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产业协同集聚自身的原因

合集下载

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机制

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机制

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机制本文旨在探讨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机制。

产业协同集聚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现象和趋势。

它体现了产业发展的合理性和效益性,对于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协同集聚的概念与特点产业协同集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相近的产业需求和优势资源的存在,相关产业之间形成的一种互补、互助的关系,通过合作共享、相互促进,形成更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

其主要特点包括:1. 区位依存性:产业协同集聚通常出现在某一特定区域内,这是因为区域内的产业关系密切、资源丰富、技术创新能力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2. 产业互补性:相关产业之间存在互补性,通过协同集聚可以形成产业链条或价值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整体效益。

3.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协同集聚往往由技术创新引领,并通过技术共享和合作促进各个产业的发展,推动整体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二、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机制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机制是多方面的,下面从资源集聚、需求拉动和政策引导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 资源集聚:产业协同集聚通常依赖于一定的资源条件,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等。

优质的资源集聚可以吸引相关产业的投资和发展,形成集聚效应。

a. 物质资源:例如原材料、能源等,一定的物质资源积累可以为相关产业提供稳定的生产条件和成本优势。

b. 人力资源: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个区域具备一定的人才优势,可以吸引相关产业在该地区进行集聚。

c. 技术资源:包括技术创新能力、研发水平等。

区域内存在技术领先或独特的资源可以吸引相关产业聚集。

2. 需求拉动:市场需求是产业协同集聚的重要推动力。

相关产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可以形成需求拉动效应,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

a. 产业链需求:由于相近产业之间存在产业链条或价值链,一个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需求。

b. 配套需求: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其他多个产业提供配套的产品和服务,这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集聚。

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研究

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研究

作者: 柳青[1]
作者机构: [1]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湖北武汉430023
出版物刊名: 长江论坛
页码: 28-3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协同;新型城镇化
摘要: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区域协同基础之上.目前,与经济发达区域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化发展程度较低,合作机制尚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政策环境壁垒森严、产业合作困难重重、基础设施重复低效、社会协同软弱无力.要实现协同发展,其必须建立一体化的利益协调机制、产业合作机制、市场共建机制、法治保障机制和冲突化解机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进行制度创新.。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指长江中游地区由苏州、南京、合肥、武汉、长沙、南昌、九江、鄂州、黄石、宜昌组成的一个城市群。

这个城市群是中国目前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城市群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城市群的概念、发展历程、区域发展优势和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城市群概念的发展与演变城市群是指一组在相对靠近的区域内紧密联系、高度互动的城市集群,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和周边相对规模较小的城市和镇。

城市群的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提高区域竞争力、增强城市影响力、提高区域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群概念的发展与演变源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国际城市发展研究。

自1970年代以来,城市群研究逐渐成为国际上研究城市化和区域发展格局的热点,这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化,这些因素同时推动了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

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城市群,例如北美三大城市群、欧洲法兰克福-莱茵-美因城市群、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城市群等。

而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则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历程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也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1990年代初至2000年代初,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实行,长江中游地区开始经济快速发展。

其中南京、武汉、长沙是此阶段的核心城市。

这一阶段的城市群以城市间人口流动和密切联系为主要特征。

2.发展期:2000年至2010年,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城市间相互联系的进一步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形成逐渐深化。

此阶段城市间的产业分工日趋明显,形成了南京、合肥、武汉、长沙四个核心城市和一定数量的次核心城市。

城市群内部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人口的流动性和交往频率也得到极大提升。

3.成熟期:2010年至今,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产业分工、经济发展、城市合作等方面实现了更深层次的整合。

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机制

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机制

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机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业协同集聚现象日益普遍。

产业协同集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实现产业之间的规模效益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与产业之间的联系密切相关。

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越紧密,产业协同集聚的可能性就越大。

产业联系的紧密程度可以用产业之间的complementaryity(互补性)和interdependence(依赖性)来描述。

当两个产业之间存在较强的互补性时,它们在协同发展中可以互相促进,实现产业规模效益;当两个产业之间存在强烈的依赖性时,它们在协同发展中互相依存,一旦其中一个产业受到不利影响,另一个产业也会受到较大影响。

因此,加强产业之间的联系是产业协同集聚的重要手段。

其次,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与产业结构的演变密切相关。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产业之间的结构也在不断演变。

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传统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传统产业需要进行转型升级。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产业可以与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协同,共同发展。

如果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存在产业结构的互补性,那么在产业协同的过程中,传统产业可以吸收新兴产业的养分,实现产业升级;如果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存在产业结构的相似性,那么在产业协同的过程中,传统产业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实现产业整合。

再次,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与产业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

不同阶段产业发展的需求和重点是不同的。

在产业发展的初期,产业协同集聚主要表现为产业之间的合作和协作;在产业发展的中期,产业协同集聚主要表现为产业之间的竞争和对抗;在产业发展的后期,产业协同集聚主要表现为产业之间的协同和共生。

因此,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机制也有所不同。

最后,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与产业协同治理的实践密切相关。

产业协同治理是指对产业协同中各个参与方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以达到协同发展的目的。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邓超男 熊 静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王盈晓 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摘要:随着全球城市化浪潮的进一步推进,城市的发展已经由单体发展向群体发展演变。

根据最新的城市群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为我国第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其发展地位和战略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但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也面临许多的挑战,产业同质同构现象严重、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低等问题突出存在。

因此,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良好发展,亟需解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实现产业协调发展,进而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使得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重要的增长极。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462-02一、引言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增强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促进三大城市组团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增长极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示范区。

”2015年4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正式出台,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长沙、武汉和南昌为中心城市,涵盖湖南的环长株潭城市群、湖北的武汉都市圈和江西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等经济区域的巨大城市群。

本文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进行研究,即长沙、武汉和南昌,三市均是所在省份的省会城市,是小区域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较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具有很大的代表意义。

二、研究现状自2012年提出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来,长江中游城市群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主要集中在一下三个方面:一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战略研究。

如魏后凯、成艾华在详细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基础条件上提出加快推进其建设的总体思路[1]。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研究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研究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城市群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群之一,其城市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发展,对于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了武汉、南昌、宜昌等城市,其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在长江经济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以武汉市为例,其城市化率已经超过70%,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人,成为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

各城市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的各项指标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城市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凸显出来。

城市化质量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中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化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城市化质量需要更多注重生态环保。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城市人口密集区的空气和水质等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长江中游城市群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以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城市化质量需要更多关注民生改善。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是重要内容之一,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医疗资源不均衡、教育资源紧张等问题。

应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城市化质量需要更多关注产业结构升级。

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

加快推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 多极协同 一体发展

加快推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 多极协同 一体发展

加快推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多极协同、一体发展当前,我国的区域竞争正在由个体竞争走向群体竞争。

在这种群体竞争的新时代,城市群正日益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成为提升国家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导地区,成为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核心增长极。

目前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已初步形成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并有进一步连接形成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之势。

从国家层面看,以现有三圈(群)为主体,整合资源和产业链,推动三圈(群)融合,强化分工合作和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对提升国家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全国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一步扩大内需和繁荣中西部市场,促进我国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和加快中部地区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面临的主要障碍长江中游地区地域相连,文化相近、人缘相亲,经济联系密切,发展基础良好,目前已经具备建设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坚实基础。

若按所涉及的2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计算(武汉城市圈加上长江中游沿岸或邻近的宜昌、荆门、荆州,长株潭城市群加上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并把联系密切的江西萍乡纳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上邻近的宜春、●魏后凯成艾华新余两市),总面积为30.44万平方公里,分别占中部和全国的29.6%和3.2%;2010年总人口为11528.5万人,分别占中部和全国的38.2和8.6%;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到中部六省的40%左右。

然而,由于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地跨三省,地域面积大,涉及城市数量多,受传统体制的束缚,当前加快“三圈(群)融合”步伐,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推进城市集群一体化发展,仍面临诸多障碍和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1、行政分割现象比较突出。

目前,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基本上还处于分割状态,圈(群)际联系和交流较少,一体化程度低。

即使在各城市圈(群)之内,除长株潭城市群外,各城市受行政区划的制约严重,尤其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前还处于松散状态。

长江流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原因探讨

长江流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原因探讨

长江流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原因探讨摘要:产业同构、分工的弱化以及合作中存在的较高的成本严重制约着长江流域各地之间的经济合作。

究其原因,是当前流域间现有的经济合作机制的失效。

由于各地政府出于地方利益考虑的原因,使得各地政府在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的领域没有很好的发挥其作用,而不该发挥主导作用的领域却过度地发挥了,但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这里不存在是否应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问题,而是如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问题。

关键词: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存在问题;原因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保证生态安全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可是,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显然,实现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找出当前长江流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分析其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因此,弄清长江流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对于加快推进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产业同构以及分工的弱化严重制约着长江流域各地之间的经济合作。

产业的同构以及分工的弱化加剧了彼此间过度的竞争,各地的比较优势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进而使得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合作的效益不高。

在长江流域地区产业同构问题十分突出。

根据卢中原对长江流域各地区1992-1997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测算,发现除云南1997年为87.82%以外,其余各省市区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都在90%以上。

[1]另据测算,2001年我国单位产出能耗比主要发达国家要高出2倍以上,其中比单位产出能耗较高的美国高出2.3倍,比单位产出能耗较低的日本要高出5.1倍。

[2]这说明长江流域各省(区、市)都在追求建立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极不利于各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造成了资源过度消耗。

根据卢中原的测算,长江上游各地区(除西藏外)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区位商排前两位的行业分别如下:重庆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四川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贵州为机械设备修理业、煤炭采选业;云南为食品制造业、机械设备修理业;青海为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因分析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因分析

第36卷第4期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 ol. 36 No. 4 2023年12月 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s) Dec. 2023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因分析陈远方, 乔志洁(湖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岳阳 414006)摘要:长江经济带覆盖我国11个省市, 其区域协调发展是地区经济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 因此研究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及原因, 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选取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共12个城市, 分析2008—2019年相关数据, 运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法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空间和产业的不平衡性是导致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进一步使用系统聚类分析法研究长江经济带不同时期产业的发展特征, 发现农业在2012年表现出其独特的基础性;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产业在2016年异军突起; 住宿餐饮行业在2019年呈现下滑趋势.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区域协调; 人口加权变异系数; 聚类分析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298(2023)04-0049-08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Regions in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CHEN Yuanfang, QIAO Zhijie(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414006, China) Abstract: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covers 1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and its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regional economy.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degree and causes of regional coordination imbalance in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his paper selects 12 cities in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alyzes the relevant data from 2008 to 2019, and studi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by using the population weighte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balance of space and industry in the three reg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imbal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Further using the system cluster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n different periods, it is found that agriculture showed its unique foundation in 2012; the transportation, storage and postal industries sprung up in 2016; the accommodation and catering industry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in 2019.Key word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regional coordination; population weighte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luster analysis 0 引言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 我国逐步进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共同作用的新发展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 是国内大循环健康发展的基石, 也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增加国内动能的战略举措.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涵盖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 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1%, 人口和经济总量达到全国的40%以上. 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引领全国区域经济增长,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有助于缩小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在新的国际发展格局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因此研究其区域协调发展对国家经济协调发展意义深远.收稿日期: 2022-11-13基金项目: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YBA177);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XSP21YBZ097)作者简介: 陈远方,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 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通信作者: 乔志洁, 女,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学50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6卷然而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 无论是空间还是产业上, 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 为了测度区域不平衡程度并剖析其成因,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进行空间和产业两个方面的解读. 发现空间不平衡性体现在区域间不平衡以及区域内不平衡, 且区域间不平衡占主导; 在产业不平衡中, 工业不平衡占比突出, 同时也体现出一些新的产业发展特征.1 文献综述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长江经济带地区得到良好的发展, 已有不少学者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展开广泛研究.在空间方面, 刘梅等[1]通过ArcGIS10.2软件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网络格局图进行分析, 并总结出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多中心、放射状”的空间格局特点, 这与吴常艳等[2]的观点一致. 晁静等[3]则基于多元灯光数据研究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差异演变. 丁如曦等[4]在分析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时发现, 区域流动以及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上的协作互利与长江经济带多中心城市区域协调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王文鑫等[5]基于对长江经济带开发区的空间演化格局的分析, 得出发展阶段不同,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技术密集型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也有区别. 周筱扬等[6]在分析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时发现, 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间、区域内城市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在产业方面, 周正祥等[7]从产业集群辐射作用的角度对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 发现产业转移发展对策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程军等[8]提出产业驱动是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张友国[9]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地区2003年至2015年的产业优势转移模式进行研究, 发现产业模式渐进性对长江经济带产业梯度优势的重构具有显著影响. 巫强等[10]发现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度存在自相关, 并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是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基础, 要针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的发展差异发挥其自身产业优势, 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地区协调发展; 吴传清等[11]以工业为切入点, 发现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工业聚集水平较高. 郭炳南等[12]利用基尼系数法测度了2005年至2019年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差异以及差异来源, 认为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协调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 并提出要高度重视区域之间政策的协同性; 靖学青[13]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分析得出, 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导致长江经济带地区经济差距缩小, 表现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势态, 并提出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陈全才等[14]通过各省市间的人均GDP和居民收入以及消费水平、地区间产业结构等因素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进行探究, 得出促进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地区要调整产业结构, 以适应经济发展新趋势.综上,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 多数研究只对其空间或产业进行单一分析, 本文从空间和产业两个维度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协调发展进行分析, 探讨导致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协调的原因, 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以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基尼系数分解法[15]和泰尔指数分解法[16]常被用来分析区域发展不平衡成因, 参考Akita等[17]以及覃成林等[18,19]的分解方法, 运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法[20]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进行空间和产业两个维度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法进一步分析产业不平衡, 然后将产业的分布动态演化出来, 显示出产业的独特性, 可以进一步对某一产业进行分析, 以凸显时代发展变化的背景因素.2.1 区域不平衡测度方法分别选取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重庆、宜宾、成都、遵义, 中游地区武汉、岳阳、九江、恩施, 下游地区上海、湖州、无锡、芜湖为代表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情况进行测度. 根据上述划第4期 陈远方, 等: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因分析 51分方式, 将长江经济带划分为m 个区域, 其中区域i 中有i h 个子经济体, 因此长江经济带地区共有1mi i h =∑个子经济体. ij y 为i 区域j 子经济体的人均GDP , ij N 为i 区域j 子经济体的人口, i N 为i 区域的总人口, i Y 为i 区域的GDP , /i i i Y Y N =为i 区域的人均GDP; 11i h m ij i j N N ===∑∑为长江经济带地区总人口, 11ih m ij ij i j Y N y ===∑∑为长江经济带地区的总GDP, /Y Y N =为长江经济带地区人均GDP. 参照文[17]的测度方法,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可以通过式(1)所示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平方来测度:222111()().i h m ij ij i j N CV Y y Y NY ===-∑∑ (1) 其中12(,,,)m Y Y Y Y = , 且12(,,,)i i i i ih Y y y y = .2.2 区域不平衡成因分解基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法, 本文从空间和产业两个方面来分析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变化情况. 首先, 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进行空间分解, 分析各个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的不平衡; 其次, 在空间分解的基础上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进行产业分解; 最后, 综合两个方面的结果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进行整体分析. 具体分析步骤如下:由式(1)可以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空间不平衡分解为区域内不平衡和区域间不平衡之和, 得到式(2):22221()().()()m i i i W B i N Y CV Y CV Y CV Y CV CV N Y =⎛⎫=+=+ ⎪⎝⎭∑ (2) 其中22211()(i h ij i ij i i j i N CV Y y Y N Y ==-∑表示i 区域的区域内不平衡, 221()()m i i W i i N Y CV CV Y N Y =⎛⎫= ⎪⎝⎭∑表示m 个区域内的不平衡之和, 22211()()m i B i i N CV CV Y Y Y NY ===-∑表示m 个区域之间的不平衡. 在上述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进行空间分解的基础上再对其区域不平衡进行产业分解. 假设区域i 的GDP 来自K 个产业, 则1212·,·····ij ij ij ijK i i i iK y y y y Y Y Y Y =+++=+++, 区域i 来自于第k 产业的人均GDP 为11i h ik ij ijk i j Y N y N ==∑, 于是区域i 内不平衡按照产业来源可以进一步分解为21()COV(,).Ki ik i ik k CV Y z Y Y ==∑ (3) 其中11COV(,)()()i h ij i ik iji ijk ik i j i ik N Y Y y Y y Y N YY ==--∑表示区域i 的GDP 和来源于k 产业的GDP 加权协方差变异系数, /ik ik i z Y Y =表示区域i 内k 产业所产生的GDP 占区域i 的GDP 份额.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间不平衡按照产业来源可进一步分解为21 ()COV(,).Kk k k CV Y z Y Y ==∑ (4) 其中*1*)1C OV(,)()(m i k i ik k i k N Y Y Y Y Y Y N YY ==--∑表示长江经济带地区的总GDP 和来自于k 产业所产生的GDP 的加权协方差变异系数, */k k z Y Y =表示长江经济带地区来自于k 产业的GDP 占长江经济带GDP 的份额, 其中12(,,,)k k k mk Y Y Y Y = , *11m k i ik i Y N YN ==∑表示长江经济带地区来自于k 产业的人均GDP.将式(3)和式(4)都代入到式(2)中, 得到52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6卷 22111()()CO .V(,)COV(,)m KK i i ik i ik k k W B i k k N Y CV Y z Y Y z Y Y CV CV N Y ===⎛⎫=+=+ ⎪⎝⎭∑∑∑ (5) 式(5)的两边同时除以2()C V Y , 即得2111.1(mKK i i ik ik k k i k k N Y z s z s N Y ===⎛⎫=+ ⎪⎝⎭∑∑∑ (6) 其中2COV(,)()i ik ik Y Y s CV Y =, 2COV(,)()k k Y Y s CV Y =, 2i i ik ik N Y z s N Y ⎛⎫⎛⎫ ⎪ ⎪⎝⎭⎝⎭表示区域i 内k 产业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做的贡献, k k z s 表示区域间k 产业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做的贡献.2.3 产业系统聚类分析在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进行产业分析时, 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2012—2019年各个地区的农业、工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房地产业、金融业进行分类. 聚类分析是指在对一定的数据进行研究基础上, 按照数据自身的特性研究分类方法, 然后用此分类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类, 最终将相似的数据分到同一组. 聚类并不是简单的分类, 而是通过无监督机器学习的方法, 经过多次试验将研究数据归纳为不同的类别并进行比较. 本文将最优类别数量设定为三类, 将不同量纲的变量都标准化为Z 值. 2.4 数据说明本文数据来源于各省市的统计年鉴, 其中空间数据采用2008—2019年统计年鉴数据; 由于2008—2011年九江市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产业数据缺失无法完整测算, 因此在进行产业分析时选取2012—2019年的产业数据, 这对空间分解没有影响.在城市选取方面, 三大区域所选城市中包含一级中心城市(上海)、二级中心城市(重庆、武汉、成都、无锡)以及地区中心城市(芜湖、九江、岳阳、宜宾)和一般城市(湖州、遵义、恩施) , 并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合理分配: 上游选取重庆、宜宾、成都、遵义, 中游选取武汉、岳阳、九江、恩施, 下游选取上海、湖州、无锡、芜湖. 在产业方面, 选取三产业中具有基础性和代表性的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等产业进行分析, 能够有效进行产业方面的分析.3 实证分析3.1 空间分解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空间分解结果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整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 其不平衡主要是由长江经济带上游、中游和下游三大区域间的不平衡引起, 相对而言三大区内部不平衡贡献率较小. 为了方便分析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趋势, 制作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空间分解折线图, 如图1所示.表1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空间分解时间 CV W (区域内不平衡) CV B (区域间不平衡) CV (Y )2 (区域不平衡)2008 O.2875 0.7445 1.03202009 0.2925 0.7197 1.01222010 0.2902 0.6834 0.97352011 0.2796 0.6074 0.88702012 0.2714 0.5356 0.80702013 0.2654 0.5102 0.77552014 0.2583 0.4857 0.74402015 0.2484 0.4700 0.71842016 0.2381 0.4621 0.70022017 0.2387 0.4419 0.68062018 0.2458 0.4363 0.68212019 0.2282 0.4033 0.6315第4期陈远方, 等: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因分析 53图1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空间分解折线图由图1可以更直观看出, 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程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三大区域间不平衡是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的主要原因.3.2 产业分解选取农业、工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八个产业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进行产业分析, 绘制2012—2019年长江经济带发展不平衡产业分解条形图, 如图2所示.图2 2012—2019年长江经济带发展不平衡产业分解条形图从图2中可以明显看出, 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不平衡产业分解中, 各产业不平衡贡献率所占比重差异较大. 其中, 工业的贡献率所占比重最高, 其次是批发业和零售业、金融业, 占比最低的是住宿和餐饮业, 另外, 可以明显看出, 房地产业的贡献率在逐步上升.2012年、2016年、2019年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分解结果表2. 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发现: (1)三大区域之间的产业发展不平衡的总体贡献率分别为2012年的61.32%、2016年的57.83%、2019年的60.91%, 是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在产业上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2)长江经济带中下游地区区域内的产业不平衡贡献率较大. 2012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内的产业不平衡贡献率分别为0.0745、0.1215、0.1908; 2016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内产业不平衡贡献率分别为0.0473、0.1669、0.2075;2019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内产业不平衡贡献率分别为0.0651、0.1785、 0.1473.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 长江经济带区域内的产业不平衡中, 上游地区不平衡贡献率最小, 而中游和下游地区的产业不平衡贡献率较大. (3)各个产业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工业对区域不平衡的贡献率最高, 2012年达到49.53%, 2016年达到38.97%, 2019年达到43.57%, 其次是批发业和零售业、金融业, 农业所占比重最低.54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6卷表2 2012年、2016年、2019年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分解结果2012年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业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总和区域内不平衡0.0019 0.19450.0253 0.0698 0.0161 0.01370.04550.02020.3868上游0.0015 0.03500.0073 0.0071 0.0038 0.00380.01030.00570.0745中游0.0017 0.07640.0117 0.0135 0.0054 0.0047 0.0084 −0.00020.1215下游−0.0013 0.08310.0062 0.0492 0.0069 0.00530.02670.01470.1908区域间不平衡0.0175 0.30080.0153 0.1296 0.0232 0.01170.07590.03920.6132总和0.0193 0.49530.0406 0.1994 0.0393 0.02540.12140.0593 1.0000 2016年区域内不平衡0.0009 0.17630.0248 0.0685 0.0442 0.01160.06210.03320.4217上游0.0000 0.02300.0021 0.0038 0.0030 0.00280.00910.00340.0473中游0.0023 0.08990.0166 0.0181 0.0074 0.00600.01520.01130.1669下游−0.0015 0.06340.0061 0.0466 0.0338 0.00280.03780.01850.2075区域间不平衡0.0096 0.21330.0049 0.1237 0.0562 0.00810.11130.05110.5783总和0.0105 0.38970.0297 0.1921 0.1005 0.01970.17340.0843 1.0000 2019年区域内不平衡−0.0016 0.17050.0246 0.0530 0.0225 0.00760.06810.04620.3909上游−0.0012 0.02370.0056 0.0085 0.0058 0.00290.01160.00840.0651中游0.0017 0.09970.0214 0.0132 0.0096 0.00300.01280.01700.1785下游−0.0021 0.0471−0.0024 0.0314 0.0071 0.0017 0.0437 0.02080.1473区域间不平衡0.0086 0.26520.0010 0.1132 0.0277 0.00650.12180.06520.6091总和0.0070 0.43570.0256 0.1662 0.0502 0.01410.18990.1113 1.0000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2012年、2016年、2019年12个城市的产业发展特征进行聚类分析, 由于篇幅原因, 在此仅以2016年聚类树状图为例(图3), 依次对2012年、2016年、2019年的聚类结果进行分析.2012年农业的基础性特征明显. 通过对2012年长江经济带产业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将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八个产业划分为三类. 其中, 农业单独分为一类, 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为一类,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工业、金融业、批发业和零售业为一类. 2012年的产业聚类树状图将农业单独划分为一类, 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农业独特的基础性仍然是比较明显的.2016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产业异军突起. 根据图3可知, 建筑业和农业为同一类别,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为单独一类, 其他产业为一类. 国家在2016年前后出台发展物流产业相关政策, 使得2016年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发展突飞猛进, 因此在聚类分析中将其单独分为一类. 2015年国家发改委提出加快建立现代物流发展, 增加对物流产业的融资, 多渠道加大对物流产业的投入, 建设国际国内以及长江经济带地区物流通道; 同年7月, 商务部明确智慧物流园区建设要在1~2年内提升20%的仓储保管效率. 2016年为“十三五”开局之年, 国家重视物流业供给性结构改革, 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转变经济发展第4期陈远方, 等: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因分析 55 方式, 对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物流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得到良好的发展, 与其他产业拉开差距.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异军突起, 引起产业间结构发生变化, 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也反映出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作用.图3 2016年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产业聚类树状图2019年住宿和餐饮业出现下滑. 2019年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产业数据聚类结果与2016年聚类结果有所不同. 结果显示, 农业、建筑业为一类, 住宿和餐饮业单独为一类, 其他产业为一类. 住宿和餐饮业的变化较为明显, 从2012年与建筑业为一类到2016年与其他产业为一类, 再到2019年成为单独一类, 住宿和餐饮业的下滑, 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发展方向, 反映出在国际风险不稳定性增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宏观环境下, 住宿和餐饮业受到了明显负面影响.4 结论与建议本文通过分析2008—2019年相关数据, 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进行研究, 通过人口加权变异法以及统计学中的聚类分析, 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进行空间和产业两个方面的分解,得到以下结论:(1)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程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在空间分解方面, 区域间不平衡占主要原因.2008—2019年的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地区不平衡程度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 体现了长江经济带地区经济的稳定向好发展, 有助于国家制定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计划.(2)产业分解中, 工业贡献率所占比重最大. 在各个产业中, 工业贡献率的变化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这与敖荣军[21]的观点基本一致, 因此国家以及各省市在制定产业政策时要重视工业的发展, 根据地区特点进行产业调整,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国家在重视长江经济带地区协调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产业结构升级, 建立长江经济带产业链, 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3)不同时期下产业贡献率不同. 通过聚类分析发现, 长江经济带2012年、2016年以及2019年产业聚类树状图存在差异, 这是由不同的时代背景引起的. 例如, 2016年国家对物流产业的重视和扶持, 使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得到明显提升; 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 国内经济受到影响, 住宿和餐饮业表现56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6卷出与以往不同的下滑现象. 这些都体现出不同时期产业的动态变化与结构调整, 与时代发展特色以及政府政策息息相关, 另外国际环境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4)空间分解和产业分解具有耦合作用. 在使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法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进行空间分解发现, 区域间不平衡是导致区域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在产业分解中区域间产业不平衡是导致区域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体现出空间分解与产业分解的结果具有耦合作用, 这种耦合作用进一步验证了区域间不平衡问题的严重性. 在大力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同时, 要特别注意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作用, 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地区协调发展.重视长江经济带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关注其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助于推动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长远发展, 有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辐射周边地区各产业协调发展. 在面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时, 要重视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发挥长江经济带地区点与面的协调作用, 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产业方面各地区要发挥地域特色,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各地区可以根据自身地理位置优先发展优势产业, 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同时, 在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三点启示:(1)区域不平衡和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的内在机理;(2)在区域不平衡与经济发展的耦合中如何寻求他们之间的平衡点及合理值域;(3)在区域不平衡逐步趋于稳定的境况下, 社会经济是否能保持长久活力.后续工作将针对以上问题, 深入探究长江经济带区域不平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参考文献:[1] 刘梅, 赵曦. 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及其经济协调发展: 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比较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9 (9): 100−111.[2] 吴常艳, 黄贤金, 陈博文, 等. 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空间格局及其经济一体化趋势[J]. 经济地理, 2017, 37(7): 71−78.[3] 晁静, 赵新正, 李同昇, 等.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经济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 基于多源灯光数据的比较研究[J]. 经济地理, 2019, 39(5):92−100.[4] 丁如曦, 刘梅, 李东坤. 多中心城市网络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驱动效应: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 统计研究, 2020, 37(11): 93−105.[5] 王文鑫, 杨庆媛, 苏康传, 等.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及其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 30(3): 519−533.[6] 周筱扬, 左国存, 周金城. 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研究[J].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35(4): 61−66+80.[7] 周正祥, 张桢禛. 长江中游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6 (11): 84−97.[8] 刘程军, 周建平, 蒋建华, 等. 区域创新与区域金融耦合协调的格局及其驱动力: 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J]. 经济地理, 2019, 39(10): 94−103.[9] 张友国. 区域间产业转移模式与梯度优势重构: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 中国软科学, 2020 (3): 87−99.[10] 巫强, 黄孚, 于涛. 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对三次产业协调度的影响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0, 29(6): 1257−1267.[11] 吴传清, 龚晨. 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的工业集聚水平测度[J]. 改革, 2015(10): 71−81.[12] 郭炳南, 唐利, 张浩. 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与随机收敛[J]. 生态经济, 2021, 37(11): 46−53.[13] 靖学青. 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J]. 求索, 2017 (3): 125−130.[14] 陈全才, 张启良.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差异比较与协调发展对策[J].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0(3): 33−36.[15] Johnston J. Theil: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 theory[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69, 79(315): 601−602.[16] Dagum C. 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J]. Empirical Economics, 1997, 22: 515−531.[17] Akita T, Miyata S. Spatial inequalities in Indonesia, 1996–2010: A hierarchic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18, 138: 829–852.[18] 覃成林, 张华, 张技辉.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新趋势及成因: 基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测度及其空间和产业二重分解[J]. 中国工业经济,2011 (10): 37−45.[19] 覃成林, 杨威.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基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分析[J]. 产经评论, 2012, 3(4): 115−124.[20] Akita T, Miyata S. The bi-dimensional decomposition of regional inequality based on the weighte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J]. Letters in Spatial andResource Sciences, 2010, 3: 91–100.[21] 敖荣军.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及其演化的产业变动因素[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4): 420−424.。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下的区域经济协同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下的区域经济协同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下的区域经济协同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之一,成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

长江经济带涵盖了11个省市,人口、经济规模很大,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经济带之一。

为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已成为摆在各省市面前的一个重大任务。

首先,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应注重互补性和协同性。

根据各地资源分布和产业发展情况,各省市应选择其优势产业,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形成协同效应。

例如,苏南地区主导产业为制造业,长江中游地区主导产业为煤炭、化工等行业,两地间应该通过科技创新、投融资、人才交流等方式实现资源互补、产业协同。

其次,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经济协同的重要手段。

水、陆、空交通作为基础设施的三个领域,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长江经济带地理位置优越、人口多、市场大,因此应充分发挥长江、高铁、空港等交通体系的优势,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水平。

例如,加快港口现代化建设、推进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形成长江流域中高速铁路网,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交通畅通的区域经济枢纽。

第三,人才引进和培养是实现区域经济协同的关键。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发展中存在人才分散、缺失等问题,因此,各地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吸引优秀人才向所需领域倾斜,不断提高人才培训和吸引的质量。

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产教融合的高水平人才培训基地,培养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最后,政策整合和创新应是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有力保障。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纵向沿岸地区,各省市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市场互通,应加强政策整合创新,促进市场的无缝互通。

例如,加强税收、金融、土地等政策协调,建立跨越地区的金融、保险、信用等机制,提升区域合作的水平。

总之,实现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要各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推进。

只有注重互补性和协同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培养以及政策整合和创新,才能推动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

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机制与思路

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机制与思路
为 1. 5. 3 9 , 0 1: 6 1: Z 8其工业比重最大 , 6 4 占到三次产业的 5.1 6 %, 4
据 现 状 和机 制 . 出 了促 进 湖 北 长 江 经 济 带 产 业 协 调 发 展 的有 提
关 思路 。
【 关键词 】 湖北长江经济带 产业协调 发展 思路

而且 以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整合化 鄂西段
为目标来促进 区域发展 的。在这个 荆江段
意 义上 , 究湖北长 江经 济带 的产 鄂东段 研
业协调发 展的机制 与思路 , 对于加
5 5 .3 3 48 4 84 0 5
19 .2 3 3 2 592 26 .4 22 . 7 3: 67 4 .6 9 25 8 . 2 4.1 173 5 53 9 . 4 .1: 62 0 12 . 682 3 1.3 7 75 3 1.7 95 4 .8: 37 0 88 7 5. 8 2 98 2 7 .8 0 88 . 4: 6 6 4 .7
8 45 1 .7 6 39 2 .8

产 值 值元 (元/ 产 产 加 业 值 三 产 比 总 总 ( 万 平 业 值 业 值 值 产 次 业 重
方公里 ) ( 元) 亿 元) ( 亿 ( 亿元 ) ( 亿元 )
6 05 5 .1 4 35 4 .7 2 00 7 1 9 5 55 8 .5 495 4 01 286 1 .1: 64 3 .8 64 5. 2 .1 6 .2 06 5 .1: 29 179 2 11 101 249 3 .1: 38 3 .5 8 .1 1 . 2 9 .3 2 .5 01 3 . 4: 60
【 摘要】 本文从产业结构、 工业、 旅游业和农业等方面分析
了湖 北 长 江 经 济 带 产 业 协 调 发 展 的 基 础 , 出 以产 业 链 、 业 提 产

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基础与对策研究

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基础与对策研究

社会与生态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基础与对策研究*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陈梦冬,王利军,舒帆鹏摘要: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国家战略,其创新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中游城市有突出的资源与区位优势,雄厚的经济与产业基础,但其经济发展的协同性和创新性仍有待加强。

本文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当前的协同创新发展现状,提出明确高新技术产业分工定位、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推动区域市场深度融合、建设城市群创新协同网络的建议。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产业集群一、引言城市群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参与国内竞争和全球竞争的重要地域单元。

2012年,《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标志着长江中游城市群正式成立。

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上升为国家战略,自此,长江中游城市群也被定位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以及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

城市群内部协同创新水平决定了长江中游的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动力。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仍存在行政边界刚性约束、合作机制不健全、产业同质化、管理松散化、屏障脆弱等问题(谷玉辉、霁航,2017)[1],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测算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白孝忠、孟子贻,2019)[2],但差异化协同发展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李雪松,2019)[3]。

长江中游城市群对各区域创新系统进行有效整合,是促进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熊小刚,2014),但科技资源的协同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刘华、陈金勇,2015),协同创新系统尚处于初级阶段(李琳、戴姣兰,2016),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集聚经济效应的发挥也更加依赖技术创新(郝永敬、程思宁,2019)。

因此,本文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基础,并提出协同创新发展策略,对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创新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基础长江中游自然资源充裕,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城镇化和工业化基础强,创新要素活跃,协同创新发展潜力大。

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意义、优势和对策建议

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意义、优势和对策建议

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意义、优势和对策建议作者:匡楚玉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18年第09期摘要:长江中游城市群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长江中游城市群有区位、交通、人才、经验和产业优势,但存在经济总量偏小、产业趋同等问题。

本文针对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空间布局和城镇一体化、构建协同机制以及打造“一带一路”产业集群、推进对外开放一体化等对策建议,以此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对策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优势为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顺应全球化的发展,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的载体,随着城市间联系的日益紧密,作用越发重要。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经济总量仅次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圈,经济发展的增速高于全国水平,是中国经济稳定至关重要的调节器。

大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承东启西的战略作用,有利于东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推动中部崛起,提升中部地区竞争力,更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扭转区域发展不均衡,促进“一带一路”发展,有利于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将地球村联系得更紧密。

大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有利于发挥中部地区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还可以更有效地满足国内需求,充分调动约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

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涉及湖南、湖北、江西的31个市,范围包括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

1.区位和交通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间位置,位于长江流域的中游,是沿海经济向内地发展的中转站。

长江中游城市群向东承接长江三角洲,向南连接珠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向北承接京津冀城市圈,向西连接成渝经济圈。

长江中游城市群有着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

2009年底,武广高铁开通,这标志着我国首次将G字头的高速动车组列车投入运营,我国高铁建设从此进入新时代。

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城市协同与转型

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城市协同与转型

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城市协同与转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经济带逐渐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

然而,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城市协同和转型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城市协同与转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城市协同的意义与现状城市协同是指多个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以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和整合。

在长江经济带这样一个庞大的地区中,城市协同尤为重要。

目前,长江经济带的城市协同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城市之间缺乏合作,也缺乏贸易和投资的交流平台。

同时,这些城市也存在竞争、重复建设和耗费人力和资源的问题。

二、城市转型的必要性与挑战城市转型是指城市经济结构、产业类型和生产方式等的转变。

由于长江经济带中许多城市原本是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这些城市需要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城市转型面临的挑战包括:传统产业退出的风险;新兴产业缺乏支持政策;技术和人才的流动性不足等。

三、解决方案1. 建立城市间的贸易和投资平台为了促进城市间的沟通和合作,应建立长江经济带城市间的贸易和投资平台。

这些平台将提高城市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贸易和投资,并使市场更加透明和公平。

2.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是一个地区而不是一个城市,需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这意味着,不同城市之间需要合作,利用各自的优势互补,相互支持,以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3. 借助新技术和新产业实现转型长江经济带的城市需要借助新技术和新产业来实现转型。

政府应提供支持政策,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和生产方式,并为新兴产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4. 增强城市吸引力城市的吸引力是吸引人才和投资的重要因素。

长江经济带的城市需要增强自己的吸引力,如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提供优质教育、完善医疗保障等。

总结:城市协同与转型是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两大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城市协同和转型,才能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

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18 年 第28 卷 第2 期 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 Vol.28 No.2 2018郭庆宾,许泱,刘承良•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〇1&,2&(2):1)1-157.[-U O Qingbin,X U Yang,LIU Chengliang.I nfliaencing fa c t o r 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sources aggregating a b i l i t y in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 l i e Yangtze River[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8,28(2):151 -157."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郅庆宾1许泱2刘承良3(1.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2.湖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咸宁437100;3.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200062)摘要区域发展有赖于各种资源的有力支撑和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然而由于稀缺性,使得资源的非均衡分布和流动成为其基 本特征。

城市群作为大范围内资源的高密度聚集区,是资源集聚的最佳场所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自然结果。

因此,在当前城市化发展 转入以城市群为空间竞争实体的背景下,研究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研究空间分布差异的地理探测器方法对资源集聚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分 析。

研究发现:①科技创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就业机会、对外开放水平、市场化水平、工资水平等是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 资源集聚能力演化的主要因素,且1995—2014年这些因子对资源集聚能力的影响作用不断增强;②各影响因子间不仅存在双向交互 作用关系,还存在复杂的交互耦合作用关系,共同支配着资源集聚能力的形成和演化;③资源集聚是资源“逐利性”作用下的必然结 果,良好的市场发育和对外开放政策是提高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的重要前提,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集聚“回报率”的加速器,人口规模是资源集聚能力的体现,交通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资源集聚通道是保障资源集聚的“生命线”,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配套 服务体系是资源集聚的重要支撑,而生活成本、税收成本等因素在资源集聚过程中扮演了反作用力的角色。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的基础条件分析_白洁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的基础条件分析_白洁

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摘要: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对推动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产业一体化是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前提。

目前,三大次城市群在产业合作方面既有共同的利益诉求,也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因此,应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统一要素市场和建立合作协调机制,加快形成合力,积极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一体化;经济带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2)06-0061-04作者简介:白洁(1980—),女,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

中部崛起与湖北发展▲一、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

中国已经进入到都市圈整体竞争的新时代。

城市圈的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关研究主要围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实践展开。

陈建军从产业经济和市场体制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各次区域之间产业同构产生的原因,认为长江三角洲区域内部的产业同构有其必然性。

[1](p19)殷醒民采用制造业的专业化系数对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的制造业分工地位进行初步测定,显示区域内部产业分工趋于加深。

[2](p43)程玉鸿,许学强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产业竞争力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各城市相关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3](p419)随着研究的深入,以产业链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区域产业分工成为研究的新命题。

魏后凯认为在区域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推进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分工体系,是消除和缓解大都市区产业发展恶性冲突的有效途径。

[4](p28)李靖认为在新型区域产业分工条件下,地区专业化和产业关联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5](p56)2010年国务院通过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沿长江经济带被定为国土开发主轴,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被划为“长江中游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产业协同集聚自身的原因
1.长江中游产业优势明显
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长江中游地处中国的鱼米之乡,农业发达,产业化水平较高,农业特色和优势突出。

20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农业增加值3754.69亿元,占全国的9.3%,远高于长三角城市群的5.7%、珠三角城市群的2.0%和京津冀城市群的5.4%。

同事具有颇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武汉、南昌、长沙、合肥和株洲 5 个国家级高新区。

其中,武汉东湖高新区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 年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468 家,从业人员 32.88 万人,分别居全国第三、第四位。

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级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带,拥有 2 个国家级和 1 个省级高新区,10 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与医药、航空航天、生产性服务业等优势领域。

2.长江中游的文化与教育资源优势明显
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

2010年,长江中游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三个城市群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60所,在校学生数达到277.54万人,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区。

其中,武汉市是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普通高校 78 所,在校本专科学生88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多万名。

安徽合肥也是全国的科教重镇,科技、人才和智力资源较为密集。

文化底蕴深厚。

自东晋衣冠南渡以来,中国的文化重心就在长江流域,长江中游是楚文化区,汇聚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

如武汉、长沙、南昌、岳阳、九江、景德镇、安庆、池州、鹰潭等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3.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协同效应明显
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交通、产业、市场等方面“一体化”扎实推进,整体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对中部四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更好的研究产业协同效应,在此对长江中游城市中四省在协同发展前后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2012年前,个省份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且增幅差不多,就在2012年各省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后,各省经济发展增幅明显提高,课件协同发展对各省总的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表1可以看到,四省第一产业在协同发展后的增幅都有一定的下降,这很可能由于协同发展后,交通的便利化以及政府的产业一体化使得个省份的从事工业的劳动者进入其他省份的其他产业,同样各省份的第二产业增幅也有一定的下降,但各省份第三产业都有着一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