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教学大纲(王振宇)
第五章第四节幼儿的自我意识(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幼儿心理学》教案
二、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一)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第一阶段: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最初幼儿还不能意识到自己;不能将自己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来。
第二阶段:认识自己身体各部分。
开始形成对身体各个部分的认识。
第三阶段: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
对自己整体形象的认识需要一段较长时间
“点红实验”
1.戏物-9~10月
2.“伙伴”游戏-12~15月
3.相倚性探索-18月:对应关系
4.自我认识出现-18~24月:摸“鼻子”
第四阶段: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
约2岁左右开始,“宝宝痛”“宝宝饱”
第五阶段:名字与身体联系。
“宝宝在哪儿?”——8~9月可作出回应;
3岁的孩子仍不会用代词“我”:倾向于用自己。
王振宇幼儿心理二三章
第一节认知的概述一、填空题1、——是基本的心理过程,在人的一切活动中,都有——的成分。
2、认知就是——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
3、近几十年来,学者们改变了研究方法和反应指标,主要体现为运用——、——实验模式,并在婴幼儿认知特点和发展的研究方面取得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
4、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这就叫习惯化。
5、当儿童感知到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它不同于——刺激时,就会做出新的反应,原有的——就终止了。
二、判断题1、认知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活动。
()2、人的认知活动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即人获得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化。
()3、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的认知结构没有太大差异。
()4、习惯化就是早期婴儿主动处理刺激信息的表现。
()第二节幼儿感知和注意的发展一、填空题1.——是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一切信息加工的资料来源,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2.客观事物具有许多——,这些——在人脑的反应是——。
3.心理学上把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的内外刺激的——,称作——。
4.感觉的两大作用,首先——,其次——。
5.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
6.感觉器官的发展遵循同样的顺序——、——、——、——、——、——。
7.——和——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和——。
8.肤觉是一组复合的感觉,包括——、——、——等,触觉是皮肤受到——而引起的感觉,痛觉是皮肤对——的感觉,温觉9——是新生儿和婴儿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动力,——也是婴儿接触物体,探索外界的重要工具。
10——是婴儿最初的有方向的运动,是形成操作物体和发展成复杂动作的基础,也是今后变成有目的地劳动出发点。
11当我们的身体加速运动时,淋巴液的晃动能引起身体平衡和运动的感觉,这种感觉叫做——12出生后,新生儿的前庭觉能使他形成最早的条件反射1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问其臭是指——具有很强的适应性14新生儿的——十分敏感,尤其是对——十分偏好15虽然——周的胎儿就已具备听觉能力,但要到——岁儿童的听力才能达到最初的水平16出生仅——天的新生儿,就表现出对母亲声音的偏好,所以在新生儿期表现出对语音和母亲的偏爱17——是所有器官中最活跃,最重要,最主动的感觉器官。
王振宇幼儿心理二三章
第一节认知的概述一、填空题1、——是基本的心理过程,在人的一切活动中,都有——的成分。
2、认知就是——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
3、近几十年来,学者们改变了研究方法和反应指标,主要体现为运用——、——实验模式,并在婴幼儿认知特点和发展的研究方面取得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
4、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这就叫习惯化。
5、当儿童感知到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它不同于——刺激时,就会做出新的反应,原有的——就终止了。
二、判断题1、认知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活动。
()2、人的认知活动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即人获得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化。
()3、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的认知结构没有太大差异。
()4、习惯化就是早期婴儿主动处理刺激信息的表现。
()第二节幼儿感知和注意的发展一、填空题1.——是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一切信息加工的资料来源,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2.客观事物具有许多——,这些——在人脑的反应是——。
3.心理学上把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的内外刺激的——,称作——。
4.感觉的两大作用,首先——,其次——。
5.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
6.感觉器官的发展遵循同样的顺序——、——、——、——、——、——。
7.——和——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和——。
8.肤觉是一组复合的感觉,包括——、——、——等,触觉是皮肤受到——而引起的感觉,痛觉是皮肤对——的感觉,温觉9——是新生儿和婴儿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动力,——也是婴儿接触物体,探索外界的重要工具。
10——是婴儿最初的有方向的运动,是形成操作物体和发展成复杂动作的基础,也是今后变成有目的地劳动出发点。
11当我们的身体加速运动时,淋巴液的晃动能引起身体平衡和运动的感觉,这种感觉叫做——12出生后,新生儿的前庭觉能使他形成最早的条件反射1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问其臭是指——具有很强的适应性14新生儿的——十分敏感,尤其是对——十分偏好15虽然——周的胎儿就已具备听觉能力,但要到——岁儿童的听力才能达到最初的水平16出生仅——天的新生儿,就表现出对母亲声音的偏好,所以在新生儿期表现出对语音和母亲的偏爱17——是所有器官中最活跃,最重要,最主动的感觉器官。
《幼儿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幼儿意志品质的形成受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
意志品质的锻炼方法
设定明确的目标,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提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培养幼儿的抗挫能力; 鼓励幼儿参加团队活动,提高其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引导幼儿学会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 。
个性倾向性特点及引导策略
个性倾向性的定义
道德观念形成及行为规范训练
道德观念启蒙
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向幼儿 传递基本的道德观念,如诚实、
善良、尊重等。
行为规范训练
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并通过示 范、讲解、练习等方式,帮助幼
儿理解和遵守这些规范。
自我评价能力培养
引导幼儿学会自我评价,认识自 己的优点和不足,形成初步的自
律意识。
合作精神培养及团队意识强化
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策略
创设丰富多样的环境
鼓励幼儿主动探索
提供多种感官刺激和认知挑战,如多样化 的玩具、图书和活动等,以激发幼儿的好 奇心和探索欲望。
引导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尝试错误和解决 问题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其自主学 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师幼互动
家园合作共育
建立积极的师幼关系,鼓励教师与幼儿进 行频繁、深入的互动和交流,以促进幼儿 认知和情感的发展。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为幼儿营 造良好的认知发展环境,实现家园共育的 目标。
04 情感、意志和个 性发展
情感表达与培养途径
01
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幼儿期是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情感表达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人际
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02
情感表达的方式
幼儿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声音语调等方式表达情感,教师应关注
幼儿心理学
这反应了小朋友什么样的思维? 需要指导他吗?
理论指导:皮来杰关于幼儿自我中心思维的实验
皮亚杰
实验者将一个男木偶和一个女木偶悬挂在一务绳子上,男木偶在右侧、女木偶在 左侧,并让幼儿清楚地看到。然后实实验者一手拿着绳子的一头,走到一个屏幕的 后面,让幼儿暂时看不到这两个玩偶,这时实验者让幼儿来预测:如果向右拉绳子, 哪一个木偶会首先出现。幼儿做出回答后,实验者又把木偶藏到屏幕后面,重复问 相同的问题:“如果再向同一侧移动,哪一个木偶首先出来?”这个程序重复了几 次,每次幼儿的回答都非常正确:男木偶。
精选课件
1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认知:认识、知识; 感知和注意、记忆、想象、思维
认知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信息加工理论; 心理理论; 应用认知心理学。
2 认知研究的新方法
习惯化、去习惯化精选课件
§2.1
认 知 的 概 述
1 感知觉概述
感觉: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的内外刺激的 整体反映。
主要研究对象:3~6岁,包含0~3岁; 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洛克、卢梭、王守仁。 阐明婴幼儿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 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
2 学习幼儿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认识教育对象,培养科学工作者的儿童观 由衷的尊重幼儿
探索婴幼儿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
精选课件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发展
黑色的铅笔,立刻“啪嗒”一
接着“啪嗒”关上。。。。每
声关上盒子,画上几笔。接着,
画几笔,她都要重复把盒子开
来关去。 你认为童童的行为正常吗?需要采取什么精措选课施件 吗?
案例2:欺负女孩子的皮皮
幼儿园中班的皮皮是个活泼可 爱的小男孩,但是最近有老师 向妈妈反映:”皮皮欺负同班 的女孩子。“妈妈仔细追问才 知道,原来皮皮偷看同班女孩 子上厕所,在玩游戏时还试图 掀开女孩子的裙子。
第六章第一节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及影响因素(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2.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
4岁儿童出现了情境化语言。
最极端的语境不合的情况表现在自闭症患儿的身上。
3.热爱游戏,善于游戏
游戏是婴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也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
象征性游戏能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结构性游戏能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
角色游戏和社会性游戏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运用你已有的心理学知识,逐条分析一下婴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心理学含义。
活动三:
调动思维
探究新知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1.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
(三抬四翻六坐七滚八爬九长牙十会走)
动作常模一一大多数儿童的某一种行为模式发生的时间。
动作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的外在指标,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是婴幼儿心理健康的第一个标志。
(4)社会性焦虑:跟着社会的风气走,没有主见,商业炒作的结果。
(社会性焦虑反映教育的浮躁)
在儿童,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最普遍的问题表现为保护过度和期望过高。
(三)社会文化(重要保障)
主要是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影响;
大众媒体;
社会文化的质量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诱因。
(四)个体因素
是决定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5.年龄特征明显
6.很快适应环境变化
三、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与疾病
(二)家庭教养方式
生物性焦虑
成长性焦虑
目标性焦虑
社会性焦虑
(三)社会文化(重要保障)
(四)个体因素
作业:
1.请根据本次学习,完成课后思考题与练习相关习题。
2.完成本小节课程的堂堂清训练。
2024年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版课件
2024年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2024年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版教材的第三章“幼儿认知发展”部分,详细内容包括幼儿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的阶段、以及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和阶段。
2. 使学生掌握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幼儿认知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板书用笔、卡片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认知发展的实例,引起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和阶段,以及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幼儿认知发展中的问题。
4.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典型案例,解释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问题。
5.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
六、板书设计1. 幼儿认知发展2. 内容:幼儿认知特点认知发展的阶段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2)分析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略。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环节,让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幼儿认知发展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观察身边的幼儿,分析其认知发展状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完整性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确保案例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第一章
第二节关于心理现象的本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一)心理活动形成学说介绍(二)脑结构及功能分区(三)脑的机能接收分析1、大脑机能综合贮藏发布2、大脑活动基本形式:反射⑴概念无条件反射(新生儿吸手行为、唾液分泌等)⑵分类①概念条件反射②具体信号③抽象信号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是脑的机能。
主要说明心理现象的产生具有物质本体;产生心理现象的器官是脑。
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脑就有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并不是人脑所固有的。
人脑只是一种反映器官,还要有周围现实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影响人脑,才能产生心理现象。
例如,幼儿看到了屋旁的一棵柳树,才有树木的知觉;幼儿听过“拔萝卜”的故事,才有这个故事的记忆。
即使幼儿在画图时会画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图像,或在讲故事时讲出一些现实中没有的内容(例如一个幼儿画了一棵长满玩具的冬青树,或讲了冬青树长出玩具的故事),那也不是头脑凭空虚构出来的,而是把现实中的冬青树和玩具在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而成。
这种想象的东西仍然是现实的反映。
所以心理现象的产生不能没有反映的器官,即脑;也不能没有被反映者,即客观现实。
没有被反映者,也就没有反映。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是以映象的形式在头脑里反映客观现实的。
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映象。
幼儿关于柳树的知觉,是所看到的柳树反映于头脑时产生的映象。
因此,人的心理现象并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映象。
映象和被反映的客观现实相像,它是客观现实的“复写”、“摄影”。
(案例分析)印度狼孩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
客观现实是十分丰富复杂的,有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
但对人的心理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生活。
一个人假如和人类社会生活隔绝,虽然具有人脑,但他的心理会十分贫乏落后,得不到正常发展,甚至和动物的心理相似。
世界各地曾发现一些从小被野兽叼去,和野兽一起生活,在兽群中长大而幸存的“狼孩”、“豹孩”等,当他们被人捕获而回到人类社会时,仍然喜欢四肢爬行,习惯于夜间行动,不喜欢和人接近,缺乏人的情感,心理发展明显落后于常人。
幼儿心理学教案王振宇
幼儿心理学教案王振宇篇一:幼儿心理学第四章(王振宇主编) 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第一节幼儿语言的发展概念:1、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主要涉及到语言的发展、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等方面。
2、语用能力:是指儿童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反应儿童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
3、自我中心语言:儿童最初的语言称为自我中心语言,这种语言主要是自己与自己交流而用的,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调节功能。
4、符号:是客体以外的一种表达,从一定意义上说,符号是约定俗成的。
5、积极词汇:凡是儿童能理解也用对了的词,称为积极词汇。
6、消极词汇:凡是幼儿虽然能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消极词汇。
7、前语言时期:婴儿从不会讲话到能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称为前语言阶段。
一、婴幼儿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发展特点:(一)语音的发展特点:1. 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普遍经历了相同的五个阶段。
阶段一:反射性发生期(0—4月)。
阶段二:牙牙语期(5—9月)。
阶段三:词和句子模式的萌芽期(10—12月)。
阶段四:学说话期(1—1.5岁)。
阶段五:积极的语言发展阶段(1.5—6岁)。
2. 婴幼儿发音过程中已发出“音节”为主,逐渐发出“清晰的单音”第一阶段:(0-4个月)单音节阶段第二阶段:(4-10个月)多音节阶段第三阶段:(11-13个月)学话萌芽阶段3. 4岁的婴幼儿语音发展有扩展趋势,此后有收缩的趋势。
4. 两岁的婴幼儿建立了词的语音表象,辨音能力先于发音能力。
(二)婴幼儿词汇和语法发展的特点:1.词汇的数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1)词类范围逐渐广大(2)词义逐渐丰富和加深。
2.婴幼儿语法的发展(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2)从简单聚到复合句(3)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二、幼儿语用能力的发展: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一般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合适的表达方式幼儿可以根据所处的情景以及听着的特点决定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认知
(三)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人对物体各部分的排列组合的认识。
它是视觉、动觉和触觉协同活动的结果。婴儿在视知觉上有明显 的选择性,这些选择性取决于刺激物的物理属性以及这些属性对 个体所具有的心理价值。此外,物体轮廓对比度也是引起婴儿视 觉偏好的有效刺激。 (四)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是人判断自身与物体或物体与物体之间距离的认识。
许多学者还发现,当需要解决的任务难度提高时,个体再认 能力更明显地表现出随年龄增长的趋势。个体的再现能力随 年龄增长而提高具体表现在年龄大的儿童再现时对外在线索 的依赖,比年幼儿童要少。根据个体再现时所提供提示线索 的不同,分为线索再现和自由再现。
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的物理世界中,但视网膜上的成像只是两维 的。深度知觉实际上是依靠其他线索将两维成像转译成三维图像 的能力。视崖实验是关于深度知觉的经典实验。
(五)方位知觉
儿童的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儿童左 右概念的发展,有规律地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儿童能比较固定地认识自己的左右方位(5-6岁) 第二阶段:儿童能初别自己对面那个人的左右等。
一、早期认知的基础
(一)视觉
在婴儿的所有感觉器官中,眼睛是最活跃、最主动、最重要的感官 。6个月婴儿的视觉功能在许多方面接近成人。 1、视觉集中 出生3周后,婴儿开始将视觉集中在物体上。 婴儿出生2个月表现比较明显,对鲜亮明亮的物体, 尤其是对人脸容易产生视觉集中,表现为意味深长的偏好。 2、视敏度 视敏度(俗称视力)是指从一定距离感知两个临近点的能力。
新生儿的晶状体调节功能差,难以对视力对象进行有效聚焦
,因此,他们的视敏度比成人低。3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像成人那 样对物体聚焦。6个月的婴儿视敏度达到20/100,2岁儿童的 视敏度接近成人水平。 3、颜色视觉 一般认为,婴儿在4个月开始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 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其中红色物体特别容易引起婴儿兴奋。
幼儿心理学第六章(王振宇)
第六章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概念:1、健康:我们常说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
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三者处于完好状态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健康标准的人。
2、动作常模:发展心理学将大多数儿童的某一种行为模式发生的时间,称为动作常模。
3、分离焦虑:是儿童在于养育者分离时产生的强烈负面情绪,具体表现为害怕、退缩、哭泣、胡思乱想等。
4、边缘儿童:有一些儿童,虽然有交往的愿望,但由于缺乏社交技巧往往不受同伴的欢迎,这类儿童往往会变成在集体中处境不良的边缘儿童。
5、自尊:自尊是对自我评价的接受程度。
6、特殊儿童:是指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具有与一般儿童有着显著不同特征或特质的儿童。
7、工具性攻击:是指并不带有伤害的动机,而只是通过攻击性行为达到占有某种资源(玩具或食物)的目的的行为。
8、敌意性攻击:具有伤害别人或自己的目的,这类攻击性行为称为敌意性攻击。
第一节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及影响因素1、心理健康的特征:(一)积极的自我观念(二)悦纳他人(三)恰当地面对现实(四)智力正常(五)情绪适度(六)热爱生活(七)形成完整统一的人格。
2、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第一,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
第二,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
第三,热爱游戏,善于游戏第四,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
第五,年龄特征明显。
第六,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3、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一)遗传与疾病(二)家庭的教养方式(三)社会文化(四)个体因素第二节积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一、关注婴幼儿的情绪健康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关注儿童的情绪健康:第一,注意儿童情绪发展的任务要与年龄阶段相适应。
第二,形成新的依恋。
第三,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
第四,多与家长沟通。
二、帮助幼儿克服情绪危机(一)妥善处理分离焦虑(二)敏锐觉察幼儿情绪(三)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四)帮助幼儿了解死亡三、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技巧(一)培养幼儿的移情(二)帮助幼儿积累分享的经验(三)帮助边缘儿童提高社交技巧四、维护幼儿的自尊为了维护幼儿的自尊,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接纳和关心所有的儿童(二)肯定和认可儿童(三)尊重幼儿五、爱护特殊儿童(一)帮助注意力障碍的儿童发展自控能力(二)引导情绪障碍的儿童度过纷扰(三)善待攻击性的幼儿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的维护:(一)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第四章第二节幼儿语言的发展(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自我中心言语:重复、独白、集体独白
社会化语言: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 请求和威胁;问题与回答。 4.语言发展中的个别差异
儿童习得语言的总趋势是一致的,但每个具体 的儿童在语言发生的时间、习得的策略上是不同的, 并且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语言发生时间上,有的早有的晚; 语言的习得还有性别差异,通常女孩语言发展 比男孩要快一些。 习得策略主要有指物策略和表现策略两类。
学习目标
1.通过新课的讲授,理解语言的概念及作用,掌握幼儿期语言的发展规律; 2.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开展适合幼儿的语言领域的教学内容。
1.幼儿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用能力的发展特点。 学习重难点
2.幼儿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语言的表现形式。
言语和语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是工具,
探究新知 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使用。
语言是社会现象,每种语言在发音、语法、句
法方面都有确定的规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言语是心理现象,它表明的是一种心理交流的
过程,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
幼儿语言的发展过程有普遍的规律,需要经历
前语言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
一、前语言时期的发展(0-1 岁) (一)婴儿对语言的知觉 第一阶段:胎儿中、后期(5 - 8 个月的胎儿) 初步的语音辨别和记忆能力 第二阶段:新生儿期(0 - 1 个月) 进一步发展语音辨别能力、对语音偏好及唤名反应 第三阶段:发音游戏期(2 - 3、4 月 ) 区分并模仿成人语音
活动四: 课堂练习:
巩固练习 1.儿童掌握词类的先后顺序是(
)
素质提升 A.名词一动词一形容词一代词
B 名词一动词一代词一形容词
幼儿心理学教学大纲(王振宇)
重庆市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草稿)课程名称:幼儿心理学课程类别:必修课制定时间:2011年3月30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处制《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008年制定)一、课程类型:必修课二、先修课程:无三、学时:68学时四、课程概述:《幼儿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适当介绍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主要阐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着重介绍各年龄幼儿心理的面貌,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
五、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特点、任务和理论,为幼儿教育、幼儿保健等工作提供心理学根据。
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将来解决学前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六、教学方式:采取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的教学方式。
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体系,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构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提高认知能力。
课程中所涉及的实验心理学内容,采用课堂角色扮演、现场实验、观看心理实验教学片等教学方式,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七、实验见习实习: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专业见习,多接触幼儿,熟悉幼儿,观察记录幼儿心理现象,使幼儿心理发展理论和幼儿生活实践以及学前教育实践密切结合。
八、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的实质;幼儿心理学的概念及对象;了解脑、客观现实和心理现象有什么关系、科学的儿童观。
教学重难点:心理的实质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法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幼儿心理学的概述一、什么是心理二、什么是幼儿心理学第二节研究幼儿心理学的方法一、实证研究法二、理论研究法第三节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一、认识教育对象,形成科学儿童观二、探索婴幼儿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第二章幼儿的认知发展教学要求: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功用,幼儿期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特点,幼儿教育中发展幼儿感知觉应该注意的事项;记忆的概念、种类,记忆的过程,幼儿期记忆发展的特点;思维的基本特征,幼儿期思维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学》王振宇主编第五章
三、影响幼儿性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一)家庭 1、亲子关系(教养方式): 讨论:什么是亲子关系?怎样培养亲子关系? 你小时候和父母的关系怎样呢?
核心:父母是否关心、尊重儿童; 是否及时满足儿童的需要
2、家庭结构 核心家庭:一对年轻夫妇&一个孩子 大家庭:几代同堂的家庭:祖父、祖母、父、母、 叔、婶、兄弟姊妹、堂兄堂弟 破裂家庭:单亲家庭 重组家庭:两个单亲家庭合二为一
(3)、注意的转移:好安抚vs不好安抚
(4)、趋向vs退缩 是否容易接受新事物(游戏) 问题:你们见到过这样的小朋友吗? (5)、注意的持久性:小朋友玩蚂蚁玩一个小 时 (6)、适应性:你们用了多久适应学校的生活? (7)、反应强度:例:同样一个玩具丢了,有 的小朋友娃娃大哭,有的小声抽泣 (8)、反应阈限:游戏:测试痛觉阈限 (9)、心境质量:一段时间内的心情好坏
(2)发展阶段
• 生物取向阶段(6—8岁) • 社会取向阶段(9—13岁) • 心理取向阶段(14—18岁)
(3)影响因素 父母
(二)性别自我概念性别角色
1、性别概念: (1)性别认同(汤姆逊实验)
(2)性别稳定性(不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3)性别恒常性(性别不随外表 变化而变化)
2、性别角色的发展
(1)概念 男性的性别角色:家庭的支柱和首要人物,负责与外界交往, 强壮、理性、 男性是“出击者 女性的性别角色:依赖于一个男性,负责家庭内部的联系, 柔弱、情绪化、感性 不感兴趣的
3、家庭气氛 讨论:你家谁做主? 遇到关于家庭的重大决策时(比如升学、搬家) 你们是怎么办的?
不同类型的家庭气氛
正统型 家庭的父母为人严肃,行为端正,对子女要求严格,决不轻易表扬子女。对人对事总的原则是“ 责任重于泰山,欢乐藏在心底”。由于缺乏愉快的情感交流,子女对父母往往敬而远之,有 烦恼宁愿放在心里,有的孩子甚至养成表面顺从,心里不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害怕承 受失败的心理。 冲突型 家庭的父母双方经常吵架。这类家庭的孩子日子很不好过,时刻要提防“战争爆发”,或胆小退缩 ,或攻击好斗,极易酿成心理疾病。 民主型 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相亲相爱,互相尊重。家庭生活动静相宜、生动活泼,严谨有序。父母子 女有充分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容易养成开朗、自信、积极的心态和 开拓、自制、灵活的思维习惯。 包办型 家庭的父母一般勤劳肯干,爱子如命,处处呵护,事事顺从。不知不觉中,孩子养成依赖心理 ,社会适应能力很差,无法独立处事,这种家庭父母孩子都很痛苦。 放任型 家庭一般有两种,一是父母忙于工作将子女托付给保姆或亲属;另一种是父母对孩子教育比较 随心所欲,没有一贯的标准。这两类家庭氛围下的孩子都难以养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孩子普遍活泼有余,严谨不足,责任心、自控力与开拓性都很差。作为父母,我们该为孩子 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
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2(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解决这些问题,并从中获得关于幼儿道德发展的科学认识。
通过对故事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课程——幼儿的道德行为与发展。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
科尔伯格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用自己编创的道德两难故事来测量儿童的道德推理水平,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典型道德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二)科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每个水平又包括具体的两个发展阶段。
科尔伯格所做的许多实验研究发现,该阶段理论与儿童道德判断的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只有少数成人达到阶段五,达到阶段六的更是少见。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都是按顺序经过这几个阶段的,不能超越,只能循序渐进。
关于儿童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情况
对偶故事:
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妈妈叫他吃饭,就去开吃饭房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子内有15只杯子。结果约翰打开门,撞倒了椅子,打碎了15只杯子。
第4阶段:社会秩序与权威的支持
这一阶段青少年开始强调服从法律,注重维护社会秩序。
三级水平:后习俗道德(水平)
第5阶段:民主地承认法律
这一阶段出现了以前没有的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的基础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如法律不符合要求,可以通过民主程序协商改变。
第6阶段:普遍的原则
这一阶段个体即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这种道德是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达到这一发展水平的人将具有高度个体化的道德信念,它有时是与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秩序相冲突的。
第一章+第二节+心理的基本特性(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C.人的心理等同于动物的心理
D.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探究问题(二)
心理的反映与镜子的反映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总结:心理的基本特性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积极、主观能动的反映,与镜子反映镜像不是一回事。
1、帮助学生记忆大脑各部位名称及作用;
2、协助学生记忆大脑皮层4个机能分工的叶,以及各页分管的各个感知觉。
活动三:
调动思维
探究新知
二、心理的客观源泉
1、客观源泉包含:
物质环境
社会环境
2、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1)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受个人态度的影响
例:一杯水对谁更重要?
沙漠中的旅行者&办公室备课的老师
因此,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根据自己的需
《幼儿心理学》教案
课题
第一章第二节心理的基本特性
课型
新授
课时
2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教材分析
本小节是来自幼儿师范学校课本《幼儿心理学》第二版王振宇主编,主要内容是讲解心理的基本特性,这一章节内容虽少,但难于理解,难度系数中等。
学情分析
1、本节知识点内容比较少,但所授内容非常抽象,比较难理解,对学生来说有难度;
1、让学生根据图片提示再举几个关于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实例。
2、关于主观能动性的四个表现分别举出实例。
深刻理解关于主观能动性的四个含义
活动四:
巩固练习
素质提升
课堂练习(一)
1、大脑皮层分为4个叶,其中控制着人有意识行为的是
幼儿心理学教案王振宇
幼儿心理学教案王振宇教案标题:认识自己的情绪教学目标:1. 了解幼儿心理发展中与情绪认知相关的基本概念;2. 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不同情绪,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3. 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幼儿情绪控制和情绪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通过引导和讨论,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2. 通过游戏和绘画等实践活动,培养幼儿情绪控制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幼儿情绪认知相关的图片和故事书;2. 绘画材料(纸张、颜色笔、彩色笔等);3. 情绪表情卡片,包括高兴、悲伤、生气、惊讶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为幼儿播放一段有关情绪表达的视频,例如有关不同表情的儿童歌曲。
引导幼儿观察视频中的表情,并与幼儿一起讨论不同表情对应的情绪。
2. 情绪认知概念介绍(10分钟):使用图片和故事书等辅助工具,向幼儿介绍基本的情绪认知概念,如“高兴”、“悲伤”、“生气”、“惊讶”等。
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和实例,解释每种情绪的原因和特征,并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体验。
3. 情绪表达活动(25分钟):将孩子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情绪表情卡片。
引导幼儿根据卡片上的表情,模拟该情绪进行角色扮演,互相猜测对方的情绪。
鼓励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
4. 情绪绘画活动(20分钟):提供绘画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选择的情绪,在纸上绘制相关的图画。
鼓励幼儿用颜色、线条和形状等表现出不同情绪的特征,并解释他们画的内容代表的情绪。
5. 总结和延伸(10分钟):与幼儿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询问他们对各种情绪的认识和理解是否有所提高。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倾听他人的情绪,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
提供一些与情绪认知相关的绘本和游戏,鼓励幼儿在家中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教学延伸:1. 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幼儿情绪表达的机会,通过与他们交流和倾听,进一步了解幼儿的情绪感受和需要。
2.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针对情绪认知的游戏和活动,如“表情接龙”和“情绪表达小报告”,以进一步提升幼儿的情绪认知和表达能力。
幼儿心理学实施性教学大纲
《幼儿心理学》实施性教学大纲一、课程开设理由《幼儿心理学》是幼儿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性科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走进独特的幼儿心理世界,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和基本方法,促进和提高他们将来实际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并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逐步成为与社会主义幼教事业发展发展相适应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中等专门人才。
二、教学目的与目标1.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2.比较全面地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征,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加以分析说明。
3.初步了解国内外对幼儿心理发展提出的重要理论和研究结果。
4. 了解幼儿心理基本研究方法,能够初步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解决幼儿教育中的问题。
5.培养学生热爱幼教事业的情感。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本科目要求学生把握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理论以及具备应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掌握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能力层次,其具体要求如下:识记:要求记住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结论等。
理解:要求领会和理解有关概念、原理、理论的主要含义、适用条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或举例加以说明,正确理解概念、原理、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能够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具体教育教学情境,说明事实、提供参考建议、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识记: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的概念。
理解:1.心理学和幼儿心理学研究对象。
2.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3.心理现象的本质。
应用:主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1.幼儿心理学的概念。
2.心理现象的本质。
3.幼儿心理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1.心理学研究对象。
2.心理现象的本质。
【教学内容】1.第一节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节)。
2.第二节关于心理现象的本质(2节)。
3.第三节主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2节)。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教学目标】理解:1.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一章+第一节+心理学与幼儿心理学概述(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幼儿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幼儿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工作成效,科学的教育儿童,还能巩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小组讨论幼儿心理学的任务及我们为什么要去学习心理学。
深刻理解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所在。
(二)揭示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
说明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儿童心理的变化,这些因素又如何制约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由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务一和任务二之间是相互联系,任务一阐明学前阶段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也就是告诉我们心理发展“是什么样子的”,即“知其然”。任务二解释了儿童心理的发展变化的原因与机制,即“为什么是这样”,也就是“知其所以然”。
四、幼儿心理学的内容
五、幼儿心理学的任务
六、研究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反思
课堂中运用了较多的图片,极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本小节内容的讲授,学生对幼儿心理学这门课程也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但是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多,课堂上教师讲解为主,上课时应注意协调好师生互动的时间与频率。
三、心理现象及心理过程的分类
心理现象(简称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四、幼儿心理学的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在讲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情绪、意志、个性、社会性等这些章节时都会提到它们是何时产生的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在每章会提到什么心理现象的发生或一般趋势。
六、研究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理论价值:
(一)认识教育对象,培养科学的儿童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中等幼儿师范教育
专业
课程教学大纲
(修订草稿)
课程名称:幼儿心理学
课程类别:必修课
制定时间:2011年3月30日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处制
《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8年制定)
一、课程类型:必修课
二、先修课程:无
三、学时:68学时
四、课程概述:
《幼儿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适当介绍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主要阐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着重介绍各年龄幼儿心理的面貌,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
五、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特点、任务和理论,为幼儿教育、幼儿保健等工作提供心理学根据。
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将来解决学前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六、教学方式:
采取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的教学方式。
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体系,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构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提高认知能力。
课程中所涉及的实验心理学内容,采用课堂角色扮演、现场实验、观看心理实验教学片等教学方式,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七、实验见习实习:
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专业见习,多接触幼儿,熟悉幼儿,观察记录幼儿心理现象,使幼儿心理发展理论和幼儿生活实践以及学前教育实践密切结合。
八、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的实质;幼儿心理学的概念及对象;了解脑、客观现实和心理现象有什么关系、科学的儿童观。
教学重难点:心理的实质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法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幼儿心理学的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
二、什么是幼儿心理学
第二节研究幼儿心理学的方法
一、实证研究法
二、理论研究法
第三节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一、认识教育对象,形成科学儿童观
二、探索婴幼儿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第二章幼儿的认知发展
教学要求: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功用,幼儿期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特点,幼儿教育中发展幼儿感知觉应该注意的事项;记忆的概念、种类,记忆的过程,幼儿期记忆发展的特点;思维的基本特征,幼儿期思维发展的特点。
了解:感知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婴儿的记忆,表征、概念、解决问题和推理,社会认知
教学重难点:根据幼儿感觉和知觉、记忆、思维发展的特点,如何促进幼儿的感知觉、思维的向前发展。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法
教学时数:3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婴幼儿的感知觉
二、多通道感知与自我效能感
三、感觉剥夺和感觉轰炸
第二节幼儿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概述
二、婴儿的记忆
三、幼儿的记忆
第三节幼儿的思维
一、思维的概述
二、儿童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三、表征
四、概念
五、问题解决和推理
六、幼儿的社会认知
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教学要求:掌握: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和作用,幼儿期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特点。
了解:情绪和情感的区别,表情,情绪的发生和表现。
教学重难点:幼儿期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法
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早期情绪的发生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二、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三、情绪的发生和表现
第二节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一、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二、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三、幼儿的情绪调控
四、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
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
教学要求:掌握:儿童社会化的概念,幼儿语言构成要素的发展,安思沃斯划分的儿童依恋的类型,同伴关系的作用,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幼儿道德品质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了解:婴儿期及幼儿前期社会化涉及的诸方面内容。
教学重难点:幼儿语言构成要素的发展和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法
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幼儿语言的发展
一、前语言时期的发展
二、语言——社会化的开端
三、幼儿语言构成要素的发展
四、幼儿语用能力的发展
第二节幼儿的亲子关系
一、婴儿与他人
二、依恋的发展
三、依恋的作用
第三节幼儿的同伴关系
一、同伴关系的作用
二、同伴交往的特点
三、幼儿交往的策略
四、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五、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幼儿道德的发展
一、有关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二、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三、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第五章幼儿的个性因素及发展
教学要求:掌握:幼儿性格、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理解:气质与幼儿教育;影响幼儿性格发展的社会性因素。
了解: 个性、气质、性格的概念;气质的类型及特征;自我意识的构成。
教学重难点:气质与幼儿教育;影响幼儿性格发展的社会性因素。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儿童的气质
一、气质的概述
二、儿童气质的类型和表现
三、婴幼儿气质发展的特点
四、婴幼儿气质的影响因素
五、气质与幼儿教育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性格
一、性格的概述
二、幼儿性格的特点
三、影响幼儿性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第三节幼儿的自我意识与性别化
一、幼儿的自我意识
二、幼儿的性别化
第六章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
教学要求:了解: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帮助幼儿克服情绪危机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帮助幼儿克服情绪危机的措施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法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及影响因素
一、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二、影响婴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因素
第二节积极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一、关注婴幼儿的情绪健康
二、帮助幼儿克服情绪危机
三、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技巧
四、维护幼儿的自尊
五、爱护特殊儿童
第七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
教学要求:了解:几种国内外儿童心理学派的主要观点教学重难点:国内外儿童心理学派的主要观点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法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概述
一、什么是发展理论
二、发展理论的主题
第二节成熟学说
一、成熟的重要性
二、发展的方向性
三、发展的波动性
四、育儿观点
第三节行为主义发展法理论
一、什么是行为
二、习惯的养成和矫正
三、观察学习
第四节认知发展理论
一、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
二、认知发展阶段
三、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
第五节中国儿童心理学家的发展观点
一、陈鹤琴的儿童观
二、朱智贤的儿童发展观
第八章幼儿心理学告诉我们什么教学要求: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
教学重难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法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幼儿心理发展是有规律的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
二、幼儿心理学的学科也在不断发展
第二节早期教育必训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
一、正确看待早期教育的发展效应
二、早期教育要允许多元发展
三、早期教育要坚持先进文化思想的指导
修订起草:黄果李红云
2011-3-27
九、主要参考文献:
1.高月梅、张泓编:《幼儿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潘庆戎、白丽辉编:《幼儿心理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陈帼眉、姜勇编:《幼儿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谢弗著,王莉译:《儿童心理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5.林勇海著:《幼儿教育心理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6.周念丽编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朱智贤著:《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丁祖荫主编:《幼儿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