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历史资料
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一生活动可分作四个时期:公元前145年至公元前126年为第一时期。
司马迁自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降生后,度过了“耕牧河山之阳”的童年。
年十岁即开始诵读古文,后来又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从董仲舒研习《公羊春秋》。
他在这二十年间刻苦攻读所获得的文化知识为后来的撰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至公元前108年为第二时期。
这一时期,司马迁主要过着游历生活。
二十岁那一年,他踏上了漫长的旅途,曾经到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史记·屈原列传》),凭吊屈子的遗迹;浮于沅湘,上九嶷山,调查舜帝南巡的传说;“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史记·河渠书》),游会稽,探禹穴,考察大禹治水的功业;访姑苏,“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史记·春申君列传》),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至淮阴,寻访韩信的故里;“北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史记·太史公自序》),访问孔孟二圣的故乡遗俗;到彭城,参观项羽的故都;过薛,观看孟尝君的封邑;游丰、沛,巡视萧何、曹参、樊哙等人的故宅;适大梁,访夷门,收集信陵君的故事,考察秦魏作战的史迹。
这次漫游结束后,回到长安任职郎中。
司马迁简短介绍
司马迁简短介绍1.司马迁的简单介绍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继父志,任史官司马迁,宇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龙门山下(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
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
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
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
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曾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二、史记的创作背景史记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图强,历经艰辛创作而成的一部历史巨著。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自黄帝时代开始,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的历史。
三、史记的内容与特点史记共130篇,分为本纪、书、世家、列传四部分。
本纪主要记载历代帝王的生平事迹,书则着重描述各种制度、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内容,世家记载诸侯国家的发展史,列传则是对一些杰出人物进行的传记式描写。
史记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堪称中国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史记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重真实性、客观性和文学性的结合。
司马迁运用丰富的文学手法,如描绘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对话等,使得史记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文字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史记的历史价值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于后世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经典之作。
它为后世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启示,影响了后世的史学、文学、哲学发展。
五、司马迁的精神品质面对宫刑的屈辱,司马迁没有放弃,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力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
他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担当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六、史记的影响与传承史记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推崇。
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明了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同时,史记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
史记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司马迁的人物介绍
三一文库()〔司马迁的人物介绍〕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司马迁的人物介绍,欢迎阅读。
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司马迁生平▲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6] [7]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8]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9] 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10] ,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6]▲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11] 。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12-19] ,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司马迁的历史
司马迁的历史资料一、司马迁基本情况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被世人称为“历史之父”。
早年时期的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
他曾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主持史书的编写工作,监管国家典籍,另外天文历法也是其职责,类似钦天监),司马谈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在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其父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继承其父对《史记》的编纂。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司马迁含垢忍辱忍受“宫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人,西汉伟大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司马迁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谈之子。
幼年在家乡耕牧、读书,十岁随父到长安,曾就学于经学大师董促舒、孔安国。
二十岁开始漫游,到过现在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到长安后做郎中;又奉使西南,侍从武帝巡狩,足迹几乎走遍全国各地,他观瞻了历史的遗迹,了解了社会风土人情,搜集了传闻轶事,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他在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后,又博览了朝廷藏书,为《史记》的写作做好了充分准备,遂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了这部不朽巨著创作,大约成书于汉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传记文学名著。
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内分《本纪》十二篇,记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十篇,把错综复杂的史实用简明表格谱列出来;《书》八篇,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世家》三十篇,主要记载贵族王侯的史事;《列传》七十篇,是官吏、名人以及部分下层社会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还记载了一些国内少数民族和外国的历史。
鲁迅先生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有极深的造诣,对后世作家与文学的影响是极其巨大而深远的。
1/ 1。
司马迁简介资料_关于司马迁简介资料
司马迁简介资料_关于司马迁简介资料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上会稽,探禹穴。
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
上姑苏,望五湖。
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留下的遗风,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河南开封),回到长安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身边。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个人事迹简介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个人事迹简介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一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关于他的人物生平事迹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是跟大家分享的司马迁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司马迁确切的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记载。
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一说生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大约卒于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一说卒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说卒于公元前90年(汉武帝征和三年)。
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
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
他的直系八世祖先是战国中后期秦国著名的武将司马错。
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观止》,名为《司马错论伐蜀》。
辩论胜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等人出兵巴蜀,得胜而守之。
六世祖司马靳(司马错次孙)为名将武安君白起副手,参与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人,司马错、司马靳等军事之功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
高祖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
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市长”(管理市场)。
祖父司马喜,没有做官,而有第九等爵位,为五大夫。
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
司马谈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著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
司马谈在约汉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
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于家乡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司马迁 名词解释
司马迁名词解释摘要:一、司马迁简介二、司马迁的主要成就三、司马迁的历史地位四、司马迁的影响和启示正文: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前145年-前1世纪),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秉承家学,自幼嗜好史学,成年后游历名山大川,积累了丰富的史料。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任太史令,负责整理和编纂国家历史,著有《太初历》。
二、司马迁的主要成就1.史记:司马迁最著名的成就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共130篇,分为本纪、书、世家、列传四部分。
该书详细记载了上至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的历史,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2.太初历:司马迁在天文历法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他改革了原有的历法,制定出更加精确的太初历,为后世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地理学:司马迁在游历名山大川的过程中,对地理地貌进行了深入考察,为后世地理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资料。
三、司马迁的历史地位1.史学家:司马迁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人,他的《史记》成为后世史学家学习的典范,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文笔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思想家:司马迁倡导实事求是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启示。
四、司马迁的影响和启示1.勤奋好学:司马迁自幼嗜好史学,成年后游历名山大川,积累了丰富的史料。
他的勤奋好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坚持真理:司马迁在创作《史记》过程中,坚持客观公正地记载历史,勇于揭露统治者的弊端,展现了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3.创新精神:司马迁在天文历法、地理学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他的创新精神为后世科学发展提供了榜样。
4.为国家繁荣作出贡献:司马迁的《史记》成为后世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迁生平简介
司马迁生平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文名司马迁别名:司马子长国, 民族:汉族出生地:龙门出生日期:公元前145年逝世日期:不可考职业:史学家,文学家主要成就编著《史记》,开创纪传体史学代表作品《史记》《报任少卿书》官职:太史令.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上会稽,探禹穴。
司马迁人物资料简介
司马迁人物资料简介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
以下是关于司马迁的详细人物资料简介。
一、生平经历司马迁,字子长,出生于公元前145年,陕西韩城人。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负责掌管国家的历史记录和编纂。
在父亲的熏陶下,司马迁自幼便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早年曾在全国各地游历,考察历史遗迹,收集历史资料,为日后编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征召司马迁为郎中令,命其陪同将军李陵出征匈奴。
在此期间,李陵兵败投降,司马迁因触怒汉武帝被判入狱。
在狱中,司马迁遭受了残酷的刑罚,包括宫刑和死刑。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以更加坚定的信念继续编写《史记》。
最终,他在公元前91年成功出狱,并继续担任太史令一职。
二、历史贡献1.创立纪传体通史的写作方式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述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这种写作方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开创了中国史学的纪传体传统。
在此之后,历代的正史、野史和地方志等都采用了这种写作方式。
2.提出以人为本的史学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人作为历史的中心,以人的活动和遭遇来展现历史的进程。
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和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以人为本的史学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推崇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司马迁的学术思想注重经世致用,即关注现实问题和社会变革。
他在《史记》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总结,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见解和建议。
这些见解和建议对于当时的政治决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影响与评价司马迁作为中国史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影响和评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史学观和学术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史学发展和文化传承。
在评价司马迁时,我们应该充分肯定他的历史贡献和学术成就。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导读: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后世尊称他称为史迁、太史公。
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
司马迁、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
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人。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
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念"假"] 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
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
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前86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他编撰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皇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
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家谱世系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
《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
他的直系祖先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武将司马错。
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观止》,名为《司马错论伐蜀》。
一、司马迁简介
所以,如果我要买镜,一一定要一一面面特制的镜:一一面面光亮如洗,可察毫末:一一面面昏暗沉 寂,模糊朦胧。
用用一一面面特制的镜,照人人、照世、照史,既不不会让目目光被瑕疵纠缠,也不不会让湖北北高高考优秀作文文《买 镜,我要特制的》节选) (二二)一一个冷清、幽深的闪房,墙上的窗户里里里斜射几几丝惨淡的光,一一个无无奈奈但又又沉重 的声音音,低低地说:“我,接受,腐刑。”抬起头来,两行行行清泪从脸颊滑落。 对,他就是司⻢马迁,他直言言进谏,即惹来君主的大大怒怒,并被赐予腐刑这种让男儿儿耻辱 的刑罚。司⻢马迁是不不幸的,但更更不不幸的却是他的君主,亲手手毁了了这面面明镜,却让昏镜当道, 最终,一一片片惨像。(2004年年湖北北高高考优秀作文文《本期话题》节选)
一一、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梷前87?),⻄西汉史学家,文文学家。字子子⻓长,左冯翊夏阳 (今陕⻄西韩城⻄西南)人人。太初元年年(前I04),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李李陵辩护, 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了《史记》的撰写,人人称 其书为《太史公书》。
二二、素材运用用 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大痛苦 材料料加工工: 独自自踯蹰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而痛苦不不堪:徘徊于夜色色仍明的街头, 你是否在为生生活的不不顺而而将痛苦放大大?…¨其实人人生生中挫折与痛苦时常有之,但调整好心心 态,以正确的方方法面面对挫折与痛苦,才能快意人人生生。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生遭尽世人人的白白 眼,死无无颜面面对己己逝的宗族,他的挫折足足可以放大大内心心痛苦郁郁而而终,但平静的心心境与坚 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臣站立立成一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 (2004年年黑黑⻰龙江高高考优秀作文文《一一蓑烟雨雨任平生生》节选) 话题2:转折 材料料加工工: 有转折的⻛风景是美丽的。便便如⻩黄河般百丈九回的浩荡、密林林的蜿蜿蜒蜒的神秘、山山峰 曲曲折折的奇伟,都是转折造就的。更更有那"山山重水水尽疑无无路路,柳柳岸花明又又一一村"带来的惊 喜与顿悟,也都是转折的妙处。 如同奇⻛风秀景,有转折的人人生生才是精彩的。转折带给人人的不不仅仅是生生活状态的改变, 更更有对意志、生生命力力力和对真理理认知的考验。中华五千年年的文文明,就是由无无数个转折谱写的。 中华五千年年的多少英魂,就是由无无数转折造就的。 司⻢马迁握着那杆沉甸甸的铁笔走走来。他那依然矫健的身姿,依然从容的步履履,丝毫没 有带着对那次人人生生转折的沧桑与苦痛,他轻轻耳耳语:"是转折赐予了了我勇气气。"有些惊讶, 那种肉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屈辱竟没能在他身上留留下一一点痕迹?不不,留留下了了,留留下了了灿烂辉 煌的第一一部纪传体通史!我明白白了了,如若没有转折,司⻢马迁恐怕还不不知道自自己己修史的决心心 竟有如此之大大,是转折赐予了了他执著。转折是如此神奇。(2003年年高高考北北京满分作文文《转 折》节选) 话题3:心心灵的选择 材料料加工工: 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人,我们无无可避免地要面面对选择的考验。一一个人人成⻓长的过程,就是 一一个不不断选择的过程。要想彻底抛弃选择,恐怕谪仙人人李李太白白都得摇头叹气气道:"噫吁唏! 难于上⻘青天也!"可⻅见,要先学会选择,之后才会懂得自自下而而上的立立世之道。 我的脑海海中走走出一一位头发花白白而而嗓音音纤细如丝缕的老老老头子子,这是谁呀?司⻢马迁。老老老司 ⻢马当年年不不过替李李陵说了了一一句句公道话,不不想拂了了圣听,挨了了武帝一一刀刀子子。司⻢马迁告诉任少卿 说"每念及此,未尝不不发汗沾衣衣也。"他想到死,一一了了百了了,也想到老老老父父亲的临终遗言言。终 于,他选择了了含垢隐忍,写一一部"通古今之变,成一一家之言言"的大大著作。司⻢马迁的选择给那
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
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关于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人:司马迁,汉朝人,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和科学家,汉景帝中元5年(前145年)生于左冯翊夏阳县的一个农村(今陕西韩城县南芝川镇)。
父亲司马谈,也是汉代有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生前已开始了《史记》的部分写作,另一代表作品是《论六家指要》。
司马迁于元光、元朔之际,约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公元前129—前128年),曾亲受董仲舒的《春秋》和孔安国的古文《尚书》。
董仲舒的《春秋》学说和孔安国的《尚书》学说,对年轻的司马迁都有影响。
还在司马迁童年的时候(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在长安城西北八十里,槐里县的茂乡建造自己的陵园,周围三里,把茂乡改为一个县,叫作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并鼓励人民移往茂陵,每户给钱二十万,田二顷。
到司马迁十九岁这一年(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为了加强统治,听信说客主父偃的献计,把全国地方豪杰及家产在三百万以上的富户迁到茂陵。
在汉武帝始而鼓励人民、继而压迫豪强迁徙茂陵的形势下,司马迁的家庭不知在哪一年和什么原因,也搬到茂陵来了。
因此茂陵显武里成为司马迁的新籍贯。
晚年的董仲舒和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也都移家茂陵。
后来到司马迁五十岁的时候(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汉武帝又一次“徙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云陵(今陕西淳化县北)”,这时茂陵“户六万一千八十七,口二十七万七千二百七十七”,约占右扶风二十一县户口的三分之一,它已成为一个有名的皇家贵族的游园别墅和公开、集中地管制豪强的很大的城市了。
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二十岁的司马迁云游祖国各地访问名山大川。
司马迁在旅游之后,又过了几年,约在二十五六至三十岁之间(元狩、元鼎间,公元前122~前116年),开始登上仕途的阶梯,作了一名“郎中”。
这是汉宫廷内部庞大郎官系统中最低一级的郎官。
月俸三百石,实领十七斛。
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谈逝世的第三年,司马迁作了太史令,他的郎官生活到此结束。
司马迁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司马迁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前145年 - 前86年),字子长,汉族,出生于汉朝。
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整理功不可没,他所著的《史记》堪称是中国历史学的里程碑,对后世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生平事迹司马迁生于一个世家,家族世代从事历史学。
他的父亲司马谏,曾任汉朝的太史令,使司马迁从小就接触到历史文献,并培养了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小时候的司马迁聪明好学,善于思考,并且勤奋好问,这些品质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学家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134年,司马迁开始拜师学习,他的师傅有著名的学者杨伯峻和韩安国。
在师傅的悉心教导下,司马迁读书勤奋,广泛涉猎史籍,并开始着手整理历史资料。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父亲去世,司马迁被聘为汉朝的太史令继承父职。
从这时开始,司马迁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研究中,并开始着手编写自己的历史著作。
二、《史记》的创作与意义司马迁耗费了二十年的时间,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自己的巨著《史记》。
这部巨著共分为十二本,又分为一百三十篇,涵盖了自传体史书、十二国春秋、三代世家以及六国年表等内容。
作为中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不仅记录了西周至秦朝的历史,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和经典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待历史事件,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他注重事实考证,采用了多种史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使《史记》成为古代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
司马迁对待历史的坚持和全面性的研究,为后来的历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此外,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展示了出色的文艺才华。
他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使得整部著作在文学价值上也具备高度的艺术性。
《史记》不仅对后世历史学家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璀璨的一笔。
三、影响与评价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在当时的历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这部作品不仅扩展了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还对后来的历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简介及小时候的故事
司马迁简介1.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
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所著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由于《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后世尊称司马迁称为史迁、太史公。
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
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
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
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
公元前87年,司马迁逝世,终年56岁。
对于司马迁的死因,因史料无明确记载,至今仍为未解之谜。
2.司马迁小时候的故事司马迁幼年是在韩城龙门度过的。
龙门在黄河边上,山岳起伏,河流奔腾,风景十分壮丽。
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的历史资料一、司马迁基本情况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被世人称为“历史之父”。
早年时期的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
他曾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主持史书的编写工作,监管国家典籍,另外天文历法也是其职责,类似钦天监),司马谈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在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其父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继承其父对《史记》的编纂。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1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司马迁含垢忍辱忍受“宫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
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二、司马迁名言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史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2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司马迁世人都说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司马迁貌言华也,圣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司马迁(释:华丽的语言是虚伪表面的,实在语言是高尚神圣的,能当药治病的语言是苦涩的,使人得病的言语是奉承、甜蜜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司马迁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司马迁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
—司马迁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司马迁三、大事年表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司马迁出生于龙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6岁,在故乡读书。
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
《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10岁,在故乡。
《太史公3自序》:“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按:司马迁10岁左右,即在故乡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11岁。
窦太后死,汉地区冲突罢绌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
一说司马迁出生于这一年。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12岁。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年朔二年)19岁,从夏阳迁居长安。
汉武帝从主父偃建议迁民于茂陵。
司马迁随家迁于京城。
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
孔安国为侍中。
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20岁,游历各地。
司马迁漫游江淮,到会稽,渡沅江、湘江,向北过汶水、泗水,于鲁地观礼,向南过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彭城,寻访楚汉相争遗迹传闻,经过大梁,而归长安,历时数年,为协助父亲著作史记做准备。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22岁。
公孙弘为丞相,请为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
司马迁得补博士弟子员。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23岁,为郎中。
以考试成绩优异为郎中,即皇帝的侍卫官。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24岁,为郎中。
司4马迁侍从武帝巡视至雍,祭祀五帝。
获白麟。
司马谈始修《太史公书》。
《史记》原计划记事止于此年。
《史记》《太史公自序》:“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
”扣来司马迁修改下限述于太初末年。
公元前119年(元狩五年)28岁,为郎中。
汉武帝游鼎湖,至甘泉(今陕西淳化县境内),司马迁以郎中身分侍从。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33岁,为郎中。
随汉武帝祭祀五帝到雍(今陕西凤翔县),到河东(今山西夏县东北)。
有司与太史公司马谈、祠官宽舒议祭祀后祠。
始立后土祠于汾阴(今山西万荣县)。
冬十月,“武帝自夏阳东幸汾阴”,司马适随武帝回夏阳故乡。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34岁,为郎中。
冬十月,司马迁以侍中身分侍从汉武帝巡行至西北的扶风、平凉、崆峒。
太史公谈、词官宽舒等向武帝建议立泰坛。
太史公谈议泰典礼。
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35岁,为郎中将。
汉武帝与公卿、诸生议泰山禅。
司马迁受命为郎中将以皇帝特使身份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到达邛(今四川西昌一带)、笮(今四川汉源一带)、昆明(今云南曲靖一带),安抚西南少数民族,设置五郡。
5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36岁,为郎中。
汉武帝前入泰山封禅,太史公司马谈随行,至周南(今河南洛阳)而病危。
司马迁自西南归,见父于周南。
谈临终嘱司马迁继孔子而续《春秋》。
司马迁以郎中身分侍从汉武帝至泰山,又至海边,自碣石至辽西。
又经北边、九原(今包头市西),五月回到甘泉。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37岁,为郎中。
春,司马迁随汉武帝到缑氏(今河南偃师),又到东莱。
四月,黄河决口,司马迁从武帝至濮阳瓠子决口处,与群臣从官负薪塞黄河决口。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38岁,为太史令。
继父职为太史令。
《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绅石室金匮之书。
”与朋友挚峻书信往还,勉励其抛弃隐居生活,立志于事业,从而立德、立言、立功。
公元前107年(元封四年)39岁,为太史令。
冬十月,司马迁随汉武帝至雍,祭祀五帝。
经回中道,批出萧关(今宁夏固原县东南),经涿鹿,从代地(今河北蔚县)而还,经河东回长安。
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40岁,为太史令。
冬,司马迁随武帝至南郡盛唐(庐江),望祭虞舜于九嶷山,自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过长江,登庐山,北至琅琊(今山东诸城),增封泰山,沿海而行。
6公元前105年(元封六年)41岁,为太史令。
冬,司马迁随汉武帝行至回中(今陕西陇县西北)。
三月,经夏阳至河东,祭于后土祠。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42岁,为太史令。
司马迁与上大夫壶遂等制定《太初历》,汉武帝宣布废《颛顼历》,改用此历法。
太初历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冬十月司马迁随武帝祭泰山。
司马迁开始著述《史记》。
公元前103年(太初二年)43岁,为太史令。
司马迁专心著述。
“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开汉元年)46岁,为太史令。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武帝发兵讨伐匈奴,李陵为将,请“自当一队”。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47岁,为太史令。
三月,司马迁随汉武帝至河东,祭祀后土。
十一月,李陵战败被匈奴俘虏,司马迁因替李陵讲公道话,而被捕入狱,判死刑。
公元前98年(天汉三年)48岁。
李陵被灭族。
司马迁为著作史记而忍辱苟活,自请宫刑。
《悲士不遇赋》约作于是年。
公元前97年(汉武帝天汉四年)49岁,为中书令。
被赦出狱,任中书令。
《汉书·司马迁传》:“迁既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
”发愤著史记。
7公元前93年(太始四年)53岁,为中书令。
任安(少卿)此年四、五月间有信给司马迁。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55岁,为中书令。
《报任少卿书》作于是年。
完成《史记》。
《报任少卿书》说:“仆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改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
”“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公元前90年(征和三年)56岁。
司马迁约于公元前90年前后去世。
死因不明。
一说司马迁死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说死于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
《汉书·旧仪注》:“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
”郭沫若《关于司马迁的死》:“下狱死事,必世有流传,故卫宏、葛洪均笔之于书,谅不能无中生有,以歪曲史实”。
四、作品出狱后,司马迁改任中书令,发愤撰写史书,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书名,司马迁将书稿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佩服不已,将其命名为《太史公书》,后世称《太史公书》为《史记》。
“史记”原本乃各国史书的通称,司马迁的著述也正是参8考战国时期各国史记所作。
但后来因为《太史公书》的影响,大约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此书专名。
司马迁完成《史记》后,知道该书不被当世所容,故预先将副本存之名山,流传后世。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樵称:“六经之后,唯有此作”。
鲁迅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赵翼《廿二史札记》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
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9。