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运动疗法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运动疗法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运动疗法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运动疗法

陈香仙冉雯雯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

摘要:目的:研究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康复训练方法.方法:运用Thera-Band 渐进式康复训练系统,对32名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患者,进行两阶段45天的运动疗法训练,并在运动疗法前后进行临床腰痛触诊与腰功能评价。结果: VAS视觉模拟量尺显示有7人疼痛消失、25人疼痛等级显著下降;Oswestry 腰痛残疾指数呈现显著下降(P<0.05),10个部分相加由康复训练前总分384分,康复训练后降至132分.结论:两阶段运动疗法对非特异下腰痛有显著疗效,Thera-Band渐进式训练系统有助于腰背肌肉本体感觉恢复、增强椎旁肌肉力量、扩大椎间关节活动度,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关键词:非特异性腰痛;本体感觉;运动疗法

中图分类号:G8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Sport Therapeutics of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CHEN Xiang-xian RAN Wen-we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Anhui wuhu 241000

Abstract: Purpose: Research 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methods of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Method: The use of thera-band progressive rehabilitation system, face 32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NLBP) patients, use two-stage 45-day training sport therapy and sport therapy in low back pain before and after clinical palpation and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lumbar. Results: VAS visual analogue scale showed that 7 people have disappeared pain and 25 pain level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Oswestry low back pain disability index showed a significant drop (P <0.05), 10 part of the sum of scores from 384 patients at pre-train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o 132 hours. Conclusion: Two-stage sport therapy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for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Thera-Band progressive training system will help restore proprioception back muscles, enhance strength of paraspinal muscles to expand the intervertebral range of motion, improve ability to regulate the nervous system.

Key words: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Proprioception ;Sport Therapeutics

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NLBP):始发于腰部的症状既没有神经根受累也没有严重的潜在疾患,既不能通过客观临床检查明确其病因,也不能通过实验室检查观察到组织病理学改变的一类腰痛的总称[1]。临床症状主要在下腰、腰骶、骶髂、臀部或腿部一组疼痛的主观感觉的下腰痛(Low Back Pain, LBP)[2]。在成年人群中60%~80%有下腰痛(LBP)史,它被认为是发生率仅次于感冒的世界性流行病,是45岁以下人群最常见的致残原因[3]。根据近年的文献回顾[4-5],引起慢性NLBP的原因包括了软组织、小关节、间盘等微病变所导致的急、慢性疼痛。NLBP有其独特的发展转归规律: 急性腰痛80%-90%均可在2个月内恢复, 但有一半的病例会再次发作, 其中的40%会发展为持续性症状。这种反复发作导致症状越来越重, 造成功能障碍, 20%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明显受限,其中5%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严

投稿日期:2009-5-20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08Xzd012

作者简介:陈香仙(1964~),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运动损伤康复研究。

重受限[7]。对慢性NLBP的治疗是医学上的难题,一直以来,手术治疗一般不被推荐,从大样本临床试验调查的结果显示[8],没有证据证明手术对NLBP有效,除非同时伴有坐骨神经痛、间歇性跛行或脊椎滑脱。运动疗法对慢性NLBP有显著的疗效[9],本文运用Thera-Band渐进式训练系统编制了运动疗法方案,以求证对NLBP疾病的疗效。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拟定和医院诊断非特异性下腰痛32人,其中男10名、女22名;年龄最大62岁、最小14岁,平均年龄51岁;腰背疼痛时间在3个月-21年之间。纳入标准:初次发病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其症状为急、慢性下腰、腰骶、骶髂、臀部疼痛,VAS视觉模拟量尺测试,疼痛度在中、重度(疼痛得分在30-100之间);Oswestry腰痛残疾指数(ODI)。排除肿瘤、结核、骨折、明确感染、坐骨神经痛或根性疼痛综合症脊柱疾患;无系统性疾病、合并肝肾疾病、血液病、肿瘤、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疾患、自身免疫系统疾患、膀胱和直肠功能异常者或极度衰弱者。

1.2 研究方法

在运动疗法训练前后对32名下腰痛患者,进行腰背臀部临床触诊与腰功能评价以及信度评价,运动疗法训练与功能评定均在实验室中进行,康复训练应用Thera-Band康复系统的带、平衡板、球等器具。受试者在运动疗法方案执行期间,停止参与其它康复运动和止痛药物的服用。

1.2.1 腰背臀临床触诊与腰功能评价

① VAS视觉模拟量尺[10]:检测者用拇指压迫下腰、腰骶、骶髂、臀部或腿部疼痛部位。VAS 指数从0~100,由患者直观的在其中划出与自己疼痛程度相匹配的指数,指数分为无痛(0分), 轻度疼痛(1~30分),中度疼痛(30~70分),重度疼痛(70~100分)等四个等级。

② Oswestry腰痛残疾指数(ODI)[10]:OSW指数包括10个部分,第1部分与疼痛、其余部分与各种各样的日常行为(ADL)有关。每一部分有6个程度递进的提问,积分指数从0~5,每项积分最高5分,10个部分合计最大积分指数为50,积分指数越高表示ADL影响越大,功能障碍越明显。

1.2.2 运动疗法(Thera-Band康复系统训练方案)

第一阶段15d:以腰背部肌肉力量与平衡训练为主,每天1练/1h,四项内容逐个完成。①俯卧训练球上,手、脚落地,背部放松拉长背部肌肉;②闭眼单、双腿平衡板上站立交替进行,训练时注意髋部的控制保持稳定,背部处于自然放松位置;③在平衡板上单臂、单腿牵引Thera-Band训练带,在保持平衡板上平衡的前提条件下增加牵引动作,保证骨盆处于自然、放松、稳定位置。④在平衡板上深蹲,向前、左、右单腿踏上平衡板另一腿并上站立。

第二阶段30d:每天1练/1.5h,六项内容逐个完成,每项练习15min。①伸腿抬臀。屈膝坐在地板上,将训练带缠绕于前骨盆,双手着地将训练带的两端按于手下,抬臀离开地面,双

手和一只脚着地不动,伸展膝,保持然后缓慢返回初始位。②团身滚动。垫上腰背落地,收紧双腿并用双臂抱紧,前后滚动。③训练球上阻力式骨盆倾斜运动。坐在训练球上将训练带缠绕于臀部,抵抗训练带倾斜骨盆,保持然后缓慢返回初始位,背伸直。④训练带斜角提举和下坎。双手握训练带站立,旋转身体拉训练带,使训练带穿过身体而举至头顶上方,保持数秒后缓慢返回初始位;旋转身体向下拉训练带使其穿过身体,也保持数秒后缓慢返回初始位。⑤侧屈拉训练带。站位向被拉伸的体侧的对侧倾斜身体,使臀和膝置于额状面,将训练带一端踩于脚下然后用被拉伸侧(对侧)的手握住训练带另一端置于头顶上方,用躯干力量拉起。⑥俯卧伸背。俯卧垫上,双掌、髋及下肢触垫,上肢伸直挺胸抬头。

1.3 统计方法

在Thera-Band渐进式训练系统执行前后,统计腰背臀部临床触诊与腰功能成绩,以积分体现,积分越高腰部功能障碍越严重;评价运动疗法成绩并进行信度测评,临床触诊VAS视觉模拟量尺结果以该次初次测定为准。实验测得所有数据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和处理,以P﹤0.05作为运动疗法效果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VAS视觉模拟量尺结果

运动疗法前对32位的下腰、腰骶、骶髂、臀部、腿部部位触诊,VAS视觉模拟量尺结果显示,32人中4人轻度疼痛、28人存在中度及以上的疼痛。经45天的Thera-Band渐进式训练系统康复训练后,7人疼痛消失、15人轻度疼痛、8人中度疼痛、2人重度疼痛(P﹤0.05)(见表1)。

表1 VAS视觉模拟量尺结果(n=32)

项目无痛(0分)

练前练后

轻度压痛(0~30)

练前练后

中度压痛(30~70)

练前练后

重度压痛(70~100分)

练前练后

人数0 7 4 15 15 8 13 2 康复训练前后VAS视觉模拟量尺的压痛测定时,以该次首次触及痛点时的感觉为最准确,第二次按压同一处时,痛点疼痛感觉没有首次强烈,总之随着按压次数的增多,痛阈也随之增高,相关系数也随之下降,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相似率为(r=0.86),第一次与第三次的相似率为(r=0.73)。

2.2 Oswestry 腰痛残疾指数结果

Thera-Band渐进式训练系统的运动方案执行前后,Oswestry 腰痛残疾指数呈现显著的变化(P﹤0.05),10个部分相加康复训练前总分为384分,康复训练后总分为132分。

表2 Oswestry 腰痛残疾指数(ODI)(n=32)

内容疼痛

程度

生活自

理能力

提物行走坐站立睡眠性生活社会

活动

旅行

(郊游)

指数

总分

练前练后50

18

33

5

41

17

38

12

40

8

29

9

35

11

41

24

33

9

44

17

384

132

注:表2结果是根据每人每项指数相加除以32人所得出。

Oswestry 腰痛残疾指数有10部分组成,每一部分有6个程度递进的提问,积分指数从0~5,10项合计最大积分指数为50。Oswestry 腰痛残疾指数在康复医学、体育康复中被广泛采纳,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可信性系数为0.99,半分离系数“好”。

3 分析与讨论

运动疗法[11]是以运动学、生物力学、生理学、病理学为基础,以改善躯体、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功能障碍为主要目标,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为主要因子的治疗方法。Thera-Band渐进式训练系统是由综合性力量训练系统(渐进式弹性阻力训练系统)、平衡与躯干力量训练系统、手部训练系统、水下训练系统所组成的难度逐级递进的康复训练系统[12]。这一系统在发达国家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疾病的临床康复(其产品弹力带、球、管、指网、平衡板等均由抗拉耐磨的橡胶制成,产品使用安全、场地要求简单,人员便于组织)。运用Thera-Band渐进式训练系统通过神经反射、神经体液等途径,产生生物力学作用,对人体的局部或全身功能产生相应的影响和改变,以改善原来失调的机体状态。其基本作用体现在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和恢复运动器官的形态和功能,促进新的代偿功能形成。感觉运动训练的开发者Dr. Vladimir Janda指出[13]:功能性活动中平衡与反射稳定比力量更重要,恢复运动和功能先决条件要稳定身体,人类出生中枢神经系统就有基本的运动模式,正常人的成长发育是以反馈为基础,人类先保持稳定才能运动。

3.1 Thera-Band平衡板训练对本体感觉的作用

Simon等[14]研究发现,腰痛患者比正常人在腰骶部的位置觉更差,可能是因为脊旁肌肌梭的感觉传入和感觉传入中枢加工的改变。本体感觉的减退和躯干姿势控制能力的降低是慢性腰痛复发的重要原因,治疗中加强躯干肌控制和协调能力的训练,达到本体感觉重建的目的。研究表明[15],运动疗法对慢性腰痛无论是短期(≤6周)、中期(≤6个月)还是长期(≤12个月)都显示有效。本文的康复训练分成两个阶段,训练难度逐渐递增。第一阶段以平衡、稳定为主。通过睁眼和闭眼在平衡板上的平衡和姿势训练,改善躯干本体感觉功能,训练达到降低肌肉紧张性,促进肌肉舒张,改善和恢复运动神经传导与反射弧的完整目的。

由于大部分NLBP患者,腰背部长期存在肌肉肿胀、僵硬和炎症,致使肌肉只能部分使用或完全废用,在行动上出现不同程度的保护性动作。安排平衡板上闭眼单、双腿交替站立的训练内容,增强肌肉感觉与神经反射改善障碍程度。通过平衡训练机械性刺激腰背部肌肉的感受器与肌梭,促进自动姿势反应和反射性稳定;再则经平衡板上单臂、单腿牵引Thera-Band 训练带、平衡板上深蹲及从前后左右单腿踏上平衡板另一腿并上站立,以增加训练难度,改变身体姿势和用力习惯,更能提高稳定性,达到激活下背部深层肌肉感受器,达到多肌群参与运动的目的。当第一阶段结束时,有半数受试者,特别是腰背疼痛时间较短、年龄较小的患者腰背部的疼痛已明显减轻甚至是消失,椎旁肌肿胀基本消失、功能障碍减少。

3.2Thera-Band弹力带对腰背部肌力作用

下腰痛的致病原因较多,病理机制复杂,但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6-17], NLBP与一些易引起腰背肌疲劳地工作(长时间的固定工作姿势,重体力劳动等) 有明显的相关性, 这提示腰背肌的长时间疲劳是腰背痛发生的高危因素。各种原因所致的下腰痛均在不同程度上与腰部肌肉疲劳和收缩能力下降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运动可改善人体生物力学、促进心血管机能,能有效预防50%因NLBP致残[18]。由于大多数NLBP患者椎旁肌肉腰部的腰方肌、腰大肌、骶棘肌、竖棘肌,臀部的臀大肌、臀中肌、犁状肌以及腿部的阔筋膜张肌、髂胫束、半腱肌半膜肌等肌肉的劳损、局部组织呈纤维性改变或肌化粘连,造成脊椎两侧肌力失去平衡,已使肌肉萎缩、肌力下降,甚至出现腰椎间盘退变、腰椎小关节产生紊乱、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同时位于韧带或关节囊中的本体感觉接受器也受到损伤,已影响神经肌肉控制系统对肌肉协调性的控制。第二阶段运动疗法主要增强腰背肌肉力量、加强肌肉本体感觉和恢复躯干活动度;增强躯干肌力和保持脊柱稳定性,改善和重建腰部功能,促进腰背正常活动。六项Thera-Band训练内容:伸腿抬臀、团身滚动、训练球上阻力式骨盆倾斜运动、训练带斜角提举和下坎、侧屈拉训练带、俯卧伸背。动作本身由单关节发展到多关节运动,训练带为肌肉收缩舒张提供阻力,练习要求加快肌肉运动速度和增加密度[18]。训练达到增强脊椎椎间关节、横突关节的活动度,增强腰背部肌肉的位置控制觉和将重心保持在基面内能力,以及多肌群共同参与运动的协调能力。实验结束时大部分患者已能在平衡板上闭眼单、双腿站立时间处长、方向觉清晰、腰背部伸展、前屈时略有疼痛感,功能基本恢复,Oswestry 腰痛残疾指数显著下降。

3.3 NLBP的预防

NLBP预防有减轻痛苦和减少花费的潜在能力,实验显示运动疗法对早期NLBP患者效果尤其明显,90%病人在2周内恢复功能,大多能痊愈。但是,必须加强运动疗法方案的科学性和对患者的指导水平。给予患者姿势再教育,改变日常不合理生活姿势、尽量避免弯腰负重。Katherine 等[19]提出,本体感觉对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和防止腰痛是很重要,在临床上姿势再教育可减少本体感觉器的损伤,其发现300s 的弯腰“懒散”姿势与3s 相比较有明显的减弱腰椎的复位感觉,这是因为长时间的弯腰懒散姿势会普遍破坏本体感受器,从而减低腰背肌肌梭的反应性和腰部本体感觉的传入。总之,早期适量主动运动有助于腰痛缓解,增强脊柱躯干肌肉力量,预防复发显的格外重要[20]。NLBP急性发作期,也有必要适当休息,药物辅助以尽快进入运动疗法阶段。

4 结论与建议

运动疗法第一阶段以平衡和姿势训练为主,控制躯干脊旁肌肌梭本体感觉的减退、促进本体感觉重建,恢复运动神经传导与反射弧的完整,以提高躯干肌协调能力,降低肌肉紧张性收缩。第二阶段以改变腰背骶的肌肉萎缩和肌力下降问题为主,增强腰背肌肉力量和脊椎椎间关节、横突关节的活动度,增强腰背部肌肉的位置控制觉和将重心保持在基面内能力,以及多肌群共同参与运动的协调能力。经过两个阶段的45天Thera-Band渐进式训练系统的运动疗法实践,对照两项评价指标:VAS视觉模拟量尺疼痛等级和Oswestry 腰痛残疾指数与练前比较,均呈现显著的变化(P﹤0.05)。发生NLBP尽早采取运动疗法,有助于疾病尽早康

复和缩短疗程;同时改变不合理的生活姿势以巩固疗效;建议选择安全性高,康复技术易于掌握的产品开展康复训练。

5参考文献

[1] De yo RA, Weinstein JN. Low back pain [J].N Engle J Med,2001,344:363-370.

[2] Koes BW, van Tulder MW, Ostelo R, et al. Cli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low back pain

in primary care: an international [J].Spine,2001,26(22):2504-2513.

[3]吴建贤.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康复对策[D],非特异性下腰痛基础与临床康复进展学术研讨会,黄山,2007年7月.

[4]罗春,王宁华.腰痛患者姿势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23(1):90-93.

[5]Anderson GB.Epidemiologica1 features of chronic low back pain. Lancet,1999,354:581-585.

[6]金文杰,戴力扬.肌肉疲劳与慢性腰背痛,颈腰痛杂志[J],2004,25(2):134-136.

[7]余秋华,王于领,王楚怀.本体感觉与慢性腰痛的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0):947-949.

[8]顾新.下腰痛临床康复医学[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09-216.

[9] Mann ion AF. Fiber typ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 o the human Para spinal muscles: normal values

and changes in association with low back pain [J].JElectromyographyKinesiology,1999,9:363-377. [10]吴建贤.AVS和OSW对腰痛患者疼痛评估的作用[D],非特异性下腰痛基础与临床康复进展学术研讨会,黄于

山,2007年7月.

[11]黄玉山.运动处方理论与应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1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美国Thera-Band渐进式训练系统,骨骼肌肉疾患康复医学培训班,2001年12月.

[13]邱卓钢,本体感觉与软组织损伤的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5):295-296.

[14]Muscle Spindles in Lumbar- sacral Position Sense in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Low Back Pain

[J].Spine,2000,25: 989-994.

[15]Hodges PW. Changes in motor planning of feed- forward postural responses of he trunk muscle in

low back pain [J]. Exp Bra in Res, 2001, 141: 261-266.

[16]戴力扬. 腰背痛的流行病学[J].颈腰痛杂志,2000,21:162-164.

[17]罗盛飞编译王培生.慢性腰痛患者椎旁肌的表面肌电图变化[J].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April 2006, 21(2):142-143.

[18]Nadler SF, Steiner DJ, Erasela GN, et al. Continuous low level heat-wrap therapy for treating acute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J].ArchPhysMedRehabil,2003,84(3):329-334.

[19] Katherine J, Dolan, Ann Green. Lumbar spine reposition sense: The effect of a ‘slouched’ posture

[J]. Manual Therapy,2006, 11: 202-207.

[20]励建安.运动疗法的历史与未来[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2):68.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运动疗法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运动疗法 陈香仙冉雯雯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 摘要:目的:研究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康复训练方法.方法:运用Thera-Band 渐进式康复训练系统,对32名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患者,进行两阶段45天的运动疗法训练,并在运动疗法前后进行临床腰痛触诊与腰功能评价。结果: VAS视觉模拟量尺显示有7人疼痛消失、25人疼痛等级显著下降;Oswestry 腰痛残疾指数呈现显著下降(P<0.05),10个部分相加由康复训练前总分384分,康复训练后降至132分.结论:两阶段运动疗法对非特异下腰痛有显著疗效,Thera-Band渐进式训练系统有助于腰背肌肉本体感觉恢复、增强椎旁肌肉力量、扩大椎间关节活动度,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关键词:非特异性腰痛;本体感觉;运动疗法 中图分类号:G8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Sport Therapeutics of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CHEN Xiang-xian RAN Wen-we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Anhui wuhu 241000 Abstract: Purpose: Research 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methods of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Method: The use of thera-band progressive rehabilitation system, face 32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NLBP) patients, use two-stage 45-day training sport therapy and sport therapy in low back pain before and after clinical palpation and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lumbar. Results: VAS visual analogue scale showed that 7 people have disappeared pain and 25 pain level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Oswestry low back pain disability index showed a significant drop (P <0.05), 10 part of the sum of scores from 384 patients at pre-train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o 132 hours. Conclusion: Two-stage sport therapy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for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Thera-Band progressive training system will help restore proprioception back muscles, enhance strength of paraspinal muscles to expand the intervertebral range of motion, improve ability to regulate the nervous system. Key words: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Proprioception ;Sport Therapeutics 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NLBP):始发于腰部的症状既没有神经根受累也没有严重的潜在疾患,既不能通过客观临床检查明确其病因,也不能通过实验室检查观察到组织病理学改变的一类腰痛的总称[1]。临床症状主要在下腰、腰骶、骶髂、臀部或腿部一组疼痛的主观感觉的下腰痛(Low Back Pain, LBP)[2]。在成年人群中60%~80%有下腰痛(LBP)史,它被认为是发生率仅次于感冒的世界性流行病,是45岁以下人群最常见的致残原因[3]。根据近年的文献回顾[4-5],引起慢性NLBP的原因包括了软组织、小关节、间盘等微病变所导致的急、慢性疼痛。NLBP有其独特的发展转归规律: 急性腰痛80%-90%均可在2个月内恢复, 但有一半的病例会再次发作, 其中的40%会发展为持续性症状。这种反复发作导致症状越来越重, 造成功能障碍, 20%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明显受限,其中5%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严 投稿日期:2009-5-20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08Xzd012 作者简介:陈香仙(1964~),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运动损伤康复研究。

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病 一、定义: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二、病因 1.颈椎间盘退行性变 2.损伤 3.颈椎先天性椎管狭窄:使椎管矢状径小于正常(14-16mm)。 三、临床表现 1.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最高(50-60%)。上肢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2.脊髓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10% -15%。脊髓受压出现不同类型的脊髓损害。 3.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刺激通过脊髓反射或脑-脊髓反射而发生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 4.椎动脉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有:①眩晕;②头痛;③视觉障碍;④猝倒。 四、诊断:中年以上患者根据病史、体检,特别是神经系统检查,以

及X线摄片(正位、侧位、斜位、过伸及过屈位)一般能作出诊断,必要时可辅以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CT、MRI及核医学等特殊检查。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1)领枕带牵引;(2)颈托和围领;(3)推拿按摩 (4)理疗;(5)自我保健疗法;(6)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诊断明确的颈椎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者,或脊髓型颈椎病症状进行性加重者适于手术治疗。 腰椎问盘突出症 一、定义: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二、病因 1.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基本因素。 2.损伤积累伤力是椎间盘变性的主要原因。 3.遗传因素有色人种本症发病率较低;小于20岁的青少年患者中约1/3有阳性家族史。 4.妊娠

三、分型 1.膨隆型:纤维环有部分破裂,而表层完整。 2.突出型: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向椎管,仅有后纵韧带或一层纤维膜覆盖。 3.脱垂游离型:破裂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或碎块掉入椎管内(脱垂型)或完全游离(游离性)。 4. Schmorl结节型:指髓核经上、下软骨板的发育性或后天性裂隙突入椎体松质骨内。临床上仅出现腰痛,而无神经根症状,无需手术治疗。 四、临床表现 1.马尾神经受压: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或脱垂、游离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2.体征 (1)腰椎侧突。 (2)腰部活动受限。 (3)压痛伴放射痛及骶棘肌痉挛。 (4)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 (5)神经系统表现感觉异常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约80%的病人可经非手术疗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作者: 吴琼华文章号: W073526 下腰痛是骨科临床最常见的就医原因。 从专业术语看,下腰痛属于症状学范畴,其实际所指是以腰痛为根本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统称,但不包括伴有其他临床表现的腰椎疾病如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 下腰痛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是医疗支出增加、缺勤、失能(躯体的、心理的因素)的主要原因,成为倍受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 文献报告,成年人每年下腰痛的发生率为 15~45%,一生中有70%以上成年人受下腰痛困扰,男性发病率为 73%,女性为 88%,男女均以 3 5~ 5 5 岁为疾病高发期。 下腰痛的原因众多,发病机理复杂,临床处理棘手,骨科医生难免有这样的感叹患者腰痛,医生头痛。 鉴于下腰痛的高发病率及其危害性,关于下腰痛的健康教育日益受重视。 本文就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一、关于下腰痛的定义从疼痛部位看,下腰痛分布在腰或/和骶部解剖区域。 按症状时间分为: 1 / 16

急性疼痛3月;慢性疼痛3~6 月及发作性疼痛等。 对下腰痛的描述应包括: 疼痛特征(强度、持续时间、发作频次);特异性或非特异性诊断;体能和功能情况;一般特征如性别和年龄及治疗史。 下腰痛的评价方法包括: 1、自我报告,被认为疼痛评价的金标准,因为可以如实反映疼痛特征,但有一定主观性,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此法简单易行,不需要语言描述。 2、问卷调查法 MPQ ,从情感、感觉、评估性方面计分,主要用于临床研究。 3、疼痛画图,画出疼痛区域和强度等。 此外还包括体能、功能性的测试等。 二、下腰痛的危险因素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因素: 包括①年龄,35~55 岁是下腰痛的好发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不可避免,同时腰背肌肌力下降、韧带劳损,严重影响了脊柱的稳定性,使其容易发生下腰痛。 ②健康状况,一般认为,身体健康者,其四肢尤其是躯干肌肌力较强,脊柱稳定性好,而且精神状况也佳,发生慢性下腰痛的概率相对较小。 ③畸形,伴有脊柱后凸、侧凸畸形和下肢不等长的患者,躯体平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与康复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与康复 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是一类临床找不到确切的组织病理结构改变,又不能通过客观检查确诊病因的下腰痛总称。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指下腰、腰骶、骶髂、臀部或腿部一组疼痛的的主观感觉,伴有腿部疼痛、麻木和无力就称为坐骨神经痛。有60%-80%的成年人在生活中有过LBP的经历,是仅次于上呼吸道疾患儿就诊的第二位常见的临床症状,是45岁以下人群最常见的致残原因 英美政府相继颁发的LBP联邦指南把LBP分为三类1.潜在的严重的脊柱疾患:脊柱肿瘤、感染、骨折或马尾综合征等“红牌”性LBP;2.坐骨神经痛:腰痛伴有下肢症状,提示有神经根受累的LBP;3.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始发于腰部的症状,既没有神经根受累也没有严重的潜在疾患的LBP。 一、非特异性下腰痛特点和病因 (一)特点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恢复一般较快。发病3天以内的病人90%在2周内恢复。多样化样本的断面研究预后不理想。这与初级保健的指导水平有关。大多数急性和慢性疼痛问题不管治疗还是不治疗都以其自然的方式缓解。1/3的病人在1周内、2/3的病人在7周内充分地改善。复发很常见,6周内约有40%的病人复发。大多数的复发不致残,但呈现出慢性反复进行性加重。 (二)病因 到目前为止,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病因还不清楚,主要危险因素如下: 1.年龄的增长对椎间盘的直接血供在15-20岁之间丧失,此后椎间盘成为人体中最大的无血供组织,因而椎间盘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从而导致纤维环脆性增加,纤维环容易撕裂。20岁出现纤维环撕裂的人占7%,30岁20%,40岁41%,50岁53%,60岁85%,70岁以上92%。随年龄的增加患腰痛的可能性明显增加。但老年人的其他高危因素(如骨质疏松)增加,导致NLBP最终有转化成特异性LBP(压缩性骨折、椎骨滑脱)的趋势。 2.首次发作史首次LBP发作后,再发的可能性增加4倍。一旦患过LBP,即有可能再发第二次。NLBP病史是最好的LBP预测指标。 3.职业因素职业因素包括搬重物时上举、扭转、身体震动以及重复次数,以及心理状态(职业满意度)相关。研究发现工作时躯干屈曲>60度,总时间>5%,躯干旋转>30度,总时间>10%,搬物负重>25kg,一天工作重复>15次,

电脑中频合并超短波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价值分析

电脑中频合并超短波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16-11-11T13:32:24.13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0期作者:陈小鹏符信萍陈德生 [导读] 腰痛临床上也称为“腰脊痛”,指的是一种以自觉腰部疼痛为常见临床表现的疾病。 宁都县人民医院江西宁都 342800 摘要:目的探讨电脑中频合并超短波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门诊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之间收治的8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中频电治疗,实验组接受电脑中频合并超短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实验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75%,两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接受电脑中频合并超短波治疗,整体效果较为理想,可作为患者首选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电脑中频;超短波;非特异性下腰痛 腰痛临床上也称为“腰脊痛”,指的是一种以自觉腰部疼痛为常见临床表现的疾病。下腰痛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包括非特异性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以及潜在的严重的脊柱疾患。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腰骶部疼,部分患者还存在合并性下肢疼痛、麻木等表现,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骶髂关节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腰骶部肌筋膜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椎小关节紊乱、腰椎滑脱症、腰肌劳损、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多数下腰痛患者首次发病时,症状持续时间在4-8周左右,随后能够自愈,但患者的复发率相对较高。导致患者发生腰痛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神经源性疼痛、稳定性丧失疼痛、软组织源性疼痛、小关节突源性疼痛以及椎间盘源性疼痛等。本研究对电脑中频合并超短波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价值进行了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门诊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之间收治的8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与女性构成比48:32,最小年龄13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47.4±19.2)岁,最短病程1年,最长病程5年,平均(3.1±1.1)年。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40例,男性24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6.7±17.2)岁,平均病程(2.9±0.7)年,实验组40例,男性24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7.7±18.7)岁,平均病程(3.4±0.8)年,由此可见,不同观察对象之间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资料比较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本次医学研究所用治疗设备为为USWB型超短波电疗机以及爱沃斯ECM99-ⅡB型电脑中频治疗仪,对照组观察对象接受连续20min的中频电治疗,实验组观察对象在上述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接受连续20min的超短波微热量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后休息一周在接受第2疗程的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本次医学研究通过视觉类比法(VAS)和腰痛功能障碍问卷(ODQ)对两组观察对象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判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其治疗效果划分为痊愈、显效、好转和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医学研究通过SPSS17.0软件分析和处理所得数据。计数资料通过X2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通过(x±s)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和表示,其他数据资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处理,如果所得分析结果P<0.05,可以证实两组数据资料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实验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两组治疗结果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本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接受电脑中频电合并超短波治疗,与常规的单一中频电治疗相比,效果更加理想,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超短波温热效应有助于患者淋巴和血液循环系统功能的改善,进而减轻患者的痉挛和疼痛状态,强化白细胞的吞噬作用,达到消除炎症的作用[1]。超短波是一种高频电疗法,不需要暴露患者的治疗部位,且穿刺深度较深,因而适用于行动不便患者以及急性腰扭伤患者[2]。同时,超短波治疗还能够消除其水肿症状,提高机体内炎性物质的吸收速度,进而提高机体的代谢速度。中频电治疗有助于患者周围神经兴奋性的提高,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组织代谢功能以及生物膜的通透性,松解软化你粘连的瘢痕组织,进而疏通神经,达到减轻和抑制疼痛的作用[3]。 综上所述,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接受电脑中频合并超短波治疗,整体效果较为理想,有助于患者疼痛症状的改善,以及机体正常功能的恢复,可作为患者首选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阔,张春燕,刘艳.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个体化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6(6):188-189. [2]安丙辰,李秀清,王颖.腰痛穴指针配合超短波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5(10):993-995. [3]曾勇,邹佳华,邓光锐,等.核心肌群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0):252-253.

下腰痛的鉴别诊断

下腰痛的鉴别诊断(转载) 发表者:温满清1442人已访问 腰痛是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西医的肾脏疾病、风湿病、腰肌劳损、脊椎及脊髓疾病等所致腰痛,是骨科、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中常见的疾患。治疗手段多种多样,但关键是找出引起腰痛的基础疾病,对因治疗,才有可能获得最佳疗效。 病因病理 引起腰痛病的原因很多,约有数十种,比较常见的有肾虚、腰部骨质增生、骨刺、椎间盘突出症、腰椎肥大、椎管狭窄、腰部骨折、椎管肿瘤、腰部急慢性外伤或劳损、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等。 腰背部是人体用力最多的部位,为人体提供支持并保护脊柱,对长期在办公室久坐而缺少运动的人,或是因为工作需要久站的人,长时间维持一个体位或姿势太久,就容易造成腰背部的疼痛并引发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也有的是在重复性损伤后积累发病。很多慢性腰痛病人与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有关,原因可能是骨筋膜间隔内压升高导致腰背筋膜下间隙消失,肌肉血流量下降,疏松脂肪组织变性。由于这种损害,造成了患者无论是多走、多坐还是多卧,都会腰疼,即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容易产生腰疼。这是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重要临床特征。 腰痛(图2) 腰痛是指腰部一侧或双侧疼痛连脊椎的一种症状,男女均有发生,女性居多。据统计,妇科门诊以腰痛为主的患者约占就诊数的10%。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腰肌劳损长期从事站立操作诸如纺织、印染、理发、售货等工作的妇女,由于持续站立,腰部肌腱、韧带伸展能力减弱,局部可积聚过多的乳酸,抑制了腰肌的正常代谢,也可导致腰肌劳损而引起的腰痛。经常背重物,腰部负担过重,易发生脊椎侧弯,造成腰肌劳损而出现腰痛。 二、泌尿系统感染由于女性的尿道短而直,且尿道外口靠近肛门,常有大肠杆菌寄生,加之女性生理方面的特点,尿道口污染的机会较多,若忽视卫生,则容易发生泌尿系感染。腰痛以急、慢性肾盂肾炎所致者为多,表现为腰部胀痛、严重者沿输尿管放射至会阴部。除泌尿系统感染外,泌尿系结石、结核等疾患,亦会引起腰痛。

下腰痛的康复

下腰痛的康复 下腰痛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共有症状,病人常以此为主诉就诊。本症的发病率很高,就诊人数占外科的首位,康复科门诊人数的30%。下腰痛可急性发作,多数为慢性或迁延不愈,伴有腰部形态改变和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劳动。近年来,各国用于下腰痛的费用逐年上升。据统计,美国每年花费于下腰痛的医疗费用约240亿美元,加上误工影响,年损失达500亿美元,可见本症除对患者造成痛苦外,也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多年来,医学界对下腰痛的病因、分类、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有不少问题缺乏明确一致的看法。因此,对下腰痛的深入研究仍是今后预防、医疗和康复医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本章主要讨论由急慢性损伤及脊柱退行性病变所致下腰痛的康复治疗。 一、概述 下腰痛是指以下背部、腰骶部和臀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可伴或不伴下肢放射痛。 病因 1、脊柱本身的疾患 (1)脊柱的急慢性损伤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折、脊柱滑脱、椎弓崩裂等。 (2)退变性骨关节病如椎管狭窄、脊柱不稳、小关节紊乱等。 (3)发育异常及姿势性疾病如移行椎、脊柱侧弯、平足等。 (4)脊柱炎症、结核、肿瘤。 2、椎管内疾患如炎症、肿瘤等。 3、脊柱旁肌筋膜疾患如急性腰扭伤、慢性劳损、肌筋膜炎、棘上、棘间韧带损伤等。 4、骶髂关节疾患如骶髂关节扭伤、分离、结核、致密性骨炎等。 5、内脏疾病牵涉痛类疾病 (1)妇科疾患如子宫及附件炎、盆腔肿瘤等。 (2)肾脏疾患如肾结石、肾肿瘤、肾下垂、肾盂肾炎等。 (3)前列腺疾患如前列腺炎、肿瘤等。 二、康复问题 1、疼痛 2、功能障碍 3、心理障碍 4、反复发作 三、康复治疗技术及原理 下腰痛是多种疾病的共有症状。临床首先应明确下腰痛是何种疾病所致。部分下腰痛继发于肿瘤、结核、化脓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内、外、妇科、神经科等疾病,应及时作原发病因治疗。多数下腰痛为急慢性损伤及脊柱退行性改变所致,为康复治疗的主要对象。对此类患者也需明确病因,详细检查,制定正确治疗方案。 (一)康复评定 下腰痛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对此,于治疗前、中、后均应做详细的康复评定,包括腰椎活动度测量,下肢感觉、反射、肌力检查,步态分析,ADL评定,电诊断及肌电图等。 (二)治疗原则 在病程急性期以消除或缓解疼痛为首要目的,为此作必要的卧床休息及采用各种被动疗法如腰椎牵引、推

颈椎病和腰腰椎病中医辨证

肩背痛总括 [原文]通气太阳肩背痛羌独蒿草蔓防芎 气滞加木陈香附气虚升柴参芪同 血虚当归白芍药血瘀姜黄五灵红 风加灵仙湿二术研送白丸治痰凝 [提要]阐述太阳肩背痛及其兼证的治疗。 [白话解]太阳肩背痛可用通气防风散治疗,其药物组成为羌活、独活、藁本,甘草,蔓荆子,防风,川芎。如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陈皮,香附;如兼气虚者,可加当归,白芍。若兼血瘀者,加姜黄,五灵脂,红花。如风邪日久者,加威灵仙;若湿滞 经络者,加苍术,白术。如因风痰凝滞经络者,用青州白丸子(卷次三十九)研末送吞。 [按语]肩背痛的成因不一,以风寒湿三气袭入足太阳经的居多,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中医文献中关于痹证的论述始于《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留连于筋骨,则痛病难已;病深日久,营卫之行涩,皮肤不营,则麻木不仁”汉·张仲景《伤 寒论·太阳篇》论述了太阳风湿的辨证与治疗:“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痛, 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虚浮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 去桂加白术汤主之。”除此之外,仲景治疗历节病、太阳风湿、湿痹的许多处方,如 甘草附子汤,乌头汤、桂枝芍药知风汤等,至今仍为临床常用效方。肩背痛若属风重 的肩背牵强面痛,湿重的痛时麻木面沉重,寒重的痛势较甚若兼见气郁风湿阻络者,其痛常固定在一处,治宜理气行滞;如兼气虚的,其痛时止时作,治宜补益气阳;血虚夹风的,其痛夜间较而时发时止,治宜养血祛风;倘因血瘀者,其痛多发于夜间而 痛无休止,治宜活血祛瘀;风邪久郁而致肩背牵强作痛者,治宜通络祛风;湿滞经络者,肩背麻木,治宜健脾通络;因风寒阻滞经络而痛者,多伴见呕吐痰涎,眩晕等症状,治宜祛风化痰。中医治疗肩背痛,除内服方剂以外,还可结合外治疗法,如外用药剂的外敷或涂搽,以及针灸、推拿等。太阳经肩背痛大致相当于西医学的肩关节周 围炎、颈肩综合征、冈上肌腱炎、及部分颈椎病等骨关节疾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收效颇佳,可采用内服消炎镇痛药和活血通络中药,结合在病变局部施以推拿等手法治疗。患者自身也需积极配合,进行上肢的练功锻炼,以加快恢复活动功能。 通气防风汤:羌活独活藁本甘草蔓荆子防风川芎 方中以羌活发散太阳经风湿,配以独活,祛风胜湿之力尤佳,独活长于祛下焦风湿。 二活合用能散周身风湿,利关节,止痹通。藁本、蔓荆子、川芎此三物皆性善上行,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管理指南》文字稿 .doc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管理指南

目录 背景 (3) 中国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管理指南 (4) 1.概述 (4) 1.1概念 (4) 1.2流行病学 (4) 2.临床表现 (4) 3.病因及发病机制 (5) 4.诊断与预后评估 (6) 4.1概述 (6) 4.2病史采集 (7) 4.3体格检查 (7) 4.4脊柱触诊和活动试验 (8) 4.5影像学评估 (8) 4.6预后因素 (8) 5.治疗 (9) 5.1药物治疗 (9) 5.2物理/康复治疗 (11) 5.3有创治疗 (13) 5.4认知行为疗法 (14) 中国急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管理指南 (20) 1.概述 (20) 1.1概念 (20) 1.2流行病学 (20) 2.临床表现 (20) 3.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4.诊断 (22) 4.1概述 (22) 4.2病史采集 (24) 4.3体格检查 (24) 4.4影像学诊断 (24) 4.5心理因素 (24) 4.6症状不能缓解患者的再评估 (24) 5.治疗 (25) 5.1保守治疗 (25) 5.2药物治疗 (26)

背景 长久以来,腰背痛(Low Back Pain,LBP)一直是困扰人类生活与工作的常见疾患之一,严重的腰背痛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运动功能障碍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在美国,约1/4的成年人每三个月便会出现一次持续至少1天的腰背部疼痛[1],且7.6%的成年人在过去的1年中至少出现过一次剧烈的急性腰背痛[2]。腰背痛目前已成为患者就医的第五大常见原因[2,3]。 每年由腰背痛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数额巨大。仅1998年,美国直接用于腰背痛治疗的医疗花费总额就同比增加了263亿[4],相关的间接花费更是无法估量,仅每年用于支付腰背部损伤性疼痛的劳动赔偿费用就高达总赔偿额的2%[5]。虽然我国目前尚无相关精确统计数据,但由于腰背痛所产生的诊治、康复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劳动力丧失而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也必然十分巨大。 目前,部分欧美国家对于非特异性腰背痛[6-8]都已制定了相关的临床诊疗指南。然而,我国作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腰痛的人群年患病率高达26.1%[9],却至今缺乏针对非特异性腰背痛的诊疗规范。鉴于此,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参考欧美等国家近年相关指南,结合中国国情、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及腰背痛诊治特点,进而制定中国急慢性非特异腰背痛诊疗指南。

颈椎病、腰椎病引起的颈肩腰背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拔毒透骨膏临床使用观察 颈椎病、腰椎病引起的颈肩腰背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针对临床上的非手术疗法很多,诸如口服药物及注射药物治疗,主要以缓解疼痛及改善肢体活动等为主要治疗目的。但毒副作用大,不易长期使用。经多年临床观察研制出的拔毒透骨膏,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300例病人均为门诊病人,确诊为颈椎病、腰椎病。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20例;年龄20-81岁,平均49.1岁;病程3天-4年;颈椎病144例,颈型79例,椎动脉型19例,神经根型21例,脊髓型12例,交感神经型13例;腰椎病156例,腰间盘突出66例,椎管狭窄30例,腰椎滑脱19例,骨质增生退变,腰椎骼化,隐性脊柱裂等共41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8例,对照组13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诊断如下。颈椎病: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②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③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脚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腰椎病: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史。②腰痛或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③下肢可能出现相应受累神经支配区的运动及感觉障碍。X线片显示,腰椎呈退行性改变。cr检查可明确疾病发展程度。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局部贴敷拔毒透骨膏,每次24-48小时,隔24小时后再次贴敷,两周为1疗程。对照组给予复方南星止痛膏(主要成分为生天南星、生川乌、丁香、肉桂、白芷、细辛、川芍、徐长卿),贴敷方法同治疗组。此外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局部制动、牵引及按摩等辅助治疗。 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 首先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 aloguesc ale,VA S)评分结果,并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根据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判定疗效。临床控制:患者症状消

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试题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单选题: (一)风寒痹阻: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 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二)血瘀气滞: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三)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四)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 (五)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多选题: (一)颈肩疼痛 慎起居、避风寒,防风寒阻络致经脉不通,引发疼痛。 3.配合医师行颈椎牵引,及时评估牵引效果及颈肩部疼痛情况。 4.遵医嘱行中药熏蒸、中药塌渍、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拔火罐等治疗。 痛点处可行穴位揉药或涂擦治疗。 6.遵医嘱正确应用镇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二)眩晕 1.评估眩晕的性质、发作或持续时间,及与体位改变的关系。 2.避免诱发眩晕加重的姿势或体位。 3.做好防护,外出有人陪同,动作应缓慢,避免快速转头、低头,防跌倒。 4.指导患者正确佩戴颈托。

(三)肢体麻木 1.评估肢体麻木范围、性质、程度及与体位的关系。 2.指导患者主动活动麻木肢体,可用梅花针或指尖叩击、拍打按摩麻木部位,减轻或缓解症状。 3.注意肢体保暖。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蒸、理疗、电针、刮痧等治疗,避免烫伤或意外损伤。 5.遵医嘱行颈椎牵引,及时巡视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有麻木加重,告知医师,适当调整牵引角度、重量、时间等。 (四)颈肩及上肢活动受限 1.评估活动受限的范围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2.患者生活用品放置应便于取用。 3.指导协助患者正确的体位移动,按摩活动受限肢体,提高患者舒适度。 4.指导并协助四肢关节功能锻炼,防肌肉萎缩。 (五)不寐 1.枕头高度适宜,避免颈部悬空。 2.保持病房安静、整洁,通风良好。 3.睡前服热牛奶、温水泡脚,按摩双侧太阳穴,印堂穴,听舒缓轻音乐,不宜饮浓茶或咖啡。 4.遵医嘱行开天门、耳穴贴压(耳穴埋豆)等治疗。 5.遵医嘱应用镇静安神药物,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6.因夜间疼痛影响睡眠时可给予颈椎小重量持续牵引。 3.起床时,先将前托放置好位置(将下颌放在前托的下颌窝内),一手固定前托,一手放置患者颈枕部,扶患者坐起,将后托放置好(一般长托在下),调

下腰痛机制及康复策略

下腰痛机制及康复策略 浙江医院康复 科 章睿

下腰痛概述?下腰痛是一组彼此有内在关 联的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 在不同的患者中,其核心病 理变化可有很大不同,但外 在表现均为疼痛。 ?下腰痛的康复主要采用运动 训练、生活指导、物理因子 治疗、药物治疗与矫形器治 疗。

可能导致下腰痛的四个环节 1.1.腰部组织结构的损伤及继发的病理变化腰部组织结构的损伤及继发的病理变化 2.2.感觉传入系统的病理改变感觉传入系统的病理改变::传入系统的病理改变:痛觉过敏(放大的痛觉反应)、触摸痛(非有害性刺激引发的疼痛),如脊髓损伤、截肢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当疼痛刺激高强度(持续、密集)的传入脊髓背侧神经元,这些神经元逐渐形成了敏感化神经元,机械性刺激感受器接收的阈下传入信号变为痛性刺激化神经元,机械性刺激感受器接收的阈下传入信号变为痛性刺激.. 3.3.大脑认知的改变:痛觉大脑认知的改变:痛觉““记忆记忆”” 4.4.情绪改变:焦虑与抑郁情绪改变:焦虑与抑郁

下腰痛病因分类 由严重疾病的“红色预警”所致(2%2%))? 1.1.由严重疾病的“红色预警”所致(?如:肿瘤、感染、骨折、其他(马尾 ?综合症、脊柱外因素等) 10%)) 由神经根受压所致(<10% ? 2.2.由神经根受压所致(< 由“非特异性”机械因素所致(8585--90% 90%))? 3.3.由“非特异性”机械因素所致( 非特异性腰痛?---- ----非特异性腰痛

非特异性腰背痛 ?起源于骨骼肌肉的机械性腰背痛,疼痛感受器位于:骨、关节突关节、肌肉、结缔组织、骨膜、椎间盘第三层纤维环和血管周围组织。神经根和脊髓没有受累,没有恶性病变和椎体外病变的证据。

腰肌劳损者的5种运动康复方法

腰肌劳损者的5种运动康复方法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损伤、腰臀肌筋膜炎等,实为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一般可以外敷(古顺敷堂腰肌贴)冶疗,掏宝有,同时配合下列运动锻炼: 01 仰卧保健 腰肌劳损患者自然仰卧,注意双脚、双肘以及头部等五点支撑在床上,然后用力挺起,使腰、背、臀部离开床面,维持感到疲劳时,再恢复平静的仰卧位休息,按此方法反复进行10分钟左右,每天早晚各锻炼一次。 02 转胯运腰 两腿分开,稍宽于肩,直立全身放松,双手叉腰,调匀呼吸。胯部先向左、再向前、向右、向后,围绕腰的中轴,做水平转圈动作。转胯1圈为1次,可做15-30次,再反方向做同样动作。其转圈的幅度逐渐加大,上身要基本保持直立状态,腰部随胯部的旋转而动,身体不能过分的前仰后合。 03 倒走 选择相对开阔、平坦、安全性好的场地进行倒走。双手叉腰或左右摆动,挺胸收腹,行走时脚尖稍离或轻擦地面。倒走时还要配合深呼吸,即起步时深吸气,向后退步时深呼气。如上反复练习,可根据场地情况走直线或圆圈,最好坚持每日2次,除了准备和放松活动,

每次倒行5~10分钟。倒行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步履适中、快慢适度,全身放松,以锻炼后少量出汗、轻微的疲劳感次晨消失为适宜的运动量。 04 增强腰部肌肉力量 身体直立,双手置于头后部,腰要打直,膝盖微屈,然后慢慢向前弯腰,直到上半身基本与地面平行,然后再慢慢抬起恢复初始位置。 05 单侧抱膝运动 仰卧位,双膝屈曲,然后臀部用力夹紧,收缩腹部,再双手抱单膝靠近胸部,然后恢复原来位置,重复5次,换另一侧膝部。此运动可牵拉下背部及膝后方肌肉及对侧髋部肌群。 腰肌劳损自测 1 久坐、久站或弯腰时腰痛,弯腰双手搬起重物时,腰痛会加重。 2 劳累时腰痛加重,休息时减轻;适当活动和经常改变体位时减轻,活动过度又加重。 3 不能坚持弯腰工作,常被迫时时伸腰或以拳头击打腰部以缓解疼痛。 4 腰部肌肉的起止点按压会疼痛,压揉一会儿会明显缓解。腰部有压痛点,多在骶棘肌处,髂骨脊后部、骶骨后骶棘肌止点处或腰椎横突处。

下腰痛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康复_胡永善

收稿日期:2003-04-10;修订日期:2003-06-08 作者简介:胡永善(1948-),男,江苏籍,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运动的中枢性控制与周围性影响的研究 专家笔谈 下腰痛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康复 胡永善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 200040) 摘要:下腰痛为临床常见病,尽管其病因复杂,但生物力学的改变始终是一重要原因,下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的生物力学改变无可避免地导致组织病理、生化、解剖等方面的问题,并互为因果,导致下腰痛迁延难愈和反复发作。椎间盘力学特性的改变、椎间盘退变以及椎间盘的突出等与下腰痛的发生直接相关;脊柱运动环节中小关节突生物力学特点的改变,后关节紊乱及由此而引起的不稳定因素对于下腰痛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腰腹肌的稳定性对于下腰痛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见下腰痛的康复治疗必须立足于下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的生物力学改变和变化。 关键词:生物力学;下腰痛;小关节;后关节紊乱;椎间盘突出 中图分类号:R681 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34(2004)02-0073-03 前 言 下腰痛为临床常见病,尽管其病因复杂,但生物力学的改变始终是一重要原因,下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的生物力学改变无可避免地导致组织病理、生化、解剖等方面的问题,并互为因果,导致下腰痛迁延难愈和反复发作,因此,有必要重温一下下腰痛生物力学的一些特点,并制定相应的康复对策。 1 腰椎间盘生物力学特点及其与疼痛的关系 1 1 椎间盘力学特性的改变 椎间盘维持着中轴骨髂的正常功能,通过相邻的椎体来稳定脊柱并维持其排列。椎间盘允许椎骨间相互运动,从而使脊柱具有柔韧性,同时还可以吸收分布到脊柱上的纵向载荷和能量,其结构决定了它具有这多种功能[1,6,7]。 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功能不仅仅取决于纤维环和髓核,也取决于软骨终板。正常椎间的力学功能可总结如下:髓核在静态载荷下主要作为一种液体产生较大的流体静力学压力。髓核中高浓度带负电的蛋白多糖产生的膨胀压力机制,加上纤维环的完整性,可维持椎间盘的高度,并对承载和转移载荷的机制起一定作用。纤维环较高的拉伸模量显示纤维非常适合于抵抗较大的拉伸应力[1]。特别是具有最大拉伸模量的外纤维环能在压缩、弯曲或旋转载荷下,最大限度地减轻椎间盘膨胀和降低纤维环产生的应变。 椎间盘的物理变化(如脱出)一方面是因为腰椎运动环节承受了较高的旋转负荷所致[2]。在人体振动实验研究中,已经确定了腰椎段的运动特征和自振动频率,腰椎段运动环节的组织在全身51H z 自振动频率运动中有最大的受伤可能性[2,8]。许多交通工具的工作频率都接近于人体自振动频率,因此,汽车司乘人员最易患腰背损伤疾病[14]。负荷与承受振动作用时间关系是一条典型的疲劳曲线。当负荷超过70%时,实验样品仅仅只能承受几次振动;当负荷低于30%时,几乎所有实验样品都能承受5000次以上的振动负荷而不出现疲劳现象,在轴向压缩力作用下,骨折总是先出现在终板位置,纤维环不会损伤[8,11]。腰椎承受重复性屈曲负荷和轴向扭转负荷会使终板、关节平面、纤维环及关节韧带等过早出现损伤。另一方面:压缩力引起的椎间盘损伤会加重它的退行性变化,退行性病变的椎间盘稳定性差和向外凸出增大,这时的间盘性能就像一个厚壁圆柱筒,而不是一个压力腔,作用于髓核上的应力就成为较大的压缩应力,而不是相对较小的拉伸应力,髓核也会出现严重的扭曲[7,8]。 由年龄而发生的椎间盘结构、成分和功能退化、以及腰椎过分疲劳或受到暴力损伤造成中轴骨的两种临床最常见疾病:脊椎退变性疾病和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的退化还可以导致相邻椎体的活动受到限制,椎间关节面可能出现退变或进一步加剧,除活动受限外,脊椎退变性疾病还可以引起疼痛,当骨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时将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由于椎

颈腰椎病试题与问答

颈、腰椎病 一、名词解释 1、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 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2、颈肩痛是指颈、肩、肩胛等处疼痛,有时伴有一侧或两侧上肢痛、颈脊髓损害症状。 3、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 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4、腰腿痛是指下腰、腰骶、骶髂、臀部等处的疼痛,可伴有一侧或两侧下肢痛、马尾神经 症状。 5、梨状肌综合征:梨状肌因外伤,先天性异常,炎症而增生肥大粘连,使梨状肌在收缩时 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而引起症状。病人以下肢痛为主要表现,外旋抗阻力时可诱发症状加重。 6、腰椎管狭窄症:是指多种原因所致腰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狭窄,使相应部位的脊髓、 马尾神经或脊髓神经根受压发生的病变。在临床表现上以下腰痛,马尾神经受压症状及神经源性间歇跛行为主要特点。 7、牵涉痛或感应痛:亦称反射痛。是指腰骶椎或腹膜、盆腔脏器疾病时,刺激传递到脊髓 后根或脊髓丘脑束神经元,通过“聚合-易化”或“聚全-投射”作用,使同一节段神经原兴奋,在相应的皮肤支配区出现感觉异常。其疼痛部位较模糊,少有神经损害的客观体征,但可伴有肌痉挛。 8、放射痛:是神经根受到损害的特征性表现。疼痛沿受损神经向末梢放射,有较典型的感 觉、运动及反射损害的定位体征。病程长者有肌萎缩及皮肤神经营养不良性表现。 二、问答题 1、何为颈椎病?颈椎病的病因是什么? 颈椎病是指颈段脊柱病变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目前国际上较一致的看法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受累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病因: 1)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是颈椎病发生和发展中最基本的原因。 2)损伤 3)颈椎先天性椎管狭窄 2、颈椎病的分型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是什么? 颈椎病临床分型为四型: 1)神经根型颈椎病:此型发病率最高,由于颈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钩椎关节或关 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 临床表现为:①受累神经一致的神经干性痛或神经丛性痛,同时的感觉障碍、感觉减弱和感觉过敏等;因脊神经根被膜的窦椎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出现颈项痛;②神经支配区的肌力减退,肌萎缩,以大小鱼际和骨间肌为明显,手指动作不灵活;③上肢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检查:颈部肌痉挛,故患者头喜偏向患侧,且肩部上耸。上肢肌可有萎缩。在横突、斜方肌、肱二头肌长短头腱,肩袖及三角肌等处有压痛。患肢上举、外展和后伸有不同程度受限。 上臂牵拉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Eaton sign:检查者一手扶患侧颈部,一手握患腕,向相反方向牵拉。此时因臂丛神经被牵张,刺激已受压之神经根而出现放射痛、麻木感,为阳性,见于颈椎病。

患上脊髓型颈椎病会引起腰痛吗

患上脊髓型颈椎病会引起腰痛吗 脊髓型颈椎病会不会引起腰痛呢?很多人觉得这种疾病是一种脊髓型疾病,所以说都害怕会让腰部也会出现这种伤害,也害怕患上这种脊髓型颈椎病,如果是这些颈椎病的话,那么颈椎病会更加重,这种颈椎病是很痛的,脊髓型颈椎病还会给颈椎带来很多伤害,导致颈部无法正常活动,那么脊髓型颈椎病会引起腰痛吗? 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指导意见:

它的主要症状是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 受限.颈肩酸痛可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有的伴有头晕,房屋旋转,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有眩晕,猝倒.有的一侧面 部发热,有时出汗异常.肩背部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握物无力,有时不自觉的握物落地.另一些病人下肢无力,行走不稳,二脚麻木,行走时如踏棉花的感觉.当颈椎 病累及交感神经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二眼发胀,发干,二眼张不开,耳鸣,耳堵,平衡失调,心动过速,心慌,胸部紧朿感,有的甚至出现胃肠胀气等症状.有少数人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 颈椎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腰椎管狭窄症等腰椎病同属 脊柱的退行性改变,二者都容易引起神经痛。 脊髓型颈椎病一般是不会引起腰疼的,因为这种疾病针对的对象一般都是颈椎部位,所以说不用担心这种脊髓型颈椎病会危害自己的腰部,这种脊髓型颈椎病一般在及时处理的情况下疾病是可以得到合理的改善,但是大家做治疗的时候必须要用正规的方式来治疗,这样效果会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