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的宁波五散房

合集下载

王澍作品解析

王澍作品解析

丌要以为这仅是在尺度上叏胜。 如果亯临这木墙和钢柱间长长癿 廊道,佝会収现“木墙”原是一 扇扇通高癿“巨门”。在许多扇 门板癿脚下,细心癿佝还会収现 长长癿插销,当佝得知这些“巨 门”竟然可以一扇扇打开,定会 受有一番惊喜。二维癿平面转而 成了通向受一丧未知空间癿通道。 显然,设计帅对艺术空间癿创造 往往需要观赏者癿体验和阅读来 完成。所谓移步换景,空间癿知 视,是在时间癿向度上完成癿。 有亰说这些巨幅癿门象征着叕老 庖铺癿“门板”,此意象丌妨看 作是对宁波历叱悠久癿商丒文化 癿一种暧昧癿隐喻。这种“文脉 主义”弅癿览读,使这丧实体空 间有了更为丩富癿内涵。
主要作品-1
■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巫建成); ■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幵巫拆毁);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巫建成); ■杭州丨国美术孥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幵将拆毁); ■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幵巫拆毁); ■杭州斗乐桥亰防地道叔(1991,建成幵巫拆毁); ■丨国美术孥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觃划(1993,斱案); ■丨国美术孥院雕塑系馆(1993,斱案); ■丨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斱案); ■一丧退休建筑教帅癿住宅(1996-1999,斱案); ■自宅室内(1997,巫建成); ■浙江海宁陇默艺术工作室(1998,巫建成); ■苏州大孥文正孥院图乢馆(1998-2000,巫建成);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巫建成)。 ■杭州墙门(雕塑)(2000年,巫建成); ■杭州垂直院宅 (钱江时代)( 2001年,巫建成); ■杭州一分为二(雕塑)(2001年,巫建成); ■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年,巫建成);
荣获奖项
2003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觅银奖; 2004年,苏州大孥文正孥院图乢馆项目荣获丨国建筑艺术奖。 2005年,宁波五散房项目荣获HOLCIM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觋奖。 2005年,丨国美术孥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丨国建筑艺术年鉴孥术奖。 2008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 2010年,作品“衰朽癿穹隆”获该年度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 2010年,不妻子陆文宇一起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妻子是王澍在东南大孥读 乢时癿同孥,也是他“丒余建筑工作室”唯一癿合伙亰。 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孥院釐奖。 2011年底,王澍叐聘哈佛大孥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荣觋教授,在哈佛大孥作题为“自 然形弅癿叒事不几何”癿演讲,其间他对着台下怒吼:“I tell you the truth!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我告诉佝们真相!丨国就是想发成美国!丨国就是想发成美国!丨 国就是想发成美国!)。 2012年,荣获丐界建筑孥最高奖项普利兹兊奖[5],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癿丨国籍亰 士,也是继1983年贝聿铭乊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癿华亰建筑帅,丐界第4年轻癿普 利茨兊获奖者。

王澍和他的作品(想走中国风的同学可以参考)

王澍和他的作品(想走中国风的同学可以参考)

王澍和他的作品(组图/请耐心看完)【中国建筑师王澍于27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

王澍是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也是年龄倒数第四的最年轻获奖者。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

】据报道,发起这一大奖的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主席普里兹克(Thomas J. Pritzke)27日宣布王澍获奖消息。

他说,选中48岁的王澍是因为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念中的作用。

此前,美籍华人贝聿铭在1983年获得这项大奖。

普里兹克指出,有关现在和过去的适当关系问题,王澍提出的非常及时,因为中国最近的城市化过程引起争议:建筑是应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

就像任何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设计超越了那场争论,产生没有时间限制、深深植根于自身环境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筑。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

这是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A. Pritzker)和他的妻子辛蒂(Cindy)发起,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所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

今年的颁奖仪式将于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王澍,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使是对那些建筑司空见惯的人而言。

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

这种特殊的属性从何而来:引用王澍本人的话来讲:“在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

”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

这使得王澍的一些作品中具有和国画中相同的一些性质,例如:叙事性。

参观王澍作品宁波博物馆美术馆及五散房

参观王澍作品宁波博物馆美术馆及五散房

参观王澍作品宁波博物馆美术馆及五散房之前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宁波博物馆,因为它位处鄞州区,离市中⼼⽐较偏远,之前⼀直没有想过来逛,这回建筑师出名了,也就有了动⼒过来,转了⼀次公交车,来到了博物馆边上,⾸先是被它的不规则开窗吸引了研究,⼀看就知道这是建筑师倒腾出来的。

宁波博物馆位于⼀块很⽅正的新区⽤地上,主体建筑也很⽅正地占据了场地中央,其余附属⽤房和场地设计也相对舒服⼀些,博物馆共三层,⾸层中部架空,⼀条步道连接东西,北侧是延建筑滨⽔设计,南侧则是⽤卵⽯硬⽯⼀类的打造的枯⼭⽔。

之前看相关资料,没有发现王澍的这个⽐较新颖的⽴⾯打造⼿法:在混凝⼟⾯上⽤⽵排贴上去做成横条+⽵节的肌理,也配合他⼀贯打造的⽡⽚波浪型的风格,继安藤捣⿎的清⽔混凝⼟模板孔外,这种⽵排痕也是很精彩的塑造。

博物馆⼤部分⽴⾯都⽤王澍从旧城拆迁拿回来的青砖⽡⽚等民房旧材料堆叠,像是把⽼城的灵魂⼜再次组装变成新形式的建筑⼀样,肌理感很强,很是感觉把现代建筑这种⼤体量感悄悄切碎了,同时这样青砖的铺砌,远观上也和南京城墙的感觉有那么⼀点点形似,⾊彩尽⼒恢复到⽼民居的⾊调上,不规则的开窗⼤部分都是凹窗,没有很明显地把玻璃的光感反衬到⽴⾯上,另外很取巧的⼀点是顶部⽡⽚堆砌的部分,王澍⽤了民房很原始的橙红,灰⽩,青灰的材料⽴体堆砌,营造出⼀种马赛克的拼贴画效果,很是有趣,并且位于顶部,下车后很容易地就被拼贴画吸引,叠合拼贴的⼿法,早在⼤⼀空间设计的时候就有⼈⽤过,但王澍的这种,明显是经过多年积累才玩得如此精致。

中部步道既是博物馆进场流线,旁边也有流⽔作为景观,步道顶部很难得地⽤了与⽴⾯肌理很不⼀样的反光材料,但是因为刚好可以映衬流⽔,倒是不觉得突兀了。

宁波博物馆免费参观,⾥⾯的展物虽然地位价值并不算⾼,但也算能借机了解⼀下宁波历史,⽐如中间这把勾践的剑,虽然是把复制品,但也算是能参详原件⼤概长什么样的。

展馆其实都不算⼤,历史展区分成两个,中间没有明确的流线指引,不容易连着起来⾛,有点遗憾,宁波历史单独把清朝民国放在⼆展区⾥,⾜见近代发展对宁波的重要性,图为明朝的王阳明。

关于王澍作品的总结

关于王澍作品的总结

关于王澍作品的总结一. 材料方面以旧材料纪念过去,同时又采用现代形式1.【砖瓦】回收,循环,利用,象征城市的变迁1.1“这几年,大量古旧建筑被拆除,出现大量砖瓦废料,2000年开始,我们就有重点地回收旧料、循环利用。

中国民间早就有对材料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建造传统。

”王澍说。

王澍和许江设计完成的《瓦园》(800平方米),在一片建筑中,以花园的形态出现。

他们在地面上用6万片旧青瓦搭出了屋顶,游览者要踏上竹桥走入瓦园中,就像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上。

6万片旧城拆迁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王澍团队和3名来自浙江乡村的泥工、瓦工和竹工花了半个多月时间,几乎在全手工的状态下造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建筑。

1.2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王澍设计的宁波滕头馆,是一栋由回收旧砖瓦做成的建筑。

为了表达他的生态理念,王澍用“瓦爿墙”(用青砖碎瓦甚至破碎的缸片垒加起来的墙壁)来装饰滕头馆的三面墙体。

“瓦爿墙”是用回收的50多万块旧砖瓦做的,这些旧砖瓦都是从宁波的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收集来的,其中的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都有着超过百年的沧桑。

1.3王澎对瓦片的情结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2004年,王澍完成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

为了发挥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他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

1.4宁波博物馆的外墙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

「你仔细看看,可以发现如果是直壁,采用的是浙东地区的『瓦爿墙』,如果是斜壁,采用的则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

」戴宗品道出了细微处的奥秘。

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有其传统根基,历史上,以慈城地区为代表的瓦爿墙随处可见,是宁波地域乡土建造的特有形式。

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材料包括青砖、龙骨砖、瓦、打碎的缸片等,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旧物。

其中,青砖的数量最多,它们的「出生」年代也多为明清至民国时期不等,甚至有部分是汉晋时代的古砖。

高考人物阅读素材:孤独是为了惊艳的绽放—王澍_高考作文素材_

高考人物阅读素材:孤独是为了惊艳的绽放—王澍_高考作文素材_

高考人物阅读素材:孤独是为了惊艳的绽放—王澍王勇小时候,他很孤独,因为没人陪他玩。

他喜欢上画画,经常一个人在家涂鸦。

稍大一点,他便用粉笔在灰墙上画小人、火车、还有房子。

从上小学开始,他就感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别人说,这个孩子清高。

其实,我跟别人玩的时候,总觉得有两个我,一个在玩,一个在旁边冷静地看着。

”他喜欢画画和看书,想着长大后做名画家。

高考完填志愿时,父母对他的艺术梦坚决反对。

他不争,朝父母丢下一句:如果理工科能画画他就念。

本来只是任性的推托,未曾想父母真找到了个可以画画的专业,叫“建筑系”。

建筑师是干嘛的?当时别说他不知道,全中国也没几个人知道。

建筑系在1977年恢复,他上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时是1981年,不只是建筑系,“*”结束大学复课,社会正处于一个如饥似渴的青春期氛围。

他说,当时的校长是钱锺书堂弟钱钟韩,曾在欧洲游学六七年,辗转四五个学校,没拿学位就回来了,钱钟韩曾对他说:“别迷信老师,要自学。

如果你用功连读三天书,会发现老师根本没备课,直接问几个问题就能让老师下不来台。

”于是到了大二,他开始翘课,常常泡在图书馆里看书,中西哲学、艺术论、历史人文……看得昏天黑地。

回想起那个时候,他说:“刚刚改革开放,大家都对外面的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毕业后,他进入浙江美院,本想做建筑教育一类的事情,但发现艺术界对建筑一无所知。

为了混口饭吃,他在浙江美院下属的公司上班,二十七八岁结婚,生活静好。

不过他总觉得不自由,另一个他又在那里观望着,目光冷洌。

熬了几年,他终于选择辞职。

接下来的十年里,他周围的那些建筑师们都成了巨富,而他似乎与建筑设计绝缘了,过起了归隐生活,整天泡在工地上和工匠们一起从事体力劳动,在西湖边晃荡、喝茶、看书、访问朋友。

在孤独中,他没有放弃对建筑的思考。

不鼓励拆迁、不愿意在老房子上“修旧如新”、不喜欢地标性建筑、几乎不做商业项目,在乡村快速城市化、建筑设计产业化的中国,他始终与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使他备受争议,更让他独树一帜,也让他的另类成为伟大。

五散房_宁波_浙江_中国

五散房_宁波_浙江_中国

2004年1月,建筑师接受宁波市鄞州区政府投资建设机构的委托,为建设中的鄞州中心区明州公园设计5幢小建筑。

最终,就建筑师所提出的设计目标达成共识:做具有宁波地方特征的建筑,顺应当地的气候、水土和材料,设计一种人工和自然可以共存、但彼此具有差异性的分散群体,应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地方的建造技术与材料,有效控制建筑造价,拒绝随意使用奢华装饰材料等。

明州公园占地25.7hm 2,为典型的中国江南低矮丘陵的地貌,丘陵缓坡间曲折分布面积不大的湖面。

5座建筑中3幢临水,2幢位于公园边缘的丘陵缓坡之上。

其中包括一座画廊,形态取自“一波三折”,建筑主体一层,局部二层。

室内用于展示小型艺术作品,室外场地用于展示雕塑和盆景。

建筑面积约600m 2。

材料为现浇混凝土和当地“瓦爿”杂砖碎瓦砌筑的结合。

一座“碎影”状的茶室,该建筑主体一层,局部两层,五散房,宁波,浙江,中国THE FIVE SCATTERED HOUSES, NINGBO, ZHEJIANG, CHINA, 2005建筑设计:业余建筑工作室ARCHITECTS: 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凹型合院,建筑面积400m 2。

建筑的墙体均为分片预制装配,墙体形成后,屋顶以现浇方式完成。

一座夯土茶室,院落曲折。

一座如瓦般弯曲的咖啡厅,混凝土现浇,通体为彩色干粘石。

一座蜿蜒起伏的管理用房,通体为回收的旧青砖。

由于现在的工匠已经有些忘记很多传统技术,在设计者指导下,进行了建筑施工之前的1:1尺度的材料与构造的建造性试验。

这组建筑的另一目的也是为当时正在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园山南二期做类型与工艺试验。

□建筑师/Architects: 王澍,陆文宇/WANG Shu, LU Wenyu设计团队/Design Team:宋曙华,蒋伟华,陈立超等/SONG Shuhua, JIANG Weihua, CHEN Lichao, ect. 配合设计单位/Collaborators:金中青等,宁波明州建筑设计研究院/Jin Zhongqing, Ming Zhou Architecture Design Institute结构设计/Structural Designer:申屠团兵等/SHENTU Tuanbing, etc.地点/Location:宁波,鄞州区中心公园/The Central Park of Yinzhou District, Ningbo项目内容/Projram:画廊,茶室,咖啡室,管理用房/Gallery, Teahouse, Café, Office building 总建筑面积/Total Floor: 2 000m 2设计时间/Design Period: 2003施工时间/Construction Period: 2005工匠负责/Foreman:倪良富/NI Liangfu监造单位/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Company:宁波鄞州区城市投资建设有限公司/Ningbo Yinzhou Urban Investment & Construction Ltd.摄影师/Photographer:郎水龙/LANG Shuilong11 隔水望夯土茶室/A view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lake to the rammed earth teahouseIn January 2004, the architect was committed by the Investment Construction Institution of Yinzhou District, Ningbo to design five small buildings for the Yinzhou Central District Mingzhou Part. By continuous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ion with the persons in charge from the government, the architect finally reached an agreement with the persons in charge on the design objectives: to build the buildings with Ningbo local characteristics, responding to the local climate, earth and water as well as materials; to design a scattered groups with co-existence the man-made and nature but at the same time differentiated with each other; to apply reasonable technology, local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to control the cost effectively and refuse luxurious ornament materials etc.The Mingzhou Park is of 25.7km2. The terrain istypically low hills of the south China, between thehill, there scatters a pond, which is not very large.The three of the five buildings are beside the pond;two are on the slope of the hill. One of them is agallery, the shape of which is "one wave and threetwists"; the main part of the building is one storeyand parts of it are of second-storey. The interiorof the gallery shows small art works; the exteriorspace shows sculptures and potted landscape. Thebuilding area is 600m2. The materials are cast in siteconcrete and local “wapan” of broken bricks andtiles mixture.One is "segmented shadow". Its main partis one storey and parts of it are two-storey. It iscarved-in shaped with a building area of 400m2.The walls of the building were prefabricated.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walls, the roof wascasted in site. One is a rammed earth teahousewith twisted shaped. One is a cafe shaped likea tile. It was casted in site and with colored drydash stones all over. One is a facility buildingwinding and waving, with recycled black bricksall over.Since the craftsmen have forgotten many of thetraditional technologies, they were conducted bythe designer to carry out 1:1 material and structureexperiments before construction.Another objective of this group of buildings isto do experiments for the then under constructionproject of the second phase of Xiangshan campusChina Academy of Art.□22 一波三折的画廊室内/The“one wave and three twists”gallery interior5 433 画廊曲面屋顶与北墙间用来采光的长缝/The long gap between the curved roof of the gallery and the north wall for the purpose of sun lighting4 夯土茶室室内,尚未使用的状态/The interior of the rammed earth teahouse, it was not in use that time5 夯土茶室的内院一角/At a corner of the interior courtyard of therammed earth teahouse6 画廊的半室外门廊,区隔内外的是密集的罗纹钢筋束/The halfexterior corridor of the gallery, the screw patterned steel bars areto distinguish the interior and exterior7 隔湖远望夯土茶室,院中是“太湖房”系列的第一个/A view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lake to the rammed earth teahouse,inside of the courtyard is the first Taihu house of the series8 画廊的背面,最早的“瓦爿”墙体砌筑试验/The back side of thegallery, the first“Wapan”wall experiment876。

王澍获建筑“诺贝尔奖” 作品超越未来与传统之争 王澍

王澍获建筑“诺贝尔奖” 作品超越未来与传统之争 王澍

他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就进入在杭州的浙江美术学院的研究所,做关于建筑、环境和旧建筑改造的研究工作。

研究生毕业一年后,作为独立建筑师,他完成了第一个建筑设计项目,是在杭州附近一个叫海宁的小城,3600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动中心,1990年建成。

1997年他和他同为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共同创建了“业余建筑工作室”。

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从2003年起担任中国美院建筑系主任,2007年他成为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2009年他的个人展“作为一种抵抗的建筑学”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艺术中心举办。

2012年,获得有着“建筑奥斯卡”之称的普利兹克奖。

获奖情况1.建筑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获“2003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奖”;2.“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获“2003年十届全国美展银奖”;3.“五散房”获“2005年Holcim可持续建筑奖亚太区奖”;4.“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2005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

先后完成“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等20余个项目。

早报记者蔡晓玮葛熔金作为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每一年的颁发都可谓举世瞩目。

今年,49岁的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建筑师王澍站到了这个至高点上——昨日,普利兹克奖官网公布,今年的普利兹克奖得主是中国建筑师王澍。

评委辞称:“王澍在为我们打开全新视野的同时,又引起了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

他的建筑独具匠心,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使用历史的元素。

”令中国建筑界激动的是,王澍是自1979年普利兹克奖创办以来的首位中国获奖者,也是第四年轻的获奖者。

从此之后,他的名字将和理查德·迈耶、贝聿铭、丹下健三、扎哈·哈迪德、雷姆·库哈斯等等并列,而其获奖也许也预示着某些改变——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知名建筑师的表演舞台,而未来,中国建筑师的声音或许会更加响亮。

王澍简介及作品介绍

王澍简介及作品介绍

王澍简介——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88 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建筑系主任、教授。

其建筑创作以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征的自主创新方式引起国际建筑学界广泛关注,处于全国建筑创作与研究的领先地位,在一系列国际大展中被国际学术评论界评价为中国当代新人文主义建筑方向的代表人物。

1.建筑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获“03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奖";2.“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获"2003年十届全国美展银奖";3.“五散房”获“2005年“Holcim可持续建筑奖亚太区奖”;4.“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05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5.“以“衰变的穹顶(Decay of Dome)”获得2010年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特别荣誉奖;6. 2012年2月,获得了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宁波博物馆介绍——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主体三层、局部五层,采用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三层分散布局的独特方式。

整个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使之造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同时,充分体现“独特性、艺术性、经济性、超前性、功能性、安全性”。

在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审中,对于该建筑,做出了如下评价:不仅照片上看很震撼,置身其中更令人感动。

博物馆已成为城市的坐标,存封着历史,也吸引着游人的到来。

广阔的空间感,不论从外还是从内体验,都是非同寻常的。

这座建筑将力量、实用及情感凝结在了一起。

宁波美术馆、五散房调研报告

宁波美术馆、五散房调研报告

外立面的木墙和钢柱,色调单纯,尺度超常,带给你视觉的冲击和 不同凡响的感受。整个建筑的体量在浑然不觉中增大了许多。光线 的介入是打破单调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让不同材质更显柔和协调 的一个手段。干净的线条,简约的色块,光的参与,影的投射,人 的渺小感……这一切竟让你凝神无语。
如果说现代建筑主要还是一种“雕塑”的思维方式,那宁波美术馆偏重 “空间”和“场所”的思考则明显地具有了“后现代”的意味。
作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美术馆也是国内乃至国际上 为数不多的拥有码头的江边美术馆。据了解,该馆总投资1.2亿元,分大小 展厅9个,占地面积1.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1万平方米,集收藏保护、 陈列展览、学术研究、艺术交流、艺术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是 现代化、高品位的造型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一座既有港口特色、富有现 代气息,又具备中国气派的公共建筑。
入口上去后的平台
依旧保留的“登船”长梯,将美术 馆和码头连接起来。它的一端通向优 美的廊道。在一个天气宜人的早晨, 阳光可爱地照射进来,廊道上三三两 两的游人或驻足,或踱步……在洞察 秋毫的摄影师眼中,这些都是极佳的 构图题材,可以被他的镜头处理成绝 妙的画面。你站在廊上看风景,廊下 有人在看你…… 装饰性的梯步,橱窗陈列式的 小空间挖入墙面,打破了外墙单一的 立面效果。斜线的运用,零散化的空 间形态,呈现出“后现代”的多视点, 也是对单调乏味的一种解构
由宁波航运大楼改建的宁波美术馆。在长宽各4米、高1米的红砖展台上, 六只模型演绎着整个设计的过程。而看上去,这些美术馆的木制模型比老 的航运大楼更像航运楼,一些标志性的符号,譬如码头,不是被抹去,而 是被强化了。在王澍看来,码头是宁波这座港口城市最有活力的东西,体 现着城市生活的延续性。

中国当代建筑师 王澍

中国当代建筑师 王澍

个人荣誉:
• 2003年,“垂直院宅”项目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览银奖。 • 2004年,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项目荣获中国建筑 艺术奖。 • 2005年,宁波五散房项目荣获HOLCIM豪瑞可持续建 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誉奖。 • 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中国建筑 艺术年鉴学术奖。 • 1999年6月,参加北京国际建协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 实验建筑展。
国美象山校区
国美象山校区
国美象山校区
国美象山校区
素 白 的 墙 面, 胜 过 浓 妆 艳 抹。
水墨画的色彩,古旧的小青瓦, 纳阳的窗棂。
虚实之间,有 无之间。
国美象山校区
苔 痕 上 阶 绿。
整山理水:Leabharlann • 象山山耸水环,风景充满诗性迷蒙,设计者从中国传 统造园思想出发,对山水进行整理,这种思想隐含的 一个重要意思是:人的房屋不应是最重要的,在江南 的弱势山水中,房屋应该质朴而谦 逊,避免过分夸张 的建筑体量与造型表现,建筑首先应考虑隐退。
•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王澍 • “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王澍
王澍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象山校区简介:
•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转塘镇,周围是青山 绿水。新建一期工程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设有视觉 艺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和基础教育中心三个教学单 位。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 和生态环境保护,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 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 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 旅游要求的园林式、开放式的校园环境。总体布置从 地势和环境特点出发,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分区 明确,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可变性、整体性。

王澍作品赏析

王澍作品赏析

宁波五散房——画廊
画廊背丘面湖,屋顶一波三折,横 向展开,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特征。
外墙的外层是各种砖块堆砌而 成,建筑前后各设两条砾石干 铺带,可以作为户外盆景的展 示场地。 钢筋条做垂帘,地面是各 种碎砖的铺砌。
画廊室内
宁波五散房——咖啡厅
主入口的坡道通向屋顶
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 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特殊设 计。
漏窗
进门的小路是序厅,两旁由竹篱围绕,上方悬挂着十二个音罩,代表了十二个节气,对应 录制了鸡啼、牛哞、蝉吟、蛙鸣、小雨淅沥、微风吹拂等声音„„ 。
在这个1000平方米的空间里还原出三维的效果。“滕头馆”里种植有水稻、 草莓等植物,生态屋顶有一米五厚的覆土,种上六七米高的乔木。场馆的外墙则 进行“垂直绿化”,整个墙面都是植被,对墙体温度进行调节,既达到了节能的 效果,又节省了土地。
图书馆面向城市的界面
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强的灯、屋顶的水泥质感、 管道和线路的裸露。
5、垂直院宅——“钱江时代”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的 融会贯通,将江南庭院元素搬到了空中, 在二十多层的高层住宅上实现了合院住宅 的感觉。
独特的双层“盒子”结构设计、罕见 的空中庭院花池、大面积的公共活动空 间,带来高层住宅与自然声息相通的踏 实感受。
狭窄悠长的廊道
宁波五散房——茶室1
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 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建筑的 灵感来自民间的花格窗和瓷器中的冰裂纹。
通往窗的开启
茶室室内
宁波五散房——茶室2
另一个茶室的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 荷塘,经一小桥直入。
象山校园,建筑占一半,自然景观占一半。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水, 建筑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 与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象山脚下的这片空地,开工之前,原本是一片平坦的水稻田。但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 “平地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坡度。王澍说,中国人盖任何房子都会讲究一个势。

【不周空间】王澍宁波博物馆之建筑随想

【不周空间】王澍宁波博物馆之建筑随想

【不周空间】王澍宁波博物馆之建筑随想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说明了王澍获奖的理由:“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

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 而王澍的代表作之一的宁波博物馆则恰好符合了评委对其作品的评价。

位于宁波市鄞州区首南中路1000号的宁波博物馆,一座矗立于现代城市的新乡土主义风格的建筑。

宁波博物馆就其空间组合或者功能组合来讲,与其他的博物馆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或者是不同,其最吸引人的两个方面,第一是它的外观造型,整个博物馆的建筑形态以山、水、海洋为设计理念。

第一层为整体,但从第二层开始,建筑开始分体并倾斜,形成山体形状。

加上场馆北部的水域,整个建筑形似一条上岸的船。

这种建筑格局体现了宁波的地理形态和作为港口城市的特色。

第二是外墙面的装饰,第一种方式利用民间收集的上百万片明清砖瓦手工砌成瓦爿墙,体现了江南特色和节约理念;另一种方式利用竹条加入混凝土,在表面展现竹的纹理,体现环保理念。

其中瓦爿墙是其最吸引人最环保也最值得探讨的一种装饰手法。

瓦爿墙,是浙东一带极富地方特色的传统墙体建筑,据懂行的老人讲,是由传统的草、泥、木、石、砖、瓷等堆砌而成的。

传统的瓦爿墙有两部分组成,外墙是由碎砖碎瓦或者块石以及鹅卵石等砌成,内墙也叫托墙,也就是在瓦爿墙的内侧面抹上草筋泥和麻筋石灰,起到挡风保温作用。

由此看来,传统的瓦爿墙既是承重结构,又是维护结构,同时又有着别具一格的美观效果,中国古人的聪明智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地体现,这或许也正是王澍一直以来试图传承并发展的一门手艺或者是建筑技术,从鄞州公园的试验品“五散房”小规模的瓦爿墙到宁波博物馆高达20多米,面积1.3万平米的瓦爿墙,从一定意义上讲,王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传承并发展。

五散房—茶室

五散房—茶室

作品名:五散房—茶室
同组人员:邱勇、汤进、李晓东、代灵丽
作品简介:
五散房—茶室,是中国建筑大师王澍作品,他是第一位获得普利茨克建筑奖(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学届的诺贝尔奖)的中国公民。

五散房分别运用了五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建造方法。

设计五散房有三种考虑,一是具有中国气质的现代建筑;二是不局限于造房子本身,而和场地、环境有特殊的配合;三是尝试各种不同的建造方法和建筑类型。

该建筑采用“之”字形的空间形态,将中国园林中蜿蜒曲折手法与西方建筑中流动空间相结合。

通过“设立”制造外向性空间,通过“围合”制造内向性空间。

从收敛到开放,强烈对比衬托,空间特点鲜明。

主体建筑体块猜想。

整个建筑步移景换,为水面制造曲线,为建筑提供多角度观测的可能性,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虚实相生。

运用中国园林手法“看”与“被看”,主建筑物茶楼在入口处是“被看”,而在茶楼中向外看,则入口又变成了窗外的视野。

该建筑将王澍对现代建筑的理念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

是现代建筑的一大桂冠。

王澍的宁波五散房

王澍的宁波五散房

xxxx大学建筑技术专题(二)课程作业题目:读书笔记—王澍的宁波五散房学院名称城市建设学院专业班级建筑学班学生姓名xxx学号指导教师时间: 2012 年 11 月 7日王澍的宁波五散房用回收材料建造新建筑的,从五散房到宁波博物馆,这是一次完整的实验。

我想五散房最能体现的东西就在用回收材料建造新建筑。

在五散房建造之前的两年里,王澍老师做的比较多的是回收建造。

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的工作很朴素,做不了复杂的东西,因此想重新开始另外一条建筑学的道路。

五散房就是在周边拆除回来的旧砖瓦的碎片,用极精致的方式堆砌起来。

同时还做了一个尝试,把它和现代的混凝土技术做在一起。

宁波五散房是中国建筑师王澍、陆文宇的作品。

五处小房子,各有各的味道。

小画廊背丘面湖,曲线“一波三折”,檐下空间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气候特征,建筑前后各设两条砾石干铺带,可以作为户外盆景的展示场地。

一个茶室采用三合院形态,6米高院中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

另一个茶室,屋面是钢骨透明玻璃构造,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入。

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倾斜,桌椅均随地面的变化特殊设计,出人意料。

管理用房以平屋顶立方体建筑为原型,视觉可穿越建筑一直看到湖面。

?五散房是5处小公建,一共才2000平方米。

但却是王澍老师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小实验。

五散房分为茶室、画廊、咖啡厅、管理用房等。

分别用了5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建造方法。

设计“五散房”,当初出于3种考虑。

一是如何做才能体现具有中国气质的现代建筑;二是如何不局限于造房子本身,和场地、环境有特殊的配合;另外,还尝试了各种不同的建造方法和建筑类型,譬如用夯土技术、钢构玻璃、预制混凝土等一些中国传统的建造方法。

就像是做科学实验,这些小实验后来在象山校区二期项目中都有所体现。

王澍在进行象山美院二期工程前进行的建筑实验,五散房其实就是之后象山美院被大量复制的建筑形式的五种母题,王澍习惯在大规模项目开始前进行一些小规模的实验,在五散房中,他的形式语汇进一步丰富起来,建造技术也逐渐成熟,特别是王澍在这段时间内已经掌握了“瓦爿墙”的施工技术,而对瓦片的使用也更加纯熟。

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

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

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班级:建筑09-1班学号:姓名:日期:2013|3|10摘要:从明清时期的中国到现在的中国,随着其发展,各类型建筑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改善了大家的居住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在中国这么大的领域内,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建筑特色越来越不鲜明,由中国地域特色的建筑却很快被拆迁,损毁?我们能不能采取主动措施减少城市文明的继续破坏,我们中国的建筑文明是否能延续传统文化特色并紧跟现代潮流,本文主要介绍了王澍带给我们对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思考。

关键词:王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

说起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不得不聊起这个人:王澍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他的建筑活动就如其所生的年代一样矛盾而敏感。

虽然我没有身临其境的体会过他的建筑,但是他的《设计的开始》却让我受益匪浅,他建筑的特点:中国造园式现代建筑。

在建筑师同行里,王澍被公认是最有中国文人气的。

而他也是很早就对中国的现代建筑提出尖锐看法的人之一。

王澍在中国建筑师中的名气,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国际上受到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另类。

他是把建筑带入大学的引路人,但他又一直表现着对于庙堂规则的不屑。

当年,硕士论文答辩的时候,他对着老先生说,“如果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导师,一个就是我。

”但是,就是这个看起来有些狂妄的建筑师,一直以来却又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求着艺术之根。

他把中国古代“造园”的手法和方式融入现代建筑。

在别人看来,王澍已然是中国建筑师的一个代表,很多人把他的作品当作某种形态的哲学表现去关注,而他自己却只是用古代工匠的手法去诠释着自己心中的当代建筑。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在我看来这基本上是王澍的建筑观。

前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

“寻根”在他们那代知识分子心里是难以割舍的。

而无论是苏州的园子还是从白居易到李渔等文人的文章,都在感染着他、召唤着他。

王澍理论整理

王澍理论整理

王澍:王澍与场所精神从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到宁波历史博物馆,他的作品件件令人印象深刻,此皆源于王澍“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主张。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新材料、新技术的支持使建筑师们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建造各种形式的建筑;然而实际情况却是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不同建筑文化之间的不断渗透融合,各国的建筑形式正越来越趋向于一致。

特别是我国,在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很多地方都已失去了自身的可识别性,千城一面的现象十分普遍。

在此背景下,王澍及其作品的出现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从个人经历来看,王澍早年痴迷于西方文艺理论,之后随着年龄增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加之对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理论体系。

在这些理论的支撑下,大量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应运而生。

海德格尔与建筑现象学20 世纪初胡塞尔开创了现象学,随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和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将其延展。

60 年代以来,现象学与建筑学找到了契合点,诺伯格·舒尔茨将现象学引入建筑学领域中,斯蒂文·霍尔等人将现象学在建筑学领域继续传承。

这是一种研究外观、表象或现象的科学,其主要研究方法就是撇开一切概念和理论,直接观察事物本身,尊重现象,从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入手寻求事物的本质。

换个角度看,而事物的本质就是一种更具有普遍性和更纯粹的现象。

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提出了建筑现象学的概念。

建筑现象学的特点就是直接面对事物本身。

它要求设计师用心观察并感受建筑所处的环境从而产生灵感; 它也要求研究者从建筑本身所显示的那样来看待建筑,从而把握建筑的本质。

因为研究方式的纯粹,所以在建筑现象学的视角下人们更易完整理解建筑和人、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从而使人们能够准确地分析评价建筑的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缓解工业化进程对我们存在世界的冲击,调和人与自然的矛盾。

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作为一个存在的人必定有一种特殊的本性,就是让现象彰显本质,使万物回归本位。

王澍作品分析

王澍作品分析

主要作品
• 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已建成); • 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并已拆毁): •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已建成); •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并将拆毁); • 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并已拆毁); • 杭州斗乐桥人防地道口(1991,建成并已拆毁); •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 •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 •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方案); •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已建成)。
室内钢筋条做垂帘外墙的外层是各种砖块堆砌的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特殊设计咖啡厅主入口坡道通向屋顶各种通道的交接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茶室其一室内不规则窗的开启通往入口的小径入口立面是大尺度土花格另一个茶室的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茶室其二茶室室内水景入口管理用房以平屋顶立方体建筑为原型屋中人可穿越建筑一直看到湖面管理用房的入口随地形起伏的建筑或随建筑起伏的景观管理用房宁波博物馆宁波20052008宁波博物馆建筑本身承载了宁波丰富的文化信息
在第一展厅的 “天籁之音” 音效装置区, 12个高科技音 罩将播放出高 清晰度的自然

音,表现出中 国农历中二十 四节气的田园
之声。
立面图
剖 面 图
建筑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
古老的“瓦爿” 墙

传统建筑五散房

传统建筑五散房

五散房之咖啡厅
• 五散房的设计中不仅吸收了 传统建筑的元素,更贴合地 形。咖啡店地面顶面均为曲 面,柱子稍稍倾斜,桌椅均 根据地面的变化作特殊设计 ,体现了建筑设计与场地的 互相融合。主入口的坡道穿 过建筑前面的水塘到达建筑 屋顶,各种通道的结合,将 中国园林中蜿蜒曲折手法与 西方建筑中流动空间相结合 。
五散房之画廊
• 画廊背丘面湖,屋顶一波三折 ,檐下空间具有典型江南建筑 的气候特征。建筑屋顶意象化 地使用中国传统坡屋顶的元素 ,建筑的外墙使用了钢筋条做 的垂帘和回收的旧砖瓦重现了 宁波传统建造工艺“瓦爿墙” 。这些建筑元素和建造手法也 频繁地出现在王澍的其他建筑 如宁波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 象山校园的设计中。
五散之管理建筑
• 管理用房以平屋顶建筑为原 型,运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 蜿蜒曲折的手法,用一个“ 之”字形的异形结构围出两 个院落。通过“设立”制造 外向性空间,通过“围合” 制造内向性空间。从收敛到 开放,强烈对比衬托,空间 特点鲜明。建筑立面开窗自 由开窗和混凝土隔栅的落地 窗相结合。建筑不仅在平面 上蜿蜒曲折,在里面上也随 地形起伏,表达了建筑师对 建筑和地形的结合的思考。
五散房
• 五散房是王澍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二 期项目做的一次小实验,它由五个小的建 筑组成,但每一个都是对中国传统民居建 筑的元素的吸收和运用,建筑手法包含“ 瓦爿墙”、异形结构和传统的夯土技艺, 体现了王澍的“新乡土主义”风格。五散 房位于宁波鄞州公园内,它们的功能分别 是茶室、咖啡厅、画廊、管理用房。
五散房之茶室1
• 茶室1采用四合院的建筑元素 ,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 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 树影随风移动。建筑的外墙还 运用江南园林中经典的冰纹漏 窗图案,使整个建筑很有传统 建筑的味道。建筑室内因为漏 窗花纹的应用,呈现出独特的 光影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大学
建筑技术专题(二)课程作业题目:读书笔记—王澍的宁波五散房
学院名称城市建设学院
专业班级建筑学班
学生姓名xxx
学号
指导教师
时间: 2012 年 11 月 7日
王澍的宁波五散房
用回收材料建造新建筑的,从五散房到宁波博物馆,这是一次完整的实验。

我想五散房最能体现的东西就在用回收材料建造新建筑。

在五散房建造之前的两年里,王澍老师做的比较多的是回收建造。

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的工作很朴素,做不了复杂的东西,因此想重新开始另外一条建筑学的道路。

五散房就是在周边拆除回来的旧砖瓦的碎片,用极精致的方式堆砌起来。

同时还做了一个尝试,把它和现代的混凝土技术做在一起。

宁波五散房是中国建筑师王澍、陆文宇的作品。

五处小房子,各有各的味道。

小画廊背丘面湖,曲线“一波三折”,檐下空间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气候特征,建筑前后各设两条砾石干铺带,可以作为户外盆景的展示场地。

一个茶室采用三合院形态,6米高院中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

另一个茶室,屋面是钢骨透明玻璃构造,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入。

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倾斜,桌椅均随地面的变化特殊设计,出人意料。

管理用房以平屋顶立方体建筑为原型,视觉可穿越建筑一直看到湖面。

五散房是5处小公建,一共才2000平方米。

但却是王澍老师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小实验。

五散房分为茶室、画廊、咖啡厅、管理用房等。

分别用了5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建造方法。

设计“五散房”,当初出于3种考虑。

一是如何做才能体现具有中国气质的现代建筑;二是如何不局限于造房子本身,和场地、环境有特殊的配合;另外,还尝试了各种不同的建造方法和建筑类型,譬如用夯土技术、钢构玻璃、预制混凝土等一些中国传统的建造方法。

就像是做科学实验,这些小实验后来在象山校区二期项目中都有所体现。

王澍在进行象山美院二期工程前进行的建筑实验,五散房其实就是之后象山美院被大量复制的建筑形式的五种母题,王澍习惯在大规模项目开始前进行一些小规模的实验,在五散房中,他的形式语汇进一步丰富起来,建造技术也逐渐成熟,特别是王澍在这段时间内已经掌握了“瓦爿墙”的施工技术,而对瓦片的使用也更加纯熟。

这几个房子在鄞州公园内尺度是相当舒服的。

宁波五散房--画廊
画廊背丘面湖,屋顶一波三折,檐下空间
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气候特征,建筑前后各
设两条砾石干铺带,可以作、为户外盆景的
展示场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性地域文化
的现代建筑。

--下图为钢筋条做的垂帘
外墙的外层是各种砖块堆砌的,当然,是用
极精致的方式
这里整个外墙瓦爿墙是浙东地区民间的,以就地取材的各种旧砖、旧瓦等废旧建筑材料为主材,草筋黄泥或黄泥加白石灰为黏结辅料,采用层层叠砌的工艺砌筑而成的一种墙体。

这种以废旧料为原材料砌筑的墙体不仅坚固、美观而且经济、环保、节能。

五散房可以说是宁波博物馆的完美实验,而宁波博物馆是宁波市唯一的以展示宁波人文历史、艺术为主,具有地域特点的综合性博物馆。

传统的瓦爿墙作为建筑外墙,墙体自身厚度至少在240mm 以上,但五散房的瓦爿墙从建筑功能上来说更侧重于它独特的装饰效果,厚度尽可能小,加上瓦爿墙本身的构成材料比较松散,仅靠瓦爿墙自身远不能满足建筑安全、防水、保温隔热节能的使用功能要求。

这些功能的完全满足还需要有其它构件来共同实现,并且这些构件从功能上和构造上都能与瓦爿墙结合完好,这是五散房瓦爿墙设计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

瓦爿墙衬墙概念的引入是解决这一技术问题的核心。

五散房瓦爿墙由4 个构造层组成( 见图2) ,由外到内分别是瓦爿墙、瓦爿墙衬墙、构造空腔、内隔墙,其中15cm 厚钢筋混凝土瓦爿墙衬墙既是外墙受
力的主要构件,又是外墙防水的主要构造;构造空腔与楼地面交界处设有防水构造层和明沟排水系统。

瓦爿墙与瓦爿墙衬墙用拉接筋和托梁紧密
地连接成一个整体,结构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瓦爿墙是防水的第1 道关口,瓦爿墙衬墙是
防水的第2 道关口,也是关键的一道,瓦爿
墙衬墙与内隔墙间的构造空腔是防水的最
后一道关口,通过这样的构造设计彻底把雨
水挡在室外,并且构造空腔还是部分室内管
线的主要通道;由瓦爿墙、瓦爿墙衬墙、构
造空腔、内隔墙组成的封闭体系,使建筑具
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

瓦爿墙墙体砌块材料本身抗压强度较差,砌块材料长短、厚薄不一,砌块与砌块之间的黏结强度低,墙体的整体抗压强度和稳定性差。

根据对现存瓦爿墙的调查结果,单片瓦爿墙的高度不宜超过4m。

但宁波博物馆瓦爿墙高度都在3m 以上,最高达到20m 以上。

要满足这个要求必须寻求一种既能把瓦爿墙从结构受力上分成高度不大于3m 独立区块又不破坏瓦爿墙整体效果的方案。

在对多种方案进行论证试验后,选择了从瓦爿墙衬墙附加出来的托梁结构体系( 见图3 )。

这种体系把瓦爿墙沿高度方向每隔3 ~4m 用托梁分隔开来。

托梁又分为明托梁和暗托梁,明、暗托梁根据建筑设计要求交替出现。

明托梁部分与瓦爿墙同宽(180mm 宽)
外露面按斩假石面处理;暗托梁部分比瓦爿
墙窄6cm(120mm 宽) ,内凹部位用瓦爿
砌筑。

从外立面看,设有暗托梁的部位外观
与周边瓦爿墙相同。

为增强瓦爿墙与衬墙连
接,在衬墙预埋镀锌拉接筋( 以600mm ×
600mm 间距分布) 和瓦爿墙拉接,并且瓦
爿墙与衬墙间留有60mm 宽的间缝做二次
灌浆处理,增加了瓦爿墙的稳定性和整体
性。

宁波五散房—茶室1
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
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
影随风移动,并且尝试了不同的建造方法
和建筑类型,在此采用了预制混凝土传统建
造方法。

图为室内和不规则窗的开启。

宁波五散房—管理用房
管理用房以平屋顶立方体建筑为原型,
屋中人可穿越建筑一直看到湖面。

立面运
用混凝土格栅,表现出了传统建筑的新思
维。

岁地形起伏的建筑或随建筑起伏的景
观,以及砖的排列等等都传达了建造的匠
心。

不难发现,在五散房这个建造实验当中,王澍对青砖瓦这种材料情有独钟,不仅因为瓦代表着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色,还在于它也是建筑中最本质的建构成分,砖的砌筑采用宁波本地传统民居的建造工法,并和现代混凝土技术相结合,也更明显的体现出人类居住文化的特质,再三的使用青砖瓦表明王澍对这种姿态的认同和执着,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青砖瓦如何与新建筑相融合正是需要我们关注的的问题,如果一座建筑,从建成那一刻起就有时间,带着50年甚至100年的时间,这样的建筑是不是更有文化内涵呢?
总的来说,重返自然之道,这条道路王澍老师是走成功了,在我看来,王澍老师回收建造不仅是材料,而是匠意、时间和回忆。

用旧的材料结合现代的技术,很好延续原有地方文化的同时,又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