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方剂乌梅丸及临床治疗应用

合集下载

乌梅丸临床研究近况

乌梅丸临床研究近况

乌梅丸临床研究近况乌梅丸出自《伤寒论》,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乌梅丸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疗效。

乌梅丸的组成包括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全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具有温脏安蛔、调和阴阳的功效。

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乌梅丸常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情反复,难以根治。

临床研究发现,乌梅丸能够调节肠道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

此外,对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肠道疾病,乌梅丸也有一定的疗效。

在妇科疾病中,乌梅丸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月经失调、肥胖、多毛等症状。

研究表明,乌梅丸可以调节内分泌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恢复卵巢的正常功能,调整月经周期。

同时,在治疗痛经、带下病等方面,乌梅丸也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

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乌梅丸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多属于“消渴”范畴。

乌梅丸能够滋阴清热、温阳补虚,对于糖尿病患者出现的阴阳失调、寒热错杂的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特别是在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乌梅丸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减轻患者的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

在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方面,乌梅丸对抑郁症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抑郁症患者常存在肝气郁结、阳气不足等问题。

乌梅丸能够疏肝解郁,温补阳气,调整患者的情志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对于顽固性头痛、失眠等病症,乌梅丸也能发挥一定的疗效。

在皮肤科疾病中,乌梅丸可用于治疗荨麻疹。

荨麻疹病因复杂,常反复发作。

乌梅丸能够调和营卫,祛风止痒,缓解患者的皮肤瘙痒、风团等症状。

当然,乌梅丸的临床应用并非局限于上述疾病,其在其他病症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探索和拓展。

但在使用乌梅丸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灵活加减用药。

同时,对于乌梅丸的作用机制,现代医学也在进行深入的研究。

陈瑞春《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陈瑞春《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陈瑞春《乌梅丸的临床应用》陈瑞春《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一、方义分析《伤寒论》中的乌梅丸方,是由乌梅、细辛、干姜、当归、附子、蜀椒、桂枝、黄柏、黄连、人参等组成。

方中附、桂、椒、姜、辛,其味辛温,连、柏性味苦寒,人参味甘而温,乌梅味酸,全方辛、甘、酸、苦四味具备,是一个调和寒热的良方。

《名医方论》说:“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

配黄连泻心而除烦,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

肾者肝之母,椒、附以温肾,肾则所归,肝得所寄,是固其本。

肝欲散,细辛、干姜以散之。

肝藏血,桂枝、当归引血归经也。

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人参调其中气。

以苦酒渍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丸……缓则治其本也。

”这是就乌梅丸的药物配伍面言。

具体地说“乌梅丸的功用,主治蛔厥,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即呕,常自吐蛔,手足厥冷,腹疼时作,并治久痢”等症。

笔者体会,由于乌梅丸是一个寒热并用方,因而其运用的特征应着眼于“寒热夹杂”的病机和证候,才能恰到好处。

临床上根据乌梅丸长于调和寒热的特点,广泛地运用于内、妇、儿科杂病,现综述如下:二、临床运用(一)治胆道蛔虫辽阳市第一医院,用乌梅丸为主治疗胆道蛔虫117例,有86例痊愈,有效率达81.2%,复发率7.6%,疗效尚满意。

株洲县人民医院外科治疗51例均服药1~3剂获愈,其中单纯型的以单味乌梅30―45g煎水内服。

若有便秘、腹胀者,则用安蛔止痛、理气通便法,药用乌梅丸去人参、附片、当归,加青木香、槟榔、大黄、使君子、苦楝皮,每日1剂。

合并感染以清里通便,驱蛔为主,在上方基础上再去桂枝、花椒,加银花、黄芩、栀子。

服法同前。

张乃恩用乌梅丸煎治疗胆道蛔虫症20例,服药2剂治愈者4例,3剂治愈者5例,4剂治愈者8例。

治愈率为60%,无效者8例。

福建福安地区医院乌梅丸研究小组收治47例,治愈占91%,好转占4%,1例复发,占2.5%,1例无效占2.5%。

邓亦贤以瓜蒌15g,薤白、半夏各10g,醋1杯冲服乌梅丸9g,每日1剂。

乌梅丸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乌梅丸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乌梅丸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乌梅丸出自《伤寒论》,是一首经典的方剂,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

历经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乌梅丸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疗效,其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相关研究也日益深入。

一、乌梅丸的方剂组成及功效分析乌梅丸中,乌梅味酸,能敛肝柔肝,安蛔止痛,为君药。

细辛、蜀椒、干姜、桂枝、附子辛热之品,温脏祛寒;黄连、黄柏苦寒之药,清热燥湿,共为臣药。

当归、人参补养气血,扶正祛邪,为佐药。

全方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调和肝脾,安蛔止痛。

二、乌梅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临床研究表明,乌梅丸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其可能通过调节肠道免疫功能、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减轻肠道炎症反应等机制发挥治疗作用。

2、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患者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腹胀、嗳气等症状。

乌梅丸能清热利胆、和胃止痛,对慢性胆囊炎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发现,乌梅丸可降低胆囊壁厚度,改善胆囊收缩功能,缓解胆囊炎引起的疼痛。

3、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

乌梅丸能调节肠道的敏感性,改善肠道动力紊乱,从而缓解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

三、乌梅丸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偏头痛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

中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病与肝风内动、肝阳上亢等有关。

乌梅丸具有平肝熄风、调和气血的作用,在偏头痛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

乌梅丸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改善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等途径,对帕金森病的症状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四、乌梅丸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1、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月经失调、不孕、肥胖等症状。

乌梅丸能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运用乌梅丸的思路与方法

运用乌梅丸的思路与方法

运用乌梅丸的思路与方法中医书友会第817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作者/王付编辑/王超⊙ 校对/战士徐I导读:执简御繁,此之谓也。

运用乌梅丸的思路与方法研究与运用乌梅丸,只有从方药组成中深入地分析与探索,才能发现乌梅丸不仅是主治蛔厥证的重要基础方,而且也是主治诸多内伤杂病的重要常用方,只有懂得乌梅丸主治并不局限于蛔厥证,才能更好的用活乌梅丸主治诸多疑难杂病,现将笔者临床运用乌梅丸的思路与方法介绍如下。

1分析方药组成1.1静态分析归纳、分析与概括乌梅丸方药组成:①酸敛益阴药有乌梅、苦酒(醋);②苦寒清热药有黄连、黄柏;③辛热通阳药有附子、干姜、桂枝、细辛、蜀椒;④补益气血药有当归、人参。

方药组成及用量决定功效是酸敛、清热、温通、滋补。

1.2动态分析研究、分析与总结乌梅丸组成用药:①乌梅、苦酒,若主治蛔厥证即发挥酸能安蛔驱蛔作用,若主治久利证即发挥酸能收敛止泻作用,若主治肝热阳郁证即发挥酸能滋补肝体作用;②黄连、黄柏,若主治蛔厥证即发挥苦能下蛔作用,若主治寒热错杂证即发挥寒能清热作用,若主治久利即发挥苦能燥湿止利;③附子、干姜、桂枝、蜀椒、细辛,若主治蛔厥证即发挥辛能伏蛔作用,若主治肝热阳郁证即发挥辛能通阳作用,若主治上热下寒证即发挥辛能温阳散寒作用;④人参、当归,若主治蛔厥证即发挥甘能动蛔诱蛔作用,若主治肝热阳郁证即发挥甘能滋补肝体作用,若主治上热下寒证即发挥甘能益正祛邪作用。

2变化中选定方药用量用量主导方药功效,若是辨治蛔厥证,通常可用乌梅丸原方原量,若用汤剂可酌情减少方药用量;若是辨治上热下寒夹虚证,或辨治肝热阳郁证,必须重视因病变证机主次而酌情调整方药用量,亦即确定方药用量务必与主治病变证机和病证表现切切相应。

如热重者可加大黄连、黄柏用量,亦可酌情减少辛热药用量;若寒重者可加大辛热药用量,或减少苦寒药用量;若正气虚弱甚者可加大人参、当归用量;乌梅用量必须因病变证机轻重而增减,治病用方定量贵在思路清晰,恰到好处,随机应变。

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

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

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关键词】乌梅丸;厥阴病;临床应用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的厥阴病篇,附原文 338 条之下,主治蛔厥,又主久利。

后世医家尊崇仲景,奉乌梅丸为治蛔之主方,如成无己、尤在泾。

但清代以来,诸多医家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

近代用于临床治疗疑难杂症者多有报导,尤其一些有经验的老中医更赞其为治疗疑难杂症的验方。

故现就其病机、立法、方义及临床应用讨论如下。

1 历代医家对厥阴病的认识厥阴病的特点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历代医家对这条的解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说热证的,也有说寒证的。

说热证的有成无已,他说:“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

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

……此热在厥阴也。

”说寒的有钱天来,他说:“邪入厥阴,则阴邪自下迫阳于上,故气上撞心。

心中热痛而消渴也。

消渴者,饮水多而渴不止也。

阴中之阳,受迫而上,故消渴而胃觉饥,然终是阴邪,所以不欲饮食。

客热尚不杀谷,况阴邪乎?”但大多数学者还是认为厥阴病是阴阳混淆,寒热错杂之证。

如《医宗金鉴》说:“厥阴者,阴尽阳生之脏,与少阳为表里者也。

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也。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

厥阴之木气,从下起而上合于手厥阴包络,包络主火,风火相合为病。

风火相煽,消灼津液,胃津不足,引水自救,故渴而多饮;包络为心之外垣,心包火动,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木气太盛,上凌脾土,土被木克,故饥而不欲食;蛔虫禀厥阴风木所化,故吐蛔;木既克土,土气大虚,如再下之,则下利不止。

2 乌梅丸的配伍特点正如陈修园所说:“肝病治法,悉备于乌梅丸之中也。

”其“味备酸甘焦苦,性兼调补助益,统厥阴体用而并治之。

”柯韵伯说:“小柴胡为少阳主方,乌梅为厥阴主方。

二方虽不同,而寒温互用、攻补兼施之法相合者,以脏腑相连,经络相贯,风木合气,同司相火故也。

其中皆用人参,补中益气以固本逐邪,而他味俱不相袭者,因阴阳异位。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蒲辅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薛伯寿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蒲辅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薛伯寿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蒲辅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薛伯寿张仲景乌梅丸方(以下亦称乌梅汤),为苦辛、酸苦合用,寒热并调,气血兼顾,扶正泄邪,调肝和脾之剂。

蛔虫得酸苦则安伏,苦辛、酸苦合用为治虫之法,且治脏寒。

先师蒲辅周老大夫认为:“肝藏血,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乃春生之脏,用药既不可纯寒,苦寒太过则伤中阳,克伐生发之气;亦不可用纯热之药,乙癸同源,温热太过则灼血耗阴。

”厥阴病寒热错杂,其方乌梅酸能制蛔,蜀椒、细辛且能散寒;黄连、干姜,黄柏、细辛等同用,寒热并调。

伤寒三阴证多为虚寒,厥阴则三阴之末,阴尽而阳生。

其方桂枝、当归以温通营血,人参、附子以温阳益气;在扶正一面,亦气血兼顾。

且当归、桂枝、细辛,即当归四逆之意;人参、附子、干姜,乃四逆加参之意。

合两种四逆以扶正,又有黄连、黄柏清泄君相之火。

蒲师认为:乌梅丸组方体现了张仲景所说:“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和《难经》:“见肝之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的理论,为调肝和脾之良方。

总之,乌梅丸非只为蛔厥而设,乃为厥阴诸病之主方。

蒲师又说:“外感陷入厥阴,七情伤及厥阴,虽临床表现不一,谨守病机,皆可用乌梅丸或循其法而达异病同治。

”古今方书多列乌梅丸为杀虫剂的首方,与蛔厥有关之“胆道蛔虫症”、“肠蛔虫症”等等,有关报道甚多。

蒲辅周老师将乌梅丸扩展运用于其他杂证的治验十分丰富。

本文拟重点报道笔者如何运用这方面治验的个人医案和肤浅体会,以供读者参考。

例1 神经性头痛郭×,女,43岁。

苦头痛10余年,由内蒙古特来北京求治。

经数院检查为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

头痛阵发性加剧而难忍,伴心烦失眠,心悸易惊,昼夜多汗,耳鸣目眩,颜面时有烘热,全身关节疼痛,腰背痠痛怕冷,稍受微寒小腹即痛,白带多,妇科检查有附件炎。

舌苔薄白,脉沉细。

证属厥阴头痛,心肝失调,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拟乌梅丸加减。

处方:乌梅12克,花椒6克,黄连6克,干姜4克,细辛3克,黄柏9克,制附片6克,太子参9克,肉桂4克,川芎5克,吴茱萸2克,藁本5克。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乌梅丸是汉代张仲景《伤寒...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乌梅丸是汉代张仲景《伤寒...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乌梅丸是汉代张仲景《伤寒...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乌梅丸是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厥阴病的方剂,临床上只要见到上热下寒所导致的头痛、心烦、口干咽燥、腹痛、腹泻、呕吐、手足厥冷等疾病均可应用,具有缓肝调中、清上温下的作用。

本方由乌梅、黄连、黄柏、附子、干姜、桂枝、细辛、蜀椒、人参、当归十味药组成。

在临床应用中,我使用最频繁的病症就是失眠和更年期综合征,而且效果最显著,曾经有一个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每天潮热出汗7、8次,就算冬天都会汗流浃背,需要换衣服的,只服第一剂,潮热出汗就减至每天一次,而且程度大大减少。

其他如糖尿病、慢性胃肠炎、咳嗽(肝木刑金证型)等,效果也不错,不过使用前提要有寒热夹杂、上热下寒等征象。

乌梅丸临床应用(二)

乌梅丸临床应用(二)

乌梅丸临床应用(二)乌梅丸临床应用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篇》,由乌梅(酸醋浸)、黄连、黄柏、细辛、花椒、干姜、桂枝、炮附子、当归、人参组成。

方中重用味酸之乌梅为君药敛肝之真气,驱蛔下利。

臣以附子、干姜、椒目、桂枝、细辛温阳而理气,疏木达郁,遵从《内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的治疗主旨。

肝虚不得疏泄,肝气不舒,郁火炽盛则易化火伤阴,又配伍黄连、黄柏苦寒泻火,下蛔而清热;佐以人参、当归之甘味温益脾胃,调和气血,培土荣木。

使以蜂蜜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寒热并用,虚实并治;清上温下,攻补兼施;酸辛苦甘,刚柔相济;辛开苦降,土木双调之功用。

乌梅丸临床应用较广,即使蛔厥证以外的疾病,临床只要抓住寒热虚实错杂的病机特点,随证加减治疗,均有良效。

一、难治性尿路感染孟某,女,28岁,2002年9月10日初诊。

诉反复尿频、尿急、尿痛三年,加重一周。

患者于三年前因产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清洁中段尿培养示急性尿路感染,经自服抗生素不正规治疗后症状缓解。

其后三年来常反复发作尿频、尿急、尿痛。

经肾孟静脉造影(IVP)检查排除泌尿系结石及尿道畴形,再用抗生素有效,但停药后复发,故求治中医,诊见其小便频数,清稀量少,伴有少腹冷痛拘急,胃院嘈杂泛酸,四肢发冷,倦怠乏力,大便溏滞不爽。

舌淡苔厚腻,脉沉细。

辨证为胃热肠寒。

予乌梅丸原方,服药三剂后尿频、尿急、尿痛明显缓解,原方再进半月,诸症皆除,精神好转,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该患者胃热肠寒,因为小肠分清泌浊,故患者表现出小便频数,清稀量少,大便溏滞不爽。

辨证符合虚实寒热错杂,故投以乌梅丸有良效。

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曾某,男,49岁,1997年8月12日初诊。

诉反复腹痛、腹泻十余年。

三年前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现面色苍白,形体消瘦,每日大便五次左右,夹大量粘冻,便时少腹作痛,泻后痛减,伴有胃脘嘈杂、纳呆、四肢发冷、倦怠乏力,舌淡苔厚腻,脉沉细。

解读乌梅丸及临床运用

解读乌梅丸及临床运用

解读乌梅丸及临床运用跟王付大师学经方跟随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学经方,用经方,以王付大师的经方理论体系为核心,系统研究、学习、总结、整理,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全面剖析乌梅丸的基本脉证,弄懂仲景本意,学好用活乌梅丸。

【组成】乌梅三百枚(500g);黄连十六两(48g);细辛六两(18g);干姜十两(30g);当归四两(12g);黄柏六两(18g);桂枝去皮,六两(18g):人参六两(18g);附子炮,去皮,六两(18g);蜀椒出汗,四两(12g)。

【用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 中,与蜜,杵二千下。

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食臭等。

【功用】清肝益肝 ,通阳泻肝;安蛔驱蛔以止痛。

【适应证】肝热阳郁证:口渴,欲饮水而不解,或胃脘灼热疼痛,或心胸炽热疼痛,饥而不欲食,食则吐或有蛔则吐蛔,急躁,易怒,口苦,性情不稳,舌红,苔黄.脉弦数。

【配伍原则与方法】肝热阳郁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邪热侵袭于肝;阴津为邪热所灼;肝气逆乱。

因此,治疗厥阴肝热阳郁证.其用方配伍原则与方法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益肝清热药肝体阴而用阳,邪热袭肝,肝热易灼伤阴津,阴津不得益阳而热益盛,症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其治当益肝清热。

在用药时最好选用具有酸能化阴与苦能清泻的药物。

如方中乌梅苦酒(醋)、黄连、黄柏。

2.合理配伍通阳药肝主疏泄条达,邪热侵袭于肝,最易郁遏阳气,阳气郁滞,邪热内盛面不得外散,其治既要清泻肝热,又要通阳散郁。

再则,因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用清热药则不利于肝气条达,且易郁遏阳气,其治当配伍通阳药.通阳更能制约清热药而清而不寒遏,更有利于清热药发挥治疗作用。

在用通阳药时一定要重视剂量的调配关系,即必须切中证机,其量大则易助热,量小则无济于事,如方中桂枝、细辛、干姜、蜀椒、附子。

3.妥善配伍益气补血药邪热侵袭并肆虐于肝,肝气为邪热所伤。

乌梅丸临床新用解析

乌梅丸临床新用解析

乌梅丸临床新用解析处方来源汉·张仲景《伤寒论》药物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附子六两(炮去皮)当归四两黄柏六两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蜀椒四两(出汗)功能滋阴泄热温阳通降安蛔止痛常规用法上十味,加水1000ml,头煎取汁500ml,二煎取汁400ml,头、二煎合而温服,每次300ml,一日三次。

本方酸甘辛苦复法,寒温并用,攻补兼施。

方中重用乌梅,苦酒酸收;连、柏苦寒泄热;姜、辛、附、椒、桂辛热祛寒;参、归扶正固本。

诸药相伍,刚柔相济,使之阴阳平衡,诸症自消。

临床新用乌梅丸加贯仲炭12g 棕榈炭12g 生藕节12g 牡蛎粉12g 治疗实热崩漏。

乌梅丸加滑石30g 生甘草10g 小蓟12g 藕节12g 木通10g 治疗下焦热盛尿血。

乌梅丸加生侧柏叶10g 生荷叶10g 生地10g 白芨粉10g 煅乌贼骨30g 治疗胃热炽盛吐血。

乌梅丸回地榆30g 槐花10g 茜草10g 山栀10g 治疗肠道湿热便血。

医案举例例1、患者,女,25岁,既往月经周期正常,此次经血突然大下,曾在市人医妇科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以激素、止血剂治疗效不显,现淋漓日久不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时有发热,小便黄,大便干结,苔黄,脉数。

辨证:冲任热盛血热崩漏治法: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方药:乌梅丸加减组成:炒乌梅30g 川连6g 黄柏10g 黄芩10g 生地12g 沙参10g 当归6g 炮姜炭10g 陈棕炭12g 贯仲炭12g 生大黄6g 煅牡蛎30g 1剂/日,水煎分早中晚三次饮服。

复诊:药服5剂,月经次数明显减少,偶有腹痛、血块,发热、口渴消失,原方去陈棕炭、贯仲炭、炮姜炭、生大黄、生地、沙参、黄芩。

加桃仁、红花、益母草、党参、桂枝,更服5剂,诸症消失,迄未反复。

例2、患者,男,36岁,既往有泌尿系结石病史,此次发病突然,晨起尿血鲜红,伴尿频,尿急,尿痛,小溲不畅、灼热,小腹胀热不舒,发热,舌苔黄,脉滑数。

辨证:热结膀胱热伤血络尿血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方药:乌梅丸加减组成:炒乌梅30g 川连6g 黄柏10g 滑石30g 生草梢10g 琥珀屑3g 光藕节10g 小蓟12g 川楝子10g 细辛3g 当归6g 山栀10g 1剂/日,水煎分早中晚三次温服。

乌梅丸之临床适应证探析

乌梅丸之临床适应证探析

乌梅丸之临床适应证探析
乌梅丸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润燥止渴、消食化积的功效。

在中医
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

本文将从临床适应证的角度探析乌梅丸在中医临床中的作用。

1. 消化系统疾病
乌梅丸具有降火解毒、润燥化积的功效,适用于肝胆湿热、热毒积滞、消化不
良等疾病。

乌梅丸可作为中成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疾病,同时也可在肝炎、胆囊炎等肝胆疾病中应用。

2. 心脑血管疾病
乌梅丸具有降血压、镇静安神、降脂减肥等作用,特别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
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乌梅丸还可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疾病。

3. 呼吸系统疾病
乌梅丸具有润燥化痰、祛风散寒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乌梅丸可在感冒、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中应用。

4. 免疫系统疾病
乌梅丸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炎抑菌、抗肿瘤等作用,适用于治疗免疫系统疾病。

乌梅丸可在肝炎、结核病、感染性疾病等中应用。

5. 神经系统疾病
乌梅丸具有镇静抗惊厥、安神定志、改善睡眠等功效,适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乌梅丸可在神经衰弱、失眠、癫痫等疾病中应用。

综上所述,乌梅丸在中医临床中的临床适应证较为广泛,可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

但乌梅丸并非适合所有人,仍需要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副作用。

参考文献:
1.出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成药》。

2.出典: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广州军区医学中心:《临床中医药学》。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与析疑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与析疑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与析疑导读乌梅丸为仲景诸方中较为复杂难懂的一首方剂,因其方中用药“矛盾”,内含大寒、大热之品,临证应用令人困惑,乌梅丸方证的主要特点为何?从六经八纲角度如何理解本方?本期内容为大家分享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与方证疑难解析。

乌梅丸方乌梅丸见于《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方药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临证应用乌梅丸可能是《伤寒论》中最复杂的一首方剂,方中汇集了大寒大热的药物,温热药物除了我们常用的附子干姜,还有桂枝、细辛和蜀椒。

寒凉清热的有黄连、黄柏,寒凉药虽然只有两味,但黄连(十六两)却是方中剂量最大的药物。

我们把乌梅丸看作寒热药并用的代表方,和柴胡桂枝干姜汤一样,视作厥阴病的代表方。

通过方药组成来推测临床的适应症:首先,乌梅丸不具备明显的解表效果,虽然方中有桂枝六两,但是剂量相对较轻,而且还是丸剂,我们之前分析了,桂枝汤的解肌发汗作用更多在于辅汗法及生姜的辅助作用,因此乌梅丸中虽然有桂枝,但剂量相对较小,而且是丸剂,所以乌梅丸不具备解表发汗的效果,不属于表证。

从方药组成来看,既有清热的药物,又有温阳的药物,以方测证来看本方证存在着寒热错杂的情况,同时寒热症状相对都比较明显。

方中除了清热温阳的药物之外,还有两个补虚的药物,一个是人参,一个是当归,起到益气养血补虚的作用。

目前报道乌梅丸所治疗的疾病大多数是关于下利、久利的,沿用乌梅丸的“又主久利”。

故六经辨证为厥阴病,出现了寒热错杂且以久利为主症的时候,就是乌梅丸方证。

临床应用时,第一我们要先辨六经,辨六经是属于半表半里证,寒热错杂,厥阴病的时候,同时又是以久利为主要症状的时候,表现为大便频、便溏、病程久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是乌梅丸方证。

姚梅龄:乌梅丸的临床运用

姚梅龄:乌梅丸的临床运用

姚梅龄:乌梅丸的临床运用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为厥阴病之主方。

我们在临床中运用该方治疗过几种疾病,收到了较好效果。

今择数例报道如下,供同道参考。

病案举例例1,潘某,女,29岁,已婚,干部。

患者因剑突下剧痛半天而于1972年3月8日入院,入院诊断:(1)胆道蛔虫;(2)早期妊娠(2个半月)。

用西药和胆道驱蛔汤治疗3天无效,故转来我处诊治。

症见:疼痛甚剧、按腹辗转、面色青白、大汗出、四肢厥冷;自诉心下痛而彻背、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心中略感烦热,渴喜热饮,不饥不食,呕吐,曾呕2条蛔虫,每日大便2次、质溏色淡,小便淡黄,停经已2个余月,脉沉细弦,舌质淡、苔薄白、舌上有椭圆形红点。

诊断:蛔厥,厥阴寒热错杂。

治疗:投以乌梅丸方,药用乌梅18克、炮附片9克、干姜7.5克、蜀椒4.5克、桂枝9克、北细辛3克、胡黄连6克、黄柏3克、党参6克、当归4.5克。

患者服药1剂,疼痛大减。

继服1剂,症状缓解而出院。

按:《伤寒沦》中虽有“蛔厥者,乌梅丸主之”的明文,然乌梅丸中有附、桂、姜等碍胎之品,是否能用于患蛔厥的孕妇?我们认为,若属于厥阴寒热错杂证,用之则无妨。

从本例来看,其症现口渴,心中烦热,为上热之症;不欲食,心下痛而喜温喜按,吐蛔,大便溏薄,属下寒之象。

据此,其症状基本符合《伤寒论》厥阴病提纲,病机为厥阴寒热错杂。

乌梅丸兼有苦寒和辛热两大类药物,入厥阴而具祛寒和清热之功,与证颇为合拍,故本例服后收到良效,且无碍胎之弊。

诚如经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例2,何某,男,3岁。

1972年4月14曰初诊。

患孩于7个月前起病,发热,每日便脓血10余次,某院根据化验结果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经用氯霉素后症状基本消失。

1个月后又复发,数月来虽多次使用西药,仍反复发作,病势渐至沉重。

患儿消瘦痿顿,面白唇淡,四肢厥冷,喜倦卧,心烦不安,时时哭,口渴,不欲食,有时恶心干呕,腹软喜抚摸,近来每日大便5~6次,每次量少,努责难出,有时纯为白色脓液,便时啼哭而面青,小便清利;脉沉细而弱、左略弦,指纹沉淡不显,舌质淡,苔薄白。

乌梅丸的应用浅谈

乌梅丸的应用浅谈

乌梅丸的应用浅谈乌梅丸是《伤寒论》里面的方子,要写好乌梅丸怎么用的问题真的不容易,JT叔叔曾这样讲过:我现在看一本解读《伤寒论》的书是否值得买,基本就直接翻到讲乌梅丸的地方,如果讲得好就说明这本书有价值,果断买。

这就足以说明乌梅丸不好讲,也不好写,整个厥阴病都是难点,千古疑案。

我就粗浅的讲讲理论和乌梅丸临床应用的问题,抓一些重点,供大家参考吧。

先来看厥阴病的提纲条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再来看乌梅丸的条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

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常自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吐蛔也。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药物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附子六两,炮,去皮当归四两黄檗六两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蜀椒四两,出汗【现代推荐剂量(汤剂)】乌梅20-50g 黄连5-15g 黄柏5g 党参10g当归5g 细辛5g 肉桂5g 炮附子5g 干姜5g蜀椒5g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

或者按原方比例蜜丸,每次5g,每日3次。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的剂量)【方解】寒热并用的一个方。

厥阴病就是阴阳快要离绝,不能接续的问题。

乌梅丸简单讲就是黄连、黄柏这些寒药一组,细辛、肉桂、炮附子、干姜、蜀椒这些热药一组,人参、当归补充气血,用乌梅这种酸收之性把将要离绝的阴和阳重新粘回来,继续运转下去。

这里注意一个问题,乌梅丸是没有甘草的,甘草是归中土的药,JT叔叔讲甘草就好比可以定出一条地平线,其他药就比较容易找到方向,往上或者往下走有个地平线的参考,方向性比较明确。

没有甘草的方子则方向不明,走得比较散,可以到处去。

这个说法从临床来看还是有一定道理,比如一些全身上下都有症状的,不好搞的疑难杂症这些,用到没甘草的方子机会比较大。

人的寿命问题也是跟厥阴息息相关的,谁的厥阴经维持得久,谁就长寿。

乌梅丸条文,组成配方,临床应用,乌梅丸的功效与作用

乌梅丸条文,组成配方,临床应用,乌梅丸的功效与作用

乌梅丸条文,组成配方,临床应用,乌梅丸的功效与作用乌梅丸条文,组成配方,临床应用,乌梅丸的功效与作用【乌梅丸条文】1.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338)2. 蚘厥者,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九篇)【组成】乌梅300枚细辛18g 干姜30g 附子18g 川椒12g 桂枝18g 黄连50g 黄柏18g 当归12g 人参18g【制服】乌梅醋浸一夜,去核,置半斤小米下蒸之,米熟为度,去米,同诸药焙干,研细蜜丸,每服10g,—日3次。

亦可煎汤服。

【功效主治】消渴,蛔厥,腹痛,呕吐,下利者。

【禁忌】1. 消渴,吐蛔,久利,属纯寒、纯热者,均不可服。

2. 虽寒热相杂,但热象偏盛者,亦不可原方照服。

【类方】1.三泻心汤:同可调理寒热。

然泻心汤证之下寒上热,为脾胃虚弱,升降失司所致,主症为心下痞。

2.赤石脂禹余粮汤:同可治疗久利。

不同者,赤石脂禹余粮汤证之久利,纯属虚寒,且滑脱不禁。

【临床运用】1. 治产后冷热利,久下不止。

(《圣济总录》)2. 治胃腑发咳,咳甚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医方集解》)3. —治巅顶痛,二治睾丸肿痛,三治腹痛饮冷。

(《医法圆通》)4. 反胃之证,世医难其治,此方速治之。

实奇剂也。

(《皇汉医学.雉间焕》)5.脾曲综合征,萎缩性胃炎,胃底贲门炎,十二指肠壅积症,痉挛性结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江苏中医》1981;6:34)6. 慢性角膜炎,角膜溃疡。

(《龚志贤医案》)7.癔病。

症见头痛恶心,不寐神呆,哭笑无常,脉沉弦涩,舌暗,苔薄黄。

(《蒲辅周医案》)8.崩漏。

伴干呕不食,眩晕,手足凉,舌淡红苔黄厚,脉沉滑。

乌梅丸的配方揭秘:传统中药方剂的研究与应用

乌梅丸的配方揭秘:传统中药方剂的研究与应用

乌梅丸的配方揭秘:传统中药方剂的研究与应用乌梅丸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其配方和制作方法在中医界有着悠久的历史。

乌梅丸的主要成分是乌梅,辅以其他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润肠通便等功效。

本文将对乌梅丸的配方进行揭秘,探讨其研究与应用。

一、乌梅丸的配方揭秘乌梅丸的配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中药材:乌梅:乌梅是乌梅丸的主要成分,具有生津止渴、润肠通便、清热解毒等功效。

乌梅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陈皮:陈皮是乌梅丸的辅助成分,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等功效。

陈皮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油、橙皮素、柠檬酸等成分,对消化系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甘草:甘草是乌梅丸的辅助成分,具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

甘草中含有丰富的甘草酸、甘草苷、黄酮类化合物等成分,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山楂:山楂是乌梅丸的辅助成分,具有消食化积、活血化瘀、降脂减肥等功效。

山楂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黄酮类化合物、维生素C等成分,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薄荷:薄荷是乌梅丸的辅助成分,具有清热解表、疏风散热、止痛消肿等功效。

薄荷中含有丰富的薄荷脑、薄荷酮、薄荷醇等成分,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蜂蜜:蜂蜜是乌梅丸的辅助成分,具有润肠通便、滋阴养血、解毒养颜等功效。

蜂蜜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果糖、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二、乌梅丸的研究与应用1. 乌梅丸的药理作用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乌梅丸的药理作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发现,乌梅丸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药理作用:(1)抗氧化作用:乌梅丸中的多种成分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延缓衰老过程。

(2)抗炎作用:乌梅丸中的多种成分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3)调节肠道功能:乌梅丸中的乌梅和蜂蜜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可以改善肠道功能,预防便秘。

(4)降血脂作用:乌梅丸中的山楂和陈皮具有降血脂的作用,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

【张仲景:乌梅丸-清上温下,调和寒热,专治疑难杂症】

【张仲景:乌梅丸-清上温下,调和寒热,专治疑难杂症】

【张仲景:乌梅丸-清上温下,调和寒热,专治疑难杂症】乌梅丸出自《伤寒杂病论》,言其主治蛔厥,又主久利,就是慢性腹泻现在教科书《方剂学》上把它列入杀虫剂,实在是小看了它,也因此埋没了它。

清代以来,诸多医家就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适用于上热下寒证的治疗。

在《伤寒论》中,厥阴病的病机算是比较复杂的,很多人搞不清楚,厥阴方更是为人少用,但其实厥阴证是许多疑难杂症的根本所在。

厥阴病的特点是寒热往来,非常像春天,所谓乍暖还寒。

所以该方用药也是有寒有热,我们不能机械的把寒热往来理解成就是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临床更多的情况是寒热共存、上热下寒、下热上寒、外寒里热、里寒外热等,大多是生理机能不足引起的寒热不调,杂病中此类情况甚多,如癔病、牛皮癣、眩晕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妇科病等等,且大多是慢性病、疑难杂症。

乌梅丸这个方剂的奇妙之处在于,有清上温下之功,调和寒热之能梅丸在《伤寒论》中的剂型是丸剂,也可作汤剂,组方:乌梅30克,细辛6g,干姜10g,黄连6g,当归10g,制附子10g,花椒10g,桂枝10g,人参10g,黄柏10g。

乌梅丸证,病机为寒热错杂,虚实兼见。

本方以乌梅为君,乌梅味酸涩。

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吃到酸味较重的东西时,会不自主地把脖子缩起来,五官也会揪在一起。

这种生理的反应也提示出味酸之物具有“收敛”的功效,而且有一种能够糅合能量的特性。

中医对药物的认识不同于西医,不是太关注一味药含有什么化学成分,更多是从一个形而上的,或者说是能量的层面来认识事物,故有“医者意也”一说。

乌梅为平性药物,寒证、热证均可应用,能够平调阴阳。

乌梅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作用,就是将体内不相顺接的阴阳糅合到一起。

如前所言,乌梅的酸味能够让人的五官、身体等缩成一团,从中可以推测出乌梅具有一种糅合的能量。

再来看乌梅丸的组方,辛热与苦寒的药物并用,比如,黄连、黄柏清泄上热;附子、干姜、细辛、花椒温暖下寒;再加人参补气,当归补血,桂枝通调表里寒热阴阳,以针对体内出现的寒热错杂的情况,可以说是治其本。

乌梅丸方义及其临床应用探析汇总!

乌梅丸方义及其临床应用探析汇总!

乌梅丸方义及其临床应用探析汇总!乌梅丸是《伤寒论》厥阴篇之主方, 惜多囿于驱蛔、下利, 乃小视其用。

乌梅丸对于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

故探讨寒热并用之偶方乌梅丸及其所主病证, 十分必要。

1 历代医家对乌梅丸证病机的认识《伤寒论》厥阴一篇, 病理深遂, 最难疏解。

乌梅丸为厥阴篇之总方, 历代医家皆喜研习, 其认识大致可归纳为三。

1.1 安蛔论: 蛔虫有“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的特性, 而乌梅丸酸苦辛同用, 治疗蛔厥确有良效, 因而后世奉为治蛔良方。

然而据此把乌梅丸作为治蛔的专剂, 则失之局限。

陈元犀曰:“此为厥阴之总方, 注家第谓蛔得酸则静, 得辛则伏, 得苦则下, 犹浅视乎乌梅丸也”。

柯韵柏指出“看厥阴诸证与本方相符, 下之利不止, 又与主利句合; 则乌梅丸为厥阴主方, 非只为蛔厥之剂矣”。

此外, 他还指出:“仲景此方, 本为厥阴诸证立法, 叔和编于吐蛔条下, 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 观其用药与诸证符合, 岂只吐蛔一证耶! ”《医宗金鉴》、章虚谷皆强调乌梅丸为厥阴正治之主方。

可见安蛔论有其局限的一面, 不利于在临床中灵活运用乌梅丸。

1.2 “上热下寒”论: 有众多医家持“上热下寒”论,如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编《伤寒论译释》说:“本证总的说来, 是膈上有热, 肠中有寒”。

其依据有两方面: 一是据《伤寒论》366 条厥阴病纲要: 厥阴之为病, 消渴, 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

二是依据乌梅丸方组成以方测证。

但“上热下寒”之论表面看似有道理, 实际上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推敲: 上热下寒证诊断指征是什么?仅凭病家主诉心中烦热, 口渴口干, 食入即吐, 腹中冷, 下利之典型表现判断吗? 临床实难遇见。

其“上热下寒”的舌象、脉象指征是什么? 若热多是否即舌红、脉数有力?寒多是否即舌淡、脉迟而无力?且热的位置在膈上抑或胃中, 寒的位置在胃中抑或肠中?可见“上热下寒”之论最易为人接受,却经不起推敲, 是目前制约乌梅丸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厥阴病乌梅丸临床应用体会

厥阴病乌梅丸临床应用体会

厥阴病乌梅丸临床应用体会厥阴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名,是指由于心、肝、肾三脏阳虚及肝阳上亢,形成的一种特殊病证。

乌梅丸是中医药方中的一种名方,常用于治疗厥阴病证。

本文将结合临床实际经验,探讨乌梅丸在厥阴病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一、乌梅丸的组成与功效
乌梅丸是由乌梅、黄柏、防风、木香等药物组成的。

乌梅具有滋阴润肺、健脾和胃的功效;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防风可祛风散寒,宣肺平喘;木香具有理气止痛、行气化湿的功效。

这些药物共同作用,具有清热润肺、健脾开胃的功效,适用于厥阴病证的治疗。

二、厥阴病的临床表现
厥阴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头晕、头痛、眩晕、耳鸣、畏寒、腰膝酸软、口干、口渴、尿少、大便干结等症状。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为辨证特点。

三、乌梅丸在治疗厥阴病中的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乌梅丸常用于治疗厥阴病证。

患者服用乌梅丸后,常能有效改善症状,如头晕、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状明显减轻,精神状态改善,食欲增加,睡眠质量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舌质变红、苔少、脉弦有力等症状明显好转。

四、注意事项
在使用乌梅丸治疗厥阴病时,应遵循医嘱,按照剂量服用,避免过
量或过频使用;同时要避免饮食上的刺激,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
过度疲劳。

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综上所述,乌梅丸在治疗厥阴病中具有显著疗效,但应用时需谨慎,遵医嘱用药,注意调理饮食、情绪、作息等方面,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的经验体会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方剂乌梅丸及临床治疗应用听听前期学员的心声来源:《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人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组成:乌梅三百枚(480g)、细辛六两(180g)、干姜十两(300g)、黄连十六两(480g)、当归四两(120g)、炮附子六两(180g)、蜀椒四两(120g)、桂枝六两(180g)、人参六两(180g)、黄柏六两(180g)现代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捣烂,和入余药捣匀,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服2-3次,空腹温开水松下。

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脏安蛔主治:脏寒蛔厥证。

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泻久痢。

(临床特点:痛、呕、烦、厥)阐释:伤寒脉微而厥,到了七八日肤冷,其人心里躁动不安,此为脏厥。

不是蛔厥。

蛔厥是其人应当吐蛔,让病人安静,可有时心烦,这是脏寒。

蛔到了膈上,故然烦,过一会儿又止住了,肚子寒冷,蛔怕冷向上爬故烦,爬不动了又止住了,吃了饭蛔又向上而呕,又烦,蛔闻到食臭味,又向上出,又烦,经常有蛔虫爬出来,这就叫蛔厥,蛔厥应当怎么办,乌梅丸主治。

乌梅丸不仅治蛔虫,还治久利不止。

此处主要进行了脏厥和蛔厥的对比,而应用乌梅丸的蛔厥,这里指出了它的三个特点:厥逆的程度较脏厥轻,一般不会过肘膝,更不会通体皆冷。

有吐蛔的病史不躁而烦,且时静时烦,得食而呕,有阵发性的发病特点。

方论选录:徐彬:“蛔厥,厥着逆也。

此与脏厥相类。

脏厥由无阳,蛔厥亦因脏寒不能自安而上入。

但邪有浅深,故脏厥则烦无暂安。

蛔厥则须臾得止,故首言当吐蛔,以见因寒而蛔不安,致蛔上入膈,非无膈而竟烦之比也。

”(《金匮要略论注》)柯琴:“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信为化虫佳剂。

久利则虚,调其寒热,酸以收之,下利自止。

”(《古今名医方论·卷三》)吕檫村:“此方主治蛔厥,其妙处全在米饭和蜜,先诱蛔喜,乃蛔得之。

”(《伤寒寻源》)张秉成:“治伤寒厥阴病,烦躁吐蛔等证。

至于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安之义,固理之所当然。

但乌梅丸之功用,未免小窥矣。

”(《成方便读·卷之四》)程应旄:“至于吐蛔为厥阴本证,则蛔厥可与阴阳不相顺接者,连类而明之也。

用乌梅丸名曰安蛔,实是安胃,并主久利。

见阴阳不相顺接,厥而下利之证,皆可以此方括之也。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方解:方中重用味酸之乌梅,取其酸能安蛔,使蛔静则痛止,为君药。

蛔动因于肠寒,蜀椒、细辛辛温,辛可伏蛔,温可祛寒,共为臣药。

黄连、黄柏性味苦寒,苦能下蛔,寒能清解因蛔虫上扰、气机逆乱所生之热,附子干姜桂枝皆为辛热之品,既可增强温脏祛寒之功,亦有辛可制蛔之力;当归、人参补养气血,且合桂枝以养血通脉,以解四肢厥冷,均为佐药。

以蜜为丸,甘缓和中,为使药。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酸苦辛并进,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二是寒热并用,邪正兼顾。

且又可治久泻久痢,多呈脾胃虚寒,肠滑失禁,气血不足而湿热积滞未去之寒热虚实错杂证候,本方集酸收涩肠、温阳补虚、清热燥湿诸法于一方,切中病机,故每可奏效。

服用注意事项:运用乌梅丸既要忌生冷食物,又要忌滑腻油物,更要忌有异味的食物等。

若未能遵循治病禁忌,常常会影响治疗效果。

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实验研究:(1)研究发现乌梅丸有麻醉蛔虫的性能,达到抑制蛔虫活动的作用,能作用于肝脏,促进肝脏分泌胆汁量增加,能使胆汁排泄,改变胆汁排泄,改变胆汁的酸碱度,能使奥狄氏括约肌弛缓扩张。

(《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病作用机制的实验报告》)(2)本实验说明乌梅汤有促进胆囊收缩和排胆作用,有利于使胆道蛔虫由胆道退回肠道,从而缓解症状,并有利于引流胆道的胆汁,减少和防止胆道感染,也有利于减少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胆石的核心,从而可减少胆石症的发生。

(《乌梅汤对人体胆囊的作用》)治疗范围:乌梅丸可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胆囊炎、胆囊息肉、胆结石、慢性胃炎、慢性肠胃炎、慢性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又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免疫系统疾病;还可用于治疗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粘连不通等妇科疾病;更可用于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角膜炎、慢性咽炎等五官科疾病;均以疼痛剧烈、手足不温、舌质淡红、苔薄黄等临床表现为用方辨治要点。

案例解读:01坐骨神经痛、肠胃性关节炎案杨某,男,58 岁,河南郑州人, 2016 年6 月6日初诊。

有多年坐骨神经痛、肠胃性关节炎病史,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 两侧腰胯膝及全身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遇冷加重,怕冷,倦怠乏力,腹痛,大便溏泻,口腻口苦,舌质红,苔腻黄白夹杂,脉沉弱。

辨为寒热夹虚,筋骨凝滞证。

治当温通筋骨,清热燥湿。

给予乌梅丸与小半夏汤合方加味。

药用: 乌梅 25g,黄连 10g,细辛 4g,干姜 6g,当归 3g,黄柏4g,桂枝4g,红参4g,附子 4g,花椒3g,生半夏 24g,生姜 24g,生甘草 10g。

6 剂。

以水800 ~ 1000mL,浸泡30分钟,大火烧开,小火煎煮40 分钟; 第2 次煎煮 15 分钟; 第 3 次煎煮若水少可酌情加水,煎煮 15 分钟。

每日 1 剂,分 3 次服,每次服用 150mL。

2016 年6月13 日二诊: 两侧腰胯膝及全身关节疼痛有减轻,仍怕冷。

以前方变附子为生附子6g,桂枝10g,6 剂。

2016 年 6 月 20 日三诊: 怕冷较前好转,两侧腰胯膝及全身关节疼痛较前又有减轻,大便溏泻基本消除,仍倦怠乏力。

以前方变红参 6g,6 剂。

2016 年 6 月 27 日四诊: 两侧腰胯膝及全身关节疼痛较前又有减轻,未再出现腹痛,仍口苦口腻。

以前方变黄柏为 10g,6 剂。

药后两侧腰胯膝及全身关节疼痛较前进一步减轻,口苦口腻减轻; 再以前方治疗60 余剂,诸证悉除; 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 5g,每日分早中晚服。

随访 1 年,未再复发。

用方体会:根据疼痛、遇冷加重辨为寒; 根据腹痛、大便溏泻辨为脾胃不和; 因口苦口腻辨为湿热; 因脉沉弱、倦怠乏力辨为虚。

以此辨为寒热夹虚,筋骨凝滞证。

方以乌梅丸温阳散寒,清热燥湿,益气补血,通畅筋骨; 以小半夏汤醒脾燥湿。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02神经性头痛、面神经抽搐、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案谢某,女,39岁,河南郑州人,2016 年 7 月 8 日初诊。

有多年神经性头痛、面神经抽搐、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史,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 头痛怕冷,面肌抽搐,因劳累加重,大便溏泻如胶冻黏液,肛门下坠,因受凉或食凉加重,倦怠乏力,口腔溃烂,灼热疼痛,口苦,舌质淡红,苔黄白夹杂,脉沉弱。

辨为寒热夹虚证。

治当温阳清热,益气通阳。

给予乌梅丸、藜芦甘草汤与麻黄汤合方。

药用: 乌梅 25g,黄连 10g,细辛 4g,干姜 6g,当归 3g,黄柏4g,桂枝 6g,红参 4g,附子 4g,花椒 3g,麻黄 10,杏仁 15g,藜芦 2g,炙甘草 3g。

6 剂。

以水 800 ~ 1000mL,浸泡 30 分钟,大火烧开,小火煎煮 40 分钟; 第2次煎煮 15 分钟; 第 3 次煎煮若水少可酌情加水,煎煮 15 分钟。

每日 1 剂,分 3 次服,每次服用 150mL。

2016 年7月15日二诊: 头痛减轻,仍怕冷,以前方变制附子为生附子 5g,6 剂。

2016 年 7月22日三诊: 头痛较前又有减轻,大便溏泻次数减少,仍口腔灼热溃烂,以前方变黄连为12g,黄柏 10g,6 剂。

2016 年 7 月 29 日四诊: 头痛较前又有减轻,口腔灼热溃烂基本痊愈,以前方 6 剂。

2016 年 8 月 4 日五诊: 头痛基本消除,大便基本成形,仍有下坠,以前方变红参为 6g,6 剂。

药后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近 40 剂,诸证悉除; 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 6g,每日分早中晚服,治疗 3个月。

随访 1 年,未再复发。

用方体会:根据头痛怕冷辨为寒; 根据大便溏泻、受凉加重、倦怠乏力辨为虚寒; 因面肌抽搐辨为夹风; 因口腔灼热疼痛辨为热。

以此辨为寒热夹虚证。

方以乌梅丸温阳散寒,清热燥湿,益气补血,收敛固涩; 以麻黄汤宣发通窍,散寒止痛; 以藜芦甘草汤熄风化痰。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03子宫腺肌症案夏某,女,35 岁,河南郑州人,2016 年 9 月 3 日初诊。

有多年子宫腺肌症病史,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月经来临少腹疼痛如针刺,小腹少腹冰凉,每次服用西药缓解疼痛,否则痛苦难忍,心胸烦热,面痘较多,舌质淡红夹瘀紫,苔薄黄白夹杂,脉沉弱。

辨为寒凝瘀阻夹热证。

治当散寒清热,益气化瘀。

给予乌梅丸与失笑散合方加味。

药用: 乌梅25g,黄连10g,细辛4g,干姜6g,当归3g,黄柏4g,桂枝6g,红参4g,附子4g,花椒 3g,五灵脂10g,蒲黄 10g,炙甘草 10g。

6 剂,以水 800 ~ 1000mL,浸泡 30 分钟,大火烧开,小火煎煮40 分钟; 第2 次煎煮15 分钟; 第3次煎煮若水少可酌情加水,煎煮 15 分钟。

每日 1 剂,分 3 次服,每次服用 150mL。

2016 年 9 月 10 日二诊: 小腹少腹怕冷减轻,面痘未消,以前方变黄连为 12g,黄柏为 10g,12 剂。

2016年9 月17 日三诊: 月经来临,小腹少腹疼痛较前略有减轻,未服用西药可以忍受,面痘略有好转,以前方 12 剂。

2016 年 9 月 24 日四诊: 心胸烦热基本消除,仍有腹部怕冷,以前方变干姜、附子各为10g,20 剂。

药后月经来临少腹小腹明显减轻,未再服用西药,又以前方70 余剂后月经来临未再疼痛; 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分早中晚服,经复查子宫腺肌症痊愈。

随访 1 年,未再复发。

用方体会:根据小腹少腹怕冷辨为寒; 根据心胸烦热辨为热; 因脉沉弱辨为气虚; 因舌质淡红夹瘀紫辨为瘀。

以此辨为寒凝瘀阻夹热证。

方以乌梅丸清热散寒,通阳止痛,平调寒热; 以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04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结肠炎案梁某,男,46 岁,河南郑州人,2016 年9月5日。

有多年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结肠炎病史,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 全身关节疼痛,怕冷怕热,关节僵硬沉重,大便溏泻滑脱不禁,因劳累加重,倦怠乏力,口淡不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弱。

辨为寒热夹虚证。

治当散寒清热,益气固脱。

给予乌梅丸与赤石脂禹余粮汤合方加味。

药用: 乌梅 25g,黄连 10g,细辛 4g,干姜 6g,当归 3g,黄柏4g,桂枝 6g,红参 4g,附子 4g,花椒 3g,赤石脂 50g,禹余粮50g,炙甘草 10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