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审判》读书笔记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苏格拉底的申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部对话录,记录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进行辩护的情景。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而闻名,被誉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思辨能力。
他以一种平和而坚定的态度,对控诉他的人进行了精彩的辩护。
他不仅善于运用逻辑推理和辩证法,还能够深刻地剖析人性和道德问题。
他的言辞中充满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正义的坚守,这使他成为了古希腊哲学史上的一位伟大思想家。
其次,苏格拉底的申辩引发了我对正义和道德的思考。
在对话中,苏格拉底提出了许多关于正义和道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正义?”、“人应当如何行为才能算是正义的人?”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让我对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进行了反思,还让我意识到了正义和道德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通过苏格拉底的申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正义的内涵和价值,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
最后,苏格拉底的申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发和思考。
在这部作品中,苏格拉底展现了对真理和正义的坚守,以及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
他用自己的言行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具有的品质和态度。
通过他的申辩,我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总之,通过阅读《苏格拉底的申辩》,我对正义、道德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苏格拉底的智慧和品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继续激励着后人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成为永恒的哲学经典。
《苏格拉底的审判》读书笔记
《苏格拉底的审判》读书笔记第一篇:《苏格拉底的审判》读书笔记《苏格拉底的审判》读书笔记对于苏格拉底,我们并不陌生,就跟我们承受中国的传统道德一样,从小耳儒目染,但却也只是停留在大体印象中。
这本书则为我们解释了苏格拉底,能让人认识他,了解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让人明白了他为什么会被审判,又为什么最终接受了死……雅典民主传统是西方文明的骄傲,然而它也不是永远宽容的。
苏格拉底的杀身成仁使得他扮演了西方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第一个殉道者,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罪行的哲学家起诉、判罪、处死,这给雅典的民主烙上了永远洗不清的污点。
他出生在古希腊战争的混乱时期,道德价值低落,因此苏格拉底认为,若要支持当时生活中的伦理局面,人人就必须认识自己,这也是他哲学的出发点。
因为苏格拉底一生没有任何著作,所以今天我们了解他的生平、思想,主要见于色诺芬尼的《回忆录》和柏拉图的《对话录》。
斯东晚年所著《苏格拉底的审判》一书对尘封已久的历史进行了重现和创新的解释。
一场两千多年前的审判,为何就能引起这么广泛的关注?两千多年后,历史学家对于这场审判所做的评价是:在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对耶稣的审判和处死之外,再也没有任何的审判和处死,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
纵观当年的历史,这的确是一个不寻常的审判。
第一、审判发生在以自由民主文明闻名的希腊雅典城邦;第二、被审判的人是名噪一时的大哲学家;第三、被审判的原因恰恰是基于他在言论自由基础上发表的反民主的言论;第四、这场审判结果成为了“民主”制度下最大的冤假错案。
苏格拉底的审判狠狠地扇了民主一个耳光。
以上种种背景综合起来,形成了人们千年以来的疑惑:民主的审判如何酿成大错呢?苏格拉底是基于两个理由被处死刑的,一个是他不信仰城邦的神,只信仰自己的神,另一个是他腐蚀或者败坏青年。
起诉他的人是三个希腊城邦的公民。
很多人反观这段历史的时候,一般会集中于对苏格拉底的惋叹和赞颂,苏格拉底以卫道士和殉道者的身份站立在历史之中,而作出决定的陪审法院则被质疑成愚民行为。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苏格拉底的申辩》是古代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部对话录,记录了苏格拉底辩论法庭上的情形和他的宣辩词。
这部作品令人深思,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到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态度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一知半解”也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观点,表达了对人的智慧的怀疑和对知识的追求。
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不仅深刻而且独特,他相信真理的发现需要通过持续的辩论和质疑来实现。
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苏格拉底以其独特的辩论方式试图揭示真相,这让我深感他的坚持和勇气。
在这本书中,苏格拉底站在法庭上面对被控的罪名,他被指控教唆年轻人背离传统信仰,他强调自己的辩论是出于对众人的关心和追求真理的意愿。
尽管面临被指控,苏格拉底在法庭上没有退缩,他并没有抗辩或逃避,而是以他的思想和声音代表了真理和正义。
苏格拉底体现了一个公民的责任和勇气,无论面对什么困难,他都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读这本书,我深感到苏格拉底是一位非凡的智者和教育家。
他不追求个人荣誉或权力,而是将自己的精力和智慧用于教育和理解人类的本质。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知识的潜力,只要提出正确的问题,并追问其意义和合理性,人们就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理。
苏格拉底的辩论风格和思维方式被称为“苏格拉底式辩证法”,它强调对问题的质疑和探索,而不是简单的接受传统观点和道德准则。
他的辩论方式帮助人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当今社会虽然不再有类似于古希腊法庭辩论的场景,但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伦理和道德的挑战。
苏格拉底的辩论方式告诉我们,应该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不要盲目接受传统观点和道德准则。
只有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和辩论,我们才能够发现真理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除此之外,苏格拉底的思想还启示我对自己的定位和责任。
如苏格拉底所言,“知之即善之,不知即恶之”。
苏格拉底的申辩 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一:引子《苏格拉底的申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部作品,记录了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上为自己进行申辩的过程。
这部作品以其思辨性和哲学性而闻名,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苏格拉底的聪明才智和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所感动和震撼。
二:正文1. 苏格拉底的申辩之前的背景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苏格拉底是被控煽动青年悖逆、蔑视信仰和引入一个新的神明。
此案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困境和它对新思想的排斥。
苏格拉底的申辩是面对这些指控进行自身辩护的机会。
2. 苏格拉底的辩护策略和思考方式在自己的申辩中,苏格拉底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辩证法,他并没有举出实例来反驳指控,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他的辩论对手自相矛盾,揭示出他们的无知和错误。
通过这种方式,苏格拉底试图证明自己并没有对雅典社会造成任何危害,他只是在追求真理,让人们思考他们所谓的信仰和文化。
3. 苏格拉底的智慧和纯真在申辩过程中,苏格拉底展现了他的思辩才能和智慧。
他通过真理的追问和批判,揭示了人们对伦理和道德的漠视。
他虽然被控煽动青年悖逆,但他反驳说他只是在让人们自省和思考他们的信仰和行为是否合乎道德。
4. 苏格拉底的遭遇和结局尽管苏格拉底以聪明的辩证法为自己进行了申辩,但最终他还是被控状所制,并被判处死刑。
尽管他提出了其他惩罚的建议,但他的辩护并没有改变雅典社会众人对他的看法。
在面对死刑时,苏格拉底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表现出了他高尚的品质和纯真的灵魂。
三:结尾1、本文涉及附件为了更好地理解《苏格拉底的申辩》,本文附上了该作品的原文版本以及其他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评论。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本文所附的附件,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2、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有一些法律名词被提及。
在此附上这些名词的注释,以便读者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1) 控状:指起诉书或控告书,即对被告提出指控的文件。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苏格拉底的申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部哲学作品,也是苏格拉底生平的一部传记。
这部作品以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上的辩护词为主线,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苏格拉底对自己生活和思想的坚持,以及对法庭判决的反思和质疑。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和触动,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和品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苏格拉底的申辩展现了他对真理的追求和坚持。
在法庭上,苏格拉底并没有屈服于法官的压力和威胁,而是坚定地捍卫自己的信念和思想。
他认为,真理是最重要的,即使面临死刑,也不应该违背自己的良心和理念。
这种对真理的追求和坚持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对真理和道德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受到各种诱惑和压力,很难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然而,苏格拉底的申辩告诉我们,只有坚守真理和道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其次,苏格拉底的申辩也展现了他对自己生活的态度和对死亡的淡然。
在法庭上,苏格拉底并没有为自己的生死悲伤和恐惧,而是坦然面对死亡的降临。
他认为,死亡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对真理和道德的背叛。
这种对死亡的淡然和对生活的豁达让我深受震撼,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生死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为生活的琐事和困难而苦恼和焦虑,而忽略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然而,苏格拉底的申辩告诉我们,只有对生死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才能真正享受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
最后,苏格拉底的申辩也让我对法律和权力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法庭上,苏格拉底被指控破坏了雅典的宗教和道德,最终被判处死刑。
然而,苏格拉底并没有因此对法律和权力产生怨恨和憎恨,而是反思了法律和权力的本质。
他认为,法律和权力并不一定代表真理和正义,而是可以被滥用和扭曲。
这种对法律和权力的反思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法律和权力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法律和权力所束缚和压迫,很难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动。
然而,苏格拉底的申辩告诉我们,只有对法律和权力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自由和独立的人。
读书笔记:苏格拉底的申辩(中)
读书笔记:苏格拉底的申辩(中)04“啊,雅典人,你们听到我的原告们讲话时感觉怎样,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自己,我几乎被他们那富有说服力的语言搞得一无所知——他们是真厉害,几乎没说一句实话就能取得的这样的效果。
虽然他们说了很多假话,让我为之倾倒的却只有一句——我是说他们居然警告你们, 听我说话的时候要小心,不要被我的雄辩所蒙蔽!他们真应该为这话感到惭愧,因为我在这方面的缺陷一开口说话就可以看出来。
如果他们说雄辩的力量,说的是真理令人信服的力量,那么我承认我是雄辩的;而如果不是,我只能说这些人很无耻。
但是我这样的雄辩和他们的雄辩是多么不一样啊!你看,就像我刚才说的他们几乎没有说一句真话,或者不会多过一两句真话,但是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将是完全的事实,我不会像他们那样玩弄一些美丽的辞藻,其实那没有一点趣味。
我决对不会的,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这是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辩护词,尽管他声明自己是第一次在法庭上申辩,且指出自己是一名70岁的老人,可他的开场白,明显地是将陪审员与自己隔开了,他直接定义这个庞大的陪审团都被他们公诉人给蒙蔽了。
苏格拉底的学生及朋友们一听到他的辩词,就知道他怀着必死的决心来进行这场申辩的,在申辩词中,苏格拉底自己都在说,假如他能像起诉他的人那样,无耻去做大家已经习惯了的那些丑事,如在法庭上哭啊、叫啊、抱怨啊、哀求啊等等,所有这些事情,都配不上苏格拉底这个名字。
苏格拉底说,所有不经检审的人生都是不值得过的。
他不害怕死亡,那是因为“死亡无非是两种可能情况之一:一种死亡是空空的一无所有,也一无所知,或者,死亡就像人们说的,是灵魂的一种迁移,从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世界。
现在你想象一下,有一种无知无觉的状态,就象一个人沉睡得连一个梦都没有的时候,那死亡真的是一种巨大的收获了,如果一个人可以做一个选择,是愿意选那些无梦地沉睡,还是他一生中其他的日日夜夜。
我觉得任何一个人,不只是我们这些平常人,包括那些国王们,都会觉得自己一生很少有什么时候比那样沉睡的时候更幸福。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书笔记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书笔记
《苏格拉底的申辩》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篇重要著作,讲述了他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的故事。
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它的历史背景和哲学的思考,还因为苏格拉底的勇敢和智慧。
在书中,苏格拉底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辩论技巧,成功地为自己辩护并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
他坚持认为,真正的智慧只能通过内省和思考来获得,而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
我对书中苏格拉底与法官们的对话印象深刻,他巧妙地利用了逻辑推理和道德观念,为自己的哲学思想辩护。
尤其是他说到:“未经省视的生活不值得过”时,我深受触动。
这句话既表达了他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也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珍视。
在理解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苏格拉底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他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展示了追求真理和智慧的重要性。
同时,他也展示了一个哲学家应有的勇气和坚持。
他的这些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明白了真理和智慧的价值,以及对自己信念的坚守。
总的来说,《苏格拉底的申辩》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书。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和人格,还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本书的主题思想是追求真理和智慧,通过内省和思考来获得真正的成长。
在阅读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思考和启示,这些都将在我未来的生活中发挥积极的影响。
《油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书笔记
读《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有感读完了这本看似很薄的书,留给我的不知是薄薄的内容,还有变读边思考的一些想法和老师讲的课程引发的一些深思。
《游叙弗伦》中,是苏格拉底和状告父亲的油叙弗伦进行的有关于“虔敬”的讨论。
读完了这篇也许有点苏格拉底有点找人恨的原因。
苏格拉底虽然谦虚爱学爱求教,当他拜访有智慧的人进行求教,却要指出他人的缺点,甚至让他人觉得自己是否有智慧,从而导致狭隘而无知的人对他产生怨恨。
我觉得苏格拉底是可爱的人,让人又爱又恨。
如果换作是我与之交谈,说不定早就因为他的长篇大论而逃跑了,但同时不得不为他丰厚的学识,严谨的逻辑,深刻的思想所折服。
游叙弗伦状告父亲贪财害命,在今天看来是大公无私之举,苏格拉底也站在理性的角度不反对这事情本身,但是,当他知道游叙弗伦状告父亲并非出于什么理性,而是受了宙斯杀了自己的父亲这类所谓“神”的启示后,就与游叙弗伦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辩论。
读这一篇的时候一直有一个问题,游叙弗伦的父亲的行为是否有错?游叙弗伦告发父亲的行为是否有错?而在苏格拉底的指教中,不免又想好像游叙弗伦及其父亲均有错,又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在想其目的在于告诉人们,做合理的事要凭借理性而非神谕。
因为神也五花八门,神是在不同客观条件下人们为了各自不同目的而创立的一个个神秘的理由。
那么,事实上,无论我们做什么事,善的,恶的,就都可以随便找一个神,甚至自己制造一个神来做榜样或者理由,然后大行其道了。
苏格拉底认为,这是极其危险的。
这是我初读时一些粗浅的想法,但读完这篇再结合老师所讲,我也明白这篇的重点在于讨论什么是虔敬,虔敬是否正当。
同时也暗示了苏格拉底被告发为“亵渎神灵,毒害青年”是不正当的。
所以《苏格拉底的申辩》更是情深意切的为自己申辩。
不再于他究竟是多么免罪而活下来,而在于他再用正当的方式来唤醒糊涂的人:什么该是正当的?由上篇得知一个正常的案件应审理:谁犯罪,所犯何罪,何时犯罪。
但由于迈雷托士的蛊惑加上对苏格拉底的怨恨之情,在审理案件时,而忽略掉了该有的程序,所以我认为这个审理程序是不正当的。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是一部关于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传记,描述了
他被判处死刑并执行的过程。
这部作品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生命的意
义和价值。
在书中,苏格拉底被指控破坏了雅典的宗教和道德价值观,最
终被判处死刑。
然而,他并没有逃避死亡,而是坦然接受了这个命运。
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家应该对死亡保持一种平静和理性的态度,因为死亡只是一个新的开始,而不是终结。
苏格拉底的坚定和勇敢让我深受感动。
他不为权力和金钱所动摇,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选择了死亡。
他的生命虽然以悲剧收场,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存于世人心中。
通过阅读《苏格拉底之死》,我意识到了生命的宝贵和短暂。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同时,我们也应该
像苏格拉底一样,勇敢地面对死亡,不畏惧它,而是用平静和理性
来对待。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让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
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苏格拉底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
读书笔记苏格拉底的申辩
读书笔记苏格拉底的申辩Ol公元前399年的某天,苏格拉底端起雅典法庭判给他的一杯毒槿汁的酒,他环顾了一下围在周围的人,神态自若且安详。
他的弟子柏拉图及朋友们带着祈求的眼神看着他。
“老师,您其实可以通过缴纳罚金的形式免受极刑的处罚,大家已经给您凑齐了100个米纳。
”“先生,您可以向法庭申请流放的,咱们先保住命,后续再想别的办法。
”一丝平静的笑容闪现在苏格拉底的脸上,这个70岁的老人淡淡地说了一句“分别的时刻来到了,我们会各走各的路,我去死,而你们继续活着,哪一条路更好,只有神才知道。
”这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带有哲理的话。
02在希腊雅典的街头,经常能看见一位常年穿着一件长袍,即使在冬天都光着脚行走在大街小巷的男人,男人长着一副狮子鼻,嘴唇肥厚,个子矮小,形象有点丑陋。
有些人认为他说的话颠三倒四,整天疯疯癫癫,他甚至被一些达官显贵所唾弃。
他就是苏格拉底。
他见到谁,都想找机会跟人聊天。
苏格拉底之所以到处找人谈话,他的问题无外乎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真理,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
他的问题其实都是想证明一个道理,那就是,神谕是对的。
神谕是什么呢?苏格拉底有个好朋友,他在世的时候有次去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祭神,完毕后他顺嘴问了女祭司,除了神之外,谁会是这个世上最有智慧的人?女祭司告诉他,这个世界上,除了神,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听到这个神谕,他非常不信,因为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一无所知的人。
作为一个哲学家,他需要证明自己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于是,他就开始去寻访公认的有智慧的人。
他的理论是,只要找到一个人比自己有智慧,那就证明了苏格拉底不是世上最智慧的人。
于是,苏格拉底就开始跟各色人等交流,这里有达官显贵,有各行各业的智者,通过交谈,苏格拉底发现,这些被公众认可的智者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
经过苏格拉底的论证,他证明神谕真的是正确的,神说他是最智慧的人,说白了也就是,苏格拉底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他最有智慧,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智慧,而那些被认为有智慧的人,连这点都不知道。
关于苏格拉底的申辩一书的读后感
关于苏格拉底的申辩一书的读后感《苏格拉底的申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作品之一,以苏格拉底为主角,记述了他在雅典法庭上为自己进行申辩的情节。
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读后让我有很多感悟。
首先,我被苏格拉底的智慧和勇气所震撼。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以他的辩才和思辨的能力在雅典社会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尽管他被控谋杀罪并面临死刑,但他没有选择逃亡,而是选择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
在申辩的过程中,苏格拉底展示了他深厚的思想和逻辑能力。
他追问了控方的见解,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不仅仅是为了自保而辩护,更是试图揭示真理和智慧。
他用自己的智慧来质问控方的观点,使法庭上的每个人都感到震撼和困惑。
同时,苏格拉底的申辩也让我对正义和道德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这本书中,苏格拉底提出了一种审判的概念,即在查明事实之前不能任意定罪。
他批评法庭上的陪审员只听取了证词的内容,而忽视了证词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思辨和批判性思维,才能找到正确的结论。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正义和道德不应仅凭主观意愿来决定,而是应该建立在事实和理性的基础上。
苏格拉底通过他的申辩向我们展示了思辨和辩论的重要性,以及修养和知识的重要性。
他对法庭和司法制度的批评也提醒我们不要盲目地相信权威和权力,而需要保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此外,苏格拉底的申辩也让我思考到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在面临死刑的威胁下,苏格拉底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尽管他知道,和陪审员争论可能会进一步陷入困境,但他仍然选择了继续辩论和追求真理。
这种勇气和坚持让我深感敬佩。
通过阅读《苏格拉底的申辩》,我还意识到真理往往是复杂而多义的。
在法庭上,控方和辩方的观点各有不同,很难判断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面临这种情况。
这本书告诉我,我们不能轻易相信表面的观点,而是需要通过思辨和辩论来寻找真相。
总的来说,阅读《苏格拉底的申辩》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苏格拉底的申辩,我增长了知识,思考了正义和道德的问题,审视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苏格拉底的申辩 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第一章:引言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一书中,作者通过描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论和论证技巧,展现了他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己信仰的坚持。
本文旨在将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感悟和思考进行总结和归纳。
第二章:对苏格拉底的认识在本章中,我将对苏格拉底的生平和思想进行概述。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位伟大哲学家,他以提问和辩论的方式探索真理,并尝试通过对话揭示人们内心的思想和信仰。
第三章:苏格拉底的申辩技巧本章我将详细介绍苏格拉底的申辩技巧,包括提问、引导和逻辑推理等方面。
苏格拉底通过巧妙的问题和逻辑推理,使对方不断思考和反省自己的观点,并逐渐揭示出真理的本质。
第四章:对苏格拉底的学说的思考在本章中,我将对苏格拉底的学说进行分析和思考。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美德,只有通过不断追求真理和思考,人们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
对此,我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评价。
第五章:对苏格拉底的申辩中的案例的讨论在本章中,我将着重讨论苏格拉底的申辩中出现的具体案例,分析其中的论据和论证过程。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讨论,我将进一步理解苏格拉底的申辩技巧和整个论述的逻辑结构。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在本章中,我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展望苏格拉底的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申辩技巧不仅对古希腊哲学家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今天的辩论和思考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附件:本文附有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案例的具体引用和参考文献,供进一步阅读和研究使用。
法律名词及注释:1、辩论技巧:指在辩论过程中运用的巧妙问题和引导对方思考的技巧。
2、逻辑推理:指运用逻辑规则和法则对论证过程进行推理和证明。
[强世功]民主制度下的自由实践──读《苏格拉底的审判》
强世功:民主制度下的自由实践──读《苏格拉底的审判》斯东(I. F. Stone)著,董乐山译:《苏格拉底的审判》(北京:三联书店,1998)。
死亡不过是一件自然的日常事情,然而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溢出这些日常死亡事件,成为人们反复思考的主题,就是因为这样的死亡集中体现了人类所普遍面临的尖锐矛盾和困境:为甚么在一个民主和自由的国度里,竟然不能容忍一个思想家的自由思想和言论?正是出于对思想自由的关注,毕生致力于推进思想言论自由的美国著名老报人斯东(I. F. Stone),在晚年耗尽心思来研究苏格拉底之死,因为他坚信:「任何一个社会,不论它的目的是甚么,不论它标榜的是甚么乌托邦式的解放性的宗旨,如果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男男女女没有说出心里话的自由,就不是一个好社会。
」1在斯东的笔下,苏格拉底是捍卫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殉道者。
但是,这样的结论并没有解决问题的关键:为甚么一个民主自由的制度竟然不能容忍思想或信仰自由?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我们现代人如何实现自己的自由?正是这些我们今天面临的重大问题,使得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苏格拉底之死,以及所有和他一样面临死亡或者类似抉择的人们的处境。
一众所周知,苏格拉底是基于两个理由被处死刑的,一个是他不信仰城邦的神,只信仰自己的神;另一个是他腐蚀或者败坏青年。
起诉他的人是三个希腊城邦的公民,而审判他的是由501名雅典普通公民组成的陪审法院,这是一种按照民主方式组成的法院,有点类似于我们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法庭或者大众司法(popular justice)。
这样的审判既是关于信仰哪一种神的宗教审判,又是要不要民主政治的政治审判,因为,苏格拉底的主张与陪审法院所代表的雅典民主派的正统主张的冲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分歧是要不要实行民主制度的问题。
雅典实行的是个人自治的民主政治,所谓的城邦(polis)就是「自己治理自己。
被统治者就是统治者」2。
正如伯利克里(Pericles)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讲中自豪地宣称:「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苏格拉底的审判
《苏格拉底的审判》读书笔记经济学院09级经济学基地班学号:101032009014 林江斌苏格拉底其人其事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
苏格拉底具有朴实的语言和平凡的容貌,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和神圣的思想。
他在雅典大街上向人们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
这样提问题的目的,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
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
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
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
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
[1]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
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
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
苏格拉底的申辩之读书笔记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书笔记在《苏格拉底的申辩》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分别对两批诬陷者做出了申辩和控诉。
对于第一批诬告:“有一个苏格拉底,是智慧的人,对天上地下的事无不钻研,不信神灵,能把有理的说成没理的。
”苏的看法是我本身并没有没有智慧,我的智慧是“以不知为不知,而不以不知为知”。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智慧。
而在苏看来“人的价值不大,甚至毫无价值”,而女巫关于“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的了”的断言其实是说“凡人呐,你们中间那个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人,是最智慧的,他承认自己在智慧方面实际上豪无价值”。
中国自古有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以及“自知者明”,多少带了一点以谦逊为美德的传统价值观的判断。
但在我的阅读过程中,我觉得苏对自己的这种定位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谦虚,甚至我们可以说他是反之以此为傲的,他想表达的是一种消极的哲学观——即人对世界的认知是渺小的,是无价值的。
在当时思想自由的雅典,苏的存在无疑挑战者大多人对人生意义的看法。
或许他的盘问,他的查访,对那些政界人物、诗人、手艺人及许许多多其他雅典公民来说觉不是逼迫发现自己的无知时受到的羞辱那么简单,仔细想想,那其实会引起一种内在的恐慌,即自身对生活生命本身的质疑。
这才是最可怕的,我们生活于世上,可却不知为什么而活,因为一切人类能够达到的目标都毫无意义。
或许在各种文化并存的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在意对这种观念报以理解的一笑,但我无从想象当时人们在信仰自由而不确定接受到这个“事实”时的痛苦。
从这点上看,对苏的审判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了。
另外,说苏不信神(虽然这一指控在之后有被再次提及)就显得十分荒谬了,不管他的神是自然还是具体的某种存在,他对个人的否定实际已表现出对神的绝对肯定与崇拜。
而且他自己也一直称自己一直在做的事是在侍奉神道。
或许他真正教人的不是不信神而是不自信(不相信人的价值)。
现在我们来看第二批控告:“苏格拉底作恶多端,因为他毒害青年,不信本帮的灵机,另奉新的灵机。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书笔记
作者: 柏拉图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原作名: Apologia Socratis译者: 吴飞出版年: 2007-6页数: 232定价: 25.00元装帧: 平装丛书: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柏拉图注疏集ISBN: 9787508041896你在任何一个关于苏格拉底的介绍中都能找到这本书,虽然这书不是他本人写的(作者是他的学生柏拉图)。
苏格拉底死亡之所以会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首先就要归功于柏拉图的这本《苏格拉底的申辩》这本书是经典中的经典,千古绝唱。
读这本书,至少告诉我们几个道理:一、陷我们于无知的就是已知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我们应该省察什么?我认为至少得对自己不懂的事情和知识边界保持敬畏之心。
而不是觉得自己什么懂,什么都会。
只有知道自己哪里不会哪里不懂的人,才是充满智慧的。
而明白这一点,又去努力追求我们的短板,尽力弥补的人生,这样的人生难道不值得过么?苏格拉底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才被德菲尔神谕称为全希腊最智慧的人。
小时候,总是被父母教育:鱼头不能吃,吃了会让人变傻。
于是他们抢在我之前把鱼头给吃了,剩下的鱼肉都留给了我。
当时我对此深信不疑,并且在每次吃鱼的时候,想都不想就把鱼头留给父母。
好让自己“不傻”长大了才知道,鱼头很美味,也很有营养,吃鱼头甚至是一道名菜。
当年父母说吃鱼头变傻,无非是觉得鱼头刺比较多,吃起来比较麻烦,担心我的嗓子被卡住而已。
耽误我去认知鱼头是不是吃了会变傻的,可以认为就是小时候长期被灌输的已知,让我产生了不假思索的行为。
二、从细节中寻找真相《苏格拉底的申辩》这本书中详细的记载了苏格拉底被人起诉之后自己的申辩过程,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是坚决认为自己无罪的,但是傲慢的证词成功触怒了陪审团,最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
雅典人民在遭受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惨败之后,又无理智的处死了自己城邦最具有智慧的导师,真是一件让人痛心疾首的事件。
但是明白了这些,就能完整的还原历史吗?未必,独到这里最好多问几个自己问题1、这本书是谁写的,和作者什么关系,立场如何?2、当时的时代背景如何?3、当时的主人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他的动机是什么,放到现在,是否会是同样的选择?每一本书都是一个谜团,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拼凑证据链,获取真相的过程。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苏格拉底的申辩》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哲学思辨的经典之作。
作者柏拉图通过对苏格拉底的对话记录,展现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申辩过程,以及他对自己信仰和哲学思想的坚守。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生、道德、真理等重要问题,也让我对自己的信念和思考方式有了更深层次的反省和启发。
在书中,苏格拉底所展现出来的智慧和坚定让人深为敬佩。
他在法庭上被控犯有亵渎神灵和腐蚀青年的罪行,但他并没有选择逃避或者妥协,而是坚定地捍卫自己的信仰和思想。
他认为真理和正义是最重要的,即使面临死亡的威胁也不应该放弃。
苏格拉底的申辩过程充满了智慧和辩证的思考,他通过对话的方式揭示了对方的矛盾和错误,展现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这种深刻的哲学思辨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自己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除此之外,书中还反映了当时雅典社会的道德和政治现实。
苏格拉底所受到的指控和审判,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异见者和思想家的打压和排斥。
在一个权力和利益至上的社会里,真理和正义往往被忽视和践踏。
苏格拉底的申辩不仅是对自己的辩护,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质疑和批判。
他试图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唤醒人们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引导他们去思考和反思自己的信仰和行为。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让我对当今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反省。
总的来说,《苏格拉底的申辩》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哲学思辨的经典之作。
通过苏格拉底的申辩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坚持和勇气,也可以看到一个社会的道德和政治现实。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生、道德、真理等重要问题,也让我对自己的信念和思考方式有了更深层次的反省和启发。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得到启发和思考,探索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苏格拉底之死与民主——读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
作者: 周利娜
出版物刊名: 民主与科学
页码: 46-47页
主题词: 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书评;民主政治;国家政权;法治社会;民主制度
摘要:西方文明史上,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象深刻的原因在笔者看来有三:一、古希腊是民主政体;二、苏格拉底是伟大的哲学家;三、苏格拉底没有犯任何罪行.将这三者作为前提条件进行推理,好像无论如何也推不出'苏格拉底应该被判死刑'这样的结论,但事实恰恰是:公元前399年,雅典人民以360票对140票判处他死刑.后人想不通,'在这么一个自由的社会里,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疑点没有消除,所以人们印象深刻.。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第一篇:《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苏格拉底的申辩(一)虽然看起来《苏格拉底的申辩》记述得是苏格拉底为他的清白所做的申辩,其申辩对象是雅典的五百人陪审团,但其实本篇对话录是柏拉图在借苏格拉底之口为哲学所做的申辩,其申辩的对象乃是政治。
贯穿于整个《申辩》的线索便是政治与哲学之间的张力。
柏拉图几乎所有的对话篇的主人公都是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对话篇中,苏格拉底和他的对话者们探讨着各种问题,与其说苏格拉底所探讨的“是什么”的问题是他的哲学,倒不如说苏格拉底的哲学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是他对善的追寻。
在苏格拉底这里,哲学的目的便是要实现一种善的生活。
所谓苏格拉底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种审慎的、不断追问的生活。
在《申辩》中,当有人提出流放苏格拉底,条件是让苏格拉底放弃爱知,苏格拉底对此断然拒绝,说道:“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过的生活”。
正因为此,苏格拉底整天在市场上和别人对话,省察那些自以为知的人,通过一个个的诘难指出他们的无知。
也正因为这样,苏格拉底才得罪了雅典公民,最终导致了苏格拉底之死。
虽然苏格拉底反复提到自己拒绝从政,但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因为政治的目的也是要实现一种善的生活,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政治与哲学一样都是以善为目的的。
但是,政治与哲学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是原始性的,而政治则是次生的。
哲学作为一种对善的追问是直接指向善的,而政治虽然也以善为目标,但已经退化为一种手段。
在哲学那里,手段与目的是不分的,人们既是通过哲学追问进而向善进发,并且哲学追问本身也就是一种善的生活。
而在政治那里,手段与目的完全分离,政治只是一种为了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因而在政治生活中,人们看起来似乎已经完全忘却了对善的追寻。
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对立,在这一意义上就可以说是一种面向上对立,前者直接面向善本身,后者只面向有益于实现善的事物。
正是哲学与政治这一点对立才进一步衍生出其它方面的对立。
对于哲学而言,由于其直接面向善,因而她力求以真理取代意见;而对于政治而言,由于它仅仅作为一种以实现善为目的次生性的手段,它需要以意见为基础,最终由意见逐步上述到对真理的探寻,因此,它才需要一些“高贵的谎言”作为政治生活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的审判》读书笔记对于苏格拉底,我们并不陌生,就跟我们承受中国的传统道德一样,从小耳儒目染,但却也只是停留在大体印象中。
这本书则为我们解释了苏格拉底,能让人认识他,了解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让人明白了他为什么会被审判,又为什么最终接受了死……雅典民主传统是西方文明的骄傲,然而它也不是永远宽容的。
苏格拉底的杀身成仁使得他扮演了西方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第一个殉道者,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罪行的哲学家起诉、判罪、处死,这给雅典的民主烙上了永远洗不清的污点。
他出生在古希腊战争的混乱时期,道德价值低落,因此苏格拉底认为,若要支持当时生活中的伦理局面,人人就必须认识自己,这也是他哲学的出发点。
因为苏格拉底一生没有任何著作,所以今天我们了解他的生平、思想,主要见于色诺芬尼的《回忆录》和柏拉图的《对话录》。
斯东晚年所著《苏格拉底的审判》一书对尘封已久的历史进行了重现和创新的解释。
一场两千多年前的审判,为何就能引起这么广泛的关注?两千多年后,历史学家对于这场审判所做的评价是:在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对耶稣的审判和处死之外,再也没有任何的审判和处死,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
纵观当年的历史,这的确是一个不寻常的审判。
第一、审判发生在以自由民主文明闻名的希腊雅典城邦;第二、被审判的人是名噪一时的大哲学家;第三、被审判的原因恰恰是基于他在言论自由基础上发表的反民主的言论;第四、这场审判结果成为了“民主”制度下最大的冤假错案。
苏格拉底的审判狠狠地扇了民主一个耳光。
以上种种背景综合起来,形成了人们千年以来的疑惑:民主的审判如何酿成大错呢?苏格拉底是基于两个理由被处死刑的,一个是他不信仰城邦的神,只信仰自己的神,另一个是他腐蚀或者败坏青年。
起诉他的人是三个希腊城邦的公民。
很多人反观这段历史的时候,一般会集中于对苏格拉底的惋叹和赞颂,苏格拉底以卫道士和殉道者的身份站立在历史之中,而作出决定的陪审法院则被质疑成愚民行为。
然而,穷究当时的历史,到底这样的审判结果的作出有没有制度上和思想上的根源呢?苏格拉底和雅典民主政体发生矛盾的起因是他在哲学上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人类社会群体的性质,二是什么是美德和知识,三是个人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苏格拉底的“智者统治、别人服从”等极端蔑视民主和自治的学说,与雅典的权利相违背爱,使雅典民主政体受到威胁,因此三个公民对他提出控告。
他们认为苏格拉底是个做坏事的人,他腐蚀青年,不相信国家所信奉的神袛,而相信其他新的精神存在。
并且在两次独裁专政期间,没有随民主派外出流亡,也没有出力协助恢复民主政体。
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分歧是,关于人类社会群体的性质。
在雅典人看来,他们的城邦是一种自由公民的联合,公民自己治理自己,轮流进行统治和被统治。
它的本质前提是公民的平等,不论公民身份限于少数或者多数。
而苏格拉底及其弟子们则否认人类群体可以是权利平等的公民自治体,而是一个需要牧人的国王的一伙人群。
国家应该由那个“知道的人”统治,发命令是统治者的事,服从命令是被统治者的事。
它的前提是一种根本的不平等,没有人是公民,大家都是臣民。
有学者提出苏格拉底的意见反映了当时政治要求专业化的倾向,即治理城邦需要专才而不能把权利分散在没有政治知识的普通公民手中。
但即使如此,苏格拉底在两个关键问题上也没有提出有效办法,第一、如何找到这样一位“知道的人”。
第二、当这个“知道的人”判断有误或滥用权利时,人民怎么去制止他、更换他。
其实这也是人们虽明知民主制存在不足,最终仍选择它的理由。
苏格拉底既不能也无心解决这两个问题,他的“新政”极可能转化为最老式的王政和暴政,甚至进而成为最彻底的极权。
苏格拉底劝诫他的同胞们要有美德,而在关于什么是美德的问题上,又构成了他们之间的第二个分歧。
雅典人认为,公民作为“政治的动物”,他需要具有过群体生活必需的美德,即正义感、羞耻心和对他人权利的足够考虑,以使文明的群体社会得以维持生存。
在苏格拉底的定义里,美德等同于知识,并且是不可教的知识,可教的知识只是技能,是皮相的知识,真正的知识只有通过绝对定义才能得到。
由于人们难以对某一事物下绝对定义,所以,真正的知识是得不到的,连他自己也得不到。
只有那个“知道的人”可以拥有知识和美德,普通人不但不拥有,而且永远不可能拥有,也可以说是不配拥有。
这种观点依然指向他的基本信念:人群是一群需要放牧的羊群。
更激怒众人的是,苏格拉底认为普通人是不可能拥有真正知识的,纭纭众生并不知道这令人想起柏拉图的“洞穴比喻”,知道的只有少数的几个“通天”的人,他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作者并不认为苏格拉底最终被交付审判是因为他嘲弄了雅典人,因为在雅典嘲弄并不是罪行,包括嘲弄当世最伟大的政治家。
更本质的问题是,苏格拉底关于知识和美德的定义打击了雅典民主的基础本身,这个基础是在此两个世纪以前伟大的立法者和社会改革家梭伦创始的,他给予所有的男性公民,包括最穷的公民,在议会的陪审团法庭上投票的权利。
希腊人的观点给予了普通人以尊严,而苏格拉底的观点则贬损了它,这是一种不可调和的分歧。
阿波罗神说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贤明的人,而苏格拉底自称自己一无所知。
为了完成神的使命,他四处去诘问那些自以为知之甚多的人,他使用所向披靡的“苏格拉底论辩术”,使全雅典的头面人物都显得像无知的傻瓜。
斯东认为苏格拉底的矫情在于,他让他的同胞们通过形而上学的考试,回答连康德都不能完满回答的问题,以此来嘲笑他们的无知。
他的无知是装出来的,为了引诱他人暴露出真实的无知。
在自认“一无所知”的极度谦虚背后,隐藏的是“远胜于其余人类”的极度自大。
罗素曾说苏格拉底的论证是不诚恳的:“在他暗地的思想里,他是在运用理智来证明他所喜欢的那些结论,而不是把理智运用于对知识的无私追求。
”不少人认为,苏格拉底死于令人讨厌的诡辩术。
自认被柏拉图的某些著作引向基督教的圣奥古斯丁说,苏格拉底的习惯做法是,“或承认自己无知,或掩盖自己的知识。
”结果是使他的听众感到失望,有时甚至使他们生气。
他说:“事实上,他就是这样引起人家敌意的,后来被一项莫须有的罪名定了罪,招致了死刑的判决。
”第三个分歧在于对“幸福生活”,即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的理解。
雅典人认为,个人只有在社会群体中同别人发生关系时才能找到幸福的生活,参与“政治”──即管理城市,是一种权利、一种责任、一种教育。
梭伦曾说,一个人不应该对公共利益不闻不问,只顾安排自己的事,以不参加国家的动乱和危难为荣。
而苏格拉底的言传身教则是退出城市政治生活,他为此辩解的理由是,内心的声音警告他不要参与政治:“你们认为,如果我参与公共生活,做一个好人应做的事,向公正的事情尽我的能力,并且把这认为是最有重要意义的事,我能活到这么高龄吗?”并且,他认为,不参与政治是为了使灵魂不蒙上污点。
不论在柏拉图笔下还是在色诺芬笔下,苏格拉底都没有提到过穷人,穷人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他的视野。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是他对妻儿的态度,在最后的时刻,当他的妻子怀抱婴儿顿足捶胸地表达诀别之痛时,苏格拉底表现出的则是不近人情的冷淡麻木。
斯东说:“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身上缺少点什么。
”在柏拉图所有的对话录中,没有发现他们对普通人有什么感情,老师和弟子之间有很深的感情,但这感情只留给他们自己。
苏格拉底本可轻易争得无罪释放,但他却故意树敌于陪审团。
他先是继续挑衅地称自己是世界上最贤明的人,在第一轮判决被判有罪后,又开玩笑式地建议对他的处罚是宣布他是公民英雄,致使陪审团别无选择地判其死刑。
并且由于再三被激怒,投票判其死刑的人比投票判其有罪的人多得多。
而在第一轮判决中,双方票数十分接近,这一点意味深长,尽管不少人对苏格拉底抱有怨恨和恐惧,但陪审团是不大愿意给他定罪的,因为这件起诉案违反雅典的法律和传统精神,这也说明这不是暴民瞎起哄的投票结果,这原是这场审判留在雅典和民主身上的最深重的污点。
作者对苏格拉底的置身政治之外持强烈的批评态度,他称苏格拉底不是一个好公民,如果梭伦关于发生内部动乱时禁止公民不参与公共事物的法律那时仍然有效的话,苏格拉底很可能被剥夺公民权。
不过,无论出于安全和志趣的考虑,任何社会都应该允许有人独善其身,即使在“人是政治的动物的雅典”,何况苏格拉底的哲学本身就有出世的倾向。
在这点上斯东似乎对苏格拉底不够理解宽容,这或许与他积极入世的性格有关,或许是由于他太爱雅典。
他说如果说有一个城市值得它的公民全身心地贡献力量和忠诚的话,那个城市就是雅典。
斯东说,苏格拉底的不参与是异乎寻常的。
好象凡是在城市最危难的时刻他都不在那里。
这个以“牛虻”自诩、全雅典最喜欢说话的人,总是在最需要说话的时候保持沉默,而且柏拉图也在他的书中保持沉默。
斯东对此的分析是:“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简单地说,他不够关心。
他似乎完全缺乏激情。
”阿里斯托芬曾写过一出喜剧《云》讽刺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确乎像生活在云中,他让每一个人关注自己的灵魂,却对他们的切肤之痛、生死祸福无动于衷。
苏格拉底之死一向与耶稣之死并称,其实也是有多么本质的不同,一个具有鲜血的热度,一个只有毒酒的冰凉。
斯东还特别注意到,不论在柏拉图笔下还是在色诺芬笔下,苏格拉底都没有提到过穷人,穷人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他的视野。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是他对妻儿的态度,在最后的时刻,当他的妻子怀抱婴儿顿足捶胸地表达诀别之痛时,苏格拉底表现出的则是不近人情的冷淡麻木。
斯东说:“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身上缺少点什么。
”在柏拉图所有的对话录中,没有发现他们对普通人有什么感情,老师和弟子之间有很深的感情,但这感情只留给他们自己。
苏格拉底之死的悲剧意义本在于,以民主著称的雅典,以自由投票的方式,处死了他们之中最杰出的智者,一个以毕生精力促使雅典向上的牛虻。
而事实如真如斯东所论证分析的这般,苏格拉底死于他一向侮辱蔑视的民主整体、视若草芥的普通民众,虽不算“罪有应得”,但至少已减轻了悲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