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教小古文北人食菱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北人食菱》附答案及翻译
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1)或曰:食菱须去壳。
或(有的人、有人)(2)其人自护其短短(短处、缺点)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3分)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每断对一处得0.5分,后山和何地之间不断句不扣分)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译文:我之所以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驱除身上的热气。
4、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扼要回答。
(3分)答:①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
②人的知识是无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东西当做知道的东西。
北人食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北人食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雪涛小说:《雪涛小说》为江盈科著。
江盈科为明代文学家,小品文造诣极深。
《雪涛小说》、《谈丛》、《谈言》、《闻纪》、《谐史》五种,传奇诙谐,信手而至,独抒性灵,横生妙趣;晚明末世,危机四伏,忧国忧民之情,亦明时形诸笔端。
作者:江盈科1553—1605,字进之,号渌萝。
桃源人。
其祖父伯玉、父亲风翎均“课于农”。
江盈科从小聪慧,明万历五年1577入县学为生员。
十三年1585乡试中举,“自为诸生,名已隆隆起”。
但是,此后于万历十四年、十七年两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皆不第而归。
1.并:连同。
2.去:去除,去掉。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表转折,此指却7.曰:说。
8.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
15.啖:食用,此可指吃。
16.何:哪里。
17.识:知道。
18.答:回答。
19.护:掩饰。
20.短:缺点,短处。
21.席:酒席。
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出生在北方的人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
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把自己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1]1.仕于南方:在南方做官。
文言文:北人食菱
文言文líng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北人:北方人2.而:表转折,此指却。
3.识:知道。
4.仕:(仕途)在……做官。
5.啖:吃。
6.并壳:连同皮壳。
并:连同。
7.或曰:有的人说(或:有的人;曰:说。
)8.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9.须:必须10.去:去除,去掉。
11.护:掩饰。
12.短:缺点,短处。
13.欲:想要。
14.以:用来。
15.答:回答。
16.何:哪里17.坐:因为,由于。
18.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翻译: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1.下面对短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菱角一般生长在南方。
B.菱角属于土产品。
C.菱角生长在前山和后山。
D.南方人吃菱角不需要去掉壳。
2.文中的北人为什么要“并壳入口”(C)A.因为这样吃味道更好。
B.因为煮熟的菱角很烫,这样吃可以避免烫伤。
C.因为他不知道吃菱角需要去壳。
D.因为“并壳入口”的吃法是南方的风俗。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译文:我之所以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驱除身上的热气。
北人食菱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北人食菱文言文翻译和注释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去掉。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表转折,此指却7.曰:说。
8.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
15.啖:食用,此可指吃。
16.何:哪里。
17.识:知道。
18.答:回答。
19.护:掩饰。
20.短:缺点,短处。
21.席:酒席。
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北人食菱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3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比喻护其短处,强词夺理。
2.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寓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
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
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北人食菱》文言文实用5篇
《北人食菱》文言文实用5篇《北人食菱》文言文 1原文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北人食菱》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上吃菱角,(这个出生在北方的人)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
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把自己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北人食菱》注释北人:北方人。
识:知道。
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仕于:(仕途)在。
做官。
于,在。
*:酒*。
啖:吃。
并壳:连同皮壳。
或:有人。
曰:说。
食:食用,在这里可以指吃。
去:去除,去掉。
护:掩饰。
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
并:一起。
欲:想要。
以:用来。
答:回答。
何:哪里。
而:表示转折,此指却坐:因为,由于。
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北人食菱》道理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比喻护其短处,强词夺理。
2.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3.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而不会有人笑你,应实事求是,才能弄懂问题。
不要去掩盖自己的短处,应实事求是。
《北人食菱》寓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
北人食菱文言文翻译土产
夫菱者,水草之珍也。
其出之地,北国所产,虽非江南之佳品,然亦别具风味,足为土产之佳话。
北地之菱,生于浅水之中,得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
其叶青翠,其茎柔韧,其花似莲,其实若珠。
春来初发,夏日盛放,秋收其实,冬藏其根,四时更替,生机盎然。
北地之菱,其形各异,有圆有扁,有长有短。
圆者如盘,扁者如扇,长者如指,短者如珠。
其色有碧有青,有紫有白,斑斓多姿,美不胜收。
食菱之道,北人独有。
初食者,以清水洗净,置之盘中,其色碧绿,其形可爱,令人心旷神怡。
再食者,以姜蒜同煮,其香扑鼻,其味鲜美,令人食欲大开。
更食者,以醋盐拌之,其酸爽可口,其味独特,令人回味无穷。
北地之菱,其营养价值亦颇高。
菱肉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健脾养胃等功效。
常食菱实,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北地食菱,不仅为北国土产之骄傲,亦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之瑰宝。
自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挥毫泼墨,赞颂其美。
如唐代诗人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云:“菱荷香满地,莲叶小舟归。
”宋代诗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云:“沙头酒肆临流水,菱叶船头系钓丝。
”皆以菱为题材,赞美其美。
北地之菱,虽非江南之佳品,然其独特风味,足以媲美。
北人食菱,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代代相传。
每当秋季,菱实丰收,北人便纷纷采摘,烹饪美食,共享天伦之乐。
总之,北地之菱,为我国土产之一绝。
其美,不仅在于其形,更在于其味。
食菱之道,北人独有,已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愿北地之菱,永葆生机,传颂千古。
北人食菱古诗意思
文言文《北人食菱》全文及翻译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译文
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北人食菱文言文意思
北人食菱文言文意思文章一:给小朋友们讲《北人食菱》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叫《北人食菱》。
从前呀,有一个北方人,他从来没有见过菱角。
有一天,他在南方的集市上看到了菱角,觉得特别好奇,就买了一些回家尝尝。
他把菱角放在嘴里嚼啊嚼,可是怎么也咬不动。
这时候,他居然说:“我不是不知道怎么吃菱角,只是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
”旁边有人就问他啦:“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居然回答:“前山后山,到处都有!”小朋友们,你们说这个人好笑不好笑呀?他明明不知道菱角怎么吃,还不懂装懂,乱编理由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呀,不懂的事情可不能装懂,要勇敢地承认,然后去学习,这样才能变得越来越聪明哦!文章二:和同学们聊聊《北人食菱》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言文《北人食菱》。
故事里的北方人,见到菱角就闹了笑话。
他不知道菱角要去壳吃,还硬说带着壳吃能清热解毒,被人一问北方有没有菱角,他还吹牛说到处都是。
这就像咱们学习的时候,如果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不能像这个北方人一样不懂装懂。
比如说数学题不会做,还非说自己会,结果考试的时候就露馅啦。
我们要诚实面对自己的不足,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样才能学到真本事。
再想想,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吧。
比如参加活动,明明不会某个技能,却不承认,结果搞砸了。
所以呀,咱们可不能学这个北人,要做个踏实好学的人!文章三:跟上班族说说《北人食菱》各位上班族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北人食菱》这个文言文。
在这个故事里,北人不懂菱角的吃法,却为了面子不肯承认,还胡编理由。
这在咱们工作中是不是也挺常见的?比如说,接手了一个新任务,其实不太清楚怎么做,但又怕被领导和同事觉得能力不行,就硬着头皮上,结果可能做得一塌糊涂。
就像这个北人,不懂装懂,只会让人笑话。
咱们工作中呀,遇到不懂的地方,大大方方承认,然后赶紧去学习、去请教,把问题解决了,这才是正道。
别为了一时的面子,耽误了工作,影响了自己的发展。
文章四:和家长们谈谈《北人食菱》家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谈谈《北人食菱》这篇文言文。
《北人食菱》原文翻译及启示
《北人食菱》原文翻译及启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而不会有人笑你,应实事求是,才能弄懂问题。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该篇文言文的赏析及解释,欢迎阅读!北人食菱明代:江盈科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注释北人:北方人。
识:知道。
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仕于:(仕途)在……做官。
于,在。
席:酒席。
啖:吃。
并壳:连同皮壳。
或:有人。
曰:说。
食:食用,在这里可以指吃。
去:去除,去掉。
护:掩饰。
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
并:一起。
欲:想要。
以:用来。
答:回答。
何:哪里。
而:表示转折,此指却坐:因为,由于。
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寓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
世界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每个人的学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
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趣教小古文 北人食菱
北人不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 。” 其人自护其短,曰:“ ” 。” 问者曰:“ ?” 答曰:“ !”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 知以为知也。
背诵小古文《北人不识菱》。 自学本单元其它小古文。 试着把“不懂装懂”版的《北人不识 菱》,改为“不耻下问”版的小古文。
北人不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 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 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 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 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北人不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 并壳入口 或曰 食菱须 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 曰 我非不知 并壳者 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 北土 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 何地 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 此坐强 不知以为知也
北人不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shì)于南 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 “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fú)/ 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qiǎnɡ) 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缘箩山人集》
例:
甲(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乙(白):有一个北方人,从小到大 从未见过菱角……
北人不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 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 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 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 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知 以 为 知 也
《北人食菱》原文翻译及习题
《北人食菱》原文翻译及习题北人食菱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人食菱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北人食菱》原文明代:江盈科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译文及注释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注释1.北人:北方人。
2.识:知道。
3.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4.仕于:(仕途)在……做官。
于,在。
5.席:酒席。
练习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 分)(1)或曰:“食菱须去壳。
” 或()(2)其人自护其短短()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3 分)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每断对一处得0.5分,“后山”和“何地”之间不断句不扣分)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 分)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4、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3 分)答案1、(1)或(有的人、有人)(2)短(短处、缺点)2、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每断对一处得0.5分,“后山”和“何地”之间不断句不扣分)3、译文:我之所以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驱除身上的热气。
趣教小古文《北人食菱》
《北人食菱》教学设计一、聊古文,找办法1、读过古文吗?A读过。
能说说古文与我们现在读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吗?B 没有其实,古文对大家而言,并不陌生,我们熟知的许多成语、名言,就出自古文,比如“明察秋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这儿是我用古文写的两句话,大家读读看。
猜猜什么意思。
我独爱莲。
饭否?评:你是怎么读懂的,能把你的方法介绍一下吗?(相机概括、命名)这猜也是一门学问,可不能不着边际地瞎蒙,说说你这么猜的根据是什么?3、小结:看来,尽管没有真正读过古文,但大家还是能想办法把古文的意思猜个八九不离十的,接下来,咱们就用上这些方法,读一则古文版笑话吧!二、聊菱角,猜故事1、读题这则笑话的题目是:北人食菱什么意思?“食”怎么就成了“吃”?“食”什么?2、出示菱角图这是咱们水乡的特产,知道它在哪儿生长吗?吃过菱角吗?外面的壳能吃吗?3、你觉得这个北人会怎么食菱?评价:注意,这是则笑话,要是他和咱们的吃法差不多,估计大家就笑不出来了。
你这吃法挺有创意,不过北人不是这样吃的咦,你怎么一猜就准啊,厉害!三、读故事,补对话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1、出示古文指名读领读2、北人怎么食菱的?连壳一起吃,用文中的话就是——并壳入口,这吃法也太奇怪了,他为什么这样食菱?出示:仕:做官理解:生而不识过渡:这就难怪了,人家是北方人,生来就不认识菱角,如今在南方做官,第一次吃菱角,“并壳入口”也是情有可原的,于是,有的人就提醒他了——或曰:“食菱须去壳。
”1、什么叫“或曰”?你怎么知道“曰”就是说?评:你能联系来理解,真会想办法。
古文有些词语跟我们现在不一样,组词也组不出,那我们就要专门记住它,比如,这个“曰”就是“说”。
那“或曰”呢?2、评价:你猜这是“”,敢猜就很好。
不过,袁老师告诉你,“或”还真不是或者的意思,“或”在这儿指“有的人”。
《北人食菱》原文翻译及道理分析
北人食菱》原文翻译及道理分析北人食菱》原文翻译及道理分析原文: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并:连同。
2.去:去除,去掉。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表转折,此指却7.曰:说。
8.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d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
15.啖:食用,此可指吃。
16.何:哪里。
17.识:知道。
18.答:回答。
19.护:掩饰。
20.短:缺点,短处。
21.席:酒席。
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北人食菱的道理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比喻护其短处,强词夺理。
2.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寓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
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
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北人食菱文言文译文
《北人食菱文言文译文》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一起看看《北人食菱》这篇文言文的译文。
原文是这样的:“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这说的是呀,有个北方人,生来就没见过菱角。
后来他在南方当官。
有一次在宴席上吃菱角,他居然连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人就告诉他:“吃菱角得去掉壳。
”可这个人呢,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就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想用来清热。
” 人家又问他:“北方也有菱角吗?”他回答:“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啊!”
咱们来仔细讲讲这个译文。
这个北方人不懂装懂,明明不知道菱角要去壳吃,还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
就好像咱们有时候,明明不懂一个问题,却硬要装作懂,结果可能会闹笑话。
给大家讲个类似的小故事。
有个小朋友,老师问他一个字怎么读,他其实不知道,但怕被同学笑话,就随便说了一个读音。
结果老师让他再读一遍,他就傻眼啦。
咱们可不能学这个北方人哦。
不懂就要问,这样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再想想,如果这个北方人虚心一点,承认自己不知道菱角要去壳,然后认真学习,是不是就不会闹笑话啦?
同学们,通过这篇《北人食菱》,咱们要明白,做人要诚实,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好啦,关于《北人食菱》的文言文译文就讲到这里啦,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北人食菱的文言文及翻译
北地之人,食菱者鲜矣。
盖北地寒,菱生于水,而北地水少,故菱亦稀。
然近日有北人食菱者,其事亦奇,故为之记。
北人姓王,名子瞻,字和仲,蜀人也。
子瞻少游江南,见菱之盛,心悦之。
后归北地,虽不得见菱,然心向往之。
一日,子瞻偶得江南人,问之菱事。
江南人曰:“菱生于水中,叶似荷叶,茎似藕,花似莲花,实似葡萄,食之甘美,盖水之珍也。
”子瞻闻之,益思食菱。
适值江南一商贾至北地,携菱数十担,欲售于北人。
子瞻闻之,喜不自胜,遂往购之。
商贾见子瞻,曰:“此菱生于江南,水之深处,味甚美,北人未尝食,不知其味。
”子瞻曰:“吾闻江南菱美,欲一尝之,愿以重价购之。
”商贾笑而应曰:“君诚好菱,吾当以最优者奉送。
”子瞻得菱,归而烹之。
煮菱之法,先以清水洗净,去其泥沙,然后用滚水煮至半熟,捞出置冷水中,使其凉透。
再以姜、葱、酱油、醋、糖等调料,拌而食之。
子瞻食菱,味美不可言,真如江南人所说,甘美无比。
自是之后,子瞻每食必菱,且广为传播。
北地之人,渐知菱之美,亦纷纷效仿,食菱之风,遂盛于北地。
然江南菱之美,犹胜北地,北人虽效仿,终不能及。
菱之味,虽美,然生于水中,得水之精华,故食之有益于身。
古人云:“水者,百药之王也。
”菱得水之滋养,故其味美而益人。
北人食菱,虽非江南之美,然亦足以养身矣。
子瞻食菱之后,身体健康,精神焕发,人皆称羡。
或问子瞻:“食菱何以致此?”子瞻答曰:“食菱非独味美,亦因得水之精华,故能养生。
”人闻其言,皆信服之。
噫!菱虽生于水,而北人食之,亦能养身。
可见,世间之物,虽产于异域,然得之有道,亦能适己之用。
是故,君子不以地之远,而废其食;不以味之异,而舍其用。
此乃食之大道也。
翻译:北方的人们,很少吃菱角。
大概是因为北方气候寒冷,菱角生长在水中,而北方水少,所以菱角也很稀少。
然而最近有北方人吃菱角的事情,这也算是一件奇事,所以我要记载下来。
北方有位姓王名叫子瞻的人,字和仲,是蜀地人。
子瞻年轻时游历江南,看到了菱角的繁盛,心里非常喜欢。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北人食菱》附答案及翻译
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1)或曰:食菱须去壳。
或(有的人、有人)(2)其人自护其短短(短处、缺点)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3分)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每断对一处得0.5分,后山和何地之间不断句不扣分)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译文:我之所以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驱除身上的热气。
4、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3分)答:①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
②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东西当做知道的东西。
趣教小古文北人食菱
培养孩子勇于承认错误的态度
北人食菱的故事中,北人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坦诚地承认了。家长可以 借此教育孩子,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承认和改 正。
鼓励孩子在面对错误时,不要逃避或推卸责任,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并从中吸取教 训。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张三听了之后,认为 菱角是一种水生植物, 便开始在水田里种植 菱角。
当地人告诉他,菱角 生长在水中,需要种 植在水田里。
北人食菱的结局
经过一段时间的种植,张三发现自己的菱角长势并不好,甚至出现了枯萎的现象。
他向当地人请教,当地人告诉他,菱角是一种需要阳光照射的植物,不能种植在水 田里。
张三听了之后,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误解了菱角的生长习性。他开始重新种植 菱角,并最终成功收获了美味的菱角。
培养孩子谦虚谨慎的品质
故事中的北人因为自以为是而闹出笑话,家长可以借此教育 孩子要谦虚谨慎,不要自大或骄傲自满。
引导孩子在取得成就或成功时,不要沾沾自喜或得意忘形, 而是要保持冷静和谦逊的态度。
05 故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讲述小古文故事,吸引学生 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古文学习
北人
北方人,初次来到南方,对菱角 一无所知。
南方人
当地人,熟悉菱角,热心帮助北 人了解。
02 故事情节概述
北人食菱的起因
北人
一个北方人,名叫张三,因为工作原 因来到南方。
食菱
张三在南方看到菱角,不知道是什么 东西,决定尝试吃菱角。
北人食菱的发展
张三吃菱角后,觉得 味道很美,便向当地 人询问菱角的产地和 种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教小古文北人食菱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北人食菱》教学设计一、聊古文,找办法1、读过古文吗?A读过。
能说说古文与我们现在读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吗?B 没有其实,古文对大家而言,并不陌生,我们熟知的许多成语、名言,就出自古文,比如“明察秋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这儿是我用古文写的两句话,大家读读看。
猜猜什么意思。
我独爱莲。
饭否?评:你是怎么读懂的,能把你的方法介绍一下吗?(相机概括、命名)这猜也是一门学问,可不能不着边际地瞎蒙,说说你这么猜的根据是什么?3、小结:看来,尽管没有真正读过古文,但大家还是能想办法把古文的意思猜个八九不离十的,接下来,咱们就用上这些方法,读一则古文版笑话吧!二、聊菱角,猜故事1、读题这则笑话的题目是:北人食菱什么意思?“食”怎么就成了“吃”?“食”什么?2、出示菱角图这是咱们水乡的特产,知道它在哪儿生长吗?吃过菱角吗?外面的壳能吃吗?3、你觉得这个北人会怎么食菱?评价:注意,这是则笑话,要是他和咱们的吃法差不多,估计大家就笑不出来了。
你这吃法挺有创意,不过北人不是这样吃的咦,你怎么一猜就准啊,厉害!三、读故事,补对话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1、出示古文指名读领读2、北人怎么食菱的?连壳一起吃,用文中的话就是——并壳入口,这吃法也太奇怪了,他为什么这样食菱?出示:仕:做官理解:生而不识过渡:这就难怪了,人家是北方人,生来就不认识菱角,如今在南方做官,第一次吃菱角,“并壳入口”也是情有可原的,于是,有的人就提醒他了——或曰:“食菱须去壳。
”1、什么叫“或曰”?你怎么知道“曰”就是说?评:你能联系来理解,真会想办法。
古文有些词语跟我们现在不一样,组词也组不出,那我们就要专门记住它,比如,这个“曰”就是“说”。
那“或曰”呢?2、评价:你猜这是“”,敢猜就很好。
不过,袁老师告诉你,“或”还真不是或者的意思,“或”在这儿指“有的人”。
3、“或曰”就是“有的人说”。
他怎么“曰”呢?谁来猜猜,请你“曰”给大家听听?评价1:你这是在提醒吗?分明是在发问嘛。
评价2:这是一个现代人跟古代人的对话。
4、古文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简洁,其实,这人就“曰”了五个字。
出示:“食菱须去壳。
”5、看,他并壳入口了,你是好心人,提醒他一下,“或曰”——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1、既然人家好意提醒了,去壳食菱就是了,可这北人偏要——出示:其人自护所短,曰:2、咱们来看看,“护”就是干嘛?(掩饰)他的所“短”是什么?哦,明白了,他不想让人家觉得他无知,笑话他连菱角都不认识。
3、所以他“自护所短,曰”——(指名读)“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你知道他什么意思吗?提示:这儿的“并壳者”,可不能理解为“连壳吃的人”,因为别人可没连壳吃,所以他的意思是“我连壳一起吃的原因”。
4、他解释自己“并壳者”,是——欲以去热也好家伙,敢情这菱角壳还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北人这话,你信吗?点评1:他信,你们信吗?不信?说出你的理由5、是啊,故事开头就告诉咱们了,北人——“生而不识菱者”6、显然,他只是为了——自护所短,谁再来学学这不懂装懂的北人?点评:你这么小声(看来你自己都不信,),你得装作无所不知的样子,再来——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1、我们知道北人不识菱,可席上的人并不确定啊,所以对北人“去热”一说半信半疑,这不,有人发问了——出示: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2、指名读,你知道他这一问什么意思吗?3、“亦有”就是——“也有”,“有……否”,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有……..吗?”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1、出示:答曰:你知道北人是怎么回答的吗?(指名两人猜测)点评1:意思差不多。
点评2: 嘿,你还真能吹,不过北人比你更敢吹,他说啊: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里没有啊?2、当然了,他用古文说的,就8个字,你们能只用8个字,把他的意思表述出来吗?同桌商量商量。
3、指名回答,点评4、原文是这样的,出示:“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和你们的8个字,相差大吗?点评:你们真不简单,第一次接触古文,不但能读懂,居然参加创作了。
给你们点赞!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故事读到这儿,你觉得这北人怎样?你为什么这样说?2、是啊,夫——注意了,这儿要读“夫(fú)”,这个“夫”字在这儿,其实也没有什么意思,这古人呢,总喜欢用这个“夫”字,作句子开头,表示(假装咳嗽)接下来我要发表议论或叙述啦!因此呢,像“夫”这种放在句子前面,却没有实际意思的词,古文学家称之为"发语词"。
引读——(这个句子不太好读,谁来挑战一下?)指名两人读、示范读看后面这半句——“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有点蒙了吧,没关系,咱们联系前面的故事,再分解一下,一样可以自己弄懂的。
先说说你觉得“此”是什么意思?(这,文中指“北人这么胡说”)“坐”呢是坐下吗,好像说不通,究竟要怎么理解呢?给大家个小提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那里的“坐”什么意思?对,“因为”,带进这句话里面试试,能不能说得通,好像行了,这下理解起来就轻松多了吧。
引述: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菱角生长在水中,(北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这是因为他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你看,不懂就不懂吧,还非要装内行,这不闹笑话了吧。
四、明道理,背句段1、读了这个小笑话,你受到什么启示了呢?2、你觉得下面这几则名言中,哪一句最适合送给这个北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3、自由读原文故事里主要出现了几个人物?北人、(或)提醒的人、(问者)提问的人4、读原文对话能集中表现人物性格,所以要把这则古文读好,首先得读好对话。
请大家从桌肚里取出材料,同桌合作,分角色读一读。
注意:读的时候,你的脑子里一定要看到这个人,你还可以加上表情或动作。
指名分角色读。
4、填空。
我把文中的对话去掉了,你们能不看材料,把它们背出来吗?自由练习后,指名试背。
五、作业:把这则笑话讲给身边的人听,可以用原文,如果你担心他们听不懂,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讲,目标只有一个:一定要让他们笑得肚子疼。
有信心吗?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shì)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yuē) :“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yì)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fú)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qiǎng)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北人:北方人。
2. 食:吃。
3.识:知道。
4.仕于:(仕途)在……做官。
于,在。
5.席:酒席。
6. 并壳:连同皮壳。
7. 或:有的人。
8. 曰:说。
9去:去除,去掉。
10. 护:掩饰。
11. 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
12. 并:一起。
13. 欲:想要。
14. 以:用来。
15. 何:哪里。
16. 而:表示转折,此指却。
17. 坐:因为,由于。
18. 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译文】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
”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shì)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yuē) :“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yì)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fú)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qiǎng)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北人:北方人。
2. 食:吃。
3.识:知道。
4.仕于:(仕途)在……做官。
于,在。
5.席:酒席。
6. 并壳:连同皮壳。
7. 或:有的人。
8. 曰:说。
9去:去除,去掉。
10. 护:掩饰。
11. 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
12. 并:一起。
13. 欲:想要。
14. 以:用来。
15. 何:哪里。
16. 而:表示转折,此指却。
17. 坐:因为,由于。
18. 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译文】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
”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