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全文及译文
石台孝经原文翻译
李隆基《孝经·序》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著。
圣人知孝之能够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
子曰:“吾志在《》,行在《》。
”是知孝者,德之本欤?《经》曰:“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朕尝三复斯言,景行前贤,虽无德教加于百姓,庶几广爱刑于四海。
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
况泯绝于,得之者皆煨烬之末;滥觞于,传之者皆糟粕之余。
故史《春秋》,学开五传;《》、《》、《》,分为。
去圣逾远,源流益别。
近观《孝经》旧注,蝽驳尤甚。
至于迹相祖述,殆且百家。
业擅专门,犹将十室。
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
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
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
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
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翦其繁芜,而撮其枢要也。
、,先儒之领袖。
、,抑又次焉。
明安国之本,讥康成之注。
在理或当,何须求人?今故特举六家之异同,会之旨趣;约文敷畅,义则昭然;分注错经,理亦条贯。
写之琬琰,庶有补于未来。
且夫子谈经,志取垂训。
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
是以一章当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内,意有兼明;具载则文繁,略之又义阙。
今存于疏,用广发挥。
正文及翻译:开宗明义章第一居,侍。
子曰:“先王有,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厥德。
’”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隔壁。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仍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明白那是为甚么吗?”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伶俐,哪里会明白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
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孝经》。
这可是一本超级有意义的经典之作哦!先来说说《孝经》的开头,“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这啥意思呢?就是孔子在家里坐着,曾子在旁边陪着。
孔子说啦,古代的圣王有一种极其高尚、重要的道德准则和方法,可以让天下都顺从,百姓们和睦相处,上下之间也没有怨恨。
曾子啊,你知道这是啥不?是不是感觉很有意思?再看这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 简单来说就是,咱们的身体、头发、皮肤,都是父母给的,可不敢随便损伤,这就是孝顺的开始哟!想想看,咱们得好好爱护自己,不能让父母担心,这多重要呀!“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 这句话告诉咱们,要努力做好自己,走正道,在后世扬名,让父母也跟着荣耀,这才是孝顺的最终目标呢!可不是光口头说说就行的,得付出实际行动。
还有哦,“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 孝顺呀,开始是侍奉双亲,中间是为君主做事,最终是成就自己的人格。
这就告诉我们,孝顺不仅仅是对父母好,在工作中也要尽职尽责,更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怎么样,小伙伴们,《孝经》是不是很有道理呀?咱们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把孝顺落实到生活中去,让咱们的父母都开开心心的!《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二)》哈喽呀,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接着跟大家唠唠《孝经》。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 这说的是呀,爱自己父母的人,不敢对别人的父母不好;敬重自己父母的人,不敢对别人的父母怠慢。
是不是很有道理?咱们得将心比心,不能只对自己的父母好,对别人的父母也要尊重和关爱。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 要是在高位上不骄傲,就算位置高也不会有危险;节约开支,谨慎行事,就算财富满满也不会流失。
这告诉咱们,不管处在啥位置,都得保持谦虚和谨慎,可不能得意忘形。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注释】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着,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原文】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注释】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注释】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注释】‘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
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原文】‘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注释】‘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
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
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原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释】‘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它强调了孝道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性,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们传承的优良传统。
下面是《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第一章孝的定义亲亲者,爱也;尊长者,敬也;兄弟者,友也;子孙者,顺也。
Translation:亲亲者,爱也;因为亲人是我们所爱的人。
尊长者,敬也;因为尊重长者是我们的义务。
兄弟者,友也;因为我们的兄弟是我们的朋友。
子孙者,顺也;因为我们要顺从我们的父母和祖先。
第二章父母之恩父母之于子,犹手之于足也。
Translation:父母对于子女的恩情,就像手对于脚一样,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章孝的奉行君子有三戒:小心齐,戒之在口;恭承敬,戒之在色;宽柔信,戒之在言。
Translation:君子有三种戒律:言行要合一,要有所提防;恭敬尊重,不妄言不妄动;温柔善良,信守承诺。
第四章孝道的重要性父母在,不远游;渐孝悌,谏不入。
Translation:在父母身边时不要轻易离开,每天慢慢地学习孝顺和弟道,并向父母提出正确的建议,即使他们不采纳也要付诸实践。
第五章孝心要如何体现父母呼,应勿缓,嘱托多,谨为之。
Translation:当父母呼唤时,应该立刻回应,当他们嘱托时,一定要认真听取并尽力为之。
第六章孝顺的四项任务父母之年,不可不给;弟之欲,不可不从;孝之事,天下之重事;穷则独善其身,不息於人。
Translation:父母年迈时一定要照顾,兄弟有所愿望时应该尽力帮助,孝敬父母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如果真的生活困难了,也要不离不弃,尽可能地照顾自己。
第七章孝道和仁道的关系仁者爱人,以爱众为德;孝者爱亲,以爱一人为仁。
Translation:仁者的义务是关心别人,以关爱他人的行动表现道德;孝者的义务是关心家人,以关心家人的行动表现仁德。
第八章劝人行孝尔子既成,夫婴儿之未孝,何营之有?Translation:为人父母之前,如果你连孝都不懂得,又怎么能高妙地塑造家风?。
孝经全文译文(必备15篇)
孝经全文译文(必备15篇)孝经全文译文第1篇【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
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
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
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
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
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於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品读】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
所以对于天地父母,是同样的看待。
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
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
推孝为悌,宗族长幼,都顺于礼,故上下的大小官员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
照这样的一切顺序,人道已尽到好处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时自顺,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审,这样以来,神明自然就会彰显护佑。
所以说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
但是还有比他更高的,这就是说:还有父亲的缘故。
天子是全民的领袖,谁能先于他呢?但是还有比他更先的,这就是说:还有兄长的缘故。
照这样的关系看来,天子不但不自以为尊,还要尊其父。
不但不自以为先,还要先其兄。
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后代。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原文解读【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读解】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孝经全文及译文五年级
五年级背诵内容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原文】秋第1周: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秋第2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秋第3周: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秋第4周: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秋第5周: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秋第6周: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秋第7周: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秋第8周: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秋第9周: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注释】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原文】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注释】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注释】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注释】‘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
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原文】‘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注释】‘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
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
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原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释】‘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
孝武将讲孝经原文译文
孝武将讲孝经原文译文《孝经》全文及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译文:孔子闲居,他的学生曾参在旁陪坐服侍。
孔子说:古代圣王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教化,用来使天下百姓顺服,人人都能和睦相处;就连相互之间较易起摩擦、对立状态的上司与下属、家长与晚辈之间,都可以达到彼此无怨恨的和谐状态。
这么好的至德要道你可知道?曾参听到老师发问,赶紧从席上站起来,恭敬地回答说:弟子生性愚顿,还没能知晓这个至德要道。
孔子说:至德要道就是孝悌之道!它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源头。
你再坐下来,我慢慢告诉你。
(二)、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 译文:我们的身躯、四肢、头发、皮肤都是父母生的,应小心爱护,不敢损毁伤残,能如此自律自爱就是实行孝道的开始。
长大成人、好学修德安身立命,率性行道建功立业,让名声显扬后世以荣耀父母,这就是孝道的终结。
孝,是人的天性,幼年时期侍奉双亲,友爱兄弟姐妹,学习敬老尊贤,待人接物,应对进退;中年时期移孝作忠,奉事君王,服务人民;到了老年以自身行孝的典范教民,才是人生的完成。
《诗经.大雅.文王篇》说:我们怎么不可以追念先祖文王的志业呢?一心一意修养自己,发扬文王的美德吧!天子章第二(三)、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亲爱父母的人,不敢厌恶他人;尊敬父母的人,不敢傲慢别人。
天子尽亲爱尊敬的天性侍奉父母,这种[不言之教,无为之化]的德教推及满朝的文武官员;德政布施,教化能广行,孝爱更推及到百姓身上;流风遍及天下,永为世人的典范。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注释】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着,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原文】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注释】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注释】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注释】‘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
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原文】‘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注释】‘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
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
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原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释】‘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原文】开宗明义章第一xx居,xx。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xx,上下无怨。
xx 乎?”xx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xx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xx。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xx于事君,终于立身。
《xx》xx:‘无xx,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xx,不敢慢于人。
xx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xx。
xxxx也。
《甫刑》xx:‘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xx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xx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xx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xx之孝也。
《诗》xx:“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xx。
”xx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xx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xx。
盖xx之孝也。
《诗》xx:“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xx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xx,以敬事xx则顺。
xx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xx之孝也。
《诗》xx:“夙兴夜寐,xx所生。
”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xx,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xx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xx,而民莫遗其亲,xxxx,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xx;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xx:‘xxxx,民具xx瞻。
’”xx章第八子曰:“xxxx之以xx天下也,不敢遗xx之臣,而况于公、xx、xx、子、男乎?故得xx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注释】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原文】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注释】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注释】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注释】‘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
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原文】‘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注释】‘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
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
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原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释】‘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是伦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专注于论述孝道,被广泛认为是十三经之一。
在东汉时期,这本书被官方指定为必读教材,从皇室到普通百姓,都必须要阅读。
第一:开宗明义章【原文】: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顺天下人心,使人民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
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子离席而起,恭敬地回答说:“学生曾参愚昧,怎么会知道呢?”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
你坐下,我现在就跟你讲!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以德立身,实行大道,使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光耀父母,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
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进而在侍奉君主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业。
《诗经·大雅》说:'常常怀念祖先的恩泽,念念不忘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德行’。
”第二:天子章【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前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天子真正爱护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任何人;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任何人。
天子竭尽爱护尊敬来侍奉双亲,将这种道德教育推广到天下百姓,让四海之民都能起而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吕刑》说:“天子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
《孝经》原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及译文展开全文《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
开宗明义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天子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孝经全文带拼音及注解
孝经全文带拼音及注解原文: 仲zh òn ɡ尼n í居j ū,曾c én ɡ子z ǐ侍sh ì。
子z ǐ曰yu ē:“先xi ān 代d ài 之zh ī王w án ɡ者zh ě,有y ǒu 其q í至zh ì德d é要y ào 道d ào ,以y ǐ顺sh ùn 天ti ān 下xi à,民m ín 用y òn ɡ和h é睦m ù,上sh àn ɡ下xi à无w ú怨yu àn 。
汝r ǔ知zh ī之zh ī乎h ū?”曾c én ɡ子z ǐ避b ì席x í曰yu ē:“参c ān 不b ù敏m ǐn ,何h é足z ú以y ǐ知zh ī之zh ī?”子z ǐ曰yu ē:“夫f ū孝xi ào ,德d é之zh ī本b ěn 也y ě,教ji ào 之zh ī所su ǒ由y óu 生sh ēn ɡ也y ě。
复f ù坐zu ò,吾w ú语y ǔ汝r ǔ。
身sh ēn 体t ǐ发f ā肤f ū,受sh òu 之zh ī父f ù母m ǔ,不b ù敢ɡǎn 毁hu ǐ伤sh ān ɡ,孝xi ào 之zh ī始sh ǐ也y ě。
立l ì身sh ēn 行x ín ɡ道d ào ,扬y án ɡ名m ín ɡ于y ú后h òu 世sh ì,以y ǐ显xi ǎn 父f ù母m ǔ,孝xi ào 之zh ī终zh ōn ɡ也y ě。
夫f ū孝xi ào ,始sh ǐ于y ú事sh ì亲q īn ,中zh ōn ɡ于y ú事sh ì君j ūn ,终zh ōn ɡ于y ú立l ì身sh ēn 。
孝经全文及翻译
孝经全文及翻译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读解】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注释】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原文】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注释】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注释】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注释】‘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
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原文】‘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注释】‘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
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
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原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释】‘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孝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全称为《关于孝道的经典》,也称为《二十四孝经》。
它早在汉代已经形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推崇孝道、教育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爱,需先尽。
兄道友,弟道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之谓,人之情。
进必趋,退必追,唯人是,不可食。
亲不近,邻不远,礼远不穷,不行不远。
凡言听之,信之守之,高声勿以扰,快色勿以陵。
定交至,交则信,言而有信,行而有验。
虽有枯木,不失其本,孝之人,必有余庆。
《孝经》译文:父母召唤时,要立刻回应,父母命令时,要迅速行动;父母教导时,要虔诚倾听,父母爱护时,要勤恳回报。
兄长要当好朋友,弟弟要心存敬意,长幼有序,朋友之间要互相尊重;主人要尊敬仆从,臣子要忠诚效劳,这就是为人处事的道理。
进餐时要匆匆赶去,退场时要追赶离去的人,只有以人为本,才能不自欺。
亲人不要走得太近,邻居也不要走得太远,遵守礼仪,有时候不见面也不会疏远。
任何话都要听进去,信守诺言,说话不要大声喧哗,笑容也不要过分自傲。
交朋友要讲究真诚,信任对方,讲话有信誉,行动要受检验。
虽然有干枯朽木,也不会失去其本质,孝子必然会得到意外的回报。
总的来说,《孝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思想,蕴含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家庭是生命的基本单元,父母是我们最亲密和最重要的亲人,在家庭教育中必须强调孝心和顺从,这是整个社会伦理的根本基础。
另外,《孝经》还强调了朋友之间要互相尊重,主仆之间要互相尊敬,从而加强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建构。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当更加重视家风教育和社会道德建构,才能够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注释】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原文】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注释】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 【注释】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注释】‘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1 / 29.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
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原文】‘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注释】‘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
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
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原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
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广扬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感应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
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
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孝经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天子章第二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诸侯章第三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
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
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
《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卿大夫章第四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
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著意考虑也不会越轨。
於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
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
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 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士章第五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
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
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
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
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三才章第七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麽博大高深呀!”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
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
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
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
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
《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
’”孝治章第八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
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
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
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於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
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
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
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
《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