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推手的力学原理
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推荐文章龟兔赛跑故事的续写热度:太极拳运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热度:太极拳补肾功法及其特点的介绍热度:学习太极拳的哪些方面热度:太极拳养生运动的新认识热度:力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要撬动一个物体就要寻找一个支点,其目的是为了省力,这就是杠杆原理。
再如,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即使骤然刹车也难戛然而止,这就是惯性原理。
对于力学原理的应用,在太极拳中也非常重要。
太极拳被称为圆的运动,其中的玄机蕴藏了许多力学原理。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我们知道,一个力对物体产生作用,必须符合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者缺一不可。
力量越大,对物体作用越大,但如果失去作用点,再大的力也是无用之力。
太极拳的圆运动和柔化作用,就是为了使来犯之力化为乌有。
正因为如此,在太极拳中,不论推手还是实战,我们总是设法先在对方身上找受力点,然后通过有效的招法将强大的爆发力施加给对方。
如果此力以发放力的形式作用于对方,对方必跌出无疑;如果作用于对方的力量是以穿透力的形式发出,此力必然伤及对方脏腑。
当然,如果寻求不到在对方身上的作用点,或者自身的招法被对方解除而失去作用点,我之任何力均如泥牛入海。
同样道理,为了不让对方在我身上找到作用点,我可通过肢体的触觉控制或身法调整将来势化解,使对方感到所施之招、所发之力如同作用于不停滚动的球体上,一旦触之即被弧形的切面化解。
事实上,太极拳乃至其他拳术的推手都是为了完成找力点的过程。
由此可见,只有力的大小、方向与作用点得到有效的统一,才能真正达到防守和进攻的目的。
为此,必须遵循更多的力学原理,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一、牛顿第一定律在太极拳中的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就是惯性定律。
在太极拳中,若能很好地将惯性定律加以利用,则可起到省力巧打的作用。
例如,对方以右拳快速向我冲来,我立即向左闪身,然后绕身于对方右侧,两掌以螺旋之力击其背部,对方的前冲惯性力和我的打击力必使对方扑地而倒。
感悟太极推手的不顶、不丢
感悟太极推手的不顶、不丢“不顶”“不丢”是太极推手最先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逐渐进入上乘功夫的根本法例和最高要求。
是练习太极推手从头至尾坚持不变的法宝,是绝不摇动的刚性要求,或许称“禁令” ,舍此便难以进入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的太极功夫的大门。
因此,推手中仔细坚持不顶不丢的法例,是抓住了太极推手的要核,是保证太极推手沿正确道路不停行进的根本。
为确实做到不顶不丢,经过多年的实践感悟,笔者有以下浅显领会供初学同好参照。
一、什么是“不顶” 、“不丢”。
所谓“不顶”就是推手时不在对方卖力的点上硬顶,阻拦其行进,或许逆向发劲。
“不丢”是不可以主动走开与对方的接触点。
换句话说,就是既不可以顶着对方行进,也不可以主动退后。
要听着对方的劲,对方进多少我就退多少,同步运动,退少了是“顶” ,退多了是“丢” 。
为了正确掌握不顶的做法,还要注意防止一个误区,就是要正确划分“顶”与“”的不一样。
“顶”是与对方对着发劲,是抗衡;“ ”是人体内部向外的膨胀、膨松,被推而退也是在保持自己劲不丢状态下的退后,但不是顶,两者有实质的差异。
有人说拳经说了“太极是劲”,因搞不清两者的差异,误把顶当作,用僵直的力顶着,到处顶着不让进,因此不简单去掉顶的错误做法。
一定正确划分两者的不一样,最好是在老师的以身作则下,亲自领会如何做是顶,如何做是,在保持劲的状态下达到不顶的要求。
二、为何太极推手一定坚持“不顶”“不丢”一是由于不顶不丢显示着太极图的内涵。
太极图中黑白两鱼首尾相靠,阳强则阴弱,阴强则阳消,阴阳相合,互不相争,两者经过中间一条平均规整的S 线密切相连,互不分别,这恰好内含了太极推手中的不顶不丢。
反之,不顶不丢也显示着太极图的内涵。
太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心,太极图最早是由道祖传出,太极拳是道家的功夫,道家主张与世无争,礼让在先,不可以争强好胜,因此推手的不顶不丢又符合道家的思想。
不顶不丢,随人而动,在被推而动的运化中,粘着对方,找寻主动,当对方出现破绽时趁势而为,这叫“无为而无不为” 。
浅谈太极拳中所运用的力学原理
浅谈太极拳中所运用的力学原理焦作是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
太极拳理论,直接来源于道教思想,其养生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思想,集中且精当地体现在太极拳功法拳理上。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起到防病健身的作用。
太极拳中,主张借力打力,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素有"四两拨千斤"的说法。
这些理论都是有很强的内在物理力学规律的。
下面我就力学在太极拳中的应用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1)力的叠加原理的应用:传统的拳法是对方出击时,从相反方向用力相击,结果显然是手快赢手慢、力大赢力小,但手快、力大者也未必能完全避免损伤。
而太极拳则是利用一种动作,迅速避开对方的击点,并或多或少地顺着对方进击力的方向,在对方的动作上加上我的力,以产生更大的叠加力,使对方重心动摇,失重落空,身体失去平衡而陷入不利的地位。
太极拳总是习惯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一般不抢先出手,即使出手在先,也只是以招法诱发对方,引其出手,以便将对方引进。
如无机可乘,便立即变换手法,宁可一变再变,只化不打,而决不冒然进击。
在原则上总是以利用叠加力牵动对方重心为上,在实践上具体运用叠加力的时候,有时是化劲,目的在于引动对方重心;有时是发劲,须用在对方重心不稳的时候。
总之,都离不开顺着对方来力的方向及时施加力这一原则。
这种技法是借人之力以供我用的技法,也就是太极拳能够以小打大,“牵动四两拨千斤”的原理之一。
(2)惯性原理的应用:牛顿第一定理告诉我们,任何物体若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由于惯性,将继续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
在太极推手中,双方开始处于静止状态,当利用一种动作,与对方身体相接触后,意欲加力于对方身上时,对方如果用大力抵抗,我就很自然地立即松手,在对方的动作上减少或者撤销我的力,使对方落空,破坏对方的静止状态,对方身体受惯性的支配,不由自主地继续前进而失去平衡。
推手的八个物理原理
推手的八个物理原理推手是一项需要借助物理原理的技巧活动,这些物理原理对于理解力量的传递、重心的控制以及动作的协调至关重要。
以下是推手中的八个重要物理原理。
一、动量守恒原理:动量守恒原理指的是在封闭系统中,当没有外力作用时,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在推手中,运动员的手和身体之间可以看作是一个封闭系统。
通过控制自身身体的运动和力的传递,推手可以通过动量守恒原理来改变对方的状态。
二、重力原理: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
在推手中,掌握重力的运用可以帮助推手保持平衡、稳定身体的重心,并利用重力的作用产生更大的力量。
三、动力学原理:动力学原理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关系。
在推手中,运用动力学原理可以帮助推手了解力的传递路径、动作的速度和加速度等,从而提高技术的效果和力的传递效率。
四、杠杆原理:杠杆原理是物体平衡和力的传递的基本原理。
在推手中,通过合理运用杠杆原理可以利用身体的力臂和对方的力臂,有效地调整推手的力量分布和传递路径。
五、摩擦力原理:摩擦力是由物体表面之间相互接触而产生的力。
在推手中,摩擦力可以帮助推手更好地掌握对方的力量、掌握对方的力度和方向,并且通过摩擦力控制对方的平衡。
六、能量守恒原理:能量守恒原理是指封闭系统中的能量总量保持不变。
在推手中,运动员通过控制自身的动能和位能转化,以及对方的动能和位能转化,来影响对方的状态和平衡。
七、中心力原理:中心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该物体的重心连线平行或经过重心的力。
在推手中,通过合理运用中心力原理可以帮助推手更好地控制对方的力量和重心,实现技术的精确和有效。
八、惯性原理:惯性是物体保持自身状态的性质,即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性质。
在推手中,推手需要通过运动的惯性来吸收对方的力量,借力打力,同时也需要通过惯性来保持自身的平衡和稳定。
综上所述,推手中的八个物理原理包括动量守恒原理、重力原理、动力学原理、杠杆原理、摩擦力原理、能量守恒原理、中心力原理和惯性原理。
太极推手力学原理
太极推手力学原理一、合力原理应用合力也叫叠加力。
它的原理也就是避开对方攻击,顺着对方的力,加上我的力,两力作用于对方身上,是合力的应用。
在推手中就是以小力打大力,以显示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例如,双方在盘手中,对方用双手推我胸部,我即落胯、下沉,两手下捋,同时转身退步,将彼前倾而跌地。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顺手牵羊的道理。
又例如在盘手中,我双手推彼胸部,彼接我之力,后退牵羊,紧跟着我即上步前推,使对方失势后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顺手推舟的道理。
使用此原理,要注意体现“柔”、“顺”、“随”三字。
柔就是柔化引动对方的重心。
顺就是顺着对方的来力方向和顺势顺劲而加力。
随就是彼走我应,人去我随,我始终舍己从人,跟随而去,得势而合,伺机取胜。
二、惯性原理应用物体不受外力,不改变原有状态。
物体有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的特性,这种特性在力学中叫惯性。
日常生活中物体惯性的例子,如人们在行驶的公交车上站立着,驾驶员突然急刹车,人们也就向前晃动,甚至发生跌仆。
这就是物体惯性的一种表现。
利用惯性原理是太极推手顺势借力的理论依据,对对方的攻力,要讲究粘随不死顶硬抠巧妙地运用惯性原理。
既能减轻自己的体力消耗,又能加大力的作用,向某一方向的运动,使对方陷入被动而失去平衡。
例如双方在推手中,我用意加力于对方身上,对方认为时机已来就用猛力抵抗,只想推我出线,我即让步松手,使对方身体受惯性作用,向前冲去而失去平衡,或对方用大力向我进击而来,我用�蚓⒔佑�,他用更大力击我,我速松手,使对方向前而落空。
这就是惯性原理运用的具体体现。
又如,当对方全身向前运动时,我运用可行方法,使他的下肢突然“急刹车”,并加大他上体向前或向后运动的惯性,这时对方如不相应地动步相随,就会失去重心,向前或向后跌出,因此在推手中自己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到立身中正,上下相随,才不致被对方利用我的运动惯性。
在推手中运用惯性可减轻疲劳,但利用别人的惯性必须冷静、沉着、恰到好处。
太极推手中的劲与力
太极推手中的劲与力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习练太极拳要熟悉劲与力关系。
劲与力在太极推手中有广泛的运用,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推手中的劲与力。
欢迎阅读!太极推手中的劲与力太极拳是中国武术发展中诞生的优秀拳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成熟期形成的一枝奇葩,太极拳不仅是门武术,也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现代太极拳往往追求其唯美养生健身“太极操”的习练,逐渐遗忘了太极拳的核心是技击。
在众多拳谱中总是反复强调太极拳技击的核心是“劲力”,太极拳的发劲是太极拳重要的进攻手段之一,发劲主要是太极拳中的一种“冷劲”或称为“短劲”。
练太极拳推手要熟练运用劲力,劲与力之间的关系在太极拳推手中体现,能提高你的技击能力。
太极拳高手“温柔”的一拳,可以造成对手人体严重的内伤。
这种“劲发一点,点点透骨,形成对内脏的“穿透力与震劲” 才是太极拳修炼的结果。
先说下力与劲的概念。
肌肉收缩与伸张产生的力量叫力,关节间对拉产生的争力与骨骼间旋转产生的扭力,二者相加叫劲。
争力与扭力才是内家劲力,也是太极拳所谓的刚柔之劲。
太极拳的刚柔是关节争力,骨骼扭力与肌肉伸缩力的综合训练结果。
其目的就是为了节节分家与劲力贯通及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为了更清楚的阐述,我把人体发出的力量分为三个层面。
练习太极拳要气沉丹田,丹田是人体力量集合地,在太极拳实战中,通过丹田力量的释放,达到技击目的。
第一种是本能的力量,发出的力是以肌肉伸缩力为主,往往是局部的、随心所欲的,是不讲究身体协调的状况下发出的,在太极拳中称之为“拙力”,也就是“肌肉力”。
不需要专门的锻炼,是与生俱来的。
第二种是要讲究全身协调,并通过胯关节的折叠转换使上下肢体合一,蓄力后瞬间形成一个极刚的框架并发出的整体力量,这种发力方式称为“整体力”。
它通过一屈一伸蓄力后瞬间发出,肢体上下形成一个整体,把全身的力量作用在某一点上。
整体力的要点是把上下身子穿起来,脊椎不能晃,上下穿起来要像一块门板,由胯的转换、分配发出。
太极拳技术的力学内涵(上)
刚柔太极拳理68一、重推轻撞重视推击,即粘连黏随。
轻视撞击,可避免用伤残手段。
一重一轻,将武德融于太极推手的力学原理中。
二、借势加势借势加势是有效的技术,即用对方的攻势来攻击对方。
注意,我们不用“借力打力”,因为一个攻势没和对方发生关系时并没有力的存在。
俗称打拳(没和对方接触时)时很有“力”,指的不是牛顿力学中定义的力,而是“势”。
这个“势”其实是速度、质量和支撑结构的组合。
力和势是两个概念,见图1。
两方接触,中间产生一对力——作用于对方的作用力和作用于我方的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力的大小和对方的势没有直接的关系,对方的势可大可小,作用力可太极拳技术的力学内涵(上)文/顾杰 郭振兴 李恩杰《武术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是最新的试行法。
“武术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分析”提出了“随圈”的概念,用现代科技来定义得分标准。
随圈需要用触摸屏,传感器阵列是另一种选择。
太极推手的技击目的是“在保持我方平衡的前提下破坏对方平衡”,现代科技可以在赛场上凸显太极推手的技击目的。
用现代科技来定义推手得分是太极拳走向奥运会的有效途径,同时得分制又将影响太极拳的训练。
本文将用力学原理来讨论太极拳的技击机理。
小可大。
例如,对方可以有很大的势,而作用力可能为零,相当于对方猛击我方,却被我方完全避开了。
什么是势呢?军事上攻势凌厉有三个方面——速度、素质和后援。
打拳的攻势在于速度、质量和支撑(简称这个组合为动量)。
攻势凌厉并不等于胜利,如赤壁会战,曹操几十万大军的大势被周瑜一把火烧了。
打拳时不管对方有多大的攻势,我们可以再加一些进去,使对方原来已经很大的速度加大,借势加势而令对方自取其败。
例如,对方掤势攻过来,我方将捋势加于其上,使对方向侧后向失稳。
对方捋势来拉我方,我方将挤势加于其上,捋挤都攻入对方重心。
对方挤势来推我方,我方用按势接招。
我方的按势有两个步骤:第一步用按势化解对方挤势,对方被化解后转攻为退;第二步我方将按势加于对方的退势,把对方抛出。
详解太极拳的杠杆效应,这个关键点往往被大多数人所忽略!
详解太极拳的杠杆效应,这个关键点往往被大多数人所忽略!太极拳是一门包含许多力学原理的拳种,比如摩擦角原理、杠杆原理、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等等。
特别是在太极推手中,这些力学原理的应用更是常见。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杠杆效应在太极拳中的应用,许多人都忽视了原来杠杆效应还有这个窍门。
太极拳与杠杆原理杠杆原理是力学的基本原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应用,比如井的舀水装置,修理汽车用到的千斤顶等等。
什么是杠杆的定义呢?杠杆就是“在力的作用下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的坚硬物体”。
它包括哪些力学要素呢?杠杆构成的力学要素一个完整的杠杆,包括了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五个要素,而且缺一不可。
根据杠杆原理,人们如果通过特定的方法,使动力臂比阻力臂长,就能达到小力撬动大力的目的。
这就是阿基米德能说出“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这样不朽名言的原因。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可见,我们练习太极拳,特别是太极推手,要达到小力打大力的目的,就必须通过杠杆原理,使自己的动力臂长于对手施加的阻力臂。
许多常年练习太极拳的拳友,可能早已听说过杠杆效应,但是在实践应用中,他们往往会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根本无法达成小力打大力的目的。
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是否学拳天赋不够,不能继续进步。
搞懂杠杆原理这个常常被忽略的因素是什么呢?我们再来复习一下,杠杆原理必备的五要素,它们是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我们通过阿基米德的名言,不难发现,杠杆原理的难点在于寻找“支点”,而且之所以能成为“支点”,它必须具有不动的特性。
必须借助这个不动的支点,我们才有可能通过延长动力臂的方法来撬动地球。
我们练拳时,最常见的谬误就是一动无有不动!当你这样练的时候,就意味着不动的支点不复存在了,也就不可能制造出杠杆效应了。
野马分鬃我们拿“野马分鬃”一式来看。
我们右腿插入敌方双腿间,扣住敌方右侧大腿,此时我方右腿应该保持“不动”,形成支点,敌方的重心点与支点间距离形成阻力臂,我方右手接触点与支点形成动力臂。
视频太极拳特有推手训练方法“中定荡力桩”教学及荡力原理分析!涨功夫!
视频太极拳特有推手训练方法“中定荡力桩”教学及荡力原理分析!涨功夫!“中定荡力桩”无论是对太极拳的套路训练,还是太极拳推手训练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视频演练教学演练“中定荡力桩”是陈式洪派太极拳所特有的一套推手训练方法。
它的理论根据来源于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这一定律是说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
“中定荡力桩”不管是左右练法还是前后练法,都是利用双腿的相互支撑。
蹬动与地面形成的反作用力来提高运动员的下盘功夫。
随着训练的不断深入,运动员的下盘力量迅速增加,对大地的蹬力就越大加上两腿之间力量的回荡和之身中正,就会产生内气膨胀和随遇平衡的效果。
实践证明,训练效果明显。
那么,“中定荡力桩'又是何人所创呢?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太极推手和散打同时试验性地迈入竞技体育的行列。
如何训练运动员?使他们尽快的掌握推手的要领,提高推手的技术水平?这个课题摆在武术工作者面前。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太极推手热也刚刚兴起,他们扬言:“十年之后太极拳的中心在日本。
”时任济南武术馆馆长的李恩久先生坐不住了,他要亲自带队训练,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式。
为此,李恩久先生开始了超乎太极思维惯性的探索。
百家之长,皆为我用,拜百师为师,不断从各类拳种中吸取营养,拜读太极拳前辈关于太极推手的经典论述,以及现代体育运动的各类教材,结合物理学的力学原理不断的探索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训练运动员的下盘功夫使他们在短期内掌握太极推手的扎实技术,除了传统的训练方法外,竞走运动员的腰胯训练,铅球运动员的出手动作,田径运动员的爆发力都成为李恩久先生反复研究和揣摩的对象。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总结,他终于创编了两套“中定荡力桩”将古老太极文化和现代竞技体育揉合在一起,闯出了一条竞技推手的新路子,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式。
数十年来运用这个训练模式培养出了一大批太极拳及太极推手人才,在国内外大型比赛中培养了15位全国推手冠军,1999年在全国太极拳锦标赛上李恩久先生的弟子又获陈式太极拳冠军。
太极推手的劲力原理与发力原则
太极推手的劲力原理与发力原则太极推手必须围绕两项基本任务和一个根本目的来进行。
两项基本任务是:第一,加强对太极劲力机理的认识,使拳式动作更加符合太极拳拳理的要求。
第二,通过对太极劲力机理的认识,探寻太极推手的发劲规律。
在两者基础上,努力使拳式招法的实用性得以有效的实施,这才是太极推手训练的根本目的所在。
学练和掌握太极拳技术,其实就是对太极拳劲力机理进行不断认识、逐步提高和实际应用的过程单纯健身除外。
练习太极拳,不仅要通过套路动作的演练来感知动作本身的拳劲,还要通过推手训练来提高拳式动作的质量,更需要通过推手训练来感觉和体会自己劲力所存在的状况和运行方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知劲”。
同时,要在认识自己劲力的基础上去体会对方劲力的运行状况和感知对方劲力与招法在推手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懂劲”。
那么,在推手的练习过程中,推手动作怎样才能更有利于感知和体会对方的劲力与招法的变化呢?按《太极拳论》中的要求,那就是“不过不及,随曲就伸”。
在推手训练过程中,两个人的动作应该做到“无过”,无过称为“沾”,过则称为“顶”;应该“能及”,能及称为“粘”,不及称为“匾”;应该“随曲”,随曲称为“连”,不随而曲称为“丢”;应该“就伸”,就伸称为“随”,伸得太早,则称为“抗”。
就是说,在推手训练过程中双方的动作要力求协调一致,努力做到“不过不及,随曲就伸”,要“沾、粘、连、随”,并尽可能避免出现“顶、匾、丢、抗”等四种毛病的出现。
我认为:“不过不及,随曲就伸”即是太极拳推手训练中对动作的具体要求,而“沾、粘、连、随”则可以说是对推手训练中内力感觉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动作与劲力更加和谐统一,才能提高对太极拳架招法的理解,才能使我们真正地做到“知劲”和“懂劲”,才能培养和提高“听劲”的敏锐感觉,在此基础上,才能灵活地运用“棚、捋、挤、按、采、例、肘、靠”等八种劲法来化解对方劲力,并借其劲力,最后通过发劲去破坏其技术效用,使其被动并受制于我,以达到“借力打力”的目的。
太极中的力学原理
太极中的力学原理太极推手之妙不似长拳直冲直打,而在于圆的运动,用粘随劲顺引对方的力,从而改变敌方的重心。
这种利用人的大多数关节,如腕、肘、肩、胯、膝、脊椎等作弧线的化解技术,既是推手的主要防守技术,也是转守为攻,曲中求直,达到以小胜大,以柔制刚的手段。
这种技术在运用中,仅产生旋转,不发生位移。
作用在A点上的力F,其方向与L垂直,由此产生了M=F*L=F*AO的转距,使骨杠杆围绕转动轴O转动。
曲线化解技术要求“周身一动无有不动”、“动作处处走弧线”、“触之则旋转”的力学依据就是尽可能利用最多数量的身体之间的相对运动,使外力作用在骨杠杆上仅产生转矩。
这种弧线技术还可以使曲线上的任何一点变成直线运动的起点。
因为曲线上任何一点的运动方向始终与相应的半径垂直,这些就成为曲中求直中“直”的起点。
借力打力的力学分析推手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四两拨千斤”,这是形容推手技巧之高。
推手中通常把借力发力,打击对方的各种技法叫做“招法”。
在借力打力中常用了如下力学技巧:惯性和力的合力的原理。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都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这种属性就是惯性。
太极推手中的“引进落空”正是利用了惯性,又恰当地利用力的合成来达到以小胜多的效果。
例如:甲用肩背向乙胸“靠”,乙则及时转腰闪身,使甲的靠力落空,甲受惯性支配,身体继续向前扑而失去平衡,这时乙顺势在甲背后朝运动的方向一“拨”,使甲身体沿着运动方向产生加速度,跌得更远更快。
反关节时利用杠杆原理。
太极推手中的撅臂动作。
当甲用右手推乙左肩时,乙左手腕外旋反捋住甲右前臂接近腕部作为支点,同时乙用右前臂前曲贴住甲右上臂外侧作撅臂动作,这时甲如不及时变换(如将肘曲抽),那么,作用在上臂上的力,会使甲产生向乙的左后方位移。
应用动量定理。
推手发力时讲究脚、腿、腰三者完整一气。
在与对方身体相触后,有意识地向对方身上不断加力(但还是要求在“不丢不顶”的基础上),要有滔滔不绝的跟踪“长劲”,迫使对方失去平衡而跌出。
太极拳推手力学原理
太极拳推手力学原理太极拳推手力学原理太极的整个训练体系其实就是浑圆力的培养与运用。
站桩、拳架、抖大杆、拧太极尺.发力等基本功是力量的培养,而推手、散手则是力量的运用。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推手力学原理,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1、推手中杠杆力原理的运用无论是单推手还是双推手,都避免不了前臂的交叉接触,而在搭手的瞬间,在杠杆原理的权衡之下,位置是否合理,是占便宜还是吃亏等问题就会出现。
一般在双推手中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 甲用前臂的中间一段压在乙的前臂腕关节处,这种搭手形式显然是甲占了便宜的。
而这个如此简单的问题,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用手去推手,而要尽量用自己靠近肘关节处的前臂的后段去搭对方的腕部。
(2) 双方搭手以后,甲的手臂比较靠近自己的身体,而乙的手臂前伸较长,离自己的身体较远,那么此时甲方在形式上又有利于乙方。
就如掰手腕一样,甲方曲臂而乙方直臂,孰利孰亏,一目了然。
(3) 推手中,手臂无论在上还是在下,都不可直线的去推、拧、压、抬。
因为直线运动产生的力是平面的绝对力量,而不是平衡均整的浑圆力。
正确的做法应是利用关节的曲折做相反的杠杆运动推手力学原理要点。
即把前臂看成一根撬棍,把双方两臂交叉之处作为支点,利用身体的重量或脚蹬地的反作用力来完成简单的杠杆运动。
以上三种情况就充分体现了杠杆原理在推手中的作用。
2、推手中斜面原理的运用在太极拳的训练过程,无论两臂的姿势如何变化,都要保持一定的身体安舒度。
两臂永远都是一个斜面的间架。
两肘始终保持横撑竖裹之力,不能抬平。
因为一出现平面,就没有力量了。
如果非要抬平不可,那么我们就干脆将肘关节在上,腕关节在下,形成一个向下的斜面,仍不失斜面原则。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战的需要,当对方进攻时,如果我们以平面应对,因毫无支撑力所以很容易给对方创造机会,甚至承受对方百分百的力量。
而以斜面应对,由于斜面特有的支撑力,会大大降低对方的'力量,起作用的只是其一部分力量。
物理学定律与太极推手
物理学定律与太极推手中华武术经过漫长发展的历程,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勇毅,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内容。
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研究中国武术,已成为必然趋势,武术与当代科学的各个学科,诸如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的互相渗透、结合成为当今武学发展之前沿潮流。
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给古老的武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使其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也为武术的进一步推广与普及奠定了基础。
《武林》杂志在这方面做了很有益处的工作,登载了一些探讨性文章,尽管这项工作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我们毕竟是做了,通过互相讨论、研究,总是越来越接近科学的本来面目,其意义之大和前景之广都是不可忽视的。
下面我就《武林》上所载探讨物理学动量定理在太极推手中应用的几篇文章谈一下我的观点。
一、物理概念在前几篇文章中都提到了物理学的“动量定理”这里我想对该定理及有关物理概念作一较全面说明。
质点(或质点组)的动量定理是用来描述力在一段时间内的累积效应与质点运动状态的变化之间关系的物理学定理。
F=mdv/dt是众所周知的牛顿第二定律最精确的瞬时东量表达式,这里F是外界合作用力,dV是受力者瞬时速度改变矢量,dt是相应的改变时间,m为受力者质量。
由上式可得:Fdt =mdvd t=md vd (mv)=md v +v d m又:在牛顿力学研究范围内dm =0∴.d(m)=mdv故有:Fdt=mdv=d(mv)如果考虑从时刻到2时刻一段时间内的作用效果,则:Fdt-(m)=m v2 -m V此处了化下dt是力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对时间的定积分,叫做该力在这段时间内的冲量。
(如果在1至。
时刻内F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则:了F(2-t)公式了P2-下1(即∫下dt=m2m可)即动量定理,用文字叙述为:“在一段时间内,作用于物体上的力的冲量等于该物体动量的增加量。
这里有几点需强调说明:①此处T代表物体所受合力的冲量,如果物体同时受几个力作用,则这些力都要考虑进去。
太极拳推手中攻与防之生物力学原理
皮拉提斯運動計畫對促進社區肥胖中老年人身心健康之成效探討前言皮拉提斯運動被認為能增進身體柔軟度、肌力、平衡、改善身體組成及預防跌倒,對老化所引起的問題如步態平衡等亦有效果,為適合中老年人健康促進之措施。
鑒於此,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社區肥胖中老年人在接受皮拉提斯運動訓練之後,其生理功能及情緒狀態之成效,並比較接受與未接受訓練者其生理功能及情緒狀態之差異。
問題背景皮拉提斯運動由德國學者喬瑟夫.皮拉提斯首創,融合體操、拳擊、東方的瑜珈、太極、坐禪及古希臘羅馬的養生方法發展而出,本研究內容包含:(一)暖身運動 10 分鐘,搭配學習呼吸法,讓身心靈於進行時合而為一。
(二)主要課程:約 40分鐘,共 28 個動作,包含增加身體熱度,強化上半身、體幹部、下肢肌力動作,提高脊柱及關節可動域、及伸展背部的肌肉、提升容易僵硬肌群之柔軟性動作,結合意識及呼吸休息動作。
(三)緩和動作:配合呼吸慢慢放鬆,約 10 分鐘。
研究動機台灣老年人口於民國82年已達到7%,正式成為老人國,至民國95年10月底內政部統計已達9.94%,且94年臺閩地區國民兩性平均壽命也增加至77.42歲,男女平均壽命也分別達74.5歲與80.8歲,顯示老年人口增加及壽命延長是一趨勢。
依艾瑞克森的分期,中老年期為 45 歲及以上人群,其人口數在95年10月底已佔總人口34%,約全國三分之一,因此中老年族群照護的需求與重要性日漸凸顯。
因為不良的生活形態與習慣正是形成慢性疾病之主因,而健康促進在此族群更不容忽視,應於進入老年期之前即開始,以促使成功的老化。
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目的欲探討社區肥胖中老年人在接受皮拉提斯運動訓練之後,其生理功能(含身體組成、肌力與肌耐力、柔軟度、平衡能力、心肺耐力)及心理狀態之成效。
此外,將進行接受皮拉提斯運動訓練與未接受訓練者生理功能及心理狀態差異之比較。
研究方法第一節研究設計本研究為類實驗研究設計、採雙組前後測量方法,以皮拉提斯運動為介入措施。
太极拳推手的机理
太极拳推手的机理太极拳是推手的基础,推手是打拳的检验和提高。
只有明确原理,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才能出功夫。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推手的机理。
太极拳推手的机理一、太极拳的内在运行方式1.物体与人的动平衡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重心的概念。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每个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其各部位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在一点上,这就是物体的重心。
一个物体若重心偏离了支撑它的底盘就会倾倒。
陀螺在旋转时产生转动惯量,不断变化方向的离心力形成对称产生动平衡。
此时,由于它的重心垂线与中心线重合,陀螺仅以中心轴端接触地面,就能保持稳定转动。
重心在物体上的位置是可以根据它的体积和比重计算出来的,如果是同一质量并对称的物体,其重心位置就在物体内的中心点。
以台球为例,它的重心在球心,当杆子击到球面中心点时,其作用力贯到球的重心,台球就顺着这两点的延长线滚出。
如果杆子击到球的侧面,它就会偏转。
同理,人站立时,重心点在小腹的中部。
但是,由于人体在运动中的形状是变化的,所以重心也会随之变化。
2.太极运动中的动平衡经过长期基本功、站桩和太极拳的训练,身体能做到以下各要领:虚领顶劲、收颔、竖项、含胸拔背、松腰落胯、气沉丹田……使得身体对拉拔长。
此时,身形配合裹臀、屈膝、圆裆、双脚趾抓地,使两腿成为具有弹性的“悬臂梁”托住上身。
以此身架支撑,两侧相对称的沉肩、坠肘,可类似天平方式调整身体的平衡,达到立身中正。
太极拳以腰为主宰,带动全身螺旋转动,将松开的身体节节依次徐徐卷拢成一个松、整、圆、活的整体。
由于人是双脚着地的,身体扭转到一定幅度就会被自锁,而太极拳通过“往复要有折叠,进退要有转换”,可以达到运转自如。
其具体过程为:当腰向左转时,依次带动胯、左腿逆时针转动至左脚,通过全身各关节的曲率及虚实变化,左脚底在对地面碾转中不断改变着力点,使左脚起到一个轴端作用,让身体经左侧过渡旋回,身向左转,其作用力促使胯及右腿反向顺时针转动,使重心沿“∽”路线逐渐向右移动。
“四两拨千斤”的关键
“四两拨千斤”的关键李文江【期刊名称】《少林与太极》【年(卷),期】2018(000)012【总页数】1页(P57)【作者】李文江【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如何理解太极拳推手的“四两拨千斤”?“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推手中的比喻,即以小力破大力,是借劲使劲,即借对方进攻之力,自己只须使用较小的力量去改变对方力量的方向,破坏对方身体重心,使对方发出之力与我之力变成一个合力去战胜对方。
人们称道“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却往往容易忽视了“牵动”两字。
逻辑上讲,“牵动”是“拨千斤”的前提,“四两”是前提向结果的过渡。
“牵动四两拨千斤”是形容,而并不是技术的客观再现的效果。
“牵动四两拨千斤”从字面上容易使人产生“四两”的力则可“拨千斤”之感,结果许多人把“牵动”两字给忽略了,这是问题的根结所在。
“四两”太极之力就能“拨千斤”,关键在“牵动”。
从力学原理来说,“牵动”“千斤”须有千斤以上的力,则千斤方可动。
然太极拳是武术,不是物理学的机械做功,它是人的行为。
人是能动的,具有思维性的创造。
“千斤”要“拨”,则要有上乘功夫“借力”,借力打力,“牵”字由此而来。
推起手来,你来我往,意在“拨”对方,施力于“拨”。
对方之力刚出,我顺其力略一“牵”,对方因“牵”而动,我稍事一“拨”(此力可能会远远超过“四两”),百十余斤的人则失其根基而动。
笔者以为“四两拨千斤”的根本是“牵”字,一“牵”字表现太极推手之精华。
“牵”字里含防、击、推、拉、带、拽、拨、抹……含对太极拳推手两种矛盾共存、共克的唯物、客观、主动把握的主观意识和技巧。
如果我们在“牵”字内意识到如此之多的技术内容和观点,对“牵动四两拨千斤”也就不会简单地理解成“四两”之力便可“拨千斤”了。
“牵动四两拨千斤”只是形象地说明“牵动”的前提,而并不能理解成一种必然的结果,也不适合把这种形象的说法作为技击技术的规律,更不能主观上认为这是一种太极拳的精华,它只是说明了一种太极推手的现象。
太极拳的推手原理
太极拳的推手原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重要拳术,以其独特的内家功夫和推手技法而闻名。
太极拳的推手是太极拳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推手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稳定性和灵活性。
推手的原理源于太极拳的核心理念和运动原则。
推手练习的核心原理是“用意不用力”,即力量的使用要依靠内力而非外力。
太极拳强调以意导气,以气驭力,通过意念来驱动身体的运动。
在推手中,运用柔软的力量,在保持自身稳定的情况下,通过身体的转动和变化来传递和吸收对方的力量。
这种力量传递基于两个重要的原理:虚实和粘附。
虚实是指身体的空虚和实质的区别。
推手中,身体的虚空状态可以使对方力量无从着力,从而达到避让和转移对方力量的目的。
虚实的运用需要通过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动作来实现。
在推手中,身体要保持低沉、松散而内聚的状态,重心始终稳定在丹田,同时保持脊椎的竖直和头颈的挺拔。
通过身体的松紧掌握,可以实现身体的虚空状态,使对方无法有效地施加力量。
粘附是指身体与对方的接触状态和保持力量传递的连续性。
在推手中,要通过轻微的触碰和接触,以意念来感知对方的力量变化和动向。
通过粘附,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力量和意图,从而作出相应的反应。
同时,通过粘附可以保持双方的联系,使力量能够持续地传递,而不会被对方的力量所断绝。
粘附的实现需要通过细腻的触觉和灵敏的意识来掌握,需要在保持对方粘连的同时,保持自身灵活的应变和转化。
在推手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原理是“四两拨千斤”。
这是指通过正确的力量运用,以小搏大,以弱胜强。
太极拳推手中,力量的使用不是用肌肉的力量进行对抗,而是通过意念和内力的发挥,以巧妙的技巧来迅速控制和化解对方的力量。
这要求推手者在扎实的基本功基础上,通过细腻的感觉和准确的判断,找到对方的力量空隙和破绽,并以巧妙的技巧进行反击和控制。
除了以上的原理,太极拳推手还依赖于身体的协调性和整体性。
太极拳注重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运动,通过整个身体的统一变化来实现力量传递。
太极推手力学(续一)
作者: 沈寿
出版物刊名: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页码: 41-48页
主题词: 太极推手;随遇平衡;太极拳;手运动;降低重心;丹田;腹式呼吸;借力;蓄劲;运动过程
摘要: <正> 17.物体有几种基本平衡状态?在推手运动中是否都能应用? 物体有三种基本平衡状态,即: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和随遇平衡。
在力学上通常是用状似驱蛔虫宝塔糖式的锥形体来表示的: 一、稳定平衡:把锥形体象塔一样的放置正直,其园形底面积平稳地放在桌面上,尖端朝上,这时重心较低而处于正中,上轻下重,稳定性极佳,故名“稳定平衡”。
二、不稳定平衡:把锥形体颠倒过来,使之尖端朝下,底座朝上。
这时除了应用力偶原理,象捻陀螺一样使它旋转起来,才能达到短暂性平衡,此外,别无它法。
它的重心很高,头重脚轻,加上底盘只占立锥之地,所以只能有不稳定的、极短暂的平衡。
故名“不稳定平衡”。
吴式太极拳推手的四个基本理论
吴式太极拳推手的四个基本理论吴式太极拳的推手(含技击)理论,与其他流派太极拳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风格特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吴式太极拳推手的四个基本理论。
欢迎阅读!吴式太极拳的推手理论1、阴阳相助的理论太极拳以易理为拳理,以阴阳变化为灵魂。
天地即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存、变化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这两方面因素既对立而又统一,无阳不生,无阴不长,万事万物都是以阴助阳,以阳助阴,阴阳互助。
吴式太极拳的推手或技击要求式势处处都要体现阴阳相助的理论。
比如前进为阳,但意念要放在后面,以阴助之;后退为阴但意念要放在前面,以阳助之;左右上下皆然。
进攻或化解的式子和意念的大与小也是一对矛盾。
进攻时气势要大,可以神充天地,势满寰宇。
但打的点越小越好。
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我们看“太极”的“太”字,是由一个“大”字和一个点构成,其涵义是一个无限大的宇宙,是由无数个无限可分小的点组成的。
宇宙很大,漫无边际,以我们现在的科学科技仍然不能到达宇宙的边缘。
原子极小,但用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还可以继续分裂成更小的粒子。
大和小的阴阳对立理论应用在推手和技击上,要求我们气势可放至无限大,而打的点可以小至极点。
接触点越小,威力越大。
如果对方推我,我化解时想一大片就化不开,我想一个点就容易化开。
我打对方时也是这样,想打他的一个点,对方就无法抗拒,威胁也大。
阴阳的内涵极为丰富,外延非常广阔。
以推手而言,虚实是阴阳,“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刚柔亦是阴阳,“刚在前兮柔后藏,柔在先兮刚后张”;开合也是阴阳,在太极拳推手中所有的阴阳都离不开开合,《五字诀》曰“合便是收,开即是放。
能懂开合,便知阴阳。
”所有的开合都离不开呼吸,“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
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孥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发得人出《五字诀—李亦畬》”。
阴阳之理要贯彻到练太极拳者在体用过程中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各个阶段;功至上乘,对阴阳悟的越透,实践越多,化打的点位越小,所显示的效果就越神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推手的力学原理
太极推手是一种对抗练习,在战术上,讲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在技术上,讲究沾粘连随,发放寓于引化,十分注重用力技巧。
重心稳定的要素
推手是以破坏对方的平衡,迫使对手倒地或移出界外为目的。
所以稳定重心,保持自身平衡,是战胜对方的防守基础。
根据平衡规律:平衡稳定的大小与人体重心垂线的投影点,重心的高低,支撑面的大小三个因素有关,许多太极拳论著中都强调“中定劲”是稳定重心的关键,并对身体任何保持中定作了详尽的论述。
推手在体势要领方面讲求尾闾中正,上下一条线,两手旋转不离正中,腰部要松沉,胯、膝要松活,这些要领都是为了使重心垂线投影点尽量靠近支撑面中心,尽可能降低重心高度,使各方向的稳定角为最大值。
由于人体的支撑在下方,两脚支撑面狭窄,属于不稳定平衡,而人体重心的特点又是随动作而变化,当人体受力发生前俯、后仰、侧弯时,重心可能偏移至体外,发生倾倒或移动。
推手讲求周身均有虚实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手
1
法、步法、身法诸方面。
人体在受外力作用,重心偏离支撑面的时候,通过步型调整,步法变换,使两脚在规则允许范围内,朝有利稳定重心的方向变换虚实,构成新的支撑面;或通过手法、身法的变化,降低重心高度,来稳定重心。
这些有助稳定重心的“补偿运动”,就是为了使身体重心垂线随时保持在支撑面内。
使重心在支撑面内保持最大的平衡角,这是从力学角度保持人体稳定的关键。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周身虚实变化,使人体机能处于最有利的工作状态,从而增强人体的抗倾能力,为发力创造有利条件。
这是人不同于机械体,从生理角度构成平衡稳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