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散文之读伊索寓言

合集下载

钱钟书谈《伊索寓言》

钱钟书谈《伊索寓言》

钱钟书谈《伊索寓言》比我们年轻的人,大概能够分作两类。

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且会喜欢而给予保护;我们能够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的尊严。

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妒,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点,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

这两种态度是到处看得见的。

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

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就免不了时常冲突。

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到年辈资格先后的,全证明了这个分析的准确。

把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

先前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

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他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

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

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

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仅仅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

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进步。

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

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

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能够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

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

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很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

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协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

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

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

11 读《伊索寓言》

11 读《伊索寓言》

蝙蝠的故事 天文家的故事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
乌鸦的故事 《伊索寓言》 牛跟蛙的故事 驴子跟狼的故事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材料 手段

结论
《伊索寓言》
逆向求异
人性弱点
延伸求新
更换视角
文章的灵魂:文章开头三段的内容如何理解?
人性弱点
小辈 后生 古代 容忍、喜欢、保护 厌恨、嫉忌 因为我们可以卖老 不能卖老,反而吃亏 现代 现代“老于”古代
钱钟书 卢梭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 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 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 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 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 就处处碰壁上当。”
使纯朴的孩子变复杂, 失去天真
原始主义者 主张复古
相信进步
结论:面对复杂世事,我们也要复杂些!
讨论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寓言故事,谈谈 它的寓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讨论
什么是“阅读”?
阅读是整理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
关于《读<伊索寓言>》
《读<伊索寓言>》是一篇独具匠心的读后感。它 选自于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具有 启人心智的特点,于方寸间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将《伊索寓言》读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课文朗读
《伊索寓言》不宜做儿童读物
推论:
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 也许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 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

《伊索寓言》 读书 思考
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

钱钟书散文《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散文《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散文《读(伊索寓言》钱钟书散文《读(伊索寓言)》【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学士学位。

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

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

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

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钱钟书散文《读(伊索寓言)》比我们年轻的人,大可以分作两类。

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且会喜欢而给予保护;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的尊严。

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忌,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

这两种态度是到处看得见的。

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

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就免不了时常冲突。

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到年辈资格先后的,全证明了这个分的正确。

把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

先前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

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他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

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

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

钱钟书《伊索寓言》的读后感

钱钟书《伊索寓言》的读后感

钱钟书《伊索寓言》的读后感
今天我呀,翻开了钱钟书爷爷翻译的《伊索寓言》,嘿呀,真是有意思得不得了!故事里有好多小动物,吱吱的老鼠、喵喵的猫,还有呱呱叫的青蛙,它们啊,就像动画片一样在书里跑来跑去。

最有趣的是那个乌龟和兔子的比赛!兔子跑得那么快,结果还输给了慢吞吞的乌龟!我心里忍不住想:“嘿,这兔子也太骄傲了吧,活该输掉!”
后来又看到一个讲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狐狸啊,跳了好几次都够不着葡萄,最后生气地说:“哼,反正葡萄是酸的!”我想了想,这狐狸是不是有点不服输呀?老师常说,我们碰到难题,要想办法解决,不能像狐狸那样嘴硬,嘻嘻。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也学到不少道理。

钱钟书爷爷翻译得真棒,简单的故事里有那么多智慧,真是“哇塞”!我决定以后多看书,这样才能变得像小乌龟一样厉害,不怕困难,慢慢爬也能赢!
—— 1 —1 —。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五文档:第3单元 自读文本 读《伊索寓言》 含答案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五文档:第3单元 自读文本 读《伊索寓言》 含答案

一处繁华一页笺,一笔前缘一缕烟。

斯人突破传统,长歌当赞千年。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2.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

——布莱克3.那些仅仅循规蹈矩地过活的人,并不是使社会进步,只是在使社会得以维持下去。

——泰戈尔4.对于一个艺术爱好者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是惊人的。

——卓别林[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嫉忌(jí)(jì)怜悯(mǐn)譬如(pì)衔肉(xián) 狂吠(fèi) 卑鄙(bǐ)吝啬(lìn)(sè) 思慕(mù) 蝙蝠(biān)(fú)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答案】(×)理由:句中有“默默想着”的意思,没有发怒,而“恼羞成怒”意思是“因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与语境不合。

3.大学毕业以后,在家乡苦干10年,终于当上了乡党委书记,衣锦还乡,好不风光。

( )理由:【答案】(×)理由:“衣锦还乡”,旧指富贵以后回到故乡。

含有向乡里夸耀的意思。

与语境不合。

[常识·速览][识作者]中西贯通的学者——钱钟书钱钟书(1910~19xx),现代学者、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1910年11月21日生,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深入研究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进行阅读和研究。

写有著名的学术论著《谈艺录》(1948)、《管锥编》(1981)等,许多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钱钟书同时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5)、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尤其是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语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已被译成多种文字。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读《伊索寓言》钱钟书读《伊索寓言》钱钟书比我们年轻的人,大概可以分作两类。

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且会喜欢而给予保护;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的尊严。

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忌,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

这两种态度是到处看得见的。

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

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就免不了时常冲突。

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到年辈②资格先后的,全证明了这个分析的正确。

从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

先前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

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

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

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

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

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进步。

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

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

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

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

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③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④的感觉。

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

《读伊索寓言》讲课稿

《读伊索寓言》讲课稿

《读<伊索寓言>》讲课稿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寓言吗?大家都笑了,可能会觉得说,我们都多大了,还要看寓言,那不是小孩子看的东西吗?这种说法并不尽然。

有人也曾打过一个很好的比方,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

寓言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

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美国诗人华伦说:“世界是寓言,我们是寓意。

”如果大家有兴趣去阅读世界上那些精美的寓言,我们确实可以从中找到许多生活的答案。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钱钟书先生写的一篇随笔《读<伊索寓言>》,在这篇文章中,他以生花妙笔评点伊索寓言中的几个小故事,对这些古老的故事解读出了他特有的深意。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钱钟书解读的对象——《伊索寓言》(板书:《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

“伊索”是一个人的名字,相传他是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而《伊索寓言》就是根据他讲的故事整理而成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寓言的定义,寓言是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我们这篇课文重在对于《伊索寓言》的解读(板书:读),大家在课前已经进行了深入的预习了,下面我们来整理一下这篇课文的写作思路: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两类人、两种关系入手进行导入,这一部分看似与解读寓言无关,其实却表达了作者对于现代人和古代文明的态度,可以说是全文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第4—12段是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出他非同一般的独到之见。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最后一段,是对文章的总结。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文章开头三段内容如何理解?这三段文字初看与主旨全无关系,实质是文章的灵魂所在。

《读伊索寓言》ppt课件

《读伊索寓言》ppt课件
14
第二部分
《狗和 自己影 子的故 事》的 原意是 什么?
讽刺贪得和多疑
15
有些人没有自知 之明,他们从来 不能承认错误、 改正错误,他们 拒绝批评,老虎 屁股摸不得,谁 如果批评了他, 他会大嚷大闹, 反咬别人一口。 作者用这则寓言 斥责无自知之明 ,掩饰缺点和错 误的劣性。
“可见有些 东西最好不 要对镜自 照。”这个 说法揭示了 某种人怎样 的劣根性16?
迫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返 回
7
第一部分
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 人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 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 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 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 (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 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 了基调。
凶,但面目早经伪装,一时难
以识破,因而人们不可过于天
真。值得注意的是,
返回目录
连接课文小结
第 二 部 29 分
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结合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
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 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 ,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请你谈谈对文章中心思想 的理解。
12
《蚂蚁和促织 的故事》的原 意是什么?
原意是讽刺只 图安逸,只想 不劳而获的人。
第二部分
13
作者的议论 意在批判什么?
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 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 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 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为 别人赚钱的资本。这些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 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关系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 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 自己之实。

隔窗观世的智者言说——钱钟书《读(伊索寓言)》赏析

隔窗观世的智者言说——钱钟书《读(伊索寓言)》赏析

隔窗观世的智者言说——钱钟书《读(伊索寓言)》赏析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是至今被广泛推崇的一部经典之作。

书中,钱钟书通过妙语神思勾勒出他对伊索寓言的深刻赏析,以及自己的深切思考。

钱钟书在全书有多处赏析伊索寓言的细节:例如《野牛之死》,他提及“野牛本是没有脊梁的,归根到底,却是在比力促紧的状况下被植入了空心,乃至踢蟒可有让死飞蛾扑火般的视觉效果”,让人们剖析出它蕴含的深意,有无后果,怠慢付出的代价,以及人们无恒之心常有的预谋和幻想。

另一方面,钱钟书也在全书中多处突出强调了伊索寓言的智者言说——有的是警句,有的是深沉的思想,蕴含的哲理深刻而又用时不拘。

“无非是提示、警告、用慈祥的语言和动情的调调来表达,以严肃自娱之间,表示我们多少有智慧,多少智者有圆解;并且以通俗的形式表达常人智者自忖”。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钱钟书的语言,这种丰富的表现方式实在令读者深受感动,伊索寓言就如窗边的智者,用以此智慧的字句传达着自己的思想,这正是钱钟书认识伊索的智慧的视角。

钱钟书说:“我必将以系统的论述好,将通俗的寓言符号激烈化,将诸种表述能量下体现,在文学叙述和评论推进中,从偶句《野牛之死》及伊索其他故事,将智者言说的智慧以及它的独特深刻性突出表现出来。

”可见,钱钟书通过这部作品,理解伊索的诗句贴近生命本质,展示出伊索的暗藏的智慧与深刻思想。

伊索曾经说过:“行事献礼致学者,声穿山谷大水流,把智慧话说得看,令心赐草根上露。

”伊索提供给人们的口诀,就如钱钟书说的:“伊索曾以智者的言说,来解决人间之事。

他将智者言说当作最后一把叉子,是调停人世之失衡状态最权威的船舷,他至今仍保持这种宝贵的神圣性”,正如此书封面上的。

高一语文 钱钟书 读《伊索寓言》

高一语文 钱钟书 读《伊索寓言》

说谎的放羊娃 乌龟与兔 口渴的乌鸦
“进步”
草皮树叶——西服革履 茹毛饮血——煎炒烹炸 掘穴而居——高楼大厦 两条腿走路——汽车、火车、飞机 结绳记事——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
夜不闭户——防盗门窗
埃及斯芬克斯之谜
有一种动物,早晨用四条 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 晚上用三条腿走路,这是什么 动物?
中心意思
通过伊索寓言与现代社会人事 的比较,说明现代有些人狡猾得很, 我们的头脑要复杂些,要防止碰壁 上当。
小男孩与蝎子
有个小孩在城墙前捉蚱蜢,一会儿 就捉了许多。忽然看见一只蝎子,他以 为也是蚱蜢,便着两手去捕捉他。蝎子 举起他的毒刺,说道:“来吧,如果你 真敢这样做,就连你捉的蚱蜢也会统统 失掉。”
这故事说明,不能共患难的人不是真正的 朋友。
人和他的狗
一个人打点好了行装准备出发。这时,他 看见他的狗仍站在门口打呵欠,便严厉地对它 说:“为什么你还站在那里打呵欠?一切准备 妥当,只等你了,赶快跟我走吧!”狗摇着尾 巴回答说:“主人!我早就准备好了,我等你 等得都打呵欠了。”
这是说有些人不检点自己,还常常把过失 归咎于别人。
这故事说明人们往往喜欢挑剔别人 的缺点,却无视自身的缺点。
公牛与车轴
几头公牛正使劲拉着货车行走,车 轴被压得发出吱吱的响声,牛回过头, 不耐烦地对车轴说道:“喂,朋友,我 们无声无息负担着全部重量,你叫唤什 么?”
这故事是说,那些叫唤得特别响的 人往往干活少,而那些不作声的人往往 承担着全部重量。
小学、初中学过的寓言
亡羊补牢、刻舟求剑、郑人买履、 揠苗助长
狮子与蚊子、狼和小羊、 农夫和蛇、乌鸦和狐狸
《伊索寓言》
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奴隶伊 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 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0余 篇。

读伊索寓言1

读伊索寓言1

形象意义的联想
• 流水与镜子 • 下井与下野
《衔肉的狗》: 流水
镜子
批评
无自知之明的 人,一听到批 评就暴跳如雷
《天文学家》: 下井
下野下台
自欺欺人的 政治伎俩和 野心
救命!
蛙不如牛大 牛不如蛙小
缺点成了优点
反向 黑白颠倒,是非混淆
屠夫祸害人命 《驴子和狼》: 医生治病救人
恶 善
伪善
庸医 误害 人命
充做异类

引申
幸灾乐祸 落井下石 靠“死人” 吃饭的文 人 引申
肥而无蛋 富而吝啬
(为富不仁)
叫我下蛋? 没门!
反向
吃不到 酸
吃 到
不满足 想独占
贪 推演
• 类比引申 • 情节推演 • 反向批判
• 《衔肉的狗》 • 《天文学家》 • 《驴子和狼》 • 《牛和蛙》 • 《乌鸦和鸟类》
引申
反向 推演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1910-1998),现 代文学研究家,字默 存,号槐聚,代表作有: 学术论著:《谈艺录》 《管锥编》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人· 鬼· 兽》 长篇小说《围城》。
伊索(约公元前 六世纪)古希腊寓 言作家。 《读〈伊索寓 言〉》是一篇见解 独到的读后感。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 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 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 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 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 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驴子和狼的 故事
批评狼的愚蠢
我让你逞能
• 总之,这些故事可以看出: • 人类社会的今天比昨天更加—— ——卑鄙、奸诈、伪善、阴险、 凶残了,小孩不宜读。
仔细观察 漫画《想飞的 小乌龟》,开 掘新的寓意

【《读伊索寓言》优秀教案两篇】读伊索寓言钱钟书教案

【《读伊索寓言》优秀教案两篇】读伊索寓言钱钟书教案

【《读伊索寓言》优秀教案两篇】读伊索寓言钱钟书教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读》选自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读伊索寓言》优秀教案两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读伊索寓言》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研读课文,探讨文章主旨。

2、深入领会作者对寓言新颖独到的见解。

3、认真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质疑和释疑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创新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九则寓言阐发的新观点、新看法。

教学难点1、课文开头三段和结尾一段所含蕴的意思。

2、一些疑难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想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读后感。

作者从一般读者读《伊索寓言》所惯常理解的另一面,读出了新意,对原作做出了自己的“别解”。

文章的主题较难把握。

教学宜从剖解作者对寓言所作的引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对主题可作充分的讨论,切实把握准确文章的写作主旨。

在此基础上讨论理解文章的疑难语句。

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疑难语句。

教学步骤一、导入大家以前读过哪些《伊索寓言》故事?这些故事的寓意作者在篇末大多做出了揭示。

那么你读了这些故事后,有什么新的理解吗?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就对原作有了新的看法。

他有怎样的看法呢?课文就给出了答案。

二、伊索和作者介绍三、研读课文,讨论主题1、听课文录音,读准字音。

2、学生重点研读课文4——12段,看看作者对九则寓言分别做出了哪些新的理解,在讨论的基础上填出下表。

故事名称故事寓意引申的寓意蝙蝠的故事讽刺善变者讽刺那些善于用投机方式使用自己的某些资本的人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享乐者挨饿活该影射那些专靠给死人写文章而抬高身价的文人够和它的影子的故事戒贪得讽刺无自知之明、听不得别人批评、不能知错改错的人天文家的故事眼睛总朝上必摔跤讽刺当时的上层政治乌鸦的故事伪装者终现本相讽刺那些品质卑下,嫉贤妒能的人牛跟蛙的故事戒狂妄自大讽刺那些自以为是,嗜痂成癖的人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戒之在贪讽刺那些嗜财如命,极端吝啬的富人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得不到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影射贪心不足的人和害怕别人分抢应得利益的人驴子跟狼的故事错行仁义反受其害批评行医者时或草菅人命总结:以《伊索寓言》为依托,批判黑暗、荒诞、不公正、无理性的社会现实。

读伊索寓言

读伊索寓言

或是“两柄”观的“反对”(相反 相违)
或是“多边”观的“引申”(挪移
成语中常见叠音词释义一法:
常常释为前面或后面词义的情状
戛戛独造——独创之状。 戛戛乎其难哉——艰难的样子。 惴惴不安——不安的样子。 喃喃自语——自语的样子。 津津有味——有味道的样子。 孜孜不倦——不知疲倦的样子。 彬彬有礼——文雅有礼的样子。 炯炯有神—文质彬彬—威风凛凛……
全文小结: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经验的积累, 在恶的一面,人也变得越来越狡猾了, 只有认识现代人的种种伎俩,才不至于 碰壁上当。 化腐朽而为神奇,开生面而破余地。 通过评说寓言,联类引申,刻画形形色 色的嘴脸(识尽俗世中多少花招和机关) 。 思维启神益智,语言妙趣横生。
眉批式随感
探妙:
钱先生首次标举“喻有两柄而复具 多边”,这“纠正”的文字里处处 体现。
第 2 部分: 九则寓言随感
4.天文家的故事 ——讽刺脱离实际,必然摔跤。
纠正——(引申) 讽刺不甘心下台,一心往上爬。
第 2 部分: 九则寓言随感
5.乌鸦的故事 ——讽刺伪装者下场可悲。
纠正——(引申) 讽刺自己得不到好处,千方百计 叫人家也得不到。
第 2 部分: 九则寓言随感
6.牛跟蛙的故事 ——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
纠正——(反对) 讽刺刁钻善变,傲视他人。
探妙
第 2 部分: 九则寓言随感
探妙
2.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只图安逸,不劳而获没有好下场。
纠正——(引申) 讽刺不负责任地弄墨、赚钱、捞名誉。
第 2 部分: 九则寓言随感
3.狗和它自己的影子的故事 ——讽刺贪婪、多疑。
纠正——(引申) 讽刺听不得批评,不能知错就改。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读《伊索寓言》
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
________
帕斯卡尔
走 近 钱 钟 书
文化昆仑 人文知识分子的极品
钱钟书( 钱钟书(1910—1998) )
读《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选自《写在人生的边上》 选自《写在人生的边上》
(开明书店·1941.12) 开明书店 )
读《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作品简介: 作品简介:
作者说: 作者说:“人生据说是一 部大书” 那么, 部大书”,“那么,下面 的几篇散文只能算写在人 生边上。 生边上。” 钱钟书的散文善用丰富的 学识, 学识,诙谐的笔墨挖掘人 性的弱点或劣根处, 性的弱点或劣根处,讽刺 与幽默是其散文的基本格 与幽默是其散文的基本格 调。
方法总结: 方法总结:
***对寓言的处理 对寓言的处理: 对寓言的处理
1)联系现实 引申联想. 1)联系现实,引申联想. (5,6,7,10,12) 联系现实, (4, 9) 2)将原故事改头换面 将原故事改头换面. 2)将原故事改头换面. 3)结尾处作进一步推演 结尾处作进一步推演. 3)结尾处作进一步推演. (8, 11)
***联想的方法 联想的方法: 联想的方法
1)更换批判角度 2பைடு நூலகம்反其意而用之 1)更换批判角度 2)反其意而用之
练一练: 练一练:
运用当代的意识观念重 新解读下面两个故事. 新解读下面两个故事. 1.狗拿耗子 1.狗拿耗子 2.对牛弹琴 2.对牛弹琴
世界是寓言, 世界是寓言,我们是寓意
——华伦 华伦
牛与蛙
牛与蛙
伊索:讽刺不自量力 夜郎自大的人 伊索 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讽刺不自量力 钱钟书:讽刺扬短为长 自以为是 钱钟书 讽刺扬短为长,自以为是 没有 讽刺扬短为长 自以为是,没有 自知之明的人. 自知之明的人 方法: 2)将原故事改头换面 反其义 将原故事改头换面.( 方法 2)将原故事改头换面.(反其义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钱钟书先生,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

十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1932年在清华结识杨绛先生,次年毕业,赴上海光华大学执教。

1935年,先生与杨绛先生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

两年以后,先生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副博士(B.litt)学位。

之后随杨绛先生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

1938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先生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抗战结束后,先生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

在其后的三年中,其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9年,先生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先生受到冲击,并于1969年11月与杨先生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校”。

1972年3月回京,当年8月《管锥编》定稿。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

1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出版。

1998年12月19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钱钟书(1910~2019)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1910年11月21日生。

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是古文家钱基博的长子,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又广泛接受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

1933年大学毕业。

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

同年考取了英国退回庚子赔款留学名额,在牛津大学英国语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归国。

钱钟书 读《伊索寓言》 自用课件

钱钟书  读《伊索寓言》 自用课件

钱锺书先生故去十多年了。临行前,他留下遗言:“遗体 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 留骨灰。”杨绛先生谨守遗言,依之操办后事。 钱先生去了,令人想起弘一法师的临终偈子:花枝春满, 天心月圆。 但悄然西行的钱锺书还是震动了世界,连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也发来情辞恳切的唁电,说:我向这位伟人鞠躬致意, 他将以他的自由创作、审慎思想和全球意识铭记在文化历史中, 并成为未来世代的灵感源泉。 寓居美国的余英时也说:默存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在20世 纪最高的结晶之一,他的逝世象征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20世纪 同时终结。
有学者将钱锺书喻为“文化昆仑”。
这样一个划时代的人物,足令人深长思之。
代表作有:
两部著名的学术论著《谈艺录》和《管锥编》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人· 鬼· 兽》
长篇小说《围城》
欲求幽默,必先有深远 之心境,而带一点我佛慈悲 的念头,然后文章火气不太 盛,读者得淡然知味。幽默 只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 常于笑中带泪,泪中带笑。 ——林语堂《论幽默》
伊索,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因
讽刺权贵,惨遭杀害。所编寓言故事经后人
搜集整理,形成今天可以看见的《伊索寓
言》。他的寓言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在欧
洲文学史上为寓言体裁奠定了基础,并对后
来的欧洲及世界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
伊索,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因
讽刺权贵,惨遭杀害。所编寓言故事经后人
搜集整理,形成今天可以看见的《伊索寓
"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 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 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 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 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 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 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呼唤真我——关于钱钟书《读〈伊索寓言〉》的主题的思考

呼唤真我——关于钱钟书《读〈伊索寓言〉》的主题的思考

呼唤真我——关于钱钟书《读〈伊索寓言〉》的主题的思考陕西省长安一中李振民钱先生的文笔之犀利、尖刻,是读者的共同感受,也是大多数读者崇拜他的主要原因。

但能读懂这犀利、尖刻背后的诚挚的,或者留意、思考过这犀利、尖刻背后的诚挚的,又或者是明白喜欢他的真的原因也是这犀利、尖刻背后的诚挚的,似乎就不那么普遍了。

无论对什么人的讽刺,包括他最痛恨的人,钱先生的态度都是很诚恳的,希望其悔过,希望其摈弃人不应该有的一切,而皈依人的纯朴、善良。

因为他的目的不是漫骂,而在于人性的净化。

比如“人比蝙蝠聪明多了”,听起来像是废话(白说格),但其实包含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有些个人就只比蝙蝠“进化”了那么一点。

即某些人身上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或者叫野蛮性、禽兽性。

但我们听他话的意味,并不是对这些人的漫骂,而仅止于讥讽,期望其修正。

就连作者对《围城》里的人物的讽喻,也是善意的,比如鲍小姐:……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苏小姐道:“鲍小姐行为太不像女学生,打扮也够丢人——”那小孩子忽然向她们椅子背后伸了双手,大笑大跳。

两人回头看,正是鲍小姐走向这儿来,手里拿一块糖,远远地逗着那孩子。

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

在热带热天,也许这是最合理的装束,船上有一两个外国女人就这样打扮。

可是苏小姐常觉得鲍小姐赤身露体,伤害及中国国体。

那些男学生看得心头起火,口角流水、背着鲍小姐说笑个不了。

有人叫她“熟食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改为“局部的真理”。

鲍小姐走来了,招呼她们俩说:“你们起得真早呀,我大热天还喜欢懒在床上。

今天苏小姐起身我都不知道,睡得像木头。

”鲍小姐本想说“睡得像猪”,一转念想说“像死人”,终觉得死人比猪好不了多少,所以向英文里借来那个比喻。

读伊索寓言

读伊索寓言

读伊索寓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初步理解钱钟书先生的观点。

2、理解《读〈伊索寓言〉》中部分寓言的寓意,掌握分析寓言的方法3、体会文章幽默反讽的效果和作者对人性中的各种伪善现象鞭辟入里的批判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2、把握寓言的引申义并联系现实教学设想:1、顺着作者对《伊索寓言》的评断一说到底,然后点破它,以期有顿悟的效果。

2、对文中许多颇有意味的难句,不在理解内容时一一碎讲,待点明作者意图后集中看,或许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景介绍: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讲一个发生在2500多年前的希腊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普通的希腊妇女生下了一个男婴,全家欢天喜地。

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发现这竟是一个哑巴。

可怜的小哑巴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他的意思;再加上他长的又矮又丑,邻居都认为他是个疯子。

但是他的母亲非常爱他,时常讲故事给他听。

母亲去世后,哑巴离家到各地去漫游,因此学到了许多有关鸟类、昆虫和动物的故事。

但是不幸很快又降临在他的身上,命运多舛的哑巴被人抓去当了奴隶。

这个哑巴在黑暗的日子里没有绝望,依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热情。

有一天,他梦见了幸运之神和气地向他微笑,并把他的手指放进他的嘴里,放松他的舌头。

醒来后,他意外地发现自己已经可以说话了。

同时,他也获得了一种非凡的叙事的才能,从而,赢得人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

这个人就是伊索。

这个故事当然不是史实的再现,它只是一个故事,一个寄予了人们对伊索无限敬意的的美丽传说。

伊索并没有写下他的寓言,他完全凭记忆口授。

而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伊索寓言》,其实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德斯收集的寓言以及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编订的。

其中总结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原则。

其形式简洁精练,内容隽永深奥含义于浅显生动的语言中,颇耐人寻味。

2、作者简介:本文选自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作者钱钟书。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读伊索寓言-文档资料

读伊索寓言-文档资料

故事名称
故事寓意
讽刺现实中人
有缺点也自视为 优点
牛跟蛙的故事 戒狂妄自大
老婆子和母鸡 戒之在贪 的故事
狐狸和葡萄的 得不到的东西都 故事 是不好的
富人往往吝啬
诉苦经可免旁人 分甜头
驴子跟狼的故 错行仁义反受其 事 害
行医者时或草菅 人命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1. 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
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
(文章主体)
对现实社会的嘲讽、批判(末段)
学者散文,厚重深广
智慧增长点 我们应该学习作者的品格:
一、博学多识 二、思想敏锐深刻,对人 情世故具有洞明与练达, 具有穿透力、反拨力
疑点探究,理解文章含蕴
朗读1、2自然段,质疑解难
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
1.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 系说起? 明确:
明确:并非如此。 (1 ) 卢梭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 心术,他认为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学坏。 这里卢梭是指出了读寓言可能发生的负面作用。 而本文作者认为,“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 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 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也就是说, 如果社会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孩子们读寓言, 会有益于身心发展。
(1)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 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 作人的 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人 时期。这就使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样浅 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总是喜欢小孩 子,这就使人明白了人们喜欢《伊索寓言》 的原因,即:我们反比古人复杂了,思慕古 代也许只是喜欢其幼稚,也许是为了显示自 己的成熟。作者洞烛世相,就从第一部分开 始。
读第3自然段
明确:
“三重安慰”都是讽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钟书散文之读伊索寓言
比我们年轻的人,大概可以分作两类。

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且会喜欢而给予保护;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的尊严。

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忌,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

这两种态度是到处看得见的。

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

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就免不了时常冲突。

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到年辈资格先后的,全证明了这个分析的正确。

把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

先前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

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他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

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

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

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

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进步。

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

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

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

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

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

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

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

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

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份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一到冬天,蚂蚁把在冬天的米粒出晒;促织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这故事应该还有下文。

据柏拉图《对话篇&middot;菲德洛斯》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

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

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狗衔肉过桥,看见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一只狗也衔着肉;因而放弃了嘴里的肉,跟影子打架,要抢影子衔的肉,结果把嘴里的肉都丢了。

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贪得,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应用到旁的方面。

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麽东西。

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后,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

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

天文家的故事:天文家仰面看星象,失足掉在井里,大叫“救命”;他的邻居听见了,叹气说:“谁叫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呢!”只向高处看,不顾脚下的结果,有时是下井,有时是下野或下台。

不过,下去以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只说有意去做下属的调查和工作。

譬如这位天文家就有很好的藉口:坐井观天。

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

乌鸦的故事:上帝要捡最美丽的鸟作禽类的王,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果然为上帝挑中,其它鸟类大怒,把它插上的毛羽都扯下来,依然现出乌鸦的本相。

这就是说:披着长头发的,未必就真是艺术家;反过来说,秃顶无发的人,当然未必是学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头脑,你想还会产生什麽旁的东西?这个寓言也不就此结束,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老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

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

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么?”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

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

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

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老婆子养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

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它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

从此鸡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贪。

伊索错了!他该说,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已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弃,安慰自己说:“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不吃也罢!”就是吃到了,他还要说:“这葡萄果然是酸的。

”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

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

驴子跟狼的故事: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脚上有刺,请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

”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子踢伤逃去,因此叹气说:“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的,何苦做治病的医生呢!”这当然幼稚得可笑,他不知到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这几个例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

卢梭在《爱弥儿》(Emile)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

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Primitivist),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说的苍蝇,
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到:“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