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访古》教案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内蒙访古》教案(合集5篇)

《内蒙访古》教案(合集5篇)

《内蒙访古》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内蒙访古》教案《内蒙访古》教案教学目的:教学设想:教学步骤:一、引言:同学们都听过腾格尔的《蒙古人》吧,那你们是否被那遒劲而苍凉的曲调所感染,想去内蒙看一看呢?那就让我们随着我国历史学家翦伯赞去游访内蒙,共同学习《内蒙访古》。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及课文的相关知识:翦伯赞是我国历史学家,《内蒙访古》是他应邀访问内蒙古之后写的一篇散文。

原文共有六小节,分用了六个小标题,本文选取了第二、三两节,“一段最古的长城”和“在大青山下”。

这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部分,“一段最古的长城”。

二、导读课文:梳理结构:给同学2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1、本文以什么为写作线索?(游踪。

按顺序说出这部分作者的游踪)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赵长城遗址)2、参考课后第二题回答,这一部分写了那些内容?1— 2段(所见)广阔而肥沃的塞外田野 2— 5段(所见)大青山两麓的自然环境6—7段(看法感受)历史上民族纷争的原因8—9段(所见)处在争夺焦点上的赵长城遗址10—12段(看法)赵武灵王无愧于英雄称号3、根据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分层并概括层义“一段”部分共12段,分三层(1)、1—2段写居庸关到呼和浩特的千里原野(2)、3—7段着重写大青山南麓的原野及其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3)、8—12段游览赵长城,赞颂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解读课文:(一)文章一开头就用简短的一段交代了作者的行踪。

一个“敞”字,形象地写出了从视野极小的山路中,走到广阔无垠的原野上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内蒙一带在古时候常常被人称作“塞外”,而一提到“塞外”人们又不免想到“胡天八月即飞雪”、“大漠孤烟直”严寒荒凉的景象,但作者看到的所谓“塞外”并不是这样:“……”,作者用我国著名的粮棉产区作比,突出了“塞外”古今变化之大,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作者本来是要“访古”的,为什么要写塞外的变化呢?这只是一般描述,还是另有它意呢?我们将在下面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

(2)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所描绘的画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历史文化背景。

(2)如何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描绘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介绍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

(2)激发学生对内蒙古地区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生字词、难句等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

(2)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朗读训练:(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提高朗读能力。

5. 表达训练:(1)让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学生通过表达训练,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历史文化知识。

2. 请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

五、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内蒙访古》2. 板书内容:(1)历史文化背景(2)课文内容概括(3)重点词语解释(4)朗读与表达训练要点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内蒙古文化遗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3)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文化差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强的情感;(2)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分析:本文以作者在内蒙访古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介绍了内蒙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既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2.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知识,对于历史文化遗址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内蒙地区的历史文化,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内蒙地区的历史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内蒙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如何让学生在了解内蒙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3.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4.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文化差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运用多媒体展示内蒙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址,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主题;(2)教师简要介绍内蒙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课文中所提到的古代文明遗址及其历史价值;提高学生对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途径,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氛围;采用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增强学生对民族差异的尊重和包容心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民族命运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阅读与理解:让学生通读课文《内蒙访古》,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主要内容;分析课文中所提到的古代文明遗址,如匈奴、鲜卑、契丹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历史变迁和民族交融现象。

2. 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介绍: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内蒙古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介绍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匈奴、鲜卑等民族的兴衰过程;分析内蒙古地区在古代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歌曲等素材,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内蒙古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主要内容;布置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所提到的历史文化现象。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查阅的资料和心得体会;组织小组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深入理解。

4. 教师讲解:对课文中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分析课文中所提到的古代文明遗址,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历史概念。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学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内蒙访古”这一主题,对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有所了解;(2)能够通过阅读文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能够运用文本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国家认同感;(3)培养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内蒙访古》课文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3. 教学难点:运用课文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考和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课文学习。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思考与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文本:《内蒙访古》课文2. 图片资源: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图片3. 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和视频资源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图片,营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蒙访古(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内蒙访古(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内蒙访古(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内蒙访古(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内蒙访古(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自信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而内蒙古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区域,其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加需要得到保护和发扬光大。

于是,近来内蒙古访古教育也逐渐受到各地学校和机构的关注,成为多个学科的教育内容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种对内蒙访古教育的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学生了解内蒙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通过实地参观和调查,系统掌握内蒙访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从而培养尊重历史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2. 教学内容(1)内蒙古的历史文化概况(2)内蒙访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3)内蒙古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4)实地参观内蒙古的历史文化景区3.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内蒙古的统一历史背景和文化面貌。

(2)讲授讲解内蒙古的历史文化概况和内蒙访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内蒙古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

(3)实地参观选择内蒙古较著名的历史文化景区,并邀请具有内蒙古访古研究成果的专家一同参加,以实地观察、问答互动、深入探索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内蒙古文化的历史、传承以及保护发展的实际情况。

(4)总结在实地参观之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自己对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和体验,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二、教学设计1. 内容设计内蒙访古教学是一种跨学科的探究,需要整合多学科知识来进行研究。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穿插多个科目的相关知识点。

如语文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内蒙古的文学作品,历史可以讲解内蒙古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艺术可以讲解内蒙古的传统音乐、舞蹈等的表演。

2. 方法设计内蒙访古教学需要学生“亲历其境”的体验,通过实地参观、问答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学生需要自己去调查、观察和思考,通过访古体验来了解和探究内蒙古文化的历史和现状。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写在前面: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知历史课程的重要性。

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通过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更好地预测未来。

然而,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历史事实的教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以期在历史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历史。

一. 教学背景分析《内蒙访古》是刘心武教授的学术著作,主要探讨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转变及演变历程。

如今,《内蒙访古》逐渐成为历史学科中一本重要的丛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用越来越多。

考虑到学生常常会因为历史概念抽象难懂,无法体现生活的真实,我认为《内蒙访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地理环境、社会文化、民族传统及其变迁。

通过探究内蒙古地区的文化演变,引导学生思考全国少数民族的文化演进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二.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内蒙古地区历史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及其演变;b. 掌握少数民族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及其文化表现;c. 了解中国文化及历史对世界的影响力。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研究与思考能够独立进行历史探究;b.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活动、数据整理、信息分享有效地学习;c. 培养学生应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审辩和思考能力,积极参与历史探究。

三. 教学内容1. 内蒙古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族文化;2. 内蒙古的文化演变及其表现;3. 少数民族文化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4. 中国文化及历史对世界的影响力。

四. 教学方法1. 线下教学:a. 教师授课,通过PPT讲解历史地理环境、民族文化、文化演变及其表现等内容;b. 教师选取相关的视频资料、图片和文献等进行教学渗透和启发学生思考;c. 教师通过问题探究、讨论、认知图表分析及文献查找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内蒙访古高中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高中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高中语文教案第一章:《内蒙访古》课文解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蒙访古》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巴金以及作品背景。

2. 分析并欣赏作品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蒙访古》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分析作品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对课文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和领悟。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背景。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表对课文的看法和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巴金及作品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教师讲解课文,解答学生疑问。

4. 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领悟课文深层次意义。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内蒙访古》文学风格分析一、教学目标:1. 分析并掌握课文《内蒙访古》的文学风格。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蒙访古》的文学风格分析。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对课文文学风格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文学风格。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表对课文文学风格的看法。

五、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教师讲解课文《内蒙访古》的文学风格,分析其特点。

3.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对课文文学风格的看法。

4.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内蒙访古》艺术特色解读一、教学目标:1. 分析并掌握课文《内蒙访古》的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蒙访古》的艺术特色分析。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蒙访古》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 引导学生对内蒙古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内蒙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介绍文章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风格。

3. 阐述文章主题及写作背景。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简要介绍内蒙古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2. 介绍作者:介绍贾平凹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引导学生了解其写作特点。

3. 阐述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主题,激发学生对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的兴趣。

第二章:成吉思汗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成吉思汗陵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

2. 引导学生了解成吉思汗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教学内容:1. 成吉思汗陵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格。

2. 成吉思汗的生平和历史贡献。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关注成吉思汗陵的历史地位。

2. 介绍成吉思汗陵:介绍其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让学生对成吉思汗陵有直观的认识。

3. 讲述成吉思汗的生平和贡献: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成吉思汗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第三章:赤峰市巴林左旗的辽代古墓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辽代古墓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

2. 引导学生了解辽朝的历史和文化。

教学内容:1. 辽代古墓的发现及其墓主身份。

2. 辽朝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关注辽代古墓的历史价值。

2. 介绍辽代古墓:介绍其发现过程及墓主身份,让学生对辽代古墓有直观的认识。

3. 讲述辽朝的历史和文化: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辽朝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第四章:呼和浩特市大召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召寺的历史地位和建筑特点。

2. 引导学生了解藏传佛教的文化。

教学内容:1. 大召寺的建立和历史地位。

2. 大召寺的建筑特点和藏传佛教文化。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关注大召寺的历史地位。

2. 介绍大召寺:介绍其建立和历史地位,让学生对大召寺有直观的认识。

3. 讲述藏传佛教文化: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藏传佛教的文化特点。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内蒙古访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作为祖国的五个自治区之一,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多为高平原,四季分明,自然景观独特迷人,历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胜,给人们提供了很多文化交流和旅游探索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内蒙古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本教学设计将通过访古和旅游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内蒙古独有的文化魅力,获得一些宝贵的人生经验和知识。

一、教学目标本次访古(教师中心稿)旅游活动,旨在让学生:1. 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和历史名胜。

2. 领略内蒙古丰富的文化内涵、民族风情,理解其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3. 培养学生的旅游兴趣和文化素养,激发对内蒙古文化和环保的关注和热爱。

4. 提高学生的组织、协作和交往能力,增强责任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访古和旅游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学生和教师合作完成)2.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和历史名胜的介绍和观赏。

3. 文化活动,如民族文化展览、传统文艺表演、手工艺品体验等。

4. 环保教育,学生对内蒙古生态环境进行调研、探讨并提出环保理念。

5. 总结和讨论回顾。

三、教学过程1. 策划和组织教师和学生一起商讨和策划旅游活动内容和行程,确定路线和住宿地点,制定行程安排和活动要求。

让学生分担相应的责任,配合完成组织和安排工作。

2.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和历史名胜的介绍和观赏。

学生到达内蒙古后,首先了解内蒙古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

随后前往诸如呼和浩特、阿尔山、额尔古纳等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名胜进行观赏和参观。

如走进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 领略漫天的乌云山, 翻越五年冰封的白桦林, 走进蓝天和白雪世界; 走进著名的旅游地区尔尔古纳,看大河奔流、银河落跑、万千羊驼、神奇岩石等。

3. 文化活动学生参加文艺表演和民族文化展览,领略内蒙古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魅力。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课文中所提到的古代文明及其特点;(3)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2)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2)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弘扬民族精神;(3)教育学生珍惜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1)介绍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2)讲述课文中所提到的古代文明及其特点;(3)分析内蒙古地区在历史上与中国其他地区的联系。

2. 教学重点:(1)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2)课文中所提到的古代文明及其特点;(3)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2)激发学生对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古代文明及其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3. 课堂讲解:(1)对课文中所提到的古代文明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其特点;(2)结合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3)引导学生思考内蒙古地区在历史上与中国其他地区的联系。

4. 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5.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3)鼓励学生关注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分享精神等;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地理、历史背景;(2)掌握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3)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古代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2)采用地图、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3)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内蒙古的古文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增强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3)提高学生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内蒙古地理、历史背景介绍;2. 蒙古族风俗习惯、历史文化;3. 内蒙古地区古代遗迹介绍;4. 内蒙古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5. 实地考察活动安排。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内蒙古地区的地理、历史背景;(2)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3)内蒙古地区的古代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 教学难点:(1)内蒙古地区的历史变迁;(2)蒙古族文化的独特性;(3)实地考察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地理、历史背景,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2.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内蒙古地区的古代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内蒙古地区的古代遗迹、博物馆等,亲身感受内蒙古的历史文化;4. 教学手段:运用地图、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展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活动中的表现,以及考察报告的质量;4. 学生自评、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2)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掌握内蒙地区古代文明的代表性遗迹和特点;(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内蒙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直观感受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增强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3)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内蒙古地区概况: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2. 内蒙古代文明的代表性遗迹:如赤峰市巴林左旗的克什克腾旗、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的五当召等;3. 内蒙古代文明的特点:游牧文化、草原文化、宗教文化等;4. 内蒙古代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史前文化、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民族的历史;5. 内蒙地区现代发展: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现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蒙古代文明的代表性遗迹及其特点;2. 教学难点:内蒙古代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现代发展状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内蒙古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 讲授新课:分别讲解内蒙古代文明的代表性遗迹、特点和历史发展脉络,穿插相关的历史故事和趣闻;3. 案例分析:以克什克腾旗和五当召为例,让学生了解内蒙古代文明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内蒙古代文明对我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5. 总结提升:强调内蒙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内蒙古代文明的代表性遗迹、特点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情况;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方面的表现;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内蒙古代文明。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认知能力;(3)提高学生对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考古发掘过程;(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命运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2. 内蒙古地区的古代文明遗址;3. 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4. 考古发掘过程及方法;5.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蒙古地区的古代文明遗址、考古学基本概念、考古发掘过程。

2. 教学难点:古代文明遗址的内涵、考古学的应用、考古发掘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授课:讲解内蒙古地区的古代文明遗址,阐述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以具体考古发掘案例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考古发掘过程及方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所学知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结合课后阅读材料,深入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古代文明;3. 思考题: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考古学的认识和看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背景、古代文明遗址、考古学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团队协作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堂内容的复习和巩固程度。

七、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内蒙访古》是一篇描绘作者在内蒙地区访古所见所感的游记。

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内蒙大草原的壮美和历史的厚重。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内蒙大草原的热爱,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民族情感的传递。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游记类文章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内蒙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可能较为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的历史底蕴。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内蒙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主题。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内蒙大草原的热爱,对历史的尊重。

(2)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了解内蒙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

(3)通过课文学习,感受作者对内蒙大草原的热爱,对历史的尊重。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内蒙的风光、历史遗迹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情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内蒙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内蒙地区。

(2)教师简要介绍内蒙的历史文化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解决生字词问题。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学习内蒙古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掌握内蒙古地区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观考古遗址和博物馆,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内蒙古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内蒙古地区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 教学难点:内蒙古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内蒙古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与互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准备相关的教案资料;安排参观考古遗址和博物馆的时间和地点。

2. 学生准备:提前阅读相关的教材和资料,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准备笔记本和笔,做好记录和学习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内蒙古地区的图片和地图,引起学生对内蒙古地区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和重要性。

2.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教案资料,对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关注内蒙古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内蒙古地区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3.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提供相关的资料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深入理解和分析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

4. 参观考古遗址和博物馆:教师组织学生参观考古遗址和博物馆,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做好记录和思考,并在回校后进行报告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之处。

2. 教学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2)能够概括和描述作者在内蒙古的所见所闻。

(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对内蒙古历史和文化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内蒙古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3)通过写作、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关注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课文《内蒙访古》。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3. 教学难点:分析并评价作者对内蒙古历史和文化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内蒙古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2)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概括和描述作者在内蒙古的所见所闻。

(2)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并评价作者对内蒙古历史和文化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和评价。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情况。

2. 学生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展示:评价学生在小组分享和展示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内蒙访古》。

2. 注释和工具书:为学生提供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2)掌握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发展变迁;(3)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让学生对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有更直观的了解;(2)采用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3)组织实地考察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2)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提高民族认同感;(3)引导学生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2)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发展变迁;(3)文化遗产的保护。

2. 教学难点:(1)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变迁;(2)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及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2)准备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道具;(3)安排实地考察活动。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2)分组准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内蒙古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祖国的大好河山;(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的兴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古代北方民族的发展变迁;(2)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3)情景模拟:分组表演古代北方民族的生活场景,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

3.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思考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形成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3. 情景模拟:评价学生在表演中的表现,了解其对古代北方民族生活的理解程度。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与文化;(2)培养学生对内蒙古地区历史遗迹的研究兴趣;(3)提高学生通过文献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地图分析,使学生对内蒙古地区有直观的认识;(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3)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料等途径自主学习,提高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2)增强学生保护文物、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3)引导学生尊重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与文化;2. 内蒙古地区的主要历史遗迹及其历史价值;3. 实地考察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内蒙古地区的主要历史遗迹;2. 教学难点:对内蒙古地区历史遗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图片、地图等形式,使学生对内蒙古地区有直观的认识;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3. 实地考察法:引导学生参与实地考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4.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料等途径自主学习,提高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内蒙古地区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2. 新课导入:介绍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重点讲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遗迹;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内蒙古地区历史遗迹的认识和看法;4. 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历史遗迹的保护和传承情况;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反思实地考察的收获和不足。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以及对实地考察的积极反应。

《内蒙访古》教案讲课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讲课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讲课教案《内蒙访古》教案《内蒙访古》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所表达的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理解夹叙夹议,记叙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3.学习在把握课文文意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有关语句正确而熟练的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4.引导学生在读读议议中理解要点,把握主旨,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并了解全文是怎样按线索布局的。

2.掌握叙和议之间的关系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文献资料来为阐发自己的观点服三:教学难点:通过逻辑推理,准确理解作者本意和课文主旨。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讲析《一段最古的长城》理清这部分文章思路,把握结构层次。

3)理解夹叙夹议,继续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分析文章题目看本文标题《内蒙访古》感觉就非同寻常,什么叫访古?读了全文才会对它有所认识。

“访古”决定了本文的特点,既有难度又是独具特色的。

本文作者翦伯赞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历史学家的专长当然在研究历史,写游记必然也选择和历史有关的专题。

而作者就是在这篇游记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边记游边议论,谈天说地,引古论今,文中涉及了众多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

历史人物、事件古迹等,叙述具体,描写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就需要对文中的访古材料进行梳理,找出作者创作本文的主旨,作者始终围绕一个专题谈,那就是我国内蒙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感情。

(二)指导自学课文,梳理全文结构1)检查学生字词(注释外)的掌握情况[居庸(yóng)关] 旧称军都官,在今北京市昌平县,长城的重要关口,形势险要,一向为交通要塞[塞(sài)外] 长城以北的地区[峪(yù)口] 山谷[绵亘(gèn)] (山脉等)接连不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访古》教案《内蒙访古》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所表达的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理解夹叙夹议,记叙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3.学习在把握课文文意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有关语句正确而熟练的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4.引导学生在读读议议中理解要点,把握主旨,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并了解全文是怎样按线索布局的。

2.掌握叙和议之间的关系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文献资料来为阐发自己的观点服三:教学难点:通过逻辑推理,准确理解作者本意和课文主旨。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讲析《一段最古的长城》理清这部分文章思路,把握结构层次。

3)理解夹叙夹议,继续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分析文章题目看本文标题《内蒙访古》感觉就非同寻常,什么叫访古?读了全文才会对它有所认识。

“访古”决定了本文的特点,既有难度又是独具特色的。

本文作者翦伯赞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历史学家的专长当然在研究历史,写游记必然也选择和历史有关的专题。

而作者就是在这篇游记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边记游边议论,谈天说地,引古论今,文中涉及了众多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

历史人物、事件古迹等,叙述具体,描写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就需要对文中的访古材料进行梳理,找出作者创作本文的主旨,作者始终围绕一个专题谈,那就是我国内蒙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感情。

(二)指导自学课文,梳理全文结构1)检查学生字词(注释外)的掌握情况[居庸(yóng)关] 旧称军都官,在今北京市昌平县,长城的重要关口,形势险要,一向为交通要塞[塞(sài)外] 长城以北的地区[峪(yù)口] 山谷[绵亘(gèn)] (山脉等)接连不断。

亘:空间或时间上的延续不断。

[麓(lù)] 山脚下[高阙(quē)] 今乌拉山和狼山的缺口。

[民怨沸腾] 形容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极为痛恨,怨恨之声如沸水翻腾。

[步步为营] 军队没前进一步就就设置一道营垒。

比喻行动谨慎,防备严密。

[镂(lòu)空] 雕刻的一种,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镂:雕刻。

[驿(yì)站] 旧时用来传送公文的人或出差官员途中换马暂住的地方。

[青冢(zhǒng)] 即昭君墓。

位于呼和浩特南部,高二十米,占地20多亩,突兀耸立,气象巍然。

据说春天冢上草发青的早,秋天比野草凋零的迟,远望呈青黛色,因此叫青冢。

[沐(mù)着阳光] 承受着阳光。

沐,比喻受润泽。

2)梳理文章结构(学生讨论后明确)全文共两大部分,由26段组成,其结构为第一部分“一段最古的长城”,共12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1-2)交代行踪,点明地域,写出关后的所见所感。

第二层(3-7)写大青山一带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战略地位和历史上的争夺战,为核心部分的展开作铺垫。

第三层(8-12)写赵长城,赞颂赵武灵王。

第二部分“在大青山下”共14段,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层(1-9)写汉代城堡的形成和废弃,强调在民族关系紧张时期和平往来仍未间断。

第二层(10-14)写昭君墓,颂扬汉代的和亲政策。

(三)导读课文“一段最古的长城”,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结构层次,理清夹叙夹议,继续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1)教师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叫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这部分课文。

A:作者按什么路线进行寻访的?按先后顺序说出作者的行踪。

B:作者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组织在一起的?哪些地方是议论?这些议论起了什么作用?C:这部分分几个层次?各有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D:赵武灵王修长城和“胡服骑射”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作者怎么评价这两件事的?从中看出作者用意何在?2)由一个同学朗读或同学自读。

3)有同学对上述问题逐一回答,并由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4)教师对上述问题小结如下:A:作者游踪: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B:这部分主要写了:塞外风光、大青山地理条件、南北迥异的自然环境、阴山南麓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大青山的古长城遗址、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等。

这些内容是根据作者的游踪组织在一起。

4-7段的议论,强调阴山南麓沃野的重要,说明此地古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再次强调修建长城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C:(从略)D:这两件事分别反映了赵武灵王处理民族关系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坚决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和虚心向外民族学习长处。

赵武灵王敢于冲破习惯势力的藩篱,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克服狭隘的民族观念,虚心向少数民族学习,其胆识惊人,被作者称作英雄是当之无愧的。

作者充分肯定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其用意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作了全面公证的评价,也不仅在于宣传了民族关系中的辩证法,而是强调一个观点:民族不分大小,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也告戒我们:两千多年的赵武灵王尚能做到胡服骑射,那么今天的改革开放应该做的更好。

5)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二,预习“大青山下”部分。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第二部分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层次。

2)继续理解议论的作用3)理理解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在文中的具体内容和作用。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作者带我们考察了古代长城,使我明白一个道理:民族不分大小,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也告戒我们:两千多年的赵武灵王尚能做到胡服骑射,那么今天的改革开放应该做的更好。

今天这节课作者将带我们去大青山进行考古。

(二)导读课文“在大青山下”,理清这部分思路,深入了解议论的作用,概括内容要点。

1)先提出几个问题,供同学们讨论:A:离开赵长城以后,作者按什么路线来游访的?B: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作者如何把这些内容组织在一起的?C:这部分可分几层?他们之间关系如何?D:作者对古堡和青冢发表了哪些议论?有什么作用?2)边读课文片段边讨论以上问题,认识逐渐趋向一致,对以上问题归纳要点:A:离开赵长城后,作者从大青山游访到大青山下,先游访汉代古堡,后游访青冢。

B:这部分写的主要内容:汉代古堡—建筑历史、古堡分布、汉代遗址及建筑目的。

青冢(昭君墓)--意义、位置和数量。

C:这部分分两层:第一层:写汉代城堡是民族冲突的产物。

第二层:写昭君墓是民族友好的象征。

这两方面的内容,是汉代政府根据不同情况对匈奴所采取的两种不同政策产物。

也是作者对民族关系问题所表明的两方面的观点—肯定了抗击侵略的正义行动,强调了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根本利益。

D:对古堡的议论集中在第二部分的8-9段中的“驿站”、“没有被遮断”等描写都高度评价了阴山一带作为民族之间和平往来的中间站的历史作用,并特别强调了民族会见间文化交流更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对昭君墓,作者的议论集中在10、13、14段,指出昭君墓是“永远不会废弃”的并强“调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的多”的观点,充分肯定昭君出塞与和亲政策,表达了加强民族团结的强烈的愿望。

对汉代城堡和昭君墓的议论是本部分内容的要点,加上第一部分关于赵武灵王的议论、构成这篇夹叙夹议散文的核心思想。

(三)、引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在叙述中自然地插入史论的文笔,叙与议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如: 文章谈到阴山一带的汉代城堡时,作出了“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的判断。

为了证实,引用《史记·匈奴传》的记载:“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和《汉书》的注;还引用了《汉书·匈奴传》记侯应谏元帝的话。

又如:第一部分第7段,引用《汉书•匈奴传》中的材料来说明阴山以南沃野对于“匈奴”的重要性,有力地证明了关于阴山以南沃野的重要战略地位的见解。

文章指出“早在战国时,大青山南麓,沿黄河北岸的一片原野,就是赵国和胡人争夺的焦点”,而在争夺时,赵武灵王击败胡人后,在北边国境上筑起一道长城,以堵住胡人进入平原的道路,就援引《史记·匈奴传》的记载,用复述文献的话语,说明了这条长城的起讫点。

再如: 文章肯定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说他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实质上就是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并引用《战国策·赵策》的记叙,来印证他敢于革新的精神,而最后得出结论“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 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三:小结全文本文两个部分是怎么联结成一个整体的?可以说“形神联系”以访古的游踪为线索将两部分串联起来!文章起笔于塞外风光,接着写大青山的地理条件、南北迥然的自然环境、阴山南麓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再写大青山下古长城。

评价其修筑着赵武灵王的功绩,又引出他“胡服骑射”的主张,接着集中笔墨写汉代古堡和昭君墓。

这么多内容一线穿下,联系紧密可谓“形联”,“神系”是指围绕中心,前后两部分密不可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民族纷争是各民族统治者之间矛盾冲突的结果,而各族人民都有友好的愿望,他们之间的民族团结和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因此作者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思想主旨贯穿全文,将前后内容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布置作业课后联系三、四题。

附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