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讲义(一)

合集下载

2014王洪图 黄帝内经 教学讲座(1—80全集)

2014王洪图 黄帝内经 教学讲座(1—80全集)

《黄帝内经讲义--养生大道》(王洪图)80集全集黄帝内经王洪图教学讲座(1—80全集)张廷模《中药学》教学讲座(1—79全集)王洪图黄帝内经目录xCL一品下载01《黄帝内经》简介xCL一品下载02《黄帝内经》的成书、流传xCL一品下载03《黄帝内经》学术体系得结构、形成xCL一品下载04《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价值xCL一品下载05 阴阳五行概述xCL一品下载06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二)xCL一品下载07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三)xCL一品下载0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四)xCL一品下载09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xCL一品下载1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xCL一品下载1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七)xCL一品下载1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八)xCL一品下载13 素问﹒藏气法时论(二)xCL一品下载14 素问﹒藏气法时论(三)xCL一品下载15 藏象概述xCL一品下载16 素问﹒灵兰秘典论(二)xCL一品下载17 素问﹒灵兰秘典论(三)xCL一品下载18 素问﹒六节藏象论(二)xCL一品下载19 素问﹒六节藏象论(三)xCL一品下载20 素问﹒五藏别论(二)xCL一品下载21 素问﹒五藏别论(三)xCL一品下载22 素问﹒经脉别论(二)xCL一品下载23 素问﹒太阴阳明论(一)xCL一品下载24 素问﹒太阴阳明论(二)xCL一品下载25 灵枢﹒本神(一)xCL一品下载26 灵枢﹒本神(二)xCL一品下载27 灵枢﹒本神(三)xCL一品下载28 灵枢﹒营卫生会(二)xCL一品下载29 灵枢﹒营卫生会(三)xCL一品下载30 灵枢﹒营卫生会(四)xCL一品下载31 经络概述xCL一品下载32 素问﹒骨空论(二)xCL一品下载33 病因病机概述xCL一品下载34 素问﹒生气通天论(二)xCL一品下载35 素问﹒生气通天论(三)xCL一品下载36 素问﹒生气通天论(四)xCL一品下载37 素问﹒生气通天论(五)xCL一品下载38 素问﹒玉机真藏论(二)xCL一品下载39 素问﹒玉机真藏论(三)xCL一品下载40 素问﹒举痛论(二)xCL一品下载41 素问﹒调经论(二)xCL一品下载42 素问﹒调经论(三)xCL一品下载43 素问﹒至真要大论(一)xCL一品下载44 素问﹒至真要大论(二)xCL一品下载45 灵枢﹒百病始生(一)xCL一品下载46 灵枢﹒百病始生(二)xCL一品下载47 灵枢﹒百病始生(三)xCL一品下载48 病症概述xCL一品下载49 素问﹒热论(二)xCL一品下载50 素问﹒评热病论(二)xCL一品下载51 素问﹒评热病论(三)xCL一品下载52 素问﹒咳论(二)xCL一品下载53 素问﹒举痛论(一)xCL一品下载54 素问﹒举痛论(二)xCL一品下载55 素问﹒风论(二)xCL一品下载56 素问﹒痹论(一)xCL一品下载57 素问﹒痹论(二)xCL一品下载58 素问﹒痹论(三)xCL一品下载59 素问﹒痿论(二)xCL一品下载60 素问﹒痿论(三)xCL一品下载61 灵枢﹒水胀(二)xCL一品下载62 素问﹒脉要精微论(二)xCL一品下载63 素问﹒脉要精微论(三)xCL一品下载64 素问﹒脉要精微论(四)xCL一品下载65 素问﹒平人气象论(二)xCL一品下载66 素问﹒平人气象论(三)xCL一品下载67 素问﹒异法方宜论xCL一品下载68 素问﹒汤液醪醴论xCL一品下载69 素问﹒藏气法时论(一)xCL一品下载70 素问﹒藏气法时论(二)xCL一品下载71 素问﹒标本病传论(二)xCL一品下载72 素问﹒五常政大论(二)xCL一品下载73 素问﹒至真要大论(二)xCL一品下载74 养生概述xCL一品下载75 素问﹒上古天真论(二)xCL一品下载76 素问﹒上古天真论(三)xCL一品下载77 素问﹒上古天真论(四)xCL一品下载78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二)xCL一品下载79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三)xCL一品下载80 灵枢﹒天年xCL一品下载。

徐文兵《黄帝内经导读》讲义--冬季养藏

徐文兵《黄帝内经导读》讲义--冬季养藏
好多人不把它当病,其实这是个挺大的毛病。手脚冰凉的人一般脾气都很暴躁,为什么?他这个郁气郁火都在 胸口憋着,到不了手上,到不了手上以后呢,就出现了这种很怪异的脾气,性格都不好。所以你看病找大夫,你跟 他先握一下手。他给你号脉,他手脚冰凉的时候,你说对不起,把挂号费退我,不找你看了。你气血逆行,手脚冰 凉,
徐文兵《黄帝内经导读》讲义--冬季养 藏
《黄帝内经导读》讲义一一冬季养藏(2008-11-24)
厚朴学堂医徐文兵四季养生堂
“冬三月,此为闭藏”,热闹、冷静;热胀、冷缩都是自然现象。冬天比秋天更冷,所以比收敛更厉害的就是封闭 、隐藏。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如此,我们人类的身心也应如此。
“水冰地圻”,加发音同彻底的彻,是干裂的意思。水也结冰了,地也冻裂了。这时候,“无扰乎阳”,这时候阳气 收敛到身体内部。这是我们的养藏之道,就是说别把自个儿的阳气往出放。所以冬天干的最蠢的事是什么?冬泳。 人家说,冬天游泳的人都很健康。别光看贼吃饭,不看贼挨打,你怎么不知道因为冬泳死了多少人。很多人冬天洗 冷水澡或者喜欢冬泳,他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这种习惯,但是你记住,这种习惯是透支他的阳气。你看芬兰人先在桑 拿房里蒸,然后,哗,跳到冰水里。我说可以,这都是激发自己阳气的一个办法。看《雍正王朝》那个雍正,为了 推他爹给他的那个差事,怎么办?先在火盆上烤,然后跳到冰水里,第二天发高烧,这是什么?这也是激发阳气。 这都叫扰阳。冬天干这些事,都叫扰阳。就是说本来应该阳气闭藏在体内的时候,你把它激发出来,这叫蠢,不叫 愚。愚是不懂事,蠢是老干一些错事。
说到无泄皮肤,我建议大家冬天要护脖子,头颈结合部气血薄弱,最容易受寒受风,所以这里的三个穴位分别 叫做风池、风府、翳风。所以冬天可以不戴帽子,一定要戴个围脖,护住这个脖子。这也是无泄皮肤。这两年冬天 ,还不算太冷,我记得我小时候在我老家大同的时候,那会儿手上都起冻疮,我们拿辣椒跟茄子秧煮的水泡手,就 冻成那样,经常就是耳朵长冻疮,你看耳朵为什么冻,因为暴露在外。所以戴一个座山雕那种护耳,无泄皮肤。

黄帝内经背诵文段

黄帝内经背诵文段

《内经讲义》背诵内容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sūn)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之黄帝内经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之黄帝内经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之黄 帝内经讲义》
探索中国古代中医学宝库的黄帝内经,从其源起、历史背景,到内涵与结构; 从阴阳五行理论,到气的概念和功能;从经络理论,到中医证候的辩证分型; 从八纲辨证,到内外感因素;从病理发生到膳食与生活方式的作用;从疾病 防治到环境因素与情绪的关系;从平衡与和谐到针灸和汉方药的应用;从临 床实践到现代诠释;从未来研究与发展。深入剖析中国古代中医的精髓,并 展望其未来。
经络理论
探索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理论,揭 示经络在中医实践中的重要性与 应用。
中医证候
深入剖析黄帝内经中的中医证候 辨证分型,探讨其在诊断与治疗 中的意义。
针灸与汉方药
解读黄帝内经中关于针灸和汉方 药的应用原理与临床经验。
八纲辨证与内外感因素
1
内外感因素
2
研究黄帝内经对疾病发生的认识,探讨
内外感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3
八纲辨证
讨论黄帝内经中的八纲辨证,揭示其在 疾病辨识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环境与情绪
探索环境因素与情绪对健康的关系,揭 示黄帝内经对此的独特观点。
膳食与生活方式的作用
疾病防治
探讨黄帝内经中膳食防治的原则与方法,揭示其 在健康维护中的重要性。
环境因素
分析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探索保持平衡与和 谐的生活方式。
现代诠释与临床应用
现代诠释
探讨黄帝内经在现代医学中的诠 释与应用,揭示其与现代医疗的 关联。

临床应用
解析黄帝内经在临床实践中的应 用,探讨其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 价值。
草药疗法
探索黄帝内经对中草药疗法的应 用,揭示其在中医治疗中的作用 和效果。
未来研究与发展
1 现代科技
展望黄帝内经在现代科技 发展中的前景,探索新的 研究领域。

《黄帝内经》讲义

《黄帝内经》讲义

《黄帝内经》讲义1.1 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实际上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它几乎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古代文化当中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那么圣人为什么重医药,这个圣字又怎么讲呢?圣人就是能够听从自己本性的人,也就是能够掌握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如果既能够掌握自己的身体和欲望,又能够使别人听从自己,那么就可以由人而王,所以这个是圣人重医药的第一条,第二条是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古代文化认为天下即人身,那么古代的天字是这样写的,人的头顶上面是天,所以在古文里又叫做天、颠、顶,天下即人身,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人体是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边,是最精密的自组织结构。

它自己本身有一个和谐的机制,那么这也是中国古代认为就是说为什么: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的一个原因。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说的千百年来什么都变了,但是人没有变,人的本性是没有变的。

所以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那么比如说国学里边《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实际上都源于人身体结构内部的太过与不及。

打一个比方说,假如我们的肝火太盛的话,(肝)木生(心)火,那么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就会很急躁,如果肾精不足的话,我们思维就不够,就是思维力就不够。

假如说打一个比方,如果是你端着这个酒杯的手都在抖的话,那么你这个控制手的能力都没有,控制水杯的能力都没有,你怎么能控制全局?你的身体本身出问题了,你做事的行为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所以这也是后来有一句话,拿破仑的一句话叫做: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

那么在中医里来说,就是人的身体结构及功能即是命运。

从这个角度往下接着讲呢,就是说生命医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

所以说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国学一向都强调:从医入道和道以医显。

就是说的你能够把医学领悟了,你有可能就领悟到天下之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那么从第二点上讲,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让我们认知自我,这里大家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去想一想,我们的生命活力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经常会用到这样一些词汇,比如说魄力、精神、胆识、意志、聪明,像这些词都是表达代表我们生命活力的一些词汇,和代表我们领导力的一些词汇。

黄帝内经讲义

黄帝内经讲义

黄帝内经讲义《黄帝内经》讲义《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 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

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一

黄帝内经一

6.各论
㈠、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风 邪 性 质 轻 浮越 开 善 多变 泄 行 场 及 致 病 特 征 致 病 临 床 表 现 易侵头面、肌表、腰背和阳经:如 头项强痛,鼻塞咽痒,面肌麻痹等 腠理开疏:如汗出,恶风等 病变部位不固定,如行痹,风疹, 荨麻疹 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如癫痫、 中风、惊风 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 抽搐、角弓反张等 风性轻浮,向上向外, 易袭阳位,属阳邪 疏通透泄,具通透性 善行走窜,行无定处

善动 多兼邪 主


发病急,变化快,变化多端
动摇不定,“风胜主动”
为百病长 风邪致病极为广泛,易与他 发病最多,病种最多,且易合他 邪相合,且为外邪致病的 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湿、风 先导 热、风燥等
㈡、寒邪 1、寒邪:凡致病具有寒冷、凝聚、收引特性的外邪 外寒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 寒邪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腑腑阳气 内寒:即“寒从中生”。指机体阳气虚弱,温煦气化功 能 减退,阳不制阴,虚寒内生的病理状态。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邪性质 及 致病特征 致 病 临 床 表 现
中医医院
疾病
疾病,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六淫、七情、饮食营养、 劳逸等)作用下,出现气血紊乱,阴阳失调,脏腑经络组 织等功能、代谢失常,或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对外界 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劳动能力明显下降或丧失,稳定有序 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并表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包 含现代医学临床检测的各种微观改变)的异常生命过程。
粘滞 1
湿为阴邪 损伤阳气
湿性粘滞,留注脏腑经 络,最易阻滞气机 粘滞日久,损伤阳气 “湿胜则阳微” 沉重重着
表现为身困胸闷脘痞泄泻等 湿伤人体,常先困脾,久则损伤脾阳。 湿困脾胃 寒湿困脾 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四肢沉重等 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 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缠绵难愈 水湿所致浮肿以下肢明显,又如淋浊、 泄利、妇女带下、下肢溃疡。

内经讲义

内经讲义

内经讲义(王洪图)
第一讲:
包括\:素问,灵枢。

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西汉时期汇编而成。

是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四大经典:本草纲目,伤寒,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形成。

是祖国医学发展的渊源。

推荐学习内经的参考书:科学技术文献技术出版社,杨上善所著《黄帝内经太素》;明代马莳所著《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张景岳,明代,人卫出版社《类经》清代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王洪图等主编的,北京大学出版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黄帝内经讲义

黄帝内经讲义

黄帝内经讲义黄帝可以参考易经、我国古天文、阴阳五行、以及子午流注的理论。

人体睡觉的方位应该与“斗柄回1.春天----头东脚西顺应木相在东方2.夏天----头南脚北顺应火相在南方3.秋天----头西脚东顺应金相在西方4.冬天----头北脚南顺应水相在北方另外如果治疗和保健身体更应顺应天时可以对内脏有力比如“皮肤有病,按中医肺主皮毛肺脏为金在秋天“头西脚东”顺应季节的方向,可以加强治疗效果。

当然这方面的还有很多仅举此例简单说明。

子午流注与12时辰养生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

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

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中医医理讲“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

违背了这个顺序,就要生病,顺应这个顺序,就健康长寿。

因此中医时间医学将十二地支作为日节律的指称。

日节律就是指人体一昼夜中阴阳消长、盛衰的情况。

子时(23点至l点),胆经最旺。

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

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

气以壮胆,邪不能侵。

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

”由此可见胆的重要性。

有些人随便切掉胆是轻率的表现。

胆汁需要新陈代谢。

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凡在子时前l至2小时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

反之,经常子时前不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特别是胆汁无法正常新陈代谢而变浓结晶,犹如海水中水分蒸发后盐分浓而晒成盐一般,形成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而“胆怯”。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最旺。

肝藏血。

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

中医理论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

”如果丑时前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精读《黄帝内经》讲义

精读《黄帝内经》讲义

会其经文的精义也不断加深。 其知识面越广,领会《内经》的理论 内涵越深,应用范围越广。当你二年级, 或四年级,或当医生临床工作后。在不 同阶段,你会对经文学习的要求,掌握 内容的侧重,分折问题的深度就有不同, 其领会经义就会加深,感觉其意义更大。
如《素门问· 六节藏象论》“肺者,气之
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肝者,罢极 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1、二年级时学习: 2、四年级时再学习: 3、工作后的再学习: 《内经》的吸引力是会让你不断去学习 和研究。
(五)以分门别类综合相关内容,系统
性学习阅读经文。 把有关联的经文归类通读,有系统地学 习和掌握,比较全面了解其内容和理论 观点。 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等篇的经文系 统分类归纳,阴阳学说类。 1、阴阳的其本概念, 2、阴阳其本内容,
3、人体结构和物质阴阳分属和特征, 4、人体生理功能方面的阴阳相互关系, 5、人体病变方面的阴阳病因病机, 6、诊断辨证阴阳学说的运用, 7、中医治疗上阴阳学说的运用, 8、养生防治上阴阳理论的应用。

《素问· 痹论》本文论痹病,通过全文学习分 折,发现在本文中,强调痹病与风、寒、湿 之邪入侵有密切相关。经文多处论及由于病 邪入侵而产生痹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 为痹也。”五脏痹产生,”所谓痹者,各以 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六府痹产生, “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 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营卫失调 而产生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 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只有全文去通 读,才能掌握其理论和意义、辨病与辨证临 床意义。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
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要掌握本 经文其理论及应用。 以此理论来深入分析,气与血、营气 与卫气的相互关系。

三基讲义黄帝内经

三基讲义黄帝内经

致病临床表现 实热证: 高热、恶热、面赤、脉数 伴有: 口喝喜饮咽干口燥小便短赤
表现阳热之象
消灼煎熬阴津
易伤津耗气 火性炎上
壮火食气( 如气随津耗)
热太甚必耗气太多: 体倦乏力少气
火热蒸腾上炎, 致病后症状 面红目赤, 咽喉肿痛, 口舌糜烂,齿
每见头面五官等人体上部 龈肿痛, 吐血, 衄血等
热邪易 生风 “热极生风” : 燔灼肝经,损 高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 伤阴液, 筋脉失濡养而生风 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
脉“气气不寒血化通性津,凝内不液滞寒通凝主:则减滞气痛,痛即退”经“,寒阳从不客中犯制于于客阴太生中于阳,焦关经下”脉虚节。:焦:一寒指痛:痹身内脘机腹尽/生体寒痛冷痹的阳痛病气甚理绞虚痛状弱态,温煦
寒¨则气2、收 邪
寒腠气理机闭收的敛塞性质。和致 痛
经络筋脉收缩挛急
寒袭肌表,腠理闭塞,卫阳被遏:恶寒无汗
《黄帝内经》 (一)
中医医院
病因
¨疾病
¨ 疾病,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六淫、七情、饮食营 养、劳逸等)作用下,出现气血紊乱,阴阳失调,脏腑 络组织等功能、代谢失常,或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 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劳动能力明显下降或丧失,稳 有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并表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 (包含现代医学临床检测的各种微观改变)的异常生命 程。
导致气血津液失调,脏腑组织功能异常的致病因素。(引 起内伤病的致病因素) ¨ ⑶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水湿痰饮、瘀血、结石 ¨ 又称继发性病因: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 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原因。 ¨ ⑷其它病因: 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
5.《内经》病因概 论
㈠《内经》病因论述 ⒈《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 藏,以生寒暑濕燥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冬傷於寒, 春必溫病;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秋傷於濕,冬生欬嗽。 ” ⒉《素问· 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 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 居處,陰陽喜怒 ”

黄帝内经背诵文段

黄帝内经背诵文段

《内经讲义》背诵内容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sūn)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黄帝内经》学习之一

《黄帝内经》学习之一

《黄帝内经》学习之一《黄帝内经》之一——阴阳五行一.阴阳五行一)阴阳五行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节选)1.阴阳的概念与应用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①。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ceng胀②。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注:①有不同的理解。

②在临床的指导意义。

2.阴阳转化与应用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①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②。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③。

注:①归:充养,仰赖。

②壮火、少火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药的温热之性。

另一种理解是:壮火指过亢的阳气;少火指正常的阳气。

③补充理解:淡味渗泄为阳,咸味涌泄为阴,脾为中央灌溉四方。

3.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

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①。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胡不群老师《黄帝内经》讲稿(一)

胡不群老师《黄帝内经》讲稿(一)

胡不群老师《黄帝内经》讲稿(一)第一篇:胡不群老师《黄帝内经》讲稿(一)胡不群老师《黄帝内经》讲稿(一)胡不群老师《黄帝内经》讲稿(一)[复制链接] 《黄帝内经》概论很久没有上网了,一直忙于在寺院讲唐·善导《观经四帖疏》与《论语》,没有时间写东西与朋友们交流。

近日得长沙开福禅寺之邀,讲《黄帝内经》,兹将讲义的部分内容,择要发于此,因其主导思想与当今中医的主流思想多有相左,故特请朋友们多多批评,以资锤炼!导论《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的第一部全面系统地阐释生命的经典,他不仅阐释了人的生命的来源,同时也系统全面地释阐了人的生理机能,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病的诊断与治疗,及其防病保健养生长寿的系统理论与方法。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从道的层次观照生命,如“至道在微,变化无穷”,(《素问·灵兰秘典论》)即是其例。

《内经》认为生命起源于太极。

《素问·天元纪大论》载:“太虚寥廓,肇基化元。

”可见:“太虚之初,廓然无象”,(明·张景岳《类经图翼·运气论·上·太极图论》)只是一个虚无,但天地万物及我们这里所说的生命我所说的人,则是从那里开始的。

所谓:“自无而有,生化肇焉。

”(明·张景岳《类经图翼·运气论·上·太极图论》)从气的层次认识生命,认为生命是由一种既包含有向外扩张的动力因又包含有向内凝敛的质料因为基本单元—气组成的。

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所谓“天气”即是《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之“乾元”;所谓“地气”即是《易经》“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之“坤元”。

这个层次的内容包括我们后世所说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化学说,运气学说等学科。

从物象层面解读藏象经络、精神气血津液,《灵枢·本藏》篇载:“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

内经讲义

内经讲义
C、但加行气药:(上)桔梗、厚朴、荆芥;(中)陈皮、厚朴;(下)乌药
香附
D、但加活血药:(内)川芎、丹参;(躯体)鸡血藤 E、酌加化痰除湿药:(上)细辛;(中)厚朴、苍术;(下)苍术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12
阴阳学说篇
三)阳盛则阴病(阳亢阴虚) 或阴虚则阳盛:
——病理观:阴阳盛衰:肺阴虚
1、肺阴虚(阳亢): A、干咳、少痰、声嘶、痰血。(肺结核) ,百合固金汤+野菊花、地骨皮、桑白皮。
( 2 )善于阳者必阴中求阳,则补阳者但加 少许 滋阴药。+地黄。
( 3 )善于气者必血中求气,则益气者但加 少许 补血药。+枸杞。 (4)善于血者必气中求血,则补血者但加 少许 益气药。+党参。
G、溃疡:蒲公英30g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7
阴阳学说篇
——病理观:阳盛则(实)热:肺热:
C痰热雍肺。清金化痰汤
知柏地黄丸:枸杞子、菊花、熟地黄、酒萸肉、牡
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阴阳学说篇
四)、阴盛则阳病(阴盛阳衰) 或阳虚则阴盛(阳虚阴寒):
——病理观:阴阳盛衰:脾胃阳虚(阴盛)
1、脾胃阳虚(阴盛):A、脘腹冷痛、饥寒 加重,温饱减轻,呕吐冷稀、下利清谷:桂 附理中汤(脾肾阳虚、血瘀气滞、水湿内停 ):
热毒痰瘀致肺痈,脓成未成均可用
验方:银翘、蒲公英、鱼腥草、千里光、 胆星、 蝉薄、桔梗、白芷、法夏、全瓜蒌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8
阴阳学说篇
——病理观:阳盛则(实)热:心、肝、胃热:
4 、胃热:胃火炽盛:多食善饥、口臭、口 舌生疮、口渴多饮、胃脘灼痛、便结。 清胃散 ——当归+ 玄参、沙参、石膏、蝉薄 、槟榔、地骨皮

黄帝内经解读(1)

黄帝内经解读(1)

黄帝内经解读(1)【原文】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1),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2)之时,死生之期也。

【注释】(1)法四时五行而治:是说按照四时五行变化规律治疗。

(2)间甚:即轻重的意思。

【白话详解】黄帝问说:结合人的形体,仿效四时五行的变化规律来治疗疾病,怎样才算是顺,怎样算是逆?我愿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答: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从它的衰旺生克变化里,就可以推知疾病的轻重,治疗的成败,从而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预测疾病的转归和死亡的日期。

【按语】五行学说应用于说明疾病的传变及预后转归,主要依据其生克规律,以及所谓的“更贵更贱”。

根据相生规律传变又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如肝病传心、心病传脾,或心病及肝、肝病及肾等。

根据相克规律的传变,则有相乘与相侮,如临床常见的肝气横逆犯脾,以及“木火刑金”等。

用五行规律推测疾病顺逆转归预后,则能“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并知死生,决成败。

一般情况下,按相生关系来说,母病及子为顺传,子病及母则为逆传。

按相克关系来说,相乘为顺传,反侮则为逆传。

所以预后的吉凶会有差别。

凡属顺传的病变,其预后一般较佳;逆传者,其预后多较差。

但是,疾病的发展和变化是与患者脏气的虚实、病邪的性质,以及护理、治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有些病证的发展变化并不是完全按五行规律传变。

我们对于疾病的传变的认识,不能受五行规律所束缚,应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真正把握住疾病的传变规律。

【原文】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1),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2),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3),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黄帝内经》杨旭教授讲座讲义目录

《黄帝内经》杨旭教授讲座讲义目录

共三十四篇《黄帝内经》绪论杨旭第1、2、3、4、5、6、7讲阴阳五行学说四时五脏阴阳系统的整体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杨旭第8至13讲脏腑学说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杨旭第14、15讲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杨旭第16讲阴阳五行以下的经络病因病机疾病诊法论治和运气等等养生灵枢·天年篇第五十四杨旭第17讲、第18讲上灵枢·五味篇第六十三杨旭第18讲下灵枢·海论篇第三十三杨旭第19讲五脏或者藏象的内容精气神的内容还有脏腑的部分内容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杨旭第20、21、22讲、第23讲上灵枢·本输篇第二杨旭第23讲下灵枢·脉度篇第十七杨旭第24讲上灵枢·大惑论篇第八十杨旭第24讲下灵枢·决气篇第三十杨旭第25讲灵枢·营卫生会篇第十八杨旭第26、27、28、29讲灵枢·五癃津液别篇第三十六杨旭第30、31讲灵枢·邪客篇第七十一杨旭第32讲灵枢·本神篇第八杨旭第33、34、35讲、第36讲上灵枢·本藏篇第四十七杨旭第36讲下、第37讲病因病机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杨旭第38至45讲,共八讲灵枢·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杨旭第46、47、48、49、50讲病证和疾病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杨旭第51讲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杨旭第52、53讲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杨旭第54、55讲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杨旭第56、57讲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杨旭第58、59、60讲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杨旭第61、62讲灵枢·水胀篇第五十七杨旭第63讲诊法部分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杨旭第64讲上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杨旭第64讲下、第65讲、66讲上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杨旭第66讲下、第67、68、69讲灵枢·五色篇第四十九杨旭第70讲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杨旭第71、72、73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杨旭第74讲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杨旭第75讲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杨旭第76讲、第77讲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杨旭第77讲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讲义(一)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
• 1.河南新郑历史沿革新郑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3-11-10]
• 2. 黄帝故里河南新郑(组图)华夏经纬[引用日期2013-11-10]
3.《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黄帝内经中的皇帝是轩辕,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曾与岐伯等论医学。

黄帝,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

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

传说中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黄帝内经》不是黄帝时代的作品,其写作年代大约在战国,成书在西汉,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

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

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岐伯,被黄帝尊为“天师”。

这位天师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文无所不通,详细地解答了黄帝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阐明了中医的基本道理,所以至今民间称中医学仍为“岐黄之术”。

1.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白话解:
人体有阳气,像天上有太阳一样。

太阳不能正常运行,万物就不能生存;人体的阳气不能正常运行,就会缩短寿命而不能生长壮大。

所以说天的运行不息,是借太阳的光明,人体的健康无病,是赖轻清上浮的阳气保卫。

2.原文:
故病久则转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
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白话解:
所以病的时间长了,就会发生别的症候,如果病到上下之气不能相通,到那时,即使高明的医生,也是治不好的。

人的阳气过分蓄积,也会致死。

当阳气蓄积时,应该把它消散,消散的方法,应该用泻法。

如果不急速的治疗,病人日内就会死亡。

人身的阳气,一天都是属外部的,日出的时候,人体的阳气开始生发;中午的时候,阳气最旺盛,到日落的时候,阳气衰退,汗孔也就随着关闭了。

这个时候,就应当休息,阳气收藏于内而拒邪气于外。

不要扰动筋骨,不要冒犯雾露,如果违反了这个平旦、日中、日暮阳气活动规律,就会生病而使形体因疲损坏。

3.原文: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白话解:
岐伯说:阴是蓄藏精气于内,而不断充养阳气,阳是保卫人体外部而坚固腠理的。

如果阴不胜阳,那么脉之往来就会急迫快速,将会出现狂病。

如果阳不胜阴,那么五脏之气就会静息,以致九窍不通。

所以圣人再三讲述阴阳的道理。

只有阴阳平衡,人体才
能筋脉舒和,骨髓坚固,气血畅通,这样内外阴阳之气调和,邪气不能侵害,所以耳聪目明,真气运行如常。

4.原文: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白话解:
精血的产生,根源于对饮食五味的摄取,但是,贮藏精血的五脏,又因为过食五味而受伤害,举例来说,过食酸的东西,会使肝气凑聚,脾气就会衰弱;过食咸的东西,会使骨气受伤,肌肉枯槁。

心气也就郁滞了;过食苦味的东西,会使心气喘闷,肾气也就衰弱了;过食甜味的东西,会使筋脉渐渐衰败,精神也就颓靡了。

所以注意调和五味,使得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腠理固密,这样,就气骨精强了。

要是能够严格地按着养生的方法去做,就可以享受自然的寿命。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被发缓行,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行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乐,音洛。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憺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恬,音甜。

憺,淡同。

乐,音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