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吃饭》赏析课件
合集下载
吃饭

相关评论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 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 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60 年来,钱钟书先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饮 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 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作者逸事
有一次古典文学组的人找他借钱,他问需要多 少,答:‚1000”。他说:‚这样吧,不要提借, 我给你500,不要来还了。‛同一个人两次来借, 他还是如法炮制,依旧对折送人。他当副院长期间, 给他开车的司机兄弟出车上街撞伤行人,急切中找 他借医药费,听清情况后,他问:‚需要多少?‛ 司机答:‚3000”。他说:‚这样吧,我给你1500, 不算你借,也不用还了。‛后来有人说,钱钟书到 底是数学不好,只学了个被二除,假如有人来借百 万,那又该怎样呢?‚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 还会迷信这个东西吗?‛他说。
主要文学作品: 《写在人生边上》 《人 鬼 兽》 《围城》 《槐聚诗存》
主要学术作品: 《谈艺录》 《宋诗选注》 《管锥编》 《七缀集》
返回
内容述评
• 第一段: • 吃饭的‚目的‛及感悟
• • • • • • 分析: 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 结婚; 研究哲学和艺术; 饥渴吃喝与柏拉图《理想国》三等人的区分 政治家的野心与民众的意志
• •
• 1945年抗战结束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 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年 中,其短篇小说《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诗论 《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 • 1949年,回到清华任教。 • 1953年调到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 加了《唐诗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 工作。 • 1966年,文革爆发后受到冲击。 • 1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 •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吃饭

钱钟书精通英、 钱钟书精通英、法、意、德、 拉丁、西班牙等多种语言。 拉丁、西班牙等多种语言。钱 钟书是我国英语界公认的权威, 钟书是我国英语界公认的权威, 当年曾参加翻译定稿《 当年曾参加翻译定稿《毛泽东 诗词》 钱钟书在美国讲学, 诗词》。钱钟书在美国讲学, 其英语口才,技惊四座。 其英语口才,技惊四座。一位 哈佛大学的美国学者说, 哈佛大学的美国学者说,这样 漂亮的英语, 漂亮的英语,算来算去只有哈 佛的一位语言学教授英语水平 差堪同钱媲美。 差堪同钱媲美。
二、钱钟书小说中的幽默
司马长风说: 林语堂堪称幽默大师 林语堂堪称幽默大师, 司马长风说:“林语堂堪称幽默大师,其实他只是提 倡幽默的大师,要讲幽默才能, 倡幽默的大师,要讲幽默才能,散文作家当数梁实 小说作家则老舍和钱钟书各有千秋。 秋,小说作家则老舍和钱钟书各有千秋。”
围城》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优秀…… 《围城》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优秀 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 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夏志清 夏志清
围城》活画了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群像。 《围城》活画了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群像。新中国 成立以后,由于远离战争年代抗战救亡的宏大主题, 成立以后,由于远离战争年代抗战救亡的宏大主题, 这部小说长期受到冷落,尘封30 30年 直到1980 1980年才 这部小说长期受到冷落,尘封30年,直到1980年才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发行。之后,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发行。之后,随着文学风向 的转变,加上海外学者夏志清的鼎力推荐, 的转变,加上海外学者夏志清的鼎力推荐,这部小 说逐渐被读者认可、喜爱。 说逐渐被读者认可、喜爱。
一个偏见》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假如我 《一个偏见》:“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假如我 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 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 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 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 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镜头前的姿态” 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镜头前的姿态”。 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 “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 星期日娱乐。 星期日娱乐。”
吃饭

论点: 揭示吃饭 背后名实 不符、相 互掩饰的 社会人情 世态,针 砭时弊。
吃 饭
肚子(主 两种人生观 宰但不上 台面) 一家之主 做饭 上帝
烹调 音乐、治国 功能
艺术特色
1.巧设陌生化的比喻 (1)‚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处,否则 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不合,不能 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 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 ——钱钟书《谈<拉奥孔>》 追求比喻的新奇性与意外感,注重引发读者陌生化和长久的审美 感觉,是钱钟书比喻理论的精髓。
吃 饭
钱钟书
作者简介
他精通古今中外的学问,他懂得六种外语,他 的记忆力象照相机一般,过目不忘,他的头脑被誉 为二十世纪最具智慧的头脑! 作为作家与学者的钱钟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 代文化语境中与陈寅恪、顾准等人一起成为某种 文化英雄的符号与象征。
文化昆仑 当代第一博学鸿儒
作者简介
面对《管锥编》,有人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 联想之活泼,想象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 记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将广袤复杂 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 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努力沟通中西,融会中西的学者并不在 少数。但从来也没有人像钱钟书这样,以宏阔的视野和强烈的当代性, 将全部的人类文化都作为自己的考察对象,加以融会沟通,抉发出人类 文化话语背后固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课文理解
如何理解‚吃饭‛背后的名实背离,相互掩饰的人情世态。 ‚吃饭‛的实质是为了‚吃菜‛,辨味而不是为了充饥,便成 了我们吃饭的真正目的。但是人们还要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不说 ‚吃菜‛,而要说‚吃饭‛。这就同政治家一样,本来是有自己的 野心的,却偏偏要说自己为了民众的利益和福利。宗教上说:‚上 帝是给人做饭吃的。‛因此‚上帝‛是我们的主人。其实,这‚上 帝‛绝不是我们的主人。因为‚只有为他弄来了饭,给他吃的人‛ 才是我们的主人,才支配着我们的行动。
钱钟书《吃饭》课件

作者介绍
钱钟书(1910-1998),中国现代 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以其独特的 幽默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闻名于 世。
他的作品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多 个领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作品背景
《吃饭》一文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生 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美食和饮食文化的追求也日益增强。
推荐阅读
推荐一些与《吃饭》主题相关的经典 著作和文献,如《食物与文化》、《 餐桌上的文化》等。
推荐一些与钱钟书作品相关的经典著 作和文献,如《围城》、《人兽鬼》 等,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钱钟书的 文学思想和风格。
谢谢聆听
讽刺手法
讽刺社会现象
钱钟书在《吃饭》中运用讽刺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他 通过对餐桌上的种种表现和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讽刺,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丑 恶,让读者在反思中领悟生活的真谛。
讽刺个人行为
除了对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外,钱钟书还对个人的行为和价值观进行了讽刺。他 通过描绘不同人物在餐桌上的表现,揭示了人们内心的虚荣和攀比心理,让读 者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05 钱钟书《吃饭》的影响与评价
文学地位
经典之作
钱钟书的《吃饭》被广泛认为是 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 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使
其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创新突破
该作品在文学形式和主题上都有所 创新和突破,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 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学术研究价值
由于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度,该作品 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吸引了众 多学者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
04 钱钟书《吃饭》的思想内涵
社会批判
批判物质主义
钱钟书通过《吃饭》对物质主义进行 了尖锐的批判。他认为,现代社会中 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精神 层面的追求,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变得冷漠和疏离。
钱钟书《吃饭》赏析课件

• 作为作家与学者的钱钟书,在二十世纪 九十年代文化语境中与陈寅恪、顾准等 人一起成为某种文化英雄的符号与象征。
钱钟书(1910-1998)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学者。字默存,号槐聚, 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生于无锡城书香门第 “钱绳武堂”,古文家钱基博的长子,自幼受到传统 经史方面的教育。
——证明了“肚子”是最主要的东西, 而非附属品。
• (2)核心命题之二:
社会是由两种人组成的,他们有 不同的人生观。——”吃菜”与“吃 饭”的两分揭示了穷人与富人的对立。 同时也讽刺了风流雅士的筵席、批判 了“吃菜”的人生观。
——暗合第一自然段:人类为某 一种目的,“将享受掩饰为需要”
• (三)第三自然段——转折
• 核心命题—— “和谐”,即“完美 的人格,‘一以贯之’的‘吾道’, 统治尽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 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
• 提出和谐社会构想。无论是个人人格, 还是民族文化和国家,作者的理想是 “和谐”而非对立冲突。
• 在作者看来,综合调剂,和谐统一, (“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 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不仅是厨师 做菜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艺术见 解,更是中国许多政治家的理政之道。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41),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6), 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
钱钟书的散文爱用看似荒唐、充满偏见 的话来表达,反话正说,寓庄于谐。但这 “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之词”(庄子语) 中却蕴含着对人生这一严肃重大主题的思考。
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 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 艺术特色。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 智隽永的特点。
钱钟书(1910-1998)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学者。字默存,号槐聚, 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生于无锡城书香门第 “钱绳武堂”,古文家钱基博的长子,自幼受到传统 经史方面的教育。
——证明了“肚子”是最主要的东西, 而非附属品。
• (2)核心命题之二:
社会是由两种人组成的,他们有 不同的人生观。——”吃菜”与“吃 饭”的两分揭示了穷人与富人的对立。 同时也讽刺了风流雅士的筵席、批判 了“吃菜”的人生观。
——暗合第一自然段:人类为某 一种目的,“将享受掩饰为需要”
• (三)第三自然段——转折
• 核心命题—— “和谐”,即“完美 的人格,‘一以贯之’的‘吾道’, 统治尽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 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
• 提出和谐社会构想。无论是个人人格, 还是民族文化和国家,作者的理想是 “和谐”而非对立冲突。
• 在作者看来,综合调剂,和谐统一, (“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 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不仅是厨师 做菜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艺术见 解,更是中国许多政治家的理政之道。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41),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6), 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
钱钟书的散文爱用看似荒唐、充满偏见 的话来表达,反话正说,寓庄于谐。但这 “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之词”(庄子语) 中却蕴含着对人生这一严肃重大主题的思考。
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 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 艺术特色。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 智隽永的特点。
《吃饭》

钱钟书散文的特征
• 1、智慧型的幽默是其散文的一大特征。
钱钟书的幽默‚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 气‛,‚能减少人生的严重性‛。‚决不把 自己看得严重‛,‚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 笑的。‛
• 2、博。‚才气纵横,学贯中西‛ ,他的散文具备 了同样的特质。
《魔鬼夜访钱钟书》:‚反正我是烤火不暖的。我少年 时大闹天宫,想夺上帝的位子不料没有成功,反而被贬 入寒冰地狱受苦,好像你们人世从前俄国的革命党,被 暴君充配到西伯利亚雪地里一样。我通身热度都被寒气 逼入心里,变成了一个热中冷血的角色,我曾在火炕上 坐了三日三夜,屁股还是像窗外的冬夜,深黑地冷……‛
读第二段,思考:
• 第二段的两个核心命题是什么?
• 一是人类所有的创造活动,不仅表示大脑 的充实,而且证明肠胃的空虚;
• 二是社会由两种人组成,他们有不同的人 生观。
• ‚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包括写文章 在内),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 明肠胃的空虚。‛请就这一观点谈谈你 的看法。 • 这里实际涉及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人类所有的活动不外这两个方面,‚穷 则思变‛,物质生活不满足时会催人发 生变革、创新,去开创新的生活。‚肠 胃空虚‛才能‚精神充实‛。
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 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 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 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 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 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 缘故是第二种只有熟食店 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 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 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 为‘局部的真理’。‛ 侯营长有个桔皮大鼻子,鼻子上附带一张脸, 脸上应有尽有,并未给鼻子挤去眉眼,鼻 尖生几个酒刺,像未熟的草莓,高声说笑, 一望而知是位豪杰。
《吃饭》上课用

吃饭和结婚有什么共同点? 吃饭和结婚有什么共同点 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是什么? 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是什么 吃饭中以需要掩饰享受,结婚中以娶人掩饰谋财 , 吃饭中以需要掩饰享受 结婚中以娶人掩饰谋财 名实背离,以虚名掩盖实质 以虚名掩盖实质。 名实背离 以虚名掩盖实质。
中国的饮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合之道。所谓人脉, 中国的饮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合之道。所谓人脉, 所谓圈子,所谓社会关系,所谓资源, 所谓圈子,所谓社会关系,所谓资源,所谓一个人 的能量,所谓友谊,所谓生意和交易, 的能量,所谓友谊,所谓生意和交易,最后通通绕 不开饭局。酒肉虽然穿肠过,交情自在心中留。 不开饭局。酒肉虽然穿肠过,交情自在心中留。
文体知识
这是一篇散文,有议论性质。
课文分析
第一段:名义上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 第一段:名义上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 第二段: 第二段:1、人类所有的创造活动,不仅表示大脑的 人类所有的创造活动, 充实,而且证明肠胃的空虚。 充实,而且证明肠胃的空虚。 2、社会由两种人(穷人和富人)组成,他 社会由两种人(穷人和富人)组成, 们有不同的人生观。 们有不同的人生观。 第三段:完美的人格——和谐 第三段:完美的人格——和谐 —— 第四段:吃饭还有很多社交功用。 第四段:吃饭还有很多社交功用。
作者借吃饭为题, 一、作者借吃饭为题,通过各种类比联想和 巧妙比喻,发表他对人生、 巧妙比喻,发表他对人生、社会诸种现象和 问题的看法。 问题的看法。
类比联想
1.作者从“吃饭”的实质变成了“吃菜” 1.作者从“吃饭”的实质变成了“吃菜”,看出其 作者从 中名实不符现象所掩盖的本质, 中名实不符现象所掩盖的本质,由此联想到生活中 一系列名实错位的矛盾现象,得出了“ 一系列名实错位的矛盾现象,得出了“名义上最主 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的结论, 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的结论,批判爱财 不爱人的金钱婚姻观, 不爱人的金钱婚姻观,嘲弄政客心口不一和以公权 谋私利等不良世风。 谋私利等不良世风。
吃饭

吃
饭
钱钟书
一、作家作品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现代著名学者、小 说家。 著有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 兽· 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学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有议论文性质的散文
三、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1-2):从吃饭说到结婚和政治,论证了论点 :名义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
1、类比联想丰富
2、主要采用类比论证
3、生动地运用比喻说理 4、广征博引
结 束
第二部分(3):阐发“和五味以调口”的传统思想,倡 导“相成相济”的和而不同的社会理念。 第三部分(4):对社会上“请客吃饭”现象进行分析, 针砭时弊。
四、中心思想
作者巧借“吃饭”为题,发表他对人生、社会诸 现象的看法,得出了“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 实往往成了附属品”这一哲理性的结论。
五、写作特点
饭
钱钟书
一、作家作品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现代著名学者、小 说家。 著有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 兽· 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学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有议论文性质的散文
三、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1-2):从吃饭说到结婚和政治,论证了论点 :名义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
1、类比联想丰富
2、主要采用类比论证
3、生动地运用比喻说理 4、广征博引
结 束
第二部分(3):阐发“和五味以调口”的传统思想,倡 导“相成相济”的和而不同的社会理念。 第三部分(4):对社会上“请客吃饭”现象进行分析, 针砭时弊。
四、中心思想
作者巧借“吃饭”为题,发表他对人生、社会诸 现象的看法,得出了“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 实往往成了附属品”这一哲理性的结论。
五、写作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才子姻缘
• 1932年,钱钟书在清华园认识了无锡名 门才媛杨绛。 文学上的共同爱好,使他 俩一见钟情。他俩的结合成为清华园的 一段佳话。1935年钱钟书留学英国前与 杨绛完婚,是年秋天一起去英国留学。
书香人家(“我们仨”)
“从此后,只许死别,不许生离”
淡漠名利
• “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 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吃 饭
钱钟书
作者简介
• 他,精通古今中外的学 问,他懂得六种外语,他 的记忆力象照相机一般, 过目不忘,他的头脑被 誉为二十世纪最具智慧 的头脑!”
“文化昆仑” 当代“第一博学鸿儒”
• 面对《管锥编》有人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 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象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 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记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内 容?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 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
• 读文章,找出文中关键句子,品味 其深刻的哲思及独特的意味.
二、内容赏析
• 主旨:作者借“吃饭”为题发表议论。 意趣并非“吃饭”本身,也非就吃论 吃,而是巧借“吃饭”的由头,通过 各种联想和比喻,批判性和讽刺性地 发表对社会人生诸种现象和问题的看 法。
(一)第一自然段
名义上是最主 要的东西,其 实往往是附属 品
《管锥编》(1979)是一部用文言和札记形 式写成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学术著作,对《左 传正义》等十种古籍经典进行了解读评析。 以文艺为主,囊括中外文、史、哲各个方 面。既有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的重要典籍的大量 引用,又征引别人不经意或不屑援引的笔记、小 说、戏曲。全文共征引四千位作家的上万种著作, 其中西方作家达千人以上,计一千七百八十种著 作,涵括数种语言。
勤奋博学
• 钱钟书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立下“横扫清华 图书馆”的志向,他把更多的时间都用在了读 书上,上课时也是手不释卷地看自己喜爱的书。 据传清华藏书,画线与评点多出自他的手笔。 • 钱钟书还有读大部头字典的兴趣,时时读得开 怀大笑。每读一书,他都要做读书笔记,摘出 精华,指出谬误,供自已写作时连类征引。 • 钱钟书精通英、法、意、德、拉丁、西班牙等 多种语言。
吃菜——吃饭
婚姻中 金钱——女人
知识精英 利益——真、美
政治家
要的东西, 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饭”的实 质变成了“吃菜”,名实背离、主次颠 倒 • (2)由此联想到社会中一系列名不副实 的现象,并予以了辛辣的揭露和嘲讽: • 爱财不爱人的金钱婚姻观 • 知识精英用高尚的名义遮蔽自己实际利 益的获取 • 政治家心口不一和以公谋私。
三 、钱钟书之文风
• 1、文如其人,智慧而又尖锐, • 2、旁征博引、学贯中西 • 3、幽默风趣,调侃之间道出人间百 态。
《围城》
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 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 像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
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 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 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 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 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 高了的新标识。
国内18家省级电视台拟拍大型系列电视片 《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钟书婉言谢绝采访。 “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 吗?”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邀请他前往讲学。实际 授课时间只有8个小时,开价16万美金,交通、 住宿、餐饮费另行提供,可偕夫人同往。钱钟书 不假思索地回绝了。
•
二、钱钟书几部主要著作介绍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 上》(1941),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 钱钟书的散文爱用看似荒唐、充满偏见 的话来表达,反话正说,寓庄于谐。但这 “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之词”(庄子语) 中却蕴含着对人生这一严肃重大主题的思考。 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 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 艺术特色。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 智隽永的特点。
• 作为作家与学者的钱钟书,在二十世纪 九十年代文化语境中与陈寅恪、顾准等 人一起成为某种文化英雄的符号与象征。
钱钟书(1910-1998)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学者。字默存,号槐聚, 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生于无锡城书香门第 “钱绳武堂”,古文家钱基博的长子,自幼受到传统 经史方面的教育。 19岁考清华,数学只得了15分,因中英文特优, 清华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了他。 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 后同赴英留 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旋 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41年曾羁居于沦陷 的上海,创作颇丰。1949年,清华任教。1953年调中 国文学研究所。1969年与杨绛同下到河南“五七干 校”。1972年回京。 1998年12月19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谈艺录》(1949)全书采用传统诗话 的札记式写法,论述中国古代诗歌,尤其 是唐宋以下的诗人诗作。据陆文虎《谈艺 录索引》统计,涉及古代诗话:宋36种, 金元10种,明15种,清代近70种。
《宋诗选注》(1958)提出了新的选诗原 则,在注释上既保持了传统选本的一些基 本特色,又突破了传统选本止于注解、疏 证的局限,对诗歌创作中的许多问题,贯 通中西,做了精见迭出的阐发,对随后的 选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课文赏析
背景
选自《写在人生边上》 (1941年 )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 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 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 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 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 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间。 ——钱钟书
钱钟书在写作散文的当时,并没有 “人生边上”的生命边缘化感觉,相 反,他是充满生命和思想的朝气的, 持有积极入世、干预现实的人生态度。 《吃饭》体现了他纵横捭阖、针砭 时事的青春朝气和才华。
• (二)第二自然段 • (1)核心命题一: “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包括写文 章在内),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 明肠胃的空虚。” ——人类的创造活动源于人类生存的 压力,人类的生存问题首推解决吃饭问题。 ——证明了“肚子”是最主要的东西, 而非附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