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构想及湖北的对策

合集下载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
湖 北 社 会科 学 2 0 1 3年第 1 0期
中 部 崛起 与湖北发展・ 长江中游城市群研 究・
长江 中游城市群经济联 系分析
秦 尊文 , 汤鹏 飞
(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7 )
摘 要: 湘鄂赣 皖四省在 中部崛起的背景下联合 打造 长江 中游城 市群 , 本文基于实践和理论测度 两个角度考察长 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 系。 实践方面, 从 交通 、 产业、 市场和区域等 不同角度 , 总结 了长江 中游城市群经济联 系所 开展 的实践。 理论测度 方面, 选择 中心职能模型、 城市流模 型和 引力模型考察 了长 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 系的情况 , 长江中 游城市群经济联 系主要存在 以下特征 : 城 市中心职能度 的“ 金 字塔 ” 结构 ; 重点城市的沿长江、 京广 、 京九重点轴线分 布特征 明显 ; 长江 中游城 市群传统外 向服务部 门具备优势 ; 城 市外 向服务功能的空 间分布表现 出圈层结构 ; 经济联
种, 参考 国内相关研究指标 的选取及代表性 , 本文选择城市 各个产业从业人员为城市功能指标 , 城市外 向功能量 主要取
E o = P o — P  ̄ ( P j , P ) = ( 1 - 一)⑥
i 城市的功能效率 用人均从业人员 G D P表示 , 即
N = G D P I /

i 城市 的城市流强度 为
F i = N i x E 。 = ( G D P I / P j ) x E i = G D P I x ( E i / P j ) = G D E x K ,⑧ 式⑥ 中的 称 为城市流倾 向度 ,即城市外 向功 能占总功

长江 中游 城 市 群 推进 经济 联 系的 实践 分 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低碳发展的跨域治理协调机制构建

长江中游城市群低碳发展的跨域治理协调机制构建

仅 关 系 到 区域 自身 饮 用 水 安 全 和 可 持 续 发 展 , 还关
系 到 长 江 中 下 游 社 会 居 民 的 饮 用 水 安 全 。然 而 , 这 种 流 域性 、 区域性 的环境 问题 就像 ‘ 公 共地 ” 具 有跨 区域 性 , 而 区 域 各 行 政 区 政 府 受 制 于 自身 利 益 , 治
理 此 类 问题 会 陷 入 “ 囚 徒 困 境 ”。 即使 各 级 政 府 十 分 重视 , 但 仅 仅 局 限 于 单 个 区域 进 行 治 理 的 效 果 也 都 不 会太 乐 观 , 最 终会 陷人 “ 公 共 地 悲 剧 ”。 因 此 ,
构 建 中部 生态 环 境更 加 优 美 的城 市 集群 。 3 . 共 享 区域 低 碳 发 展 资 源 的 现 实要 求 低 碳 发 展 资 源 是 长 江 中 游 城 市 群 低 碳 发 展 的 基 础 ,但 是 任 何 资 源 都 具 有 稀 缺 性 和 分 布 不 均 衡

依 赖 于单 个行 政 区治 理 的传 统 模 式 已经 不 能 满 足 跨 区域. I 生的 公 共 问 题 的 治 理 , 跨 域治 理成 为保 护 长 江 中游 水 资源 的 重要 选 择 。
2 . 增 强 长 江 中 游城 市 群 可 持 续 发 展 能 力 的 需- R- 城 市 群 作 为 城 市 发 展 的 高 级 空 间组 织 形 式 , 是 区 域 经 济 增 长 最 快 的 区域 , 也是 人 口 、 工 业 等 相对 集 中 的 区 域 ,因 此 也 成 为 了 地 域 空 间 上 空 气 污 染 、 城 市 病 最 为 突 出 的地 区 。在 我 国主体 功 能 区规 划 中, 长 江 中游 城 市 群 的 功 能 定 位 为 重 点 开 发 地 区 , 是 长 江 中游 城 市 化 建 设 加 快 发 展 的 重 点 地 区 。 然 而 , 随着 该地 区城市 化进 程 的加快 , 区域 的人 口、 产 业 会进 一 步 向城市群 集 聚 , 势 必会 进一 步 强化 空气 污染 、 环 境 恶化 等 “ 负” 外 部 性 问题 , 这对 长 江 中游 城 市 群 区域 环 境 的 承 载 能 力 提 出 了考 验 , 如果这 类 问题得 不 到解 决 , 必 将 制 约城 市 群 的可 持续 发 展 。 这 就需 要 区域 内开展 跨域 治理 , 加 强城 市 之 间的互 助协 作 , 共 同努力 促进 城 市群 低碳 化 、 生态 化发 展 ,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战略目标: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战略目标: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地开始陷 于 “ 龙头之争 ” ,错过了迈进 “ 第 四极” 的一次历史性机遇 。 为 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提高创新能力 ,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 能 力 ,应将长江 中游城市集群打造成继长三角 、京津冀、珠三角 的中国经
济增 长 第 四极 。 二 、 文献 综 述
洲 、湘潭、岳 阳、益 阳、常德 、娄底 、衡阳)和江西鄱 阳湖生态经济 区 ( 南昌、九江、景德镇 、鹰潭、上饶 、 新余 、抚州 、宜春 、吉安) ; 关中平原地区 , 包括西安 、铜川 、宝鸡 、咸阳、渭南 、商洛 ; 成渝地区 ,包括重 庆、成都 、自贡 、德阳、遂宁 、内江 、南 充、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引育
长 江中游城市集群是指以湘鄂赣 三省 现有 的武 汉城市圈 、湖南 “ 3 + 5 ”城市群和郡阳湖生态经济 区等三大 城市群为依 托,通过整体 规划 和集成建设形成 的一体化的城市群集合体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具有 得天 独厚的区位 、便利的交通和相对丰富的资源优势 ,经过多年 的积 累 ,形 成了较 为雄厚 的产业和科教基础 , 且城 市群发展正处于工业化 中期 的初 级发展阶段 , 城市规模体系不断完善 ,是我 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的城市 群之一。 2 0 1 0 年 9月 ,中国发展研究基 金会 在北京 发布 了 《 中 国发展 报告 2 0 1 0 :促进人 的发展的 中国新 型城 市化 战略》 ( 简称 《 中 国发展 报告 2 0 1 0 ) ) 。此报告确立 了今后重点发展 的8 个大城市群 :哈长 ( 黑龙江哈 大齐和吉林的长吉) 、闽东南 、江淮 、中原 、长江 中游 ( 长 株潭 、武汉 城市圈 、昌九) 、关 中平原 、成渝和北部 湾。此外 ,明确 了环渤海 ( 京 津冀 、辽中南 和胶东半 岛) 、长三角 、珠 三角等 3 个 特大城市群 为我 国 经济增长的三极。湖北省社科 院长江 流域经济研究所 所长彭智 敏认为 , 中国希望培育一个新 的城市 群为经 济增长 “ 第 四极 ” 的动机 已十分 明

湖北长江“黄金水道”开发战略研究——以长江荆州段为例

湖北长江“黄金水道”开发战略研究——以长江荆州段为例

一直以来,由于“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州作为我国长江流域防洪最前沿阵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20世纪90年代连续三次的大洪灾后,荆州开始落伍,成为湖北经济带的中部凹陷。

现在对长江流域具有重大防洪功能的三峡工程已经建成,国家又已经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湖北省政府也做出了新一轮长江开放开发的决定,解决湖北长江经济带荆州凹陷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湖北应以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为突破口,重新审视后三峡时代长江“黄金水道”之价值。

一、长江作为“黄金水道”的价值体现(一)航运价值长江是联结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重要纽带。

长江航运不仅是全国水路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国综合运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江流域综合运输大格局中,水、陆、空三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互为补充。

水陆联网方面,东西流向的长江与南北纵贯的铁路干线,“垂直”相连,互相沟通,形成水铁交集的布局。

长江干支流又与国家主干线网、地区干线网和地区支线网相连接,形成了城城相连、城镇相通的水公联运的格局。

江海联运方面,作为联系外部的主渠道,长江将内陆与海洋两个不同范围的航运市场联结融合成一个整体,实现了内河航运市场和沿海航运市场的结合、国内航运市场与国际航运市场的结合。

(二)旅游价值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在全国旅游业占有重要地位,这一区域的重点旅游城市数占全国的1/4,接待外国旅游者数约占全国的1/3,旅游外汇收入约占全国的1/5。

在旅游景观资源方面,长江旅游带从东部到中西部逐渐由以都市、江南水乡园林景观为主向以山水景观为主过渡。

长江流域东部的长江三角洲既有现代化的大都市上海又有六朝古都南京,还拥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的苏州和杭州。

长江中、上游则有以黄山、庐山、鄱阳湖、神农架、长江三峡和峨媚山等为代表的山水自然景观及其与这些自然山水相结合的人文景观。

长江这种旅游景观资源区域格局的互补性,客观上避免了旅游景观的雷同,使人文与自然、历史与现实、都市与田园的旅游景观变换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了长江的旅游价值,促进了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整体的吸引力。

长江中游区域市场发展规划(2017-2020年)

长江中游区域市场发展规划(2017-2020年)

长江中游区域市场发展规划(2017-2020年)2017年10月目录前言 (6)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7)第一节发展基础 (7)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11)第三节重大意义 (14)第二章总体要求与目标 (15)第一节指导思想 (15)第二节基本原则 (15)第三节发展定位 (17)第四节预期目标 (18)第三章商业空间布局 (19)第一节“两横三纵”总体布局 (19)第二节“三核八区”功能分区 (22)第四章健全流通体系 (30)第一节打造流通节点城市 (30)第二节加强流通基础建设 (30)第三节推进物流基地建设 (31)第四节加快发展专业物流 (31)第五节协调发展城乡物流 (32)第五章完善市场体系 (33)第一节引导市场合理布局 (33)第二节完善商品市场体系 (34)第三节健全服务市场体系 (35)第六章增强集聚辐射功能 (37)第一节提升城市商贸功能 (37)第二节增强商贸聚集区功能 (38)第三节提升市场集散功能 (39)第七章发展智慧流通 (39)第一节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40)第二节推动流通智慧化 (42)第八章推动商务供给侧改革 (43)第一节推进流通标准化建设 (43)第二节促进流通集约化发展 (44)第九章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 (45)第一节加快流通领域立法 (45)第二节强化商务综合执法 (45)第三节加强商务诚信建设 (46)第十章推动统一市场建设 (47)第一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47)第二节推动流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48)第三节推动区域市场融合发展 (50)第十一章提高市场开放水平 (50)第一节抓好自贸区建设 (50)第二节对接“一带一路”建设 (51)第三节融入全球市场体系 (51)第十二章重大工程实施 (52)第一节物流体系建设工程 (52)第二节市场体系建设工程 (56)第三节智慧流通工程 (57)第十三章规划的实施保障 (59)第一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59)第二节确保规划组织实施 (60)前言一、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根据《商务部关于加快推进环渤海等11个主要商业功能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要求,制定本规划。

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发展条件以及一些特征

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发展条件以及一些特征

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发展条件:(一)产业特征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长江中游地处中国的鱼米之乡,农业发达,产业化水平较高,农业特色和优势突出。

2010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农业增加值3754.69亿元,占全国的9.3%,远高于长三角城市群的5.7%、珠三角城市群的2.0%和京津冀城市群的5.4%。

拥有一大批有影响的制造业集群。

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已经形成了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并在光电子、重型机械、重大成套设备制造、汽车、轨道交通设备制造、船舶等行业拥有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其中,武汉城市圈的钢铁、汽车、光电子信息、石油和盐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行业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支柱行业;长株潭城市群在工程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行业具有明显的规模和技术优势;环鄱阳湖城市群新型制造业发展迅速。

高新技术产业颇具特色和实力。

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武汉、南昌、长沙、合肥和株洲5个国家级高新区。

其中,武汉东湖高新区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468家,从业人员32.88万人,分别居全国第三、第四位。

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级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带,拥有2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高新区,10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与医药、航空航天、生产性服务业等优势领域。

主要优势产品各有特色。

比较2010年鄂湘赣三省工业产品在全国的比重,可以发现在前十位主导产品中,鄂湘有5种不同类产品,鄂赣有6种不同类产品,湘赣有4种不同类产品。

湖北占全国比重5%以上的工业产品有农业氨磷钾化肥、硫酸、化学农药原药、汽车、纯碱、平板玻璃、房间空气调节器、纱、布、卷烟共10种;湖南占全国比重5%以上的工业产品有:卷烟、化学农药原药、农业氨磷钾化肥3种;江西工业产品占全国比重均在5%以下,占比较高的工业产品有水泥、硫酸、粗钢、生铁、原盐等。

首位城市与捷夫法则的验证——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合

首位城市与捷夫法则的验证——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合
国家汉冶萍公司由清政府于1908年批准湖三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首位城市的长江流域管理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北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合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之后首位城市武汉莫属即使将长株潭合并在一起计长江通信管理局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此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算其城市规模和综合实力仍然远小于武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很久以来武让的长江航运中心也是我国内陆重要国经汉一直就是这一地区的中心城市
因为武汉从来就是一个具有全 国性影响的 口数之比值, 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或地区
大城市 ,它 的辐射 范 围不应 仅 限于湖 北 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 集中程度。 一般认 究得出结论: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经 为,城市首位度等于或 略小 于 2 明结构 济 圈,正在成 为继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 表 省,而应作为更大城 市群 的首位城市 ;也
维普资讯




可 ¨


_ l “l


I - 越
是最大城市人 1 1 3 3的 / ,余类推 。
其进行 整合。
尽管这一推论缺少存在性证明, 但它 确实与大多数后工业化国家的城市规模分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合 我们知道,下一轮经济竞争, 将表
解释和检验这一法则的高潮,结果证明, 情况看,中部的一些交通枢纽地带有一
… 太

l 北近)如把位市汉在 的展会这法靠。 “ ( 8但果首城武放 发也向一则拢 城市首 有东一形城群还 ‘于r 湖省 , 高接考 全省的城市首位度则下降 与此紧密相 关的一 个概 念是 来察 像面 ,而能否 形成 ,,取决’ 部 市‘ ’ 点 i 不是 ‘ ’样成 面是 ,
布惊人的相似。克鲁格曼称其为 “ 经济学 为区域性城市群的竞争。因此,推进长{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分析---------分析背景----------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优势分析(Strength analysis)1.区位条件优势:1)自然地理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涵盖“一江两湖”。

(长江、洞庭湖、鄱阳湖),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2)交通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沿长江两岸相连,京九京广连通南北,黄金水道和沪昆高速贯穿东西,形成了”井”字型的交通网络,全方位地立体地形成了大交通网络格局。

从武汉出发,沿线经过22座县以上城市,平均不到五十公里一座。

京港澳,大广二广,福银,济广,沪昆,沪蓉,沪渝,杭瑞等高速国道穿境而过,再加上随岳高速,长张高速,长株高速,衡邵高速,漳吉高速等交通通道,长江中游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高速公路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为汉长昌核心城市扩大经济辐射范围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武广高速和在建设的沪昆客运专线以及即将建设的武九专线使三大城市圈形成城际交通圈。

3)科技水平优势:首先,现代农业优势突出。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中国的鱼米之乡,现代农业发达,产业化水平较高,农业特色和优势突出。

其次,制造业优势明显。

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一大批老工业基地,如武汉、黄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等,制造业基础雄厚,特色和优势突出。

第三,高新技术优势凸显。

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武汉、南昌、长沙和株洲4个国家级高新区。

4)人力资源优势:该区域科教文化优势显著,有高校260余所,在校大学生277万,两院院士120个。

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区。

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上海、重庆、江苏、湖北、云南、四川、湖南、江西、安徽7个省2个直辖市。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一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渝蓉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重庆、湖北武汉三大航运中心;三是推进长江中上游一、全面开发利用长江经济带势在必行(一)大江大河流域开发已成为世界性潮流莱茵河,全长1400多公里,沿岸居住着5400万人口,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沿岸的德国城市科隆,在跨河发展后,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德国重要城市。

同样,密西西比河之于美国、泰晤士河之于英国,这些国家先后对大江大河流域进行大规模开发,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大发展。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著名城市都是因为沿江开发而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长江沿岸开发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沿江开发程度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

因此,加快对长江沿岸的开放开发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构架已日趋明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是由“点”到“沿海”再到“沿边”的战略布局,至于长江经济带的正式提出是由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中国科学院部分学者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的内涵是以长江流域若干超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通过它们的辐射作用和吸引作用连接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组成经济区。

进入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

与此相适应,长江沿江各省也纷纷将其经济发展重点逐步转向临江城市或地区,并确定各自的战略开发区域,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遥相呼应。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论坛综述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论坛综述

构建长江 中游城市集群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从宏 观 层面 而言 ,有利 于统筹 区域协调 发展 、优 化 区域 经济 布 局 、激 发经济增长的 内生动力和增强国家竞争力 :对中部
二 、关 于长 江 中游城 市 集群 的概 念 、范 围及
定位 问题
根据 长江 中游城市 集群 三省会 商会议 《 合作 框架协 议》 ,长 江中游城市集群是指 以武汉 、长沙 、南 昌 3 省 个 会 城市为核 心 .组合沿长 江 、环洞庭湖 、环 鄱阳湖 的 2 7 个地级城市构成的跨省合作 区域 。目前 ,长江中游城市集
2 1 . 4 0 24l 1 1
释。他认为 ,由武汉 、长沙 、南 昌构建的 “ 汉三 角”对培 育一个全 国性的增 长极 ,促进 区域经济协调 发展 ,有着十 分重要 的作用 。
组建专 门机构 、提供专 门经费 ,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 合作的做法与经验 。这对于加快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具 有重要的借 鉴意义 。
国家促进 中部地区崛起 战略 、推动区域 协调发展 的重要举
措 。中国社会科学 院魏后凯研究员认 为 ,构建长 江中游城 市集群有利于支撑全 国经济持续快速增 长 、有利 于扩 大内 需和 中西部市场 、有利于促进和带动中部地 区崛起 、有利 于推动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 和生态安
群并没有完全形成 ,其 范围还处在变化之中。
三省而 言 ,有利 于促进 中部地 区崛起 ,有 利于水 资源 保 护 、利用 和打造 长江 “ 黄金水道” 。湖北省人 民政府 副省
长 田承忠在致辞 中指 出,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战略的高 度作出了促进 中部地区崛起 的重大战略决策 ,为中部地区 的发展 指 明了方 向 .为 构建长江 中游城市 集群奠 定 了基

解读《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解读《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负责人解读《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3月26日,国务院以国函〔2015〕62号文正式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这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了《规划》。

《规划》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关于“鼓励和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精神,由我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共同编制的。

出台并组织实施《规划》,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为全面理解《规划》编制背景、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推动《规划》组织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负责人就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了解读。

一、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具备哪些基础和条件?答: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衡阳市、娄底市,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鹰潭市、新余市、宜春市、萍乡市、上饶市及抚州市、吉安市的部分县(区),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万亿元,年末总人口1.21亿人,分别占全国的3.3%、8.8%和8.8%。

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长江中游城市群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自古以来就有着特殊的文化渊源,经贸往来非常密切,具有发展成为跨区域特大型城市群的深厚基础。

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与对策建议

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与对策建议

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与对策建议作者:暂无来源:《新经济导刊》 2017年第1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已经成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思想共识。

但如何把思想共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特别是落实到长江经济带110 个地级市的具体发展实践中,任务十分艰巨。

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问题,急需在改革中加以推进解决。

一、困难问题(一)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矛盾尖锐在生态建设方面,上游生态建设重点区与贫困地区高度契合,除了高原、干热干旱“硬骨头”地区之外,面临无地绿化的尴尬;中下游地区水体污染严重,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水污染的治理、水生态的修复、水资源的保护形势极其严峻。

在经济发展方面,全域存在产业低端、产能过剩的情况,各地市纷纷整航道修锚地建港口,搞园区引企业办工厂,圈地皮大拆建造城镇……一些地方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饥不择食拉项目,高污染的矿产、钢铁、水泥、化工企业密集布局在长江边,部分企业无视长江水环境,污水直排、偷排问题突出,沿线水污染事件多发,水质不断恶化,长江生态系统不时敲响警钟。

“黄金水道”作用的发挥与生态保护的巨大压力并存,怎样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同质竞争与松散合作之间博弈凸显沿江开发往往都是地方政府主导,基本上以省甚至是地市级行政区划为单位,行政色彩浓厚。

沿江各地仍然存在着追求GDP 的倾向,加上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诸侯经济”十分明显。

目前各省市出台的有关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实施意见来看,更强调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给本地区发展带来的机遇,更强调如何以此为契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完善综合交通体系、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城镇化、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各省市往往共识多、协同少,商议多、行动少。

加上现有协调机制缺乏相应激励约束机制,往往协调多、落实少。

城市网络结构韧性评估及其优化策略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城市网络结构韧性评估及其优化策略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摘要
城市网络结构韧性是国际上区域韧性(regional resilience,也译作区域韧性)研 究领域正在兴起的概念,着眼于城市网络结构对区域应对冲击并恢复、保持或改善 原有系统特征和关键功能的影响力,对区域空间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随 着《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等陆续出台,长江中游城 市群迎来了前所未来的发展机遇。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区域韧性 的领域出发构建经济、信息、交通三类联系网络,在此基础上运用城市流和复杂网 络理论,借助于 ArcGIS 空间分析和 Gephi 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尝试评估城市群网络 的结构韧性能力及其空间特征,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城市群空间优化策略。
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思路的构建部分,主要是绪论和相关研 究进展综述,包括研究背景、目标、方法、框架、国内外研究综述等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部分。包括城市群网络结构韧性评估体系构建 (第三章)、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结构韧性评估结果分析(第四章)和长江中游城市 群网络结构韧性空间优化策略(第五章)。上述三章是论文的主体内容,其逻辑主线 是首先基于理论研究形成并构建城市网络结构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四方面性质六大 指标),其次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依据区域韧性的领域分类和相关方法分别构建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信息和交通联系网络,接着将运用评估指标具体对城市群层 级性、匹配性、传输性和集聚性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具 有一定韧性能力,结构韧性的层级性和匹配性差异较大,传输性和集聚性差距不明 显;在空间上呈现出总体形态模式差异化、分区形态模式错位化、网络联系特征多 样化的特征。最终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韧性在总体结构、片区结构和要素流 动三方面的空间优化提出建议。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交通运输厅关于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总体规划纲要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交通运输厅关于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总体规划纲要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交通运输厅关于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总体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2.07•【字号】鄂政办发[2014]10号•【施行日期】2014.02.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交通运输厅关于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总体规划纲要的通知(鄂政办发〔2014〕10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省交通运输厅《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总体规划纲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遵照执行。

2014年2月7日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总体规划纲要(省交通运输厅)前言武汉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铁路交汇处,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也是长江中游吞吐量规模最大、水运市场最活跃、航运要素最密集的对外开放港口,在我国中部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充分发挥长江水运优势,推进武汉城市圈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将湖北省打造为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战略支点,湖北省在“十一五”初期提出了以武汉新港和武汉城市圈为主要依托,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战略构想。

为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潜力,带动流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务院于2011年初印发《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

将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纳入国家战略,标志着长江航运和沿江经济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

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战略部署,切实推进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湖北省交通运输厅组织编制了《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总体规划纲要》。

在研究范围和重点上,本规划纲要着重突出武汉新港,兼顾武汉城市圈其他港口发展;重点关注长江干线,以及其他为武汉新港集疏运服务的重要内河航道和陆路通道;着眼于服务中西部腹地,着力构建对接长江上中下游、沿海港口和现代物流的港航服务体系,同时从战略层面将航运中心相关的临港产业等纳入研究视野。

武汉应如何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

武汉应如何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

武汉应如何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摘要:2013年2月23日,长江中游的主要省会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在武汉经过商议,签署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暨长沙、合肥、南昌、武汉战略合作协议》(武汉共识),将联手打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依托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即致力于成为新时期我国内生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制高点、引领点和集聚点。

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大背景下,以及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下,中部城市群应该积极争取政策优惠,逐渐增强自身各方面的实力,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往来,发挥城市群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本文将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代表城市--武汉作为分析对象,从交通、区位、金融、生态建设等几个角度来探讨中部城市应该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活力和创造力,推动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增长。

关键词:武汉;长江中游城市圈;城市群效应;经济增长一、城市群效应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概述法国地理学者戈德认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随着人类社会城镇化的发展,形成一个个聚居的城市,而城市之间又相互建立联系。

随着规模的扩大,这些单个的城市便倾向于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城市群。

城市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包括经济联系、产业分工与合作,以及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相互影响。

城市群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大量的集聚产生经济的规模效应,通过分工进行优势互补,带动整个区域城市经济的良性互动和飞速增长。

当前,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已经成为我国快速发展的三个城市群,其GDP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7.8%,9.6%和10%。

我国这三个规模最大的城市群被称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极”,其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飞跃式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就我国经济增长点的地域来看,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严重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在国家政策优惠方面的待遇也存在明显差别。

从国家战略层面研究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

从国家战略层面研究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
和城镇化 , 承接 优化开发 区域 的产地区崛起 战略。
20 0 6年 4月 , 中共 中央 、 国务 院出台的 《 于促进 中部 关
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 口转移 , 逐步成为支撑全 国经济发展
和人 口集聚的增长极 。 十多个 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是对全 国区
全 局 性 示 范意 义 , 当尽 快 上 升 为 国 家战 略 。 应
关键词 : 长江 中游城市集群 ; 国家战略 ; 示范意义
中 图分 类 号 : 2 11 F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 8 7 (0 2 0 — 0 5 0 10 —4 7 2 1 )7 04 — 3
张 。通过加快三省国家级开发 区和湘南 、 荆州等 国家级承接
产业示范 区的建设 , 形成承接东部沿海 产业转移 和国际资 本
转移的开放发展平 台, 构建 以内需拉动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模
式, 打造我 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 ( 在内陆地区经济一体化上示范。 三)
的中部的核心部位 , 构筑长江 中游城市集群对 于打造 中国经 济横 向主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 有助 于长江开发开放 由长三 角地 区向整个长江流域推进 , 中部地 区在长江流域的发展 使

45 ・
最广的内河经济带 。 长江战略是 带动东 、 、 中 西部整盘复兴的
全局 战略。 目前 , 长江经济带 的“ ——上海舞起来 了 , 头” 而 “ ——重庆也摆起来 了 , 腰 ” 尾” 但“ 部还 比较软 。 中游 畅则长 “ 江畅 。 中部活则全国活 ”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地处长江经济带 。
地 区崛起 的若干意见》 明确指出 :以省会城 市和资源环境承 “
载力较强 的中心城市为依托 . 快发 展沿 干线铁路 经济带和 加 沿长江经济带 。”0 0年 8 , 21 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 印发《 于促 关 进 中部地 区城市群发展 的指导意见》 ,指 出中部地 区城 市群 发展 中面临着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 资源要素整合有

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意义、优势和对策建议

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意义、优势和对策建议

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意义、优势和对策建议作者:匡楚玉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18年第09期摘要:长江中游城市群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长江中游城市群有区位、交通、人才、经验和产业优势,但存在经济总量偏小、产业趋同等问题。

本文针对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空间布局和城镇一体化、构建协同机制以及打造“一带一路”产业集群、推进对外开放一体化等对策建议,以此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对策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优势为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顺应全球化的发展,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的载体,随着城市间联系的日益紧密,作用越发重要。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经济总量仅次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圈,经济发展的增速高于全国水平,是中国经济稳定至关重要的调节器。

大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承东启西的战略作用,有利于东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推动中部崛起,提升中部地区竞争力,更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扭转区域发展不均衡,促进“一带一路”发展,有利于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将地球村联系得更紧密。

大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有利于发挥中部地区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还可以更有效地满足国内需求,充分调动约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

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涉及湖南、湖北、江西的31个市,范围包括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

1.区位和交通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间位置,位于长江流域的中游,是沿海经济向内地发展的中转站。

长江中游城市群向东承接长江三角洲,向南连接珠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向北承接京津冀城市圈,向西连接成渝经济圈。

长江中游城市群有着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

2009年底,武广高铁开通,这标志着我国首次将G字头的高速动车组列车投入运营,我国高铁建设从此进入新时代。

城市集聚对城市土地扩张的影响——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城市集聚对城市土地扩张的影响——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作者简介:程晨,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治理、电子政务。 张毅,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治理、电子政务。
宁晓静,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子政务、区块链技术。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73096)。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 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 3 个子城市群构成的国家 级跨区域城市群,涵盖了湖北、湖南、江西 3 省共 31 个城市,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下承接东西、连 接南北的的关键区域,也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 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长江中游城市 群城市集聚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把握城市土地 扩张的演变规律及城市集聚驱动土地规模持续扩
关键词:城市集聚;土地扩张;固定效应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38-(2019)03-0029-35
收稿日期:2019-01-21
DOI:10.13562/j.china.real.estate.2019.0化进程中城市间频繁
张的作用大小对于合理规划集聚区空间布局,促 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具有重要价值。鉴于此,本文以 长江中游城市群 2003-2016 年数据为研究样本,在 分析城市集聚和土地扩张历时变化态势的基础上, 对城市集聚对土地扩张的作用效应和区域差异进 行实证检验。
2 模型选择、变量测度与数据来源 2.1 模型选择
LEit=α+β0UAit+γXit+νi+μt+εit i 表示地区,t 表示年份,因变量 LEit 为 i 地区 t 年的土地扩张情况,自变量 UAit 为 i 地区 t 年的城市 集聚水平,β0 代表城市集聚对土地扩张产生的作用 强度,若 β0>0,则表示城市集聚化发展会推动城市 土地扩张;Xit 为控制变量集,γ 为相应控制变量的 待估系数。υi 和 ut 分别表示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 定效应,εit 是随个体与时间变化的扰动项。 2.2 变量测度 (1)自变量:城市集聚的综合测度。既有关于 城市集聚的研究主要是就某一具体层面的集聚度 进行测度,例如人口密度、就业密度、产业集中度 等,但事实上,城市集聚是劳动力、资本、产业等 多要素横向匹配和纵向融合的复合体。为此,参考 已有研究,本文构建了表 1 所示的城市集聚度综合 测度体系,在利用极差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构想及湖北的对策[内容提要]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共识已成、合作步伐加快,湖北应当乘势而上,积极谋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10年战略构想和湖北推进策略,努力打造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先行区”,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引领区”,把武汉打造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引爆区”,并做好积极推动四省协作共建的促进者。

2012年湘鄂赣共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以来,各省在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上务实合作,取得初步成效。

面对党的十八大之后新一轮发展大潮,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怎样定位、如何推进,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近期,省委政研室组成课题组,专门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

我们认为: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共识已成、合作步伐加快,应当乘势而上,积极谋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10年战略构想和湖北推进策略,深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进展随着安徽的加入,长江中游城市群由原来的28个城市扩容至40个城市,区域面积40.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3亿,分别占全国的4.18%和11.16%。

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262.52亿元,分别占中部的51.73%、全国的11.6%;固定资产投资43622.22亿元,分别占中部的51.04%、全国的1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943.85亿元,分别占中部的49.93%、全国的9.9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60.65亿元,分别占中部的49.04%、全国的4.32%。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宏观大势正在形成。

从经济发展梯度推进规律来看,我国宏观区域发展的纵轴正从东部沿海发展带向中西部发展带推展,横轴正由新欧亚大陆桥北部发展带和珠江沿线南部发展带向长江沿线隆起,长江中游承东接西、贯通南北的地理区位,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的战略地位作用、经济板块效应开始凸显。

从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打造大城市,发展城市群,培育增长极,是国家推动经济增长的成功实践。

30多年来,国家几乎是每隔十年培育一个新的核心增长极,第一个是上世纪80年代以深圳特区为平台打造的珠三角经济区,第二个是上世纪90年代以浦东新区为平台打造的长三角经济区,第三个是本世纪初以滨海新区为平台打造的环渤海经济区。

未来10年,从内需拉动战略考量,国家极有可能在中部地区培植新的增长极。

从国家战略布局来看,国家相继出台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地区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等都提出,鼓励和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从党的十八之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方略来看,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推动长江中游经济区形成,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符合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执政思路。

可以说,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宏观大势已成。

我们应当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性,积极促成这一趋势的快速到来。

(二)空间结构日渐清晰。

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的四个组团城市群环长江沿线分布,呈“一心三角、两轴环状、四核四圈”格局。

“一心三角”,即:从地理区位来看,武汉分别距南昌258公里、距长沙287公里、距合肥323公里,均在3小时车程范围内,表现出典型的以武汉为外心,以长沙、南昌、合肥为顶点的“三角形”空间结构特征(因之,长江中游城市群又称“中三角”)。

“二轴环状”,即:沿长江通道横轴,沿京广通道纵轴,武汉—岳阳—长沙—南昌—九江—合肥—武汉之间通过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内河航道形成的“环状”交通路网。

“四圈四核”,即: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分别为武汉城市圈(本文的武汉城市圈除包括原来的“1+8”以外,还包括长江沿线的宜昌、荆州、荆门三市)、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四大城市群的龙头城市和核心增长极(见表1)。

(三)发展共识逐步达成。

近年来,经湘鄂赣皖四省合力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逐步形成共识。

一是高层共识。

2012年12月28日,李克强同志在江西九江主持召开长江沿线部分省份及城市负责人参加的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时指出,“缩小区域差距,要做好中西部开发开放这篇大文章。

中部地区、长江流域是缩小区域差距的突破之地,就像下围棋,既要抢金角银边,又要在中间谋势布局”,而且明确要求安徽也加入长江中游城市群。

2013年2月23日,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市根据“九江会议”精神,在武汉召开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共同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暨长沙、合肥、南昌、武汉战略合作协议(武汉共识)》,并在宣传、经信、教育、科技、规划、环保、交通、商务、文化、卫生、旅游等领域签订了11个子协议。

这标志着在国家和省域层面基本形成了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思想共识。

二是舆论共识。

2013年2月24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栏目,对“构建‘中三角’,打造‘第四极’”进行了专题报道。

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香港大公报、华尔街日报等70多家中外媒体,围绕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进行了采访报道。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三是社会共识。

全国“两会”和四省“两会”期间,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都是会场内外热议的一个重要议题,代表、委员们提出相关议案、建议和提案百余条,各类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形成研究报告、理论文章、观点言论等近百篇。

这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载体打造“第四极”的共同期盼。

(四)融合发展步伐加快。

在交通建设方面,四省围绕共建国家综合运输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大宗战略物资集散中心,启动了省际公路联网工程,打通了13条省际之间“断头路”,开通了省会城市之间动车组,正在规划建设武九、沪昆、荆岳等高铁项目,在打造“长江中游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上取得重大进展。

在产业协作方面,四省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培育产业链条,加强磋商、统筹谋划,提升了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

比如,湖北武钢与芜湖奇瑞开展战略合作,合建80万辆轿车钢材配送中心、高端车钢研发实验室,使奇瑞车钢成本下降一半。

在要素市场建设方面,四省围绕建立公平、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资源在城市间快速流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四省省会城市签署协定,支持大型商业连锁企业在对方城市布点,加强批发市场、农产品物流合作。

在提升区域公共服务能力方面,四省教育、文化、医疗、卫生部门打破区域界限,整合公共资源,探索区域合作、共同发展公共事业的新路子。

比如,探索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跨省结算、医疗卫生资源跨省共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合作、食品医药安全工作联动等机制,在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了群众需求。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构想当前,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关键是要进一步明确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解决好“建成什么样子”、“怎么建”的问题,引导四省开展有序、务实、有效合作,推动长江中游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大胆借鉴美国城市群发展经验。

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其城市群形成、演进、发展的历程,可以为我们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

以波士华城市群为例,它地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由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五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城市带绵延965公里,总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500万,以1.5%的全国面积集中了美国20%左右的人口、30%的总产值,城市化水平超过90%,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商贸中心,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是世界上首个被认可、目前实力最强的城市群。

波士华城市群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单体大城市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人口、企业、要素及各类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促进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但各城市之间松散分布、独立发展、联系不紧。

二是区域城市体系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在工业化、产业化的推动下,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促使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的规模、数量急剧增加,逐渐形成了以纽约、费城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城市发展轴线。

三是大都市区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各单体城市步入发展顶峰,开始跨越地域界线,向周边郊区拓展,与其他城市融合发展,逐渐形成大都市区。

四是大都市带成型阶段,这一阶段在科技、信息、交通力量的推动下,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为核心城市的各个大都市群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空间范围横向蔓延,发展为跨越数州的波士华城市群。

总结波士华城市群的崛起奥秘,世界经济重心由欧洲向北美转移是其发源的历史原因,大西洋沿岸的临海区位是其形成的自然基础,工业化、都市化、信息化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由点到轴联网辐射是其扩张的路径模式,重视发展临海经济、培育核心增长极、合理界定功能分区、完善城市群交通体系、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政府之间管理协同等,是它的成功经验;大都市化过程导致的交通拥挤、生态破坏、区域失衡,是它的主要教训。

这些经验教训应当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有效镜鉴,对其成功经验,应大胆学习借鉴;对其挫折弯路,当果断回避绕开。

(二)客观分析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进行对比分析,我们认为:虽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体实力要落后于其他三大城市群,但是国家的战略布局、宏观政策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自身潜力相互叠加,构成其未来十年快速发展的四种比较优势。

一是经济结构优化的主要区域。

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仅仅依靠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增长极难以为继,必须以区域结构优化来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培植新的增长动力。

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增长极,受到“两升两降”(即: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力成本升高,外需动力下降、资源承载力下降)因素掣肘,经济增速明显放缓,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的经济增速均低于全国7.8%的平均水平,相比之下,湖南、江西、安徽、湖北的GDP增速均超过了11%,历史上连续5年超越东部地区,显示出后发赶超的强劲态势和板块效应,成为未来优化区域结构、支撑经济增长的重点地区。

二是内需拉动的战略基点。

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战略,强调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发展。

201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集中了全国10.3%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且以上两项指标的增幅分别超出长三角3个和9个百分点、珠三角4.4个和13.2个百分点、京津冀1.9个和10.3个百分点,显示出巨大的内需潜力和强大的发展后劲。

三是“四化”同步的重要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