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反思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反思
在本次《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的教学中,我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同时也收获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首先,我认识到在引导学生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空间。
我过于急切地给出结论,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思考和实践时间。
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可能使他们对于数学学习产生依赖,无法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
一些学生可能在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上存在困难,而我未能及时发现并提供有效的个性化指导。
这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更多地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的空间,激发他们的
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我会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会加强个性化指导,
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
同时,我也会鼓励优秀的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3.我会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了解他们的学习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明确了今后改进的方向。
我会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数学教学。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反思5篇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反思5篇《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反思5篇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操作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技能和经验,增强教学自信心。
还可以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和方法,创造更适宜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反思(篇1)《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平均分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圈一圈,算一算,拼一拼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意义。
然后尝试摆一摆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通过观察大量算式归纳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知道余数比除数小,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同时感受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通过用“8根小棒,每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能摆几个?”引入。
然后再加1根小棒,变成9根能摆几个了,引出有多余的1根小棒,以此类推,让学生更加深刻感知余数的意义。
一节课上下来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基本掌握,当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1、最后的练习安排妥当,最后的判断题的错误有可能不是余数的错误,而是计算的错误,改成以下形式实现,☆÷5=6……△,△可能是几?2、摆小棒的操作方法单一,层次可再加强。
3、在整个课堂活动中,让学生说的机会太少,而是我一直在灌输,以后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说多做,自己多引导。
4、余数和除数的结论得出的太快,节奏可放慢一点,让学生慢慢发现余数和除数有关系,从而引出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5、缺少鼓励性的评价语言。
6、对于用4根小棒摆正方形的问题上,对于余数为什么不是4可以适当扩展,为什么5不行,那6呢?7呢?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能进一步改正这些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反思(篇2)这一周是开学第一周,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这个单元。
这单元内容其实并不难,但是可能是开学初,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不稳定,有部分学生还沉溺在假期的放松中,所以听课效率不高,原定于一课时结束的新课,我又多加了一节课去巩固练习,例题1还好,学习到例题2时,部分学生开始时云里雾里的,更别提弄清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反思我上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有余数的除法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一课。
这节课我通过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应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参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从目标当中,可以看到我没有设计除法竖式的教学,我认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固然重要,但余数,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含义的探索过程,推导过程更为重要,所以我选择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猜气球的颜色,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的神奇,在探究新课阶段,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小棒和图片,让学生在分一分6个草莓和7个草莓时的不同,在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并通过列的算式说出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说他摆小棒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教学内容和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紧接着结合学生用4根小棒摆正方形这个例子,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学生有摆的图形为基础,从课堂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然后继续延用摆小棒的情境,增添小棒的根数继续摆自己喜欢的图形,还可能余几,通过小组合作,观察交流,学生自己验证了自己大胆的猜想,余数确实比除数小。
教师适时追问,为什么不可能余数比除数大,学生在动手操作,验证,反思的基础上,理解性地说:如果余数比除数大,我又可以摆一个图形了,当然,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我没有仅仅停留在直观操作水平上,紧接着,我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继续摆下去,用13根,14根小棒,15根呢?余数会不会比除数大呢?如果除数是8,是9,迁移类推,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并再次明确余数小于除数。
小学数学_有余数的除法(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第二课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六一儿童节到了,为了庆祝六一,老师准备了分一些水果。
其中草莓有7个,要求每2个放一盘。
该摆几盘吗?怎么列算式呢?(1)算式中的数表示什么?(2)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3)你发现这个算式中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吗?(4)同学们,我们来举例子。
看一看余数是不是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低年级儿童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虽然我们举的例子都是余数小于除数,是不是就说明余数一定小于除数呢?肯定不是,还须要我们验证一下。
二、对比观察,理解关系(一)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1.老师示范8、9根小棒的摆法。
这次,我们采取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方式验证。
如果用8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怎么摆,用那个算式表示?如果用9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怎么摆,用那个算式表示?这个算式中谁是除数?谁是余数?2.小组合作,摆正方形,完成表格。
10,11,12,13根小棒摆正方形,情况会怎么样呢?3.再不摆的情况下试着写出14、15、16根小棒的算式。
4.观察以上几个算式思考:余数都是哪些数?余数可能等于4吗?可能是5,6,7,8吗?为什么?5.思考:余数有什么规律?除数是几?余数为什么小于除数?6.教师板书小结:余数<除数。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有余数法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活动,一方面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感知除数与余数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向学生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
)三、引发思考,加深理解摆五边形1.如果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猜测下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学生先猜测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自由拿小棒摆五边形。
)2. 说说你摆的情况。
(用几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如果有剩余余几根,列算式。
)3. 余数是1,2,3,4,再次验证余数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有了两次摆小棒的基础上同桌合作,采用“你说我摆”的活动方式,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充分发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突破教学难点。
《除数和余数的关系》教学反思范红梅
《除数和余数的关系》教学反思
大洼区清水学校范红梅
《除数和余数的关系》是人教版二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例2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的过程中发现除数和余数之间的关系。
在本课中,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我选用例题引入,以小棒摆正方形为例,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规律,----分到不能再分时,剩下的数量总是比分的的数量少,也就是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通过动手操作填表,展示成果,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经过学生的观察、比较、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比除数小,是学生对两者关系有本质理解。
但这仅仅是学生对余数小于除数形成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借助前面摆小棒的基础,深化余数小宇除数的道理,并通过逐步的分析,探讨,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具有开放性,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把课的内容推向高潮,进一步加深了对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理解,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推理能力。
本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都有一定的提高。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精选3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精选3篇)《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关于修改教材的一些看法《有余数的除法》(例2,例3)是一节诸多名师上过的经典课例。
我也用这个内容来上了一节展示课,我把本来是摆花盆的情境,修改成摆正方形的情境来上,对于这样修改教材,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要说对修改教材的看法,先说说对这节课教材的理解。
难点,多数教案都把这节课的难点定为“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这样确定难点是不错的,但是在试教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难点,就是有余数除法的口算,此难点却不是本课的重点。
例1的教学是表内除法的竖式,孩子可以口算表内除法。
例2,则是有余数除法的产生,有余数除法的算理,竖式的学习。
而到了例3,要引出那么多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如何引出?让学生计算出答案?感觉不太可行。
所以“有余数除法的口算”这个难点,在这个时候,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同时,在研究教材的时候,也发现例一和例二用的是相同的情境,也就是说情境是有延续性的,而到了例三,如果用教材的情境,“为什么余数只能是1,2,3,4?”“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孩子较难用情境去解释其原理。
于是,我阅读了一些资料,对教材进行大胆的修改。
用摆正方形进行教学。
利用学生对正方形的熟悉,还有正方形其固有的特性,从用小棒摆正方形入手,让学生深刻体会“余数”的产生和概念。
第一环节,我就问让学生猜教师信封里的小棒有多少根,可以摆成几个正方形。
学生会猜8根,12根等刚好摆完的数量,教师提出“难道老师信封里的小棒都是能刚好摆完吗?”就开始有学生猜,9根,15根等等。
让学生说说,你猜的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余数”的产生顺势而出。
同时进入第二猜,“如果信封里的小棒都用来摆正方形,可能会剩下几根小棒?”学生会猜1、2、3、4、5根的都有,但是剩下4、5根小棒,有学生就会提出异议,“不可能剩下4或5根小棒,因为4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于是,教师顺势说,“那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来摆正方形,看是不是剩下那么多根。
小学数学_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归纳等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发现并理解余数比除数小,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自主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学生准备: 课本学习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复习旧知1、出示图片: 9支铅笔,平均分给4人。
分一分,把分的结果画出来。
并列出算式?师:有一个小朋友啊,遇到一个难题?大家能不能动手帮他解决呢?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算式中的商和余数所代表的意义(设计意图:借助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与余数的名数)2、出示两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指明学生说出计算结果,并指出商和余数分别是几。
(设计意图:为下一步的教学做铺垫,引出课题,板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出示课题:“用8根小棒,你能摆几个正方形?如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来摆呢?会出现什么情况?请你动手摆一摆,并用算式表述出来。
”指名学生分别用语文语言和数学语言去读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审题,数学语言去读题,明白数学语言的重要性。
)小组间互相探讨合作,用画小棒代替摆小棒,一起完成学习单的内容,如下:学习单用小棒摆正方形我发现了:1、余数除数2、最少剩()根,最多剩()根。
3、余数最小是(),最大是()。
4),余数最小是(),最大是()。
5、如果摆......学生活动,教师巡查。
了解情况三、自主探究,发现规律1、两个小组分别派出一个代表,上台回答,从8根—12根分别画了几个正方形。
算式又分别是什么:学生上台展示:8根□□ 8÷4=2(个)9根□□/ 9÷4=2(个)……1(根)10根□□/ / 10÷4=2(个)……2(根)11根□□/ / / 11÷4=2(个)……3(根)12根□□□ 12÷4=3(个)2、问12根的时候为什么不是2个余4根,必须是3个正方形?(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余数不能等于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通用5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通用5篇)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通用5篇)《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
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学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篇1《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把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
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创设小精灵聪聪获奖分10支铅笔为契机,既让学生懂得了成功应与伙伴同享又通过具体操作如何分10支铅笔(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感知:每人分3根,可以分3人,还多1根。
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
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作为拓展题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在掌握口算有余数的除法后,通过让学生计算,逐步发现不断的改变被除数,这里数字取了比较小的数,如10÷3、11÷3、12÷3等,被除数变大,余数也跟着变大,不过不管被除数怎么变,余数始终比除数小。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对教材作了一些的处理。
除数和余数的关系课后反思
《除数和余数的关系》课后反思《除数和余数的关系》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中的学习内容平,要求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归纳的过程中发现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余数来决定计算是否正确。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小棒列算式你,动手圈一圈、在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借算法多样化的激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算法多样化,例如摆学具时,学生能用乘法、口诀、估计、画圈、等方法做除法,在课上联系生活实际想问题,想解法,把思维激活起来了!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如: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课前就应多做这方面的练习;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就应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
另外,本节课没把握好时间,比赛环节和摆小棒环节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导致最后没有时间讲授余数中最大可能是几的问题。
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地搞好教学工作,让自己驾驭课堂的潜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面的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
A.B.C.D.2.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将得不到()A.平等四边形B.梯形C.正方形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一个奇数,这个正方形的周长一定是()A.质数B.奇数C.偶数4.下面的各种说法,正确的是()A.在分别写着1、2、3、4、5的五张卡片中任抽一张,抽到质数的可能性是.B.求要修水渠的全长,列式是36÷C.﹣8比﹣1大D.180500300读作一亿八千零五十万零三百5.用长12cm,宽9cm的长方形纸拼成正方形,最少要用这种长方形纸()张。
二年级下册数学《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反思《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是二年级下册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经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了诸多深刻的感悟与反思。
在教学准备阶段,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和教学活动,旨在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利用实物演示、图形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以期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导入环节,我以一个简单有趣的分物游戏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在平均分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剩余的情况,从而自然地引出余数的概念。
这个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初步达到了激发兴趣的目的。
在讲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我通过一系列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分析和讨论。
例如,用不同数量的小棒摆正方形,让学生发现当小棒数量逐渐增加时,余数的变化规律以及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正确的结论。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部分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混淆。
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关键概念的讲解还需要更加深入、细致,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真正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从简单的判断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到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逐步提高难度。
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直接运用概念的题目掌握较好,但在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还是会出现错误。
这说明他们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教学方法多样化,利用了实物、图形等多种教学资源,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易懂。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较为准确,重点突出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这一核心知识点。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提问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导致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回答问题时较为困难。
对于个别学生的错误,没有及时进行深入分析和纠正,可能导致这些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继续出现类似问题。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模版]3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模版]3篇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模版]1有余数除法教学反思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两个地方是关键,第一在等分的基础上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一直都是被除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除法,在思维上有一点的定式,对有余数的除法学习有一点的困难,不知道有余数余数写在哪里,应该怎么样写,余数是多少合适。
教师在任教时这里就要把问题讲清楚了,有余数的除法和整除的除法是没有多大的差别的,就是被除数不能被除数整除有剩余。
在计算时都一样,就是在书写的时候有差别,要把剩下的余数写在后面。
第二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能正确的书写竖式。
学生学习的起点是重新从整除的除法中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且根据除法的算式去发现计算中出现的新问题。
首先是学生动手操作分小棒的活动来让学生感受余数。
让学生分一分小棒。
将48根小棒每人分7根,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有了“分剩下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
接着讲述怎样写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6根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板书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
然后让学生试一试。
本节课有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在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小棒时,给学生的活动的时间偏少,所以没能很好把握,给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机会,对有余数理解不够彻底。
.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时,当学生得出商和余数时,教师应该多做适当的点拨,余数不能大于除数,让学生理解到位。
.新课前的复习时间偏多,以至于新课后的巩固练习时间安排较少,没能及时的查看学生掌握的情况,练习的题型也不够丰富,没能为下节课的内容做更多更好的过渡和铺垫。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模版]2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核心提示:本课是有余数除法,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改理念和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计算教育学的方法。
有关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教学反思范文
有关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教学反思范文有关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教学反思范文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
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教学反思1一、直面矛盾,引发冲突。
在教学前,学生只是刚刚学会怎样列竖式计算除法、余数的意义,至于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我发现班上没有一个同学意识到,课前,我估计学生可能要从口算的角度来判断复习题的正误(通过前面两节课的教学,发现本班有部分同学的口算能力特别强,我随手写几道算式,他们都能口算),然后引出新课,除此之外,还有更简便的方法。
可课堂上却出现了无法确定的结果,这样也不错,很自然地就引出了新的学习内容。
这样设计教学,我感到,后面的研究不是独零零地存在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出现的,孩子们意识到为了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必须要努力去发现除法算式中的秘密。
二、尊重主体,但不放弃主导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途径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这不仅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有余数除法教学的一个重点。
如果只是简单的告诉,可能教学时间很短,练习很到位,但这样的话,学生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结果就会变成的个容器,不会思考,不善于发现,最终结果也就是不会学习。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充分渗透了新课标的理念。
为了让学生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活动,逐渐发现这一点,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同时也是艰辛的,课堂上我没有因为学生发现不了而急燥,而是不失时机的进行点拨,学生们最后终于发现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可能正是由于我的宽容,使这节课有两大收获:一是本节课的内容,另外就是商乘除数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放弃,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比较小,通常让他们观察,总是有学生把重心落在一些显而易见的地方,如每个算式都有5,为了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课堂上我始终没有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如特别强调:看谁的发现最有价值,为了能落实这一点,针对学生的发现,还做出了评价,我认为本节课最有价值的发现有三个:1、余数的出现是有规律的;2、除法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3、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整理)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反思我上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有余数的除法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一课。
这节课我通过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应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参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从目标当中,可以看到我没有设计除法竖式的教学,我认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固然重要,但余数,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含义的探索过程,推导过程更为重要,所以我选择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猜气球的颜色,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的神奇,在探究新课阶段,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小棒和图片,让学生在分一分6个草莓和7个草莓时的不同,在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并通过列的算式说出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说他摆小棒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教学内容和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紧接着结合学生用4根小棒摆正方形这个例子,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学生有摆的图形为基础,从课堂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然后继续延用摆小棒的情境,增添小棒的根数继续摆自己喜欢的图形,还可能余几,通过小组合作,观察交流,学生自己验证了自己大胆的猜想,余数确实比除数小。
教师适时追问,为什么不可能余数比除数大,学生在动手操作,验证,反思的基础上,理解性地说:如果余数比除数大,我又可以摆一个图形了,当然,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我没有仅仅停留在直观操作水平上,紧接着,我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继续摆下去,用13根,14根小棒,15根呢?余数会不会比除数大呢?如果除数是8,是9,迁移类推,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并再次明确余数小于除数。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反思
教学文档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反思
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在这节课设计了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依据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探究,使他们能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1,在本课中,首先让学生回忆余数的知识,然后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学生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摆正方形,并且依据摆出的图形画一画,写出算式,并拍照上传,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亲身体验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和余数比除数小的现象。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最后,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全部算式,让学生发语音说一说有什么发觉。
经过学生的观察、猜想、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了解了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比除数小,并明白其中的道理。
2,重视放开性的习题
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省几根?
〔〕÷〔〕=〔〕......5,除数最小是几。
等习题不仅考察了学生对余数和除数大小关系的掌握。
还考察了学生对有余数除法各局部关系的了解。
缺乏:
1,言语不够精炼,因为是网络教学,不清楚孩子的听讲情况,有些问题重复多遍。
2,探究活动,让学生对比表格完成探究任务,孩子年龄小,一下这么多任务,理解能力不好的学生不了解干什么,有些学生动手速度快,有些孩子特别慢。
而是应该带着学生先用8根小棒摆,拍照上传,然后是9根小棒,10根小棒,把任务分解开,效果应该会更好些。
3.要多研究教材,预设孩子在听讲过程中出现的全部问题和情况。
.。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反思
《除数和余数的关系》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主要有一下几方面:一、本节课注重旧知的复习铺垫。
在讲新课前,对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进行了复习。
在复习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了除法的意义和余数的意义。
教师在复习中强调有余数除法算式中的单位,并让学生说明算式的含义,还让学生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为后面探索除数和余数的关系做好了铺垫。
二、采用小组活动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理念。
教师在给出小棒数是4和5的两种情况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小棒数是6、7、8……16,学生通过自己猜想和计算得出了余数比除数小的关系。
每组一个数字,每组有摆的、列算式的、说一说的、记录的,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合作分工的意识。
三、重点突出,难点点拨细致到位。
本节课的重点就是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材设计通过摆小正方形的方式、列算式,找规律,我在教材给出的题材的基础上,继续延伸到13、14、15、16,呈现两组余数是1、2、3 的情况,供学生观察规律。
在学生说出除数都是4,余数都是1、2、3 后,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余数只能是1、2、3,可以是4吗?学生思考谈论,教师借助16根小棒,帮学生解决4根小棒又能组成一个小正方形的问题。
5为什么不可以?借助17根小棒来解决,6,7借助18、19根小棒来解决。
逐步递进,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理解余数小于除数的知识。
四、设计的题目有梯度,设计填空题、判断题、挑战题等,题目由简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判断题中教师还用手势的方法判断正误,避免了练习的枯燥性。
五、教师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在复习中让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用语言描述算式的含义,便于学生理解,并在列式和描述中让学生体会单位的不同。
其次教师还渗透了除法检验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不足:1.设计的练习中应出现有单位的题目,便于学生区分商和余数单位不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真正的含义。
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反思
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反思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除数和余数的关系》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要求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归纳的过程中发现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余数来判断计算是否正确。
为让学生更好的研究理解知识,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研究过程中去,我采用了小课题的形式进行,课前布置出示了四组题目:第一组:15÷5至25÷5,第二组:13÷6至25÷6,第三组14÷7至28÷7,让学生任选一组,并把每组的得数做出来,通过计算过程研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学生很有兴趣。
并且对此过程进行了仔细的研究。
课上我们进行了汇报。
学生的研究真的很精彩:生:我研究的是第一组:15÷5至25÷5,我发现得数都是一组一组呈现的,如得数都是3的算式有5道,得数是4的算式也有5道,我想得数是5的算式也有5道,余数也是一组组出现的,但是余数都是1、2、3、4,另一组还是1、2、3、4;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余数都比除数小。
每个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得到的结论,整个教学过程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尤其是设计的练习题: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具有开放性,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把课的内容推向高潮,进一步加深了对余数与除数
的关系的理解,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推理能力。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反思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新理念为指导,着力体现了教学目标充实,教学过程扎实,教学效果厚实,有效地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交流、质疑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第一,创设的生活情境与学习的课程内容有效融合。
新理念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
要处理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相联系。
创设了“包装出了问题——尝试包装操作——从包装中发现——回归解决问题”这一完整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首先展示学生到瓷厂的“包装”剪影,给孩子造成悬念。
进入新课,运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了包装过程,紧接着又创设了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
最后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践活动中的问题。
这样将书本知识有效地融合在生活情境中,学生感到亲切、兴奋,学习积极性很高,同时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有用的。
第二,动手的操作实践与思维的探索交流有机结合。
新课标指出:“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方面通过情境设置悬念,诱导学生思考探究,动脑筋“想”数学;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践“用小棒进行模拟包装”,并用算式将结果表示出来,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独立观察、比较分析、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动眼睛“看”数学、动双手“做”数学中自己发现规律。
学生亲身经历了规律的发现、抽象与概括的建构过程,亲身体验了知识的运用过程,这样学生对数学规律的理解更为深刻,提高其应用规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余数与除数关系的教学反思
余数与除数关系的教学反思利通区第十一小张秀丽从第一份教案出来,我的设想是把3个教学案例连起来上的,这样课就能变得“饱满”,当时心里想着:15盆花从正好分完也就是除尽,把除法竖式给教学了,随着学具花盆数的增加自然出现多余的花不够摆一组从而出现余数,认为这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会通过“知识的迁移”也很顺利很快的就能使学生明白且掌握,在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会使这堂课想上去就饱满且顺!然而事实上,这只是我从表面考虑课的饱满度,而没有去思考实质的东西,真正饱满的课堂不在于内容安排多了,内容联系紧密就是当初所认为的饱满,而在于当选择一小块教学内容之后,仔细认真去思考这块内容,把属于这块内容的挖掘及扎实把握,这是从这堂课准备的过程中对我自身思想误区的思考在尝试课中,我都安排了学生操作,但这些安排我都没敢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全程自主地去操作,记一次试教,我事前安排好学生的操作并且定位好,这样就很容易很顺利地把结果呈现在黑板上,以便于将课拉向下一环节----让孩子去寻找规律。
可是这样的安排就把操作拽在自己手里。
使孩子进行着为操作而操作。
因此在最后的上课中,操作环节被省去,当然这是基于尝试课的教训及孩子的原有知识基础而考虑的,这样的安排既节约了孩子宝贵的40分钟,也更便于自己对整个课堂的把握及掌控,腾出了更多时间让孩子去寻找、发现、运用规律。
在规律探寻上,我打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始终把一位老师曾经告诫我的那句:不要轻易去改动一个原有的主题图或者是一个教学例题,因为教材是几代人努力探讨的结晶!于是受到这句话的禁锢,我的思维就定格在原本例题的照搬照演绎上,没去拓展,而这样就使探寻规律显得不够深刻不够到位。
然而,待我静思的时候,突然间,我发现一直以来我又理解错了这句话:“不轻易改动”绝对不是“照搬照画”更不是“不深思、不拓展”。
因此,我该增加另一组素材,那么应该会使寻找规律更有说服力些吧,也应该使验证规律变得更加清晰简便些吧,而不会和当时那样让孩子举例时出现迷茫不知从何下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反思
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这节课中,我精心设计了多样的习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探究,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一、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创设了帮助小熊闯关成功获得蜂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在本节课中,安排了一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尝试分小棒,平均分成3份,4份,5份,6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亲手摆一摆、分一分,并互相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亲身体验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和余数比除数小的现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最后让学生来观察黑板上的所有算式,让学生找找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重视开放性、发展性的练习设计。
1、()÷()=()……5 ,除数最小是几?
2、此题的余数可能是哪些数?()÷7=()……()
不仅考察了学生对余数和除数大小关系的掌握情况,还考察了学生对有余数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的了解。
四、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无论多好的教学设计必须要能很好的应用到学生身上,这就要求有序的课堂管理,必须要时刻关注学生,才能保证知识的落实。
另外要时刻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课堂效果的保证,也会让孩子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