传出。
2.结合作者背景 理解即景生情
2.结合作者背景 理解即景生情
咏物诗 看似咏物 实则咏人
3.研读重点文段 感悟人生哲理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03、理解性默写——每日二十五题1.“一切景语皆情语”。
徜徉于文学艺术的原野,情景交融的佳句俯拾皆是,白居易诗中的“,”(《钱塘湖春行》),透露出对莺歌燕舞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欧阳修笔下的“,。
”(《醉翁亭记》)表现了对狼牙山春夏山林之美的赞叹之情。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句子是:“,,此事古难全。
”3.《鱼我所欲也》中的“,”表明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
4.脱贫攻坚,心持“,”情怀的优秀共产党员奔赴乡村,为兑现“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而奋斗(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填空)。
5.李清照有诗云:“九万里风鹏正举”,此句源于《庄子·北冥有鱼》中的。
陶渊明爱菊花,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爱莲说》中有一句话印证了这一点:。
陈子昂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尽了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与天地的永恒广阔形成对比。
《湖心亭看雪》中也有写出人之渺小的句子:。
龚自珍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自己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腔热情。
《桃花源记》中夹岸桃林的落花繁多,却烘托了桃源的神秘奇异,这一句是:。
6.面对挫折,李白依旧豪情万丈,他化用前人典故,“,”(《行路难(其一)》)抒写实现梦想的强烈自信;面对困难,王安石依然壮心不已,他借喻自然事物,“,”(《登飞来峰》)表达变法图强的坚强决心。
7.人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不会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而失去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就像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说的“,。
”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句子是:“,。
”8.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一诗中,极力渲染敌军压境、形势危急的两句诗是:“,。
”9.自古以来,秋天就是文人反复咏叹的季节,在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边塞的秋天和江南大不相同:“,。
”在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秋天是充满肃杀与壮烈之感的战场:“,。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的艺术手法(部编本)
《小石潭记》的艺术手法
1.生动贴切的比喻
课文使用了生动贴切的比喻。
例如“如鸣佩环”,用佩环自然相碰发出的声音来比喻泉水注入潭里的声音,给人以美的感受。
假如水源大,或者潭水浅,潭不是石底,那泉水注入的声音就绝非如此清脆,叮咚作响。
“如鸣佩环”,确实切合了小石潭特有的水声。
又如“斗折蛇行”,“斗”就是天上的北斗星,北斗星转折大,用以说明泉水的来路转折较直、角度较大;“蛇行”以蛇之蜿蜒形容其曲折而小的转弯处。
“斗折蛇行”有了具体形象。
“其岸势大牙差互”,也是如此。
通过比喻,丰富了形象,使人产生联想,具体地认识到作者所写的事物。
2.精细准确地刻画景物
善于精细准确地刻画景物。
如描写潭石的姿态各异、游鱼的动静交错、泉水的或隐或现,无不充满诗情画意,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擅长融情入景,景物描写之中渗透着主观感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的清幽环境,含蓄地表达出自己遭贬后凄凉、忧伤的心境。
文中也写道“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潭中嬉戏的鱼儿“似与游者相乐”,这些也反映了作者寄情山水而在寻求解脱的心路,这“乐”是短暂的,是他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的一种反衬,更为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痛苦。
1 / 1。
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往 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 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 志。即山水游记。
熟读成诵
ng ) 篁竹( huá 为坻( chí ) 佁然( yǐ ) 清冽( liè ) 为嵁 ( kān )
深邃( suì )
参差( cēn cī )
俶( chù )尔远逝
向西南方向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
像北斗星一样 看去,小溪像北斗星那
潭西南而望,斗折
像蛇一样
蛇行,明灭可见。其岸
忽明忽暗,时隐时现
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 前行,时隐时现。溪岸 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 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 源头在哪里。
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像狗的牙齿 交错不齐
源。
环绕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 合,寂寥无人,凄神
披拂 Pī fú
1
疏通文意
根据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注意积累 重点实词。
向西
竹林
好像佩环碰撞的声音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心里为之高兴 格外 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 不平的岩石 翻卷 小岛 形成 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 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水中高地
写法总结
1)、移步换景。 2)、正面、侧面相呼应。 3)、动静结合。 4)、运用修辞。 5)、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章中心
作者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按游览观 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 状物,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气氛,抒发 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行、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发现小潭: 石:形状各异 树:葱郁 潭中景物: 潭水:清澈 正、侧面 定点 小 游鱼: 轻快敏捷 动静结合 特写 石 潭 溪身:曲折蜿蜒 形象 记 小潭源流: 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幽深冷寂 心情:孤凄悲凉 寓情 潭中气氛: 于景 记录同游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之“一切景语皆情语”
中国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古代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经典之作。
1、唐诗导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想必大家都熟悉吧,我们先一起读一下这首诗,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字?
“孤”和“独”
这是一首咏雪寄情诗。
大雪中望遍千山看不到一只飞鸟;找遍万条路,不见一个行人。
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位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冒着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内心得孤独可想而知。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处境的严寒,心情的孤寂。
2、名人解读
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语”指对景物的描摹,“情语”指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景致本无情可言,因为有了人的欣赏,人的感受,才有赋予的情感。
可见抒情才是目的,而写景只是手段。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描摹山水,以寄情其中,在这方面的典范要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3、走近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 游记散文的宗师”。
写作背景:柳宗元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
其间时艰不可济,唐祚难振兴,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
之情,多借山水以排遣。
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永州八记》就写于此时,《小石潭记》是其中第四首。
4、视频朗读
5、文本赏析
作者在描写小石潭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分组探讨:文中从什么角度描写了哪些景物?
文章写鱼,写木,写水....细腻生动,得益于作者多角度的描写。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探讨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小石潭的。
明确:绘声绘色绘形绘影绘神绘行
难点探究:情与景的交融
第一段,“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
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第二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先是鱼儿静止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人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与游鱼相乐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游记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作者描写溪岸形状,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实则有感于自己仕途的不顺和被贬谪的郁闷心情,“不可知其源”则给了读者一种迷惘的感觉,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正如这“不可知其源”的源头实在是茫然,遥远。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先见到小石谭秀美的景色内心很愉快,但快乐是短暂的,随着游览的深入,当他看到小石潭冷清的景色时,不由的联想到了自己被贬的处境,越发觉得小石潭景色的寂静寥落萧条,感到“不可久留”,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
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6、课堂小结
柳宗元的这篇山水游记之所以写得突出,正是因为他不像一般人游山玩水那样浮光掠影,只得到一点浮泛的印象,而是把自己的性格、遭遇都写到山水之中。
文章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后的失意孤凄之情,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真正做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
7、课堂延伸
在众多的古诗文中,我们知道,人因景而生趣,景因人而生情。
“以自身观物,物杰着我色彩”。
面对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情。
面对不同的景物,同一个人更会产生不同的感情。
这种借景抒情的方法需要我们好好揣摩学习。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骚客、骚客竞相咏”,在浩瀚的古代诗文海洋,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写景名篇。
请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代描写山水的的名篇名句,并选一两句加以赏析。
8、课后作业
我来练一练:你曾经游历过哪些地方?哪些景物曾经触动过你的心弦?请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写景短文,要写出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