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人食菱文言文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北人食菱》附答案及翻译
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1)或曰:食菱须去壳。
或(有的人、有人)(2)其人自护其短短(短处、缺点)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3分)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每断对一处得0.5分,后山和何地之间不断句不扣分)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译文:我之所以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驱除身上的热气。
4、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扼要回答。
(3分)答:①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
②人的知识是无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东西当做知道的东西。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北人食菱》附答案及翻译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北人食菱》附答案及翻译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 分)(1)或曰:“食菱须去壳。
”或(有的人、有人)(2)其人自护其短短(短处、缺点)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3 分)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每断对一处得0.5分,“后山”和“何地”之间不断句不扣分)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 分)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译文:我之所以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驱除身上的热气。
4、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3 分)答:①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
②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东西当做知道的东西。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北人食菱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北人食菱文言文翻译和注释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去掉。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表转折,此指却7.曰:说。
8.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
15.啖:食用,此可指吃。
16.何:哪里。
17.识:知道。
18.答:回答。
19.护:掩饰。
20.短:缺点,短处。
21.席:酒席。
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北人食菱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3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比喻护其短处,强词夺理。
2.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寓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
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
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北人食菱》文言文实用5篇
《北人食菱》文言文实用5篇《北人食菱》文言文 1原文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北人食菱》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上吃菱角,(这个出生在北方的人)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
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把自己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北人食菱》注释北人:北方人。
识:知道。
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仕于:(仕途)在。
做官。
于,在。
*:酒*。
啖:吃。
并壳:连同皮壳。
或:有人。
曰:说。
食:食用,在这里可以指吃。
去:去除,去掉。
护:掩饰。
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
并:一起。
欲:想要。
以:用来。
答:回答。
何:哪里。
而:表示转折,此指却坐:因为,由于。
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北人食菱》道理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比喻护其短处,强词夺理。
2.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3.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而不会有人笑你,应实事求是,才能弄懂问题。
不要去掩盖自己的短处,应实事求是。
《北人食菱》寓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北辰的三文鱼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北辰的三文鱼
以下是《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北辰的三文鱼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译文:有个北方人,生来就不认识菱角。
他在南方做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同壳一起吃下去。
有人提醒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就说:“我不是不知道要去掉壳,连同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呀。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都有!”
菱角生长在水里而说是土里产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以上是《走进文言文》中的一篇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初中文言文阅读】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北人食菱》附答案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北人食菱》附答案及翻译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 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 坐:因为。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1)或曰:“食菱须去壳。
”或(有的人、有人)(2)其人自护其短短(短处、缺点)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3分)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每断对一处得0.5分,“后山”和“何地”之间不断句不扣分)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译文:我之所以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驱除身上的热气。
4、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3分)答:①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
②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东西当做知道的东西。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古诗北人食菱翻译赏析
古诗北人食菱翻译赏析文言文《北人食菱》选自小学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并:连同2去:去除,去掉3欲:想要4坐:因为,由于5或:有的人6而:表转折,此指却7曰:说8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9北人:北方人10以:用来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12仕:(仕途)在……做官13啖:吃14并壳:连同皮壳15啖:食用,此可指吃16何:哪里17识:知道18答:回答19护:掩饰20短:缺点,短处21席:酒席【翻译】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鉴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
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
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北人食菱》附答案及翻译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北人食菱》附答案及翻译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或曰:“食菱须去壳。
”或
其人自护其短短
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译文:我之所以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驱除身上的热气。
4、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①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
②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
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东西当做知道的东西。
文言文:《北人食菱》原文译文
文言文:《北人食菱》原文译文《北人食菱》原文明代/江盈科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注释】北人:北方人。
识:知道。
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仕于:(仕途)在……做官。
于,在。
席:酒席。
啖:吃。
并壳:连同皮壳。
或:有人。
曰:说。
食:食用,在这里可以指吃。
去:去除,去掉。
护:掩饰。
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
并:一起。
欲:想要。
以:用来。
答:回答。
何:哪里。
而:表示转折,此指却坐:因为,由于。
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北人食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北人食菱文言文翻译
北人食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北人食菱文言文翻译“北人不识菱”是出自文言文短文《北人食菱》,选自明代江盈科所著《缘箩山人集》,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
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一个北方人,没见过菱角。
到南方当官,被人宴请在席上吃菱角,连皮一起吃了。
有人告诉他说:“吃菱角要去皮啊。
”这人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无知,就扯谎说:“我知道啊,不过菱角壳是清热解毒的,吃了有好处。
”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啊,就有人问:“原来您懂得这么多,在北方也有菱角吗?”他顺口答道:“山前山后,多的是这玩意儿呢”。
菱角是水产而非山货,这就是强行要面子,不懂装懂,反为人笑。
这是个小故事,充满了讽刺意味。
而讽刺故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我们想一下,是不是生活中充满了这些小场景?这个小故事因而颇具代表性。
大度的人一笑了之,有些人却无地自容。
其实有句话说得好,面子是自己凑上去丢的。
不知道就老老实实说不知道,只要不是普通生活常识,像这种地域知识不知道一点都不奇怪,也不会有人取笑。
为了面子撒谎,其结果就是需要更多的细节去填充这个谎言。
这个北人,就是败在后续的扯淡反而证明了前面自说自话的荒谬,为人取笑。
其实我们笑他,并非因为他不识菱角,而是因为他强行挽尊失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
世界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每个人的学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当然了,这是大道理。
假设北人稳重一些,在说菱角壳清热解毒化解尴尬,成功忽悠住别人之后,对接下来的问题含糊其辞,或者扯些更符合生活逻辑的谎——我吃过,但是不知道是哪里产的。
这个面子就成功护住了,也成功地唬退了质疑者。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那些历史上记载的急智小故事,不都是这样嘛。
《北人食菱》原文翻译及道理分析
北人食菱》原文翻译及道理分析北人食菱》原文翻译及道理分析原文: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并:连同。
2.去:去除,去掉。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表转折,此指却7.曰:说。
8.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d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
15.啖:食用,此可指吃。
16.何:哪里。
17.识:知道。
18.答:回答。
19.护:掩饰。
20.短:缺点,短处。
21.席:酒席。
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北人食菱的道理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比喻护其短处,强词夺理。
2.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寓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
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
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北人食菱的文言文及翻译
北地之人,食菱者鲜矣。
盖北地寒,菱生于水,而北地水少,故菱亦稀。
然近日有北人食菱者,其事亦奇,故为之记。
北人姓王,名子瞻,字和仲,蜀人也。
子瞻少游江南,见菱之盛,心悦之。
后归北地,虽不得见菱,然心向往之。
一日,子瞻偶得江南人,问之菱事。
江南人曰:“菱生于水中,叶似荷叶,茎似藕,花似莲花,实似葡萄,食之甘美,盖水之珍也。
”子瞻闻之,益思食菱。
适值江南一商贾至北地,携菱数十担,欲售于北人。
子瞻闻之,喜不自胜,遂往购之。
商贾见子瞻,曰:“此菱生于江南,水之深处,味甚美,北人未尝食,不知其味。
”子瞻曰:“吾闻江南菱美,欲一尝之,愿以重价购之。
”商贾笑而应曰:“君诚好菱,吾当以最优者奉送。
”子瞻得菱,归而烹之。
煮菱之法,先以清水洗净,去其泥沙,然后用滚水煮至半熟,捞出置冷水中,使其凉透。
再以姜、葱、酱油、醋、糖等调料,拌而食之。
子瞻食菱,味美不可言,真如江南人所说,甘美无比。
自是之后,子瞻每食必菱,且广为传播。
北地之人,渐知菱之美,亦纷纷效仿,食菱之风,遂盛于北地。
然江南菱之美,犹胜北地,北人虽效仿,终不能及。
菱之味,虽美,然生于水中,得水之精华,故食之有益于身。
古人云:“水者,百药之王也。
”菱得水之滋养,故其味美而益人。
北人食菱,虽非江南之美,然亦足以养身矣。
子瞻食菱之后,身体健康,精神焕发,人皆称羡。
或问子瞻:“食菱何以致此?”子瞻答曰:“食菱非独味美,亦因得水之精华,故能养生。
”人闻其言,皆信服之。
噫!菱虽生于水,而北人食之,亦能养身。
可见,世间之物,虽产于异域,然得之有道,亦能适己之用。
是故,君子不以地之远,而废其食;不以味之异,而舍其用。
此乃食之大道也。
翻译:北方的人们,很少吃菱角。
大概是因为北方气候寒冷,菱角生长在水中,而北方水少,所以菱角也很稀少。
然而最近有北方人吃菱角的事情,这也算是一件奇事,所以我要记载下来。
北方有位姓王名叫子瞻的人,字和仲,是蜀地人。
子瞻年轻时游历江南,看到了菱角的繁盛,心里非常喜欢。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北人食菱》附答案及翻译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北人食菱》附答案及翻译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北人食菱》附答案及翻译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北人食菱》附答案及翻译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或曰:“食菱须去壳。
”或其人自护其短短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译文:我之所以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驱除身上的热气。
4、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①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
②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
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东西当做知道的东西。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北人食菱原文及翻译
北人食菱原文及翻译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并:连同2.去:去除,去掉3.欲:想要4.坐:因为,由于5.或:有的人6.而:表转折,此指却7.曰:说8.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 a ng):本文中指“勉强”12.仕:(仕途)在……做官13.啖:吃14.并壳:连同皮壳15.啖:食用,此可指吃16.何:哪里17.识:知道。
18.答:回答19.护:掩饰20.短:缺点,短处21.席:酒席《北人食菱》翻译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北人食菱的道理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比喻护其短处,强词夺理。
2.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北人食菱》寓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
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
北人食菱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语音详解版】文言文详解100篇(20)北人食菱
【语音详解版】文言文详解100篇(20)北人食菱20、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dàn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 北人:北方人。
2. 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3. 识:知道,认识。
4. 仕于:(仕途)在……做官。
于,在。
5. 啖:吃。
苏轼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6. 并壳:连同皮壳。
7. 或:有人。
8. 去:去除,去掉。
9. 护:掩饰。
10. 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
欲:想要。
11. 以:用来。
12. 何:哪里。
13. 而:表示转折,此指却14. 坐:因为,由于。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拓展: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的话)”,反而不会有人笑你,应实事求是,才能弄懂问题。
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袒护自己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而不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练习题。
北人食菱文言文停顿节奏
北人食菱文言文停顿节奏
《北人食菱》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 问者曰:“北土亦有菱乎?”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节奏划分:
北人/ 生而不识菱者,仕于/ 南方。
席上/ 食菱,并壳/ 入口。
或曰:“食菱/ 须去壳。
” 其人/ 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 清热也。
” 问者曰:“北土/ 亦有菱乎?” 答曰:“前山/ 后山,何地/ 不有!” 夫/ 菱角生于水中/ 而曰土产,此/ 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译文:
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
(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
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
” 那个人为自己掩饰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想要用来清热呀。
” 问的人说:“北方的土地上也有菱角吗?” 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方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北人食菱中的北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北人食菱中的北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北人食菱》古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欲以清热也。
”问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北人食菱》译文:
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出生在北方的人)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
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把自己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我想对这个人说:世界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每个人的学识能力是有限的,不要不懂装懂,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解题思路:通读文言文,了解文章大意及蕴含的道理可以知道,北方人因为不认识菱角的吃法,还故意装懂,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
故而闹出了笑。
结合这一,就可以想出自己对他这一行为的看法,告诉他其中的道理。
北人食菱原文及赏析
北人食菱原文及赏析北人食菱原文及赏析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译文及注释「翻译」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注释」1.北人:北方人。
2.识:知道。
3.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4.仕于:(仕途)在……做官。
于,在。
5.席:酒席。
6.啖:吃。
7.并壳:连同皮壳。
8.或:有人。
9曰:说。
10.食:食用,在这里可以指吃。
11.去:去除,去掉。
12.护:掩饰。
13.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
14.并:一起。
15.欲:想要。
16.以:用来。
17.答:回答。
18.何:哪里。
19.而:表示转折,此指却20.坐:因为,由于。
2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赏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
世界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每个人的学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
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人食菱文言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 并壳入口。
或曰: “食菱须去壳。
”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 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去掉。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表转折,此指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性喜温暖 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
15.啖:食用,此可指吃。
16.何:哪里。
17.识:知道。
18.答:回答。
19.护:掩饰。
20.短:缺点,短处。
21.席:酒席。
【译文】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 (一次)他在酒席上吃 菱角, (那个人) 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的人说: “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
1/5
一起吃进去的原因, 而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 “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 土里生长的, 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 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赏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 人耻笑。
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只有虚心潜学, 才能得到真知。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
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 的真实, 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 性。
【作者简介】 江盈科,字进之,号绿萝山人。
湖南桃源人,明万历二十年进士,先后历任 长洲县令、 大理寺正、 户部员外郎、 卒于四川提学副使任上。
是明朝晚期文坛“公 安派”的重要成员之一,诗文理论主张为文应抒发当时代个人的真性情,反对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法,极力赞成灵性说。
著有作品《雪涛阁集》、《雪 涛诗评》、《谐史》等。
【创作背景】 无
2/5
3/5
4/5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